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彼。意明彼此道同。悉皆施开权故。须释出也。亦可指下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一节结上开权。即以是法两字。指向说诸法。开权意者。佛意难知。唯佛能了。禀教当机。昔谓为三。诸佛知一耳。即用下是法等。结此中文。亦是法等正属下显实者如此。两句意显权是即实之权。下正显实。实是即权之实。佛意经语。深有妙旨。此叙诸佛施开权意。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此是诸佛正广显中。初先标胜人法也。举无分别法。唯是佛所知。佛以无分别智。解知无分别法。即是显实法也。指向是法之权。即是显实法也。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第二标出世意也。一大事者。即是今妙法华经也。夫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现于世。祇令众生得此实相。唯为此事。出现于世。曾无他事。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又一则一实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能博三五七九。故名为大也。诸佛出世。以此威仪法式。教化众生。故名为事。自行化他。俱名为事也。又一即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解脱。诸佛出世意。令众生显此三法即一不可决定。是秘密藏。故云唯以一大事也。因缘者。众生有此一乘之机。能感故。故名为因也。佛承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一乘之本意。而昔施三者。为此一弄引耳。如人欲取。先当与之。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即此义也。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第三重更标起者。将欲分别。更重提起。为解释之端。又此大事。佛所尊重。故数言之。表法尊不轻易也。

    △下从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至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正明总诸佛正显实文。此之真实妙理。何人能知见之。佛乃约开等。方能知见。良以开等并是证佛知见位也。故佛约人理教行四一。释出今经所依谛理。实相境界也。故法华论约四义释之。谓证不退地。知如来能证实。法身同义。及不知究竟处也。四种释开示等。天台顺经依论。四种一中。一一约位智门观四义。消此一段。正显实文。约横竖。皆是显于一实也。若云显实。即无量法。皆一法也。广则一切心尘。行法入理等。无非一实。此所照妙境。唯一乘实法。何四之有。理虽如是。就解释门。太成通漫。但可览照己心而已。消经且约四义释之。当知此之一乘实理。理不独显。须以智门观三。历所涉位。共方显理。故佛以位教行人四种。是能释此实理。故天台顺经论旨。四义消之。使佛出世。为令众生佛之知见。不妨高位。不弃凡夫。罄尽经意。所以四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是以一一四义。方见经文矣。此一乘谛境。不可知见。约于智眼。乃能知见。此之一乘。何种人能知见之。当知四眼二智。万象森罗。不能知见。唯以佛眼种智。真空冥寂。则能知见。然四眼二智。与佛眼种智。虽体相即。显胜须分。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不论佛果自知自见。若偏语佛果。即失众生。若唯语众生。则无佛知见。故不可偏取。所以众生义兼。佛果唯极。极果知见。令物即得。故异诸经。若三教行人。虽是众生。未有佛眼佛智。不能知见。则众生开佛知见未成也。唯圆教名字。至相似人。乃能知见。且约解观。犹未灼然名开。故至分真四位。方乃名开。亦是众生。盖分得佛眼佛智。则众生义成。知见义亦成。故佛知见开。定在初住已去也。自非天台委出妙境众生心佛一体无差。岂知众生有佛知见。自古释佛知见。约为众生。其理不显。唯天台大师。约教位人行。判众生佛知见。其理宛然。所以序中瑞相。预表天雨四华。表万善同归。得。入四位华。以趣佛果。故至下消文。乃用四义。当以此冠。消经文。四一义显。此下正理一也。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诸佛者。不独五佛而已。须谈一切十方刹尘诸佛出世。莫不皆为众生开佛知见。一乘妙法。是佛佛之本意也。开者。一约位。即是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何者。性德之理。而为通别两惑之所染着。此通别两惑。同在一念。念体即是。是体非理。是事非是。是非一如。同体为障。难可了知。初心名字能圆信。五品能圆受。相似能圆伏。而未能断。不名为开。内加观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两惑。显出如来藏。修性知见。朗然开发。譬如日出闇灭。眼目有用。故名为开。缘修破惑。故名便得清净也。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于十住小白华位也。二约智者。即是圆顿道慧。见道实性。实性圆中得开。故名开佛知见也。三圆教门者。即是空门。一空一切空。故名开佛知见也。四约观心者。观于现前妄念。即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之为开也。此位智门观四义之中。先明位者。以见理亲故。是以先列。经文亦然。须晓一一位智门观。各各具四。亲疏互摄。能所映显。方见体圆理一也。

    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示者约位释。则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即是十行大白华位也。约智者。即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显示佛知见也。约门者。即是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也。约观者。然上开中。明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为示佛知见。理一也。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悟者约位。则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即圆顿理量不二。故名为悟。即十回向小赤华位也。约智者。即是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也。约门。即是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也。约观心者。即是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为悟佛知见。理一也。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入者约位。则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至荼。入萨婆若海。圆妙如理如量。通达自在。如量知见。能持众德。如理知见。能遮诸惑。即是十地大赤华位也。约智者。即是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入佛知见也。约门。即是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也。约观者。即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入也。然始从诸佛开佛知见。讫入佛知见。并是理一也。然此一节。何名理一耶。依义依文。故名理一。依义者。若无理一。众事颠倒。悉是魔说。非复佛经。故须理一释也。依文者。文称佛知见。今取所知见。所见即谛也。所知即境也。境谛即实相之理。故名理一也。然开等四句。句句各别。约位智门观。别释者。欲显如量知见。故且分别四位耳。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既云难易。即知初心与毕竟心。应有明晦浅深之别。犹如月体。初后俱圆。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见。皆明照实相。而说开入之异耳。当知如理知见。实无分别浅深之异。以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只开即具示悟入等。更非异心也。位释既尔。智门观三。亦约实理。无浅深之别。须一智具四智。一门具四门。观中一义。亦具四义。下释人行教三。亦应准此四释。下更不别出也。

