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钞简正记卷第十二(从九十中三十一戒毕随戒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非酒四句。但言不应饮。不云得罪。今准五分结吉。二俱有罪。故法文云。并不合饮。甜酒者。僧祇云。和酿讫。始变生甜也。酢者。味变坏成酢也。糟医者([用]见反)。谓澄酒下滓也。注文非取境犯者。古人义也。谓先有方便心者。今师释也。古人见中酒戒。五句境想。三句皆约是酒纵使比丘。作非酒疑。或作非酒相迷心。亦犯堕者。即云莫不约境而犯。不就心论。今师云。岂有智人。一生不??酒气。欲酒饮水误而咽之。可结他提。今律文疑想迷心结正重者。据先有方便之心。欲饮此酒。或举盏时。却生非酒想疑。约从心边。但合犯吉缘。为前有方便心。冥然契合。故结堕罪。若无前心。直尔想疑。终不结重(已上取戒疏意解之)。想宗学者破南山云。酒戒律自分明约境。今便臆课。从心无教。可据法宝云。当宗不了。不可依承酒戒从心。非戒约境。是以钞主。下引十酒证成上义。如上开之者。若知非而误饮。如上来第二句无酒想。即开不犯。又必是酒。又无色香味。容有误义。或可约舌。不别味鼻根坏等。此是明文有开。固非臆说也。云律不犯者。蘖者(仪哲反。说文云。是米芽也)。此能檗消米。将蘖作酒。啖此多令人醉故。

    云水中戏者五十二者。释名牒举。

    云多至念者。制意如文。

    云三至犯者。列缘可知。

    云律中至罗者。如文。

    云不犯已下。如文。

    云系枥至五十三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四至犯者。列缘可知。

    云僧祇至吉罗者。指指比丘。祇律九十中。名相指戒。与此相似。彼缘起中。因尼坐不正。十六群见了。以手遥指而笑。故制也。差会以指指者。彼月直知事人。差次食以指指言。某甲去犯。

    云不犯至开者。如文。

    云不受至五十四者。牒举可知。

    云五缘至提者。随作根本者。五篇之中。随犯何罪。达谏提者。随作五篇。下一一皆有也。

    云谓至也者。谓根本违谏。二罪同时结也。后作六聚通结堕者。既不受谏。随前作夷残兰提吉等六。皆结连谏提也。故知此罪要作前事。方结违谏罪。若正谏不受。但得吉罗。问前违僧。谏竟即犯。不待作前事。今此得作方犯。何以不同。答前有僧法可违。谏竟即犯。此是屏谏。无信法违。故作前事方犯。

    云不犯至之者。谓指恶性不受谏戒。彼云。若无智人来谏。报云。汝可问汝师。学知谏法。然后来谏于我。若非法谏不受等。一切不犯。

    云怖至五十五者。牒钞(云云)。

    云五缘至吉罗者。六尘事一一等说者。谓将色等六尘。示人令见。即云我见恶虫兽等。文虽广列六尘。而怖相不显。今钞引祇文释。彼云色怖者。谓闇地悚耳。皱面反眼吐舌。乃至曰一指喡喡作怖相等。声者。或长引声短声。乃至作钟鼓声等怖。香者。或言蛇香军耶鬼香等。味者。或问今日啖何味。或云若啖此味。必死癞病等。触者。或以极重物押。语云壁倒。或轻衣覆。语言口云堕。或将华触。云是百足蛇等。法者。为说怖他言。汝生草中大小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也。一一相现者。谓六尘中。随一一相现。有解云。二相现。谓身相口相。身乐口相。此亦为对古人。但有示怖。而无说怖。今此俱有(此解示得)。不问怖者。戒疏云。欲明轻怖。极圣尚遭。况余下类。义须灭疏。文显佛无怖心。但属能怖结犯也。

    云不犯等者。如文。

    云半月至五十六者。释名牒钞。

    云五至犯者。如文。

    云四分至不犯者。眷后四十五日者。谓从三月初一日。至四月半。是夏初一日。从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半。是合上二部七十五日。此据西天说也。今东土极晚。亦可移时。故多论云。随国土早晚极用。此限洗也。要着僧竭支者。诸记相传云。是僧祇支也。大德不许此解。不可祇支洗浴。此是泥洹僧。亦云舍勒。即今行裙子是。亦非?裈之类。喜生欲者。准多论云。昔有罗汉比丘洗浴。有一比丘后入。见罗汉身体。鲜净细耎。便生染心。不久男子根堕落。即生女根。遂休道为俗生子。后还遇见。即便识之。知本所因。即请归舍。求哀忏悔。用心纯志。还得男根。故知今时不得露形浴也。

    云僧祇至下卷者。一切僧次第入者。玄云。古人据祇文。得用常住僧物。供浴所须。既明打木次第入之。故知是僧物也。余如下卷者。指诸杂篇。广明浴有利益。及方法等。

    云露地至五十七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四至犯者。如文。

    云五分至生地者。炎高四指者。谓前列缘。依四分。但云有焰。不说高促。故取五分四指便犯(亦是人指挋尺四寸)。随作事者。谓随后添薪益木。或炙身煮物。整顿前火聚敛等。皆犯提。旋火作轮者。谓以手持此等之火。而旋为轮亦犯。若坏若生等。约义合有。若在生地即犯。故引祇证之。

    云律不犯。如文。

    云藏五十八者。释名可知。

    云三缘至开者。注文。五大色非佛开者。谓是非法。不开贮畜。故结小罪。未熏钵虽非正物。佛开畜之不遮。故得提也(准此文势是和会之竟也)。

    云律至罗者。注文应不犯持罪者。谓不犯阙持衣之罪也。玄云。罪官急不许。或着俗服。三衣收藏。一家。应不犯不持衣罪(法宝约沙汰僧尼以释。亦可也)。

    云真实至五十九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四至俱得者。戒本列五众者。戒疏云。真法两部不合。更互而作。何故戒文通列耶。答欲明五众。俱有犯相。虽轻重有异。而净施义同。故通列名。至于净法。自从当众。故辨相文中云。今为净故与长老。作真实净。验知。唯局因同类。不犯在怀疑。若准善见。展转通五众也。展转问不问俱得者。谓作法时对别人故。物不付彼。后用此物。不假更问本施主。

