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禀此二种形声。皆益不虚。上过去章。明皆欢喜。似如世界之益。今明皆不虚。胜劣形声。逗于二机。获四悉檀。皆不虚也。大论明。四悉檀并实。世界故实。对治为人故实。笃而为论。三是世间实。此实则虚。缘中亦有世间三实。第一义则虚。若以此虚实。约本迹二门。渐顿益者虚实。昔方便行。未得实道之益。是其因虚。执于近迹。未得本地真实之益。即是果虚。今闻迹门之说。同入实相。即得因中实益。闻本门之说。即除执近之情。得于长远果地之实益。今得二实。对昔二虚。约圆顿众生。于迹本二门。一实一虚。得中道之行。是得因中之实益。而执近果。是于果虚。今闻说因。更不别得真实之益。闻说远果。即得实果之益。昔有一虚。今得一实。故云皆实不虚也。问。今昔大乘所显实相。前后悟者。应有异耶。答。初入次入。乃至坏草庵。通入中道。但入有渐顿。故分二教。例入真谛。钝者依析法无常等观。利者用体法空观。故分藏通耳。

    △下第二总释益物不虚。先释形益。后释言益不虚。此中六句。显于应身不离法身。法身无形。亦无起灭。众生有起灭之机。感于法身。如来愿力。应同起灭。起灭之见。出自众生。故约三界。以明诸句。又为二。一照理不虚。二从以诸众生下。明称机不虚。达理称机。设教化物。必不虚也。然本迹者寄事以说。如下释如实知见等。论云。如来知见三界相者。谓众生界。即涅槃界。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故也。无有生死等。论云。常恒清净。不变义故。亦无在世等者。论云。如来藏真如之体。与众生界。不即不离故。非实等四者。论云。离四种相。以四种相是无常故。当知论意。诸句皆圆。是故诸句。皆云与众生界不即不离。故今并作圆常中道佛性释之。不作此释。尚不能见昔教中实。况开显实。况久远实。故此须指本智照境。不见斯旨。徒消本门。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初释照理不虚中。先释经中前四句。从如来至非如非异也。如实知见。即是实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实。实则无三界之因相也。况如来明见。应云法界。何以但云三界相等。为令众生。知垂迹处。无非法界法身常住。故云如实。应无二种三界之因也。直云三界者。能知见者。名之为智。所知见如。如即中境。不出三界故也。于所见中。既通凡圣。今以如来知见皆实。余所见知。望佛皆虚。而犹有因。佛如实见。故云无因。离三界已。无别理故。无有生死者。无有二死之苦也。起集名退。无常果现名出也。此释初一句竟。亦无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之灭。此二俱灭。故云亦无在世及灭度者。又无生死。即无二死果也。起集等。即无二死家之因果耳。故有五住集。名退也。有二死果。名出也。此释第二句毕。非于灭度之实。非于生死之虚。故云非实非虚也。此释第三句也。非于世间之隔异。非于出世之真如。故云非如非异。此释第四句毕。此四明中道也。若双非二边。结句定一边者。并属权教。例如非生非死。结句为生。是生是死。结句为死。是退是出。结句为退。非退非出。结句为出。非虚非实。结句为实。是虚是实。结句为虚。如此之流。今皆非之。乃至单复具足亦非之。方显中道意耳。然以句结之。各有所属。故一切见。唯结成有。二乘诸句。唯结成无。此有此无。但成别俗。非此有无。秪成别中。今明圆理。故须细辨。经云如来如实知见。傥以二乘等释。则有毁佛之辜。然此结句。唯在一家。判诸经论一切句法。以辨文义宗趣不同。释第五句。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不如二种三界众生所见三界之相。如者同也。不同余人见于三界。述佛见也。佛必权实二智具足。必不同彼二种三界所见。二边因果之因。应知三界名通。通界内外。若界外立三界名者。以外准内故也。中理未穷。通名见惑。通三界也。变易土中。胜妙五尘。名欲界思。不思议法尘。名上界思。净名疏中。委出其相。释第六句者。即如斯至错谬是也。唯佛一人。如实穷照三界之实。内具实智之用。亦是随自意语。亦是或说己身之事。故大品云。第一义中。无所分别。此约实智释也。如来权智。如量知见三界之相。即如三界众生之见。如实知见。无二死。而随他意。示二死身。说有二死。无退无出。而随他意。说有退有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而随他意。示生世间。示入涅槃。说有在世。有得灭者。无实而说涅槃之实。无虚而说三界之虚。无三世之异。而说有异。无真谛之如。而说有如。同于三界见于三界。皆是随他意语。名为或说他身事示他身事此即权智。如来证权实二智。明审二谛。所以形言两益。皆实不虚。

