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真性空品第六

    此为满地分。前品。已是智辨无碍。如杂华经云。得此无碍智。于心欲有所说。一切随念。无不得者。又云。纵使不可说世界。一切众生。于一刹那间。各各以无量言音。兴于难问。一一难问。各各不同。而能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虽已如是。复更精进。成就智明。于一念中。领受微尘数诸佛。所说无量法门。悉不忘失。以此当念便得成满十地。既得满地。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无量三昧。皆现在前。若入若出。咸得善巧。最后得受一切智胜职三昧。于此三昧中。出生大宝莲华。坐于其上。一切身分。放种种光。作大佛事。此皆从真性空三昧中之所流出者也。然住此地中。以一切智。如实知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集。又以上上觉慧。如实知一切法化。一切所持。一切佛微细智。一切法秘密。又得菩萨无量解脱三昧陀罗尼门。是故名为法云地也。今此舍利弗。承前起后。申问如来。为欲开发后世众生。以明真性空义。而得一生成满智地。又前四品。皆是菩萨当机。此独让舍利弗者。盖以舍利弗称大智。已证阿罗汉道。且独预华严末会。与文殊大士游行。文殊是菩萨中大智。舍利弗是比丘中大智。况为佛大弟子中第一人。所作方便。皆为利生。是内秘外现。实非是声闻乘也。又此会。若尽让与菩萨。则后世将谓非比丘所能。如华严论云。若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所行。是人灭佛知见。破坏正法。令佛法不行。令人不生正见。断灭佛种。罪莫大焉。诸有智者。不应如是。吾于此经亦云。是品。又从无相法品得法真源句来。

    尔时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萨道。无有名相。三戒无仪。云何摄受。为众生说。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此咨请摄受法仪。言修于菩萨三空之道。本无有名相可得。即入于三聚戒中。本不住于相。则亦无有仪范。可为师表矣。如此。云何摄受一切众生。而为其说法耶。

    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为汝宣说。善男子。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之一处。众缘断灭。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无施。住于如理。六道门杜。四缘如顺。三戒具足。

    此示真性空体。明凡夫以惑业为缘也。盖言一切众生。所有善与不善之法。皆从自心幻化而生。实由外之一切境界。内之意识计度。遂发于言音。而生种种分别。若乃制其外境内识。而归一心如相之处。则诸妄缘。悉皆断灭矣。又即此一心如相之处。原不见有起相。而于三解脱之用。亦无所施。以故住于心如之理。则六道之门。皆已杜绝。夫如是。则四缘随如而顺。三戒无不具足者也。

    ○意言分别者。教中有三种知。一比知。二现知。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如人睡梦中。所现好恶境界。忧喜宛然。并是意识。思想所为。觉来俱是不实。可以此比知觉时所为。亦如梦中无实。故知凡三世境界。皆因八识相分所变。若目前现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过未二境。是独散意识思惟。梦觉二境虽殊。俱不出意识。如是。则惟心之旨。比况照然矣。第二现知者。凡现今眼见前境。境不自言境。皆是眼识。与同时意识。计度分别。则意辨其为境。而即言其此为何境也。境本自如。何尝自立名件。悉是意言。故曰万法本闲。而心自闹耳。然心生境有。心空境空。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则知惟心惟识矣。苟无心识。万法安寄。又如过去境。心忽缘念。随念现前。心念不生。境亦不现。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修行功用。而后乃证。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虽未成圣分。若知此意言。则是菩萨位中人矣。第三约教而知者。如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也。又云。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可约教而知。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昔永明寿禅师。尝以此示人。又云。此事。非上根大智。莫能担荷。所以先德云。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伴侣无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绍祖位。终无第二人。须是亲到始得。若未亲到。纵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门中。旁赞助入之语。于自己分上。返照之时。皆为魔境。夫永明禅师。日夕修持百八件事。今此说。不是无谓而发。因当时说法之师。不识唯心之旨。直指之宗。又因贤首天台慈恩三宗。彼此矛盾。永明乃集三宗之精于法义者。更相设难。永明以心宗而折衷之。总辑其语。名宗镜录一百卷。一时称震旦法施主。故有是说耳。