    云着至六十者。释名牒钞(云云)。

    四缘至犯者。如文。

    云善至衣者。遭贼缘等。等取烧漂也。初得故亦名新者。谓初得他故。不如法色。亦号新衣。不染坏色。俱犯提也。

    云四至不见者。谓被褥等。并及俗衣。不点净吉。轻衣者谓三衣已外自余衣。不点净畜并吉。注文准此等者。今师约此染净二义。准于诸部释也。古云三衣不染。今云三衣长衣。并须染更点净。不染得提。不净犯吉也。三种记者。五分中。比丘与外道。俱为贼剥衣。守逻人捉得。令各自认取本物。遂被外道。先来总选。将好衣服去。以此白佛。因此制三种色。青黑木兰。随一一认不作。着着得罪。复有云。三种者。一染。二点。三割缕。即异俗人。并外道也。

    云多论至也者。落沙者。此云性性血也。又僧亮注涅槃经曰。落沙从钵罗奢华中出。出时煞虫。可用染也。若点着吉。此犯堕者。此五大色。若准多论。不点而着。憍奢耶者。幽中最细也。钦婆罗者。此云细毛衣。亦云杂碎衣。好衣二种净。一谓割缕净。二点净。所言割者。谓割三五缕也。以染汁粗。且令二种作净。若着终须染也。余衣加一法。谓除上二细耎衣外。即须染也。青者铜器覆苦酒者。祇云。青为三种。一铜青。如文。二长养青。即蓝淀青。三石青。即硿青是。不持下二青作净也。黑者。祇云。名字泥。不名字泥。且名字泥者。即呵梨勒。鞞醯勒。呵摩勒。令?器中。是名字泥也。不名字泥者。谓实也。泥即池泥井泥。如是等一切泥也。木兰者。呵梨勒等三果汁。置生铁上磨。持作点净即是。青铜等为青色。果汁泥等。为黑色。木兰赤色。此如法三色也。犹同四分木果皮者。笺色字合纵木也。玄云。似蜀地木兰色。以四分是北地翻修。正将蜀地木兰为正。木果色也。

    云五分至作净者。细揲亦尔。祇云。趣一角作净。若一条条补者亦作净。一切衣乃至。细揲亦作净。谓新物细揲成衣。细揲物雅众多。为却刺故。但趣一角作净。不须段段别作。故云亦尔也。

    云夺至六十一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多至戒者。五缘者。一是畜生。二畜生想。三为煞心。四兴方便。五命断。

    云饮至六十二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前至断者。谓前戒是限分中制。要须断命。此是深防中制。为养物命。但知为虫。饮用结罪。不待命断。断即属前戒收之。

    云五缘至犯者。第四饮用。第五随咽。不待中死。

    云鼻柰耶至身者。彼云。有二比丘。深山中住。未曾见佛。便欲礼觐。春后火热。路经广野。水少虫多。其一比丘。语一比丘言。所饮此水。度兹广泽。得觐于佛。一伴答言。我受佛戒。如何坏耶。即不饮。因此命终。生三十三天。戴百宝冠来。见佛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佛与说法。便得见谛。其饮虫水者。在后方至。佛遥见来。脱忧多罗。示黄金体。汝是痴人。饮如钞引。

    云僧祇至得者。用树叶拭者。谓是干枯之叶。生者不合。舍利弗以净天眼等者。谓尊者以净天眼。见空中虫。如水边沙等。无处不有。遂断食三日。佛言知已语令食。凡制虫水。齐肉眼所见。漉囊所得。不制天眼。更有细虫。天眼不见。唯佛见眼。如微尘十分之一。极为细矣。

    云僧祇至用者。不得猒课看者。此是此人时俗语也。今此间即云。影向看俱。是不子细之?。事不得已。心中甚猒。身但强收。故云猒课也。如大象戴竹木车一回之倾者。祇云。不得太速。不得太久。当如大象一回顷。无虫方用。若有虫者。应漉用之。不得语。莫伤煞虫者。祇云。若不可信者。应自洒虫。不得语令洒莫煞伤虫。恐前人邪见。或性好煞生。若闻劝莫煞。便故故煞也。七日不消者。虫生七日一变。故令安七日不消水中。无煞生罪也。不得持器绳借人者。恐同教他煞也。不得唱此水有虫者。祇云于。注水池中。若见有虫。不得唱告。长老其水有虫。令他生疑。不乐他。若不知或作无虫想。犹免其罪。今若告他知了。即决定有虫想故。是以劝令自着。

    云此至中者。彼文因说漉袋。乃广彰用水方轨等。

    云疑至六十三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五缘至知一是比丘者。多论云。十三难癫狂比丘但犯吉。学悔六夜别住四羯磨并是提也。前人闻知者。若未闻知未犯。外难曰。戒文中云。约他须臾不乐始犯。今何才闻知即犯。岂不相违。答非约他人不乐而犯。盖熟能恼人之意。欲令前境少时不乐故也(此依戒疏解)。

    云律至开者。六事悭者。举数总标也。初中举受。为疑悭下。二举随。为疑悭。若以生时者。汝非尔许时生等。约俗年以恼。若年岁者。汝未尔许岁等。约夏腊悭也。若受戒语云。汝年不满。界内别众约人众恼也。若羯磨者。汝受时作白。羯磨不成。约七非悭也。若犯六聚者。语云汝犯夷乃至吉。通约六聚悭也。若犯圣法者。语云。汝所门者。则犯波罗夷。非比丘等。此别约大妄语悭也。故祇云。若比丘临受具足时。若羯磨不成。应弹指语云。长老汝羯磨不成就。若临受持不语者。后不得令疑悔。注文若即用语者。女律开者。如此彼二律。俱开无疑恼罪也。云律不犯者。其事实尔者。谓前人实有此事。复非实心。利益彼意。不欲为悭也。语令知还本处受者。谓律文上。第三第四事。皆令还本处受。故注解云。佛令还本处。期问得戒不得戒也。以受戒托缘。非相难识。若于事诸有疑。须还本处受戒处。详审知遇。方可受之。则于后无滥。问既曾闻羯磨。即是偷法。便属难收。何得再受。答为许闻故。非是偷也。不成难收。得再受也。为性粗疏。不知言语者。前人立性疏慢。不识言改善轻重。恐出言犯遇人法。便得向云汝所说者。犯其圣法。意在前人改革。不是故有恼意等。并不犯。

    云覆至六十四。释名牒钞。云五缘至明相。如文。

    云善至一切吉罗者。百千共覆者。谓百千同知。一时共覆故。各结提罪。非展转覆。下引十诵注文云。向一人说不犯。故知展转不成覆也。若犯人凶恶等者。谓凶粗暴恶。若依王力大臣力。凶恶人力。或致夺命因缘。毁伤梵行。与护根相应者。自守其根。不管他事。前人虽犯。我心犹预。不说非覆也。除粗者。除夷残是粗。覆得提也。覆余罪者。下三篇得吉也。问或覆兰得何罪。大德云。准多论。覆二逆得对首兰。与提罪钵不异(法说并不[钵]家论也)。自覆罪者。戒疏云。自造七自覆七得一促。各得一吉无提。除尼者。谓比丘覆尼亦犯提。故言除也。尼若覆僧罪得兰。外难。覆既犯兰。必须发露。若发露罪。莫成举大比丘。违于八敬法不。大德云。不然。但在当众中发露。不往大僧中。不名举也。思之。余人者。下三众得吉也。