    △下第二释称机不虚。又二。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

    先明机感。以诸众生。根机利钝。渐顿不同。性欲行智。种种差别。欲令各得增诸善根。故说己他之教。不虚因缘譬喻也。渐顿根性。各有种种。此须用为人悉檀。为人悉檀。正为生诸善根。善根犹是性问。习欲成性。今何故。先性后欲。释云。因有本日根性。能起今日之欲乐。如因烦恼故有五阴。复因五阴更有烦恼。不前不后。性欲亦尔。要因习欲。而成性也。欲者。渐顿二机。若种种欲乐不同。此须用世界悉檀也。行者。起作业行。随乐欲而修诸行也。此须用为人悉檀也。行中好多爱着。致有妨障。此须用对治悉檀。忆想者是智慧。即相似解。由修行故。能得解生。此是方便。犹未称理无言说道。犹是念想之观。渐顿众生。居在内外凡位。有诸善根欲乐。欲乐故修行。修行故得相似解。此须用第一义悉檀也。随其所得忆想之解。更为说法。即得朗悟第一义。乃至初地欲乐修行二地时。亦忆想二地境。即是念想。若发生二地真解。即是念想观除。言语法灭。乃至佛。方得究竟离于忆想。获常寂照耳。

    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

    次明施化。正对机施己他形声益。于渐顿种种根机。令生种种善根故。现若干己他身事。若干自他声教。若干因缘譬喻。若对渐机。以三藏中四门。若干因缘譬喻。于一一门中。复有若干。如为懈怠者。说苦忍。为我慢者。说无常忍等。通教四门。亦如是。若对顿机。如别圆等。亦各四门。若干种种。如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华严中种种行类相貌。皆为种种根机。施若干譬喻言辞说法也。

    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第三总结不虚者。如上若干己他形声。皆令众生入佛知见。不为人天二乘小事。故云所作佛事也。若一人独得灭度。余人不得者。所作佛事。即为有废。废即令众不得实益。岂得会皆实不虚。云何皆实。昔云我坐道场不得一法实。七方便并非究竟灭。二涅槃者方便空拳。故知唯虚。未见皆实。若昔施七权。遂不得入一实者。可言其虚。虚引得出。无有虚出而不入实者。故知昔虚为实故也。皆实不虚。佛事无废。即此义矣。

    △第二明非灭现灭。又二。一明非灭现灭。二明现灭利益。初又二。先明本实不灭。次从然今下。明迹中唱灭。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初明果位常。常故不灭。寄此四字。明未来大势威猛常住益物也。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

    二举因况果。以明常住旧人。据此以证无常云。前过恒沙。后倍上数。神通延寿。犹是无常。僻取文意。大有所失。当知古师见经中有所成寿命之言。谓为果寿。乃指前文过于尘界。为前过恒沙。以非恒沙可能喻故。乃用世界。以之为喻。于今未尽。为后倍上数。又古人见复倍之言。便为有限。况复不知是实因寿。而云神通。意言。今虽未尽。必有尽时。今谓不然。经举因况果。果非数也。经云久修业所得寿命无数劫。非神通延寿也。何者。佛修圆因。登初住时。已得常寿。常寿叵尽。已倍上数。况复果耶。云何弃所况之果。苟执能况之因。纵令此因。已是于常。非无常也。譬如太子时禄。已不可尽。况登尊极。禄用宁可尽乎。明文在兹。何须回捩。疑误后生耶。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

    第二迹中唱灭。三身并有非灭唱灭义。如净名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即是法身非灭。又云是寂灭义。即是唱灭也。法本不生故无可灭。是寂灭义。云唱灭者。此唱寂灭。是灭生之灭。非即生之灭。即生之灭是不灭故。当知此灭名为不灭。法身常住。无灭不灭。今言寂灭。义当唱灭。何者。若已了达。不唱寂灭。为未了者。唱言寂灭。若了寂灭。还指于生。若全指于生。于懈怠者无利。故须唱寂耳。若言照寂。即是唱灭。若言寂照。即是唱生。夫法身者。虽非生非灭。亦有生灭。由唱灭故。智生惑灭。此约事理相对论也。若迷心执着。即烦恼生。而智慧灭。若解心无染。即智慧生。烦恼灭。言迷心等者。似同报身。其意则别。此中正明所灭之惑。为法身体。体有生灭。良由于智。故寄能显以彰所显。灭惑生解。此是无常灭。若解生惑灭。即是寂灭。此之生灭。悉约法性而辨。虽俱生灭。悉约理性。若无迷解二缘。则不唱有此生灭也。报身非灭唱灭者。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此约惑智本无生灭。以为报身无生灭体。此即明暗不相除。即报身不灭义。众生未了。闻此便谓其即是佛。而生憍恣。不复修道。故复唱言道能灭惑。有烦恼时。则无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岂非智慧能灭烦恼耶。应身非灭唱灭者。应是法报之用。体既无灭。用岂有穷。即应身不灭。但为众生。若常见佛。则生憍恣。故唱我于今夜当取灭度也。已上是约三身非灭唱灭释毕。第二约三身常住不灭解者。夫法身当体。明不灭者。不望余身。以余二身。须望法耳。若将体望用。用却成灭。此明法身常住不灭也。若报身说不灭者。必约法身。法既不灭。报亦不灭。以理而论。智慧能破。为到故破。不到故破。为共为独。如此推理。无有能破之功。即智慧不灭惑义。就有智慧。则无烦恼。即是慧能灭惑。智不名灭。此约事明报身常住不灭也。若应身说不灭者。须约法报。法报常然。应用不绝。众生不尽。即不灭度。今此应身。利物不断。即是不灭。应用不绝者。法报遍故。应体亦遍。机自在无。应法恒尔。若不尔者。虽释圆常。还同生灭。又众生不尽。即不灭度者。灭度之时。生实未尽。其义何耶。应反质云。验生未尽。则不灭度。故唱灭度。为不生难遭想者。非为生尽。故知应身常在不灭。何独法耶。若不了者。法报亦灭。何独应耶。此是应身常住不灭也。第三明三身不生不灭者。若法身当体论不生灭。报身了达无能生灭。应身相续。不生不灭。法身同前。不当生灭。报身者智自了智。无能灭者。智属于能。既不生灭。岂能令惑若生若灭。应身相续故不生。相续故不灭。故知因于应身非灭唱灭一句之文。广开三身有灭不灭。不生不灭。若不尔者。生灭则定。何名三身不即不离。若得此意。遍一代教。但闻一句唱灭之言。即识一切灭不灭义。具身多少。灭不灭异。方达本地本不生灭。方达中间今日化道有灭不灭。以本地化中间今日一切迹教。不出三身四句故也。

