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导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品尽经一十四品。大段是本门。开师门之近迹。显佛地之达本。文分为三。初从此去。至汝等自当因是得闻。即本门序分也。二从尔时释迦告弥勒。乃至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正说段也。三从偈后佛告弥勒其有众生。至不轻三品半。是本门单流通段也。此乃本门序正流通三分。此本序前既无通序。以一部通分三分之义。通冠经首。深有其旨。又分别半品之文。去取不定。况本迹二处流通意别。本门永异诸部。已上本门分序正流通竟。

    △题云从地涌出者。师严道尊。鞠躬祗奉。如来一命。四方奔踊。故言从地涌出品。此世界悉义。应知师有道故师严。师严故命不可违。道尊故有命必赴。由师具二故。鞠躬祗奉。三世化导。慧利无疆。一月万影。孰能思量。召过以示现。弘经以益当。故言从地涌出品。此为人悉檀。为人悉檀若不开迹。降佛已还。无能知者。今欲显本。先出本属。具有二世善根增长。召本人示现人。令现人生现善。使本人弘现经。令当人生当善。又虚空湛然。无早无晚。惑者执迹而闇其本。召昔示今。破近显远。虚空表理。本迹表事。事有本迹。理无早晚。惑者迷理。而闇本迹。故执近迹。以失远本。本迹尚迷。况不思议一。故本之弟子。居下虚空。本地之师。经久虚空。今之师弟。在今虚空。久空今空。下空上空。虽即体一。然本弟子。元知近迹。今之弟子。犹迷远本。破执近故。召昔示今。今弟子。因疑致请。闻说方破。破执近恶。故是对治也。然寂场少父。寂光老儿。示其药力。咸令得知。寂场舍那。示始成。故父少。寂光菩萨。行久著。故儿老。譬药力者。父何以少。子何以老。准下父子譬意。父久先服种智还年之药。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禀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虽各有服饵之功。而父子久定。此第一义也。然此四悉。虽通释今文。并意兼后品。然初一悉文在今品。第二意兼后品。三四二悉。探用后品。皆是助后。以成显远。善生恶破。见本故也。故知世界即是三悉之由。故涌出品。专在世界也。文云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今以诸义释品。显四悉因缘之解。故言从地涌出。释题竟。

    △初序文为二。一涌出。二疑问。涌出为三。一他方菩萨。请弘经。二如来不许。三下方涌出。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初他方菩萨。闻通经福大。咸欲发愿。住此弘宣。故请为之。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此第二如来止而不许。不许凡有三义。一汝等各各自有己住。若住此土。废彼利益。二又他方此土。结缘事浅。虽欲宣授。必无巨益。三又若许之。则不得召下。下若不来。迹不得破。远不得显。是为三义如来止之。召下方来。亦有三义。是我弟子。应弘我法。以缘深广。能遍此土益。遍分身土益。他方土益。又得开近显远。是故止彼而召下也。问。诸佛菩萨共熟未熟。有何彼此。分身散影。普遍十方。而言己住及废彼耶。答。诸佛菩萨。实无彼此。但机有在无。无始法尔。故以第二义。显初义云结缘事浅。初从此佛菩萨结缘。还于此佛菩萨成就也。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初明涌出。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

    第二身相。

    先尽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三明住处者。常寂光土也。常即常德。寂即乐德。光即净我。是为四德秘密之藏。是其住处。以不住法。住秘藏中。下方者。法性之渊底。玄宗之极地。故言下方。在下不属此。空中不属彼。非此非彼。即中道也。出此不在上。不在此下。不上不下。住在空中。亦是中道也。然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得四德为能依。能所并有能依之身。依于能依所依之土。二义齐等。方是毗卢遮那身土之相。若云尘刹重重相入。重重相有。重重事等。重重说等。为未了者。以事显理。若不了此一旨。谁晓十方法界。唯有一佛。亦许他佛。若许他佛。他佛亦身土重重。互现互入互融。当知秪是约一论遍。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

    第四叙来之由者。闻命故来。弘法故来。破执故来。显本故来。皆如上说。

    各将六万恒河沙等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第五叙所将眷属者。若人情往望。谓领六万五万恒沙者为多。领三二一者为少。单己者只独。若依文往寻。六万五万者为少。单己者为多。文云。单己独处者。其数转过上。若依法门者。一一皆是导师德。能引众人。至于宝所。当知一己非独。六万非多。一即一道清净。二即定慧。三即戒定慧。四即四谛。五即五眼。六即六度。一一度具十法界。一一界各有十。十即有百。百即具千。十善即有万。一度具万。六度即具六万法门。多不为多。一不为少。非多非少。而多而少。方是圆家观行。行依妙境。故度成万。度实无万。六中各万。秪是一万。无别万也。六全是万。无别六也。一一度行。无非法界。界无界相。秪一刹那。即一道也。一六既然。二三四五。准此可见。是则六中。无不一多一切具足。当知一道至五眼来。一眼一谛。皆具一万。无非三观观法界也。

