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此品中。具记千二百。而标五百者何。然从得记名同。五百口陈领解。故以五百标品耳。又五百且从数等。非谓从要标也。前品与四弟子记。品题安授。此那云受。盖此先标五百。故须作受字目品也。受记之义。具如前品已说。此品乃是第三周为下根。作宿世因缘说中。第二受记段中。初授千二百中二。一授满愿。二授千二百。初满愿复二。一经家序嘿念领解。领解中。先叙其得解欢喜中。初叙其得解之由。中复有四。分文竟。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

    此是经家叙满愿得解欢喜由中。初闻法喻二周开三显一也。言从佛闻是智慧。即领解上方便火宅中显实。方便随宜说法。即领解两处开权也。

    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此是由中。第二叙由闻上授身子。并四大弟子得记故解也。诸大弟子。即领上开权也。授菩提记。即是领上显实也。

    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复闻宿世因缘之事。是由中第三之一句。即领显实也。复闻诸佛神通之力。是由中第四。即领开权也。如来三达无碍。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即是大自在神通之力。斥异二乘止齐八万劫也。已上明得解之由竟。

    △下从得未曾有去。经家叙其得解欢喜。先明内解欢喜。次明外形恭敬也。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此明内解欢喜。良由未闻开权显实。而今得闻。故言得未曾有。除涅槃爱。断破别惑。故言心净。开佛知见。是故踊跃也。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此叙外形恭敬。得解由佛。故起恭敬也。若约本迹者。庆诸实行耳。此叙得解欢喜竟。

    △下正明默念领解二。初明默念领解。次明默求发迹请记。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

    此正明默念领解也。问。上二周得悟。皆发言领解。此何默念耶。答。上为下根未悟。事须彰言劝动。今下根已悟。无所劝动。故默念不言。即世界欢喜益。三品异故。又上来但领解。不求显迹。言则不嫌。今则亦解亦发。亦解故念也。避物讥嫌故默也。默念允宜矣。即对治益。除嫌恶故也。又默念领解。是大领解。如净名默然。是真入不二门。即为人益生大善故也。又权实不可思议。非言非念。而言而念。若非言而言。故上来口陈领解也。非念而念。今则默念领解。即第一义益。理非言念故也。为此等义故。但默念也。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者。领实智也。随顺世间若干种性而为说法。即领权智也。是七种方便之根性。此领方便品中开权显实意也。拔出众生处处贪著者。即是领火宅中开权显实也。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者。领上药草喻中如来有无量功德。汝等所不能及也。既云言不能宣。亦是念所不及也。然上中根之人。闻譬具领五时及法身地中。止方便。见胜应身。如来犹斥领所不及。况我今闻此。虽欲领会。岂能逾于四大弟子。当知所领之外。不及处多。是故亦云所不能宣。然闻迦叶身子具领。如来委述。非全昧旨。但仰佛法高深。未敢逾于先悟耳。

    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此明默念第二求发迹请记也。我等者。通念请发诸人迹也。深心是本也。今现作是迹。言本愿者。大慈誓愿也。大慈下化故。我为誓也。上求作佛。故我有愿也。请上求。即是求记也。请说下化。即求发迹也。又从深心故。明其三世。助佛宣化。从本愿故。即与授记也。问。上来何意。不求发迹耶。答。为下根未悟。是故不求发迹也。今下根已解。权化事足。故求发迹。若下根发迹。则知中上亦权。若约上中。则于下不便。已上总是经家叙满愿等默念领解文竟。

    △下去是第二如来述成与记段。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二。一述本迹。二与授记。初有三。一就释迦世行因发迹。二约过去世行因显本。三就三世佛所修因行满。就释迦佛所行因发迹。复三。一举示其人。二总标本迹章。三别释本迹。分文竟。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

    此是第一明满愿于今释迦世。行因发迹中初示人。此标言汝等见否。有其二意。一见其迹为小否。二见本功德否。而众人但见其迹为声闻。而不能知本是菩萨。故云汝等见不。

    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此是标其迹。今迹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若非法身妙本。无以垂于第一。胜迹昔来但言于迹中说法第一。今则不尔。于无上法。久得第一。此举迹以显本也。

