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下从尔时十六王子皆出家去。第二重请满字法轮。文为七段。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明王子出家。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净。故言通利。即相似位也。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故言利也。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也。彼佛初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愍诸方便。重请佛开权显实也。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第二明请法也。言声闻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机动。是故为请也。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妙法华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文。明显若此也。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第三明所将众亦随出家。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第四明佛受请说法也。言过二万劫者。上开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文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文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云分别真实法者。分别故。始自色心。终至种智。皆不出实相。故云真实。二苏之后。即说法华满教也。

    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第五时众有解不解。言十六沙弥信受。及二乘即信。得解者。其余千万。皆生疑惑。是不解众。即与十六子。结法华之缘者也。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第六明说法时节也。

    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第七明说法已入定也。然诸佛奚尝不与定俱。但由物机在十六子。结缘齐限。故尔许时。此正是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诸疑惑众。无所咨问。十六子。于后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文中明入定处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时节。即是八万四千劫。已上始从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讫此经文。是明远近结缘之由竟。

    △下从是十六菩萨知佛入室下。第二正明结缘。就此有二。先法说结缘。次譬说结缘。就法说复有三。第一明昔日共结缘。二明中间更相值遇。第三明今还说法华。于第一中。复有四。一者知佛入室。所以得说。佛知一化将毕。不复熟此一段之人。故令王子共其结缘。又知此等必出王子。究竟得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分科总示毕。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第一知佛入定。

    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第二诸王子覆讲法华结缘也。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三说法时众获益也。皆发菩提心。故云度。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即是度七方便彼岸义也。

    △下第四佛从定起。称叹劝信。复有二。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此初正称叹菩萨也。

    △下是第二劝信。有二。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此先劝物亲近也。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第二释劝意。已上从知佛入定讫此。初明昔结缘三科毕。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此第三明中间常相逢。值有三种。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辈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若相逢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辈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乘之教。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此人始自初闻小时。为初结缘。复于中间。唯习于小。今遇王子。初且闻小。此第三类人。未曾闻大。便即流转。今方受大。乃至灭度后得道者是也。人见释迦一代教中。一分声闻。未发心者。便即判云永灭无发。是则不知如来长远之化。问。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耶。答。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果易得。若对治厌道长远。说短。若对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发生宿善。或随世间所欲。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义。当知言如许多劫。方今得罗汉者。此是权行四悉檀。引诸实行。令入道耳。问。此经何文。赴其乐短。答。龙女是也。法师品中。虽无时节。计应非远。小乘教中。尚乃只云六十百劫。出界但经八六四二。虽大小有殊。犹在权教。故实教中。六根五品。一世可期。乃至金光明经。一生十地。故南岳用普贤观意云。六根极迟。不出三生。虽四悉赴机。随好长短。论其自行。终无端拱。问。法华实教。只应实说。何故劫数犹短说长。答。言权实者。论所行法。时节乃是诱进疲夫。应知权教。一向说长。如婆沙三祇。及诸大乘经无量劫。此则定不可短。虽实教中有长有短。若依实道。定短为正。如常不轻轻毁之众。只经四千亿佛。皆悉得度。岂有必经多尘劫耶。虽然长短在机。理岂尔耶。既长短约人。但不笃自勤。何须论他时节长短。此明中间相遇。

    △下从诸比丘去。第三明今日还说法华。此文复二。先会古今。后明还说法华。先会古今复二。一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结师古今也。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下第二会弟子古今。复为二。一会现在。二会未来。现在中自为四。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第一会现在。不退住菩提也。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第二明退者。今住声闻也。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第三释退住意。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

    第四正结会古今。已上四段。总是初现在弟子文毕。

    △下去第二会未来弟子。复为二。

    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初正会也。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第二释疑也。疑者云。现在者得闻佛说法华。得入一道。可是结缘之流。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此岂能舍小得入一乘耶。故经释云。虽灭度之后。终会得闻。我于余国作佛。得闻是经。余国者。三乘通教有余国也。此乃横竖二对。横论土体与教相当。竖论约土用教多少。则二乘人。于彼有余。已成通人也。亦有于此已成通人。谓从鹿苑。至方等部。重入通教。成无生人。亦非更用此教断惑也。除诸如来方便说法者。断疑也。三是方便说也。其实无三。会古今毕。

    △下从诸比丘去。第二正明今日还说法华。就此复三。一时众清净。二正说法华。三释前开三意。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

