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释此品题有略广。略为二。先略。次料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譬如偏举指。以目偏处。是举偏法以目智。宜用法以释方。将用以释便。若总举指。以目圆处。宜将秘以释方。妙以释便。举偏法释方便。盖随众生欲。非佛本怀。如经令离诸着。出三界苦。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便。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哢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可释他经。非今品意。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经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以秘释方。以妙释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也。料简者。初番释是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次释亦是体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权。亦是随自他意语。后释是同体方便。即是自行权。随自意语。初释方便。非能入。非所入。次释方便。是能入。非所入。后释方便。是所入。非能入。故知名同。其义大异。世人不见此意。浪释方便品。问。方便与权云何。答。四句分别。自有方便破权。权破方便。方便修权。权修方便。方便即权。权即方便。方便破权者。四种皆是秘妙方便。此方便破随他意权。权破方便者。权是同体之权。破于体外之方便。相修相即亦可解。三句可释他经。第四句今品意也。故正法华名善权品。权即方便。无二无别。低头举手。皆成佛道。方便善权皆真实也。略释竟。广释者。破古文广。略而不注。如天亲列十七名。第十三名大巧方便。又大乘方便经明方便十种。第九名善巧。移二乘。令入大乘。方便波罗蜜。当知今品是如来方便。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若海纳流。岂可以诸师一枝一流。释法界之大都耶。今明权实者。先作四句。谓一切法皆权。一切法皆实。一切法亦权亦实。一切法非权非实。一切权者。如文云诸法如是性相体力本末等。介尔有言。皆是权也。一切法实。如文如来巧说诸法悦可众心。众心以入实为悦。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云如来所说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又云皆实不虚。又大经。四句皆不可说。一切法亦权亦实者。如文所谓诸法如实相。是双明一切亦权亦实。例如不净观亦实亦虚。一切法非权非实者。文云非如非异。又云亦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非虚非实如实相。若一切法皆权。何所不破。纵令百千种师。一一师作百千种说。无不是权。如来有所说。尚复是权。况复人师。宁得非权。如前所出。悉皆权也。若一切法实者。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但一究竟道。宁得众多究竟道耶。如前所出诸师。皆破入实。宁复保其巢窟耶。若一切法亦权亦实。复何所不破。一切悉有权实。那得自是一途。非他异解。一一法中皆有权实。不得一向权一向实。若一切法非权非实。复何所不破。何得纷纭强生建立。直列名尚自如此。遥观玄览。旷荡高明。为若此。况论旨趣耶。今就有权有实句。更开十法。就十法中。为八番解释。一列十名。二生起。三解释。四引证。五结十。为三种权实。六分别三种权实。照三种二谛。七约诸经判权实。八约本迹判权实。一列名者。谓事理。理教。教行。缚脱。因果。体用。渐顿。开合。通别。悉檀。即是十种名也。二生起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者理也。一切法者事也。由理事故有教。由教故有行。由行故缚脱。由脱故成因果。由果故体显。体用故有渐顿之化。由开渐顿故有开合。开合故有通别之益。分别两益故有四悉檀。是十章次第也。三解释者。理是真如。真如本净。有佛无佛。常不变易。故名理为实。事是心意识等。起净不净业。改动不定。故名事为权。非理无以立事。非事不能显理。事有显理之功。是故殷勤称叹方便。理教者。总前理事。皆名为理。例如真俗俱称为谛。诸佛体之而成圣。圣者正实也。欲以己法。下被众生。因理而设教。教即权也。应知非教无以显理。显理由教。是故如来称叹方便。教行者。依教求理。则生正行。行有进趣深浅之殊。故行名权。教无进趣深浅之异。故教名实。非教无以立其行。非行无以会教。会教由行。故如来称叹方便。缚脱者。为行。违理则缚。缚是虚妄。故称权。为行顺理则生解。解冥于理。故称实。非缚无由求脱。得脱由缚。如因尸渡海。尸有济岸之力。故称叹方便。因果者。因有进趣暂用。故名权。果有克终永证。故为实。无果因无所望。无因果不自显。是以二观为方便道。断惑成因。得入中道解脱之果。若非二观。岂契中道。果由因克。故称叹方便。体用者。前方便为因。正观入住为果。住出体用。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种种芽。非地无以生。非生无以显。寻流得源。推用识体。用有显体之功。故称叹方便。渐顿者修因证果。从体起用。俱有渐顿。今明起用。用渐为权。用顿为实。若非渐引。无由入顿。从渐得实。故称叹方便。开合者。从顿开渐。渐自不合。亦不合顿。故名为权。渐令究竟。还合于顿。故名为实。由开故合。开有合力。从开受名。故称叹方便。通别益者。通则半字无常之益。别则满字常住之益。然常益道长。喜生退没。故化城接引。生安隐想。然后息化。引至宝所。若无半益。不得会常。半有显满之功。故称叹方便。四悉檀者。三是世间。是故为权。第一义是出世。是故为实。非世不得出世。由三悉得第一义。是故如来称叹方便。当用四句。释十番权实。三番是他经意。一番是此品意。四引证者。此十义通大小教。亘一切法。且引今经。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三界是事。不如三界见者。理也。诸法寂灭。不可言宣。是理。方便力为五比丘说。是教。若闻此经。是善行菩萨道。证教行也。又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又种种因缘。而求佛道。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未得一切解脱。尽行诸佛所有道法。道场得成果。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穷子初逃。中间客粪。后则付财。初息化城。后引宝所。种种欲。种种性。相忆念等。此通引一部为证。今别引一品。虽不次第。十文具足。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一切事理境智等。悉名为实。施设诠辩。阿含言教。悉是智慧门。此证理教论权实。难解难入。一切声闻支佛不能知者。即是缚脱论权实。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名称普闻。即是教行论权实。成就甚深。至意趣难解。即体用论权实。吾从成佛已来者。成佛即是果。果必有因。即是因果论权实。种种因缘譬喻。至令离诸着。即是渐顿论权实。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皆已具足。是开合论权实。诸佛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是为利益论权实。取要言之佛悉成就。即是三悉檀成就也。止止不须说。即第一义悉檀。是四悉论权实。所以者何。佛悉成就第一希有。至诸法实相。即是理。所谓诸法如是相者。即是事。是为事理论权实。此一段长行。明五佛权实。佛佛皆尔。次引法华论五种甚深。八种示现。五种成就。证此方便品题。委如疏文。五结权实者。此十种通四教。合四十权实。每教自行化他。自行化他各三种。三四成百二十种权实。委如疏记。别结三语。结成四句。结成三番。历五时。最后结云。上两意用方便。从方便。此一意即方便。即真实。真实即圆因。圆因即自行之方便。如此自行方便。今始证入。上释品云。方便者即是真实。从自行方便得名。故言方便品。六分别照谛。七约诸经判权实。乃至第八本迹。广如疏文。若从佛迹说。是化他之权实。亦称方便品。若从身子迹权。亦是方便品。从身子迹入实。亦是方便品。为诸义故。称方便品。释题竟。从此下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或至偈后现在四信弟子文尽。名正宗分。此据第九疏。准南北二师。作此两解。无失故并存之。天台正取一部三分分节。即正宗一段义也。若作本迹各三。从此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正说分。今且逐近。就迹门正说一段。消经更为两。一从此下。略开三显一。二从告舍利弗汝已下。广开三显一。略又为二。初从尔时世尊下。是略开三显一。二从尔时大众下。是动执生疑。略开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二。一寄言叹二智。二绝言叹二智。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此乃阿难欲述如来正说。经家先提起其由也。尔时者。即现瑞后。正说之初。当尔之时也。世尊者。即指释迦十号极之一也。从三昧安详而起者。即出定威仪。佛常在定。何故言起耶。此有所示。往古诸佛。说此经时。必前入无量义。即入法华。今佛亦尔。此示世界悉檀慈从定起。履历法缘。二俱审谛。说必不谬。出入称理。增长物信。此示为人悉檀慈从定起。又佛寂而常照。尚须入定方乃说法。况复散心。妄有所说。此是对治悉檀慈从定起。入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安心实相。此是第一义悉檀慈从定起。愍物之方。必内四悉。故定起化他。由安此四法。故言安详而起也。疏作此释。亦与天亲论合。然唯告舍利弗。不告余声闻者。为智慧第一故。将欲因其破小智显大智。有十种义。如妙玄辨。不告诸菩萨者。有五意。一为声闻所作事故。二回趣大菩提故。三令无怯弱故。四发余人善思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已办心故。当知此五意兼异他经。昔显露教。不云声闻得入佛智也。故知告舍利弗四字。全属经家之语。理应更着舍利弗三字。集者省繁。此乃经家提起正说文竟。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此文始是如来金口正说分。此初释迦叹诸佛实智也。简昔日三种化他权实之智。故标诸佛也。显自行之实。故言佛智慧也。此智慧体。即一心三智。圆中自行。故属实也。甚深无量者。即称叹之辞也。明佛实智竖彻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横穷法界之边。故言无量也。譬如根深则条茂。源远则流长。实智既然。下释权智。亦应准此也。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次释迦叹诸佛权智也。所言其者。乃指上实果之前因智也。此智慧即门。门是属权。权即是佛智为门也。盖是自行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自十地以去名为道前。妙觉为道中。证后为道后。从门入到道中。道中称实。道前为权。故知文意在因之位。除真如外。凡有修入者。余皆属权也。唯以果位真如究满。为清凉池。此文正是以初住佛智为门。入佛果智。说此圆因开示悟入。皆名智慧门。故将此中圆因之门。立方便品名。即是自行观智为门。即是今经圆教四门。为佛称叹也。难解难入者。称叹道前因位始末之辞。此约自行因果相望。因皆属权。故佛称叹诸佛实果之前。真因之位也。又真因之用。不谋而了。无方大用。七种方便不能测度。十住始解。解是开之异名。十地为入。举初后。中间难示难悟可知。而别举其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者。为执重故。乃别破之耳。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此是释迦释上二智。初释实智也。所以者何者。此则佛徴起释上二智之言。须以此一句示冠下权智之文。然从佛曾亲近。至尽行道法。是此佛释上诸佛实智也。良由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实智甚深也。良由内行纯厚。尽行道法。故实智无量。以无量则释横广。以甚深则释竖高。此释上诸佛实智。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此二句。是此佛释上诸佛实因权智。即释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良由勇猛精进。能入难入之门。既入门已。泽被无疆。物钦胜德。入已恩沾百界。界虽有限。益物不穷。故得名称普闻。又亦可分句。勇猛精进一句。是能入法门。此释权智深也。名称普闻一句。即标权智广也。观权文。虽无深广之语。例实智此义则成矣。岂有不尽行道法。不勇猛精进。而能令二智横广竖深耶。此释权智竟。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此二句。此佛结上实智也。称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实必成就。此二句可结自行权实二智。以自行不专于实故也。

