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震 述

    无相法品第二之下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罗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耶。

    此拣世间有为相。

    佛言。善男子。我所说六波罗蜜者。无相无为。

    此明无为法。非与二乘所说之义同。

    何以故。善入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罗蜜。

    此徴明六度法。夫菩萨修六波罗蜜。深解现前。真如一心之法。修于离相。皆以法性为体。而惟顺性为用也。何为法性。谓属法是性故。又在有情中名佛性。在非情中名法性。又此法性。属佛。即为法性身。属法。即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今知法性体无悭贪。故修法施。所谓心常善入离欲清净梵行。舍于有为。则无取无著。而以真实语。随宜俯顺。方便为说自性本觉。能出生法身解脱般若之利。而获始觉之果。以此法利人。是大乘法施度也。

    至念坚固。心常无住。清净无染。不着三界。是尸罗(北藏无罗字)波罗蜜。

    梵语尸罗。此云戒。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修净戒。是以至念坚固。不为世相动摇。心常无住。绝于善恶两途。持犯不生。清净无染。超诸世间。不着三界。此是大乘戒度也。

    修空断结。不依诸有。寂静三业。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罗蜜。

    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以知法性无苦。离于瞋恼。故行忍辱。然先修空法。以断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等。九种妄心之固结。又离于诸有。一曰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又曰九有。欲界与四禅四定。又二十五有。四洲与四趣(三途并修罗为四)。六欲并梵天。四禅及四空。无想洎那含。是也。总则名为三界六道。又楞严中。并仙道为七趣。若乃心不依此。住于无为。令三业寂静。外忘所对之境。不住身心。内绝能忍之念。此是大乘忍度也。

    远离名数。断空有见。深入阴空。是毗梨耶波罗蜜。

    梵语毗梨耶。此云精进。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于懈怠。故修精进。然远离一切诸法。假名虚数。如二乘。修不净。慈悲。数息。因缘。念佛等。五种观。为五停心。以止贪嗔散乱愚痴多障五种过。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种种名数。断空有二见。深入五阴法空。此是大乘进度也。

    具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罗蜜。

    梵语具云禅那。此云静虑。以知法性常定。体无动乱。故修禅那。然具离二乘之沉空滞寂。而又不住于诸空。如大乘初门中。以六根无体为内空。六尘无相为外空。六识无有。为内外空。生灭相无。为有为空。空相亦无。为无为空。性体本虚。为无始空。法本常无。为性空。俱无亦无。为不可得空。广说有毕竟空。无所有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第一义空。空空。不住如是等空义。而心常处于无住。又不住于大空。谓身所栖托。即器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皆悉是空。故曰大空。此是大乘禅度也。

