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二明亦不轻慢者。不倚圆蔑偏。重实轻权也。何者。佛尚以异方便。及余深法。用助正道。后学顺教。岂可固违。习实尚微。而蔑偏小。须顺佛旨将护物机。问。偏圆与权实何别。答。通则不别。别论小异。偏圆约教。权实约法。法即教下所诠。通于理智行等。问。佛世观机。恐物墯苦。先以小接。次以偏引。末代弘法。岂必然耶。答。今云助者。举况而已。恐倚圆蔑偏。然弘经者。随其行位。若始行者。具如今文。不以小答。若深位人。始末弘法。必须生灭等三。方能显于圆顿。具如止观诸文。皆先渐后顿。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

    三不说他人长短者。初不说一切人。次别举声闻。夫人恶闻其失。故不谭短。面誉对毁。故不称长。如对二人偏誉一人。其不誉者。义当对毁。然好誉者。必当善毁。令他怀此。故须并息。面誉如对毁。故智者息之。问。经赞小善。安遮面誉答。好面誉者。未必赞善。赞善通隐显。制面防谕。故安乐行人。自护防彼。不得约张说赵长。赵谓以他长讥己短。寄彼讽此。乃至美恶俱息。大论云。自赞自毁。赞他毁他。如是四法。智者不为。何以故。自赞是贡幻人。自毁是妖惑人。赞他是谄佞人。毁他是谗贼人。若叹小者。令失大故。若毁二乘。或令大小俱失。日藏云。初中后夜。减省睡眠。精进坐禅。诵经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称他短。不说己长。谦下卑逊。不自憍高。衣食知足。头陀抖擞。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驰散。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四不怨嫌者。谓其人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谓其鄙劣。即是嫌心。心机一动。声说即发。杜说过之源。故不生怨嫌也。怨字去声。损己则怨。违情曰嫌。若作平声者。伤己未重。心积大仇。安乐行者。尚去顺己之喜。况构无怨之恨。况安乐行。为弘大典。将护小行。又怨怪嫌责。怨深嫌浅。浅深俱舍。方称正行。此口安乐行中所言心者。为制口故。止行竟。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第二明观行门。观诸法空。无所取着。心不苟执。不逆人意。不违法相。则不说小乘法答。但以大乘答者。若见无大机。而说小。得方便益。若不见无大而说小。妨其大缘。等是不见。但说大乘无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十六行半。为三。初二行颂标章。次九行半。颂前行法。后五行。明行成。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着新净衣。内外俱净。

    初二行。颂上住安乐行。上总称应住。颂中别出行相。行相者有三义。安隐说法者半行。欲令前人得安隐道及果。即入室义。清净地等者半行。即坐座义。油涂身等一行。即着衣义。三法导口业。名安乐行也。

    △此下九行半。颂行为二。初五行半。颂止行。次四行。颂观行。上止行有四。今具颂。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初随问为说半行。颂不轻慢。慢则不随。颂坐座。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二两行半。颂不说长短。但依义不谭人好恶。若有难问随义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问答相难诘。相上下。若胜负。则自知。是为智者语也。自放恣。敢有违者诛之。是王者语也。长短是非。皆不知。唯觅胜而已。是为愚者语。不可答。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

    三一行半。追颂不乐说人法过。若说人过。生人毒念。今不说过。故使发心入佛道。从佛道喜生故也。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四一行。颂无怨嫌。怨嫌心起。则懈懒忧恼。今以慈心说法。无怨嫌者。精进无忧。上长行。皆约止善说。颂中皆约行善说也。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第二四行。颂上观门。上云但以大乘法答。颂云说无上道。上云今得一切种智。颂云愿成佛道。

    △第三五行。颂口安乐行成。为四。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

    初一行标行成。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如无臭物。蝇则不来。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

    三一行。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如我上说者。若内无过。如长行中说。若内有善。如偈中说。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四一行。格量功德。已上总是口止观。慈悲安乐行竟。

    △第三意安乐行。亦长行偈颂。长行又为三。标释结成。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阿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