    △下以是去。第二明现灭益物。为二。先不灭。众生有损。二若唱灭。于物有益。初又二。初不灭有损。次广释。

    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

    初明不灭有损也。有损者。如前乐小法人。见佛常在。不种善根。贫穷下贱。不生二善。故无益。见思不断。不断二恶。则是有损。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忆想即是见惑。五欲即是思惑。由此众生垢重。故须唱灭。不唱灭。则二恶生而不灭。二善损而不生。若依四悉檀。现灭则二恶灭。二善生。为灭二恶故。用对治第一义。第一义灭未生恶。对治灭已生恶。世界为人生二善。世界生未生善。为人生已生善。又世界灭已生恶。对治灭未生恶。如禅五阴灭欲界恶。即是世界灭已生恶。为人生已生善。第一义生未生无为之善。既约三身。论灭不灭。故四悉感应。亦须深明。多番释者。良由于此也。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次广释不灭有损所以。即约三佛。一一正示。若见佛常在。便起憍恣心等故有损。不能生恭敬。故无益。憍恣即增见惑。厌怠即生思惑。不生难遭想。即不能生见谛解。不恭敬。即不能生思惟道。为是义故。宜应现灭。此总标所以也。下更通约三身。明损益者。法身本无寂灭之名。为上慢者计如不殊。便谓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于憍心上慢。谓一切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灭。何须修道。即便恣情放逸。为是唱言是寂灭义。此约法身释出所以也。次约报身者。上慢之人。闻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烦恼相。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众生闻此。复起慢恣。不复修善。懈怠放逸。为是等故。唱言报身智慧能灭烦恼。无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灭。当知前上慢自谓之如。此自谓之智。二谓俱是大乘上慢。然二上慢不无浅深。谓如者。乃成大无惭人。谓智者。由之须智照惑。由二上慢。以不了故不解即名。凡云即者。以显于离。如冰不离水。理须融冰。义同于离。方能显即。又言离。为成于即。若不离者。众生即佛。何须修道。为不识离。直云即者。故须唱灭。等觉一品。尚唯佛智之所能断。岂以博地谓即是耶。私曰。凡看究斯注者。请再详再审。冥契佛意。此释出报身不灭有损所以也。应身非灭现灭。易解如前。此通约三身。释所以竟。第三别约报身。明益之由者。若唱言法本不生。今亦不灭。要须灭惑。方乃寂灭者。此寄法身以辨须智。经云智慧不灭烦恼者何。答。明时无暗。验知暗时无明。故以智慧断烦恼暗。汝今具足烦恼。何能有慧。当知智慧能灭障惑。众生闻是唱灭。便于三佛。生难遭想。起恭敬心。已上明不灭有损竟。

    △下第二明唱灭有益二。先叹佛难值。次释难值。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初明难值者。三佛并难得值。众生乐着小法。见思障重。闻三身不灭。则不修道。难得契会也。

    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次释难值也。若见三佛。其人多善少恶。不为其人唱灭。是人见佛常在灵山也。或不见佛。其人障重善轻。为说三身难会。众生闻之便作是念。三佛虽复非生非灭。必须生善灭惑。乃得证见。此事不易。故云难遭。心怀恋慕渴仰者。此明现灭无损。灭于见思。名无损。种善根名有益。已上初明三世益物竟。