    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此二句。佛结上权智也。称机适会。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难解。此结成权智也。此随宜亦兼因果。以由因权用横俱名权故。以用权中。复通因果故也。此之二句。亦可结化他权实二智。以利他不专于权耳。始从诸佛智慧至此。是诸佛二智叹释结三段文竟也。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

    此下是释迦自叹权实二智也。此中舍利弗。方是佛语亲告。下告亦然。吾从成佛已来。正是释迦。自叹实智。若实智不圆。则佛道不成。既云成佛。则一成一切成。即是叹究竟实智也。

    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此是释迦自叹权智也。良由众生理具及宿善根为感佛因。如来果满。能应众生之缘故。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种种譬喻者。小乘中以芭蕉水沫等譬。大乘中以干城镜幻等譬也。广演等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者。通而言之。则无量也。总而言之。则七种方便也。引导至离著者。说散十善。离三途着。说定十善。离欲界着。说三藏法。离见思着。说三教菩萨法。离涅槃着。说佛法。令离顺道法爱无明之着故。

    所以者何。如来。

    此是佛自释上叹实智也。欲释上二智。即徴起。言所以有何者。此一句。亦须冠下释权之文。如来半句。即是释实智。良由如来从真如实相中来。乃得成佛道。故名如来。即是释成上叹实智明矣。

    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此方便二字。即是此佛释上权智。何者。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即释上权智明矣。言知见波罗蜜者。即是双举权实知见也。一切种智名实知。佛眼名实见。道种智名权知。法眼名权见。当知权实知见。悉到事理边底。故悉名波罗蜜也。皆已具足者。以佛权实之智。悉皆究竟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此是释迦结上实智也。如来知见。如前解。言广大者。结上叹释实智横该无际也。深远者。亦结叹释实智竖彻无极也。此释迦实智既然。横智例亦深广耳。如此实智。非横非竖。且寄究竟言音。往叹论其横竖。照无限极。如函大盖大故也。

    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此是释迦自结上权智也。无量者。即佛地四无量也。亦名四等。无碍。即佛地四辩也。力者即佛十力。畏者即佛四无所畏。禅者即佛究竟尽禅之实相。定者即首楞严本性健相定也。解脱者亦穷八脱之源也。三昧者究竟王三昧也。上诸法门。其名或通大小乘菩萨所行。须解。今经诸法唯在佛地。究竟道前方便。自行之权。自等觉已还。皆所不及。深入无际者。结上诸权法门。并在佛地究竟竖深也。成就一切至有法者。结成横广。当知一切无量。种种法门。以皆果德。究竟称理。横竖不二。此自行之权。全指圆因。是结上权智明矣。

