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入实际品第五之下

    大力菩萨言。云何六行。愿为说之。

    此请示六行。

    佛言。一者十信行。

    此别示六行之名。夫信以自心悫实为义。又信为佛果之始因也。初以一念清净心。谛信佛性之理。名信心。如论云。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佛心与自心无二故。方名信心。得此信已。圆明无碍。忆念不忘。名念心。又能妙圆通达。进趣真净。名进心。精进不息。慧性现前。名慧心。从慧得定。湛寂不动。名定心。性定明净。唯进无退。名不退心。安住于法。护念无失。名护法心。护久念净。回光向佛。如镜照镜。名回向心。住佛光中。心净无漏。名戒心。游行佛刹。心随愿住。名曰愿心。然此十心。只在一念正信。直趣大乘。即得圆具。

    二者十住行。

    此十住。乃菩萨之智海。所谓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也。初心。依智发明。即入菩萨正位。名发心住。二增长大悲。治心明净。名治地住。三观一切法。修于般若。名修行住。四于法成就。绍继佛种。名生贵住。五以沤和(此云方便善巧)设化。令众离苦得乐。名方便具足住。六安住佛法中。赞毁不动。名正心住。七得不退转无生法忍。心正增进。名不退住。八得广大法。圆融无碍。含真抱一。名童真住。九善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习法王行业。名法王子住。十成就一切智。以增长诸佛智种。名灌顶住。此十。亦以十波罗蜜为本。所言发心者。发明本觉心体。即得根本实智。知自性清净。知佛法差别。解无差别解。知佛境界体性平等。功德智慧。从此。能修诸佛助道之法。得诸佛说法智慧。即能说法调伏众生。以故。发心之功。齐于妙觉果海。真不可限量。故发心已。明见佛性。不居惑地。住佛所住。故名曰住。华严说十住后。即说梵行。谓有作有为。非为梵行。必须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于梵行亦不可得。如是。则心无障碍。意无取着。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三者十行行。

    此十行。为菩萨之行海也。夫以行利人曰行。一平等惠施。无相无作。曰欢喜行。二以戒自净。以法利人。曰饶益行。三能忍一切。心自调摄。曰无违逆行。四志求佛法。心无怯弱。曰无屈挠行。五定慧圆明。正念无惑。曰离痴乱行。六般若圆照。善能示现。曰善现行。七究竟善巧。示无作法。曰无著行。八以最胜法。调伏摄化众生。曰难得行。九以平等无碍善辨。为人说法。曰善法行。十以诸佛诚谛之语。誓愿度生。皆入实际。曰真实行。此正以十波罗蜜为本。然欲自利利人。必当繁兴万行。故以此十行而利生也。然于己无所求。于欲无所染。心净如佛。性无三毒。绝生死回流。入智慧大海。为一切众生。护持诸佛正法。得一切佛法海。实相源底。是为十行中事。而此十行。无行不摄。行行无尽。但出世心重。悲愿未深。当行十回向法。

    四者十回向行。

    此十回向。为菩萨誓愿海也。夫以悲愿利生。回己之功德。而向于众生。故曰回向。初以所行六度。及四无量心。一切善根。回向众生。令得出世之道。而不作我能利生之想。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以所得一切不坏信善根。回向一切智愿。成熟众生出世间法。名不坏回向。三修学诸佛回向之道。所得法利。今复回向诸佛。愿诸佛得无量乐。转更增胜。回向菩萨。证萨婆若。回向众生。证一切智。名等一切诸佛回向。四以善根功德力。至一切佛所供养。回向众生成就大乘。名至一切处回向。五以一切忏除礼敬劝请闻法开悟。以至随喜。如是功德。回向庄严诸佛国土。普施众生。决定成熟平等教化。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行内外施。如资生之物。及身分所有。悉皆施与。以此善根。回向众生住清净道。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以随所积集一切善根。回向众生。令成就无尽功德之藏。名平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以深心不坏智力便。顺真如相。回向众生。圆满一切清净智慧。名真如相回向。九以一切尊重心善根回向。以此得无著无缚解脱心。而住于普贤行大回向心。令众生出生平等无碍智。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以一切法施善根回向。愿得广大无碍境界。圆满一切梵行。入等法界无量菩萨回向。令众生如我所得。亦如是得。到于彼岸。名法界无量回向。论云。此十回向行。回真向俗。回智向悲。又通摄住行地中诸法。并修而进。以大愿力。融会智悲生死涅槃。成一真法界。总归于菩提实际耳。又大般若经云。心无自性。心性无故。心所亦无。心及心所。既无自性。故心亦无回向心义。又云。菩萨回向心则非心。菩提心亦非心。不应非心。回向非心。又云。心不应回向非心。非心不应回向于心。如是二种。俱无所有。无所有中。无回向义。是为菩萨般若波罗蜜。