    亦常叹其种种功德。

    此标本地。福慧万行法门。故云种种也。本地既有种种法门。亦复何但迹为二乘耶。此举本以明迹也。下文云护持助宣者。即此文叹功德也。已上总释本位竟。

    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此明别释本迹也。言助宣我法者。即是迹中助宣半满之法。迹示为下根声闻。即是护持助宣酪法。迹在方等。示受弹诃。即是护持助宣生酥法。迹领般若。即是护持助宣熟酥法。迹在法华得悟。即是护持助宣醍醐之法。上总本中云。我常称叹种种功德者。即此意也。具足权实功德。而迹起五味。助佛调熟实行众生。岂非精勤助宣之意也。别释本迹功德者。能于四众示教者。分别半字教也。具足解释者。助宣满字般若教也。而大饶益者。助佛饶益半满之众生也。同梵行者。是迹所化半满弟子也。自舍如来下。别述本地功德也。自舍者。降妙觉已来也。无能知者。七种方便也。又若从本望迹。岂不曾于过去佛所。或助单半单满等。而必须满中相带及开等耶。约对今佛出五浊世。宜引开权废会等化。是故从同类以说。如文殊引往。光照东方。岂无余途。引同例耳。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祗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此是如来述成与记中。第二述满愿于过去佛世行因显本也。非直止于我所助宣半满之法。久远佛所亦复助宣半满。取今日助宣。为发迹。取过去助宣。为显本。显本有二意。一远本。二近本。远本冥邈。为信良难。故略而不述。今但举九十亿近本。众有宿命智者。能知近本。故举近以证远也。更就九十亿文。具明助佛宣扬五味之教。调熟众生。言护持助宣者。即拟助宣半字酪味法也。佛之正法者。即拟助宣方等生酥味法。又于空法明了者。即拟助宣熟酥味法。亦如今佛转教。说于般若。明六波罗蜜。互相收摄。旋转无碍也。九十亿佛所。亦助宣扬。如今无异。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者。于时既未发迹。但谓被加命转般若。不言是大菩萨也。化无量众生令立三菩提者。即是助宣醍醐味法。明文可解。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此是如来述成与记满愿中。第三约三世佛所修因。如文可解。此文例前释中。助宣半满五味之法。利益大小也。已上总是述成满愿本迹竟。

    △下去明如来正授满愿记。为七。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此明满愿中。初行因圆也。

    过无量阿僧祗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果满。

    △下去明满愿国土广净。文复自为五。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此明国土广净五中。初国太严净。言地平如掌者。经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则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无有一微尘许不平。当是类如海掌耳。又贤劫经。正明如佛手掌。非引人掌也。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

    此是国净中。第二纯是善道也。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此是第三明人天福慧具足。月藏第九云。法食。喜食。禅食。今但总言二食也。言法食者。即闻法也。如安养界下品生人。在莲华中。常闻弥陀观音说法。法喜食者。闻法欢喜。正闻属法食。闻已为喜食。禅食者。谓以禅法自资。不须段食。

    有无量阿僧祗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此第四明菩萨声闻众数甚多也。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

    此是第五总结上国土广净。然国净因者。如月藏第五经中敬信品云。戒清净平等所谓十善业道休息。休息杀生。获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得无所畏。二者于诸众生得大慈心。三者断恶习业。四者少病决断。五者长命。六者非人所护。七者无诸恶梦。八者无怨。九者不畏恶道。十者命终生善道。若以此不杀善根。回向菩提。必到菩提。成无上智。到菩提时。彼离诸害杖。长寿众生。来生其土。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等九善。名获十种功德。故菩萨因时。行于不杀等十善。为净土因。而自不杀。教他不杀等四法具足。后成佛时。十类众生。同生其土。故感国土广净也。亦如净名云。十善是菩萨净土。意同。故成佛时。命不中夭等众生。来生其土。明国净文竟。