    △从舍利下。正用起后。将欲绝言。更举权实为绝叹之由。文为二。初举绝叹之由。次指绝叹之境。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将欲绝言。此中重举权实。为绝言叹之由也。然前诸佛与释迦。各有叹释结三。乃成六重权实竟。何此由中。又明两重权实耶。当知所叹之法。一代所无。故佛郑重以表殷勤也。况西方重闻以表不轻。不同此土重闻生慢。乃郑重以表勤重言。如来能善分别。巧说诸法者。即举权也。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者。即举实也。问既云言辞悦可众心。此是赴物。应是举权。那云举实耶。答众心以入实为悦。如上见他土说顿。云其声清净出柔软音。下身子领解。云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据前后两文。知是举实智明也。问。前叹中前实后权。今何前权后实耶。然前欲寄言。故从实而舒权。今欲绝言。须卷权归实。各有意。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又指权实绝言之境也。从取要言之一句。是指实境。要者莫过于实也。无量无边未曾有法。是权境也。又举要。是创指之瑞。以此一句冠下。权实取要。不过权实二文故也。以无量无边。是指权境也。未曾有法。是指实境也。言此二法佛悉成就者。由修道究竟。双得权实。故言悉也。此双指二境。其意明矣。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此正绝言叹也。只云止者。指止之字。为绝言叹也。良由此经妙法深寂。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故如来绝言。但止而叹之。有三意故。一以此理妙叵说故止。二欲说妙理。止而叹之。令生钦慕。三设慈悲为说。五千在座未起。如来知五千未脱。闻不能解。伤其善根。将护物机。似止未说。知佛言音妙赴众心。是故止而叹之。不须复说者。但对告之辞也。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此是佛自释出止叹之意。上云止不须复说。今徴起云。所以者何。不须复说也。此中就佛是最上人。成就修得权实。究竟横满最上法故。止之不可说也。既佛自释云佛所成就。乃是以果对其因人。自他相对。辨佛横满也。以佛成就。对其因人。始自三教。乃至圆人等觉。皆未成就。故又须以今经成就时会对昔。始自华严。终至般若。四时诸会。皆未成就也。又第一者。以今经佛修得第一。对昔人教时部。未名第一。又以今经佛修得之希有。对昔人教时部。未名希有。又以今经佛修得之难解。对昔人教时部。未名难解。既以佛自得之果。对他昔未解等。即是横明显佛成就等修道究竟横满最上人法故。故不可说也。以由今经圆中极果。一切诸经皆所不及故也。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此是佛释最上人。已证权实。竖深不可说故止。前句既以成就等。对他为横满也。今有究尽之言。此乃对已因。显果竖深也。唯佛者即释迦也。与佛者三世十方诸佛也。乃能究尽者。初中分获。未尽其源。如十四夜月光用未普。未极究尽。独佛与佛。究尽边底。如十五日之月体无不圆。光无不遍。如此竖深。故不可说。上人修得故。止而叹之也。

    诸法实相。

    此是如来欲广释甚深境界。先标权实章也。既云诸法。即是今经妙权。既云实相。即是今经妙实理也。此权实体。以十如是。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收诸凡圣理性。无漏失也。此十界十如。作三转读文。即是真俗中。又是三谛之文。理无漏失。然法虽无量。数不出十界十如。始自地狱极至佛界。收无不尽。一一界中。虽复多派种种差别。不出十如。罄尽因果也。又下经云。世间相常住故。今文如是等常住。就三种世间。一一各具十界十如。一法界十如。具九法界。各具十如。成百界三千。收一切善恶依正。三世佛法无所漏失。以一中有无量法故。虽无量法。不离一心。一心既尔。乃至内外六尘。虚空大地。莫不皆然。无非实相。如何一法界。具九法界性相耶。如毗昙婆沙第七云。地狱界中。成就他化天法。小乘尚尔。况圆顿大教耶。即是其例。余九法界亦如是。以理准知。一一界中。皆具九界十如。是但举一法。即具无量法。无量法即一法。不可以一说。不可以多说。不可以权说。不可以实说。若因果。善恶。空有。大小。凡圣。渐顿。开合。心法。依正。一多。自在。一切诸法。互融遍入。皆是实相。如此妙法。说在今经。昔诸圆经并未曾说。以未谈十如实相故也。是知谈法界者。未穷斯妙理。应须先了今经十如是。广约十句。释上诸法实相。明文显此。是能开妙法。方异诸经。当知十如。乃是法华之理本。诸教之端首。释义之关键。众生之依止。发心之凭仗。权谋之用体。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穷。五时之终卒。所以先叹诸佛能依之智。即五佛权实。权实何依。所谓妙境。若迷此意。诸教之蹊径。任运失趣。一化之条流。于兹枯竭。天台玄疏。及以止观。以此为主。一家用义。大括包富。莫不由兹十如实相。此是最上终穷巧妙。显示实相三千明文也。世间之相。即三种世间诸法实相之相。当约时味部教委判粗妙。方显此境。文广更不具录。今欲消通下文十句。广释权实明文。今具依南岳天台三部中。释十如文。约三法释义。谓众生法佛法心法之义。令经文显然。更用文句四释点之。初约十界。次约佛界。三约离合。四约位释点。与论一十八重释十如等。使一一法摄事理周足。贵文易了。此是一代极说。无嫌文繁。何名众生十如法妙耶。如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十如实相佛之知见。蕴在众生也。又经云。但以父母所生眼。即肉眼。彻见内外弥楼山。即天眼。洞见诸色而无染着。即慧眼。见色无有错谬。即法眼。虽未得无漏。而其眼清净。具足诸眼用。即是佛眼。此是今经明众生法妙。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是肉眼。名为佛眼。一根既尔。余根亦然。又央掘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又大品般若云。六自在王性清净。又云。一切法趣眼。是趣不过。乃至意亦如是。此即诸经明众生法妙也。若佛法妙者。如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法不出权实。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即佛实智妙。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即佛权智妙也。如是二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十如妙。佛岂别有法。只百界千如。为佛所究也。三心法妙者。如安乐行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又一念随喜等。又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心纯是法。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一心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是则心法十如皆妙也。然天台又约十界三种世间。成不思议三千实相。示人非缘生数法。即三佛性。又依南岳读下十句释文。皆以如为句末。即依真谛读文。今依南岳通皆称十如也。若天台作三转。读下十句。初云是相如是性如等。即真谛读也。二云如是相如是性等。即俗谛读文也。三云相如是性如是等。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谛义也。此约分别门示人。令易解故。明空假中。乃以得意为言。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祇物论相迁。祇相迁论物。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名为实相。唯佛究尽。此之十法。摄一切法也。若依义便。应作三意分别。若依读便。当依下偈文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今且从读便。以相为句末。非但云实相。亦须云实性实体乃至实本末。此释略标权实境界竟。下佛以十句明文。广释实相。