    五者十地行。

    此十地。为菩萨地海。是菩萨果也。夫地以持载发生为义。然此十地行法。实能发生道果。为众生成佛之基地。又通前住行向三。融成一法。总名诸佛智地。更须知此十地。非必从住行向。依次而进。如经云。若有众生。发广大心。受一切佛法。即超凡夫地。入菩萨地。若十地行相。次第现前。则能趣入一切智地。又此十地。因佛智而有差别。且同在一切智。唯以差别而得名。然地地皆以一波罗蜜为正修。九波罗蜜为助修。初地修于大舍。二地等行十善。三地忍苦为乐。四地勤修菩提分法。五地善修禅定。始学世间法。而于文笔赞咏。图书印玺。一切技艺。顺世所作。靡不该习。为令众生住于佛法故。后五地。已具释品中。兹不重述。再举台教中。谓别教十地。为圆教十住。别教等觉。为圆教初行。别教妙觉。为圆教第二行。盖以别教但破十二品无明故。且曰。别教误以圆教之真因而为其极果也。别即权也。圆即实也。故又云。权教虽称妙觉。但是实教中第二行耳。此以圆教从十信满心。次第断四十一品无明。始登妙觉位。为智断圆满故也。所以台教判华严为顿教。兼别说圆。而贤首以华严为圆教。谓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如帝珠网。互摄互入。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住行向地及等觉五位。便成正觉。故名圆教。又顿教。依大乘部中思益经云。得诸法正信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又楞伽经有初地即为八。皆明顿超之义。然此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故为顿教。今合举二家教相。以证此经。盖举此六行者。乃举别以显圆。此依台教所判也。位位顿超。位位圆摄。此贤首教相也。然此经。真是实成菩萨。即圆而顿。即顿而圆者也。

    六者等觉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

    此等觉为第六行。又为十一地。乃菩萨出离海也。又前十信。信自心即佛。十住。得诸佛之智。十行。行出世之行。十回向。成满大誓愿力。十地。成就利他之行。功依地满。智以愿圆。即超佛地。乃等于觉。得金刚喻定现前。又名金刚心菩萨。是名等觉行。此中唯不言妙觉。乃是如来自己境界故。然此六行。若据华严圆顿义。总只一念顿证。便同等觉。故入法界品。借善财童子。开后学趣进之门。不须积劫修证。一生便能成办。是谓无功大用。自在圆融。以显一时一际一真法界。而圆证生佛共有之本智也。然佛于此经中。略去信住行向。又略去前五地。只从第六地说起。又且圆摄信住行向。及前五地之法。乃圆顿中之最圆顿者。又言如是六行。乃能知此真如之法。则又明实教中信住行向。及前五地。皆同住一圆顿中矣。又华严九地中云。菩萨得如是无碍智。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余无能比。乃以所得之智校之。此言六行能知。正显位位皆同摄也。

    大力菩萨言。实际觉利。无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实际。

    此问入实际法。然入实际三字。本从无相法品中发源。以标此品之名。要且从四无碍智中楔出。又须知如上所说。皆是四无碍智中。精义入神处。不得此智辨入神。安能入于实际。又即是真如之法。转换出实际二字。实际。乃真如之实际。亦即本觉之利。本无有出入之相。但未审是何等法。是何等心。而能得入耶。