    劫名宝明。国名善净。

    此第四明劫国名字。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祗劫。

    此第五明寿量。

    法住甚久。

    此第六明法住甚久。

    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此第七明灭后供养舍利。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去偈有二十一行半。颂上发迹授记。初十四行。颂发迹。次七行半。颂授记。初复二。前七行。颂总发诸声闻迹。颂上我等之意也。后七行。颂上发满愿迹。总中自为五段也。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此一行。是初总标佛子为行难思。已得垂迹之法也。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此一偈。是第二明垂迹之由也。

    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

    此二偈。是第三明垂迹利益也。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

    此二偈。是第四明内怀大道。外现小失。非但示为声闻。亦作外道三毒凡夫。如身子示瞋。难陀示贪。调达示痴。

    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此一偈。是第五指略抑广。总发竟也。

    △下去第二七行。颂发满愿迹本。上文三。今略颂二耳。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勤修所行道。宣护诸佛法。为求无上慧。而于诸佛所。现居弟子上。多闻有智慧。所说无所畏。能令众欢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已度大神通。具四无碍慧。知众根利钝。常说清净法。演畅如是义。教诸千亿众。令住大乘法。而自净佛土。

    此五偈。是初颂上显过去本也。

    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护助宣正法。亦自净佛土。常以诸方便。说法无所畏。度不可计众。成就一切智。

    此二行。是第二颂上三世中佛所行因。略不颂七佛及现佛文也。已上颂发迹显本竟。

    △下去七偈半。颂上授记文也。上有七。今颂但四。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

    此半偈。是初颂上因圆也。

    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

    此半偈。是次颂上果满也。

    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

    此三句。是追颂上第四劫国名号也。

    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满其国土。声闻亦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其国诸众生。淫欲皆已断。纯一变化生。具相庄严身。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无有诸女人。亦无诸恶道。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当得斯净土。贤圣众甚多。如是无量事。我今但略说。

    此追颂上第三国净也。初二句。颂上第四眷属。次二偈。颂人天福慧。次二偈。颂上纯是善道。次一偈半。颂上总结。兼颂上国净也。始自品初终此。是初授满愿记竟。

    △下第二授千二百记为三。一念请。二与记。三领解。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此明初念请也。

    △下去正明授记。长行为三。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此总许千二百记也。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第二明别授陈如。陈如最初悟道。居首上座。故别授记。问。若其居首别记。何不初周记耶。答。大小缘别。两初不同。引物希向。二意各异。垂迹之法。不可一准。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楼?。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此是第三别记五百。五百名同。须别与记也。问。何故但见五百得记。不见记千二百耶。答。此五百即千二百数。颂中末后一行半。总授七百。故是千二百也。又下持品云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即指今一行半。非但只是授七百声闻。故知千二百俱得记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下偈有十一行。为三。初六行颂陈如。次三行半。颂五百记。三有一行半。总授一切声闻记。上陈如记中。记行因得果。余并略不出。今偈有国劫正像寿命等。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

    此二句颂行因。

    过阿僧祗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

    此一行。颂上得果也。

    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

    此二行半。明国净所化事。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

    此一行。明佛寿命。及法住像正。已上颂陈如得记竟。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

    此一行半。明五百比丘授记得果转记也。

    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

    此一行一句。颂国净及所化也。

    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此三句。颂例上正像寿命劫时也。颂五百记毕。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此一行半。颂总授一切声闻记也。已上千二百讫此。明授记竟。

    △下去明五百领解。文有长行偈颂。长行先经家叙其欢喜。次自陈领解。经家先庆今得解欢喜。次愧昔不解。故自责。庆中先明内心庆喜。后明外形恭敬也。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

    此是经家叙得解欢喜。初内心喜也。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

    此是经家叙外形恭敬也。

    悔过自责。

    此是经家叙其愧昔不解。已上经家叙竟。

    △下去是第二自陈领解有二。一法说。二譬说。法说中二。初悔得少为足。次责根钝难悟。分文竟。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

