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是灭后。随喜功德。格量初品功德。以劝流通。然此下诸品。并是流通本迹二门。并由闻长寿增益品秩。故须双述今昔二门。又是称扬五种法师。功用。能入六根。同于现在四信之位。不轻已下。既总云法华。岂独在迹耶。先释题。次消经。释题有因缘约教。因缘中。初世界悉檀有三。初略释。次广解。三结名。言随者。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当知事理只是权实异名。了此权实即非权实。故无二无别。即随顺开权显实之事理也。喜是庆己庆人。庆己人者。还是迹中事理之力。理有事故。故能庆人。事有理故。故能自庆。又不二而二。故庆己他。二而不二。故了非己他。略释竟。广释者。闻深奥法。顺理有实功德。顺事有权功德。庆己有智慧。庆人有慈悲。以自闻经。复能教他故。悲智具足。方乃名喜。况闻经之始。行愿俱时。故一句一偈。自他俱益。今此初心。专立自行。亦以愿力。而庆彼耳。权实智断。合而说之。故言随喜功德品。此世界悉也。又顺理者。闻佛本地深远深远。信顺不逆。无一毫疑滞。若信长远。信必依理。理与迹中妙理不殊。但指在久本。功归实证。理深时远。于理闻久。岂敢窃疑。故无一毫疑于久理。顺事者。闻佛三世益物。横竖该互。遍一切处。亦无一毫疑滞。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而达广事。不二而二。不别而别。虽二虽别。无二无别。如此信解。名之为随。如来出世。四十余年。不显真实。七方便人。不语诚谛。庆我及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眼。同如来见。如此知见。究竟法界。广无崖底。无等无等等。更无过上。佛今说此我得闻此。故名随喜功德品。此约对治释也。又第五十人。是初品之初。初但有一念理解。但有一念庆己庆他。未有事行。恩不及人。所获功德。如来巧喻。功盖无学。况复最初于会闻者。况复二三四五品者。况复入位十住十行。乃至后心者。谁闻如是深妙功德。而不景慕。如来说此。令物尚之。故言随喜功德品。此约为人释也。又上来称美持经功德。时众咸谓入真因位。乃致斯德。于初心之始。起轻弱想。世人谬解者。不测初心功德之大。而推功上位。蔑此初心。故今示彼行浅功深。以显经力。忽闻好坚处地。芽已百围。频伽在?。声胜众鸟。圣言亲赞。希有奇特。轻疑释然。显第一义。故名随喜功德品也。然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竭海。而不伏见爱。不及暖法人。二乘无学。子果俱脱。犹被涅槃缚。不知其因果俱权。通教人修因虽巧。发心不识五百由旬。得果止除四住。别人虽胜二乘。修因则偏。其门又拙。非佛所赞。皆不及初随喜人。佛今举阿字门。况后荼。都胜诸教。故言随喜功德品。释品题竟。

    △文有问答。各有长行偈颂。初弥勒发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初长行弥勒问。由前品已格量四人。不说初者。弥勒承机。问出此义也。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此是弥勒以偈问佛。

