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成 入注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此安乐行品。是迹门流通分中。第四明外凡初心弘经方法也。今古释此品。皆有生起。十缘五缘。及明来意。三意五意。今则不尔。但随品文势。逐义释之。不必一概。故至释此品。应委腾前四品之意。谓法师下。三通以法师室衣座三。为流通之轨。故释前三品题。及以消文。咸依此三。明品元意。若随文相别。生起不同。文起尽耳。以法师是流通之始。是故具列三法为轨。况流通者。演布正说。令说者依三建志。方能光显所弘之典。令物慕仰。法可弘通。冥资显益。是如来使。若不尔者。何故世尊命弘经人。量其功用堪掌任者。故使此土他土。上方下方。进否异辙。若己自行。不长物信。如热病者。而货冷药。是故不可率尔传经。故三周开显。若法若喻。不逾三德。若修若性。准而则之。性德不当开与不开。修得随时。转名赴物。在今同异无非一乘。一乘者佛性也。具如大经佛性三种。即是秘藏。故流通之首。还约此藏。以之为轨。所以法师名室衣座。于敷弘义便故也。宝塔品中。若从塔说。塔涌在空。座也。处处证经。室也。众宝庄严。衣也。若从释迦。在空座也。入塔衣也。命弘室也。又以三佛表于三身。此亦三耳。多宝衣也。释迦座也。分身室也。若从三变所表说者。初变表破见思。座也。次变表破无知。室也。后变表破无明。衣也。故命弘者。令依三法。弘此妙三。若调达中。身为状座。若非深达此三。安能轻生重法。故相好之身。必有法报。法身衣也。报身座也。应身室也。若从调达因行。五波罗蜜。衣也。般若波罗蜜。座也。慈悲喜舍。室也。况师弟成道。具足三身。至持品偈文。彰灼三法。而弘此经。此安乐品。虽为始行。亦以三德。而用题品。以一品内。无非三德及三德行。于中为五。初以三义总释。次明四行来意。三明四行次第。四明四行体异。五正解释。

