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本觉利品第四

    此为转识分。唯识论云。约了达分别。八识皆名识。若了别六尘粗境。前六独名识。故前六。总名分别境识。其第八识。又名本觉识。今此品。既以本觉标为名。何以不言第八识。而反言九识耶。盖以转八识为第九识耳。九识。梵语名为唵摩罗。此云清净。又云白净识。即第八异熟识。谓成佛时。转第八而成唵摩罗。无别第九。又名无分别智光。即佛性正因。又名阿摩罗识。有二种。一所缘。即是真如。二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如来藏。所缘。即空如来藏。此二。并以真如为体。又此第九。总摄诸识。乃于前八识中。加唵摩罗识故。又诸识中。有体用二心。识性是体。识相是用。如寂灭心。即九识。是体。生灭心。即前八识。是用。以用即体。故生灭即不生灭。以体即用。故不生灭即生灭。然生灭无性。寂灭随缘。其体用本不二故。又此转字。即从利字转出。以九识即第八识所转。亦犹本觉所出之利。是故标为本觉利品也。又菩萨为住世利人。故云留惑润生。如解深密经。是入惑之初门。说九识。名纯净识。接引初根。留惑不灭。令悲智渐渐得生。而楞伽为大乘根。顿说第八识。为如来藏。皆直示惑之本实。盖不断众生住地无明。即显诸佛根本不动智。此留惑润生义也。九识。有十种名。一曰真识。自体非伪故。二曰无相识。体非有无故。三曰法性识。轨用不改故。四曰佛性真识。真觉常存。体非隐显故。五曰实际识。性绝虚假故。六曰法身识。大用无方故。七曰自性清净识。随流不染故。八曰阿摩罗识。此云无垢净识。无有变异。如如可为究竟故。九曰真如识。体非一异故。十曰不可名目识。胜妙绝待故。然欲使众生转诸情识。入唵摩罗。只要策发其自心一觉。别无他法。又释摩诃衍论中。立十种识心。眼识心。至第八阿赖耶识心。其第九。名多一识心。第十。名一一识心。故契经中云。心量虽无量。而不出十识。此即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识。总摄前九故。如是十种心量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故。然此品。正是第八不动地行相。俱生我执已尽。所作皆息。住于报行。得寂灭现前。有为无为。二行已终。是为究竟。今此无住菩萨。住于不动。法尔如是。故佛为其发起无功用大觉慧。发起无量差别智。故以无住为名。而表能入于一切智智境界。盖达法身之理。名一切智。差别智名一切种智。一切智智。乃根本智中修差别智也。又八地修愿波罗蜜。表愿之无住。此品。又从无相法品中。本无本处发源。

    尔时无住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不可思议。从远近来。亲如来坐。专念谛听。入清白处。身心不动。

    此先示仪表法。从远近来。表从远行地。近来至此。亲如来坐。表智力自在。依诸法如义而住。专念谛听。表离于喧诤。入清白处。表入无垢净识。身心不动。表第八地。此已包括全品之义矣。

    尔时佛告无住菩萨言。汝从何来。今至何所。

    此如来下问。正表菩萨入不动地时。住于报行。诸佛必当亲现其前。为其发起觉慧。方得入法流门中。然今问汝从何来。今至何所。正发起其不动意耳。

    无住菩萨言。尊者。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

    此自陈不动法相。即无相法中。本来无本。本无本处之义。华严经云。住此地时。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俱不起也。

    佛言。汝本不从来。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是大菩萨摩诃萨。即放大光。遍照大千界。而说偈言。