    △下佛答为二。初答内心随喜人。二直明外听法人。初为五。一展转相教。二格量本。三问。四答。五格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今明初品人。于会中闻经。传传相教。展转五十。格后况初。今为二。一横约诸教四众。二直约圆教数之。作斯解者。以因古人。作五十位解。伤文失理。故今助之。暂寄教门。以立人数。三藏有四门。一一门有四众。更开沙弥沙弥尼。合六人。四门则二十四人。约信行法行。则四十八人。最初最后。合五十人。通别四门。亦如是。直就圆门数者。数法有小七大七。大七有七七四十九。皆是师弟。具自行化他之德。最后一人。但是自解。无教他德。故格量下。以显上耳。此释初展转相教竟。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此明格量中。先与世乐。拔果苦。后与涅槃乐。拔生死苦。此是略举梵福。今更依大论。以广校之。满阎浮提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满西瞿人福。不及东弗婆提一人福。满三天下人福。不及北郁单越一人福。满四天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释。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福。梵福有定散。散者无塔处作塔。塔坏者治之。和合僧众。请转法轮。众散者还合之。是为四福。与梵天等。故言梵福也。圣福者。谓阿罗汉。住最后身。得有余涅槃者。是也。又有体法三乘人。同学无生。断烦恼尽。如烧木成炭。又萨埵圣福。自行化他。俱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无余。又萨埵福。谓从初发心。次第化人。入大涅槃。如是格量。梵福不及圣福。圣福不及体圣福。体圣福不及小萨埵福。小萨埵福。不及大萨埵福。大萨埵福。不及最后闻法华经初随喜人福。何以故。彼非佛法故。非实故。非圆故。虽住后果。不及我初心人。其义如是。故世人目睹如意。而争求水精。已遇日光。而竞谋灯烛。故方便极位菩萨。犹尚不及第五十人。然华严中。以初住校量。其事仍易。今以凡夫初随喜位。校量圣福。自非大圣严旨。安能信斯希奇。此格量本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此三如来问其随喜功德。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四弥勒答其随喜功德甚多也。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五正格量初品随喜福。已上是佛答弥勒内心随喜人功德最胜也。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第二直明外听法人。初自往功德也。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二明分座所获功德。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三明劝他往听功德。从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至人相具足。合有五十功德。将功德。以目人。亦成五十。但上五十。论内解随喜。今唯论外事。为异也。今略对经。每两功德。结为一句。令五十功德。文意显然。

    一处及利根  智慧不喑哑  口香舌无病

    口无病不垢  不黑亦不黄  不疏不缺落

    亦不差不曲  唇不垂不褰  不缩不粗涩

    不疮亦不胗  不缺亦不坏  不喎亦不厚

    不大及不黧  不黑无可恶  不匾不曲戾

    不黑亦不狭  不长及不窊  不曲无不喜

    唇好及好舌  好牙及好齿  鼻修及高直

    面圆满眉高  眉长并额广  平正人相具

    见佛及闻法