    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即结上理一义也。昔方便教。亦得义论开示悟入。何者。如别教。亦可三贤十圣。对开示悟入。虽证道同圆。而带地前。非佛知见。故别知见不可即为众生开之。通人。见地开。薄地示。离欲悟。已办入。藏中二乘。准通可知。若约菩萨。则初祇为开。二祇为示。第三为悟。百劫为入。若兼圣位。则合第三百劫为悟。三十四心断结为入。此之三教。义说虽有开等。而始终不明佛知见。故并是权也。今约部简。纯一无杂。明佛知见圆融三谛一大事之实。实即理一故。结上理一竟。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此明人一。若就昔方便说。谓教化三乘人也。理实而言。但化菩萨。佛意所观。即是己子。无非人一。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今日开显。自知是子。实非作人。故名人一也。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此明行一也。诸有等者。诸谓三乘众行。名之为诸。常为等者。昔设诸行。为圆故诸。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即行一意也。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此明教一也。即圆顿之教。名一佛乘。纯说佛法一乘教也。自偏小三教。皆名有余之说。俱不了义。非一佛乘。言无余乘者。须约部消。何者。既云无余。则已简偏小。又云若二若三者。约部纯圆故也。当知无余之外。复无二三。无余乘者。今教无华严中带别方便有余之说也。若无二者。即无般若中之带二也。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也。既无三昧。无鹿苑小则可知。今以教部消经。妙义显矣。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此即总结上显实一段文也。当知一切十方诸佛。皆为开示一佛上乘故也。始从如是妙法时乃说之。讫此。是总明诸佛章开权显实竟。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此明第二过去佛章。正明施开权教之法。然此过去章。及下未现二佛章。文理亦如前总佛章。具足六义。此但有开权显实二义。阙叹法希有与说无虚妄二义。义有指前即具。又后阙举五浊释权。与拣伪敦实。此二指后释迦章中。即三世佛章。具足六义。经为避繁。前后显映。至下释现在未来二章。准此可解。此明过去开权也。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是法者。即指权是也。实此正明过去显实文也。言须过去之中。自具三世。且举其总耳。此显实例上具四一者。一佛乘即是教一。从诸佛闻法。是谁闻法。法被众生。兼得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所知即是理一。能知即行一。文虽不次。四一兼足。过去佛章竟。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此明第三未来佛亦先施开权法也。未来佛章。亦须自论三世。亦且举总耳。如前说也。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此明未来佛。后乃显实。但具二章。须具六义。如前说。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

    此一节。明第四现在佛开显章。此中正是化主。初标佛出之意。如前诸佛章中。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此亦如是。唯为饶益安乐众生。而出于世也。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此明现在十方佛。亦先施开权法也。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此明现在佛正显实也。一佛乘则教一。众生所被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所知理一。能知是行一。文具四一。现在章竟。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

    此一节。总明上诸佛入理。上文诸佛但有教行二文。义兼四一。此总出人理。三世四一义足。焉知此文是总耶。以初文云是诸佛等。故知是总。三世佛开显毕。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故。而为说法。

    此明今释迦正施开权法也。我即现在释迦。自指所谓也。先三后一。如上四佛不异。故言亦复如是。知诸众生至本性。即感也。言众生有种种欲者。即是五乘根性欲也。现在名欲。此欲由过去之根。宿种难转。随习不舍。名为深心所著。即是其根也。随其本性者。即未来名性也。根者以能生为义。由根习种。成于现欲。欲以取境为能。以能取于五乘教故。习欲成性。故性望欲。性名未来。未来望今。名为本性。然以根欲性三。为感佛机也。以种种因缘。预测即应。随宜开三乘权法故。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此正明释迦显实也。如此即指权为实。故名显实。何者。在昔施权。尚无权名。何况有实。故今开权。权即是实。故云如此。当知述其施权。意在开也。此是显实也。佛乘是教一。种智所知理一。一切是行一。能禀是人一。当知如上五佛开权显实。佛佛出世。莫不皆为一佛乘故。三世既然。十方亦同。十方若同。则尘刹一切国佛。皆先施方便。次乃显实。斯经约部。纯圆无杂。故云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是知今经永超一代。诸大乘经。皆所不及。经文旨趣。灼然明白。当依佛语。显实文竟。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此明释迦第三举五浊释权。将举五浊。先标其意。由上佛佛虽明开权显实。而未明隐实施权之意。当知一乘妙法。其法清净。湛一如空。尚无带二带三之权。况有鹿苑单三单五之权。祇为五浊障重根钝。实不得宣。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须施单五单三之权。方施带二带三之权。故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说于带二带三。单五单三之三。恐不了所施之意。故先以一实。况无二三也。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