    此是初悔责昔迷得少为足。不知求大也。

    今乃知之。

    此是责根钝难悟。今始得悟。不早知之。今知小非是究竟。大乘始为真实也。此约法说陈领解。

    △此下约譬说。自陈领解二。初略。次正举譬说也。

    如无智者。

    此略举喻况也。

    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此释出无智之意也。略举譬喻竟。

    △下去正譬说有二。一者醉酒譬。譬法说自悔得少为足。不知求大。领前法譬宿世中施权意。二者亲友觉悟譬。譬法说自责根钝难悟。今乃知之。领前法譬宿世中显实文也。故前开譬本中。直作开权显实。则应三周及信解五百领解之文。上作三节开文。意在于此。今就初醉酒譬。领前施权中。复三。一系珠譬。领上王子结缘。二醉卧不觉譬。领上遇其退大。三起已游行譬。领上接之以小也。分文竟。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此是醉酒譬中。初系珠譬。领前法譬。宿世三周施权意也。言譬如有人者。即诸声闻。昔在大时。有二乘小机当发时也。至亲友者。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者。即大乘教为家也。醉酒而卧者。当于尔时。大机暂发。无明暂伏。以得闻经。内心微解。似醍未醉。以无明重故。还复迷失。如醉酒而卧。醉有二义。一重醉都不觉知。如前墯落中。初幼稚譬。着五欲。但如法师常不轻等。或一句结缘者。二轻醉微觉寻忘。亦名不觉。如前墯落中次善弱。或五品初。未入相似。故云善根弱耳。虽有二义。终成系珠。如毒鼓耳。当知贫人本来先醉。加蒙肴膳。下偈云具诸肴膳等。受已而卧。三教助道。犹如肴膳。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肴膳食已便消。如方便教非究竟益。往在大通佛所。未结大缘已前。历诸味中。并闻三教。及至法华。虽闻圆顿。但成结缘。如系珠也。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者。明王子余处机兴。逗缘往应。故云当行。弘法化他。此非私务。故云官事。无价宝珠者。一乘实相。真如智宝也。此是约教。乃以了因。而为系珠。教中诠理。故云真如。教是智用。故云智宝。若约受化者。教能生智。亦名为智也。宝是智义。俱是智家之宝也。系其衣里者。惭愧忍辱。能遮瞋恚。及防外恶。即是外衣。信乐之心。内裹善根。即是内衣。于时闻法。微信乐欲。即了因智愿种子也。当知初结缘时。具足二衣。具惭愧。故有信乐。故方能结缘。中间退大堕恶。而起惭愧。则无外衣。若约现无信乐。乃似内衣亦无。且据当时所系。内种仍存。与本信俱。义如内衣犹在。但是衣弊。非全无衣。故亲友示时。还示衣里。即是示本惭信时也。据此而言。无衣系身。理亦无失。此领上王子结缘云。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乃至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也。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此是醉酒中。第二醉卧不觉。无明心重。寻复不忆。此领中间懈退。不受大法也。上云。所将人众。中路退还。至今欲退还也。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此是醉酒喻中。第三起已游行喻者。领上接之以小。受三乘化也。善根欲发。厌苦求乐。故云起已游行。无明覆解。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故言到于他国。求于小乘衣食。又若魔佛相望。以生死魔界为他国。佛法大小皆为本国。又就小大相望。小乘未免生死。犹是他国。大乘永免生死。乃为本生。究竟还源也。应当更求宝衣天馔。而但求蔽身之衣。劣充躯之食者。由向他国故也。此明背大乘国。往小乘土。不知从珠取给。而但佣作自资。获一日价。故云得少为足也。上经云。导师多诸方便。乃至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也。