    又此文亦有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是意功德。不喑哑。是舌功德。鼻修高直。鼻功德。见佛眼功德。闻法耳功德。余是身功德。前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位前功德耳。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四明具听修行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十八行。为二。初九行颂。随喜功德。次九行颂听经功德。初随喜中为三。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初一行半。颂上展转教也。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二五行半。颂格量本。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三二行。颂上正格量。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此颂第二听法中。初颂上第三劝听功德。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二颂上第一自往听经功德也。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三颂上第二分座功德。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四颂上第四具听修功德。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此是第二法师品。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先释品。次消经。初释者。法师义。已如上说五种法师之文。问。此品既云是随喜果。法师之名。何以指前。答。弟子通初后。法师唯二三。义亦兼后二。或全未入品。何者。若以五品。入六根中。五师但为六根因耳。纵以五品。在六根外。五师不云修于观行。但以诵说名通。且通第二三品说。复该于四五。故且一往似通。若其约位简之。一向未入凡位。以法师名。彼品释广。故须指彼以消今名。法师之称。既通不隔四信五品。故指彼文。用申品目。功德者。前谓初品之初功德。今五品之上。谓六根清净。内外庄严。五根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地狱已上。至佛已还。一切色像。悉身中现者。名内庄严。从地狱已上至佛已还。一切色像。以普现三昧。而外化者。名外庄严。身根既尔。余五亦然。读诵既尔。四种亦然。初品既尔。四品加然。相似既尔。分真倍然。此世界义释也。行者闻说此功德利。喜不自胜。勤求无厌。思修四种三昧。令速入后信。信进倍增。此为人悉檀也。明识大乘有大势力。决无疑网。豁除执权之疑。即对治悉檀也。似解之初初。过二乘之极极。百千万倍。如前校量。指始显终。悬解究竟。凡夫发心。与妙觉等。此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此品所明。备斯四意。故言法师功德品也。六根功德者。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般若净故色净。色净五根净。般若净意根净。正法华。整足具六千功德。大经云。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法华论云。凡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以父母所生肉眼。见大千内外也。今经六根清净。与大品同。以是功德。庄严六根。与正法华同。鼻见色闻声觉知。与涅槃同。肉眼有天眼慧法佛眼等用。与论同。文义如此。诸师如何以偏见而抑正经。今按。三业安乐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成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为二千。约如来室。如来衣。如来座。即成六千。五种法师。悉具六根清净。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也。复次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尘。即有六百。约定慧二庄严。即是一千二百。根根悉用定慧庄严。等千二百也。若论六根清净。清净则不言功德若少若多。若言庄严。能盈能缩能等。等庄严者。根根六千。若言千二。显其能盈。若言八百。显其能缩。若言清净。无盈无缩无等。六根互用。根自在故。不可思议故。若偏判。则失旨也。相似之位。若依四轮。即铁轮位也。若依五十二位。即十信心也。若依仁王。即十善大心也。今对常精进者。即十信之第三心也。诸经名目虽异。同是圆教相似位耳。文为二。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初总列六根盈缩功德数。