    △已上经家叙毕。是诸下去。第二问讯为五。一三业供养。二陈问讯之辞。三佛答安乐。四偈颂随喜。五如来述叹。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乃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迳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初三业供养。经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四众遍见。此乃隐长而现短。借其神力。令狭而见广。俱是不思议。此乃明如来不可思议延促之事。显于如来自在之力。拜绕是身。赞法是口。瞻仰是意。五十小劫与半日者。此是时节不可思议。如来所见。不以二相。下方菩萨。常面称扬。如来默然。常受其赞。解者。即短而长。谓五十小劫。惑者。即长而短。谓如半日。斯为本迹而作弄引。如来未说。闇本而执迹。佛若开显。悟近而达远。亦知不思议一也。四众遍见菩萨者。亦是不思议也。夫肉眼天眼。所见不远。而今所睹充满虚空。见雨猛。知龙大。见华盛。知池深。见应满虚空。则知真弥法界。密表当破无明。故且抑其一分。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第二陈问讯之辞。有长行偈颂。初长行中。初标四导师。但举四人者。欲拟开示悟入四十位耳。如华严但举法慧功德林金幢金藏说四十位也。

    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

    初问安乐行否。

    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次问众生易可度否。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劳。

    初一行。颂问安乐不。

    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次一行。颂问众生易度不。

    尔时世尊。于诸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

    第三如来初答我安乐矣。

    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初根利德厚。世世已来。常受大化。始见我身。即禀华严。入如来慧。果熟易零。是众生易度。问。何指华严。是始见耶。答。彼经自云始成正觉。后文秪是广明因果之相。依正通同。所以一经之内。三处明文。即世主品初。名号品初。十定品初。皆云于菩提场始成正觉。以始成故。见者成初。今略举十意释之。第一始见今见者。初成道时名始见。法华座席久后真实。名今见也。须知今日王城。开佛知见。能见所见。境智何殊。第二开合不开合。华严如日照高山。即说于顿。不开不合。华严望小。且名不开。犹带于渐。故名不合。为不入者。开顿说渐。五味调伏。令渐皈顿。为修入今。更开于小。今经方合。况彼不合。今亦合之。故知彼经开亦不遍。逗机未足。合亦未周。尚存权迹。应知彼开。亦是此开。然亦此合。何殊彼合。一佛化事。同异宛然。但彼无小机。在初名顿。自开小后。名渐归顿。开合虽殊。二顿不别。第三竖广横略。顿直竖入于法界。故言竖广。不历方便。故横略。今经历五味。即是横广。得入佛慧。亦是竖广。第四本一迹多。迹共本独者。一台故本一。千叶故迹多。迹与众经同故共。本与众经异故独。纵令十方互为主伴。十方亦复不离一尘。一尘秪在此台此叶。当知秪是迹中依正。广彼。然已广叙依正融通。何事不明久远之本。若论此经本门。与众经异。华严即彼法华本异。彼虽有久远行因。但是今日一番之因。尚未曾云中间一番之果。况有中间数数成佛。当知此异则异于彼。故知今本与众经异。故言独妙也。若言不异。伽耶尚是。华藏宁非。开则俱开。不思议一。此乃以法华之远本。异华严之近迹。故知教门不得不异。第五彼加四菩萨。说四十位。华严多是加菩萨说。乃至文殊普贤。及入法界。尚是菩萨自说。不见佛印之文。今经本迹正经。皆佛自说开示悟入。不加于他。除序文殊释疑。及流通中有菩萨发誓弘通。皆是佛述。及以对佛。便为有印。虽加不加。皆成佛慧。化仪施设。时处不同。印与不印。其理一也。第六变土不变土。华王世界。故言不变。三变土田。故言变土。然净秽不同。常自差别。今云变者。秽为施权。变表显实。秽属五浊。元在小机。机会权开。土变为表。表开近迹。故显本已。纯诸菩萨。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又彼则种种世界不同。净不妨秽。此则宝树华果游乐。秽不妨净。况常寂光土端丑斯亡。寂光所对。咸有净秽。虽变不变。佛慧何殊。岂由初后变不变殊。令佛慧异。若也不信不毁之说。乃固执于见烧之文。而以华严。形斥法华。如人毁訾其身。称赞手臂。故知约迹言变不变。净秽难思。体同名异。第七多处不多处。华严七处八会。是为多处。今经耆阇崛山。远处虚空。故不多处。虽多少不同。所说何别。岂多少异。令佛慧殊。若以同一报土。亦非多处。此中横对四土。处却成多。还以彼多。对此寂光。多亦即一。彼此一体。佛慧何殊。第八斥夺者。灭化城。改客作故。此有斥夺。又彼如聋哑。故有斥夺。彼无此事。故无斥夺。此皆与佛记。故无斥夺也。第九彼行大直道。名直显实。此决了声闻法。名开权显实。第十根利缘熟。始入佛慧。根钝后熟。今入佛慧。缘宜不同。略为十异。种智法界。等无差别。故此经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今于此经。入于佛慧。明文在兹。不须疑也。诸师见其缘异。逐缘异解。迷不知返。去道转远。若识理同。千车共辙。佛慧则无殊也。问。一切诸经。乃至草木。理无不等。何独法华。答。教之同异。具如玄文。虽一切理同。说在今教。今所叹者。叹能诠教。故诸教中无。委如方便品明。旧云。华严了义满字常住。法华不了义非满非常。今以此经文并之。若始入是了义。今入不了义者。始入是佛慧。今入非佛慧。若佛慧既齐。了义亦等。满字常住悉然。地人呼华严为圆宗。法华为不真宗。今亦用此文并之。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第二根钝德薄。世世已来。不受大化。为是人故。须开顿说渐。华严无小。在初名顿。开三藏方等般若三渐。而调伏之。亦令此人今闻法华。入于佛慧。比前虽难。于佛甚易。佛识其宜。方便得所。薄须涂熨。佛慧悟入是同。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解。我等随喜。