    此示现光相。印成起智。华严经言八地菩萨。以初地至七地中。本愿力故。诸佛亲现其前。叹云善哉善哉。汝所得无生法忍。是为第一。能顺诸佛法故。但未得如来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所谓十力者。一是处非处智力。知善恶因缘果报定相。二业智力。知众生三世业受果报。三定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四根智力。知众生诸根胜劣。五解智力。知众生种种解。六性智力。知世间种种性。七道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眼智力。能遍见一切。九命智力。知众生宿命。十漏尽智力。知永断习气。不受后有。又无畏有四。一正觉等无畏。总持一切智故。二漏尽无畏。知根漏尽故。三决疑无畏。能决诸障道法疑虑故。四受报无畏。知苦尽道故。以此四种。能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所失。则无所畏。又十八不共法者。身业无失。口业无失。意业无失。无不定心。无异想心。无不知已舍心。志乐无减。精进无减。忆念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此皆不与二乘共故。然当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自弃所得之忍。又当忆念本昔利生之愿。不可放舍。而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且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须知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汝今适得此一法明。知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应更成就诸佛无量法明。通达无量差别智。直与诸佛无异。此菩萨。若诸佛不与其发起。彼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生之愿矣。又论云。菩萨至第八地。有三加七劝。三加者。一如来现身。二摩顶。三语业言赞。七劝者。一劝修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二劝行精进不舍无生忍门。三劝愍念一切众生。四劝忆念本愿。饶益一切众生。五劝修诸佛身相国土果报。六劝学佛无量法门。七劝学无量众生差别业智。皆悉通达。起大悲业。不令滞于无功智门。今佛放光赞德。发起无住菩萨。正合斯义。初二句。印成其所得不动之无生法忍。本利二字。本。即所得法忍。即是本觉。利。即无量差别智。即是转识。佛赞其所得。而发起之意在焉。放光者。即显如来成就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也。大千界者。日月所照一四天下。为一小世界。统一千小世界。为小千界。统一千小千界。为中千界。统一千中千界。为大千界。一云。娑婆乃大千界之都名。然前第七地。得无生法忍。已于三千大千世界为大明师。即此。便入八地中。以故。佛今放光印可。亦遍照于大千界也。

    大哉菩萨。智慧满足。常以本利。利益众生。

    此赞其宿愿。菩萨住六地七地时。得般若方便愿力之深。常欲以本利之法而利生也。

    于四威仪。常住本利。导诸群庶。不来不去。

    此导其发问。菩萨既入于不动地。而现诸威仪。能常住于本利矣。则亦当以导利之心为心。必令一切众生。皆住于不动法地。佛如是说。直是逼无住菩萨发问。而决不能缄其口矣。

    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唵摩罗。

    此发转识入净之问。言佛今令我利益众生。然我实不知以何法利。堪为转用。而转彼众生一切情想意识。入于无垢净识也。上转字。是转法。下转字。是转识。

    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

    此示自觉觉他之行也。言诸佛出世。亦无别法。常以自心中。得一念相应。顿然觉悟本来具足之性。即此以转诸识。而入于净性中。然以众生皆本具此觉性。故诸佛常以此一心自觉。而觉彼众生。令其皆得此本觉。而觉悟自己情想意识之空寂无生。且决定自知本觉之性。其体本无有动。亦令其至于不来不去之地也。此即宗门明心见性旨诀。一觉。即明心。唵摩罗。即是净性。能一见自性。即入唵摩罗。此示根本实智。后皆是诸佛种种差别智业。盖从一心流出种种差别之相。菩萨了之。名差别智也。

    无住菩萨言。可。一切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

    此拣问识缘境起。以发起后得之智。可字。当作一句。勿连下三字读。此可者。乃无住菩萨。心领意会于自觉觉他之行。故曰可。语已。复曰。然则一切识。皆缘外境而起。如何而言不动耶。无住发此一问。不自住于不动之地。名实相称矣。又菩萨住第八地。有十种名。一曰不动地。无能沮坏故。二曰不退转。智慧无退故。三曰难得地。世无能测故。四曰童真地。离诸过故。五曰生地。随乐自在。发生智愿故。六曰成地。智行已成。更无所作故。七曰究竟地。智慧决定故。八曰变化地。随愿成就故。九曰力持地。他不能动故。十曰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有此十名。地义方显。

    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

    此示境识本空。言虽因目前之境以显识。若识空。则境亦空。虽因自心之识以显境。若境空。而识亦空。然外境内识。二俱空寂。即无可缘之性。如何谓之缘境而起耶。此祇答识缘境起一句。如何不动。其义已破。

    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言见。

    此拣问境空无见。乃拟凡见而设问。故执言有见。此见字。即从无相法品。观十二因缘中得来。

    佛言。见即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见。

    此折见妄之非。佛即随其凡见。以妄折之。故曰有见即为妄矣。盖一切万有之性。本自无生无相。山不自言山。水不自言水。草木鸟兽。本不自立名字。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一切众生身亦尔。此身尚且不有。云何而有见耶。