    上已标施权意。今欲释出。先唱数。为下释之本。

    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此即列五浊名。

    如是。

    此即指体也。五浊体相不可具颁。但云如是也。然五浊之体者。劫浊以何为体。劫无别体。劫是长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也。如下云劫浊乱时。即其义也。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文云众生垢重。即此义也。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也。见浊。指五利使为体也。命浊。指暖息识三相续不断。故曰连持色心而为体也。此略出浊之体也。

    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

    此略举其浊相也。初经云劫浊乱时者。即劫浊之相。何故劫乃得浊。以由四浊增剧。聚在此时。故名劫浊。劫有大中小三。亦空成坏住四种。俱名为劫。四劫之中。空成坏三。而无劫浊。浊在住劫。悲华经云。于住劫中。从八万减至三万。亦未有浊。至二万岁。为五浊始。广明劫义。浅近易知。出经论文。不烦具录。若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疾疫起。由此贪瞋烦恼痴等故。起小三灾。由三灾起故四浊增。烦恼倍隆。由劫浊。由劫烦恼二浊故。致诸见转炽。由前三故。众生乃浊。揽粗弊恶五阴。成恶众生。表恶名秽称。成浊众生。由前四故。其命则浊。积年成寿。年摧寿减。年寿相逼。故曰命浊。当知四浊与劫。更互相由。故名劫浊。如水奔昏。风波鼓怒。鱼龙搅挠。无一憀赖。时使之然。是名劫浊相。经云众生垢重者。即众生浊。由揽五阴色心。立一宰主。譬如黐胶无物不着。流宕六道。处处受生。如贫如短。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也。经云悭贪嫉妒者。即烦恼也。贪海纳流。未曾饱足。瞋??吸毒。挠诸世间。痴闇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由此五钝使故。是为烦恼浊相。经云成就诸不善根故者。即是见浊相也。以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三世一世。或六十二。或六十五。乃至遍一切处。及一切法。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自出。是为见浊相也。命浊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是为命浊相也。然浊相众多。不能具说。且依略释。粗陈大纲。当知五浊并以烦恼见为根本。皆从二浊。成于众生。从众生有连持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也。问。若云为众生有五浊。而障于大者。且如华严中。有未除五浊凡夫。而得闻大法者。何耶。答。此应四句分别。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华严初闻大者是。二根利障轻。三根钝障轻。他方净土闻大乘者是。四根钝障重。如此土身子之流。除浊方闻大故。故云五浊障大也。五浊遮鹿苑方等般若等。如天台疏委释。根遮障重。四悉及一十四门分别。须者当寻彼疏明矣。

    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总结上第三施权意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从此至下决了一节。总是释迦第四拣伪敦实。此明不闻不知。拣非真弟子。如世弟子。随顺师法。继嗣传灯。若不闻不知。则无法可顺。何谓弟子。如来昔说五浊开三。汝随顺得涅槃。得闻得知。名为弟子。今五浊既除。为汝说一。若不闻不知此一乘法。自谓已证。则非真弟子也。问。前经文。佛自云唯有诸贞实。即是真弟子。今何言非真弟子耶。答。前云贞实。即真弟子也。今言非真弟子者。以大逼小。小谓是真。大判非真。故以大敦逼时众。令信受解。若自谓真。则不闻不知也。不闻者即不闻教一。不知即不知行一。非真非理一。非弟子即非人一也。此乃以大乘。密而斥之。故云非佛弟子等。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此明若不志求。不信此者。成增上慢也。上以不闻知。斥非真弟子。今以不信为增上慢。此敦其现座时众。即席必信。何者。汝等若保小真。自谓后身。身尚有变易。处处受生。实非后身。汝自谓究竟。犹有余二百由旬。实非究竟。未得谓得。岂非增上慢耶。若真罗汉。须信此法。浊除根利。知非究竟。既信今实。知身非后。不起上慢也。知非究竟。信于究竟。即信理一。无增上慢。即成行一。信即信教。是为教一。是佛弟子。则是人一。拣伪敦实文竟。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

    此明开除。若佛在世正说是经。不信不受。非真罗汉。成增上慢。若佛灭后。方得罗汉者。偏执权经。不信圆法。听许非增上慢也。

    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其义者。是人难得。

    此明佛灭后。好人难得。深经难解。亦不成上慢。佛虽入灭。此经尚在。不信不受。应是上慢耶。即开除。佛灭度后。虽有此经。解其文义者。此人难遇。致令罗汉不信不解。亦应听许非增上慢也。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此即释疑。若佛灭后。解经人难遇。得罗汉者。即永入涅槃。一向不闻。永不成佛耶。即释疑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舍命已后。便生界外方便。有余之国。值遇余佛。得闻此经。即便决了。释论假设问云。罗汉受先世身。身必应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答。罗汉三界漏因缘尽。更不复生三界。出三界外。有净佛土。无烦恼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故法华云。有罗汉。若不闻法华。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皆作佛。论既引经为证。今释经还用论解。又南岳师云。余佛者。四依也。罗汉若遇之。闻经决了。又罗汉修念佛定。见十方佛为说此经。便得决了。当知罗汉念十方佛者。则从已发大心者说。若唯释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机发。使之然耳。小乘中诸部不同。亦有信有十方佛者。即小乘人。修第四禅边际定力。见十方佛等。念佛观成。感佛为说此经决了。又凡夫行人。苦祷忏悔。见十方佛为说。亦得决了。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