    △下第二大段。总结三世益物不虚。复为三。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

    初明诸佛出五浊。必先三后一。先近后远。

    为度众生。

    次明皆是为化众生。

    皆实不虚。

    三明皆非虚妄也。已上法说竟。

    △下第二譬说。有开譬合譬。开譬为二。一良医治子譬。譬上三世应化所宜。二治子实益譬。譬上三世利物不虚。上未来文少。此中具有。就初为三。一良医远行譬。譬过去益物。二还已复去。譬现在应化。三寻复来皈。譬未来应化。过去文为二。一废近显远。二明过去应化所宜。今但譬应化所宜。所宜有三。一处所。二拂迹疑。三正应化。今但譬应化。应化又二。一机感。二正应化。今具譬之。如有良医者。超譬上我以佛眼观。有能应之智也。从多诸子息。是追譬上若有众生来至我所。能感之机也。上应化所宜又二。一益物。二明欢喜。今但譬益物。上益物又二。一非生现生。二非灭现灭。今但譬现灭。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

    初开喻中。初良医治子。譬上三世益物。初良医远喻过去益物机应中。初喻应譬也。良医者。医有十种。一者治病。病增无损。或时致死。譬空见外道。恣意行恶。教人起邪。断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二者治病不增不损。譬有见苦行外道。投岩赴火。苦行行善。不得禅定。不能断结。即是无损。亦不能断善。即是不增也。三者治病损而无增。但世医所治。差已还复生。即是修定断结外道也。四者治病能令差已不复发。而所治不遍。即二乘人。止治一两种有缘者。不能遍治一切也。五者虽能兼遍。而无巧术。用治苦痛。释论呼为拙度。即是六度菩萨慈悲广治也。六者治病妙术。治无痛恼。而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萨体法。但治有反复凡夫。不治焦种二乘也。七者虽治难愈之病。而不一时治一切病。即是别教菩萨也。八者能一时治一切病。而不能令平复如本。即圆教初心十信也。九者能遍治一切病。亦能平复如本。而不能令过本。即圆教后心也。十者一时治一切病。即能平复。又使过本。即是如来。前三种医。即大经中之旧医用乳药也后七并客医无术者。但用无常苦等法。如用辛苦酢药也。有术远来。还令服乳。最后究竟良医也。良者善也。内有三达五眼。即是八术。妙得药性善治者。外识病源。能用药也。智慧者。权实二智。深知二谛也。聪达者。五眼鉴机。顿渐不差也。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炼方药。依四悉檀。治众生病。如善治众病也。无量义云医王大医王。以大医故。称为良医。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第二明喻所化机。若十声闻也。二十支佛。百数菩萨也。菩萨之子。凡有三种子义。一就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德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此文云多诸子息也。约十心数法。即有百子。心王为正因佛性。慧是了因佛性。余九相扶起。属缘因佛性。一数起时。九数扶助。如是成百也。性德佛子。非善非恶。而通善恶。故此十数。及与心王。为通心数。是以性德三因。悉属正因佛子。二者就昔结缘。为佛子。如十六王子。覆讲法华时。闻法者。亦生微解。即成了因性。昔能修行。为缘因性。正性为本。此三因并属缘因。资发今日一实之解。故以昔日结缘。为缘因佛子。即火宅中三十子也。此约十信。一信起时。即具余九。还有百信。故得结缘为佛子也。三者了因之子。即是今日闻法华经。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从佛口生。得佛法分。故名真子。此亦有三因性。今既显了。见于佛性。并属了因佛子。百子之义。还将十数。入十善法中。十信入初住中。是故正因通于本末。此文明百子。不取了因子。了因子。属下不失心服药中明之。然修性三因。妙玄止观。俱有此意。唯此疏文。文相显著。为欲望昔闻经力大。故束性三。俱为正因。缘了各合。俱名为一。故知诸文约修以说缘了各三。或但论理性。始终具三。如云三道三德三佛性等。具如修性不二门说。九门共成。方了此旨。若得此意。圆教行理骨目自成。皮肤毛彩。出在众典。故知此经是纪定大纲之教。不可以网目释之。若得此意。则一家教旨。大理可通。欲修习观门。修行有地。闻众怪说。情虑坦然。睹诸权经。捉心不谬。融通名相。豁豁矣无疑。法数增减。离合可见。与夺他释。令皈大途。以前三教无此事故。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

    第二譬过去应化中现灭也。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此良医中。第二还已复去。譬现在应化中。初喻上机应相关。见诸众生德薄垢重。众生于佛灭后。乐着三界邪师之法。故云饮他毒药。即是游行诣他国。轮转诸趣。墯在三界。故云宛转于地。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此第二喻非生现生中。譬现形益。譬上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上法说有形声。及利益不虚。今言诸子饮毒去。譬上形益。信受邪师之法。名为饮毒。失心。是无大小机感生也。不失心。是有大小机感生也。又失心者。贪着三界。失先所种三乘善根。为是人。非灭唱灭也。不失心者。虽着五欲。而不失三乘善根。为是人故。非生现生也。善强恶轻。见佛即能修道断结。如子见父。求药病愈。善轻恶重。得见佛亦求救护。而不修道。如子见父求救。不肯服药。父为此子。唱言应死。遥见者。明佛出世时。众生亦见色身。而为见思障隔五分。不得亲奉法身。故云遥也。见闻佛出。皆有喜敬之事。现诸经文。梵王请等。例是求救之辞也。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簁和合。与子令服。

