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然自知本性之识。非属于法。非属于义。亦非所取能取。是为思位。即加行位。

    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时。先以智导。排诸障难。出离盖缠。

    此言从思以修习。心常起智。既能起智。则修习之心。与起智之心。同时而发。虽则同时。然当先以智为前导。夫智有开治之功。实能排障难而离盖缠也。

    ○障。即欺怠嗔恨怨五种。盖。即贪欲嗔恚睡眠疑五种。缠者。嗔是忿恚缠。隐覆罪垢是覆缠。意识昏迷是睡缠。五情暗冥是眠缠。纵逸嬉戏缠。躁动掉举缠。屏处起罪不自羞。为无惭。露处起罪不羞他。为无愧。财法不能惠施曰悭。见他荣乐。心生热恼曰嫉。是为十缠。皆能覆蔽真性。苟不得智。无以治之。此即修习位。

    四者行位。行者。离诸行地。心无取舍。极净根利。不动心如。决定实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

    此从智而行出世之行。若依行布增进。则有住行向地四十位心。今以顿超而言。则本无阶级。故离诸行地。然二乘心存取舍。若修大乘者。无取无舍。心极清净。根性猛利。于不动心如之体。决定见其实性。知如来大般涅槃。唯有自性真空为大。是为行位。约体会真如。即一心真见道。是见道位。

    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

    此从行而舍。谓虽得是性空之理。亦不住于性空。何也。以正智流易故。盖以如来正智观察。则一切法。本无生灭。本非有无。皆因众生妄想。而起人法二种执。遂有烦恼障于事。尔??障于理。故论云。由人法二执。二障俱生。若正智现前。知人无我。则烦恼清净。知法无我。则尔??无相。是以证于二空。二障随断。今此悟于性空。亦不住于性空。则生死涅槃。悉皆荡尽。而空不住空。空无空相。若有空相可得。则偏于空。非为正智矣。所言流易者。此正智之体。即真常流注。乃随缘而生。本未尝生。随缘而灭。本未尝灭。亘古亘今。周流变易。今以度众生故。即起自性之大悲。而示真如之相。然相本不住于如。故于正遍知觉。虚心而不求证。其心量竖穷横遍。无有边际。竖穷则坐断古今。横遍则刹海普摄。故不见其有处所。是则至于如来之地也。约教中等觉行。尚有一分无明。取生死涅槃二相。润非漏非无漏业。有变易身。至妙觉。最后解脱道断。习尽智明。一切弃舍。名究竟位。此云舍位。于义正合。

    ○佛设此五位。正欲破诸行地之相。又此五位。约义。前行位中。体会真如。乃是得至如来。此舍位。是如来实相。但实相之义。非止如是。后二品。总言如来实相。又智论云。三世诸佛。皆以实相为师。夫实相者。以正智会于真如。正智与如如。二俱离相故。又本觉是如。始觉是来。始本不二。是如来实相。即等妙二觉之法。故今止曰。是至如来。

    善男子。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其本处。

    此总结五位。以明其本。言如上五位。唯是一心觉悟。即前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然此从众生之本觉。得始觉之利。而入于净性中也。又言。若化众生从其本处。此本处者。即本觉。即真如种子也。

    舍利弗言。云何从其本处。

    此徴问本处之义。

    佛言。本来无本。处于无处。空际入实。发菩提心。而满成圣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执空。不得非不得。

    此示无本无处。言本者。从来无本。处者。住于无处。无本无处。即是性空实际。得此性空实际。则入于实相。如此发明众生本觉之心。而即圆满成就于圣道矣。然此性空。虽乃无本无处之可得。亦非不可得者。亦非实有所得。实无所得。惟在默识潜通。神会心领。此犹虚空。虽非手之可执。且已得一拳之空。然拳中之空。非可谓之不得。故曰。如手执彼空。不得非不得。

