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无生行品第三

    此为法忍分。夫法忍者。即无生法忍也。无生法有十。一诸蕴自性无生。二诸见自性无生。三空自性无生。四性自性无生。五时劫不迁自性无生。六涅槃生死自性无生。七说法音声寂默自性无生。八智慧分别自性无生。九神通道力一一周遍自性无生。十不出刹那际。对现三世尽古今劫。一切众生身自性无生。菩萨入第七地。先当以方便慧。发起殊胜广远之行。方能证无生法忍。故此品之名。乃为无生行。又必从自心上。辨明无生之法。所以假心王菩萨发问。若求契证之功。须具决烈性。发大勇猛。用刚断之智。乃能证入。盖忍者。刃于心也。将一切世间有为有漏之妄心。真下一刀而割裂之。永不复起。此乃得忍之义。所以般若经云。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又大经云。离心意识分别想。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得无生法忍。又云。于一切法。念念无生灭相可得。是名无生法忍。又云。菩萨行六波罗蜜。住三解脱门。无方便善巧。于法生染着。是法爱。如宿食生。能为过患。即不能入正性离生。是名菩萨顶结。堕于二乘。若离于法爱。一切法无所得。名离生。则不堕顶结。又云。正性。即涅槃之理。离生。即见道无漏智。得此智。自不为烦恼所迷。而于三界受生。若能如是。即入正性离生。得无生法忍。以是观之。无刚断。决不能离。不割裂。岂非是爱。只此二语。无生法忍之义。已尽于斯。然今行此无生行。以求证于心体。必须从法上辨心。故先言法而后言心。若心之所行。而契于无生之法。即便证此心体于日用动静之间矣。夫何难之有。此品。从无相法品中。无生之心句发来。

    尔时心王菩萨。闻佛说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议。从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问曰。

    此序述闻法启问。然菩萨问法之仪。皆各不同。如圆觉中十二菩萨。皆礼足右绕。长跪叉手而问。又必三请乃止。此会独不然。盖有所表也。今心王唯叉手合掌。表身心合一。戒定慧三学。决定圆成。若三学圆成。始证无生法忍也。

    如来所说义。出世无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尽有漏。断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云何无有生。而得无生忍。

    此赞颂法利。以发起无生忍之问也。言佛所说义。乃超出于世间。而实无世间有为之相。可谓所有一切众生。莫不皆得令其尽于有漏。断于结。空于心我。由是观之。则无有于生矣。云何无有于生。而言有得于无生法忍耶。盖恐后世众生作有得想。故兴此问。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善男子。无生法忍。法本无生。诸行无生。非无生行。得无生忍。即为虚妄。

    此示忍拣明。盖无生法忍者。谓此心于一切生灭之法。本无所生。非谓诸行无有所生也。若诸行无有所生。非可谓之无生行。若以此谓之得无生忍。乃是有无得失之想。即为虚妄矣。后地藏菩萨问。法若无生。收此法本无生之义。

    心王菩萨言。尊者。得无生忍。即为虚妄。无得无忍。应非虚妄。

    此拣问误解。谓如佛所言。若谓得无生忍。即为虚妄。若乃无有得于无生忍者。应非虚妄矣。

    佛言。不也。何以故。无得无忍。是则有得。有得有忍。是则有生。有生于得。有所得法。并为虚妄。

    此折非拣妄。谓若言无有得于无生忍。亦不出得失有无之中。是则同于有得。既同于有得。亦乃有忍。是则真有无生法忍矣。若果有无生。于心有得。即是有所得法。作此计度。并为虚妄。此皆以知解分别。以尽夫后世之疑也。

    心王菩萨言。尊者。云何无忍无生心。而非虚妄。

    此正问其义。始出此心字。从前两番穷诘。只为此一字耳。

    佛言。无忍无生心者。心无形段。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决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诠其理。假说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尔。不见处所。知心如是。则无生心(流通本作心生)。