    △初三义总释中。自为二。初疏略释题。次广解各三。初依事。二附文。三约三法门。先略释中。初事解者。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故能进行。二业安乐。进于弘经。口业之行也。次附文释者。经云。着如来衣。则法身安。入如来室。故解脱心乐。坐如来座。故般若导行进。此附上文。约三德三轨故也。法身若有二德之行。故使所严法身安也。若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故具三法。共导弘经之行。附今文者。下经云。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进。即进为行。秪由自进。是故弘经。三约法门释安乐行者。安名不动。乐名无受。行名无行。不动者。六道生死。二圣涅槃。所不能动。既不缘二边。则身无动摇。上文云。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则安住不动。如须弥顶。常住不动法门。故曰安也。乐者。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不受凡夫五受。乃至圆中五受生见。亦皆不受。有受则有苦。无受则无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无行者。若有所受。即有所行。无受则无所行。不行凡夫行。不行贤圣行。故言无行。而行中道。是故名行。即法门也。今更广事解。夫安乐者。即大涅槃。从果立名也。行者。即涅槃道。从因得名。诸余因果俱苦。如常见外道。行于苦行。还得苦果。若因乐果苦。如断见外道。恣情取乐。后得苦报。若因苦果乐。如折法二乘。无常拙度。加功苦至。方入涅槃。今言安乐行者。因果俱乐。即是大品如实巧度。大经云。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声闻缘觉。定乐行者。谓诸菩萨也。絓七方便。粗因粗果。皆非安乐行。独妙因妙果。称安乐行也。此广事释毕。更广依文释者。安乐行。是涅槃道。涅槃有三义。谓三德秘藏。行有三义。谓止行观行慈悲行。止行者。三业柔和。违从俱寂。即是体法身行。即上文如来衣也。观行者。一实相慧。无分别光。即体般若行。即上如来座也。慈悲行者。四弘誓愿。度一切。即体解脱行。即上文如来室也。总此三行。为涅槃道。总于三德。为行之境。境称安乐。道称为行。故曰安乐行也。大论云。菩萨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因时用此三行法。导三业为行。二业净故。即是净于六根。六根若净。发相似解。而得入真。果时名佛眼耳等。因名止行。果名断德。因名观行。果名智德。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又因名三业。果名三密。四时慈悲导三业利他。果时名三轮不思议化。如此观时。无复分别。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此即绝待明安乐行。此行与涅槃义合。彼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如来是人。安乐是法。如来是安乐人。安乐是如来法。总而言之。其义不异。别亦不异。此明寂灭忍法空座如来室。彼明金银宝树。宝树即无漏宝林。无漏与空寂灭忍合。金沙大河。直入西海。即一实慧。与诸法空合。得道女人。则无谄曲。此无缘大慈。与如来室合。彼呼为无余义。此呼为无上道。又五行义。亦与衣座室意同。问。大经明亲附国王。持弓带箭。摧伏恶人。此经远离豪势。谦下慈善。刚柔硕乖。云何不异。答。大经偏论折伏。住一子地。何曾无摄受。此经偏明摄受。头破七分。非无折伏。各举一端。适时而已。理必具四。何者。适时称宜。即世界意。摄受即为人意。折伏即对治意。悟道即第一义意也。广法门释者。应明不动门。不受门。不行门。种种三法。通释此文。具如十种三法。准例可知。略不记也。已上是初三义。总释题竟。次明四安乐行来意者。初明深行不须。次正明始行须者故来。先明深行不须者。即二万八十亿那由他。受命弘经也。深识权实。身不令与二乘共住。恐受权法故。广知渐顿。令口不说渐法之过。令不倚圆蔑偏故。又达机缘。不须第三行。令将护二乘。不令以圆诃别。故又神力自在。不须第四行。令后得神通。方令入实。深行能此方。可浊世恼乱中。不障通经。不俟更示方法。此深行者。持品中世尊。视八十亿诸菩萨等。是深行不须之人也。次明始行须用四安乐者。即初依始心。欲修圆行。入浊弘经。为浊所恼。自行不立。亦无化功。为是人故。须示方法明安乐行。故有此品之来意也。三明四行次第者。此安乐行。有何次第。然法华圆行。一行无量行。不可思议。何定前后。今且寄前法师品。以明次第不同之相一绪。法师品略示弘经。则以益他为本。先明入室。此中辨末法弘经。安诸逼恼。先着如来衣。前后互现耳。若约行次者。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若乖寂起相。应先以般若荡累。则初坐座。诸法不生。而般若生。同体慈悲。悯众故行道。次入如来室。既以慈悲化世。必涉违从。决须安忍。次着如来衣。虽作此次第。说时非行时。行时入空。即具一切法。况慈忍即。此明四行次第意毕。四明四行体异者。一身业。二口业。三意业。四誓愿安乐行。此四行中。须以止观慈悲。导三业及誓愿。方称佛意。何者。身业有止。故离身粗业。有观。故不得身。以不得身业。不得能离之身。以无所得故。不墯凡夫。有慈悲故。勤修身业。广利一切。不墯二乘地。此是身不墯二边之过。身有止行故。着忍辱衣。身有观行故。坐如来座。有慈悲故。入如来室。此身具三方轨也。身有止行离过。即成断德。身有观行无著。即成智德。身有慈悲利他。即成恩德。此即身业中。具三德也。又恩德资成智德。智德能通达断德。是名身业安乐行也。余口业。意业。誓愿。三种安乐行。例亦如是。当知三业俱有慈悲。誓愿亦具止观。故知还用前品三轨。为今行相。若不尔者。非善弘经。已上四义。总释题竟。次随释经文。此品文中有问有答。初问又分为二。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诵。说是法华经。

    初文殊先叹前持品二万八十亿那由他。深行诸菩萨。转不退轮。能如此弘经。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次问外凡浅行菩萨。云何末世宣说是经。

    △上是文殊问竟。下第二佛答。中有三。一标四行章门。二解释修行方法。三总明行成之相。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初佛答。先标章。

    △一者下。第二解释方法。即为四别。初文又二。一释方法。二结行成。修行有长行偈颂。长行又二。初一者下标行近。次文下释其行近。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初双标行近处。