    此第二喻声益中。初譬佛受请转法轮也。经方者。即十二部教也。药草。即教所诠八万法门也。从佛出十二部。乃至出涅槃。此出渐顿药草也。直从佛出十二部。此出顿药草也。从佛出修多罗。此出渐药草也。此准相生。五味并从佛出。今置顿从渐以说。当知药草名通。好义不局。故使顿俱名经方。无非好等。色者譬戒。戒防身口。渐事相彰显也。香者譬定。功德香熏一切也。味者譬慧。能得理味也。此戒定慧。即八正道。修八正道。能见佛性。又色是般若。照了法性之色。分明无碍。香是解脱断德离臭也。味是法身理味也。三法不纵不横。名秘密藏。依教修行。得入此藏也。说三乘空三昧力。如捣。无相如筛。无作如合。一一三昧。具戒定慧也。又空观如捣。假观如筛。中观如合。此三观各不离戒定慧。将此法。与渐顿众生。令修行名服也。

    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

    初喻劝门也。

    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此喻诫门。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二喻得益不虚也。上有二。一不虚。二释不虚。今云。其诸子中不失心者。服药病差。即譬上皆实不虚也。此释经中不作不虚譬也。已上喻上应化非生现生竟。

    △下去第二喻非灭现灭。初又二。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

    初现灭由。正由众生薄德。见佛不修行。即是不肯服药也。

    △我今下。正唱应死。譬非灭唱灭。此中明衰老。复为二。

    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初拟宜去住。譬上住有损。灭有益也。

    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二唱应死。正譬现灭化期将竟也。死时已至者。当入涅槃也。留教在。故云是好良药今留在此。复至他国者。即是此方现灭。他方现生也。上文云。愿在他方。遥见守护。即其义也。遣使者。或取涅槃中大声普告。为使人。或用神通。或用舍利。或用经教等为使人。今用四依菩萨。语众生云。佛已灭度。但留此法。我今宣弘。汝当受行也。后时众生。若无四依传述经法。岂能自知耶。佛已灭度。故用四依。是使人也。

    △二是诸下。诸子醒悟。譬现灭利益。上文有二。一明损益。二释损益。今但譬得益。此中自惟孤露下。明灭后得益。如优波笈多所化之流也。又二。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

    初即明现灭利益也。

    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味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第二明未来机感。良由灭后众生醒悟。服药修行。以作因缘。能感未来应化。如遗教云。其未度者。作得度因缘。亦有现得感见。普贤观云。精进苦到。得见释迦分身。多宝东方善德等。及七佛世尊。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此是第三明未来益物也。威猛之力。父闻子差。即机感也。咸使见之。即是起未来之应化。方将形声两益也。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此第二治子实益。喻上三世益物不虚。开譬竟。

    △第二合譬。为三。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

    初合上过去益物也。

    以方便力。言当灭度。

    二合现在。

    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第三合益物不虚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偈有二十五行半。颂上法譬。初二十行半。颂法说。次五行。颂譬说。上法说有二。今颂亦二。初十九行半。颂三世益物。次一行。颂皆实不虚。初四行颂过去世益物。为三。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初颂成道已久。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

    二一行。颂中间益物。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三颂益物住处。

    △下第二五行。颂现在。为二。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

    初二行半。颂非生现生也。

    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

    第二二行半。颂非灭现灭。

    △下第三十行半。颂上未来。上但寄常住不灭四字。今颂则广。文为四。

    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

    初一行半。明未来机应。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二四行。颂上常住不灭。常在灵鹫山。此谓实报土。须指他受用土。若据常在之言。即属自受用土也。及余诸住处者。谓方便有余土。即上有余国义。若准颂文宝庄严言。则非自土。即本时他土也。如华严中。多明他受用耳。又有余且指报土之外。通则亦遍十方若净若秽。天人充满者。三十心是人。十地是天。击天鼓者。无问自说也。曼陀罗华者。说贤圣位也。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

    第三二行。明不见因缘也。

    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第四三行。明得见因缘。修功德者。即指缘了具足。坦然契理。即柔和质直也。则皆见我身。即实报土也。或时为此众者。初地初住也。久乃见佛者。即指五浊重者也。我智力如是。即总结大势力也。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次一行颂不虚。已上颂法说竟。

    △下五行颂譬说。为二。初一行颂开譬。为三。

    如医善方便。

    初颂过去益物。

    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

    次二句。颂现在益物。

    无能说虚妄。

    次一句。颂上不虚。

    △下第二四行。颂合譬。为三。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

    初半行。颂合过去益。

    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着五欲。墯于恶道中。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应所可度。为说种种法。