    初标章也。

    △次释中。亦先止次观。止中自分为四。

    无怀嫉妒谄诳之心。

    初明不嫉谄。夫二乘欲速出生死。先除贪欲。菩萨先除瞋见。嫉是瞋垢。谄是见垢。嫉忌。违慈悲之心。非化他之法。谄诳。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智慧被障。将何上求。慈悲苟妨。将何下化。安乐行菩萨。最须弃之。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二不轻骂也。不应以圆行呵别。知机可责。不知勿骂。容有退善根义。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三不恼乱。不应以圆行呵通。其本无大机。强以圆呵。乖心成恼。通既被呵。圆复未解。前疑后悔。大小俱失。去道纡回。名甚远。此恼别行人。沈空取证。名不得。此恼通人。厌生死。名懈怠。悲华明小乘者名为懈怠人。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四不诤竞。是制嘲谑之论。妨安乐行耳。不须引中论净名大论。非有非无。是戏论法等。故知释义须望本经。弃浅从深。未为当理也。

    △起大悲心去。明观行。亦为四。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初于一切起大悲想。违于嫉谄。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

    次违于轻骂。凡求佛道。即是学人。敬学如佛。不得轻骂。诸者通三世。此即未来如来也。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

    三违于恼乱。理论三乘皆是菩萨。有化训德。皆众生师。应起法师之想。勿言其短也。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四违于诤论。平等。破偏执诤也。不多不少。量器利钝故也。

    △三结成止观二行。又为二。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

    初由止恶故。恶不能加。故云无能恼乱也。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二由观行。故胜人来集。得好同学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六行。为二。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初颂止行四中。初一行。颂第一违于嫉谄。

    不轻懱于人。

    次一句。颂上第二不轻骂。

    亦不戏论法。

    三一句。颂第四不诤竞。

    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四半行。颂第三不恼乱。止中四行竟。

    △此下颂观行。又为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一行。颂观行中第一起大悲想。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次一行。颂第三起大师想。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

    三二句。颂第二起慈父想。

    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四二句。颂上第四平等说法。已上明观门四竟。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此一行颂行成。

    △下从又文殊去。第四誓愿安乐行。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又为二。初明行法。次叹经。就行法为三。标章。行法。结成。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受持法华经者。

    初文标章。

    △次明行法。为三。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

    初明慈誓境。通取曾发方便心者。而未出三界。名在家。断通惑尽。名出家。此摄得两种二乘三种菩萨。此辈亦具无明。亦应是大悲境。但其皆曾发心。与慈誓相应。须与其圆道圆果之乐。故言生大慈心也。

    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二明悲誓境者。非菩萨人。通取未曾发方便心者。名非菩萨。全不归向方便。况复真实。此悲境摄得一切三界内者。此等亦须与乐。但其流转无际。正与悲誓相应。宜拔其罪因罪果。故言生大悲心。应知与乐拔苦。随举一边。故各释妨。令通大旨。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

    从应作是念。至随宜说法者。即起慈之由。由诸乐小。执佛方便。以为真实。不会圆道。故言大失。大失是慈誓之由也。

    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此下悲誓之由。由未发偏圆心。不闻偏圆二道故。以不闻偏道。无闻慧。不知者无思慧。不觉者无修慧。又是无圆三慧。何者。不问故不闻。不信故不知。不解故不修。偏圆三慧。权实皆无。甚可怜悯。起悲之由。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三正发誓愿。彼虽不问不信偏圆二道。菩萨不约偏发誓。但欲与其圆道三慧。故言虽不问不信此经。我得三菩提。引令得入也。誓愿菩提。智慧神通。皆约安乐行得。何者。深观如来座故。得智慧力。四辩庄严。能以慧拔也。深观如来室如来衣。得大善寂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神通福德庄严。先以定动也。

    △三结行成。为三。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初总结。无过失。则是行成。行云何成。以立大誓愿故。入如来室行成。以其知四众失圆道故。即如来座行成。以其誓制其心。不懈怠故。如来衣行成。三行具立。故言行成。无过失者。慈悲成故。无瞋垢失。如来衣成故。无懈怠。如来座成故。无谄曲。

    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第二别结慈悲行成。以慈悲成故。摄得四众人天。供养听法。誓愿成故。感佛神通。诸天作护。如来座成。听者欢喜故也。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第三释誓行成。三世佛尚守护。况诸天耶。

    △下去第二叹经难闻。又二。法说譬说。法说又二。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

    初昔未曾显说。故昔不得。

    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二今日乃得也。

    △次譬说亦二。一不与珠譬。譬昔未曾显说。二与珠譬。譬今日得闻。二譬各有开合。不与珠。开譬为六。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