    第四菩萨说偈。领解随喜。能问者。即是华严中四大士。法华中身子三请。俱是能问。所问者。即是问佛智慧也。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第五如来述叹者。与问硕异。问家随喜能问人。皆是菩萨。及所化人。闻已信行。我等随喜。如来述叹。能化人生随喜者。此义云何。然能问者。皆是古佛。汝能随喜。即是如来。菩萨随喜其迹。如来述叹其本。此亦密表寿量。然密表者。今叹菩萨。尚是古佛。密表今佛非今成也。若非今成。必有远本。未得彰灼。故云密表。已上是集众序毕。

    △下尔时去。第二本门疑问序。自寂场已降。今座已往。十方大士。来会不绝。虽不可限。我以补处智力。悉见悉知。而于此众。不识一人。然我游化十方。觐奉诸佛。诸佛大众。快所识知。就履历之处。亦所不识。若来若去。如是推之。皆所不识。又彼诸大士。是前进先达。弥勒是后番末学。后不知前。故所不识。又彼等大士。本实相底。应现十方。别头教化。所有真应。非弥勒境界。是故不识。又佛托弘经。召诸大士。大士闻师命故来。密开寿量。非时众所知。故言不识。此约四悉檀。释疑问序毕。疑问为二。一此土菩萨疑。二他土菩萨疑。此土菩萨疑又二。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初是此土菩萨。长行疑念。为五。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是从何所来。

    初一行一句。问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二一行三句。问何因缘来。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第三九行。叙其数量。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第四两行。问其师谁。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

    第五五行半结请。复五。初半行结叹。

    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事。

    第二请答来处。

    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第三一行。请答来缘。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

    第四一行半。大会同请。

    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

    第五二句。请答师主。

    △此下是他土菩萨疑。

    尔时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初是他方菩萨疑者。分身眷属。横在十方。与弥勒同疑。二土俱不知本地。欲显成道甚久。各各陈疑己佛。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次佛皆抑待弥勒者。答问之益。不在于我。故不为答。抑待释迦答弥勒问。何者。弥勒所问。事迹不轻。释尊一代未曾显说。因兹答问。广显长寿。此一代玄秘。在佛自开。汝当得闻。我不应答。已上总是二疑问序毕。总是本门二序竟。

    △此下尔时去。第二本门正宗段。文分为二。先长行次偈颂诫许。后方正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

    初释迦答。先自叹述。

    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

    次佛诫弥勒等。诫令勿乱勿怠勿退。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

    次佛许中。初标果智。果智者。如来本地知见。知见妙果也。

    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次开三世化教者。宣示也。自在神力者。过去益物也。师子奋迅者。现在十方分身所被之处也。或云。奋迅将前之状。表未来常住益物之相也。大势威猛者。未来益物也。或以此为现在震动十方。随人意用耳。幸依文次第者好。又私谓。如来自在者我也。神通乐也。师子奋迅除垢净也。大势威猛。未来益物即常也。此点四德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颂有诫许。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

    初三句颂三诫。

    佛智叵思议。

    次许中。初一句。颂标智慧果也。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次三行颂三世者。前师子奋迅等。以明三世。文中亦无三世之语。但以义势。同三世耳。今颂亦尔。直以佛无不实语等一偈半文。而用通之。语既不虚。必知三世益亦真实。

    △下尔时世尊去。第二本门正说段也。文为三。此去尽寿量品。正开近显远。二分别品初。总授法身记。三弥勒总申领解。初又二。先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次广开近显远。断惑生信。略又二。初略开。二因疑更请。就略开。有长行偈颂。此中但答二问。不答何因缘集。由不答故。所以重请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初答第四问师是谁。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次答第一问何处来。下方空中住者。释论明有底散三昧。即下空也。应四教释。又有者三有也。底者非想非非想也。以深胜故为底。非想是有漏底。又有者名相也。底者空也。以空寂故为底。通义也。又有者二边俗也。底者边际智满。故为底。是俗谛底。别教也。今经以下方空为底。不是上界。不是下界。表中道为底。此是开近显远。圆以中道为底。此约释。

    △于诸经典下释也。师知弟子备智断两德。初是双修智断。次双证智断也。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初释双修智断。于经典分别。是修智德。正忆念。是修断德。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

    次释双证智断。不乐在众。是证断。勤行精进。是证智。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二答释住处。人天是二边。不住不着也。深智无碍者。依不思议智也。乐于佛法者。乐不思议境也。境智甚微。非近行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八行半。初五行半颂答两问。次三行颂双释。

    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

    初四行答师弟。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

    初半行正答处。

    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次一行叹菩萨德。

    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

    初二行半颂释师弟。

    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次半行颂释处所。经不云处。但云久远教化之者。前正答中。已云处竟。故但以时而释处也。过去久远。于何处化。化令入实。即空中也。应消经文两问双释之意。已上偈文。是颂略开近竟。