    △次释中又二。谓行处近处。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佛初总标。今约三法。明其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释此行方法。须约三法释之。初约一法明行处。次约二法明行处。三约三法明行处。方称佛意。初一法明行处者。直缘一谛。而立三行。但云一法者。以能从所。但受一名。一谛为一切作所归。为一切作本。而遍无分别。此且列一法功能。言一切所归者。即忍辱地也。地即中道。诸法归之。故名为地。众行休息。故名忍辱。此即行不行之行也。二为一切作本者。如万物得地而生。众行得理而成。若得理本。在刚能柔。在逆能顺。在暴能治。在惊能安。无量功德。从中道地生。地无所生。而生功德。即不行行之行也。三遍无分别者。则不分别不行与行差别之相。故云又复不行不分别等也。即是非行非不行。无三行而三行。故名为行。同一实谛。故名为处。如此行处。合上经文。休息众行。合如来衣。随生功德。合如来室。遍无分别。合如来座。是名一法释行处。明弘经方轨也。次约二法。即生法二忍。二忍即生法二空。二空异二乘。何者。人法二空。约真俗假实。明二空。二忍悉见中道。故不同二乘。若更开者。即四忍。若作五忍。指善字为信忍。若作六忍。指和字为和从忍。若对地。即开四十二忍。一地尚有四十一地功德。一忍宁无四十一忍法耶。今且约四忍消文。谓伏。顺。无生。寂灭忍四也。此四忍与别教异。彼前二忍。是生忍。位则浅。后二忍是法忍。位则深。今圆生法悉通。四忍亦通。何者。二空理即是中道。初住修四忍。入中见二空理。乃至后心。亦穷二空理。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若约无浅深。判四忍者。从初发心。圆伏五住。至金刚顶。皆名伏忍。初后悉不违实相。名顺忍。初后悉不起二边心。名无生忍。初后悉休息众行。名寂灭忍。闻生死。不忽卒畏苦。闻涅槃。不忽卒证乐。闻佛常与无常。二乘作佛不作佛。闻生死涅槃异与不异。闻佛道长短。难易。非长非短。非难非易等。皆不惊怖。行此行者。从始至终。以二空理。忍诸法。即着如来衣。安住二空理。即坐如来座。愍诸众生。即入如来室。二空四忍。名之为行。理即是处。是名约二法释行处。为弘经方轨也。又复应知。四忍即是二空。真俗假实。通于三教。今意在圆。真谛即法空。俗谛即生空。俗假真实。故玄文云。世谛破性。真谛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故真俗不二。二空俱时。为对所破。以分真俗。即不思议之真俗也。通中亦有此之二空。名同义异。俱时不殊。善须斟酌。应知开生法为四忍。以柔和为伏忍。用善顺为顺忍。即以经又复下。为无生忍。亦不下即寂灭忍。成四忍。若约五者。即离顺忍中善字。为善忍成五。若六忍。即离伏忍中和字。余五忍同此。明开合义。若约三法释者。即不思议三谛。住忍辱地。总论三谛。如有地可据。方能忍辱也。柔和善顺者。善顺真谛。能忍虚妄见。爱寒热等。故言善顺也。而不卒暴。心亦不惊者。安于俗谛。忍众根缘。称适机宜。故云不卒暴体忍违从。故心不惊也。于法无所行等者。即安中谛。能忍二边。故云无所行。正住中道。故云观实相。亦不得中实。故云不分别。此则据三谛之地名处。忍五住之辱名行。行亦为三。谓止行即行不行。观行即非不行。慈悲行即不行行。合上衣座室等。是为约三法明行处。辨弘经之方轨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三结行处。

    △下第二释近处。文自为三。远十恼乱。即远故论近。亦是附戒门助观。修摄其心。即近故论近。亦是附定门助观。观一切法空。即非远非近论近。亦是附慧门助观。上直缘理。住忍辱地。今戒门广出众辱之缘。应修远离。非持刀杖。亦不弃舍。但以正慧。而远离之。当知远近。广上行所不行也。上直明不暴惊。今定门广出修定心。修定处。修定要门。以定力故。在暴而治。在惊而安。当知即近论近。广上不行行也。上直明无所行。今广观一切空。具历诸境。无量无边。无碍无障。当知非远非近。广上非行非不行也。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