    云不犯至开者。无人向说者。唯伽论云。有比丘犯残。昼在比丘处。夜在无比丘处。夜在无比丘处。若夜无比丘处。终身不发露。不犯露他罪。若发心向说者。玄据无人处为言。或有约始知。方欲向说。明相即出。故开无犯也。

    云与年至六十五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四缘至犯者。和上犯提。余犯轻也。

    云多至无损者。上卷则受戒篇。下卷则沙弥篇。俱明所度年岁大小等。鉾楯者。多论六十已上不得。僧祇七十已上。不堪造事者。许度之故。是相违之?也。二情两通无损者。多论六十已上不许。意道。不堪持戒。以志弱也。僧祇七十已上受者。即据志性耐强。堪持戒也。若论堪。者堪二文俱许。若志劣者。二文俱遮。

    云律中至吉罗者。律问五节。一先不知。二信受者语。三傍人证。四父母言。五数胎因也。复有三位。一计胎年。二数润月。三约布萨。若论父母语者。祇云。父母不知者。生年又无者。观颜貌。富乐家子。形大年小。当观手足成就。复不知者。当问何王何岁。国土丰俭旱涝时节生等。开和上堕余人吉者。既计胎润。得戒不疑。和尚免提。众僧无吉。若据成犯相中。约和尚四句。僧知不知等。有十六句。得罪差别。一知。二谓。三疑。四不知。和上了了知年不满。故曰知。未满满想。但观其相作满意。名之为谓。犹预不决曰疑。都无所了。名曰不知。余众僧缘彼前境。四心亦尔。以众僧四心。对和上知心。作四句。一和上知众僧知。二和上知众僧谓。三和上知众僧疑。四和上知众僧不知(和上四提。众僧二吉。初句第三句犯吉也)。次众僧四心对和上谓。亦四句。一和上谓众僧知等。例解(此曰和上合无罪。众僧同前)。次众僧四心对和上谓。亦四句。一和上疑众僧知等(和上四提众僧同前)。次众僧四心对和上。不知心。亦四句一和上不知众僧知等(和上合无罪众僧同前)。问和上疑心既轻。何以犯提。答夫与人受戒。理合捡问安详。审谛。然后受之。既若坏疑。即不合受。误他不得。悭处不轻。虽是疑心。亦犯提也。

    云令至解者。诸部会通者。十诵僧祇。不满得戒。五分母见二论。分开三种。次第得戒。将十祇二文会通。四五二律。亦同年月不满。通皆得戒也。勘余历术者。此则依俗。以文比校。为勘阴阳律吕。遍涉支干。故谓之历。作法数其近促。故称为术。即唐国六七家历法等是也。今并比勘(此依诸家所解竟)。法宝云。堪余也。堪谓人姓。余乃人名。古有堪余算法。今钞依之。后人抄写。错书勘字也。总括明练者。搜求并尽。故云总括。无细不委。谓之明练。如此之文。指在首疏。故云如大疏也。促通略举一句者。以今望古谓之通。古人举极小沙弥。年满月不满者。许依律三种。开数得戒。今师举极小沙弥。若依律三种开。数得戒。今举极小沙弥。若依律三种开文。纵使年月俱不满。亦获戒。举此极小沙弥一句。今古虽同。若许律三种开文数。数何论年月不满。向下举之。以定昔人要年月不满。得戒之谬解也。故戒疏云。如昔解受者。俗年日月俱少。不开胎闰。本俗年满。日月不满方开。今解但数胎月。得满二十。俗年不满。开无所犯(上是疏文)。

    云谓至也者。戒疏云。今且约极小沙弥。腊月三十日。生年满二十。正朝受具。计实年。始十八二日。欠二十三月二十八日。未满二十故。且同古人。通举极小之位。于上次开法。增年于下也。便以胎闰增之等者。对此受后开算。律文但有三位。古德据此方历术。更添频大。即成四位。言四位者。一胎内五位。二闰余。三频大。四约一切十四日布萨。初胎内者。简胎外也。婆沙俱舍。胎外亦有五位(婴儿童子中年盛年第五衰老)。胎内者。谓胎亦不定。如西天罗云。六年在胎。生死苦比丘。六十年在胎。此方老子。八十年在胎。或有十二月在胎。更八月九月等。今约多分以言。例是九月在胎也。五王经云。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苏。四七日如软肉团。五七日如坚肉团。六七日五疱开张六情完具。七七日成人。上之五位。前之四位。位各七日。唯第五位。有三十四今七日。并前三十八七日。三七二十一。成二百一十日。七八又五十六。添前二百十日。都二百六十六日。此诸日中。并与母同气。欲趣产门。与母分气。又得四日(母入气子出气)。并前都二百七十日。今将日勒成月。得九月。此九月中。四月大。又抽取四月。又生受二日。并前六日。即沙弥年十八九月六日也。