    △尔时弥勒下。因疑更请。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二。一疑。二请。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上菩提树下乃教化之。今皆住不退。又闻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闻此二说。动执生疑也。

    △白佛下。准下。初腾疑。二请答。初腾疑为二。一法。二譬。法分为三。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疑成道近。所化甚多。执近而疑远也。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第二所化既多。行位深妙。执远而疑近也。问。弥勒既不知其数。不识一人。云何得知久植善根。答。秪由弥勒不知不识。并由佛叹。住处德业既多又深。岂近成佛之所化耶。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此第三结请也。经但举难信者。托物不信。拒而击佛。令必有答。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

    色美发黑。譬上成道近意。以色等为喻者。总在年少为言耳。

    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小。言是我父。生育我等。

    此譬上所化甚多意也。淮北诸师。以譬释譬。父服还年药。貌同二十五。子不服药。形如百岁。若知药力。不疑子父。不知者怪之。如来横服垂迹之药。示伽耶始生。诸菩萨直论本地。久发道心。今住不退。若佛及佛。快知此事。自下不达。不得不疑。言如来横服垂应药者。智契深理。由竖服真谛之药也。处处益物。乃由横服垂应之药也。真谛药者。假即空故。权即实故。自行冥故。垂应药者。空即假故。实即权故。化他起故。如是初心。由横竖不二之妙乐也。此之三药。无前无后。真谛药者。以治病故。垂应药者。以还年故。不二药者。以延寿故。以还年故。虽老而少。现不二身也。

    是事难信。

    此结譬也。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

    初合近譬。

    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此合远譬也。观此菩萨。久种善根。非止伽耶发心也。善入出住者。九次第定是善入者。以从禅至禅。无间入故。师子奋迅者是善出。以从禅至禅。皆经散心。以散名出也。超越是善住者。虽经超散。住禅宛然。藏通意也。又从初地至十地。名善入。十地入重玄门。倒修凡夫事。名善出。妙觉遍满。名善住。别教意也。又毕法性三昧。名善入。以穷法性故。首楞严名善出。能现威仪故。王三昧名善住。如王安国故。圆教意也。次第习诸善法者。据因为善习。就果为善入也。善答问难者。具二庄严也。七方便之尊。故云宝也。

    △今日世尊下请答。又为三。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初举佛语请。

    △下第二明请意。又二。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

    此初明为现在请。我虽未达。信而已矣。

    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第二为未来。浅行喜生诽谤。新发意者。谤墯恶道也。不退者。虽信不谤。不能增道也。佛若为分别。谤者则生信也。信者则增道也。今文并约久成。明信而论增道。增道必损生。

    △下第三请答。亦为二。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

    初请除我等疑。

    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第二除未来疑。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十四行。颂上法譬。初五行颂法说。次九行颂譬说。法说中三。

    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

    初一行。颂执近疑远。

    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神通智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是事难思议。