    △下于后会遇去。是第二亲友发觉譬也。领上以是因缘。今说法华经。等赐大车也。此文为三。先呵责。二示珠。三劝贸。应知珠虽价直无数众宝。必须贸易方有济用。了因内解。虽复究竟。必以种易现。以昔一解一切解。而贸一行一切行。珠体不竭。贸亦无穷。故须更听更修。方显宝之功用。如华严中得摩尼珠。十种莹治。方能雨宝。解行相称。方堪佛记。从是已后。则具有寂灭忍衣。首楞严食。自行化他。无量众宝。无功用位。彼此不穷。先呵责者。譬上动执生疑。次示珠。譬宿世因缘。三劝贸譬。得记作佛。三周皆有此意。如下释中。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

    此是亲友发觉中。初呵责也。法说中云我令脱苦缚。譬中云我先不言皆为菩提。宿世中云汝等善听。三周并呵责文也。

    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

    此是发觉第二示珠也。某年日月者。指大通佛所也。法说中。五佛章。即是开示。譬说中。三车一车。即是示珠。宿世因缘中。覆讲结缘。还为说大。即是示珠。此即三周俱有示珠义也。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此是第三劝贸譬。法说中身子得记。譬说中。中根得记。宿世中。下根得记。此即三周并有劝贸也。始从上如无智者讫此。是开譬自陈领解竟。

    △下从佛亦如是去。是第二合上譬说。上譬本有二。今合二。中各有三意。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

    此合上初醉酒中。第一系珠也。上云。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乃至与之而去文也。

    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此合上醉酒中。第二醉不觉知。上文云。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也。

    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此合上初醉中。第三起已游行。上云起已游行。乃至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已上三文。合上初醉酒譬竟。

    △下去是合后亲友觉悟譬。上譬有三。今合亦三。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

    此合上游行中。初呵责譬也。上云。于后亲友。至乃至如是。

    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此合上游行中。第二示珠譬也。上云。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乃至以求自活。甚为痴也。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合上游行中。第三劝贸所须也。上云汝今可以此宝贸易。乃至无所之短。长行竟。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去第二偈颂。有十二行半。为二。初一行半。颂上内心得解。又为二。

    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

    此初一行。颂上庆喜。上云尔时五百阿罗汉。至头面礼足文也。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

    此半行。颂上悔过自责。颂初内解竟。

    △次于无量下。第二有十一行。颂自陈领解。上文有二。

    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

    此初半行。颂上法说中。悔责得少为足。略不颂难悟。今乃知之。即上云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至究竟灭度文也。

    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此半行。颂上譬中。初略举譬。便自以为足。及颂上释无智意。上云如无智者。乃至而便自以小智为足。颂略譬文竟。

    △下去颂正譬文开合。初六行颂开譬。后四行颂合譬。上开有二。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以无价宝珠。系着内衣里。默与而舍去。

    此一行三句。颂上广譬中。初系珠譬。上云世尊譬如有人。乃至与之而去文也。

    时卧不觉知。

    此一句。颂上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也。

    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

    此二行。颂上起已游行。已上四行。总是颂上舍宝不知。下去二行。颂上亲友觉悟譬。

    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苦切责之已。

    此三句。颂上呵责文。

    示以所系珠。

    此一句。颂上示珠。上文云。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乃至甚为痴也。

    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

    此颂上劝贸已觉悟譬。已上颂上六行。总是颂亲友开譬竟。

    △下去颂合譬有二。初合醉酒喻。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

    此一行。颂上合醉酒中。初系珠譬也。

    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

    此二句。颂上合醉酒中。第二醉卧不觉也。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此二句。颂上合醉酒中。第三起已游行也。已上二行。总是颂合初醉酒譬竟。

