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如来藏品第七

    此为实智分。菩萨得此实智。则证于如来自性清净藏矣。夫如来二字。具体用二义。自性之体即是如。自性之用即是来。藏者。一隐藏真性故。二含摄众德故。三出生正智故。有是三义。故称为藏。如经云。佛以二乘诸地。惟断舍六识。证于我空。不知识藏甚深微细之相。又不知识藏即如来藏。如来藏从性上立名。识藏从相上立名。由前七藏。起生灭虑知等相。过恶熏习。故如来藏即转为识藏。是性变而成相。若不受过恶熏习。则此相原是如来藏性。何有转与不转。盖因前七识生而识藏生。若前七识灭而识藏自转。以如来藏性寂不动故。所以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又云。如来藏入于一切众生身中。本无有我。亦不见有生灭之相。一切二乘。皆以心想见如来藏。此以心见心。不知反为心想动乱之所染污。又何能见哉。又云。即至等觉。犹如隔罗縠见月。尚有微碍。若欲胜进。满足如来地。当净如来藏中识藏之名。以故。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此五法。只在寂灭此一心。则五法自净。五法净则识藏净。识藏净则如来藏显。又隐为如来藏。而显即为法身。故又谓之在缠法身。又胜鬘经。说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今以此经较之。悟法本空。是空如来藏。真空不空。是不空如来藏。一切法本空本不空。是空不空如来藏。然此是如来所证清净境界。证此即证净法身。与毗庐遮那同体。然毗卢本体。不涉修证。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由是之故。当寄位于凡。又前品。既是舍利弗以满地自任。今此若不得长者当机。后世又将谓此是十力大弟子所能。而非居尘者所堪任也。以故梵行长者。更不舍俗趣真。即从本际起。而住于诸佛智地。发明如如正智之义如此。按华严十地品后。当说等觉法。名曰佛华品。璎珞经云。吾先于第三禅中。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说十一地。等觉位中。行普贤行。入俗利生之门。有百万亿偈。合论云。第七会。在三禅天说。前十地法。超化乐于他化天说之。等觉法。越二禅于三禅天说之。以初禅离忧。二禅灭苦。三禅。惟是法喜禅悦妙乐。依此说十一地。表进修功成。迥超诸苦。常亨法乐也。谓之佛华者。初登佛地。果行未满。又华对果而言。等觉是佛华。妙觉是佛果。决疑论云。此佛华品。令十地菩萨入普贤行。令十地菩萨。舍涅槃三昧。上烦恼稠林。方始入普贤行门。盖为普贤是修入世间同众生行。前十地菩萨。是出世间成佛之行。和会此二行。令处世间自在故。但今华严大经。尚阙佛华一品。诸师疏注中皆言之。今此如来藏品。即是佛华品之义。以长者当位。即是入世间同众生行。信不诬矣。又此品实因无相法品中之义而发起也。

    尔时梵行长者从本际起。而白佛言。尊者。生义不灭。灭义不生。如是如义。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惟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

    此从本发明如智之义。然此长者闻无相无生。以及真性空义。已得深契法旨。至此忍俊不禁。独任顿超佛地之职。故从本际而起。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也。然即承上偈义而言曰。如佛所说。如实所生之义。本不有灭。若因缘所生。乃是灭义。本不是生。以此观之。得如是如义。即为佛果菩提矣。然佛以一切法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说为菩提。今此菩提之性。本同于法界。则亦无有分别。此即是如来藏性。常自清净。一切众生在诸趣中。不知烦恼身中。有如来藏性。本无污染。德相具足。如佛无异。而反依烦恼种子。独头无明(即是意识中)为因。取六尘境界为缘。于是心意意识。妄生种种分别。由心及心所。遂执我及我所。而我(我即人也)法二执俱生。二乘但得人空。证人无我。未得法空故。由前七识。执取自相共相。而生阴界入等因缘生灭之法。故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约修证而言。非正智不能契如如。当先智而后如。若约法体上说。如如是体。了知名相皆空。离诸妄想。诸识不生。是为如如。若乃正智则为用。盖由证此如如实相。能随顺觉性。一切心识所不能缘。是为正智。然非如如。亦不能得正智。必以如如智而契如如理。此即自觉圣智所证境界。即名无分别智。但众生由前七识。而起种种分别。故能分别者识也。诸佛达无分别义。故名为智。然得无分别智。则能分别众生心识中无穷微细之相。然分别此无穷之相。惟欲令众生心中分别之识灭尽无余而已。如是如实之义。无穷之相。真是不可思议。而此不思议中。实乃无分别之可得也。

    ○分别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随。分分别。三计度分别。然自性分别。乃第八识中现量境界。任运自然分别。所云现者。谓现在即现。不待他时。又现前即见。不在他处。量者。是决定之量也。