    舍利弗言。如尊者(北藏无者字)所说。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灭。寂灭是如。总持诸德。该罗万法。圆融不二。不可思议。当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此体会真如而证实相。言如佛所说。今我已知利生之法。当令其在事用未发之先。取以发明众生之本觉。而得始觉之利也。夫事用之先。是诸妄念未生。性本寂灭。寂灭之体。即是真如。此真如性中。本自具足。清净圆满。乃是德之大本。而能总持诸德。是法之全体。而能该罗万法。一切性相智识。真妄染净。及生死涅槃。皆圆融不二。即生灭。即不生灭。虽不生灭。不妨炽然生灭。真乃不可思议者矣。当知是法。即是诸佛大智慧到彼岸究竟之法。然般若之名有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由文字而观照法空。由观照法空而得实相般若。以无所得。而为实相。故舍利弗有此言。下四句。是赞般若法者。咒。此云真言。亦云密语。谓般若乃真实秘密之言。具大神变。能通诸佛秘藏。有大明照。能破众生暗钝。世间出世间。无有能胜。故云无上。无可与并。故云无等等。

    ○在事之先一句。是宗门旨要。教中祇是说到。宗门中直须觌面用出。时有僧侍立。遽问之曰。你未开口前一著作么生聻。僧拟议。即以竹篦击之曰。又落二落三去也。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烧灭诸结。平等平等。等觉三地。妙觉三身。于九识中。皎然明净。无有诸影。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缘。智自用故。非动非静。用性空故。非有非无。空相空故。

    此印成智证以明二觉。言知此真如空性。即得性空之智。其智如大火聚。能烧一切诸有结业。无不净尽。盖众生因有我故。乃有生死。有生死。故说涅槃。所以净名有云。我等涅槃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离二法故。故云平等平等。又云。菩萨住无分别。一切名义中。平等平等。又依二种平等。谓能缘所缘。能缘。即无分别智。以智无分别。故称平等。所缘。即真如境。境亦无分别。故称平等。又此境智。不住能缘所缘义中。譬如虚空。故说平等平等。由此义故。菩萨得入真实性。又般若云。一切法自性空。是平等性。于平等性中学。名平等学。由平等学。疾得无上正等菩提。今此以智慧火。焚尽诸结。生死涅槃。融成一法。得平等之平等。而等于觉。住金刚心。约佛智地中。望后法云。望前妙觉。惟有此三地。然三地原即一地。不劳弹指之顷。便登妙觉位。解脱道断。具法报化三身。然一切众生性中。皆具此三身。法身。即法性身。从法性身。乃有众生五阴正报之身。于一心中。现起诸行。即应化身。故曰众生寂灭。即是法身。法身随缘。即是众生。盖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也。又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众生现时。法身不现。故教中以三因性开发。而成三身。如法身。即正因性开发。报身。即了因性开发。应身。即缘因性开发。是皆众生之本有。即从一心中。法身般若解脱三智而以证得。若三智圆明。则三身互显矣。然佛观众生根器。常以三身说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报身说一切自性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古者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以法身自性虚通故也。既证得法身。于九识真性体中。自得皎然明净。而无有一切妄想缘影。生乎其间矣。然以正眼观之。是法非属因缘。以真智自能运用故。非属于动静。以能运用此性空故。非属于有无。以空相本亦空故。此无非为度众生。权说为空耳。后地藏菩萨言法性空故。收此中之义。

    善男子。若化众生。令彼众生观入是义。入是义者。是见如来。

    此特明后世化法。当深观察。必求悟入斯义。经云。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夫如来者。即一心真如自性中来。又经云。如来。即是法也。起信论又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又云。如者。即不动法身之本觉。来。即报化二身之妙觉也。

    舍利弗言。如来义观。不住诸流。应离四禅。而超有顶。

    此问明独超界外之义。言今以如来实义观之。真乃迥然超出界外。若外道。修心想不生。而生无想天。二乘。修寂灭定。而耽空滞寂。居四禅之顶。凡夫祇修觉观。亦是妄想禅。大乘权教。慧定不能等修。实教。有理定事定。通于凡圣大小二乘。皆不出四禅八定。今此最上乘。不住诸流。应离四禅而超有顶矣。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数。四禅亦如是。若见如来者。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不出亦不入。内外平等故。

    此拣过显灭。言一切世间法。惟有名数。而无实义。如初禅觉观未定。二禅喜大发动。三禅乐心多乱。四禅谓纯得清净。无出入息。皆为二乘禅。以有出入故。非为真禅。亦属名数。若乃见自本性。知诸法皆如而来者。则知自性即是如来。心常自在。常在灭尽处。念念寂灭。无有出入。以内心外境。悉平等不二故也。