    △下去是颂合譬中。第二亲友觉悟譬。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

    此二句。颂上合觉悟中。初呵责文也。

    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

    此二句。颂上合中。第二示珠也。

    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此一行。颂上合中。第三劝贸文也。已上二行。总是颂第二亲友觉悟譬竟。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此品。是授记文中第二段也。初因缘释者。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向。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已极。无所复学。故名无学。学无学别。即世界悉檀。见道位即为人。修道位即对治。无学位即第一义。此因缘释品也。若约教者。析法研真。名之为学。惑尽真穷。名为无学。三藏也。体法研真。名之为学。无真无惑。名为无学。通教也。自浅之深。名之为学。通别惑尽。权实理穷。名为无学。别教也。研如来藏。有学无学。法性实相。非学非无学。而学而无学。即圆教也。若观心者。六即之中。究竟即为无学位。余四即名为学。理即非学非无学。又六即者。通皆非学非无学。分真已去而学而无学。此约观心解竟。品文为二。一请记。二授记。请中复二。一者二人请。二者二千人请。二人请记。复二。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

    此初明二人默念也。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

    二明发言请记中。初引例。亦应有分故也。

    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此是发言请记中。次引望请也。二人最亲。时众所望。罗云是佛子。俗中亲重。阿难持佛法藏。道中亲胜。胜重两人不蒙别记。则众望不足也。问。若重若胜。应同上流。何意在此方记。若如列众。二人在上周数中获记。何意居下耶。答。总与千二百记。二人已同下根上流。虽有多人所识。意为引于下根故也。今更索别记耳。阿难是学人。罗云是弟子位。入在学无学章耳。二人请竟。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此明二千请记。但有默念引例。二意同故。言如阿难愿耳。无发言者。无重无胜等事故也。请毕。

    △下去如来授记。为二。一先记二人。后记二千。阿难记中。复五。一长行。二偈颂。三八千菩萨生疑。四如来发迹释疑。五阿难显本述叹。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得果。

    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行因所化。

    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祗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祗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

    此明国劫名号佛寿法住时节。

    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此明为佛护念也。已上总是初长行文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幡。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正法倍寿命。像法复倍是。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此五偈。颂上行因得果所化寿命。法住久远。已上是第二偈颂也。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第三八千生疑也。疑者通疑。声闻方始今日发心。即蒙佛记。国净若此。昔方等中。记诸菩萨。经无量劫行。方乃得佛记耶。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第四如来释疑。由上菩萨生疑。佛即发迹释疑。昔日与我同发大心。即是同学。由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多闻。犹故持经。迹为侍者。本地如此。今授妙记。何足可疑耶。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

    第五明阿难显本述叹。授阿难记竟。

    尔时佛告罗睺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过是已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

    已上长行偈颂。授罗云记竟。

    △下去授二千人记。长行偈颂。得记欢喜。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不。唯然已见。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此明授二千人记。行因得果。国名法住等。如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悉皆与授记。未来当成佛。所供养诸佛。如上说尘数。护持其法藏。后当成正觉。各于十方国。悉同一名号。俱时坐道场。以证无上慧。皆名为宝相。国土及弟子。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咸以诸神通。度十方众生。名闻普周遍。渐入于涅槃。