    约闰余者。此位诸家算法不同。今且依一家而算。颇为雅妙。戒疏。夫日月有三。谓天上日月。人间日月。阴阳日月。上二不定。后一是定。今将阴阳日月。以定人间日月。应天四时。故置余也。又固文昌观国诗。及南山归敬仪云。天体右行。日月左转。朝起扶桑。暮入蒙记。日夜游于十二神。相去三十度十六分度七之。周十二神。总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始周一天形。日月各归本为位。今一年有十二月。每月有三十二分。以月初日及月末日。此二日行周天等。足三十二分。中间二十八日。以日行疾。每日但有三十一分半。一月中既除初后两日。中间二十八日。各剩半分。即一月出得十四分。十月出一百四十分。又二月二十八分。一年计得百六十八分。即用三十二分为日。将一百六十分为五日。已外犹剩八分。此八是小分。即四大分中之一数。故言四分度之一一也。即一年出得五日并八小分。又一年有十二日。且约六大六小。于六大月中。抽取六日。并前成十一日。及八小分。今将前十八年。九月六日沙弥。通计。六闰奇二十七日。且一年出得十一日。并八小分。其八小分。置而未论。且计日数。一年出得十一日。十年出一百一十日。又八年出得八十八日。并前成一百九十八日。将此勒为日。三十日为一月。且将一百八十日为六月。已外剩十八日。又前来每年有八小分。适来未论。今即将来计算。既每年下剩八分。今将四年下所剩四八。即三十二分为一日。八年为二日。十二年为三日。十六年为四日。已外二年下。二八十六分。勒成半日。并前四日半。将此四日半。添前十八日。成二十二日半。又前来更有胎内九月六日未论。今于九月中。出得九十分。又四九三十六。并前成一百二十六分。又六日出得三分。都一百二十九分。用四日除之。三四十二。一百二十分。又二四如八。并前一百二十八分。勒为四日。犹剩一分。今将四日。添前二十二日半。成二十六日半。又将一分添前半日为一日。以强收弱故。此位算出六闰。奇二十七日。今将三个闰月。添前十八年外。零九月为一年。已外剩三月二十七日在。将前六日中三日。添二十七日为一月。并前成四月。犹剩三日。即沙弥年。十九四月三日(抄写细详之)。三频大者。三月连大也(必[死]三月连小故。不合为频小。今时设有者。即日月参差也)。谓横前十九年四月开。且十年一百二十月九十月。又二九十八。成一百八月。并前二百二十八日。又零奇四月。都二百三十二月。勒四十九月。为一章。得四章。余三十六月。欠十五月。不成一章。且第一章。从初一月至十六月。为一频大。又从第十七月。亦依前数。至十六月后。得一频大。又从初至十七月。后得一频大。一章抽得三日。四章得十二日。三十六月。不成一章。抽取二日。故戒疏云。频大之法。四十九月。而成一章。章有三频大。初两十六月。后一十七月。各一频大。如是周与后始。则前用一百九十六月。为四章。章有三月。总得十二日。已外三十六日。约两频大。足成十四日。添前沙弥十九。四月三日。成十七日也(此依疏文为准。诸记中皆错计也)。四约一切十四日布萨者。谓且据不闰。以说一年十二月。六大六小。大月黑白。各抽二日。都得十二日。小月但于白月中。抽一日。都得六日。计一年抽得十八日。十年一百八十日。九年九十日。又八九七十二。都三百四十二日。前四月中。又抽六日。都计三百四十八日。今勒二十八日。为一月。三百三十六日。为一年。余剩十二日。在并前十七日。成二十九日。还勒二十八日为一月。余剩一日在。岂非五月一日。并是虚年。约一切十四日布萨。已上并是古师。年满月沙弥四位算了。尚剩五月一日。今师不然。此既虚年。已满少受前。开算。故戒疏云。为受前开计。受后开计。受后开计。答感戒白四时生。不由后计方得。据此以明。虚年既满。得受无疑。前开何损。若尔。何者是受后生疑。答此约年月。二俱不满者。但于前古人。小沙弥上退。除剩日。便是年十九也(已上准古四位算竟)。

    云此长至戒者。此谓立今一句。定昔时谬解此长(去声)。指适来所剩五月一日。并是于布萨位。抽得兼是。含虚二十八日成月。今须约实。一依常途。二大三小。准戒疏于五月中。前白半月。还他五日。后半还二日(成七)。于五月一日。抽除七日。将一日除第五月一日。于第四月中。除后六日。但成四月二十三日(此约实也)。次退灭者。于虚年正月一日。上退除此四月二十三日。先将一日。退受戒一日。次将四月退十九年。后之四月。又将二十二日退。第八月中。后二十二日。便至八月八日。即当虚年十九。八月八日。受戒生疑。故开此算。和上众僧。并无提吉。沙弥得戒。

    云然至所述。六七家历法者。自皇帝至开元历。总有二十四家。明其历法。并有增减。则李淳风。一行禅师。大衍。刘歆。周髀等。今钞。言一家者。诸记皆云。依麟德笇法。如上略述。犹长五月一日。更有王弼作。易纬笇法。不能再述。故云更不重申(法宝释云。钞依一家是堪余所。笇等。如前已辨也)。诸部不满得戒。如疏者。戒疏云。十诵云。若不满二十。或忘不知。僧问满不。答满得戒。僧祇。若不满等。谓言已满二十得戒。更有见论五分。各有开文(繁而不叙之)。

    云发至六十六者。释名牒举(云云)。

    云五至结者。若余私净者。简余斗诤。不能陷僧。若自身四诤灭已。更发犯吉。以希故轻。若发他诤数故重也。此戒僧尼。互发皆提。二僧如法灭者。谓如法毗尼。如佛所教。识病识药。名如法灭。三知者。谓知法灭。已更发者提。若不知非犯。故下文。观作不观想。亦不犯观。谓深达药病起灭之。方今发净者。不知如法灭。谓非法灭。所以辄发不犯。四辄发起者。准律三句。发起皆提。一不善观。不成观者。疏解云。道僧不识。四诤体相起之因本。促是闇心断理。故云不善观(观谓观察。若作如是观。不成观也)。二不善解。不成解者。疏云道僧不达。七药体相。差别之义。名不善解(解者决了。若作如是解者。以无终益。不成正解故也)。三不善灭不灭。成灭者。疏云。道僧不识。药病相对。除灭之方轨。违理判净故。不善灭者。不能究竟消殄。故云不成灭也。此皆犯提。

    云与至六十七者。释名牒举(云云)。

    云六至吉罗者。负债人者。欠债不偿。是贼家气分。期行结吉也。

    云恶至六十八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五至提者。说欲不障道者。多论云。利此是外道。弟子聪利甚故。拟人佛法中。行于倒乱。其人不久。通达三藏故。倒说欲尽其智。辨不能令成。

    云随举至六十九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四至结者。随顺同事者。律文供给。所须中有法。谓教习定慧。学问诵经等。则为衣服。饮食。床敷。卧具。医药等。皆一一结提。五分云。虽舍恶见。僧未解羯磨。亦提提。

    云随殡至七十者。释名牒(云云)。

    云犯至也者。四缘犯一。是被殡沙弥。二知是。三同事止宿。四随顺结犯。

    云拒至七十一者。牒钞。

    云五至结者。外难前不受。屏间谏戒。正不受时。促犯吉要须待后。造作前事。方所随六聚。结违谏提。今亦违屏谏。何得言词了。即结提。答前谏作犯。要作方结。此谏止犯。故言了犯(上依戒疏解也)。

    云十至中者。四事者。即四重也。言我不学。所以结提。五人不为说。毗尼者。下诸虽篇。引十诵云。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问。四不受语问。五结问。并不须答。反上即答。

    云毁至七十二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多至碎者。一偈者。略教试也。即善护。于身口言。是五篇杂碎者广也。以犯不少种类。寔多名为杂碎也。