    所谓诸法。

    此先徴起指法所由。故云所谓诸法也。佛既以十如转释诸法。当知如无别体。全依于界。须约十法界释。方无漏失也。十法界三字。亦作三转读之。方称经旨。

    如是相。

    夫相以据外。览而可别。释论云。易知故名为相。如水火相异。则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览外相则知其内。众生相隐。弥勒相显。若言有相。闇者不知。若言无相。占者洞解。当随善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心亦如是。具一切相。如来善知。近远皆记。不善观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随如实观者。信心具一切相。此从心法释也。二从众生释相者。众生既该十界相广。避繁束为四番。取气类相似。以释其相。初四趣相者。即是恶相。表墯不如意处。即四趣众生相也。二人天表清升。为乐即善相也。三二乘表涅槃为相。四菩萨有四种菩萨不同。初小乘三藏教菩萨。以事六度为相。次大乘初门通教菩萨。以有余无余为相。三大乘别教菩萨。从空出假。以恒沙佛法为相。四大乘圆顿教菩萨。佛以约中道不可分别。而论相则一切众生皆菩提相。不可复得。此即缘因为佛菩萨相也。三约佛法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即佛法相也。故经云。众宝庄校。即其义也。然虽有十界之相不同。来至今经。悉入佛之一实相。仍用三无差别。此之一句须见。即一而三谛。即三而一谛。三一俱不可分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方名实相。下性等例皆如此。

    如是性。

    心法释如是性者。性以据内。总有三义。一不改名性。无行经称不动性。性即不改义也。性名性分。种类之义。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也。又性是实性。实性即理性。极实无过。即佛性异名耳。初不动性扶空。次种性扶俗。次实性扶中道也。今明内性不可改。举一即三也。如竹中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燧人干草遍烧一切。心亦如是。具十法界一切五阴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以智眼观见心具一切性也。二约众生十法界法明性者。亦束为四番。初四趣定恶聚为性。黑自分性。纯习黑恶难可改变。如木有火遇缘即发。大经云。有漏之法。以有生性故。生能生之。此恶有四趣生性。故缘能发之。即四趣性也。二人天性。表白法定乐善聚为人天性也。三二乘性者。是非白非黑。以解脱法为性也。四约菩萨佛界。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萨。以人天善为性。次大乘通菩萨。以无漏慧为性。三别菩萨定。入生死为性。四圆顿菩萨与佛法界。以中道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智即了因为性也。十法界众生性。一切诸性。悉入今经一实究竟性海中。名今经性也。三约佛法者。佛即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故经云。有大白牛。即究竟智慧了因性也。此句须约三谛义。如相中说。

    如是体。

    初约心法释。如是体者。主质故名体。一切阴入。俱用色心为体质也。二约众生法释体。初四趣体者。揽被摧折粗恶色心。以为体质也。复次此世先已摧心。来世果报。亦摧色心。故以被摧色心。为四趣体也。二人天以升出安乐色心为体也。三二乘体。以五分法身为体者。一无作为戒体。二无漏净禅为定体。三无漏慧为慧体。四尽知为解脱体。五无生智为解脱知见体。即二乘体也。四菩萨体。复为四。初小乘三藏菩萨。以三十二相为体。二大乘通菩萨。以胜应色心为体。三别菩萨。以变易色心为体。四圆顿菩萨与佛。以中道自性清净心。即正因为体也。至今经须不转十界体。即一实不可思议实相体也。三约佛法释体者。佛法非体非不体。而名如是体。即指究竟实相正因。为佛法体。经云。其车高广。即其义也。亦更准相中三谛说之。

    如是力。

    初约心法释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之力士有千万技能。病故不能。谓之无。病差还有此用。心亦如是。具有一切诸功力故。以烦恼病故。不能运动。如实观之。心见一切十法界力也。二约众生法。释力亦四。初四趣力者。有登刀上剑。吞铜啖铁。强者伏弱。牵车挽重。皆是恶力也。二人天堪任善器受乐。为人天力也。三二乘能动能出。堪任道器。择灭无系为力也。四菩萨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萨。以生灭四弘为力。二大乘通菩萨。以无生四弘为力。三别菩萨。以无量四弘为力。四圆顿菩萨与佛。以无作四弘。初发菩提心。即超二乘上。名为菩萨佛力也。三约佛法者。佛非力非不力。而名为力。即指究竟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经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复如前。三谛说之。

    如是作。

    初约心法者。运为建立名作。若离心者。更无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二约众生亦四。初四趣作者。构造经营。运动三业。建创诸恶。起十不善。名四趣作也。二人天作者。起五戒十善。造止行二善之作也。三二乘作者。精进勤?道品为作。四菩萨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萨。以事六度行为作。大乘通菩萨。以无生六度为作。三别菩萨。以无量六度为作。四圆顿菩萨与佛。以六度万行。四弘誓愿。要期为作也。三佛法作者。佛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究竟任运无功用道。故经云其疾如风。即佛法作义也。亦须约三谛例前说之。

    如是因。

    初心法因者。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十法界业。起自于心。但使有心则诸业具足。故名如是因也。二约众生法。释亦四。初四趣因者。有漏恶业习恶为因。自种相生。习续不断。以习发故。为恶易成。故名四趣因也。二人天。即白业为因。三二乘。以无漏慧行正智为因。四菩萨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萨。善业为因。二通菩萨。以无漏习因为因。三别菩萨。以真无漏慧为因。四圆顿菩萨与佛。即智慧庄严为因也。三约佛法为因者。佛非因非不因。即指四十一位真因。故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也。亦须准三谛说之。

    如是缘。

    初心法释者。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无明爱等。能润于业。即心法为缘也。二约众生释缘。亦四。初四趣缘。即缘助。所谓诸恶我我所所有恶具度。皆能助成习业。如水润种。故用报因为四趣缘也。二人天缘。以善我我所所有善具度。为人天缘也。三二乘。是行行助道为二乘缘也。四菩萨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萨。以烦恼为缘。二通菩萨。以生灭助道为缘。三别菩萨。以助假观为缘。四圆顿菩萨与佛。即以福德庄严为缘也。三约佛法者。佛法非缘非不缘。而名如是缘。指一切助菩提道。经云又多仆从而侍卫之也。亦须三谛如前说之。

    如是果。

    初心法释者。克获为果。习因习续于前。习果克获于后。为心之果也。二众生法亦四。初四趣习果。如多欲人受地狱身。见苦具谓为欲境。便起染爱。谓此为四趣习果也。二人天。以任运酬善心生为果。三二乘。以证四果为果。菩萨亦四。初三藏菩萨。三十四心断结尽为果。二通菩萨。断余残习尽为果。三别菩萨。假观成为果。四圆顿菩萨与佛。即一念相应。大觉朗然。无上菩提为习果也。三约佛法者。佛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究竟妙觉朗然圆因所克。经云直至道场。即佛法论果。亦须举一即三。全三是一。悉入今经一佛果法也。