    初明众清净也。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教化将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说法华经竟。仍唱当灭。言众又清净者。化道欲毕。众机当熟。熟谓智断二德具足。故清净言。表烦恼尽。即断德也。信解坚固者。信即四不坏信。俱舍论云。经说有四证净。谓佛法僧戒。此四即是所证也。若见三谛时。得法戒二也。若见道谛时。兼得佛僧。则是见四谛。证四净信也。解即无漏正解。了达真谛。具诸禅定。此智断立也。尔时堪教大道。闻必信受也。此以鹿苑。对涅槃时。此释乃应方得譬喻品意也。复次众又清净者。得三藏教益免难也。信解坚固者。于方等教。心相体信也。了达空法。闻般若教说法。于空法中。心得了达。即转教意。此应信解品意释之也。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第二正说法华也。集诸菩萨。即聚会亲族等。是说此经也。上释亲族。法身大士。影响众者。以此文验之。其义明矣。集诸菩萨。是会亲族。及声闻众。是命其子也。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第三释开三意也。问。若世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权教耶。故经释云。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知众生有小性欲。著于五尘。弊于五浊。故先说三。令破弊免难。后说一也。经文既云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岂可必立定性者也。已上从是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是明正结缘中。初法说文毕。

    △下从譬如去。是正结缘中。第二譬说也。譬有开合。此文难见。故委分判对上二周也。初开譬为二。第一导师譬。譬上覆讲。共结大缘。即拟火宅之总譬。方便之略颂也。第二将导譬。譬上中间相遇。今还说法华也。若中间相逢。从我闻法。皆为三菩提者。不为此人设譬。若中间相逢。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正为此人。设第二譬。即拟火宅之别譬。方便之广颂也。初导师譬。即拟火宅总譬。方便略颂中之六意也。就此其文有五。问。此中作譬。但云始终。那不作信解中。父子相失。长者惊入火宅。不虚等名。譬既不同。应与上二周永乖。如何对法同耶。答。凡作譬名。各逐义便。上取机感有无。故言父子相失。父子相见。若取感应。始赴机故。言惊入火宅。此中明将导众人。世世相值。那得言相失。先久结缘。那得言始应。为此义故。不作相失惊入名耳。文不合用。而其意则通。何者。相失相见。既是中根得悟已后。领于今日未有大小化前。名为背父。及明见父不识之咎。譬中云惊入者。我虽背父。而父不舍。恒思我机。机至之初。故有惊入之义。若论机应。结缘已后。奚尝不随如今文耶。此中既云中间相遇。乃至今日相见得度。故知中间不无相失惊入也。当知随逐由惊入。惊入故相见。相见由相失。各举一边。大旨无别也。问。既云随逐。不云失等。今既得益。何故不作不虚譬。答。上来已四处。合二十二番开权显实。其义已彰。不虚本欲劝信。下根信在不久。故不须也。

    譬如五百由旬。

    此明导师中。初五百由旬譬。然释此五百。人师及经论异出。多解不同。委在疏辨。今依此经释之。三界果报处为三百。有余国处为四百。实报国处为五百。此约生死处解也。下文合譬云知诸生死。生死即是处所明矣。但佛旨难知。更须广解。见惑为一百。五下分为二百。五上分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下文合譬。云烦恼险难恶道。义相扶。此约烦恼释也。又入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下文合譬云。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即双知因果二种五百。义相扶。此约能度观智释也。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第二险难恶道者。譬生死因果。分段变易。此即果险难也。见思五住。即因险难也。由此因果。故言恶道也。无人者。道有二种。一旷绝有人可依。二无人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虽复旷绝。则有人可依。若生死烦恼无菩提。药中无病。病中无药。是则旷绝无人可依。若有依无依。俱行旷路。此即藏通二乘也。若别圆二教。非旷有人也。此即譬上未度之众。烦恼重故。于如来智慧。难信难解。经云。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至难信难解文也。即拟上火宅中火起譬。柱根腐败。梁栋倾危。至欻然火起文也。方便品中安隐。对不安隐法文是也。

    若有多众。

    第三若有多众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众也。

    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第四欲至宝所也。欲过此险道。求至种觉。故言至珍宝处也。譬上覆讲法华。拟药草喻中。一味雨一门等。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第五正明导师。即第十六王子也。眼耳清净曰聪。意清净曰利。总而言之。即六根清净也。智即一心三智也。明即具足五眼。又三明为明。十力为达。即药草中密云。火宅中长者。方便中今我亦如是。上是第一导师譬中四譬竟。