    此明释迦第五用无虚妄者。止物谤心。以劝信也。此劝信释迦实说。故云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但云佛者。即释迦佛也。

    诸佛如来。言无虚妄。

    此劝信诸佛实说。故云诸佛言无虚妄。诸佛道同。弥加信受也。

    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此结成上之实说。言无虚妄。故云唯一佛乘。当生实信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

    此颂上许答中。五千拂席者。正颂拣许。然上慢。我慢。不信。此之三失。四众通有。但出家二众。多修道得禅。谬谓圣果。偏起上慢也。在俗矜高。多起我慢也。女人智浅。多生邪僻。不自见其过者。有上三失覆心。藏疵扬德。不能自省。是无惭人也。若自见过。是有羞僧也。于戒有缺漏者。即大论大经十戒之中。即前不缺不穿不破不杂等。即律仪之戒有缺。故云缺也。漏者定共道共有失。名之为漏。护惜其瑕疵者。以无道定等故。内起恶觉。如玉含瑕。以无律仪故。外动身口。如玉露瑕。覆罪自得。故名护惜也。是小智等者。不得学与无学之智。而但有世间小智。妄谓有漏以为无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众中之糟糠者。是五千等。但有世间之禅如糟。无无漏禅定润之酒。五千但有文字之解如糠。而无理慧之米。以无无漏禅定及以理慧二德加之。三失覆心。佛威令去。是人鲜福。不堪闻法。故须拣遣。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此二句。颂上众已清净。枝叶譬其非好器。悉不任用。故佛遣之。

    舍利弗善听。

    此一句颂上诫许。即前诫令善思念之。已上颂上许说竟。

    △下当颂上如来正答。五佛开权下文颂前诸佛门。与长行凡有四异。一彼此互无者。上长行诸佛中。有叹法希有。而无五浊。颂中但有五浊。而无叹法。二前后间出。上先叹法。次明不虚开权显实。今先开权显实。后明不虚。三开合不同者。上劝信与不虚合说。今颂中分。劝信在前。不虚在后。中隔五浊文也。四上以释迦方便。释成诸佛之权。偈中以释迦之实。释成诸佛显一。故颂与上长行。有此四异。虽有此异。不出六义也。六义是同。于理无妨。事须辨之。故此先明。贵临下文不惑矣。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

    此四行一句。颂上诸佛正施权。言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诸权法也。自行因满所感权法。正当自行体内权也。无量力便力已下。颂上诸佛随宜说法乃至演说诸法文也。此中广颂随宜之相。即是照九界机。说七方便法也。诸佛所得。即法体亦不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也。众生心所念者。现起希望名念。念则且语内心。种种所行道者。化他权行法门不同名种种也。若干诸欲性者。说七被九。七九之中。随何等机。闻何等法。遇机便逗。不可定判。故言若干诸欲也。现在欣乐名欲。过去所习名性。或可习欲成性。成性生习欲也。先世善恶业者。七方便通途传传为善恶也。佛悉至舍经者。佛以权智。照诸方便性欲。然后以诸因缘譬喻。随其所宜。设九部经也。或说十二部。文中且出九部尔。当知五佛章章。皆立一施之言。于今乃成二意。一者腾昔施权。二为显实之所。不指所开。无由说实。况指权是权意。今当机知非究竟。既显实已。权全是实。唯一佛乘也。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此一行半。结施权意。乃是长颂。上无此出。互现要列也。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贪着障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小。故为是说涅槃也。此颂上诸佛施权文竟。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此下是颂上诸佛显实。此初三行。颂上理一。令得入佛慧。颂上一大事因缘也。决定说大乘。总颂上开示悟佛知见也。入大乘为本。颂上入佛知见也。经文多云是说。那云是理。此是以能显所。准前可知也。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此四行半。颂上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以明人一。上直云教化菩萨。颂中广出诸方便人。皆成实人也。言有佛子心净。至故为说大乘者。即别教之人。为此佛子说大乘经。得记心喜。即成圆教真实之人。声闻若菩萨者。声闻须该两教。兼得藏通缘觉。以缘觉有值佛者。若菩萨者。亦是藏通等诸菩萨。闻佛所说。乃至一偈。皆成佛无疑。即是七种方便人。到今经无非佛子。即是颂人一也。又诚言成佛无疑。当知此是极圣诚说。弥须信受三乘作佛。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此一行三句。颂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等也。若十方佛唯说一法。即是教一。假名引导。即方便教也。教本一实。故三是假。为物假设三藏等权。今既显实。重举所除以示佛慧。经牒假名三教。显佛慧一教。教一之方转明。更取上文。无有余乘者。显唯一。无别教中圆入别之余也。无二者。无通教中半满相对之二也。无三者。无三藏中三也。如此等二三。皆是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今但一佛圆教乘也。此指乳及二苏三味等。并为所除罄尽矣。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墯悭贪。此事为不可。

    此三行三句。颂上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即颂行一也。事即是行。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即是颂上常为一大事之意。佛自住至度众生。颂上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后一行释不以小乘度之意。此四节颂上诸佛显实经竟。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

