关灯
护眼
字体:

二 新民歌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毛主席提倡我们的文学应当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我们把工农群众在大跃进当中的火热的生活以及反映这种火热的生活的新民歌一看,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概括。从此,我们完全明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件脱离群众的事,它的特点正是群众创造文学,它的特点还在于创造文学的群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建设社会主义。“万紫千红总是春”,可以歌颂这种文学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它不但是今天新中国群众创作扼要的说明,它还发挥了我国过去文学的优良传统,尤其把历史上民间文学的精华都集中进去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学习新民歌还得对我国的文学传统有一些了解,然后格外知道,我们的新民歌表现着两种特色,它是社会主义的,它又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

    河南有一首《赞群英》的新民歌,我们认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歌是:

    男女老少齐出征,

    青年劲头赛赵云,

    壮年力气赛武松,

    少年儿童像罗成,

    老人干活似黄忠,

    干部策划胜诸葛,

    妇女赛过穆桂英,

    社员个个胜古人。

    这首歌里的“古人”,应该说都属于民间文学所创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产品。伟大新中国的劳动人民不认为自己是离开历史上的英雄的,同时自己就双手做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事业。《赞群英》真应该拿来做大学里“厚今薄古”的动员报告。这里面的“古”鼓舞了“今”,这里面的“今”又确实胜过了“古”。我们知识分子就应该学习劳动人民这样会读古书。赵云、武松、罗成、黄忠……不都是从小说戏剧上读来的、看来的吗?资产阶级的“学者”们或者在那里鄙视我们,认为这算得什么“读书”呢,这都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这就叫做资产阶级思想,这就叫做“厚古薄今”。“厚古薄今”,其实是不懂得古,当然他们更不可能懂得今。鲁迅才是懂得古的,他也就懂得今,他也就懂得民间的目连戏,他也就从民间艺术学习写人物不写风月,凡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我们就来考察一下古典文学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事实吧。首先看屈原,鲁迅在他的《彷徨》的卷头摘用了《离骚》的话作题词:“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玄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有感于此,我们又因为感动于鲁迅而格外爱慕屈原,诗人设想自己走到日落之处,乃令驾车的羲和慢点儿走,“望崦嵫而勿迫”,这是浪漫主义,这又是现实主义,在旧社会里就是没有前途,而有理想的人又总为理想之光所照,毫无黄昏之感,思索着奋斗的道路。鲁迅在他的《春末闲谈》里又曾把《山海经》上“刑天”的故事这样发挥着:“假使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世上的情形就何等地醒目呵,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并且也不至于再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单是电报,就要省下许多许多来。古人毕竟聪明,仿佛早想到过这样的东西,《山海经》上就记载着名叫‘刑天’的怪物。他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这一点想得很周到,否则他怎么看,怎么吃呢,————实在是很值得奉为师法的。假使我们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又何等安全快乐?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底好国民又不同。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刑天”这个形象是古代民间创造的,鲁迅替我们指出了它的意义,而且举出陶渊明的“猛志固常在”作为共同的意见,这就说明古代神话的现实基础,它是从社会斗争当中产生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人民总是支持正义的,虽然遭受封建压迫,但人民不以为斗争失败了,这就是古代诗里产生浪漫主义的根源,像《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最后高唱着:“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也是如此。在我们文学传统里,其实并没有西方所谓悲剧,都是歌颂斗争的,歌颂正义的,都有一种最后胜利的要求,因此是鼓舞人心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作家的作品里,屈原以后,李白最显著:“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其他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都有真实的打破环境的气氛。杜甫也有浪漫主义,他在围困在长安的时候写了一首《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这是了不起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诗人要把月中桂树砍掉,那天下就明亮得多了!杜甫围困在长安是春天,但他相信他一定能同他的爱人安然再会,所以诗里说“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果然这年八月里他就写了《北征》的诗,他还家了。简直可以说中国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就是现实主义,它的倾向性极其强烈,它相信正义,正义必胜!元杂剧《窦娥冤》是关汉卿写的,六月雪的故事则是民间本有,由关汉卿执笔。“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按指“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雪飞六月”、“亢旱三年”三桩)明题遍,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窦娥显!”这是把人民的愤怒都洒在纸上,浪漫主义的写法而是现实主义的基础,表现人民不甘心屈服,要复仇。我们还必须注意,中国民间文学当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并不一定表现在故事题材带有神话性这一方面,有时表现在人民的思想冲破了士大夫文人的老一套,因为老一套都是不合理的,人民不要那种不合理的东西,人民要创造自己的合理的东西。这种大胆创造,打破陈规,就是敢于幻想,就是浪漫主义。这种幻想,合情合理,应该如此,就是现实主义。我们举出元杂剧《汉宫秋》和《秋胡戏妻》来说明这个意思。毫无疑问,元杂剧是一些有文学修养的人把民间故事编写出来,换句话说,剧本的主题思想是群众给安排的。在王昭(君)的故事里,在士大夫文人咏王昭君的诗里,王昭君嫁到匈奴去了,而元杂剧《汉宫秋》王昭君走到番汉交界的江边,叫道:“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于是她假装奠酒就跳了江。番王救之不及,叹道:“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这江边,号为青塚者。”这里的“青塚”,这里的“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才是人民的思想感情,所以给士大夫的东西来一个翻案。元杂剧《秋胡戏妻》也是把士大夫的一套给推翻了,《列女传》故事是,一个女子,丈夫秋胡出门为官,五年之久,家中就靠她劳动为生,养活着婆婆。五年后秋胡回来,看见路旁有女子采桑,就调戏她,拿出金子来引诱她,她严词拒绝。秋胡到了家,见了他的母亲,“使人呼其妇,妇至,乃向采桑者也。妇污其行,去而东走,自投于河而死。”这么个好女子为什么非投水而死不可呢?她应该活着,把秋胡这个臭男子痛骂一顿。《秋胡戏妻》这出戏就等于由梅英这个女子一生的行为把鲁大夫秋胡痛骂了一顿,虽则她说是“则要整顿我妻纲”,其实是骂尽了“夫权”社会。我们认为最有意义的,梅英看穿了秋胡的为人之后,不认他,问他“讨休书”,照我们今天的话就是要离婚,而秋胡的母亲从中调解,“媳妇儿,你若不肯认我孩儿呵,我寻个死处。”于是梅英只得认他,“妳妳,我认了秋胡也。”这就是元曲的伟大处,不要梅英死,这就是人民的思想感情战胜了封建思想,粉弃了因袭的一套。凡这些,证明中国文学最宝贵的传统不在士大夫文人的“正统”里面而在民间,民间文学是真有理想。到了《水浒》英雄,我们谁都知道,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产品了。《西游记》的孙悟空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举武松的故事为例,他是报仇雪恨的被压迫的人民的典型,血溅鸳鸯楼那一回里,写他杀了仇人,“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真是歌颂得好,这应该叫做“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到了今天,中国劳动人民彻底翻了身,在党所领导的文化革命的口号下,工农大众人人要做诗人。在古已有之的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是必然之势。上面我们提到武松的故事,马上我们联想到我们今天一首战士的诗,题目叫做“掏通大山”,诗是:

    青年战士打锤狠,

    打的大山直动弹。

    大山,大山,

    掏的两边露天。

    一眼望去,

    心胸开展。

    战士傅汝林在此,

    敌人敢来侵犯?!

    这决不是什么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受了党的教育、无数青年战士的典型的歌声。这很像小说上的打虎武松,这个打虎武松决定要打美帝国主义纸老虎!

    我们要把新民歌里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的代表作品举出一些来。读了这些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小资产阶级的新诗作家何去何从,那是非常明白的,必须参加劳动,改造思想,然后新诗大有前途。这里所举的,有的是工人的作品,有的是农民的作品,工人的作品就表现工人的共产主义的风格,农民的作品就表现农民的共产主义的风格。

    一条巨龙赶英国

    中国人民了不得,

    高山敢挑河敢挪,

    乘风破浪大跃进,

    一条巨龙赶英国。

    (广西)

    我们感到这首诗就了不得,它来得那么快,真像滚龙一样一下就滚出来了,这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力量。

    起重工

    嗨唷!嗨唷!齐声唱,

    千斤钢板轻轻扛,

    脚上踏出上天路,

    历史重担肩上抗。

    (上海,楚良)

    这首诗真是工人的诗,唱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齐声唱”。千斤钢板,然而是“轻轻扛”,不是真正做着起重的工作,而且发挥着集体力量,唱不出这种歌来。“脚上踏出上天路”,真是上天路,因为人类是要工人阶级来解放的,是要走到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脚上踏出上天路,同时也就是“历史重担肩上抗”呀!我们读了这种诗,感到今天诗的力量是同科学结合的,是马克思主义给武装的,群众才是真正的歌手,古代的诗人,“欲上青天览明月”就显得渺小了。我们的话是说得十分公平的。

    打铁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