    此明无生心。言此心无形段可见。亦无处所可住喻如火性之在木中。但虚有名字而不可得。今欲诠释其理。故假说为名。而名实不可得。心相亦尔。知心如是。则是无生之心。瞿昙老汉当时如是论说。总属支离。连累后代。种种说心论性。总是相楼打楼。依样画样。皆不能出于范围。如西天不如蜜多尊者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又如东土六祖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时沙弥神会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道无名无字。汝又唤作本源佛性。已后有把茅盖头。也只成知解宗徒。所以宗乘中。至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临济。代代显大机大用。翻尽心性窠窟。直显顿悟一宗。然而返观一大藏教。如嚼饭喂婴儿相似。虽然。为下根人。固合如是。亦怪伊不得。

    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无生。何以故。缘代谢故。缘起非生。缘谢非灭。隐显无相。根理寂灭。在无有处。不见处所。住决定性故。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心性。亦复如是。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长夜。了别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是无生行。

    此明无生行。阿摩勒。叶似枣。华小而白。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又庵没罗。叶似柳而长。果似梨。一翻云难分别。谓其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可以疗疾。又庵摩勒。形似槟榔。食之除风。此土皆无。故不翻。今此言阿摩勒果。因移接乃生。故以为喻。言不因生者。不无因而生也。不无生者。亦不无有生也。如龙胜菩萨中观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取义同此。后又徴明其义。谓此乃缘之代谢故。以缘起而生。非实有所生。以缘谢而灭。非实有所灭。缘灭即隐。缘起即显。本无有相。若穷诘其根源。而真理本自寂灭。欲求其在。终无有处。然不见其处所。以其住于决定性故。是决定性。无有名状。亦非一异断常。入出生灭等相。若谓生灭等相。即同于四谤。盖有是增益谤。无是损灭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四谤若离。百非都绝。至此则言语道断。何有生与不生。有忍无忍。若有说于心有所得。有所住。及以有无等见者。即为不得无上正遍知觉。而困于无明长夜矣。若真晓了分别此心性者。知心之性相如是。性体亦如是。是则为无生行。然心之与性。本非二物。迷则结性为心。悟则转心成性。正如水之成冰。而冰还成水也。

    心王菩萨言。尊者。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诸行无生。生行不生。不生无行。即无生行也。

    此自审于解。言此心若本自如。于心。无所生于一切诸行。于诸行。亦无所生于其心。如是。则无生之心。与一切诸行。二俱不生。不生则无所行。是即无生行也。

    佛言。善男子。汝以无生而证无生行耶(北藏作也)。

    此拣问所证。

    心王菩萨言。不也。何以故。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无诤无论。乃无生行。

    此发明正解。初拂去所诘之意。而后乃发明。言如无生行者。性相二俱空寂。即今无见无闻。体自空故。无得无失。性本具故。无言无说。文字性空故。内无知觉。外无幻相。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云何而有取证。若有取证者。即为诤论。以言相争曰诤。执理辨驳曰论。须是无诤无论。乃为无生行。此无生行。即是净名问菩萨入不二法门。时法自在菩萨首唱云。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诸菩萨各各说已。最后文殊大士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复以问于净名。净名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善哉。是真入不二法门。是时众中五千菩萨。闻说是已。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肇法师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示默然也。今以不二法门。而证心王菩萨之解。若合符节。然初祖西来。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接世尊拈华正传心印一宗。至今四十有三传。皆用剿绝着子。要人将金刚王宝剑。向自己意根下一挥。直教一斩一切断。而显无言之旨。用觌面一机。真是得忍法门。但世尊当日曲为后世众生。敷演教义。不肯截断葛藤。致使心王牵枝引蔓。设遇而今济下儿孙。才见伊恁么说。便喝住云。此犹涉唇吻在。屏却咽喉唇吻。快道一句来。且看心王作何抵对。

    佛言。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此印成其解。虽然。者一句。也是恶毒语。直使心王退身三步。