    此五偈文。颂上可见。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长行偈颂。明二千人得记欢喜也。始从方便品讫此。是迹三周正说。领解受记。正宗分竟。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此下五品。是迹门流通分也。非止荫益当时。复津洽来世。故有五品流通。细科如下辨。释此品题。应总别二释。初总释。次减数解也。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然五法师者。未有一文着一二等言。古今共立称。为五种法师。故依经论所立。多少不同。所以此品通名法师。若大论明六种法师。信力故受。念力故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圣人经书。难解解释。成六种法师。今经合受持为一。合解说为一。开读诵为二。足书写为五。经意如此。与论异。名有离合之殊。更通别判之。若别论。四人是自行。一人是化他。大经分九品。前四人无解。即是弟子位。熙连三恒也。从四恒十六分中。有一分解义。至八恒具足人解。此五人并能说。俱是师位。此别约师弟。分法师。若通论者。自轨五法。则自行之法师。若教他五法。则化他之法师。自轨故通称弟子。化他故通称法师。今从通义。故名法师品。初总释品竟。次减数释者。有四。初束五种法师。即安乐行。四种法师。如后释。第二束四为三法师者。初约三业。二约三门。三约三法。初受持是意业。读诵解说是口业。书写是身业。别论。口业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师。三业教诏。即化他之师。故言法师品。此约三业释也。次三门释者。行此五法。以自熏修。福德门。弘宣五法广利益者。即化他门。自修益彼。皆顺佛教。即报恩门。别论者。自修报恩。名自行法师。益彼即化他法师。通论。自轨轨他。皆称法师。故言法师品也。三约三法释法师者。读诵书写。是外行。即如来衣。受持是内行。即如来座。解说益他。是如来室。如来室别论。是匠他。衣座别论。是自匠。通论不尔。慈悲覆物。慧利归己。名之为室。遮彼恶。障己丑。名之为衣。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为座。此则自轨三法。亦名法师。若利物。必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忍辱为基。济他。以忘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故名法师品也。第三束三为二法师者。即自行化他。如前可解。亦有通别。别论各别。通论互通。自他皆互堪任故也。今通从化他。名法师品也。第四束二为一法师者。谓如来行具一切行。悲。拔一切苦。谓四趣。三界。二乘。菩萨等苦。慈。与一切乐。谓人天。涅槃。常住等乐。柔和衣。障一切丑。谓四住。无知。无明等丑。空座。亡一切相。谓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此如来行者。依大经圣行品文。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涅槃秪是三德秘藏。故以室衣座三。以释三德。三德秪是一大涅槃。此大涅槃遍一切处。遍一切法。故名为一。此则通意也。别意者。慈悲生一切善。柔和遮一切恶。坐座荡一切相。此对善恶荡相释法师。又慈忍立一切福德。空座成一切智慧。智慧是目。所谓五眼。福德是足。所谓六度。此对福慧释法师。又慈悲胜一切声闻缘觉。柔和胜一切凡夫外道。空座胜析体遍等菩萨。故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此对斥偏邪释法师。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阴魔。空破烦恼魔死魔。大品云。化一切众生。观一切空。魔不得便。此对破四魔释法师也。又慈悲故能问。空座故能答。约具二严释法师也。又慈忍能种能立能资。空慧能耘能破能导。此约喻释法师。又慈悲故何所隔。柔和何所碍。坐座何所诤。此约体用释法师。出三谛故。名为胜幢。包含普摄。名摩诃衍。是如来行。故称三昧王。此约名不同释。经言。一切善法。慈为根本。忍辱第一道。无相最为上。若论圆行法师。说不可尽。具如玄文明圆五行摄一切行。乃至四种三昧收一切行。一切行秪是一行。释一法师。此减数释毕。问。何致约三法。明法师。答。事而往论。必须登堂整服坐座。乃可敷弘。故约三耳。又若事理合论。盖迷惑不出三种。一约苦果起惑。故用悲门。二约结业起惑。故用忍门。三约谛理起惑。故用空门。用法三门。而示导之。又约理。迷真堕苦。故用慈悲门。迷俗沈空受乐。故用和忍门。迷中道成智障。故用空门。故约三谛三法释法师。已上总释品竟。次别释者。法轨则也。师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师称。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又五种人。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故称法师品也。若自轨法。若法匠他。俱名法师者。则因缘释品也。上文凡多种解。皆约圆教法门。而释此品。此总别释题竟。

    △此去五品流通。法师宝塔两品。明弘经功深福重。流通未闻。利益巨大。达多一品。引往弘经。彼我兼益。以证功德深重。持品。八万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弘经。新得记者。他土弘经。安乐行一品。旧云接退流通。或当如此。未必全然。外凡初心。欣斯胜福。见声闻畏惮。闻菩萨摈辱。顾己力弱。无益自他。便生退没。佛为此人。说安乐行。依此法弘。不虑危苦。又法师品。释尊自说弘经功福。命觅流通。宝塔品。多宝分身。且证且助。劝觅流通。此示五品流通。大章意竟。此法师品。初长行偈颂。叹美五种法师能持法人。后长行偈颂。叹美所持之法。又示通经方轨。初又二。一就禀道弟子门。功深福重。二授道师门。初又二。初佛世弟子。二灭后弟子。初又二。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