    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以世人闻般若。则生尊重想。言智慧则轻。故从梵语也。知法性体明。离于无明。故修般若。然凡夫执心有相。诸佛则心无心相。二乘取着空相。大乘则不取虚空。权教行于诸行。实教则诸行不生。二乘取证寂灭。菩萨则不证寂灭。二乘心有出入。性非平等。菩萨则心无出入。性常平等。如是。则了知诸法实际。皆决定性。此即是般若真义。然得此般若。自不依于诸地渐修。而又不住著于智慧。此为大乘般若度也。昔如来为荡相遣执。与二乘人。广谈般若实相之义。而后方说法华授记作佛。盖非由般若之妙。决不能泯法见之执情。苟无般若之力。又何能受菩提之记莂耶。至拈华直指。尽扫言说之筌罤。独显当机大用。惟有迦叶尊者。一笑相传。此佛祖授受般若之法印也。且夫拈华一着。世尊于三百余会。言说不到。五千教典。诠注不及。然非拈华。则不能显示般若之法。苟非般若。亦无以深悉。拈华之旨。逮后列祖传此心印。或以机语。或行棒喝。觌面全提。不容拟议。是深得于般若者也。故达磨一宗惟贵明心见性。视一大藏教。皆为剩语。何有二十余年之广谈哉。嗟末世狂禅。拨置教乘。妄谈般若。其行同于凡夫。便拟与诸佛齐等。实可悲悯。夫如来所演法藏声教。皆名为文。离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说。是名为义。故经云。凡有言说。名世俗谛。若知无相之相。即是实相。通达实相。即名第一义空。如来知世谛。知第一义谛。以刹那相应般若。便能证得一切智智。一切微细烦恼习气。皆永不生。名无余断。得名为佛。何名为法。实法不坏。是名为法。又于心无所著。名为真法。于一切法无所求。是真求法。于一切法。皆无取着。以诸法实相。不可得故。于一切法。皆不取相。亦不思惟无相诸法。以相无相。俱不可得故。是以行深般若。都无所见。无所得。亦无所住。亦非不住。无变易。无分别。故云不断凡夫法。不取如来法。是修行般若波罗蜜。然不为得法故修。不为不得法故修。不为修法故修。不为不修法故修。信于般若。则不信一切法。修行于般若。则不修一切法。然欲成立一切法。应学般若。以般若能成立一切法。一切法。皆般若中生故。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实相法中。无取舍故。又善达实相。了知其中。无染净故。又不应观一切法。若可得。若不可得。而能住一切。法。修一切行。成一切智。所以云。若无善巧方便。则不能行于般若也。然诸相应中。与一切诸法空相应为第一。如经云。或遇恶心以刀割佛左膊者。或遇敬心以香涂佛右肩者。如来于割者。不以为恨。涂者不以为恩。故永嘉大师云。心与空相应。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施与劫夺。何得何失。此实能与空相应者也。然能与一切诸法空相应。即与般若相应。能与般若相应。乃最尊最胜。最为第一。盖般若相应。即是空相应。即是无相相应。即是无愿相应。究竟亦无若相应。若不相应。是以学般若菩萨。于诸法门。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水月。如空华。如变化事。如寻香城。虽皆无实。而现似有。故于一切法。不取有。不取非有。不取亦有亦非有。不取非有非非有。至于不取亦不取。故于一切法。都无所取。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无性为自性故。于一切法如是。故于般若亦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至于不取亦不取。故于般若。都无所取。由般若自性不可得。以无性为自性故。如来知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不可得。三界所有。惟是一心。众生执于有我。起于妄行。于第一义谛不了。自性迷妄。乃有众苦增长。诸根不实。若能明了第一义谛。则知无我。无我所。无作者。无受者。既无我我所。无作无受。亦无无明。无明既无。余十一支。随之而灭。一切众生。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是故轮转。亦不能见其始终。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见始见终。故了了得见佛性。但缘合谓之生。生非实生。缘离谓之灭。灭非实灭。若执空。则为断见。若执有。则为常见。此二俱邪见。非正见也。又众生因五蕴诸法。盖覆真性。不知不见。堕于凡夫异生类中。不能出离。是故菩萨于身五蕴。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浮泡。观想如阳??。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事。作是观已。则诸识空。无分别相。诸行空。无造作相。诸想空。无取像相。诸受空。无领纳相。诸色空。无变碍相。如是。则不见色与受合。受与想合。想与行合。行与识合。无有少法与少法合。本性空故。又观身中四大。由执见生。故有地大。由爱见发。故有水大。由缘见起。故有火大。由妄见动。故有风大。此四大者。因众生四见。相感而生。若形质归地。精液归水。暖热归火。运转归风。四大各归。无少法可得。本性空故。二乘声闻。于五蕴中。见身有苦。常怀厌离。欲断诸集。恒畏其生。证于寂灭。心契无为。勤修道法以求自度。志趋涅槃。菩萨心虽向涅槃。而不取涅槃。身虽住世间。而不为世间法之所染污。盖以处生死为乐。不以涅槃为乐也。又邪见外道。为求解脱。但欲断死。不知断生。若法不生。即无有灭。菩萨但断其生。而死自灭。是故菩萨于苦集灭道四谛。无有少法可得。不见身有苦。亦无集可断。无寂灭可证。无道法可修。以一念相应妙慧。知自性诸法本空。行于般若。得善方便。而于布施。心无所著。三轮体空。无施受故。住于尸罗。不见戒相及持犯者。行内外忍。不见能忍及可忍者。行于精进。不见能行及所行法。正念静虑。不见散乱及寂静者。行深般若。正智观察。一切法空。不可得故。以不可得。而行六度。具修万行。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