    初威伏诸国。轮王。譬如来化世。降伏诸国。譬阴界入诸境。

    而诸小王。不顺其命。

    二小王不顺。譬烦恼等。未得无漏调伏。名不顺其命。

    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

    三起兵往伐。起种种兵。譬七贤中方法为前军。须陀斯陀中方法为次军。阿那罗汉中方法为后军。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万四千之寇盗。能破者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官兵。八万等是昔小乘八万而已。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非关于大。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

    四明有功欢喜。

    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第五随功赏赐者。出即三昧。宅即智慧。聚落初果二果。邑即三果。城即涅槃。衣服即惭忍善法。严身之具。助道善法也。种种七宝。即七觉等。象马车乘。即二乘尽智无生智也。奴婢即神通。得有漏善法。如人民。即贤位法也。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第六而不与珠。有出分段机。为小功勋。有出变易之机。为大功勋。惊怪者。未有大勋。忽赐髻珠。诸臣皆怪。譬众生大机未动。忽说此经。二乘疑惑。菩萨惊怪也。

    △下合六譬。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

    初合上威伏诸国也。

    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第二合上小王不顺。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

    第三合上起兵讨伐。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

    四合有功欢喜。

    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

    第五合上随功赏赐。

    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第六合而不与珠喻。已上开合各六。并昔未与譬竟。

    △下去是今日与珠譬。开合各二。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

    初开喻与珠。初有大功勋。

    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

    第二正喻与珠也。明珠者。明譬中道智。圆譬于常。在顶者。极果所宗。髻中者。实为权所隐。解髻即开权。与珠即显实。

    △下去合与珠譬。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

    第二合喻中。初有功勋也。见贤圣者。大集云。知苦坏阴魔。断集离烦恼魔。证灭离死魔。修道坏天子魔。今不云天子魔者。以小乘多断三魔。未坏天子魔故。然亦有坏义。云大功等。如来见此小乘贤圣。已除界内因果。名与阴战。至般若后。名大功勋。故知三毒等言。且在昔小乘中为言。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至一切智。智即果名。行一文也。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第一之说者。是教一文也。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二合喻与珠也。秘藏是理一。兼得人一。已上开合各二。并今与珠譬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十四行半。为二。初四行。颂上行法。次十行半。颂叹经。初颂行法。又为二。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初一行。超颂行成也。上总明行成。今颂别显。常行忍辱。颂着衣行成。哀愍一切。颂入室行成。乃能演说。颂坐座行成。即上云。如来灭后成就第四。至所护故。

    △下第二三行。颂释行法。上有三。境由誓等。今偈具颂为三。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

    初颂誓愿境也。即上云。于在家出家。生大慈心文也。

    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二颂总愿由也。即上云应作。至不解等文。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三颂正发誓也。即上云其人虽不。至住是法也。已上总是颂行法竟。

    △次下第二有十行半。颂上叹经难闻。上有法譬合。今但颂譬合。颂譬有二。初开喻。复二。初颂不与珠。为三。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

    初颂第一降伏诸国也。即上云文殊至诸国也。

    兵战有功。

    二颂第四有功欢喜也。即上云王见至即大欢喜也。

    赏赐诸物。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

    三颂第五随功赏赐也。即上云随功至人民等文。上开譬有六。今但颂三。其第二第三第六并不颂。

    △二颂与。珠为二。

    如有勇健。能为难事。

    初颂有功勋也。上云文殊至欢喜也。

    王解髻中。明珠与之。

    二颂与珠也。上云以此至与之文也。

    △下第二合喻。有二。初颂合不与珠喻。为三。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

    初颂上合威伏诸国也。即前云。如来亦复如是。至王于三界也。

    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

    二颂合小王不顺并往伐。即上云而诸魔王。至与之共战文也。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

    三颂合随功赏赐也。即上云。于四众中为说诸经。至皆令欢喜等文。其第四有功。第六不与珠。并阙颂也。

    △二颂合与珠。复为六。

    既知众生。得其力已。

    初合功勋也。即上云如来亦复。至亦大欢喜也。

    末后乃为。说是法华。

    二合与珠也。即上云此法华经。至而今说之也。

    如王解髻。明珠与之。

    三合上如彼强力之久王护明珠也。

    此经为尊。众经中上。

    四合上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也。

    我常守护。不妄开示。

    五合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也。

    今正是时。为汝等说。

    六合上始于今日而敷演之也。已上开合。总是颂叹经难闻竟。

    △此下二十三行。是品之第三。总结行成感徴之相。以劝修行。文为三。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初结劝安乐四行也。