    初明即远而论近。先通标近处。

    △下正释即远而论近。为十。

    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初心菩萨。先须远离豪势。初似小益。久则大损。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二远离邪人法。外道等法。恐人染习迷于正理。正观未成。切须防断。在家事梵。名为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世俗文等。如此土礼仪名教。庄老玄书。及路伽耶。此云恶论。亦名师破弟子论。逆者。逆君父之论。亦名弟子破师论。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

    三远凶险戏者。恐散逸故。那罗此云力。即是捔力戏。亦是设筋力之戏也。

    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

    四远旃陀罗者。此云杀者。是屠儿之类。令人无仁慈之心。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五远二乘众者。令人远菩提。故西方不杂。故云或时来者。既未受大。无妨小志。故云随宜。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

    六远离欲者。害菩提心故。委如止观。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七远离不男。坏乱菩提志故。五种不男者。谓生剧妒变半。生谓胎中。或初生剧谓截等。妒谓因他。变谓根变。半谓半月。余如论文。不能广释也。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八远危害难处者。不合入故。念佛。能除事理障。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九离讥嫌者。谓增他不善心故。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

    十远畜养等者。妨人正修业故。如是十法。诸教皆然。但离二乘。诸教小异。今弘圆经。须属圆人。此当因缘约教两释。若立本迹。本杂十种二边境界。迹示离十种恼耳。观心十种。应作总别二义示之。若总观十种心者。无非法界。何所可离。何所不离。非离非不离。而论离耳。还同非远非近而论近。初心虽了一切本无。而复数数近于远离也。若别教观者。远离三教教主豪势。二边之行。即是邪行。二边人者。即名邪人。云何二边。分上十种。为二边。九是生死。一是涅槃。二俱远离。即寂灭之异名也。二观神通。名为凶戏。三惑尤害。杀三智命。偏空灭想。名二乘众。偏观真俗。名为欲想。乃至尚离上地法爱。灭色住空。名为不男。方便观智。皆害圆极。一切俗境。名为讥嫌。远离魔外。名不畜养。一一皆以所离为境。皆以三观为近。皆以三惑为远。已上从初远离豪势。止此。释即远论近竟。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二释即近而论近者。即定心。定处。定门三种也。经且从要。列心处二。心谓能期之心。处谓五缘中处。门谓五事调心。未暇广论。故二十五方便。随要列三。近此近法。故云近近等也。

    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三结近处。

    △次明非远非近而论近。为三。一总标境智。二别释。三结成。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

    此初总标境智也。观者中道观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境也。若单论智。智无所观。故举一切。以显皆空。然今正明观。何以举一切法耶。举所显能。故空显于观。即一切法家之空观也。又复应知。智即方便品初。五佛智慧。境即方便品初。所叹十如实境。但下空字。随位判之。彼属五佛所显。此属弘经之行也。

    △二别释境智。下如实相三字。别释境也。不颠倒。别释观也。然境为观中诸句所观。但能观观。部内尚少。故于此中。经文稍广。为初心弘经观故。初直消经文。又作十九句。对十八空释。又作九句约观。体观相释。方妙尽经意。

    如实相。

    二边三谛无一异。名如。非七方便。故名实。以实为相。故言实相也。此即第一空。

    不颠倒。

    无八倒也。无于常无常等各四。即表中道。然常等之名。名兼界外。以变易中。非但独有无常等倒。望于双非。仍有出假常等四倒。即内空。无六入我我所。

    不动。

    不为二边所动。以诸法即中故。无二死。即外空。不为六尘流动。

    不退。

    心心寂灭。入萨婆若海。以从圆故。因立果名。即内外空。十二入空故。故言不退。

    不转。

    不如凡夫转生死。不如二乘转凡圣也。即是空空。空破诸法。诸法是所破。空是能破。无复诸法。唯有空在。此空亦空。故言空空。空既空故。无复能转。故言不转。

    如虚空。

    但有名字。字不可得。中道观智。亦但有字。求不可得。即是大空。执方计破。故如虚空。

    无所有性。

    无自他共无因等性也。即毕竟空。诸法无遗余。故名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无所有性。