    如是报。

    初心法为报者。酬因曰报。习因习果。通名为因。牵后世报。心即此报酬于因。二约众生法亦四。初四趣报者。如多欲人在地狱中。趣欲境时。即受铜柱铁床之苦。是四趣报也。二人天。以有为自然受乐为报。三二乘论报。小乘本教。果证无生。既二乘不生。是故无报也。若尔何故发真是果。而不论报耶。然果名仍通。报名则别。是故凡夫有果。则定有报。若二乘人亦通名果。而不论报。无漏是损生。非牵生法。且据小乘本教。不说生处。故无报也。若尔三果位。亦得本教无漏。何得有七生一生。及上界生。岂非报耶。然三果去有报者。由残思未尽为漏缘。而受生非无漏报。二乘本教。定无报义。若依大乘见。此无漏犹名有漏。以不损别惑。犹受变易之生。则无漏为因。无明为缘。生变易土。大判二乘即有报也。四菩萨亦四。初小乘三藏菩萨。犹有正使。故报在三界。二通菩萨。六地已下。断疑与二乘同。亦不论报。三别教菩萨。约修中道行次第观。此人虽断通惑。自知有生。受变易报。则具十法也。四圆顿大乘菩萨与佛。报即大涅槃。果果断德。禅定三昧。一切具足。为报果也。三约佛法者。佛法非报非不报。而名如是报。指究竟大涅槃。经云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也。又佛损生义足。那得论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不受后身。则无报。约现则亦有。未来则无。

    如是本末究竟等。

    初心法释者。相为本。报为末。本末悉从缘生。缘生之心空。故本末皆空。此就心法空为等也。又相本但有字。报末亦但有字。悉假施设。又本末互相表帜。览初相表后报。睹后报知本相。初后相在。此就心法。约假论等。又相无相。无相而相。非相非无相。报无报。无报而报。非报非无报。二皆入如实之际。此就心法中论等也。二约众生法者。亦四。初四趣。当知四趣本末皆痴为等。若恶本空故。末亦空。此就空为等也。又恶果报在本相性中。此末与本等。本相性在恶果报中。此本与末等。若先无后事。相师不应预记。若后无先事。相师不应追记。初后相在。此假事论等也。黑恶四趣。皆有中实理。心与佛果不异。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此约理论四趣等也。二人天本末。皆清升白法为等。初本空末亦空。即空等。又善果报在本相性中。此末与本等。本性相在善果报中。此本与末等。初后相在。此就假等。善中实理心与佛果不异。无非中道。即中说等也。三二乘与菩萨及佛。本末随教说之。可解。三约佛法者。佛法非本非末。而言本末。非本非末。究竟空等。初后相在。究竟俗等。悉入中道。究竟实相中等。究竟三谛。非等非不等。而究竟等。指于实相。故标云实相也。此是如来自行权实。最为无上。无相乃至无上果报。横广竖深。极边彻底。而无有上。故标章言诸法实相也。唯有如来。遍照此十如法。横竖悉周。如观掌果。祇为凡夫如双旨。二乘如眇目。菩萨如夜视朦胧不晓。不可得说。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不可宣示。止止绝言。其在此耳。且依天台广演。南岳师举法。谓三种。略示不委。天台更自立四释。明理摄遍。约十界释。明自证极。约佛界释。明佛化用。约离合释。明三德遍。约诸位释。此但语正。正必收依。故经云诸法。用十法界释之。一一界互具九界。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舒之则充满法界。不知从何而来。卷之则一法不存。莫知所在。不知从何而去。但凡夫虽具。绝理情迷。二乘虽具。舍离求脱。菩萨虽具。照则不周。唯有诸佛如来。照十法界。十如因果。洞见了了。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良由此也。二者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故用佛法界释。如自行权实。最为无上。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横广竖深。而无有上。故标章诸法实相。唯佛成就也。三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既云难思。方能遍逗。故约离合释。若佛心中十界十如。皆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唯是一佛法界。如海总万流。若千车共一辙。此即佛自行权实合也。若随他意。则有九法界十如性相等。即是化他权实离也。化他虽有实。对佛皆束为权。佛自行虽复有权。望他皆束为实。随他则开。随自则合。横竖周照。开合自在。虽化他开无量法。无量而一。虽合为一。一而无量。虽无量一。而非一非无量。虽非一非无量。而一而无量。唯佛究尽也。四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须约六即位释。如是相者。一切众生。皆有实相。本自有之。乃是如来藏之相貌。以由众生为菩提相。即是缘因相也。如是性即是本具性德智慧第一义空。一切智愿犹在不失。语本性德。即取烦恼即菩提了因也。如是体即是本具中道。自性清净理体也。是为三德。通十法界。界界三德。同在理性。故十法界之言。亦唯在理。六即之位。位位皆有。即理性三德。位定在凡。理即之位。合名正因也。若研此三德。入五品位。名力。入十信名作。入住已上真修缘了。名因名缘。若入佛位。菩提名果。涅槃名报。初三名本。后三名末。初后同是三德。故言究竟等。故理性三德。其文在斯。今见此文应贯诸说。初位三德。通恶通善。通贤通圣。通小通大。通始通极也。虽在恶而不沈。在善而不升。在贤而不下。在圣而不高。在小而不窄。虽在大而不宽。虽在始而非新。虽在极而非故。虽有十界相性权实开合差别若干。以平等大慧如实观之。究竟皆等也。若迷此境。即有六界相性。名为世谛。若解此境。即有二乘相性。名为真谛。若达此境非迷非解。即有菩萨佛界相性。中道第一义谛。若以此慧等于俗谛。俗谛非迷。若等于真谛。真谛非解。非迷非解。双非迷解。但名平等大慧。此权实不二之境。七种方便。不能以不二智。等不二之境。唯有诸佛。能以不二智。等不二境。天台四释。冠绝古人。如此消文。方称经旨。此十如法。为佛所叹。下文身子三请由此。十方三世诸佛开显由此。释迦仰同。无复异趣。大车譬此。宿世示此。久本证此。根败适复获记由此。菩萨除疑。损生增道。始初发心。终讫补处。并讫于此。药王十喻。称叹于此。菩萨发誓。流通于此。若得此意。广演于八年。不出乎一念。经五十小劫。讵动于刹那。例知一代逗机。居于心性。法华一部方寸。可知十方佛事宛然瞩目。法界根性。览而易通。随宜所说。咸指藏理。论中约二十句。十八番释上十如。与今四释。冥会经旨。论文丰富。人莫知之。此且略撮疏文。粗消经旨。广细委释。具在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夫偈与长行。互广略。令义易显。如下颂十如则略。欲举不知之人则广耳。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此四句。颂上诸佛寄言。叹权实二智也。初世雄者。颂上诸佛智慧也。不可量者。颂上甚深无量。此一句。颂上诸佛叹实智也。上文不分四佛。但云诸佛故。今但云世雄。即当诸佛。祇云世雄。似非诸佛。然以字义。分既云世。字可属三世。三世必有十方。知是颂诸佛也。次三句。颂上叹诸佛权智也。此中颂之文。与上长行。而有三异。一上长行举人。又标法云诸佛智慧。此合颂但云世雄。将人以美法。二者上诸佛二智开叹。各有叹释结。此合颂但云人者。以人总故。人必兼法。有无双只之异也。有此开合之异者。盖长行二佛权实各叹。表化缘异故也。此颂中。合上诸佛寄言叹权实二智。示二智理同。成三异。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此四句。颂上寄言叹释迦二智也。佛者颂上吾从成佛已来也。正颂实智。力无畏等。颂诸功德。是用权之由。即颂权智也。余法者。即指化他之权。是实之余助耳。正颂上叹种种因缘。即果用之权也。此但云佛力。不云吾今者。但以前文中释迦权智。具有力无畏等。知是颂释迦权实二智也。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此四句。合颂上诸佛释叹结叹二文也。本从下二句。颂上释叹佛曾亲近。至尽行道法。即正颂实智也。既云尽行道法。须由勇猛精进。亦义兼颂释权也。甚深微妙法。颂上结叹诸佛实智。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文也。难见难可了。颂上结叹诸佛权智。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文也。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此四句。颂上释迦释叹结叹知见波罗蜜皆已悉具足等也。初两句举因具足。即释权也。次句举果具足。兼颂释实智也。我已悉知见一句。颂上结释迦二智如来知见广大之文。既云悉知。验知双颂结文也。从偈初至悉见。颂上寄言叹释结二智三文竟。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此二句。颂上长行绝言叹不可思议境。但举初后。中间可知。义字兼颂究竟等三谛义也。大即大多胜。如前辨。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此二句。追颂上取要言之乃至佛悉成就。即绝言之由。文中所指境是也。正绝言叹文。在后颂是也。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此二句。追颂上正绝言叹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文也。以由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故。非言语可道。故云言辞相寂灭也。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此二句颂总简不入者。即七方便人也。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此二句颂。拣能入者。即圆教十信。故言信力坚固者。能知入也。若尔。长行明唯佛能知入。云唯佛究竟。何故颂云明初信能知入耶。若据圆入初心名字。发心便自毕竟不二。此由进举似位。何疑。但初发互举耳。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六句颂。通拣二乘不知。后身者。但果缚在耳。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此四句。颂别举身子利智。遍一方世界。亦不能知也。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此六句颂。广举身子等满十方。亦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此八句。颂支佛亦不能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此十句。举发心菩萨。不能知也。发心语通。或可六度菩萨。三僧祇。未断惑。名发心者。或可指上人天中。自摄得六度。而发心之语。别拟大乘通别等发心。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复亦不能知。