    △下次别作六章解释。各有长行偈颂。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初眼根章。明父母所生名肉眼。而所见过于天眼。梵王报得天眼。在己界遍见大千。大千外有风轮。与眼作障。不能见外。若在他界。则不遍见大千。非所统故。小罗汉见小千。大罗汉见大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不以风轮为碍。亦无己他界隔。今经论眼。能见大千内外。应是天眼。那名肉眼。此是圆教似位。因经之力。有胜根用。既未发真。不得称天眼。犹名肉眼。例如小乘方便。未得神通。则不称天眼耳。犹是分段之身。故称父母所生。虽称肉眼。具五眼用。见大千内外。天眼用。见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法眼用。其目甚清净。慧眼用。一时悉见大千内外。见业见净。又圆伏法界上惑。佛眼用。大经云。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佛眼故名为清净。具五眼故。故言庄严。能盈能缩。名胜根用。名根自在。岂可秪作八百千二百解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并诸余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此颂上眼根章。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所有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次耳根章。遍闻大千内外十法界音声。闻六道即肉天二耳。闻二乘即慧耳。闻菩萨即法耳。闻佛即佛耳。又父母所生肉耳。能闻内外即天耳。听之不着即慧耳。不谬即法耳。一时互闻即佛耳。以耳例眼。眼亦如是。见人天是二眼。见二乘是慧眼。见菩萨是法眼。见佛是佛眼。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琴瑟箜篌声。箫笛之音声。清净好歌声。听之而不着。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又闻诸天声。微妙之歌音。及闻男女声。童子童女声。山川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地狱众苦痛。种种楚毒声。饿鬼饥渴逼。求索饮食声。诸阿修罗等。居在大海边。自共言语时。出于大音声。如是说法者。安住于此间。遥闻是众声。而不坏耳根。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其说法之人。于此悉闻之。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若为他人说。撰集解其义。如是诸音声。悉皆得闻之。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此颂上耳根章。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薝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鼻根章。亦如是。父母所生。即肉鼻。大千内外。即天鼻。不染不着。即慧鼻。分别不谬。即法鼻。一时互用。即佛鼻。此章明互用者。鼻知好恶。别贵贱。睹天宫庄严等。则鼻有眼用。读经说法。闻香能知。鼻有耳用。诸树华果实。及酥油香气。鼻有舌用。入禅出禅。禅有八触。五欲嬉戏。亦是触法。鼻有身用。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鼻有意用。鼻根自在胜用若兹。例五根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栴檀。沉水及桂香。种种华果香。及知众生香。男子女人香。说法者远住。闻香知所在。大势转轮王。小转轮及子。群臣诸宫人。闻香知所在。身所著珍宝。及地中宝藏。转轮王宝女。闻香知所在。诸人严身具。衣服及璎珞。种种所涂香。闻则知其身。诸天若行坐。游戏及神变。持是法华者。闻香悉能知。诸树华果实。及苏油香气。持经者住此。悉知其所在。诸山深险处。栴檀树华敷。众生在中者。闻香悉能知。铁围山大海。地中诸众生。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阿修罗男女。及其诸眷属。斗诤游戏时。闻香皆能知。旷野险隘处。师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闻香知所在。若有怀妊者。未辨其男女。无根及非人。闻香悉能知。以闻香力故。知其初怀妊。成就不成就。安乐产福子。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如是展转上。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光音遍净天。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典。或在林树下。专精而坐禅。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经。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此颂上鼻根章。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若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舌根章亦如是。父母所生。即是肉舌也。能作十法界语。约此即是五舌义明矣。能作十法界语。即天舌也。不坏即慧舌也。不谬即法舌也。一时互用即佛舌也。问。若涩恶味至舌。皆变成上味。众色到眼。何不变成妙色。旧答不例。味有损益也。损者变。不损者不变。诸色不坏眼。故不例。今解不尔。一切色同佛色。一切声同佛声。等皆清净。例则无妨。遍知一切色法声法。无乱无谬。分别亦无妨。自在之根。那作顽碍之解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以诸因缘喻。引导众生心。闻者皆欢喜。设诸上供养。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合掌恭敬心。常来听受法。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亦以欢喜心。常乐来供养。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此颂上舌根章。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王。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身根章亦如是。世间所有。皆于身中现。肉身用也。上至有顶。于身中现。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现。慧身用也。菩萨于身中现。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现。佛身用也。一时圆现。一时互用。中也。一时无谬。假也。一时无著。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经。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像。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铁围及弥楼。摩诃弥楼山。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现。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此颂上身根章。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意根章亦如是。世间资生产业。皆顺正法。人意净也。天心所行。天所动作悉知。天意净也。四月即四谛。一岁即十二月。是十二因缘。与实相不相违背。即慧意净也。一月即一乘。菩萨意净也。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即佛意净也。一时圆明。一时圆互。一时无染。一时无谬。根用自在。能盈能缩。能等能净。月四月等。作所表释。以通前五。皆不二故。若存事释。唯第六根。所以六根所对。不须委论。然随喜品。校量初品也。分别功德。直明四信及以五品也。今法师功德。但明相似六根功德也。下不轻品。明弘经人现生后报六根清净也。神力嘱累。果人自明弘经力用。以劝流通。药王妙音观音。明分真人弘经功能。故知但依今经。判位自显。余依论判。自是一途。下去可见。故随喜品已下。不劳委释物像相貌。但略示文相。以显传弘。则流通之功。其义自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秽浊。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是世界内外。一切诸众生。若天龙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种。持法华之报。一时皆悉知。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思惟无量义。说法亦无量。终始不忘错。以持法华故。悉知诸法相。随义识次第。达名字语言。如所知演说。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众无所畏。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语言。分别而演说。持法华经故。