    尊者。一切法数。无量无边。无边法相。一实义性。唯住一性。其事云何。

    此因义发问。言一切法相之数。总摄于一实义性。今我唯住此一性中。其事又当说于何等耶。前乃先言如而后言智。又先言性而后言相。此则摄相归性。故先言法相而后言性。然性不外乎相。相不离乎性。其实性相本不二也。但众生说性便著于性。说相便著于相。故于性相上。又转出一事字来。即从佛口中所说是一大事。及如是一事上得来。如宗门中。开口便说若论此事。又云目前事。向事上荐则疾。意根下卒摸索不着。所以绝不说心性禅。因众生著于心性道理。则不能发悟故。今云其事云何。而性相亦俱泯矣。

    佛言。长者。不可思议。我说诸法。为迷者故。方便导故。一切法相。一实义智。何以故。譬如一市。开四大门。是四门中。皆归一市。如彼众庶。随意所入。种种法味。亦复如是。

    此设喻印成以明权实。言我说诸法。为众生真如不守自性。随缘迁变。迷其本故。乃以方便权巧而导引故。故说一切法相。及一实义智。譬如一市而开四门。四门皆归一市。市者即城市也。令众庶随其意之所便而入。佛今亦然。因众生利钝不同。故以方便权立三乘。乃有种种法味。及其究竟终归一实义智也。

    梵行长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应摄一切诸味。

    此言一摄一切。而自陈己解也。

    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实义。如一大海。一切众流。无有不入。长者。一切法味。犹彼众流。名数虽殊。其水不异。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摄诸味。

    此以法合喻印成其解。凡佛之设喻。必法喻互显。先以喻显法。后必以法合喻。前之譬如一市。以喻显法也。此一味实义。是以法合喻也。此总明一摄一切义。

    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异。

    此拣问三乘智异之疑。

    佛言。长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水在淮中。名为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此以喻显同。夫众流入海。已失江淮河水之名。众法归如。已亡三乘小始之义。唯一佛道。更无余乘。得此一味。诸味具摄。故涅槃经云。有人入大海中浴。已用一切诸河之水。又云。如持万种香为丸。但烧一丸。众香皆具足矣。

    长者。住一佛道。即达三行。

    此示名。

    梵行长者言。云何三行。

    此问义。

    佛言。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长者。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

    此发明三行。言住一佛道。方得通达。何也。菩萨既等于觉。住金刚心中。则目前一切事相。皆随顺觉性。指月拈华。头头是道。此随事取行也。众生由前七识。起诸现行。转如来藏而为识藏。故有颠倒妄想。菩萨住金刚心中。得无分别智。分别一切微细识相令灭。知三界万法。唯心唯识。则世间一切识心。皆随顺觉性。应缘遇物。处处明宗。此随识取行也。众生为妄想生灭。刹那刹那。前念灭。后念生。新新不住。相续而起。菩萨住金刚心中。念念清净。动静俱离。则于一切诸行。虽或从因从缘而起。皆随顺觉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虽云生。而无刹那生相可得。即灭。而无刹那灭相可得。所谓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此随如取行也。然此三行。本不离众生寻常日用中。众生随逐妄念。即成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诸佛随顺觉性。则成八万四千解脱三昧门。所以云。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从此三行而入。设或无此三行。则拨置一切事相。断舍一切识心。离于一切诸行。而惟住于一切法空。则佛法成世间无用之法。而佛果乃为寂灭无为之佛。又何有接物利生之法施。以嘉惠于当世乎。所以必当入此三行。方不住于空相。始有利生分。故曰入是行者。不生空相。

    ○湛师注云。此句乃举一略二。应云不生空相。不空相。空不空相。然胜鬘经。但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所谓空如来藏。脱离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不思议佛法。论中亦说如实空。如实不空义。楞伽中。祇云如来藏而已。但其义有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三法。今此云不生空相。即是空不空如来藏义。似亦不必更重出二句矣。然三行即三身。随如即法身。随识即报身。随事即应身也。

    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藏。入如来藏者。入不入故。

    此结成入如来藏之义。谓如前入于三行。随取而行。则于世出世事事无碍。处处通达。心心自在。法法圆融。如是。可谓入如来藏。然虽云入。而本不有所入也。

    ○论释云。在有情数中名如来藏。在非情数中名法界性。此即智论中佛性法性之说。然华严初会中。普贤菩萨入如来藏身三昧。出生一切诸三昧法。又第六会十地品。金刚藏菩萨。说法云地菩萨种种无量神通智力。大众皆疑。于是金刚藏入一切佛国体性三昧。时会皆见自身在金刚藏身中。又见其中菩提树师子座上。有佛号智通王。诸相庄严说不能尽。论云。一切佛国体性。即无作法性身。菩提树即法性中觉体。智通王即法性中妙智也。人人本具。惟不自加行。故不得显发耳。盖此二种三昧。即本如来藏。法界性中所示现者也。

    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入如来藏。如苗成实。无有入处。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实际。其智几何。