    第二两行三句。颂执远疑近。

    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

    第三一行一句。颂结请。法说竟。

    △下譬说。亦开合。

    譬如小壮人。年始二十五。

    初二句。颂上成道近意。

    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

    此一行。颂上所化甚多也。

    父小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此两句。颂上难信。释开譬竟。

    △下七行颂合譬。亦三。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

    初二句颂合近。

    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第二三行半。颂合远。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墯恶道。愿今为解说。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此三行颂合请答。初二句。颂上为现在请。次一行一句。颂上为未来请。三一行一句。颂上除我等疑及未来疑。已上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竟。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此寿量品去。是本门正宗中。第二广开近显远。断疑生信。先释题。次消经。题云寿量品者。先通引古释。次今家正释品题。初睿师序云。寿无量劫。未足以明其久。分身无数。不足以异其体。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不异。普贤显其无成。多宝明其不灭耳。此师但似不答所问。弥勒问涌出菩萨从谁发心。意疑伽耶成来未久。如何所化身相难思等耶。西河道朗云。明法身。真化不异。存没理一。多宝现明法身常存。寿量明与太虚齐量。此与睿意同而辞劣。道场观云。会三归一。乘之始也。灭影澄神。乘之终也。灭影谓息迹。澄神则明本。故迹无常。而本常也。注者云。非存亡之数曰寿。出修夭之限称量。法身非形年所摄。使大士修践极之照。不以伽耶为成佛。百年为期颐也。竺道生云。其色身佛者。应现而有。无有实形。既形不实。岂有寿哉。然则万形同致。古今为一。古亦今也。今亦古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若有时不有。有处不在者。于众生然耳。佛不尔也。是以极谈长寿。云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复伽耶。伽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长短斯亡。长短恒存焉。前代匠者。如向所说。多约无量明常。近世人师多云。寿是量法。前过恒沙。后倍上数。终皈限极。而明无常。又惑者执。品明寿量。量是无常。那作常解。今为答之。品直道寿量。不道寿有量。不道寿无量。尔作无常。他作常解。此复何咎。鹬蚌相扼。我乘其弊。应具四解。谓实有量而言无量。弥陀是也。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也。实无量而言无量。如涅槃云唯佛与佛其寿无量。是也。实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灭是也。品文具有此义。岂可是一而非三耶。疏有问答料简二重。委在疏文。第三问云。义推常可然。徴文何据。答。明者贵其理。暗者守其文。但寻诠会宗。是教之正意。苟执糟糠。问桥何益。又教本为缘。缘异说异或随欣随宜。随治随悟。悟则达到已矣。那更盘桓。阡陌何为。故云泥洹真法宝众生种种门入。此之谓也。又文有多少。涅槃以未来常住为宗。其文则多。不以过去久成为宗。其文则少。若随多弃少。则是魔说。非佛说也。此经以过去久成为宗。点尘数界。其文则多。未来常住。其文则少。若从多弃少。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譬天子敕若多若少。俱不可违。违之得罪。方便品云。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此文则未来常住不灭。又云。我常住于此。又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普贤观云。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如此常文。亦复不少。又此经处处明法身。法身岂不常耶。问。既明法身。应论三德。答。权实二智。岂非般若。三世示现。岂非解脱。实相本地。即是法身。三德明文。为若此也。今正释品题。如来寿量者。先通释。次别释。初释如来。次寿量。初通释如来者。十方三世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且指如来一名。余九非无。俱通三身。并具十号。委如止观第二记。寿量者诠量也。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功德也。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来寿量品。此通释毕。次别释者。如来义甚多。且明二三如来。余例可解。然二如来者。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乘是法如如智。实是法如如境。道是因。觉是果。若单论乘者。如如无所知。单论实者。如如无能知。境智和合。则有因果。照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道觉义成。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以如实智。乘如实道。来生三有。示成正觉者。即应身如来。此约二身。释如来毕。若三身释如来者。大论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此为法身如来也。法如如智。乘于如如真实之道。来成妙觉。智称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即报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解。故名如来也。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处处。示成正觉。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应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说。故名如来也。法身如来。名毗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焦。是三如来。若单取者。则不可也。大经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脱亦非。三法具足。称秘密藏。名大涅槃。不可一异纵横并别。圆揽三法。称假名如来也。梵网经。结成华严教。华台为本。华叶为末。别为一缘。作如此说。而本末不得相离。像法决疑经。结成涅槃。文云。或见释迦。为毗卢遮那。或为卢舍那。盖前缘异见。非佛三也。普贤观。结成法华。文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乃是异名。非别体也。总众经之意。当知三佛非一异明矣。近代翻译。法报不分。三二莫辨。自古经论许有三身。若言毗卢与舍那不别。则法身即是报身。若即是者。一切众生。无不圆满。若法身有说。众生亦然。若果满方说。满从报立。若言不离。三身俱然。何独法报。生佛无二。岂唯三身。故存三身。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若其相即。俱说俱不说。若但从理。非说非不说。事理相对。无说即说。即说无说。情通妙契。诤计咸失。问。此品无三佛名。那作三释。答。虽不标名。而具其义。下文云。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此非偏如。显圆如。即法身如来义也。又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即是如如智。称如如境。一切种智知。见即佛眼。此是报身如来义也。又云。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此即应身如来义也。若但性得三如来者是横。但修得三如来者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即别佛也。今经圆说不纵不横三如来也。拣纵横如来。尚非今义。况三藏通教如来耶。又法华之前。亦明圆如来者。同是迹中所说耳。发迹显本三如来者。永异诸经。问。论中但指报为久远。应指伽耶。法非今昔。如何三佛悉指于本。答。论虽互指。理必咸通。岂昔有报。而无余二。岂今但应。而无法报。以中间今日悉具三身。但自实成。望于中间。今日所现身处。通属应化。故且对之。又法身虽即不当今昔。约修相望。还分近远。下释寿量。可以准知。故今日中间。节节具三。论云。示现成大菩提无上。故示三种菩提。一应佛菩提。随所应现。即为示现。如经出释氏宫故。二报佛菩提。十地满足。得常涅槃。如经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故。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不变。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故。经具其义。论出其名。不作上释。宁会经论耶。次明寿量者。寿者受义。真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又境智相应。故名受。又一期报得。百年不断。故名受。略释寿竟。次广释量。量者诠量也。量字则通。无的别据。诠量法如来。以如理为命。报如来。以智慧为命。应如来。以同缘理为命。诠量诸命若有量。若无量。若非量非无量。法身如来如理命者。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不论相应与不相续。亦无有量及无量。文云。非如非异。非虚非实。盖是诠量法身如理命也。诠量报身如来。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智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函大盖大。文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是诠量报身如来智慧命也。诠量应身者。应身同缘。缘长同长。缘促同促。云云自彼。于我何为。文云。数数现生。数数现灭。或复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此是诠量应佛同缘命也。复次更约四句。以释三身。法身非量。非无量。报身金刚前有量。金刚后无量。应身随缘则有量。应用不断则无量。通途诠量。三句在圣。一句属凡。有量无常。都非佛义。旧来所说。乃是增减两谤。如诬于佛。非魔是何。四句诠量。其义已显。为未解者。更常等四句料简。先别次通。别者非常非无常。双非理极。即法身也。常者即报身也。报智境合。亦非常非无常。但取正智圆满。不生不灭。过金刚心之前故。取常为报身耳。亦常亦无常。应身也。应用无尽亦常。数唱涅槃名亦无常。无常者。金刚心已前。智用增进。乃至凡夫生灭出没。皆是无常。三佛各一句。凡夫共一句。此约别教。别分别也。通途圆说者。一一如来。悉备四句。法身四者。非常非无常。双破凡圣八倒故。常者如虚空常故。无常者无凡夫生灭倒故。亦常亦无常者。寂而双照故。此法身四句。报身四者。非常非无常者。智冥境故。常者出过二乘故。无常者。无生灭倒故。亦常亦无常者。能双照故。应身四者。非常非无常者。非报非生死故。常者。常应同故。无常者。同无常故。亦常亦无常者。两存故。此三身四句释也。凡夫既得无常一句。通途亦作四句。但有性得之理。尚无四句名字。况行用耶。可以意得。不俟说也。一身即是三身。不一不异。当知一佛身。即具诸身寿命功德。随缘感见。长短不同。大经云。凡夫二乘。见佛寿命。犹如冬日。菩萨所见。犹如春日。唯佛见佛寿命。无量犹如夏日。所以然者。凡夫博地。翳障朦胧。藏通二乘。虽断四住。不见中道。若舍分段。受法性身。未破无明。彼土所奉。犹是胜应。当知二乘。秪见冬日。若诸菩萨。未登地住。所见同前。若破无明。乃至受分法身。与而为语。得见报身寿命。夺而为语。犹是胜应。未穷报身之源。未尽法性之极。所见佛寿。犹是春日。唯佛与佛。穷性尽源。见法身寿。犹如夏日。大经举三譬譬之。于诸常中。虚空第一。一切寿命。如来第一。此譬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性相凝湛。不同应报也。二譬如四河皆皈大海。此譬报身所修万善。皆感佛报寿命海中也。三阿耨达池。出四大河。此譬应身寿命。从法报出。同他长短也。此约赴机不定。释三身也。五约身以判本报。此品诠量。通明三身。若从别意。正在报身。何以故。义便文会。义便者。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故言义便。文会者。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利益众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报身。法报合故能益物。故言文会。以此推之。正意是论报身佛功德也。此结成本报佛也。次广约本迹。示今品意。如是三身种种功德。悉是本时道场树下。先久成就。名之为本。中间今日寂灭道场。所成就者。名之为迹。诸经所说本迹者。取寂灭道场。所成法报为本。从本所起。胜劣两应为迹。今经所明。取寂场及中间所成三身。皆名为迹。取本昔道场。所得三身。名之为本。故与诸经为异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肇师之言。意在寂场之本耳。复次寂场本迹。复有多种。或以涅槃为本。从真起应为迹。迹本俱空。言思双断。故不思议一也。或以俗为本。从俗起应为迹。迹本深广。下地不能言思边涯。故言不可思议一也。或以中为本。从中起应为迹。迹本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不思议一也。复次此三非三。亦复非一。非三非一为本。而三而一为迹。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思议一也。未知诸师指何处本迹。不思议一也。今摄亵四番。皆是迹中不思议一耳。远指本地三番四番不可思议。以为其本。从个本而垂迹。将个迹而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如此本迹。何得不异众经。何得不异诸师。问。诸经各说位行。或多或少。华严四十一位。璎珞五十二位。名义皆广。此经始末。都无此事。云何言异。答。譬如世人修种种业。集种种宝。求种种位。若无寿命。用财位为。大经云。譬如长者生育一子。相师占之。有短寿相。不任绍继。父母知已。忽之如草。法门亦尔。行种种因。获种种果。现种种通。化种种众。说种种法。度种种人。总在如来寿命海中。海中之要。法性智应。喉襟目蒵。非异是何。已上释品题竟。