    此颂上意根章。已上六章解毕。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第三常不轻菩萨品。引往信毁罪福证。劝流通。先释品题。次释经文。释题中。用因缘约教。初因缘释列释。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宣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不轻解者。法华论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敢轻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当。缘了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决不虚也。是名不轻之解。问。法华论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敢轻之。唯识论云。定性灭种等三。不得授记作佛。二论俱是天亲。而立性不同者。岂非自语相违。为不轻谬有所记。见者悉云皆当作佛。为复末代弘者迷津耶。答。菩萨以论申经。使其各得教旨。若令一人著论。则使诸说咸同。不可所释大乘。尽用对法小义。故知彼论自申方等时经。所以迦叶自悲败种。论云不生。若至法华会中。败种还生。论据现座及后得闻。灭种获记。并以其论释之。若弃如来显实之文。而滞菩萨弘权之教。偏执之??莫大。谬申之过可知。况此品不轻所礼四众之中。岂无灭种。而妄说之耶。若其有者。唯识论文不说。则过在天亲。若唯识说无。为正。乃过在不轻。及在于佛。而不先责不轻之过。犹却以为弘经之人。岂有误宣误记之失。令现生后净六根耶。又正因通亘等者。性德通于迷悟因果故。缘了云种子本有。还约性德。以明二因。以对新熏成修得故。此三为因。转因成果。果中菩提。及以涅槃。名果性果果性也。若对性辨修。秪是修得缘了至果。名为菩提涅槃。了秪是智。智名菩提。缘秪是断。断名涅槃。亦可以性三因至果之时。了名三种菩提。缘名三种涅槃。若云众生具有因果性者。则五佛性。皆在众生。遍一切处。但住因之日。果性名因。在果之时。揽因名果。名虽互得。其法恒如。此释不轻内解也。若将解以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轻之境。敬此境故。名不轻之行。宣此语故。名不轻之教。昔毁者以此目人。今经家以此目品也。此是因缘释竟。若约教者。见实三昧经云。佛为父王。说一切皆是佛。王问。一切众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私类此语。若不如实见佛。于其则非圣。譬初学射的。多乖少当。以地为的。无往不着。若分别圣贤。孰是孰非。若如实观之。即是佛也。此约教义毕。三明品来意者。此品引人为证。证五品功德深六根报重。我昔随喜。获现生后报。此募流通也。言获现报者。下经云。临欲终时。具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得六根净。更增寿命。即现报也。命终之后。复值二千亿佛。同号日月灯明。即生报也。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复值千万亿佛。即后报也。于现报中。获六根净。是故弘经其功不浅。说此三益。意在流通。昔时不轻。三报宛尔。今日岂得不流通耶。有人云。欲显安乐行威势无比。我为不轻。行安乐行。今谓。安乐行者。始行弘经。故与不轻。其仪十别。何者。彼则安处注座。随问为说。此乃远见四众。故往礼拜。彼则有所难问。方乃为答。此乃以瓦石打掷。犹强宣之。彼常好坐禅。在空闲处。此乃不专读诵。入众申通。彼则深爱法者。不为多说。此乃被虚妄谤。仍强称扬。彼则初问云何读说此经。此乃但云流通作佛一句。彼则初修理观。观十八空。此乃但怀一句作佛之解。彼则化佛亲说。诠虚空身。此乃虚空身。说诠于化事。彼则梦中远表当获大果。此乃口宣当得佛因之教。彼则约解髻喻。开二乘之权。此乃约结缘。表一乘之实。彼则以顺化故。存于轨仪。此乃以逆化故。忘于恒迹。彼则列胜行法。以取人。此乃偏引往人。以通胜法。故知此品与安乐行。十仪自别。又嘉祥法师。具对今经上诸品。以为七别。未有远致。今更以六义说之。于中初一亦望今经前品。余五皆以法华望前。一者。上全弘经文。今略弘经意。故不读诵。但宣不轻。二者。小典生信。尚未为二因。今经或毁。感六根清净。三者。诸经但明顺化弘教。此品礼俗。逆化通理。四者。余经所表。权实尚隔。此品表开。莫非四一。五者。诸经所表。迹尚不周。此品兼表本迹二相。六者。诸经上慢永言堕苦。此品即能信伏随从。得此中意。诸例可从。又此品引人为证者。此品既前正引昔。当知不轻已有五品。可以证因。后获六根。可以证果。故引因果。以募流通。此释品竟。