    此颂上诸佛劝信。上云汝等当信佛之所说。此一行二句。举果人内心劝信。明佛心清净。无明悭垢众恶已断。净心中说。是故可信。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此一行。举果人外色。更劝信。佛外色身相炳着。光好端严。内无闇惑。外有光明。则口无欺诳。为众所尊。说大乘印。则可信受。举果劝信毕。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此一行。举本因时昔誓劝信也。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此一行。明昔愿今满也。我昔誓愿。非但自誓菩提。亦誓众生同入佛慧。今酬愿故说。是亦可信。今菩提既满。众生亦入。汝既自证佛慧。亦验我愿不虚。结成举因劝信也。问。佛初立誓。誓度一切。今众生尚多。愿云何足。答佛有三世益物。今且从一期现在。总而说之。但令众生得入佛乘。即名愿满。经云如我无异。颂劝信毕。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此去长颂五浊。上明五浊。在释迦章后。今颂文在总佛门末。至释迦门中。又更重出。意明诸佛同出五浊。须皆先三后一也。此一行。总明五浊障大。若论浊不障大。遇者盖令入于佛道。众生根钝。无智不受。故云障大。言众生者。中含经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此据最初。对他。得名也。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生。此据一期受报。从自立称。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即是功能彰名。故云众生也。正法念经云。十种众生。谓长短方圆三角。青黄赤白紫。如是等众生。若与佛相遇。众生以苦恼自煎。诸佛以大悲济物。悲苦相对。故言相遇。又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相关。故言我遇众生也。尽教以佛道者。夫佛大悲。恒愍众生。若以人天教。我则墯闇惑。止免青黄赤白紫方圆楞角等生死。非教佛道。若遇众生。令修小乘。我则墯悭贪。此事为不可。祇出二十五有。若遇众生。教令通别。我则墯偏僻。失佛知见。并非佛道。来至今经。普令众生得实相妙慧。体达一切皆是佛法。无非正道。此名尽教以佛道。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云无智等者。但众生根钝罪重。不肯受教。不可如愿也。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即日灭度。又贤劫前有佛。号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亦同一日成佛。即日灭度。今日有佛。复有众生。云何通耶。佛言。止止。我前所言得人身者耳。复问云。颇有发愿令五道众生。同日成佛不。佛言。不可以非器身。成无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身。然后乃可如愿。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如人求宝聚。不于空中求。若尔。龙畜等那有成佛者耶。此当乘戒缓急四句。辨之无惑。此明总五浊毕。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墯二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此去别明五浊。此二行。明众生浊也。善本。真如实相也。不依此种善根。故不感大也。坚着五欲。即诸恶之本。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备受苦毒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此一行。明命浊也。受胎之微形者。形即五阴。阴名世。寿命连持诸阴入世。从初薄酪。乃至老死。故名世世增长。是命浊相。受胎之相。委如疏引受阴身经说。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此一行。别明见浊。五见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因此二见。生六十二。或云。外道计我。有四句。五阴一一四句。为二十见。约计三世。成六十。及根本二见。为六十二见等。如大品中说。

    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此一行。颂上烦恼浊文也。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此一行。颂劫浊也。长时无佛法。即劫浊。又上来四浊。集在时中。故名劫浊。如是人难度者。五浊障故。不信一乘。则不可度。由劫浊使然。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一行。明权为说小。由上五浊障故。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此一行半。明即终令入大。折三界妄尽。灭色取空。则非真灭。若体达无明本无常寂。即是真灭。本无虽寂。若不修道。无由契会。故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也。此颂上五浊章竟。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此颂上不虚中。初二句。先明释迦开三。故云我有等。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此次二句。即明诸佛后显实。彼此互现耳。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此一行。正明诸佛皆先权后实。诚言不虚。勿生疑也。颂总诸佛章竟。

    △此下二十七行半。颂过去佛门。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

    此初二行。颂上过去佛章开三施权文也。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此去颂上过去佛显实。上显实中。只有教理两一。兼得人行。今颂中有二十五行半。具颂四一。初一行。略颂上三文也。皆说一乘法。即是颂教一。化无量众生。颂人一。令入于佛道。即理一。所趣是理。能趣是行。兼得行一。此略颂竟。下广约五乘显一。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初此一行半。总明五乘。以显一。天人群生类。是举诸乘以明人一。更以异方便。举诸行以显行一。兼得教一。第一义即是理一。异方便下。正因佛性。即第一义理也。若用圆妙正观。此即实相方便。不名为异。若用七方便观。助显第一义者。名异方便。令开归一方便也。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此去别约五乘显一。此二行别开菩萨乘。若作五乘释者。此菩萨但是六度菩萨乘。若作七方便释者。兼得通别菩萨乘。何者。三教大乘。皆行六度。而运心有异。若相心行六度。即三藏菩萨。无相即通教菩萨。非相非无相。次第行六度。即别教菩萨。今但列六度。未知定判属谁。寻上文云更以异方便者。非独五乘中六度菩萨。即七方便中。三教菩萨方便也。若五乘之称。但有鹿苑。七方便名。通于三味。六度之行不局一教。故知此文可通三教菩萨也。若昔闻法者。皆已成教一。昔六度行。皆已成行一。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人一。皆已成佛道。即已成理一。若菩萨不开。何须引昔令成教一。今正语昔闻权者。故须开。