    △二广开近显远文为二。先诫信。次正答。有长行偈颂。长行法譬为二。法说又三。初三世益物中。初明过去益物。先出执近之情。为三。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初明诫信者。佛旨论诫。众受为信。此文有三诫。三请。重请。重诫。迹门三请一诫。此中四请四诫。前后合五诫七请。奇特大事。殷勒郑重也。诫是忠诚。谛是审实。不欺于物。言则诣真。昔七方便。随他意语。非告诚实。今随自意语。示之以要。故言诚谛。菩萨既奉诚诫。不敢致疑闻必取信信受诚言也。

    如来秘密神通之力。

    此出所迷法。秘密者一身即三身。名为秘。三身即一身。名为密。又昔所不说。名为秘。唯佛自知。名为密。神通之力者。三身之用也。神是天然不动之理。即法性身也。通是无壅不思议慧。即报身也。力是干用自在。即应身也。佛于三世。等有三身。于诸教中。秘之而不传。故更应广约诸味。简已更约今昔。简之方显本地三身神通。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

    二出能迷众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谓今佛始于道树。得此三身。故执近以疑远。此本说中。不复言及二乘。但对菩萨。菩萨摄在天人修罗三善道内。余三恶趣罪重。根钝少智。不知作此谓也。故大品但云摩诃衍胜出天人阿修罗。亦复不言三途也。