    一切语言道断。

    不可思议也。即一切空。一切空不可说。故言语道断。

    不生。

    惑智理皆不生也。即有为空。有为是因缘和合。既不合。即不生。

    不出。

    如来所治。毕竟不复发也。即无为空。无名出离。法空。故名不出。

    不起。

    诸方便皆寂灭也。即无始空。求原初。不可得。故无起。

    无名。

    名不能名。即性空。理非名故也。

    无相。

    相不能相。即相空也。又十境所不相。

    实无所有。

    无二边之有。即不可得空也。

    无量。

    非阴界入诸数法也。即有法空。有法即有量。有量既空。故言无量也。

    无边。

    无方所也。即无法空。无法则是边表。今空故则无边也。

    无碍。

    遍一切处。无碍也。即有法无法空也。二不可得。故言无碍。

    无障。

    即散空。妨障不可得。故言无障。即无能遮止。已上虽复多句。秪是能观无相无作。与境一合。然十八空。皆是中道正慧。皆名为空。随十八种境。故言十八耳。大经云。如来常修十八空义故。故用十八空。以释十八句也。

    △上别释境智竟。此下结成非远非近故论近。又有三义。委示三谛等。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但以因缘有者。总结诸句。莫非因缘。上直明中道观慧。今明双照二边。理性毕竟清净。如上所说。非解非惑。而从惑因缘。生生死。从解因缘。生涅槃。今此重释照于二边。用结诸文。以显中观不思议体。中体无作。二边从缘。以无作观。照缘解惑。此约初句。但因缘有。初双照二边境释也。然初义不释颠倒。颠倒即是说由。故不别释。次明重以初句对次句。为双照境者。又因缘有。有于涅槃。从颠倒生者。生于生死。此则双照意显。第三义释者。合前双照二句。同为三谛之境智者。常乐观如是等法者。即三谛等法释也。又但因缘有从颠倒生者。结不思议三谛境也故说者。不思议教也。常乐观者。结不思议三观也。已上是结来意解三义毕。更全作观体观相。作九句释者。又前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标观体也。不颠倒去九句。释观相也。又为九句者。不为二边八倒所动。名不颠倒不动一句也。不墯二乘凡夫二地。故云不退不转。二句。如虚空无所有性。理非三世。三句。一切语言道断四句。不生等五句。无名等六句。无量等七句。但以因缘有八句。常乐等九句也。九句与十八空。单复有异。应知上初释。由颠倒故说。次释。由二边故说。第三释。由不思议故说。虽三释不同。共显一致。虽显一致。不无亲疏。初说从机。故云颠倒从机语通。次说渐亲。由二边故。中本无说。第三全约不思议三谛体说。虽有亲疏。观法无别。同观三谛一实之境。故知结文。结上诸句。今总别者。于前九句。除后二句。以余七句。离为十七。进取如实相句。合为十八。以前七中。初之三句。二二为句。第四句单。第五六句。三三为句。第七一句。四句为句。故使句法盈缩不同。此十八空。从所得名。能空秪是大空耳。大无大相。即圆空也。此中疏文甚略。委释相状及以离合。具如止观第五记。若晓妙境及圆十观。方了此中十八观境。若不尔者。彼止观文。乃成徒设。故彼止观。正当安乐行人之观法也。故知始行须达彼止观意已。方可弘经。若其不惬。为利。为名。为众。为胜。复肯同于二乘小道否。大乘进退。审自思之。所以勤勤于弘经者。愿共沾斯大利故耳。故彼境境结成大车。故彼观观皆依实相。四十余年。秘要之教。教已难睹。所诠行理。何由可晓。自非四依弘法之力。末学迷滞。安遇斯文。遇斯教而不求。何异日月于盲者耶。何异雷霆于聋者乎。但今文中观法未周。属在彼部。经虽不委。名相略周。今粗点之。使缘心有在。何者。实相妙境也。慈悲发心也。止观安心也。一切破遍也。十八道品也。亦不分别通塞也。离十恼乱助道也。梦中所见。表后三也。故知经文通括四行。十观略周。通论又以四行助十。若四若十。并涉因果。四总十别。若总若别。俱通横竖。四行事仪。且在于始。十法道理。无不克终。岂涅槃行。独在于始。又此十八。名在大品。大论委释。经通三教。论释复含。但简二乘。而不细辨通别菩萨。是故读者。弥须置心。故须对经一一圆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经家语。偈有二十八行三句。为三。初一行。颂标章。次二十二行。颂修行。后五行三句。明行成。长行行近别释。偈中合颂。正言意同。开合互现。广略之解。弥复可依。上行近二文。各有三。今偈合颂。不复次第。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