    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此一行。开声闻缘觉。皆入一乘。何以得知是开声闻缘觉。大品叹阿罗汉心调柔软。又净名云。住调伏心。是贤圣行。是以知之。昔善软心。皆成行一。诸众生是人一。成佛道是理一。兼得教也。此开二乘竟。此下当开人天乘。成佛道也。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趣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码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榓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从佛灭度已供养舍利去。并是人天成缘因种也。此三行半。约造塔明天乘。因时至心倾财舍宝。果时自然受乐。故是天乘也。金光明云。以佛舍利如芥粟许。置小塔中。三十三天。已有自然果报。即是天业义也。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次一行。明童子戏沙作塔。即是人业。因时泛泛悠然作善。果报时须作意勤求得乐。故是名人业。至今开此人业。即成佛道缘因种也。问。天人小善。应住果报。云何皆言已成佛道。答。此应明三佛性义。故大经言。复有佛性。善根人有。即是人天小善低头举手。为山始篑。合抱初毫。昔方便未开。谓住果报。今经开方便行。即是缘因佛性。能趣菩提。如火??向空。理数咸灭。水流趣海。法尔无停。但由愿智未资。便封果报。故待今开。方是缘因。若据佛化意。何待此开。苟顺凡情。立以近称。今开近执。法界本如。岂由凡情。局彼流??。应知曾昔酬者。其因已谢。未酬者毫善不亡。若曾发心。如水寄海。酬局因者。如果酬华。故今于彼未酬之因。开其局情。及曾趣向权乘道者。今以一实观一大弘愿。体之导之。悉成佛道。若不然者。徒云说开。若不观者。则应善体自至菩提。何须佛说修菩萨行愿耶。问。若尔何故天亲法华论。云童子戏沙等。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所作善根。能证菩提。非诸凡夫及决定声闻未发心者之所得耶。答。论中乃从开竟说之。非语本善。故知定性声闻。及凡夫未发心时。纵有宿善。如恒河沙。终无自成菩提之理。故云非其能得。若未开顷。则往已成非。今若被开。宿作成种。故知善体本妙。随执者心。是故今经开人天宿作小善。咸遂佛因。童稚戏沙。乱心歌咏。指微即着。如凡夫度海不可思议。经中分明广会五乘。毫善不漏。横收童稚之广。竖显微着之深。经旨佛心罄无不尽。若恐童子事微不称佛道。散心一唱。如何消融。举手低头。须应理释。下去诸文。并准此意。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此四行。约志心造像。明天业今开成佛也。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茟。或以指爪甲。而??作佛像。

    此一行明人业也。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此一行半。结成上之显实。如是诸人等。成人一也。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即成行一。皆成佛道。即理一。既已成佛。复能四一。但化诸菩萨。即是教一也。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此三行半。约诸尘供养佛像。以明天业也。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像。渐见无数佛。

    此一行。约散心。用尘供养。重明人业。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此一行。约身业供养。明人天报。礼拜一句。五体着地。是上礼即天业。合掌低头。是中礼。即是人业也。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此一行半结成。非但显实自成佛道。亦能开权。薪尽涅槃也。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此一行。约口业供养。例上约专散。具天人业也。南无此云度我。五戒经云归命。那先经云。人临死时。一称南无佛。得免泥犁。报恩经云。华林园第三大会。九十二亿人。是释迦遗法中。称南无佛人。得见弥勒。今开此善。即成缘因。

    于诸过去佛。现在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此一行。明了因种子。若至心闻一句。是天业。散心闻一句。是人业。若例上。皆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至心散心等。五乘种子。今皆开入一实。然亦须知开之所以。若心粗境妙。但开其心。如以相心持法华经。及闻一句一偈等。若境粗心妙。境已随转。不须论开。若心境俱粗者。必须俱开。亦可但开其心。境无不转道理必须知善体性。方乃名开。总而言之。心境并开。尚开久远四恶粗智。况人天智。若不开之。则佛知见。永埋四恶。长没人天。问。何意约过去佛门显实中。广明开五乘耶。答。三世佛皆有开五乘权。但未来未起。现在始行。于证义弱。过去开权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并于十方。施权显实。证义事强。构之虚言。不如验之以实。故开彼过去微善。正击现在执心。过去既尔。我岂不然。故广明五乘也。此释过去佛章竟。