    云五至住者。钞总标五。促列三缘次第。四发言毁。五言了结。此依疏添也。

    云五分至罗者。令人远离等者。此释第三作灭法意也。随经律者。随经文中。有说戒律处。如涅槃经等。而毁亦提。若通呵者。何用此戒。一提。若诵序文。非戒条。何故亦犯钞。答云说二百五十戒义等(云云)。又若呵序。序中既总说二百五十戒义。即是通呵。但犯一罪。毁毗昙契经吉者。约胜劣论也。

    云不犯至开者。如文。

    云恐举至七十三者。释名者。戒疏云。有师名为乍惊张戒。若是不摄耳者。何故言我今始知。又不摄耳。在他心内。何得证他曾闻。若是不摄耳。应开重听(上叙古义)。今师难云。若尔便是妄语诳僧。我今始闻也。今立二名。因时名不摄耳。果时名恐举。先言由其实不摄耳。是以不知。今既始知。恐被举治。乃先首过。此是所防(云云)。

    云四至结犯者。如文。

    云祇至听者。四三二众。如初句者。如初句云不能诵一部。当诵五众戒。今若依次第。即合云。不能诵五众。当诵四众。三众。二众。一众。及偈等(众者篇也。唤五篇。为五众故)。不得坐禅者。恐不专听也。

    云同羯磨至七十四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四至犯者。一是僧物者。十诵五祇。并云施现前应分物。非是常住物也。故十律云。时陀骠衣坏。居士多与现前僧应分物。众僧乃将赏他。四分促云。有人施僧。贵价衣不言。常住现前。亦不了也。二同赏他者。多云凡僧和合。不问羯磨不羯磨。呵者并犯。

    云不与欲七十五者。牒钞(云云)。

    云五至结者。如法僧事者。戒疏云。此唯约断四诤事不与欲犯提。余法事但吉。四诤不灭。容破僧故。双脚出户者。若方便欲去。或一脚出户。皆吉也。

    云五分至吉罗者。应(去呼)三羯磨者。单白白二白四屋下。随出一提者。五分云。随几过出。一一提。随出一一已还出。随数结犯。今师约此义。传欲入僧。未说而出。为离众失僧祇等者。彼有两缘。一者说法毗尼。二作折伏羯磨。乃至别住羯磨等。若有缘欲去。须白及与欲说法。毗尼者。应白不白者。越中间止作余语者。谓听他人受诵经竟。作其余言语去时。不白不犯。沙弥在中。若起亦吉者。五分云。若僧不羯磨断事。及私断沙弥得在中。比丘起者犯吉。非谓沙弥。辄吉得吉也。

    云律至开者。如文。

    云与欲至七十六者(云云)。

    云四缘至结者。如文云多至吉罗者。如文。

    云屏至七十七者(云云)。

    云五缘至说者。闻便犯者。戒疏云。听此语未向彼说提。但闻即犯。若待向说自属两舌戒收。若尔何故。戒疏文云。听此语向彼说者提。答此约能听人心听此净事。有意。向彼陈说。非谓往彼说时犯也。问何故两舌。须向彼说。始犯此才闻便结。答前是未有诤。待说方有诤起。故说时结。今此先有诤。岂待向说。故闻便犯。

    云。律中至罗者。祇云若二比丘。在堂比丘。欲入弹指。动脚作声。若堂中比丘。闻有人声。即嘿住不语者。前比丘却须退。若故语不止者。即入无犯云。不至开者。如文。

    云嗔打至七十八者(云云)。

    云四至犯者。如文。

    云律至吉罗者。由先得戒人。虽犯重打亦提。若十三难。本受不得戒者。打但吉义。同于结一把。砂一一随者。约豆数结罪也。非随着人数结。

    云律至等者。智论律中等者。彼论中。因辨供养。真佛及化佛。得无限福。若恶心毁真化二佛。俱得达罪。若尔毗尼中。何故煞化人不犯。可引钞。释云。律中结戒为世间事等(云云)。假名者。于诸五蕴上。假立人畜等名。即于人畜上。约世讥谦结戒轻重。不观后世得罪多少者。约业罪说也。如鞭打牛羊等者。正释上文。结业轻重意也。

    云搏至七十九者(云云)。犯具四缘。一大比丘舌。二嗔心。三作意。四举手便犯。舒文略无。今依疏列。

    云前至提者。前是限分中。制打着方犯。此是深防中。制手拟便犯。须定罪相。若本为打不搏但犯吉。即是打家方便。若标心本为搏。不打动心时。即是搏之方便拟之。即犯根本。祇云。六群以侧掌。为力用。拟于人故。号为搏。若举手向。多人随境数犯也。

    云无根至八十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略至别者。指第二无根谤戒八缘犯等。云如彼。

    云突入至八十一者(云云)。

    云四至犯者。一是刹利王者。准祇四句。一是王非刹利入者无犯。二是王是刹利。非灌顶入亦不犯。三是王是刹利是灌顶。无国土分入无罪(四分文中此三句皆吉)。四是王是刹利。是灌顶有国土分入者提(四分亦尔)。所言灌顶者。即四分戒文云。浇头是也。即受职之法。律云。取白牛右角。盛四大海水。及一切种子。置金辇上。使诸小王举之。王与第一夫人。共在辇上。婆罗门以水灌顶。立之为王。故云刹利王种也。若婆罗毗舍首陀种。以水灌顶。作如此立。亦得名为刹利灌顶种也。以水洗种子者。取滋闰反发生义。以表王养万民右甬者。取吉祥义。

    云律中至罗者。如文。

    云捉至八十二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此至语者。多论明文者。准论云。若捉金银等七宝及宝器等皆提。若提自他说净宝皆提。今引此欲破昔义故。不用旧语者。道疏云。此名捉遗落宝戒。若非遗落捉犯等罪。今云不然。虽以舍遗之宝为缘从制戒后。但捉即犯。何论遗与不遗也。

    云具至犯者。戒疏四缘。一是宝物。二非塔者庄具。三非余缘。四捉便犯掌。依此四足。可禀承。钞文不合开。为初二开缘也(思之)。一重宝等。即异古首疏云。一是遗落宝也。通自他者。戒疏云。问佛制宝物。自捉不合。何得使他亦犯。答审是非法。自他同犯。多论云。使人亦犯。必有所开。自执无罪。及装饰具者。谓铜铁铅锡白镴等诸宝装严也。非住及宿处者。非此二处即犯。在此二开之住处者。开僧伽蓝。毗舍佉母。入祇桓。见佛遗却璎珞故。开及宿处者。开寄巧师。处捉金也。四无心盗者。若有盗心。捉离犯夷。非此我摄。