    此明佛世弟子中。初出人类也。因药王告八万者。因乃凭寄也。欲以妙法。凭寄药王。使其领受。告语八万。皆流通也。此流通初。告八万大士者。大论云。法华是秘密。付诸菩萨。如今下文。尚得本眷。验余未堪也。若于佛前。当机妙悟者。是多闻深解。向二千五百者是。皆已现前。与总别记竟。今所拣类。或是八部之类。或是四众三乘之类。在法华座席者。今指人问其见不者。的示持经得福之人也。

    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第二简出得记之缘。明其时节。值佛在座。此应通二解。言一句一偈者。闻法极少也。乃至一念者。时节最促也。皆与记当得菩提者。明闻经极少。时极促。随喜之功。遂得佛果。何况具足得闻。尽形受持。五种流通。三业供养。乘此一念。必得菩提。远因不亡。藉兹而发。不同余善。是故简之。闻一偈一句者。闻少解浅之类。今皆与记。少者尚记。况复多深。以少况多。普广若此。究而论之。必须尽行诸佛道法。二乘记已。尚经劫数。然若晓经旨者。与具足何殊。但自行化他。令始末耳。又闻一句一偈者。通论。但云闻极少法。举经功深。部内随取一句一偈。此通论也。若别论者。但令义合权实本迹。十妙四一之流。功福皆尔。下周四众八部既然。中上亦尔。可以意知。不俟更说。此义亦通大小也。见实三昧经。别与四天王记。同名火持。三十三天。同名因陀罗幢。炎天同名净智。兜率同名释法王。上两天亦通与记。不显别名。梵天同名大智力。已上等是闻多解深之类。今品皆与闻少解浅之类耳。言皆与记者。必由此经成菩提故。虽无劫国。当得理同。应须以闻约行。广明供养。宣通益他。岂可端拱唯仰初心耶。旧云此经支佛菩萨无受记。此文三乘皆记。不须疑也。通解毕。次别解者。一偈一句者。先引小经论释。增一集云。随取经要偈。如四谛之流者是也。十住毗婆沙云。恶贱名厌。不求名无欲。心无垢名解脱。舍檐名涅槃。恶贱于集。不求于苦。无垢是道。舍檐是灭。又云。佛告满宿曰。我有四句。所谓四念等是。若观心者。以一一句。以一一偈。无句无偈而不一者。此乃以一实观。贯其所诵。故名为一。无一句偈不入实者。应明一观之相。乃至大师。诵经观法。还约诵持。以成观相。若取迹门中要句。开示悟入。乘是宝乘。游于四方。四安乐行。劝发四意等是也。已上释通别二解句偈竟。经云一念随喜者。自未有行。但随喜法及人。功报尚多。况行到耶。言随喜心有二。一竖论自为三。初若开权显实。乃即权而实也。次即于一念心中。深解非权非实之理。信佛知见。须指一心法名为一念。非一念也。三又能双解权实。事理圆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况前云信佛知见者。于初心中。深信妙理。此理是己佛知见境。境非权实。故上双非。以理望闻。闻浅理深。故名为竖。此初随喜位相也。次横论者。又若闻开权显实之意。即于一心广解一切心。即以一心望于余心。名之为横。即是一心。无复余心。及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障碍。以一切法。望一切心。亦名为横。一心一法皆横缘故。法纯是心。心纯是法。法既皆佛法。理合横竖不二。若欲分别。辨说无穷。月四月至岁。旋转不尽。且约观行位说。虽未得真初随喜心。能如此解。法既如此。人亦如是。此约横论随喜。即横而竖。即竖而横。故大经云。宁愿少闻多解义味。即此意也。俟至第六经初更说。已上是明初佛世弟子竟。

    △下从佛告药王去。明佛灭后弟子。亦为二。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

    初出灭后弟子类。略举于人。例上可知。

    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二明授记。功报如上说。可解。已上并是禀道弟子门。功深福重。命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