    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出所迷之谓者。菩萨有三种。一下方。二他方。三旧住也。下方者。即本日所化。故无执近之谓。他方旧住。俱有二种。一者从法身。应生者。往世先得无生。或已先闻发迹显本。设未得闻。报尽受法性身。于法身地。自应得闻长远之说。是故应生菩萨。多无执近之谓。二者今生始得无生忍。及未得忍者。咸有此执近之谓也。

    △从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下。第二明破执遣迷。以显久远之本。上文诚谛之诫。即是此也。就此复二。一显远。二从自从是来下。明过去益物所宜。就初又为二。一法说显远。二举譬格量。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此是破近显远中。初法说显远。破执遣迷。以显久远之本。上文诚谛之诫。即是此也。法说成佛已来。甚大久远。伽耶近谓即破。破近显远。略有十意。委如玄义。此文正用破近显远。破近谓情。废近显远。废于近教也。

    △下譬说格量。又为三。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初举喻问。显出长远。余经或明数不可说。尘沙等为喻。方此此则为多。直下尘被点之界。已不可说。况不点。宁当可说。下尘不下尘界。尚不可说。下尘不下尘尘。岂可说耶。况复过是。宁可说耶。当知寿量非说不知。注家云无始之寿。晦而未彰者。此不应尔。何者。此中正明久远之长。以破伽耶近成之短。彰灼显著。何晦之有。又言何佛不然。此亦不尔。久近不同。长短别故。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第二答中。举三人不知。即声闻。辟支佛。弥勒也。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第三合譬。僧传云。准罗什旧经。无一尘一劫四字。有齐高僧昙副。诵经感梦。云少一句。后果得之。若金光明云。一切海水。可知滴数。无有能知如来之寿。此亦明未来寿。非过去寿也。若引证此。殊不相关。

    △下自从去。明益物所宜。又为三。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初明益物处。然须显处者。上引譬甚久。久居何处。故云常在此土。及于他国。而作佛事。又此之娑婆。即本应身所居之土。今日迹居。不移于本。但今昔时异。见烧者谓近。照本者达远。故经云。我土不毁。常在灵山。岂离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二明拂执迹上疑。疑因疑果。昔教所说之处处行因。又处处得记。即是果疑。今拂除此疑。指然灯佛者。即拂因疑。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复一条。皆我方便。非实说也。故名拂疑。或有人云。方便说然灯佛。是我之师。然实是释迦现作。非生现生。非灭现灭。故言又复言其涅槃。今谓不尔。但取前释。何者。然灯佛。于时缘熟。以佛像化之。我缘未熟。但为菩萨。从佛得记。得记即是果义。行行即是因。消文自足。言其者。即是中间施化之其耳。非谓然灯也。又中间益物。即有形声两益。若言值然灯佛者。此有形益。又复言其入于涅槃者。彼佛灭后。助佛扬化。即有声益。若尔形声两益。皆属中间因耳。既有形声之生。生必有死。死即入涅槃。名此为果耳。不得言中间。已成佛果。何者。法华之前。未说成佛。何得有佛果之疑。旧以然灯。是我现作。此亦非解。法华前经。未论昔已成佛。何教说然灯是我所现。而拂此疑耶。

    △下去第三益物所宜。又二。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

    初明感应。至我所者。即是过去众生渐顿两机。冥扣法身也。佛眼观者。即是久已成佛。用佛眼鉴照。无有遗差。将欲起于劣胜两应。而利益之。善机凡有二力。一感人天华报。二感佛道果报。若以法眼。观知万善。缘其重轻。各得华报。不能究竟知其终得种智果报。若以佛眼。圆照万善。知其始末。此经一向。明佛眼观知众生。万善究竟得佛。一大事出世之正意也。信等诸根者。信等五根也。慧根即了因。余根即缘因。此二善根。各有利钝。通摄顿渐机缘。顿机利钝。即是圆别根机。渐根利钝。即是藏通机缘。又小乘根名钝。大乘根名利。又小乘根名利。人天乘名钝。十法界众生所有善根利钝为机。不用恶法。要法非缘了二因也。如来悉照十界善机。随所应度。而现形声饶益也。

    △下第二正明应化所宜。为二。一形声益。二得益欢喜。先形益又二。先明非生现生。次非灭现灭。

    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

    初非生现生。自说名字不同者。形既其现。则有名字。因名召体。机有优劣。形有胜负。形异故。名则不同。年纪大小者。即形胜负。胜者即胜应。负者即劣应也。名不同者。即二佛现寿。有量无量也。处处者。竖论。则过去之处处行因国土也。横论。即十方国土也。名字不同。约竖处所。亦有生法名字不同。如今之应身。望过去然灯佛等。约横国土。亦有生法名字。如今之应身。望分身。亦如华严十号中所列。释迦异名。若干不同。又诸经所辨。佛有三身名字不同。所召法体皆异。或说毗那。或舍那。或释迦。法身佛或名如如实相第一义般若楞严等比也。此约示现佛法界身。名字不同。若现九法界身。名字不同。则无量无边。可以意得。年纪大小者。此明寿命长短。遂上所现应身。或说寿二万。如迦叶佛时。或说寿八万时。如弥勒佛时。传互明大小。纵横可知。就法报应佛。寿命大小。具如玄义。或三身相望辨大小。或三身各别皆为小。合说名为大。例三点。此皆随所应度。为其现身及寿命长短耳。