    此四句。拣不退菩萨。亦不能知也。通教不退。断界内惑。是故不知别理。别教地前。亦有证位行不退。亦所不知。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六句。颂上难解法。佛能知实相境也。初无漏不思议一句。颂上绝言之由。结要举权实所止境也。次甚深一句。颂上最上果人横满不可说。即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文也。次从我今下三句。颂上最上人权实竖深不可说。即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也。更明诸佛道同。同皆究竟。故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又不思议者。不决定也。如如意珠无毫??之有。能雨众宝。实相不生。能生般若。又天台依此六句颂。结要出四种解释十如实相。一依无漏半句为本。作十法界释。以十界十如。收诸凡圣理性无漏。又收三谛无漏失。又收权实无漏失。二依不思议半句。为开合作本。即权而实。即实而权。是开合不思议。三依甚深微妙法二句为本。作佛法界释。四依唯我知是相二句为本。作约位释。当知。四释解甚深境界。引证及与作本。皆依佛语。验契经旨。偈从始至此。颂上寄绝二叹文毕。

    △此后三行半文。孤起颂。正当略开三显一。动旧执。生新疑。为腾疑致请之由也。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此二句颂。明彼此诸佛化道是同也。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此二句劝信也。佛既如实语劝信。何事闻略开三显一。却复生疑耶。为防因疑起谤者故。须劝信耳。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此二句。正明诸佛显实。即一真也。身子闻此所以疑。其实未曾闻。动昔之执。生今之疑。将非魔作佛。正由闻此语故。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此正明释迦开三。即施开也。上诸佛但明显实。此释迦但明开三者。颂略显互明一边耳。此一行将明二乘之非。故言逮得涅槃者也。又初二句。明开二乘。我令二句。即拟六度菩萨乘之自行。何以知之。修六度行。即免四趣缚。未能入灭度。三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远及耳。又六度行。先度他。故言我令脱苦缚。后方自取无漏。故言逮得涅槃。此义推之。知是六度乘也。又据下数。推之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若不指此。将何为三。不应重数二乘。以为三乘也。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此二句。正斥三乘皆是虚伪也。由闻三伪一真。是诸声闻。闻三乘皆是方便。方便即伪。既方便是伪。何故如来定起。却称叹方便耶。故下腾疑由闻此。故乃疑叹二智方便也。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此二句。出立三之意。意是权引离诸苦。故非是真实。但是方便。此正颂略开三显一经竟。

    △此下即是第二腾疑致请。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

    从尔时大众下。并名腾疑致请。此一节文。即是结集经家。叙千二百疑也。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此亦是经家。叙四众疑也。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

    此亦经家。叙其当机正疑。此是总疑佛权实二智也。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

    此疑佛实智也。

    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此疑权智。以由闻诸佛语无异。要当说真实。从此疑生。何者。佛昔说三乘智慧。同证不差。但余习有尽不尽耳。今总称叹如来二智。非我所及。是故四众。疑佛二智。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此是身子自疑所得。三乘圣道。是真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而今忽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实。故言而今不知是义。此因上斥三为伪。而生是疑。上斥三乘皆是方便。叙疑但在二乘者。以其执重疑深偏举。若至下除疑中。即云大数有八万。求佛诸菩萨。亦皆有疑。故三乘佥疑。但举二乘耳。此叙身子生疑竟。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

    此一节。是身子正陈自他皆疑称叹二智也。

    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此一节。是初番陈请。为自他求所决也。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此二句。颂上疑实智也。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此十二句。颂上疑权智。释权如前。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墯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此十二句。颂三乘四众疑也。初一句。明罗汉。次一句。称及求涅槃者。此中称及者。此菩萨自求涅槃。又以及他。故异二乘。定是菩萨也。今皆至解说。是即疑相。其求下有八句。明缘觉请。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此六句。明身子自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此四句。颂佛子疑也。以真慈悲。能绍佛种。故言佛也。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此八句。颂总述同疑致请。夫偈颂长行。可以意推。如其非颂上。即是长出。或广略互明。于义非急者。不能繁文。此是初番为自他。求决疑请竟。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此一节。对上止叹中。乃是第二止也。其止意者。若更说者。恐其当机惊疑不信。故止之也。亦表下第二周之意。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从舍利弗重白讫偈。此一节文。是身子第二腾众宿植利根故。久植必解。更牒致请。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此从佛复止讫偈。明佛第三番止。为护上慢闻说必谤墯恶故止。亦表下第三因缘周也。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从尔时重白。是身子第三述慧益多。牒疑更请。此六段第三腾疑请竟。始从定起。讫此偈。总是正说分中。初略开三显一文竟。

    次下当广开三显一也。此一节文。下经从尔时佛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下去凡有七品半经。是正广明开三显一。此段文有三。一为上根人法说。二为中根人譬说。三为下根人宿世因缘说。亦名理事行三。此正说经文。自古多有纷诤。今依天台评判。以十义料简。因为十门。故撮录此。冠下经文。使无惑矣。