    △此下有六行半。颂未来佛章。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

    此一行半。颂上未来佛中施权文也。

    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此去并是显实也。此一行。颂上人一文也。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此一行。颂上行一文。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此一行。颂教一也。初行三句。指七方便。一切权说同成了因。其实为佛乘一句。明说权之意。诸佛两足尊一行。明说一之所由。由知无性而修净缘。令得成就。能演此乘也。言知法常无性者。实相常住无自性。乃至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是名无性。此即一实理上。本自不思议之二空也。言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即是佛种。立本无性。为本性德。故知今种即性家之种。种者能生为义。即十界界如理性。俱性并种也。若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即是性种从迷缘。故起于众生。即是真如随于染缘也。若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即佛果种。从净缘起。欲起佛种。须一乘教。此即颂教一。又无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佛种从缘起者。即是缘了。以缘资了。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三性名为一乘。故云教一。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此一行。颂理一也。是法者。众生。正觉。染净之法。皆名是法。法不出如。染谓众生。净谓正觉。众生正觉。是能住法。染净一如。是所住位。分局定限。故名为位。位无二称。同立一如。不出真如。故唯局此。此局即通。遍一切故。局之极也。通之盛也。相殊性一。故众生正觉。一如无二如。悉不出如。皆如法为位。故言是法住法位也。世间相常住者。出世正觉。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位相常住也。世间众生。亦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岂不常住。世间相既常住。岂非理一也。当知相可表帜。位可久居。众生正觉相位无二。显迷即理。理即常住。佛已证常。众生理是。故众生正觉相位常住。染净相位既同一如。是故相位其理须等。佛依世间。修成极理。验知世间本有斯理。问。位可一如。相云何等耶。答。位据理性。决不可改。相约随缘。缘有染净。缘虽染净。同名缘起。如清浊波。湿性不异。若同以湿性为波故。皆以如为相也。若同以波为湿性故。皆以如为位。所以相与常住。其义虽同。染净既分。如位须辨。今且以悟显迷。将净显染。则净悟得于常事。迷染但名常理也。又世间之名。通收依正。常住之称。不碍二途。故云理一也。若单约众生。释世间者。即阴界入也。此乃的示理境所在。故以阴入对正因说。九界阴入位。本常住。即正因也。然此正因不即六法。缘了不离六法。正因常故。缘了亦常。故言世间相常住也。即是众生性德。正因六法。与修得缘了。不即不离。是故修六性六。一体无殊。当知阴入。祇是常住也。言于道场知已。此举果释成开权显实。道场朗然。斯理久畅。物情障重。方便施三。今说时既至。悉开是实。此未来佛开权显实竟。

    △此下有四行半。颂现在佛章也。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

    此去颂上现在佛开显也。此一行半。是佛为化之意。正为安隐众生也。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此一行颂上显实。知第一寂灭。即颂理一。其实为佛乘。或颂教一。或颂行一。即正显实也。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此二行。颂上开权文也。现在佛章竟。

    △此下毕卷。颂上明释迦佛章也。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然此释迦一章。有颂上本下之义。盖迹门大意。正是开三显一。前直说法。上根悟解。更有中一之机。未悟如来善权。更为作譬。譬此法说开三显一。令得悟了。前法说中。既略广开三显一。后譬说中。亦应略广许三赐一。因缘周亦应引三入一。故下之譬说。既譬此中法说之文。须于此法说中。示其作譬之本。颂上本下。承蹑有由。法譬相成。圣说符契。譬不孤起。法亦齐等。三周之文虽异。一乘之唱无差。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之谓也。又复须知。此之一章。颂上凡有两殊。本下则有四义。且颂上有两殊者。初偈与长行。有无之殊。长行有五。一开三。二显一。三五浊。四真伪。五不虚。偈亦有五。但长行有真伪。偈则无也。偈有叹法。长行则无。此是映显互现耳。二者是次第之殊。长行先开三后显一。偈先显一后开三。此偈与长行之殊也。言本下者。四义。初是开合义者。开三显一。为下总譬本。二偈合而不开。次离五浊文。为下见火中三譬之本。开而不合。不虚为下不虚譬本。不合不开也。二明取舍者。以别见火等四譬四段经文。为下六譬之本。取而不舍也。若叹法一章。非六譬本。故舍而不取也。三论总别者。初开三显一。总叙释迦一化教门。从五浊去。皆属别譬也。四本迹义者。总叙佛教。总含本迹。从五浊去。别明本迹。五浊一章。正明居法身本。见众生苦。起大悲。从一乘化不得者。垂迹也。又须当知。承上本下。若作略广二颂。及约广颂中。更开四意。颂上本下。俱通三周及信解中。文义不阙也。若于四中。细开为下譬者。但在法譬二周。不通信解及因缘文也。盖由下文。譬喻及因缘等。皆譬上法说为要。上下文义相冠。故须依天台进退盈缩三节分经。深有妙旨。非是谩作。此预叙示。至下消文。以此照之。今义可晓。然上从今我。至佛道一行。是颂上释迦显实章中。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文也。今我亦如是。如于诸佛之是。同以一实教化众生。此总颂上显实也。安隐者。涅槃秘藏。是安隐处。佛自住其中。亦安置众生。入秘密藏也。安隐处即颂理一。众生颂人一。种种法门入于佛道。即颂行一。宣示即是颂教一也。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此一行颂上开权。我今亦如是。乃至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文也。言智慧力者。即权智力也。知众生性欲者。鉴小机也。方便说诸法者。正施权也。皆令得欢喜。随宜称机也。然上二行偈文虽略。收佛一化。开权显实。原始要终。罄无不尽。故称略颂。此明颂上竟下总譬六义作本者。初今我亦如是。我即释迦是一化之主。为下长者譬本也。二安隐者。即大涅槃常乐住处。此处寂静。无五浊障。故名安隐。即对不安隐。不安隐即三界生死。行化之所。有五浊障。名不安隐。即为下火宅譬本也。三众生者。即五道受化之徒。为下五百人譬本也。四又安隐者。即是安隐法。还对不安隐法。不安隐法。即五浊法。为下火起譬本也。五种种法门。即对不种种。为下唯有一门譬本也。六知众生性欲。即是五道根性。有三乘差别之机。为下三十子譬本也。向上即是颂略。向下即是总譬本。本末相承。文义整足。此上二行。亦名合而不离。为下总譬本故。略颂权实文竟。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