    △下去是第二。将导众人譬。此与火宅方便中别譬广颂意同也。就此为三。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

    初明所将人众譬者。通是结缘之众也。若别论者。昔得大益。被将已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将。若约五百人。三十子中。未得开悟之人。本缘不失。而为导师所将。同上火宅长者。见火惊怖。方便品见五浊。而起大悲心也。

    △第二中路懈退喻为二。一退大。拟上息一。二接小拟上施三。初退大自为三。

    中路懈退。

    初明中路懈退譬也。初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名中路懈退。即拟上无大机也。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第二白导师譬也。白导师言者。自有通途慈悲导师。如文云。有一导师。将导众人者是也。自有结缘导师。如文云。所将人众。白导师言是也。自有权智导师。如文云。导师多诸方便是也。自有实智导师。文云。导师知此人众是也。今言白导师者。正白结缘之导师也。以其退大则大灭。接小则小生。一生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闻其所白。善根微弱。无明所翳。故言疲极。惮生死名为怖畏。即拟上不受劝诫。我等疲极。即是不受劝门。而复怖畏。即不受诫门也。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第三不能复进譬也。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见思尘沙无明。难可卒断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顿还本处。亦有进义。即拟上息化也。已上是第二中路。懈退中初退大。拟上息一中三科文。总是譬上中间相值。退大乘心。即以小接。与火宅中不用身手。而叹三车希有。方便品息大乘化。念用方便意同也。已上三文。拟上息一毕也。

    △下去是中路懈退譬中。第二即以小接。上施三。上火宅方便。开三乘法。皆有四意。此中具足也。

    导师多诸方便。

    此初喻拟宜。即火宅云。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至得免斯害。法说云。寻念过去佛。至亦应说三乘。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第二喻伤其失宝譬。知有小无大也。譬喻云。父知诸子。乃至云情必乐着。法说云。作是思惟时。至我亦随顺行。

    △此下是第三化作城譬。自为二。先作化。后说化。正施方便也。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先作化也。上车譬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今城是有。故须先作也。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次说化。即化城譬。拟上劝示证也。汝等勿怖莫得退还者。劝转。令前进入城也。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者。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去。是证转。赞城安隐也。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论前进。义在衍门。约共菩萨。然上作化说化者。前虽云化作一城。乃是意轮。故知说化。即口轮也。非意无以说。说必身轮。身轮但据示为丈六。先须意轮不谋而运。故知三轮未尝暂离。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此是第四入城喻。受行悟入也。大欢喜即闻慧。未曾有即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前入城即见谛位。已度想即无学位。此与火宅适子愿。勇锐推排。出宅同也。生已度想。如得尽智。安隐想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已度。证断德如安隐想。已上四文。是接小。拟上施三。文毕。

    △下去是第二将导喻中。第三灭化城。至宝所。此中有二。一知息已。二向宝所也。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