    云多论至放者。不得后放者。不得在净人后。放捉时应净人。在前放时。应比丘在先。即是佐助。若先捉后放。即是正捉。非佐助也。

    云多至堕者。除矛(牟侔反)槊(所角反)准论矛槊皆提。故除也。

    云四分至堕者。谓非伽蓝。并及宿处。皆名余处。

    云僧祇至上者。停二三年者。表久无人。来取是无主物虽有性名。时既久违。亦是无主。进退如上者。如上盗戒中。明指得伏藏处说也。或有指畜宝中等。

    云成论至物者。给孤独者。即须达长者。好给孤独之人。因此立称长者。欲买祇陀园。布金不遍思惟。当取何藏金。足此是取伏藏也。须达是二果人。尚取此物。故知不属王。若属于王。则当时亦不合取。余如文。

    云非时至八十三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五缘至结者。注文即寺内净人。院多有迷意。云不是村故。今注出也。

    云十诵至不合者。四分日中已去。名曰非时十诵。无比丘等者。其文似倒理合。云无比丘者。路中见应。白又无者。见尼三众。应白又无者。发心已去。今注出也。祇文约食。以论虽食。早竟了便。是非时作。白长老等者。正陈词也。所以须白者。有二义。一为不障僧法中。恐作羯磨。不知所至。令僧生恼。二欲令前人。不得自在。入白衣家也。左右旋者。即显非直遇之相。同入聚故。结五分等者。若俗所经。从村聚中。至日暮须。往宿处为至八难等。不白简择。此事者。谓简所对比丘也。论自释言。谓白同戒。观察正行。威仪带僧。伽梨等。此人可白。余不知法不可白。故云不合。

    云律至如上者。如文。

    云过量至八十四者。释名牒钞(云云)。云五至犯者。二僧床及己者。钞准祇文。僧受用边犯。戒疏。唯约己界床。则依四分结也。

    云本至八指者。不截方犯者。此谓本来作时。拟截成时未犯。不截便犯。若标心本不拟。截作成即犯。一尺三寸强。四分者。宝云以周尺一尺二寸。为唐一尺。又以三寸六分。为唐三寸。更有周四分。在即是强字。收四分也。思之。或钞中。作弱字者错也。更有云。四分五分者非也。上之四分(平声)。是尺余量。下五分。即是律名知之。随坐一一堕者。若终一坐一堕。己有分故。若他床坐者。越非己分故。但不应坐。此非法之床也。水筒盛脚埋等者。怨速烂坏也。当部约业道边。祇文约受用边用。不指量何耶。答诸国用法。不等俗情。又异但唯佛为定。以兹常量。则永无乖也。用人指量者。约佛倍人。即八寸高支床离地也。四等分之者。十诵疏作此解也。以四八三十二。成三尺二寸。今将二八寸为脚。第三八寸入梐。第四八寸截除。还用支脚。准此验知。上湿下处。开用人指也。降四岁共坐者。降减也。四人相望。得减四岁者共坐。若满五。即是阇梨位。不合共坐。床指不过八指也。

    云四分至无犯。如文。

    云兜至八十五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五至悔者。蒱台者。即冬月蒱华也。先辨后悔者。先辨此褥。不得与人方悔罪也。

    云骨至八十六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五缘至弃者。既云同上。但改兜罪等。即是应云。一骨牙角。二[阿-可+台]针筒。三为己。四自作使人。五成使犯。又应欲故者。要先打破后悔罪。反还主不受者。持意为作。还主无用故。不受之主生恼者。示为某作。今却与他。既是非法僧。又不用故。令辨置也。外难此因财生犯。何不入三十中。答以小故。不入也。若尔如野蚕绵。亦是小物斩坏又同。何故三十中收。答彼虽坏竟。犹得涂坏。是以不同。

    云律至一切不犯者。锡杖头标?者。诸记云。锡杖头上。标此层级。与作即纂(准此全于上尺)。大德云。义净三藏。解锡杖。都有三分。上一分。是锡。中一分是木。下一分。或牙骨及角等不定。今云标纂。即最头边。犹如此间纂杖无别。伞盖子者。散者作此盖。以仰风雨也。子者盖下庄饰具也。斗头镖者(疋烧反说文云釰锁下饰也)。此谓盖下有斗。是此斗饰具也。缠盖斗者。绕褁尔盖斗口饰也(此依诸家解)。?记云。律文无此三字。抄文添云。即是伞上曼上方板子也。玦[王*刃]者。杜预云。玦如镮。而不相连。[王*刃]者。是镮内小见子。宝云。犹似俗中宝腰带。鸟玦不异此间师僧即无。西大皆有。若着裙子时。以条绳系定玦。[王*刃]在绳头。然后作摄等。钩衣鈏者(胡。八反说文云是横物也碍)。钩谓袈裟钩。子鈏者。状若此方宾楖子。异系向条子上。钩于?耳也。眼将者。眼患热用此椑故。??汗刀者。身有汗以此刮之。??齿物者。如今扬枝。头利去齿中不净物也。桃耳椑者。耳中结??之类。用以挑之。禅镇者。坐禅时安顶上。状似毬子。薰鼻筒者。鼻中有疾。引烟而入疗之。已上诸色。既非针筒。是故不犯。

    云过量至八十七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五至便犯者如文。

    云律至吉罗者。互减互过皆堕者。上扁房戒九句。则有如有减有过。今此戒准律但过不过。然则不过便是如也。又下不犯中。有其减文。取共成句。理亦无失。一长中过广。广中不过。二广中过长中不过。三俱过皆捉。钞言。互减过者。且长广减。长减广过。即皆犯也。自他作成者。自则为己作他。谓令他为己作。戒皆提。若不成者。即自为己作。不成及令他为己作。不成及为他作。成不戒皆吉也。

    云不犯至法者。准律有四开缘。一应量。二减量。三得过割截。四若作两重。上三易知不解。第四言作两重者。律云。若?作两重也。意道。若无作。一重过量即犯。今意无拟。作两重意。虽过未犯也。注文通量者。通长五尺。广四尺。于长中。通作一缘。不取初量。截断施缘。若不更增广长。各半搩手等。诸部不许者。僧祇云。更增者。对头却刺。互减过提。十诵作不盖缕边净者。谓依初制。不更增大。故云净又尺不益缕边。是过量作只可说。净不堪受持。故云净也(恐不如前解)。伽论不接头者。四分七百结集。不许者。彼?阇云。得畜不截。坐具钞主云。是?阇檀行十事已集閰浮。僧断了。故云不许截却。外者未审。为是初量。为是增量耶。下注文。初量外等者。谓初量过故。须截却也。谓初制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则??三尺。长四尺。更增广长。各半搩手。又各一尺。则长五尺。广四尺。作坐具时。合先准初制。四周安缘。都长四尺。广三尺。此是初量。后更向长边广边。各增一尺。刺着初制。量缘外是如法坐具。今过量作者。且取一边一头七寸来缘为其增者。此增由各合有三寸。来在。又须准初量亦合有缘。今不截安缘。据此一头一边。亦是不截。今将引初量。一头一边之缘。及增者三寸。通在初量。而不截断。约合截此一头一边。及增者各三寸。净许一段。长五尺。一段长三尺落。故云截初量也。非是增者。古来云。截却增量外也。若是初量。犹尚未过。何须截却增者。但有七寸已来。岂是减。不可言截也。此义不正。今师简之故。云非是增者。余说净者。所截除者。若是应量。固宜须说。纵非应量。准论亦须。若已过十日等者。制令舍之。应量作提。悔不应量。作吉忏也。