    △次二十行半。举三报以劝。亦名三障清净。以三障净转。现生后世恶业尽。即得现生后胜报。文为三。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初明报障转。转现报也。灭现世忧恼。即除苦受之报。此转现报心。无病痛等。即转报色也。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

    二明业障转。转生报。转恶业也。恶业因。应感恶果。经力转恶因。得好果。即转生报。不生。即无恶生业。现在持经。不作贫穷业。来世不生卑贱也。

    △三明烦恼障转。转后报。又为二。初别明三烦恼障转。有三。

    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

    初别明贪障转。多欲者则人忽慢。又障生梵天。欲障转故。人所乐见。天童给使也。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

    二别明瞋障转。舍瞋则除内刀箭。入阵则外刃不伤。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三别明愚痴障转也。

    △下第二有十六行。总明一切烦恼障转也。亦是后报转。持经现感此相。当知过去久已成就。今藉缘而发耳。又有成佛因果等相。并是后报。故于梦中。见未来后报之相。百千万劫事。在一念梦中。用表妙法不可思议。一中无量。无量中一。是相前现。后当克果。又为六。从初信心。乃至妙觉八相成佛。皆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忍辱报。约初梦。入十信也。此中应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信根者。于三宝得坚固信。一切不能沮坏。精进根者。得四正勤。念根者。得四念处。观勤方便。调伏贪忧。定根。得四禅。慧根。是解四谛如实知也。又信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精进根。于如来所。发心所起精进。念根。于如来发心所起念。定根。于如来所。发心所起三昧。慧根。于如来所起智慧。是故梦入也。十信又为二。

    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

    初慈悲报也。梦者。从须陀洹。至辟支佛。悉有梦。唯佛不梦。无疑无习气故不梦。从五事故有梦。如偈说。以疑心分别。学习因现事。非人来相语。因此五事梦。又是所更闻见。及诸患。为七事故有梦。问。现在意识。尚不见色。云何梦中意地见色。答。皆是曾见曾闻故想耳。又是吉不吉相耳。问。梦中无通。无宿命智。云何能见未来世事。答。此非愿智境界。乃是比知。诸人曾有如是梦。如是果。今以比知耳。问。谁眠。答。五道及中阴皆有眠。在胎诸根具者亦是眠。乃至佛亦眠。问。眠是愚是盖。此云何通。答。佛起。现前欲调身故眠。非盖。非愚之眠也。

    自见其身。而为说法。

    二正见无痴报。既云慈悲。又云正见及以无痴。慈悲是弘誓似发。正见无痴。是界内真成。即无见修二惑故也。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二梦入十住。证不退智。即为授记者。当知得入初住无生得记之位也。见佛。表自当得八相。即分真无生忍位也。见身处中。表入实也。欢喜。以表入欢喜住。发心见中。与初地等。故亦云喜。得三总持。具三不退。佛智者得记之由。下去得记可知。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

    三梦修十行。见身在山林。知是十行修习善法也。修习云行者。前非无行。不别而别。至此最得行名故也。

    证诸实相。

    四梦悟十回向。既证诸实相。知是十回向。正观中道位。又证诸者。诸言正表断三十品也。

    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五梦入十地。深入禅定者。即第十地中。无垢三昧。入金刚定。诸佛摩顶受职也。言无垢者。初住已得。为顺大经。且从初地。若云入金刚定。义当等觉。合在第十地中也。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迳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六梦入妙觉也。梦八相佛。以知妙觉。此中或是初住。能八相成佛之相。仍前次位。寄谈极觉也。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三总结行成也。结成者。显四行功成。能行此行。兼弘经力。化功皈己。果相先彰。故使大士刹那。梦逾亿世。表一生弘教功超累劫。安乐既是如来之行。故弘经者。预表果成。故知弘功。其力不小。问。何以至此。即叹教耶。答。此在迹门流通之末。前已明佛去世后。弘经功深。古佛证经。今佛成道。二万八十万亿。此土他方宣通之益。不可测量。人获妙功。良由法实。故流通末。重辨所通。所通者何。三周开显。故举轮王威伏。兵众获勋。勋有小大。故所赐不同。已上是第三总结行成感徴之相竟。此乃第四安乐行品。外凡初心弘经方法毕。始从法师品至此品。总是第三迹门五品。单流通段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九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