    善男子。如彼诸禅观。皆为想空定。是如非复彼。何以故。以如观如。实不见观。如相诸相已寂灭。寂灭即如义。如彼想禅定。是动非是禅。何以故。禅性离诸动。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离诸分别。本义义故。善男子。如是观定。乃名为禅。

    此拣妄明真。又前拣名数之非。此拣想念之咎。前祇拣四禅。此总拣诸禅。观想之过。如二乘外道等所修。皆为想念空定。若是观如实之相。则非复同彼二乘外道。以想念禅观而为定者也。盖吾以如而观于如。实不见有可观之相。以如相中。诸相悉已寂灭。而此寂灭之体。即是如实之义也。若彼二乘外道。总是想念禅定。有入有出。即是动相。而非是禅。须知禅之体性。离诸动静。如彼虚空。无动静故。又云非染。以不受垢染故。亦非所染。不为垢之所染故。非有法相。如虚空。体非群象故。非有影质。如虚空。不碍万象发挥故。又禅性离诸分别。如虚空本无有分别。以本性如义为义故。如是观定。乃可名为禅耳。后地藏菩萨言如相寂灭。收此中之义。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

    此明化于利根。言我知如来出世。常以真如实相之义。化诸众生。然则如是实义中。真乃具足。多文广义。而为演说。须是上智利根众生。乃可以修之也。

    钝根众生。难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

    此求钝根方便。言如何令其措置于意。而能得入耶。

    佛言。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

    此示持偈发慧。如瑞光彻禅师。初苦行不识字义。三峰藏和尚口授南严尊者偈云。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俾力持之。如是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觉风声鸟语。皆转此偈。因而求明偈意。后即顿省。乃于禅宗。得大彻悟。以斯较之。不特佛在世时。用此方便。今时亦可验也。第苦于不自信耳。

    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愿为说之。

    此请佛说偈。

    于是尊者而说偈言。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此垂偈裕后。谓凡属因缘所生之义。是义终归于灭。非从实义而生。若灭诸因缘生灭之义。乃是实义之所生。而非有所灭矣。

    ○初舍利弗因路逢马胜。宣说佛偈云。法从因缘生。法从因缘灭。生灭是因缘。自性非生灭。遂了悟自心。得须陀洹果。后至佛所七日。遍达佛法。经十五日得阿罗汉。今此偈意亦同。乃知非独为钝根者说。即舍利弗之大智。亦由一偈而得悟耳。但智者。或闻说即便领悟。若钝根者。必须久久受持。方能开解也。

    尔时大众。闻说是偈。佥大欢喜。皆得灭生灭生般若(性空智海)。

    此结众闻获益。于时同闻之众。皆得灭于因缘所生之义。然得此灭生之义。便入于般若。咸知性空为体。智海为用也。品末。更不说偈。因先已赞叹于前品之末。故不复说。舍利弗请佛说偈。祇完最初云何摄受。为众生说一语。学者先从此一偈悟入。而后方能通达此中。多文广义。一切佛法。又此偈。明众生本觉。一切佛法。即本觉所出之利。最后般若二字。正结明无相法品末之般若。即是此满地中般若。一切般若皆摄此一般若中。此一般若。能出生一切般若波罗蜜门。所以大论云。说般若有二。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地大菩萨说。非九住所闻。何况新发意者。又九地所闻。与初地所闻。各各不同。浅深有异。又般若。是菩萨本事。在菩萨心中名般若。在佛心中。则名萨婆若。故后二品。绝不言般若。惟谈实相正智而已。

    音释

    件

    (干上声。数也)。

    予

    (音侔。兵器)。

    盾

    (豚上声。矛盾两兵持犯也)。

    衷

    (音中。折衷断其中也)。

    惰

    (驼上声。怠也)。

    龂

    (音银。齿根肉也)。

    擅

    (音善。独专也)。

    掉

    (迢上声。摇动貌)。

    遽

    (音据。急卒也)。

    聻

    (音你语后指实其事之声)。

    措

    (粗去声。处置也)。

    ??

    (音预有益于后曰??)。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九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