    云覆至八十八者。释名牒举(云云)。

    云律至也者。如文。

    云不犯至堕者。略同前戒者。己为他他为己。得已成者。乃至叠作两重等。并开如前坐具。戒应量减量。俱不犯差后过十日。结堕者。缘身患疮。故佛开之为护涅槃僧故。不用净施。今既差缘谢故。十日内须说即犯。

    云雨衣八十九者。释名牒钞(云云)。

    云文相至知者。指雨衣戒也。

    云与至九十者。释名牒钞(云云)。缘起中。难陀短佛四指。诸比丘遥见。谓是佛等后制难陀着。黑衣为简异故。诸比丘即与佛衣。色并同也。六群意云。我曾既衣色与佛并同。亦量亦合齐等。遂即与佛等量。或过量作故制也。

    云多至知者。常人半之即八尺也。戒疏问云。余之三戒定制量限三衣一戒不定量者。答余三非是沙门道。明正仪随其大小皆得受用。故出定量。此三法衣道服标戒。若定出量。人有长短。不称威仪。随其身分。不出定量。故有与佛等过作也(上来尺九十单提已竟)。

    大段第六辨四提舍尼戒。文二。初四字总标。二初戒下列标。

    初云四提舍尼者。若据记中。引戒疏。以七门分别。今恐文繁。义非急要。略而不叙。但释名也。具足应云。波罗提提舍尼(此六字连呼不得析开也)。此翻向彼悔。今云可呵法者。亦从对治得名也。

    云初至也。释名也。准理合云。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第一也。

    云五至结者。如文。

    云四分至如此者。不论自他二食者。若尼自己食。或尼从他檀越。乞得食也。约缘通之者。约缘通皆成犯。故祇云。尼有大福德。日乞食。供五百比丘。明他食也。五分卷中等。彼缘白佛。佛制不得。从街巷中受。受者犯也。四分制在村内。犯村外不犯。今五分巷中。当四分村外。此盖缘起部行别不同。故云缘起如此也。

    云律至得者。所以简亲者。戒疏云。俗家人情。相委亲非讥过故。听病人苦恼。讥丑不生。济令亦开。置地使人。敬相无抱。所以复开也。

    云在至戒者。释名牒举。可知。

    云四至结者。如文。

    云五分至尔者。若二处者。彼有三节。初云二部僧食。随一部呵。亦名可竟。若别坐别食别出者。是中入檀越门比丘。应向出门比丘。有何教檀越。与比丘食。答言某尼应问。约来未答。已约来了是入门比丘。亦名约来。又有出城门者。应向出者。如上亦得。后坐人亦尔者。亦问前坐人。约来尼未等。

    云律至者。须待食竟者。谓待食遍。故言竟也。若尼自为(声平)檀越者。自作施主。偏则无犯。问何不开亲及与病者。答既是众中。偏心授食。招过无殊。故不开亲病缘。合开文存略也云学家过受戒者。释名牒举(云云)。钞欠列缘。戒疏具五。一见谛学家。二僧作法制。三无因缘。四白取置地使人。五食犯。

    云事至明断者。钞意为事。希略与不出也。上言见谛。是证三果。犹在学地。故曰学家也。准此自约者。准此无度受施。全其俗家。因福故。穷困自息贪求。是明断也。

    云有难至四者。释名牒举(云云)。

    云五至犯者。如文(已上尺提舍尼戒。已竟也)。

    大门第七众学戒文。分三段。初总牒名。二衣戒列释。三自下通结。

    初云众学戒。疏五门。非要不叙。今略释名者。唯以此篇。不列定数。但云众学者何。答威仪微细量等。河沙有何数目。故总标之。目为众学。今此一百。且就喜犯以标之。若据梵语。或叉迦罗尼。此云应当学。西天语倒。即云学应当。今取文顺故也。向六聚总制学之。名为学处。何局此篇。云应当学。答余则易持难犯。此戒易毁。难护。故前文云。专玩在心。乃名守戒等。若就所防影名。即云众突吉罗。今隐所防就。能治行。故云众学。

    云威仪至叙者。威仪之要具。在诸门者。威仪则是非威仪。身口所犯不应之罪。具在上下诸篇之中。约略收摄将尽也。今撮摘数十者。生起此篇吉罗。释相之意。缉(七入反)续也。叙者次也。缉续其文。次第解释(更有异说非正不叙)。

    次列释中。云初至者。释名者。梵云涅槃僧。或云泥洹僧。引翻为方衣。即今僧尼所著裙也。西国诸人。所有内衣。直将横叠。背后前遮。手张两角左右掩掖。仍以长绳。四币缠腰。抽拔使正安。四摄而已。若绳断解裙。便堕地。今引方僧。着裙例加腰带纫结。实有整齐缘。若垂地亦乖法律。今言齐整者。多论去踝一搩手。五分云。一时已上。母论齐踝。上三指钞意。取此成齐整相也。云律至此犯者。褰者缩也。应忏吉者。根本罪也。对首一说。悔以故为故。又犯非威仪吉。责心灭也。若不故作者。即是误为。则无非威仪。但有根本一吉责。心悔诸戒。并列同此。

    云。不犯已下。如文。

    云二至知者。垂前一角者。下垂一角。谓偏披时。角垂左肘之中也。多罗叶者。垂前两角。此谓通披时。两角前垂也。故祇云。披衣时。不得如缠轴。应当通肩披。着纽齐两角。右手捉时。不得手中出角。如羊耳摄。已安缘者。谓身宽缘急也。