    第二二行半。颂合现在益。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第三一行。颂合上不虚譬。迹门开三显一。本门开近显远。皆欲令众生速入佛道。此事必得。决不虚也。已上合譬竟。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具有授记领解流通。分别属记。从初以说。故云分别品也。佛说寿量。二世弟子。得种种益。故言功德。浅深不同。故言分别。然二世者。地踊过去也。灵山现在也。此是本门第二授记段。若据闻经功德。但属余残。今准当得之言。复同授记。论分此文。有法力修行力。法力者有五。一证。二信。三供养。皆如今文也。四闻法。如随喜品。五读诵持说。读诵如法师功德品。持者追指法师安乐行劝持三品。说者如神力嘱累品。修行力者。若行力如药王。教化如妙音。护难如观音陀罗尼。示功德如妙庄严王。护法如普贤品也。光宅及法华论。判释此品。具引不当。委如疏文。今师断云。论前深后浅。光宅前浅后深。二彼相拒。世孰判之。夫无生法忍。经论不同。迦旃延子。明五法成就。获不退转。六度菩萨位也。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忍者。三乘共位也。登初地得无生忍者。别菩萨位也。登初住得无生忍者。圆菩萨位也。皆圣教明文。不可参滥。光宅游漾。不会经文。天亲以初地为无生忍。专据别义。亦不会经。然光宅未当。信不在疑。论主天亲。岂应徒尔。但恐译者曲会私情。如摄论识分八九。及婆沙一十六字。并进退在人。何关圣旨。记文甚广。此不委示。今分文为三。一经家总序。二如来正分别授记。三时众供养。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初经家总序也。然分别者。佛语圆妙。不可用权位释经。故上文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本门增道损生。皆约圆位解释也。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忍。入十住位也。故华严云。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得如来一身无量身。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此义也。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得闻陀罗尼。入圆十行位也。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辨才。

    此入圆十回向位也。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此入圆初地也。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

    此入圆二地也。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

    此入圆三地也。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经八生者。总合四位也。即八生入四地。七生入五地。六生入六地。五生入七地也。

    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四生入八地。

    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生入九地也。

    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生入十地也。

    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觉金刚心也。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八世界发心者。六根清净人。初入十信位也。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即此义也。此明十信。十信通皆具足十善。非谓专以人天不杀盗等。用对十信。既云长别三界苦轮。诸经信位。有云长别三界苦轮海者。不可将判住行向位。当知须是断惑十信。自非今家准法华文。判以法师功德六根互用。为十信位。而为内凡。于十信前。以分别功德末。如来灭后已下文。立五品位。为外凡。宁判十信断三界苦。仁王经意。何由可消。若不然者。如何可判华严初住。为圣位耶。若判华严十梵行文。以十信心。功齐极位。复成太过。初住属圣。十信如何非内凡耶。此与地前伏惑。初地见道。永不相关。是故今以圆意消文。各更引经。而为证据。故六即判位。理不可亡。若论增道损生。不如光宅断因生之生。不如天亲断果报之生。但约智德论增。约断德论损。约法身论生。约无明论灭。例如大经月喻。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增。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减。约一月体。而论增减。喻约法身而论智断。或可一人时。有八番增损。或可一世或八世或无量世。或可八念或无量念。或可众多。微尘数人亦如是。是故不可以因生果生局之。不可离张智断释之。然本门得道。数倍众经。非但数多。又熏修日久。元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值。数数成熟。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皈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长。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获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如捃拾耳。涅槃自指八千声闻。于法华中。得受记莂。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故知大获须在法华。故大经中得道众者。如梵行品末云。摩伽国无量人。发菩提心。至陈如品末。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五万菩萨。得二生法界。二万五千菩萨。得毕竟智。三万五千菩萨。悟第一义。四万五千菩萨。得虚空三昧。五万五千菩萨。得不退忍。亦名法忍。六万五千菩萨。得陀罗尼。七万五千菩萨。得师子吼三昧。八万五千菩萨。得平等三昧。发菩提心。及二乘心。各云无量恒沙。二万亿人。现转女身。前八节文。始自一生。终至平等。并非地前。虽深虽多。若比今经四天下尘。及大千尘。盖不足言。今经正宗三用。及以本门得益。并不与诸经同也。况流通中。自药王下六品。品品之中。皆有结得道者。皆过八万。劝发品中。大千界尘人。具普贤道。故知捃拾今经之余。虽然尔前诸味之权文。为今经之方便。尔后涅槃捃拾此机。乃至扶律。明一乘常住。得此经旨。一毫行一句法。无非法界。十方佛法。起平等见。而常分别诸佛化仪。方称斯经一乘之旨。应思我等为何所依。方称此经弘宣之相。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抹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第三时众供养。表本门弥勒等总领解段也。闻深远法。得大饶益。欲报佛恩。而设供养。亦是寄事以表领解。上迹门菩萨亦悟。而大事未毕。所以不陈。本门既竟。弥勒总申领解。明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幡者转义。盖者覆义。地者始义。梵者净义。智断番番转。慈悲番番覆。高下深浅。不失次第。际于梵天。表诸菩萨增道损生。邻于妙觉。极于极净。若作天亲解者。只得初地一番。岂得与此文会耶。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偈有十九行。复为三。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初二行。颂时众得解。