    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

    此发明觉空义。夫理智相应曰觉。佛既言境与身识俱空。所言觉者。亦因迷而有觉。若无迷亦无有觉矣。

    佛言。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故。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

    此印可觉空义。前无住菩萨言可。盖自言其可耳。今佛之言可者。乃仅可之词也。因其义之未足。所以不言如是。后即徴明其义。一觉者。非同境与身。有毁有坏。而可言空。此乃不能毁坏。其性决定。盖顺法性则万法俱寂。随智用则万法俱生。故曰非空亦非不空。亦无空与不空也。

    无住菩萨言。诸境亦然。非空相。非无空相。

    此又自陈悟解。佛言觉性义而悟诸境也。

    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决定。决定性根。无有处所。

    此重印其解。故言如是。又印定所解。而发起其问。故曰。彼之可指为境者。其性本决定。非可以言空。若推其决定性之根源。实无有处所。又非可以言其不空也。

    无住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

    此因境而推明觉义。

    佛言。如是。觉无处所(藏本无所字)故清净。清净无觉。物无处所故清净。清净无色。

    此印成发起。言觉本无有处所。故性自清净。然清净性中。实无觉之幻名。物亦无有处所。故性亦清净。然清净性中。实无物之幻色。

    无住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

    此以觉推明。言若觉与物。同一清净。则心眼识等亦尔。其义亦不可思议也。

    佛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何以故。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止。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

    此顺成觉义。夫色居法相之首。尘蕴之初。今举一以例诸。乃言色无处所故清净。自无幻色之可名。且色属外尘。亦不入于内也。眼为六根之一。举一以例五。乃言眼无处所故清净。自无幻色之可见。且眼属内根。亦不出于外也。三界惟是一心。故特言心无处所故清净。自无能所之可止。亦无有起处之可觅也。万法皆归于识。故又言识无处所。因根尘而有。根尘若泯。识体空寂。故亦清净。自无妄念之可动。亦无有缘虑而生分别也。然色之与眼。及心识等性。悉皆空寂。其性本无有觉。若得此性本无觉。则可为一觉矣。

    善男子。觉知无觉。诸识则入。何以故。金刚智地。解脱道断。断已。入无住地。无有出入。心处无在。决定性地。其地清净。如净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觉妙观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诸识不生。

    此结成觉智利生之能事也。夫觉知此无觉。而诸识则自入唵摩罗。盖菩萨至等觉。证金刚心。入佛智地。及妙觉位中。解脱道时。诸识一时俱断故。断已。生死涅槃。二皆不住。故名无住地。又金刚智地。解脱道断者。是顿超佛地也。入无住地者。是退位利生也。菩萨入此无住地。无有出入之相。心处如空。而无所在。得决定性地。其性地中。清净无垢。如净琉璃。内外皎洁。而具诸法门。此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又性常平等。如彼大地。万有并育。而利一切生。此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又以本觉妙明。观察一切。如慧日光。无不照见。而永断烦恼。此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又始觉利成。得本觉性。如大法雨。无不充足。而佛道垂成。此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然入是四弘智愿者。是为入佛智地。然圆顿法中。信住行向地。总融成一法。为诸佛之智地。入佛智地者。则诸识决定不生矣。经中虽不标愿字。而本具四弘誓愿。此乃自性具足。故名为智。此上发明一觉转识之义已周。

    无住菩萨言。如来所说一觉圣力。四弘智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何以故。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

    此发明本根觉利。乃是回顾在会同闻者说。非向佛而言。故曰。如来所说一觉圣智之力。四弘智愿之地。盖以修自性法门。而利自性之众生。断自性烦恼。而成自性之佛道。此即是一切众生本觉根源。始觉之利。虽然。而又不从外得。乃一切众生。即此自身之中。本来皆自满足者也。此无住菩萨。已明佛为发起之意。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今有欲刺。为未降伏。

    此印成拣过。言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无漏诸善。菩提分法。故能出生始觉之利。而得一觉自心之本。此印成无住菩萨之言也。后则拣众生过患。且云。今为五欲所刺。自不能拔。若不与其翦除。损害实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