    △次消经文。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三。一双指前品罪福。二双开今品信毁。三双劝后二逆顺。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

    初明双指中。先指罪。如前法师品云。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是经者。其罪甚重。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次明指福。如上法师功德品文。

    △下第二双开信毁者。有事本本事也。言本事者。通举往昔威音王佛。为不轻事之本。名为事本也。于中别以最初威音王佛时。为不轻本事。故云本事。初明本事中。初一佛。为六。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初明时节。

    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二明佛号。

    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三明劫国名也。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四明说法。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

    五明寿命。

    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

    六明像正法。初一佛竟。

    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次明二万佛。初明事本竟。

    ○下第二明本事。为三。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

    初标时节。

    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二双标信毁两人名。毁者因时名增上慢。信者因时名常不轻。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

    三双明得失中。初明信者。论得。得正说之宏宗。即是四一得流通之妙益也。名常不轻。是人一也。凡有所见。是理一也。皆悉礼拜。是行一也。而作是言。是教一也。此是表迹门开权显实之四一也。从乃至远见下。是本理一也。故往礼拜。是本行一也。而作是言。是本教一也。少人一。其义可解。此是开近显远之四一也。故使未堪显本。乃以远住表之。迹中显实。尚以迹四。而强毒之。况复本实。能即受耶。故迹显而本密。故知四一。是经宏宗。文云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者。此是初随喜人之位也。随喜一切法。悉有安乐性。皆一实相。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读诵经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萨道。即缘因性。不敢轻慢。而复深敬者。即正因性。敬人敬法。不起诤竞。即随喜意也。故本迹二文。四一三性。正说大宗。不过实相。实相秪是常住佛性。此指宗极之宗。非宗体之宗。一代虽说。或兼或带。或纯小教。或杂助门。或抑或覆。文宽事广。教教不同。味味意别。不轻但宣二十四字。有标有释。具述因果。因既三性。果即三德。况以四一。兼益自他。直指三因。以为不轻所宣之法。故云宏宗。显实之宗。不出四一。四一。一一秪是三故。故今还依四一消文。又流通之妙益者。不轻深敬。如来座也。忍于打骂。是着如来衣也。以慈悲心。常行不替。是如来室也。又深敬。是意业。不轻之说。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此三与慈悲俱。即誓愿安乐行也。如此三轨四行。岂非流通之妙益。而谓何耶。有人问。何故不轻礼俗。今为答之。菩萨化缘。法无一准。唯利是务。故设斯仪。见众生理与果理等。故礼生礼佛。其源不殊。此自行也。欲令众生生慕果愿。果愿者何。我等但理。彼尚故礼。况证果理。而不尊高。又云。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岂非击我令修圆因。此约现在顺从者也。亦信行也。亦法行也。夫益有冥显。显近冥远。远如胜意。现虽不受。声纳于怀。由谤骂之辜。堕于恶道。闻顺从之力。还遇不轻。乃至今日。还令会入。以是义故。上慢尚成远因。闻信宁无现益。故毁谤者。成毒鼓因。广略准知。自行庄严。化功归己。自他熏莹。故净六根。有人此中。引大经中礼知法者。及净名中。比丘礼俗。此义不然。涅槃常仪。显敬法之志。从彼请益。故忘情礼下。净名闻法。已获重恩。故忘犯设敬。不存恒则。若大乘正仪。出俗恒则。亦无令道而礼于俗。不轻立行。咸异于斯。不为宣通。大小非教。有人云。菩萨不作是礼。即是有犯。今谓有犯。须准科条。梵网无文。小乃无制。又云菩萨于性罪必护。于遮罪有越。今谓于遮必越。越名持不。越不名持。破非菩萨。忘犯济物。贵在物安。若也物安。何简遮性。今礼四众。济众何辜。故大小二乘。咸遮礼俗。礼尚不受。济义不成。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第二明毁者不受四一之失也。瞋恚不净。骂言无智。智知于理。既言无智。不受理一也。比丘即不受人一也。从何所来。不受行一也。虚妄授记。不受教一也。经历多年。常被骂者。结不受开权显实之四一也。避走远住。高声唱言。亦复不受。此不受开近显远本地之四一也。常作是语故。结信者深信不休也。四众为作不轻名者。此结毁者訾毁不止也。问。释迦出世。踟蹰不说。不轻一见。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强毒以作当来闻法之相。具如下经文后。遇常不轻教化三菩提。