    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

    此言心法无际。则入矣。

    大力菩萨言。无际心智。其智无涯(北藏作崖)。无涯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实际。

    此乃领解佛意。发明智入。然从无际心。转出无涯智。从无涯智。转出无涯心。从心自在。转出自在智。正所谓如楔出楔。若不得自在智。如何而得入于实际耶。

    如彼凡夫。软心众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坚心。得入实际。

    此拣问喘患对治之法。言凡夫者。拣去二乘外道。沉空滞寂之定。专指世间一切庸常人中。有心力软弱者。则其心多见易于喘动。未知应以何法御止。必令其得坚强猛烈之心。方能入于实际耳。实际。即无生法忍之实际。非具刚断之智者。又何能哉。

    佛言。菩萨。彼心喘者。以内外使。随使流注滴沥成海。大风鼓浪。大龙惊骇。惊骇之心。故令多喘。

    此明喘动之原。谓心之喘动。因五根对五尘。有五十一种心所法。用分内外。有内外烦恼。是皆随物所使耳。然随其所使。遂成流注。相续不断。初虽点滴渗漏之微。积久终乃成海。此喻意识。起诸现行。攀缘六尘诸境。而成众生业海。时遇六尘境风大起。自然鼓涌。识浪排空。致使大龙。有大威力者。亦为之惊骇矣。龙喻一心。既有惊骇之心。故令多诸喘动也。

    菩萨。令彼众生。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以禅定故。心则无喘。

    此示治喘之方。言今欲治此喘动。但令其存三守一。由定而得安。心安则无喘矣。

    大力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

    此询问名义。

    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实际。

    此约示其名。注念曰存。护念曰守。如来禅。返于自性清净之体。摄心返视曰观。理观心如。以自性真理。返观一心真如之体也。

    ○宗门有如来禅。祖师禅之分。如来禅。是明法身边事。即证此一心真如之体。谓之法身死水。解脱深坑。不能任运。发大机用故。忽若被人问着。便眼目定动。开口不得。此只是缘觉境界。何能为人说法。若祖师禅者。如世尊才拈起华。迦叶便破颜微笑。时四十九年说不到底。一时吐露在面前了也。后人称之为祖师禅。此直明法身向上事。所谓目前活泼泼。转辘辘。物物头头。无有不是显发如来正法眼藏处。不见庞居士有云。神通及妙用。运水及搬柴。间有私议之曰。岂有如来禅。反不及祖师禅耶。彼惟执如来为佛之嘉号。尚未知如来二字之义。

    大力菩萨言。三解脱法。是何等事。理观三昧。从何法入。

    此详问其义。

    佛言。三解脱者。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

    此示三解脱相。即是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又虚空即是法身义。金刚。即法身解脱之体。般若。即法身解脱之用。然法身般若。总成解脱法相。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以成涅槃三德秘藏也。

    理观心者。心如理净。无可不心。

    此示理观之法。言此心依真如自性之理。清净无染。犹明镜高悬。物来斯鉴。本无可否之心。是即三解脱之本也。

    大力菩萨言。云何存用。云何观之。

    此别问存观二义。

    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无得失。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

    此总结存观。发明体用之义。言此心于日用事物之中而不二。乃是存三解脱之用也。夫内。从心而行。外。随事而行。心。从内而出。事。从外而入。若出入不二。亦不住于一相。心无得失之想。住一与不一之地。以清净心。而流入于自性不动之体。是理观之义也。

    菩萨。如是之人。不住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故虽无法服。不具持波罗提木叉。不入布萨。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不住二乘。入菩萨道。后当满地。成佛菩提。

    此明其履践之实证。言若能依法如是而修者。则不住于有无生灭内外得失等相。虽不出三界无明家。亦不住在世俗之家。故虽无田衣法服。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又云净命。又云成就威仪)戒。不入众布萨(此云相向说罪)。而能以自心。契悟无为之法。为自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