    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自断真见。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在菩萨。始能发此觉心。在诸佛。始能得此觉果。般若经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实无有法。无有少法可得。于是中无实无虚。今心王所言。亦即此义。故曰菩提性中。本自具足。无有得失。本无迷。故亦无觉。心不自知故无知。又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故无分别相。然无分别中。即清净性。以故真常独露而无间杂。不立文字而无言说。绝于朕兆而非有。任运自在而非无。体性湛寂而非知。灵明常照又非不知。至于一切可修之法。可行之行亦尔。俱不见有处所。得决定性。本无有得与不得。云何而言得于阿耨菩提耶。虽然。心王被世尊蓦头一印。便觉顶门重。看来也是胆小。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又菩萨摩诃萨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若恁么会去。也只是寻常事耳。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过无相。体寂无生。所有诸识。亦复如是。何以故。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内无三受。三受寂灭。耳鼻舌身。心意意识。及以末那。阿梨耶。亦复如是。皆亦不生寂灭心。及无生心。

    此重印释成。夫佛与心王。皆曲为后世众生。互为唱酬。故云。如汝所言。盖此非为印成心王可知矣。下发明无生法忍心量境界。言一切心中之行。亦不过于无相。其体本自空寂无生。所有诸识亦尔。如眼根。及眼触之色尘。与眼根之识。皆本空寂。无动与不动之相。于内。本无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夫苦受中。具坏苦行苦苦苦。乐受中。唯坏苦。不苦不乐受中。唯行苦。如眼识中苦受。具三苦者。眼视苦色是坏苦。苦色触眼是行苦。眼与色交互。为苦苦。其乐受中。见好色不常。缘谢即坏。不苦不乐受中。一切色皆有无常所侵。若眼之根尘色三。悉皆空寂。而此三受。皆归寂灭。至于耳鼻舌身。心意意识亦然。各有三受。具三种苦。如耳闻苦声。苦声触耳。耳与声交互。是苦受中三种苦。耳听好声不常。是乐受中坏苦。终有无常所侵。是不苦不乐中行苦。余如鼻闻恶臭。舌尝苦味。身遇恶触。心意缘虑苦境。意识分别苦法。又恶臭触鼻。苦味触舌。恶触触身。恶境逼心。恶法乱意。以至鼻舌身心意意识。与臭味触。及境法交互等。皆是苦受中三苦。一切皆是不常。是乐受中坏苦。一切终有无常所侵。是不苦不乐受中行苦也。以眼根例推。悉皆空寂。然心意意识一句。成唯识论云。约缘虑积集。八识皆名心。若集诸种子。第八独名心。又约等无间思虑。八识皆名意。若恒审思虑。第七独名意。约了达分别。八识皆名识。若了别六尘粗境。前六可名识。谓其皆从所依之根而发。为属为助。一如六根之识。故曰识。末那。此云染污。第七识之名。谓其与我见痴慢爱四惑相应。能染污真性。故得此名。阿梨耶。此云藏。谓能含藏诸种子。以变起诸现行故。又谓之现识。以能随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任运而起。如镜之现像故。又具能所执三义。谓我爱执所摄藏也。又名阿陀那。此云执持。谓能执持善恶业果。故又谓之业识也。复名毗播迦。此云异熟。以其能变心真如相而为异。受前七识善恶业所熏。而成熟为果故。前言心意意识一句。随众生虚妄心识而言。后末那阿梨耶。以明菩萨修行大乘。七八二识之别。据法相宗云。第八识有三位。名异而体不异。凡位至七地。名梨耶识。八地至等觉。名异熟识。佛位。名陀那(亦云无垢)识。前二。真妄和合。后一。纯真。又云。唵摩罗识(此云白净)。乃佛位纯真之识。若无此识。则过未因缘。悉应忘失(见后本觉利品中)。然经言一心。论云唯识。心意识三。名字虽异。皆以寂灭为体。而亦不生寂灭心。及无生之心。此真为无生行也。后地藏菩萨问无生识。乃收此中之义。

    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是有生行。非无生行。内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寂灭生。心则不生。心常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