    三反抄等者。祇云。不得反抄衣。两肩上若值风。两得抄一边。偏袒右肩。得抄左边。通肩披者。得抄右边。不现肘也。长老比丘。即还下之。后戒坐异前也。

    云已后至可知者。从此上来四戒。已后尽此篇来少。约存略而解。其戒文中。一条之事。皆有两戒。如云衣缠头入白衣舍。及白衣舍。坐自下但解衣。缠头入白衣舍。更不释其坐也。又下敬佛诸戒甚多。但举二三。故云约略也。不复记数者。更不记五六七八。乃至一百等数。不能一一记之。但大途云。涅槃五十六十标举。故曰可知。

    云律至开者。衣缠头者。下自释云。总以三衣用缠头。非是余衣。开缘如上者。谓同上内衣戒。患疮开主。

    覆头者。光律师解云。不得以妄想。覆真如头。入三界白衣舍(此本过分今尺如抄)。不犯如文。

    跳行者。大德云。跳行与跳行坐两戒。若为分之。今应作此解。双脚从床上。跳来这边坐。又跳去那边坐。故云跳行白衣舍坐也。诸记中。不评量故。迷此相绝多故也。开缘如钞。蹲坐并相及开缘。如文。

    叉腰匡肘者。应师云横举。肘叉腰也。开缘如缠头戒者。有病协下生疮。及作时等摇身者应师。师覆身也。又云典覆也。

    掉臂者。此云乘臂前却也。乘臂向前。又向后即是掉也。十诵云。白衣呵言。如种谷人不异也。

    覆身等者。如文。

    顾视者。村落中。回顾瞻视处处看也。不犯可知。

    静嘿等者。辨相开缘。如文。

    戏笑者。祇律。在师前不得露齿。而笑事忍之。起无常苦空无不想也。不犯如文用意受食等者。五分云。左手一心擎钵。右手扶钵缘也。非辨羹饭者。违失之非。今既一心。即不辨也。开缘如文。

    平钵受食等者。注戒疏云。言不平钵者。谓离偏邪钵过也。

    羹饭俱者。缘起中饭。至羹尽羹来。饭尽恼施主故。若须羹等者。或只要羹。或须饭随偏。食尽不犯。以次食者。谓钵中处。处食不着。次第取。

    饭覆羹中。若请食者。文云请食羹时。有比丘。食羹污手钵污衣手巾。有疑。不敢以饭覆羹。佛言听请食无犯。比坐者。五分。初缘直制不得视比坐钵中多少。后因五百比丘。在一家食。食已共相语言。希有此食。于中有不得者。下座比丘言。若佛听我等。视他钵者。便知谁得。谁不得。不得者。教与也。佛告比丘。听视比坐。但莫生慊心即得。

    系想钵食者。祇云。端心观钵得放钵在前。共比坐语者。若有缘须语。须看左右者。须手扶缘等也。

    张口待者。五分。诸比丘饭至口犹不敢开。佛言不近不远。便听开口也。

    含食语者。祗云。和上阇梨问。能便声不异者听。答不然咽已方答。若恐慊者。应述口有食不得。答五分白衣。益食问须不须。比丘不答。使讥言憍慢。不共人语。佛言听导须不须。

    遗落食者。此律六群。揣饭啮半。半在手中。披呵而制。祗云麨团饭。令段段可口。食果等不犯。今时有人。满匙挑饭。于口不容。半落钵中。与上缘同也。

    颊食者不得。口中回食。从一颊回至一颊。当从一边嚼。即明也。

    不嚼饭作声者。祗云。不得??声。此律呵云。唼唼如猪食不(上音子入)。

    异噏饭者(许入反)。祇云。薄粥乳酪。羹饭不得噏作声。当徐徐咽。十诵。因摩诃男。自手下饭与乳诸比丘噏食作声。于中。有一比丘。先是伎乐儿闻声。便起作儛。诸比丘大笑。口中饭粒。而出有从鼻中出。俗人讥之。佛问彼比丘。汝以何心。而儛不欲出。诸比丘吸食。及戏笑罪过。佛言不得大吸饭食。应学。

    不?食者。祇云。月有监食人。欲知生熟咸酢。听着手掌内舌?也。除此外不评。

    振手者。食粘手[(厂@((既-旡)-日+口))*本]振之。污傍人也。

    把散饭食者(蒲巴反)。此律六群。手把散饭食。居士讥之。如似鸡鸟故。合是平声呼也。开如前戒者。同振手食戒也。

    不污手捉食器者。西天以手吃饭食之手。名曰污手。祇开以菜拭腻。

    洗钵水者。十祇。皆以水杂饭。弃俗舍。居士讥言。紫妻子言分布施为福。一粒计百工。比丘不合弃也。

    生草上等者。祇云。夏月生草。茂无空缺处。当在牛马行处。若无即转石上。又无在干菜上。又当以木承之无犯。

    水中不便睡者。如文。

    不立大小便。如文(已上总是敬僧威仪竟)。

    次敬法威仪中。云不生者。以都有八条戒。钞文。约略解之。故通言不恭敬。说法中也。

    覆头者。以衣等覆也。

    褁头者。大德云。随方而说也。西天俗人。不褁头若以物包褁。即是不敬也。此间褁幞头。即表敬。露头却不敬。然于本分幞头之上。更别将余物重褁。又是不敬。何妨有此道理。有人云。约正褁头时。与说法者。非也余文易知(已上敬法竟)。

    第三敬佛威仪中。云不至通开者。都有二十六戒。钞文约略而解。

    除坚牢者。此约三宝物。为坚牢。不现狼藉相者。得着革屣入塔者。亦约西天表不敬也。

    塔下留食除一坐食等者。若非一坐食。及不作残食法比丘。若余人随食中。草得即旋逆。以净处故。少时亦不许。停死尸者。臭气护塔。神嗔也。三开亦尔者。如上担死尸戒。有病须此道。汗强力呼去。三种开也。

    云携至法者。为在通法者。开萍沙王。前说戒除王疑心。而令佛法不壅也。

    黔梨者。秦始皇时。谓民曰黔黎也。黔者。说文云。黑首也。梨者众也。谓黑有不少也。无再开法者。初为除疑故开后。既无疑却制。故无开法也。已上第二列料竟。

    三通结。云自至用者。威仪决正法中者。此论两卷。俨禅师撰也。决解尼二部律僧相。如下卷衣法中。引云决正二部。律论等是也。抄恐文繁。故指广文。如彼流通要用。已上第七众学竟。前来有七始。从四弃俗乎。众学。七段之文。总当料竟。更有七灭诤。当第八段。及七佛。略教明反。人戒经。并具在讲本注戒。彼引戒疏。粗解大纲。今顺钞消文。不更广述。固非疏略也。

    四分律钞简正记卷第十二

    吴越国天长寺长讲律临坛崇福普济戒光大德赐紫志贞写此一部丁巳岁记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