    初知众息已也。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譬上涅槃时到。众又清净。免难大机发也。

    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次引向宝所也。即灭化城。引向宝所。譬上正说法华。示真实相。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若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大经云。须陀洹者。八万劫到。到初发菩提心处也。此取钝根任运。用八万十千等至。若如三藏中四果。不经少时。皆得入大。岂须八万之与十千耶。验知八万等。其教是权。未至界外者。尚于此生。法华即发。岂定界外必尔许耶。当知诸教长远之位。多是教道。岂有出界闻胜应说。必须更经八六四二。虽尔。若不释此开权妙经。岂可专辄泛有此说。令浅根者便生疑谤。佛世尚经四十余年。不显真实。言宝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举废权譬。以帖显实譬也。上文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慧。拟方便中云。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也。当知此中文。只云灭化即至宝所。不云城中经诸味者。准信解品文。理必须有也。古师对中间料拣。车城有无三一动静。车城皆譬无生智。车何故无。城何故有。而车三城一。车城动静耶。今师答释。约众生心。车城俱有。约佛智明。亦有亦无。权智所明为有如城。实智所明为无如车。又实智所明。说城如化。故亦无。权智所明。为子造车。故亦有。又若约能设教故。俱有。约所证理故。俱无。覆实故有。开权故无。施权故有。废权故无。俱是造作故有。俱是化他故无。故知法华非但化城。亦是化车。皆逐便耳。又约今化城。更与上二周。对论同异。当知化城正意。为退大取小人。傍为发轸学小人。上二周正意。为发轸学小人。傍为退大人也。以文云前路犹远今欲退还。上二周未有此语。但云没苦及以所烧。此亦一往。亦可退大者利。通上二周。元小者钝。应在第三。又应明车城今昔之义。三车。通今昔。昔指三味。今谓法华。故二教中。俱有三车。但昔正用。今述昔耳。又化城唯今。至今经中。初设之时。即云化作者。以是声闻大机动时。得说教意。云城是化。正施小时。云是实故。故未道是化。又化城在昔。对人亦三。三车在昔。对理亦一。问。车城二果。俱在涅槃。城有化名。车岂非化。忽若许化。同异云何。答。三车为说法轮作譬。化城为神通轮作譬。一往二轮虽复小异。论其施化。大旨仍同。今从便易。通且从化。说宜从教。不可互执。又车约声作譬。诸子闻而不见。城乃为色作譬。又可车亦通色。说城是教。城既有教。城还是动。问。城与二使云何。答。使能指示。如教诠理。城为息患。教动而城静。教即四谛十二缘有异。城是二智入无余不异。教通因果。城车但在果。教通有为无为。城车但在无为。权智谓车是无。名教施设故。实智谓车是有。无离文字说解脱故。权智照城为有。引众生故。实智照城是无。偏真非实故。权智照车是三。逗三缘故。实智照车是一。俱会一乘故。权智照城为一。是偏真故。实智照城为三。如来藏故。权智照城为静。是灰断故。实智照城为动。灭此化故。权智照车为运。运入无余故。实智照车为静。不动不出故。如此释。与旧不同。旧只在小尔。问。凡五处开三显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方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二亦无三也。火宅约行开三显一。车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信解中。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佣作之人。即是长者之儿。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药草喻中。约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别无差别。无差别而差别。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今化城。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皆是小大两理。破除二乘化理。显于宝所真实一理也。然虽各明教行人理。及知不知。且随文相。一往而说。故一一文。皆须并具四一等。下去五百领解。举珠为譬。亦是约理也。此乃第三周将毕。具录料简要释通方。此是喻说中。第二将导文毕。

    △下去第二合譬。先正合。后举譬帖合。而不次第耳。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

    初合上第五导师譬。

    今为汝等。作大导师。

    第二合上第三多诸人众譬。此以能将。显多所将也。

    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

    第三合上第二险恶道譬。

    长远。

    此是第四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也。

    应去应度。

    第五合上第五正明导师聪慧明达。亦是合上第四欲过险道。至于珍宝所也。

    △下从若众生去。合第二将导譬。譬本有三。今亦合三。

    若众生。

    此一句合上第一将导人众也。

    △下但闻去。合上第二退大接小譬。若众生住去。合上第三灭化将至宝所也。第二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大有三意。

    但闻一佛乘者。

    初合上中路懈退无机意也。

    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

    此第二不欲见佛。不欲闻法。合上白导师不受诫劝也。

    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第三合上不能前进息化意。此合退大三喻文毕。

    △下从佛知去。合上小接退。譬本有四。今合但三。

    佛知是心。

    初合上导师多方便拟宜意也。

    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第二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机也。

    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合第三现作化城。众人入城譬也。而于中道。说二涅槃者。三界惑尽。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余无余二涅槃。此约惑也。亦是声闻缘觉涅槃。此约二乘智也。又分段已尽。变易未除。二死之间。判为有余无余。此约生死。二死中间名为中道。亦可作空有二边。共不共。真俗。权实。大小等说之。此合接小三喻毕。

    △下去合上第三将至宝所。上文有二。今合亦二。

    若众生。住于二地。

    此是合将导师譬中。第三灭化。至宝所中。初合上知止息已譬也。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次合上将向宝所譬也。正合文毕。

    △下去是第二牒譬帖合也。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

    初牒接退譬。来合施三也。

    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牒灭化譬来。合上显一。即上文云。即灭化城。乃至为止息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第二偈颂四十九行半偈。颂上。上有二。今初二十二行半。颂结缘之由。次二十七行。颂第二正结缘。上由有近远。今初十二行。颂上远由。次无量慧世尊下十行半。颂近由。上远由有二。今初六行。颂大通成道。次六行颂十方梵请转法轮。上成道中有五。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今初三行。颂上第二将成道前事也。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此第二一行。颂上第三正成道。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此第三二行。颂上第五十六子请转法轮。兼颂上第四成道已。眷属申供养。略不颂第一佛寿长远也。