    一明通别者。初周别名法说。通则具三。如优昙华时一现耳。即譬说。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因缘说也。二中周别名譬说。通则亦三。我先不言皆为化菩萨故。又合譬。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即是法说也。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即因缘说。若谓此文属法说者。可长者闻已。惊入火宅。方宜救济。即因缘也。三下周别名宿世因缘。通亦具三。我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令入佛慧。是法说也。有一导师。是譬说。而作三周者。从多从正。从略从傍。欲令名字不滥。各据一意耳。问。三周为三根人。一周通有三说者。一说应具三根否。答。法说非止逗上中之上。又有中下。但法说自被法说中三。余二周亦尔。欲明所被之人。先明能益之法。故先譬三周通别也。

    二明有声闻无声闻者。不可偏执。若从长者实智往观。则无客作人。若就穷子根性。自谓作人。依经望论。应有几种声闻。一久习小。今世小道熟。闻小教证果。如论决定者是也。二本是菩萨。积劫修行大道。中间疲厌生死。退大取小。是别异善根。佛且成其小教。断结取果。为退大未久。习小来近。理应易悟。论名退菩提者是也。三以有此二故。诸佛菩萨。内秘外现。成就引接。令入大道。论名应化者是也。四为见权实两种能出生死。欣乐涅槃。修戒定慧。微有观慧。未入似位。薄有所得。便谓证果。此名未得谓得。论名增上慢者是也。五者今教开前权实两种声闻。故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即五种声闻也。若从小决定退大两种。即有声闻。若从大乘。理无灰断永住化城。终归宝所。实者既尔。则无有权。若增上慢。则非权实二种摄也。次明大乘应化佛道有无者。若权作应化。外现小迹。内隐大德。从隐德说。则无大乘声闻。若自行发迹显本。则言有大乘声闻。彰言发迹。仍示声闻。名为大乘也。今经开三显一正意。为决定退大声闻。令成大乘声闻也。今经若未闻未记之前。则有实行声闻也。若从开已记了说之。则此经无声闻。后云声闻而退即闻。安通序之义。乃集经者从昔安名。论云前二未熟不记。后二与记。天台四种相望。近远皆记。论据在座得记。今据通途被开。既彼此闻经。必彼此与记。一开之后无所间然。论涉有余之说。无以经意雷同。为所被观实有无。故二明之也。

    三明惑有厚薄者。前明实行中得入之人。三周不同。由惑厚薄故。明根有利钝。皆论大乘根性。别惑有厚薄者。即为四句。一别惑轻大根利。一闻即悟。二惑重根利。再闻方晓。三惑轻根钝。三闻乃决。四根钝惑重。止为结缘众耳。复次初品无明三重。覆初住中道。初闻法说。上根之人。三重一时俱尽。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得记。中根断二重。下根断一重。次譬说时。中根闻断三重尽。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得记。下根进断二重。次闻因缘说时。下根方断三重尽。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得记。既三周入住。前后不同。须辨根之利钝。惑有轻重也。

    四明根转不转。夫众生心神不定。遇恶缘转利为钝。遇善缘转钝为利。若先值佛闻法。自有转下中为上。初闻法说便悟。自有转为中。闻譬说得解。下者不转。三周乃了。由宿生转已成三根。致使今闻三说。前后悟入也。譬三刀斫木。利一。中二。钝者三下。利钝之名不失。木断之处是同。问。三根若入初住位。犹有利钝否。答。真修体显。则无差降。问。若尔初住已上。更起缘修。有优劣否。答。此同位人。无复胜负。真修体融。宁得有异耶。先虽明惑厚薄。须由宿根。故明也。

    五明有悟不悟。前根虽成。要须有悟。经中多明菩萨为上根。缘觉为中根。声闻为下根。若菩萨并是上根。应并在法说中得悟。缘觉并在譬说中得解。声闻并在因缘中得悟耶。然经中一往。释出三根。至于悟解。义未必然。当知三周一一皆有三乘悟解。若尔今经何意。但见声闻得解。不见支佛得入者。何耶。以由支佛乃是中根。既值佛出世。入声闻数。随根得悟故。不别标缘觉耳。故身子请偈云。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依此文。即知缘觉入四众摄。又法师品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岂无缘觉得解耶。当知菩萨三周。亦得悟解矣。

    六明有领解无领解者。若三乘同悟。何意但见声闻领解。不见缘觉菩萨领解耶。今明无佛出世。名独觉。既闻佛说十二因缘。乃名缘觉。既入声闻数中。得悟领解。皆不别出也。菩萨不领解者。声闻之人。前不明得佛。今经开其归大之路。自恐解谬。故对佛述。菩萨不尔。故无领解。又其意有三。一菩萨本意求佛。设有异执。而执轻。终归取佛。无有不得之虑。今闻三周之说。但是正其观慧。故不须领解。二菩萨悟大。处处有文。二乘作佛。始自今教。逐要流传。故略耳。胡文或有。汉略不书。三菩萨。位行深绝。诸新小菩萨。不敢领解。至说寿量竟。弥勒都总领解。初从无生法忍。终讫余有一生在。则是今经具足。有三乘领解也。

    七明得记不得记者。若三乘同皆领解。何故但见声闻得记。不见缘觉菩萨受记耶。若缘觉既入声闻数。故不记别也。若菩萨亦有三意。一者昔明二乘入正位。不能发心。何由得记。今既悟入大。欣斯别决。故为记劫国名也。菩萨发心求佛。行成自满。故不欣急求。佛亦不促授。又前教处处授菩萨记。亦是逐要传译。如上所说。二菩萨亦有别记。如调达龙女。岂非别记耶。又法师品云。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法华经一句一偈。我皆与授记。当得三菩提。岂非三乘同记耶。三二乘昔来未曾得八相记。故记其劫国。菩萨先已曾记。故不重明耳。浅近之记。初住已得。非菩萨所欣。菩萨所欣。乃是圆极妙觉远记耳。故寿量中。始从发心。讫一生得。妙因斯满。极果顿圆。此乃授法身记莂。故知今经三乘具记也。

    八明悟有浅深者。一往同破无明。入证初住。细寻必应明晦。初闻法说。尚入佛慧。更闻譬说。岂不重明。又闻因缘。理自增进。更闻寿量。弥复优深。如听法人。重闻胜前。单复厚薄。方之可知也。

    九明权实得益不同者。古人云。三乘实行获益。权行止为接引影响。不论其益。天台不尔。若至寿量。权实悉得益。增道弥高。损生弥尽。邻圆际极。唯一生在。岂非权者益耶。所以初为影响。共熟实行。后说极果。则自道明。文云出入息利乃遍他国。息利在他。即是己利。实行得益。由于权引。化功归己。权亦得益。若宜密闻久远寿量。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何必须待本门耶。又我自欲得此真净大法。即是自益。当知今经权实皆益也。