    亦复现言当入涅槃。

    二明非灭现灭。亦复现言当入涅槃者。应以灭度而得度者。即现灭度也。令其恋仰而得解脱。此义现下譬说中也。

    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

    第二明声益。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者。是现声益也。小身短寿。即是说于渐教。故言种种方便也。大身长寿。即是说顿教。故言说微妙法也。

    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二得益欢喜。虽初以渐。终令入大。言皆令得欢喜。仍此欢喜。即是施化得益。佛依四悉檀。施形声两益。众生获于四利。称机则喜。乖机则恼。下文云皆实不虚。即此义也。

    △次明现在益物。为二。一机感。二应化。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初明机感。是现在师子奋迅益物。此三昧有十功德。一分别他人诸根。熟不熟。清净不清净。二以如来法轮。教未度者。悉入法律。三弘誓遍满十方。音声亦尔。或一音遍满。百千万音。皆亦遍满。普教众类。四转无上轮。化众生。皆取灭度。余人不能转。独佛能转。五能示出家剃发。持净戒。亦能使人乐。六性行合空。七放光示灭。或存或亡。或示相好。或隐相好。八降伏四魔。九令他得入至要。增长止观。十具上十善之本。身三口四等也。如来见者。即佛眼照也。诸众生乐小法者。所见之机也。华严云。大众虽清净。其余乐小法者。或生疑悔。长夜衰恼。悯此故默。偈云。其余不久行。智慧未明了。依识不依智。闻已生忧恼。彼将坠恶道。念此故不说。按彼经。无声闻二乘。但指不久行者。为乐小法人耳。师云。乐小法者。非小乘人也。乃是乐近说者为小耳。今当通说之。所谓贪爱二十五有。即人天之机。来至我所。名小法也。贪乐涅槃。求自解脱。即二乘之机。来至我所。亦名乐小法也。乐于渐次。纡回佛道。即三菩萨机。来至我所。亦名乐小法也。德薄者。缘了二善。功用微劣。下文云诸子幼稚也。垢重者。见思未除也。问。非生现生。备施顿渐二化。七方便等。可是乐小法者。圆顿赴机。是应乐大法者。云何通判为乐小法耶。答。向略其意。今广释。凡为四义。一约往日。虽发大心。不能专精。多着弊欲。不得出世。名弊欲。为小法也。二约现在。如佛未出世。诸天人等。虽有大机。而心染世乐。著于邪见。故名乐小法。此二义。与下譬宛转于地意。同也。三约修行。虽不乐于三界弊欲小法。而乐三乘灰断。亦名小法。虽不乐于三乘近果。而乐历别修于一乘。不能于一心圆顿普修。故名乐小。此三意。约因门。明乐小法。四约果门。乐闻近成之小。出释氏宫。始得菩提。不欲乐闻长远大久之道。故言乐小。此等小心。非始今日。若先乐大。佛即不说始成。说始成者。皆为乐小法者耳。

    △下第二现在应化。又二。一非生现生。二非灭现灭。现生又二。一现生。二利益。现生又二。一现生。二非生。现生者迹现于生。非生者非始示生也。

    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是人说我始得菩提。前明利钝二机。来感法身。今即现胜劣两应。劣应应钝根。胜应应利根。此两应并有生法二身生。劣应二身生者。以正慧托胎。出生行七步。如迦旃延子所述。乃至六年苦行已还。是名生身生也。法身生者。即三十四心断结尽。所得五分法身是也。胜应生身生者。如华严大经等说。与诸菩萨。处摩耶胎。常说大乘。出行十方。各各七步。是名生身生也。法身生者。于寂灭道场。金刚后心。断无明尽。得妙觉相应慧。穷照法性。万德种智。圆明普备。是名法身生也。出家者。劣应出分段家。胜应出二死家。得菩提者。劣应得有作四谛。所发无漏。尽无生智。名为菩提。胜应即照三谛一实之道。一切种智为菩提也。

    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次明本实不生。即非生也。但人天修罗。见此二种生法二身。谓言始生。此则不然。然我久已得此生法二身。今日之生。非实生也。故云久远若斯。若斯者。如上譬之长久也。但以方便下。明既非实生。何故现生。为利乐小法人。德薄垢重者。使得佛道。故言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是说者。非生而现生。故云作如是说也。余经但破劣应生身生非生。尚不破劣应法身生非生。今经正破胜应法身生非生。何者。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故知今日劣胜两法身生皆被破。故生非生。与余经永异也。当知两处相望。不可以乘栴檀楼阁。滥同贯日之精。不可以种智圆明。同正习俱尽。复以十方七步不同。而表胜劣。故知两处皆无久成也。

    △下第二明现生形声益。先明形声。次明不虚。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

    初明形声益。说即声教。示即形规。形声不出自他。若说法身。是说己身。若说应身。是说他身。益言值然灯佛。即是说己身。灯明是我师。是说他身。示正报。是自己事。示现依报。是示他事。随他意语。是说他身。随自意语。是说己身。示己他事。亦类如此。

    △下诸所去。明不虚。又二。先标不虚。次释不虚。初偏据声益不虚释。则双释不虚。

    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初不虚者。渐顿二机。禀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