    舍利弗言。云何四缘如顺。三戒具足。

    此徴问未达之义。

    佛言。四缘者。一谓作择灭力取缘。摄律仪戒。二谓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摄善法戒。三谓本慧大悲力缘。摄众生戒。四谓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是谓四缘。

    此明四缘三戒。知圣人以机感为缘也。一者。谓凡有所作。当自拣择断灭一切障染。以无漏智力。取以为缘。此即是摄律仪戒。以明止作持犯也。百法明门。六种无为法中。有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注云。择谓拣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而显真理。为择灭。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拣择断灭而显。名非择灭。今用择灭二字本此。二者。谓得本觉所出之利。以清净根本智力之所集起。取以为缘。即是摄善法戒。以修一切菩提分法也。三者。谓从本觉慧解。发起大悲之力。而以为缘。即是摄众生戒。以饶益有情也。此即是三戒具足。四者。谓得一心觉悟。以通达佛智之力为缘。而顺于真如之相而住。是为四缘中。而本具三戒也。

    ○戒本灭恶生善。为初心入道者说。然以真理观之。因缘本无自性。善恶皆由习成。如昔阿阇世王。自知罪重。翻然改图。又阿育王。顿尔自悔。修诸善行。皆获福果。故知善恶业缘。但随心变现。从缘而生。所以楞伽百八句。有自性句。离自性句也。

    善男子。如是四大缘力。不住事相。不无功用。离于一处。则不可求。

    此释明缘力功用。言此四缘。虽则不住事相。亦乃不无功用。若离于一心如处。亦不可求也。

    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摄六行。是佛菩提。萨婆若海。

    此结明通摄六行。言如是一大事。诚非小缘。直下顿悟。即能通摄六行。是即佛果菩提。一切种智之海也。

    ○佛说如来七常住果。所谓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然名虽有七。其体本同也。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无功用。是法真空。常乐我净。超于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系。是大力观。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

    此领解观觉。言若不住事相。则不著于有为。不无功用。则不著于无为。是法。即为真性空矣。然凡夫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无乐计乐。不净计净。二乘则常计无常。我计无我。乐计无乐。净计不净。是皆为颠倒见也。今真性空中。破颠倒见。常是真常。即法身义。我是真我。即是佛义。乐是真乐。即涅槃义。净是真净。即是法义。又众生有世间我法。果地有圣教我法。今得真性空法。则人无我。法无我。如来常说超此二无我。便入等觉。今此。必得于诸佛大般涅槃。而心亦不系于涅槃。是即大力菩萨所说。不居寂地之观。但此观一觉顿悟之中。亦应具三十七道品法也。

    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处。

    此示七科之名。一观身不净。因染缘而有。二观受是苦。有逆顺内外。而生诸苦缚。三观心无常。而念念迁流。四观法无我。约法计我。无有定相。如佛言。比丘当依四念处行道。能为三乘观行初门。又云。虽行四念处。而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四正勤。

    此于四念处。精勤修习。正则不邪。勤则不惰。然于已生恶令断。未生不令生。未生善令生。已生令增长。此是慧学。又云。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四如意足。

    一乐欲于法。名乐欲如意足。此是定根。二专注于心。令法不断。名念如意足。此是定觉。三于诸善法。精勤无间。名进如意足。此是定力。四思惟彼理。心不驰散。名慧如意足。此四。是入定方便。以正勤心少散。当摄之以定。则定慧均等。然二乘修之。得作意神通。大乘修之。则得自在神通矣。

    五根。

    依于四念处。谛信不疑。为信根。住持不忘。为念根。倍?精勤。为进根。湛寂虚通。修心不乱。为定根。明辨实谛。以慧照了。为慧根。然二乘修之。在无分别。分别。则念不纯一。菩萨离诸缘尘。而能分别众生诸根之利钝也。

    五力。

    即五根增长。积集成力。以排欺怠嗔恨怨五障。此五。能为信进念定慧之障故也。菩萨虽行五力。而求佛十力。

    七觉分。

    念觉分。念法性空。择法觉分。分别了义。进觉分。勤修不退。喜觉分。护诸法喜。除觉分。烦恼轻安。定觉分。于定明了。舍觉分。舍诸有为。此七支分。随机施设。若心浮动。以除觉分。去身口之粗。以舍觉分。舍于观智。以定觉分。而入于禅。此修定学。若心沉滞。以进择喜三觉分而?之。此修慧学。若不得力。即趣后品。二乘修此。惟分别偏空之法。菩萨而能分别佛之智慧。