    初一行标章也。

    △下应入行处去。十四行。颂事远近。上即远而论近。有十种远离。颂中略不次第。在文可见。亦是颂人空行处。取意即兼颂近处三意。故偈云。是则名为行处近处。

    应入行处。及亲近处。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臣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着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着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常离国王者。比丘亲近国王。有十非法。一阴谋王命。二王诛大臣。三典藏亡宝。四宫人怀妊。五王身中毒。六大臣诤竞。七二国交兵。八王吝不施民。九敛民物。十多疾疫。谓比丘行咒。有此十事。一切臣民。谓是比丘所作。作此谤比丘。即谤法亦谤佛。故佛不令亲近王也。外道梵志者。摩隥伽经云。初人名梵天。造一韦陀。次名白净。变一为四。一名赞诵韦陀。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禳灾。一一各三十二万偈。合成一百二十八万偈。有一千七百卷。乃至广分别。成二十五韦陀。及二十五谛。皆外道法也。又复外道常思佛过。若亲近此。或谓比丘须彼。则佛法不如于彼。故诫内众勿亲近外道法等。委如止观。小乘三藏学者。佛在波罗柰。最初为五人。说契经修多罗藏。佛在罗阅祇。最初为须那提。说毗尼藏。佛在毗舍离猕猴池。最初为?耆子。说阿毗昙藏。五百罗汉。初夜集阿毗昙藏。相续解脱经。此为三藏学也。宝积经云。有四法。急走远离百由旬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者。多戏笑。深着五欲者。四天下人。龙。须轮。四天王。皆根相到。俱舍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如中阿含。外人问薄拘罗云。汝八十年。起欲想否。答。不应作如是问。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未曾起一念贡高。乃至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入尼寺。未曾与尼问讯。乃至道路。亦不共语。故知衣食等欲想。一切尚无。况复染欲想耶。弘法之徒。观斯龟镜。世人笑他滥大乘者。以为合杂。在小检者。亦可思详。况今弘经。息讥为本。寡女处女者。阿难问佛。如来灭后。见女人云何。佛言勿与相见。设见勿共语。设共语当专心念佛。及诸不男者。有男女形。不能男女事也。入里乞食者。杂阿含云。有一羊。往粪聚饱食。还群贡高。我得好食。比丘亦如是。得四事已。起染着欲想。不知出要。设不得。恒生想。设得。向诸比丘贡高。毁蔑他人。我得彼不能得。是羊比丘乞食。若师子王。遇大兽即啖。不味不着。得小兽即啖。不鄙不薄。比丘亦尔。得四事供养。不起染着。无有欲想。自知出要。设不得利养。不起乱念。无增减心。是为师子王比丘乞食。乞食。行。役。病。四事。而前后八时。明八精进八懈怠。乞食前。作是念。为修道。补饥疮。乞虽未得。不废念行。乞食得已。为报恩。念道不辍。前后两时。倍加精进。余三事。前后亦如是。反此名懈怠。宝云经明。乞食作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与丐人。一分施鬼神。一分自食。

    △又复不行下。第二八行。颂上非远非近理远近处。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颂上非远非近理。不行上中下等者。约废权说。故前三教名上中下。或指三乘。或三菩萨。

    △第三颂结行成。五行三句。又三。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此一行半。标行成也。事成外仪无失。理成内心无滞。故云无怯弱也。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第二三行。行成而得安乐。入静室下。释安乐之因。因修禅定。止于过恶。得人无我。外则不损。因修智慧。离诸取着。得法无我。内无颠倒。是则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乐也。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第三一行一句。颂长行总结也。已上总是明身止观。慈悲安乐行竟。

    △第二明口安乐行。亦长行偈颂。长行又为二。一标章。二释行法。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初标口安乐行章也。

    △下去释行法。又二。谓止行观行。止为四。一不说过。二不轻慢。三不叹毁。四不怨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初不乐说人及经过者。人听有过。法有何过。七方便法。是随他意语。名不了义。若过其法。则恼其人。非安乐行相也。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