    △下第三双明信毁果报。初文为二。一明果报。二结会古今。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初明信者果报。信者论三报。现得六根清净。现报也。值灯明佛。生报也。值二千亿佛。后报也。神通力。是身业净。乐说辩力。是口业净。善寂力。是意业净。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此结会古今也。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举已昔信者得益。以劝顺也。

    △次明毁者果报。又为二。初明得果。后结会古今。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明毁者得善恶两果。谤故堕恶。闻佛性名。毒鼓之力。获善果报。是则击信毁之二鼓。为生后之两因。问。若因谤堕苦。菩萨何故为作苦因。答。其无善因。不谤亦堕。因谤堕恶。必有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故以正谤。接于邪堕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初结会四众古今。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次举逆以显顺。劝持以遮毁。经有大力。终感大果。务当勤习五种之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十九行半。初十五行半。但颂信毁因果。后四行颂劝持。初又二。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神智无量。将导一切。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初一行半。颂上事本也。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有一菩萨。名常不轻。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次本事中三。初一行半。双标二人。言着法者。是法不可示。若定谓是有。即是着法。乃至定谓是非有非无。亦名著法者。佛藏云。刀轮害阎浮提人。其罪犹少。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也。大论云。执有与无诤。乃至执非有非无。与有无诤。如牛皮龙绳。俱不免患。中论云。诸佛说空法。本为化著有。若有着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定言诸法非有非无者。是名愚痴论。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无著也。故禀方便教者。于外凡位。并未免谤。故有不受不轻圆实之言。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我不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诸人闻已。轻毁骂詈。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次二行半。颂上不轻之得。四众之失。

    其罪毕已。临命终时。得闻此经。六根清净。神通力故。增益寿命。复为诸人。广说是经。诸着法众。皆蒙菩萨。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轻命终。值无数佛。说是经故。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时不轻。则我身是。时四部众。着法之者。闻不轻言。汝当作佛。以是因缘。值无数佛。此会菩萨。五百之众。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听受斯经。第一之法。开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经典。

    此十行。颂上信毁果报。及结古今。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是故行者。于佛灭后。闻如是经。勿生疑惑。应当一心。广说此经。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四行颂上劝持。此总是第三常不轻品。引住信毁罪福证。劝流通毕。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释品名。如来如上寿量品释。神力者。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神在于内。即体宗也。干用则转变之力大。即是用也。佛说本迹。口轮力用。已竟于前。今复身轮。现此胜用。令众流通本迹之教。故云体深力大。此中付嘱深法。现十种大力。故名神力品。

    △自此下凡八品。是付嘱流通。为三。初神力嘱累二品。正付嘱流通。二药王下五品。约化他流通。三普贤品。约自行流通。今品明菩萨受命弘经。次品如来摩顶付嘱。此品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三。一菩萨受命。二佛现神力。三结要劝持。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初经家叙敬仪。

    △次发愿弘经。自为三。

    世尊。我等于佛灭后。

    一时节。佛灭后是也。

    世尊分身。所在国土。

    二处所也。

    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三誓愿。非但奉命益他。亦自愿此真净大法。兼济俱美也。

    △从尔时下。第二现十神力。为二。初所对之众。次正现神力。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众前。

    初明所对之众。于文殊者。迹化众也。旧住者。下方本化众也。应非四众八部也。一切者。他方来者及从分身佛来者。即从及诸已下文是也。问。但见下方发誓。不见文殊等发誓。何耶。答。上文云。我土自有菩萨。能持此经。即兼得之也。

    △此下正现神力。为十。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