    十明待时不待时。尔前不悟。必待法华悟者。名为待时。法华前教已解者。名不待时。何故尔。佛有显密二说。若显说为论。法华之前。二乘未悟大道。要须五味调熟。会在法华。故云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此即待时也。若密教为论。未必具待五味。在法华方会。尔前密有入者。故名不待时。此乃今昔大判时不时。若就三周。亦是待时不待时。迹本二门。亦是待时不待时。致有前后悟入。即此意也。问。本论中。明决定性非密非显。二时不摄者。应是失时永不得悟耶。答。余经或谓此为失时。今经不尔。此虽于密显不悟。而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故无失时。乃是待彼土之时耳。问。下五千起去应是失时否。答。此等应以如来灭度后弘经人受益。或在涅槃得度也。问。身子初周为四众三根请。譬周为中下请。云何言佛各为三根人。三周说法耶。答。此语不便。请则普请。说亦普说。但上根智利。闻法得悟。中根处中。闻譬得悟。下根居下。闻三得悟。鉴物机情。理须预照。及至为说。何择中下。闻者未悟。自在物机。汝当随义。云何随语。已上十门。出天台法华经疏。预出此义。贵临经不惑。记中释此委悉。避繁不录。须者寻之。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

    此一节是如来顺许。汝已等顺也。岂得不说。是许也。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此一节。是诫许也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此是三慧。大经明四善法。为大涅槃因。此经一善知识。即如来也。三句即三慧。故佛诫之。是近因缘。

    △此下第三简众许。经分为五科。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此正是简众许。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故名简众也。

    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二明简众所以。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根深。但五浊障罪。其根犹未名深。更加执慢。方名为深。未得三果。未证无学。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也。有如此失者。谓障执慢三种之失也。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三明去住化仪。而不制止者。上闻开三显一。言略义隐。犹未生谤。足作系珠因缘。去则有益。若闻广开三显一。乖情起谤。住则有损。是故如来不制止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

    四叹当机之美。言枝叶细末。不任器用。此等执方便之方便。于大非器。大品云。攀附枝叶。弃于根本。是人为不黠。即是此义也。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此庆喜退座。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复妨他大光。今退无谤法之愆。复无障他之过。故云佳矣。上枝叶未去。如来三止。贞实愿闻。故身子四请。师弟鉴机。非徒靳固也。问。佛大慈悲。何不神力使其住而不闻。如华严聋哑。何不增状毒鼓。如喜根胜意。答。各有所以。华严末席。始开于渐。未破小执。故在座而隔应。彼末席者。此且一往寄结集说。旧经三十七云。时舍利弗祇园林出。不见如来自在。庄严变化。及师子吼。妙功德等。不见诸大菩萨等。亦无智眼能见觉知。及生意念。亦不乐说。亦不赞叹。以声闻人出三界故。此即如聋如哑之文。于彼末会。即当渐初。然亦寄于娑婆一期。设化渐教。以说用通。今意应知。华严尽未来际。即是此经常在灵山。何殊十方更互主伴。至三十八入佛境界品。文殊从善住阁出。与诸天龙等。至如来所。头面礼足。设供养已。辞游南方。时舍利弗。承如来力。见文殊从祇洹出。而作是念。今与俱行。时舍利弗有六千弟子。从自房出。礼佛足已。至文殊所。此六千等。皆新出家。已曾亲近过去诸佛。皆是文殊之所化度。舍利弗为诸比丘。广赞文殊。文殊语诸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种大心。则得佛地。况菩萨地。自古皆云华严时长。若尔乃是结集后教至般若来。方可得云令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义当转教时也。结此等文意。入华严中。故云时长。当知以法界论之。无非华严。以佛慧言之。无非法华。道理虽尔。若约次第部类不便。则鹿苑诸教。皆应结取。但大小不同。机见不等。故令教主说亦不一。验舍利弗。已有六千弟子。故似方等般若教时。何但鹿苑耶。今文复云。未破小执。即似鹿苑之始。准下释信解品中长者之文。但是机见着脱前后。今亦且寄渐教。大末小初。为释。今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正欲灭化破庵。宜须拣遣。若去住俱谤。宜如喜根强说。今去则有结缘之益。为当来得度之因。那忽令住。住则有必谤之损。那忽不遣。喜根以慈故。强说如来以悲故发遣。今汝善听。即是结许也。从汝已殷勤。讫此三节。总许说竟。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是身子等受旨也。愿乐欲。义当一请。并前为四请。

    △此后正是广说五佛开权显实也。何名广开耶。对上略开有三。一上经文句逗少。是文略。此中章句多。是文广。二上总云诸佛。是人略。此中广明五佛。是人广。三上但略开三显一。是义略。此中广明六番。是义广。有此三意。故名广开。六番者。一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五举五浊释权。六拣伪敦实。然此五佛章中。并以三四为今经正意。余四番彼此存没。共成一意。六番故也。又略开有通有别。通则始从定起。讫此偈终。别则略开。在偈后三行半孤颂是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此是第一总明诸佛开权显实。章句中初佛叹法希有。法譬双叹。时乃说之者。诸佛同出五浊。必前开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久久稀疏。故言时乃说之。久不说者。为昔人未堪故。时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何说耶。为今人已堪。时已至。五千已去。决定说大乘。故言时乃说之。问。且如华严方等般若诸部圆经。皆谈佛慧。何名稀疏耶。答。此约二乘钝根菩萨。及时部说。初于华严而不闻。次于鹿苑而入小。后于二味而不取。今始得闻。则成稀疏。若诸利根菩萨。何尝不闻。但以增进为今经益。约教。尔前非无圆中。约时。待绝俱妙。指独显说。故云稀疏也。优昙华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表三乘调熟已后。方说妙法。授法王记。闻此妙法。照心即中。必获佛记。名为灵瑞。此华定表当来果位。故譬先兆也。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汝等当信者。劝信无虚妄法也。此理至深。理与昔异。此言至妙。言与昔反。此行至普。行与昔乖。此人至胜。胜于昔劣。至者实之极也。何故劝信。欲明昔粗即今妙。故恐物生疑。故预劝信。如何即粗。还指客作之粗。全成长者之子。故四一妙。更无所改。全成妙四。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恐物生谤。故劝信也。信无虚妄人。说无虚妄法也。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此明第三诸佛开方便。欲开显实相。先叙所开。即所施是。意为显实之所。故叙施权之意。初明佛道随三种机。宜说方便教。故言随宜。佛知物机未纯。悉莫能解。故言意趣难解也。当知为实施权。意在于实。是法皆为一佛乘也。开权显实。意在于权。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声闻之法。是诸经王客作贱人。是长者子。治生产业。即常住之理。若昔以实为权。权名隐实。今开权显实。实外无余。潜之与显。利在物情。常住本源。未尝增减。故未开之。前非但不说显实之名。都无施权之语。故说宜权之言。即须显实故也。须知此是法华之宗致。实教之源由。释义之指归。众行之府藏。若不体之。徒施徒运。善须解此。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此释上施权意也。举今佛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以巧慧同故。借此释彼。如我以无数方便者。诸佛开权。亦如我也。正意引诸佛证此。故且以此释彼。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