    或住不退地。

    初一句。颂上无生忍。即十住位。

    或得陀罗尼。

    二一句。颂上得闻持陀罗尼。十行不思议假。且对闻持。

    或无碍乐说。

    此一句。颂十回向也。

    万亿旋总持。

    一句颂上初地。

    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轮。

    此一行颂二地。

    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轮。

    此一行颂三地。

    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

    此一行颂四地。

    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数菩萨。随数生成佛。

    此一行。颂上四生八地。三生九地。二生十地也。

    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余有一生在。当得一切智。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此二行颂等觉。得无量无漏清净果报者。拣异二乘有量。故言无量。妙因所感。故言清净。无障碍土。故言果报。异二乘无报也。闻佛寿无量。此文定判为无量。何得用旧解有量耶。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

    此二行。颂上十信也。

    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雨栴檀沉水。缤纷而乱坠。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天衣千万亿。旋转而来下。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自然悉周遍。供养诸世尊。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盖。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第三八行。颂时众供养。以表领解。已上本门正宗开显毕。

    △今依南师。从偈后凡十一品半。分为二。

    初从此下。至常不轻三品半。单明弘经功德深。以劝本门单流通。从神力品下八品。付嘱双明本迹二门流通。各复有三。此半品。及随喜品。明初品因功德。以劝流通。二从法师功德。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三不轻品。引信毁罪福。证劝通流。后三者。神力嘱累。嘱累流通。药王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普贤。约自行劝流通。生起者。现在闻经。得真似两解益。如上说。若直闻一句。而生随喜。如现在四信。格其功德。未来无佛。恐人疑福少。故说灭后五品功德也。因功德微密。未若果功德彰灼。故说法师功德品。因果双举。未若引证分明。故说不轻。虽举往人。未若现变。故说神力。虽示神力。未若摩顶付嘱。故说嘱累。虽通途嘱累。未若示其要术。弃身存道。故说药王。虽诫能化。未若诫其所化。随闻法处。应生佛想。故说妙音观音。若初心弘经。既无神力。当依内禁。故说陀罗尼。复须外护。故说严王普贤。联翻重叠。使大法弘通耳。就偈后长行为二。一现在四信。二灭后五品。问。云何四信。答。略解三人。广说二人。观成一人。信通四人。故言四信也。四信者。初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他说。四深信观成。初一念信解。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三。一举示其人。二明功德。三位行不退。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初举示其人。一念信解者。随所闻处。豁尔开明。随语而入。无有挂碍。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而见一切法。亦见佛法。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亦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行于佛道。通达一切道。不得佛道一切道。而通达佛道一切道。无所有而有。而有无所有。非所有。非无所有。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无北。??无壅碍。眼耳鼻舌身意。凡有所对。悉亦如是。无疑曰信。明了曰解。是为一念信解心。若坐思惟。随所思惟。豁然开悟。通达三谛。亦复如是。如是信解。名铁轮位。又一解未是具足铁轮。乃是十信之初心。其人未得六根清净。故非铁轮正位也。

    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初总明格量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

    初举五度。为格量本。般若即是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问。既离般若。则五不名度。答。皆为求佛慧。尽施戒边。亦得名度。盖次第意也。

    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第二正格量多少也。

    若善男子。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第三明位行不退。别六心犹退。七心不退。圆初信心即不退。闻寿量功德。自外而资。圆顺信解。自内而熏。所以不退。大品云。有菩萨退。有不退。有魔无魔。皆此义也。又初信至七信。是位不退。八信已去为行不退。七心不退者。即是别教七住。见思俱除。名位不退。又有魔等者。意明别教菩萨。退位有魔。不退无魔。圆教初心。魔不得便。况不退位。若初住去。分破八魔。以能即魔等法界故。唱楞严名。魔尚被缚。况修观者。况自证者。魔能退耶。当知圆人。五品之初。魔已远避。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十九行半。为三。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为此所轻恼。如是亦能忍。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初十二行。颂上格量多少。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次二行。追颂上人相。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如是诸人等。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如是之人等。于此无有疑。

    此五行半。颂行位不退。无量劫行道者。久修诸度也。愿我于未来者。起慈悲愿也。藉久行愿。闻经信解。今之初品。始闻此经。一念信解。功等久行。亦乃过之也。

    △下第二信中。各为二。先出相。次格量。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

    此第二信略解言趣中。先出人相。前初位但信解。未能敷说。说涉名数。须善方言。今品具足。故言为他解说。从胜受名。名第二品。以说力故。能起自他无上之慧也。

    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次正格量也。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

    第三广为他说中。先出人相也。

    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次格量也。第三信广闻广解。广为他说。广修供养。供养外资。令内智疾入。能生一切种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