    此赞法领解复咨智益。言我今已知如来藏性。众生本自具足。非从修得。如苗无异。只因妄想执着。所迷覆故。今惟去其妄执而返其本。非外有所得。如禾苗之成实耳。只此一句是喻。此即承上入不入故一句而言。谓入如来藏。本无有入处。今以两句中。插入如苗成实一句。以明其意也。又言此如来藏。即众生本觉之根源。必得始觉之利为力。若始觉之利已成。而后乃得众生自觉之本性矣。但得此本有觉性之实际。不审其智有几何耶。

    佛言。其智无穷。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为四。一者定智。所谓随如。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摧破。三者涅槃智。所谓慧除电觉。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道。

    此示四智之义。谓其智无穷。略言有四。一定智。令众生得诸佛平等体性。随顺于如。一切自在。二不定智。令众生得诸佛善巧智用。随机适宜。摧破诸障。三涅槃智。令众生得诸佛始觉本智。凡有一切无明之惑。以慧除之。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此二句出遗教经中。又别载电光三昧。谓初心闻法乍解。如闇夜电光。乍见山川人物。顷尔还暗。然亦因此得辨前境。此是教乘中说。宗门又且不然。如德山和尚云。有言时。据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又岩头禅师云。此是向上活计。只露目前些子。如同电拂。如击石火。临济大师又云。大道绝同。任向西东。石火莫及。电光罔通。所以有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之语。此等俱是电觉三昧。亦即是刹那际三昧。如华严会上将说十定品。明等觉因圆。而如来入刹那际三昧。示生佛共有根本智体。无古今延促始终迁动之相。又如来八相成道乃至入灭。皆不离刹那际三昧。又阿难入电光三昧。断最后思惑。亦名金刚三昧。教中云。金刚三昧。喻小乘无漏之智。此应是错。盖不知阿难最后已入大乘实智地中矣。由是观之。从上佛祖出世。皆以此自觉觉人。所谓得涅槃根本智也。四究竟智。令众生究尽诸法实相之义。入于实际。具足诸佛之道也。

    ○定智即平等性智。不定智即成所作智。涅槃智即妙观察智。究竟智即大圆镜智。前三行即是三身。由三身而发明四智。如曹溪六祖示僧智通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是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又教中说转识及智。然六七因地中转。五八果位上转。但转其名而体未尝转也。又云。空六识我法。得入初地。空七识我法。得入八地。空八识法执。得入佛地。以分别我法二空智。观察俱生名相妄想。证俱生我法二空智。乃得入等妙二觉。后地藏菩萨言。是人智也。收此中之义。

    长者。如是四大事用。过去诸佛所说。是大桥梁。是大津济。若化众生。应用是智。

    此结示先佛遗范以智利生也。转智字而作事用者。盖目前一切。皆是事用。众生总被事用所转。鹿鹿空过。岂止一生。若弃却一切事用。则又堕于二乘无为坑阱。所以佛祖出世利生。只贵在目前事用上。发明其自性之智而已。言大桥梁大津济者为三贤十圣所同登。上智下愚而共涉。此乃等觉入妙觉之利生智用也。

    长者。用是大用。复有三大事。

    此补示三事。然应在四智之前。今逆推而上。以补明之。上用字。指能用之人。下用字。即所用之智。今又称为大用者。谓大智之人所能用也。此即宗门所云大机大用。然自马大师。始有大机大用之名。如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至今称之。夫机用而谓之大者。不住于一事一法。其中有权实。有照用。有收放开合。一一纵横任运。自在无碍者也。今前四智。皆显目前机用。泄尽言说所不及处。真足当大用之称。然佛真是婆心为人。恐后世众生闻此智用。便生狂解。故复申此一救。谓若欲用此四大智用以利生。复有三大事。必当行之于先。而后可也。

    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三者于如慧如定。以悲俱利。

    此约示其义。三昧。此云正见正定。若住于正见。则内心空寂。能以智观照。住于正定则外境寂灭。能以定自持。如是。则心不住境。境不住心。心境俱亡。而内外不相夺。此即是慧定二学。大义科三字。释义详见后。谓于一切色心诸缘。随众生所行之道。而为其拣择断灭。盖即前品中作择灭力取缘。此是戒学。夫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又为三无漏学之首。佛昔因事制戒。防非离过。故有毗尼藏。此云灭。能灭众生过故。又翻为律。乃从法得名。又五分法身。始以无作戒为戒身。其次无漏禅为定身。无漏智慧为慧身。三解脱为解脱身。无生为解脱知见身。又此五分。即转五蕴所成故。戒定慧。是从因显德。解脱解脱知见。乃就果彰能。今此随道择灭。即摄律仪戒。然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故随后即云如慧如定。夫如慧者。不离智照。分别法义而方便调机也。如定者。摄心静虑。不起寂灭而现诸威仪也。果能如是。则以悲运用。自他俱利矣。

    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则不流入彼四智海。为诸大魔。所得其便。

    此拣除魔便。谓戒定慧三。缺一不可。具如是三事。即成就菩提。若不行是事。便不能流入彼四智海。而断于慧命矣。既断佛慧命。则必为诸大魔所得其便。盖深言后世众生。若不务三学而自恃狂解者。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