    △下去六行。颂上十方梵请。上文有二。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初一行。颂上威光动耀也。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此三行。别颂东方也。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此二行。总颂九方也。已上颂初远由毕。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此半行。颂上第一受请也。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次一行半。颂上第二正转二乘法轮。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第三三行。颂上第三时众。闻法得道也。

    △此下五行半。第二王子。重请转满字法轮。有七。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初二句。颂第一王子出家。

    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次一行半。颂上第二正请转大乘法也。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此第三二行。颂上过二万劫文。即是中间说方等般若也。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此第四半行。正颂第四受请说法华。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第五一行。颂第七说经已入定。略不颂第三父王所将八万求出家。及第五闻经之众有解不解。并第六说经时节长远。已上明结缘近由竟。

    △下去二十七行。颂上正结缘。上文有二。今初八行。颂法说。次十九行。颂譬说。上法说有三。今初三行。颂上第一昔结因缘。次一行。颂上第二中间相值。次四行。颂第三今日还说华也。二昔结缘。有四。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初半行。颂佛入定也。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第二一行半。颂上正覆讲法华也。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第三一行。颂上闻法得益。略不颂第四佛起定称叹也。已上三文颂结缘毕。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第二一行。颂中间相值遇。

    △下去第三四行。颂上今日还说法华。上文有二。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结会古今。上有现在未来。今此三行。颂结会现在师弟。今不颂第二弟子未来中不退。明退住小。释退意。正结会及未来释疑。并阙颂。

    △下去是第二一行。颂上说法华。上文有三。

    以是本因缘。

    初一句。颂上第一时众清净。以是本因缘。今日时众。免难机发也。

    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次三句。颂上第二为说是经也。略不颂第三释开三意也。从是诸沙弥等。讫此。是颂上法说竟。

    △下去第二有十九行。颂上开合譬。初十一行半。颂开譬。后七行半。颂合譬。上开譬为二。今初三行。颂五百由旬譬。次八行半。颂将导譬。上五百譬有五。但不次第。及不颂第四宝所。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初一行。颂上第二险恶道喻也。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次半行。颂上第三多诸人众喻。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第三半行。颂上第一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第四一行。颂上第五有一导师聪慧明达。此颂初导师开譬毕。

    △下第二有八行半。颂上第二将导譬。上文有三。今颂亦三。

    众人。

    初二字。颂上第一所将导人众譬也。

    △第二中路懈退。权立化城譬。次导师知已下。第三二行半。颂第三灭化。引至宝所譬。上第二文有二。初懈退。次接退。

    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此初三句三字。颂上懈退第二白导师譬也。上懈退中有三。今略不颂第一中路。又不颂第三不能复进。

    △次下有五行。颂作化。上接退化作有四意。今文具颂。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初一行。颂第二伤失大譬。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

    次二句。颂初作念拟宜。即上导师多诸方便也。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此初一行半。颂正作化譬。诸舍宅者。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二乘总持。无漏法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脱为浴池。重门是三空门。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观心解者。智体周备。如城隍。善法圆足。如郭之围绕。毕竟空为舍宅。真善能成自行。如男子能干家事。慈悲外化。如女外嫡也。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次一行。颂上说化也。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此第四一行。颂上第四入城也。中路譬竟。

    △导师知息已下。第三两行半。颂第三灭化。引至宝所。上文有二。

    导师知息已。

    今初一句。颂上第一知息已也。

    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次两行一句。颂灭化引向宝所也。始从譬如险恶道讫此。颂上开譬竟。

    △下去第二有七行半。颂第二合二譬。初半行。颂合第一五百譬。次七行。颂合第二将导譬。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初半行。颂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即导师譬。五百由旬。从所行说。上合五百有四。今但半行总颂而已。

    △第二合将导譬。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此一行。合中路懈退。上颂开譬。不颂中路。亦不颂不进。今合中路。又无余二。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此一行。颂合接退作化也。

    △下去五行。颂第三合灭化引至宝所。上文合二。今颂亦二。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初半行。颂第一知息已也。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次三行半。颂第二合灭化引向宝所也。合息化偈中。即有三德秘密藏义。汝证一切智。即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实灭。即是解脱。三法不纵不横。即是见佛性也。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此一行。颂帖合也。已上长行偈颂。总是为下根。第三周正因缘说中。广开三显一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