    第四深信观成位中。先出人相。

    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次格量。言深心等者。此于本地圆门。仍具五法。方乃断疑。一者闻远生信。二者深心。穷理不二。三者直心。直谓始终一揆。四者多闻。五者为他解说。此第四信人。备上三品。加修观行。入禅用慧。想成相起。理具此相。依理起想。故此想成。便见此相。从初习观。但得想名。观行浅故。仍顺想故。又顺理故。理相乃现。余教修观。观违于理。纵有气分。不顺中理。方便观成。尚犹名相。况未成耶。又见此相。虽未真证。以观力故。暂见二土。若三惑分灭。方永与相应。乃不名想。今想成相起。能见有余实报两土相貌。见佛共比丘僧。常在耆山者。方便有余土相也。又见娑婆纯诸菩萨者。实报相也。又有余土。大小共者藏通二乘。断通惑者。仍本为名。准彼而见也。纯诸菩萨。为报土者。亦他受用。但依此想渐深渐成。入初住位。任运遍见应用无方。问。称理起想。何须土想。但观一念。妙理即足。答。二教初心。皆灭阴入。况复土耶。别教初心。亦且砐阴。后心能见帝网之土。唯圆即观一念三千三谛具足。是则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一念俱观。若身心土。若空假中。更无前后。故观成时。一心见一切心。一身见一切身。一土见一切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身中现故。故于自心常寂光中。遍见十方三世一切身土。若唯观他遮那之土。必迷自境。若了心境。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不了此境。自尚成他。况观他耶。观土既尔。身佛心然。故闻长寿。须了宗旨。故知想名。名同体异。准前释四悉中。等觉第一义。尚通名想。故本门闻寿。益倍余经。良由所闻异常故也。已上初明四信流通竟。

    △下第二明灭后五品。为二。先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后随喜品。格量初品功德。问。何故尔。答。四品粗格量。初品广格量。广格量已。况出胜者。可以意得。佛不繁文。巧说若此也。五品者。一直起随喜心。二加自行受持读诵。三加劝他受持读诵。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此五人者。通论皆自行化他。下文云。五十人展转相教也。既皆有自行。通称弟子。皆有化他。通称法师。也。别论二人但自行。三人具化他。作法师。往名在三。不在五。所以皆称弟子也。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

    初品标人而已。直起随喜。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

    次明第二品位。初标人。况出能受持读诵者。是也。

    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二格量第二品位功德。初心。畏缘所纷动。妨修正业。直专持此经。即上供养。废事存理。所益弘多。后心。理观若熟。涉外不妨内。事资于道。如油多火猛。若顺流而扬帆。又加功力。其势转疾也。指经文。是法身舍利。不须安生身舍利。文诠所诠。能诠是塔。不须事塔。良由大教所诠。是法身实相。秪经所住之处中。有法身舍利。复是起塔。经文能诠。如塔能盛故也。经文能容第一义戒僧。不俟相从僧也。问若尔。持经即是第一义戒。何故复言能持戒者耶。乃至亦不应供养事僧耶。答。此明初品意。不应以后品作难。初品人未能入事。故且依理。以为舍利。以经为塔。若欲释者。持经即顺理戒。亦是任运持得初篇二篇。今言能持戒者。则第三篇。初二篇。但成初二品耳。故不应以能持下篇三品为难。诸修圆行者。请观斯文。若初二品人。初心念念。常在四种三昧。容于下三众法少违。至下三品。止作二持。众别两行。纤毫不犯。具如止观持戒清净中。尚事理双美。方堪向道。况入道者。令事亏耶。若未专于四种三昧。五篇七聚。菩萨重轻。不可微犯。方称一期教门大旨。何以故。出家菩萨。具足坚持毗尼篇聚。大乘教意。一切皆然。但护篇聚。于彼梵网八万律仪。未为持相。但此土器劣。且以小检。助成大仪。仍晓开遮轻重缘体。制缘渐顿。舍义有无。坐次分流。忏法天隔。复有七众同否。大小共别。方于自行。量己品位。去取适时。或慕大节。而昧存亡。有据小文。而迷观道。若得今意。先以理教定。次以位行验。若不尔者。鸟鼠人也。安论品位乎。敬请受佛遗言。少分恭禀。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

    此明第三品位。先标人相。复能教他。故胜前位。

    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此格量第三品人功德也。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此明第四品人。复能兼行六度。初标人相。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此格量第四品人功德最胜也。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此明第五品位人复能正行六度。先标出人相。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经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人功德。已上五品位人。前三人是闻慧位。兼行六度思慧位。正行六度修慧位。都是十信位前位耳。或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铁轮六根清净位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十九行半。为四。不颂初品直随喜人。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然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末法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初五行半。颂上第二品人。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次三行。颂上第三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

    次四行。颂上第四品。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天人。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若坐卧。

    次七行。颂第五品位人。生心如佛想者。五品十信。即初依人。号为如来也。不久诣道树者。其位在铁轮。不久得入铜轮。能八相作佛也。已趣道场者行处也。三菩提者近处也。亦可为观行行近。并通浅深也。此第五品。与第四信齐。同是修慧位。若论入位。同是六根清净位也。而有现在未来。佛世灭后之异耳。问。何故现在为四信。灭后立五品耶。答。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为第二品耳。已上长行偈颂。总是灭后五品。格量功德以劝流通竟。

    妙经入疏卷第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