    八正道等。

    正见。离于断常。正思惟。不生一念。正语。口业无失。正业。染净俱离。正精进。勤修涅槃。正定。住理不移。正念。心不动失。正命。无所希爱。清净知止。前七觉分。乃观一切法空。无法可得义。此八正道。以无漏智为本。能至涅槃故。经云。虽行八正道。而乐行于无量佛道。乃是菩萨行。

    多名一义。不一不异。以名数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义无文。无文相义。真实空性。空性之义。如实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于如理。过三苦海。

    此明七科之义。言虽有如上众多之名。实惟一义耳。又观此法相。实乃不一。若心如之义。于一切诸法。本不有异。是皆以文言。诠表其名相法数故。但有假名字。究竟真理。法不可得。须知此不得之法。乃是一义。而无有文。然此无文字相之义。即真实空性。此空性之义。即真如实际。其体如如不动。此如如之理。具一切法。以一切法。皆从如如性体中流出故。若能住于如如之理。则超过世间之三苦海矣。三苦。即行苦。坏苦。苦苦。以十二支中。自无明至六入。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属坏苦。住于如理即十二支灭。而三苦断矣。

    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说。今者如来。云何说法。

    此显实拣疑。谓诚如所言。则一切法。悉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之相。即非为实义矣。夫真性从坚密本觉而生。语言由七处(从下丹田。而上触胸。喉。舌。唇。齿。龂。以及于顶)而发。内外经论。从语言而起。而真如实际之义。不可言说。如是则常应示默。方可显此实义。今者如来。云何又为众生。说此一切法耶。然非舍利弗之大智。亦何能发此一问。惜乎在涅槃会上。不忍见佛灭度。乃先示灭。当时若在。见世尊拈华。决不让大迦叶独擅一时也。

    佛言。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是故说之。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非义语者。皆悉空无。空无之言。无言于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如无无有。无有于无。如无有无。有无于有。有无不在。说不在故。不在于如。如不有如。不无如说。

    此发明无文实义。言我向所说法者。以汝与一切众生。皆在众生之中。而以为说。故不得不以方便权巧。说此不可说之义。是故说之。然我之所说者。皆是实义之语。而非文字。众生说者。文字之语。非有实义。华严悬谈。尝引此四句。以证会相显性之义。佛又言非义语者。即世间戏论。皆悉空无不实。故空无之言。无有言于实义。不言义者。皆是众生虚妄之语也。如佛言实义之语者。实本自空而不空。非空即有。空本自实而不实。非有即空。空有俱非。则离于二相。应是中道。然中亦不著于中。故曰中间不中。如昔六祖问南岳让禅师云。甚么物。恁么来。让云。说似一物不中。祖云。还有修证也无。让云。修证则不无。染污则不得。此真契证此无文实义者也。然佛又言。此不中之法。离于空有及中三相。不见其有处所。此是如如中真如之说。然真如中。本无无与有对。因无而有于无。真如中。本无有与无对。因有而无于有。究竟此有之与无。二义俱不在乎是。然今说此不在有无之故。亦不在于真如。何故。虽云真如。亦不真有其如。但今为度众生。所以不无此真如之说也。

    舍利弗言。一切众生。从一阐提。阐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来。如来实相。

    此问众生修进之位。言一切众生。从一介凡夫。本不知有善。亦不知有信。此所谓一阐提也。若阐提发起一念正信之心。又当住何等位。得至如来之地。而能究竟如来之实相也。此品。祇得发明如来。后二品。总言如来实相。

    佛言。从阐提心。乃至如来。如来实相。住五等位。

    此总示五位。

    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种子。为妄所翳。舍离妄心。净心清白。知诸境界。意言分别。

    此别示名义。谓自信此身之中。具有真如佛性种子。一向皆为诸妄想之所障翳。即便舍离妄心之污染。能以净法。自治其心。返于清白真性之体。知一切境界。由意言分别。此是信位。即大乘资粮位。

    二者思位。思者。观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别。随意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

    此言既得是信。则观察目前一切境界。惟是意言。因意言分别。即随意识显现。目前所见诸尘境界。此非是我本性之识。然自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