    此去毕卷。是释迦章中。第二广颂上权实。大分六段不同。是第一颂上五浊开三。别四譬中。初见火中。自分为三。初十一字。明能见眼。为下能见人。长者譬本。下文长者在门外立。以下验上知。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眼。圆照群机。若根利浊轻。则以卢舍那像。说一乘法。若根钝浊重。则脱璎珞。以老比丘像。惊入火宅。方便开三。祇是于时鉴机。故言我以佛眼观见也。问。观色法应用天眼。若分别根机。应用法眼。云何言以佛眼见耶。答。佛眼圆通。举胜兼劣。故言佛眼也。又四眼入佛眼。故皆名佛眼也。

    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此二行三句四字。是五浊开三中。第二明所见五浊也。六道因果报。如上疏广释。言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者。贫故由无福。痴故由无慧。痴贫众生。聚在一处。故名众生浊也。入生至不断二句。此颂上命浊也。深着至所见一行。颂上烦恼浊也。不求至苦法二句。颂上劫浊也。深入至舍苦二句。此颂上见浊也。或云五热炙身。欲望舍苦。反得苦报。或云诸见即是受。则有三受。见家之受。三受皆苦。行此苦因。望欲舍苦。岂可得耶。此明颂上竟。若为下譬作本。此二行三句四字。是别四初中。第二所见五浊。为下所见火譬本。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此二句。是初五浊开三中。第三悲济也。初举能见眼。次明所见火。今此二句。明大悲熏心。应入三界。施设方便。引趣佛慧也。若作譬本。为下长者惊入火宅譬本。始从我以佛眼观。至此三段。总是颂上五浊开三显一文竟。上所明三譬本。总是四譬中。初见火譬中三譬文竟。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我始下有十七行半。是广颂中第二大科。颂上施方便化意也。此科有六行半。明念用大拟不得。是别四第二寝大施小也。此一行半。明用大拟宜。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若事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覆恩。故观察。念地载德。故经行。道成赛泽之时。欲以大法拟宜众生。故言始也。又观心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之树。荫盖众生。故言观树也。经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一切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故起经行表之也。问。树地无有分别。岂须报恩耶。答。未曾有经云。祇以通化传法。名报恩耳。言三七日思惟等者。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日者。明有所表。表佛初欲三周说法。故假言三七耳。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此唯就圆教大乘为释。以今经是终穷极教故。且依之。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惟欲说圆教大乘。次七思惟说别教。后七思惟说通教大乘。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为方便之化也。因果经云三七日。四分律并萨婆多。皆云六七。兴起行等经云七七。五分八七。大论五十七。地论等皆二七。此并机见不同。不须和会。此明用大拟宜毕。此下明无机。

    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

    此去至请我转法轮三行。明无机。此半行。众生障重。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此半行。明机不堪闻。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此二行明诸梵虽请说大。佛知无机。所以不说。问。焉知梵王请说大耶。答。据下佛酬云若但佛赞乘。验知请大也。明无机毕。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

    此一行半。明无机强说。闻则有损。故息化。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此半行。正明无机息化。若作本下者。即为寝大舍凡譬本也。故下譬此云。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视父而已。譬此中也。即是四譬第二开三譬中。初譬舍几也。即颂上施方便化。念用大拟宜不得竟。下去有十一行。明念同诸佛。用三乘化。拟宜可得也。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此一行。正明三乘拟宜。颂上于一佛乘方便说三。言寻念者。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要以方便而诱济之。非是如来都不知方便。思后方能。意欲引同诸佛。亦先以方便开三。诸佛皆尔。我岂不然。故云寻念。使物必信。寻念表之也。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

    此去六行半。明有小机。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根缘。若不先小。则大小俱失。若先用小。则终必大益。巧逗机缘。念同往圣。所以十方佛叹也。此上三句。乃是释迦自叙诸佛现在佛也。由念方便力故现。现由拟法会机二义故现。

    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此一行一句。明诸佛正叹释迦。能隐实设权。故云。善哉。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第一导师。得是无上法者。即是得实智微妙第一也。而用方便力者。随诸一切佛。隐实用权故。诸佛称叹也。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此一行。明诸佛亦隐实用权也。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此一行。双释上隐实施权二义也。为众生少智不堪闻大。所以隐实。而复乐小。所以施权。故释上二义也。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此半行双结二义。虽复说三。终为显实也。从作是思惟。讫此明诸佛叹毕。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

    此一行。明释迦发言酬顺。既闻诸佛叹。释迦对曰。乃称南无。南无此云敬从也。此佛对佛。不同上文机称南无义也。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此一行。即念顺物机。是释迦酬顺竟也。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此一行半。正明施教也。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者。即是前法说中道无性佛种之理。非数。数是三权。权则可说。一实寂理。即不可说。今以方便作三乘说也。又此妙法非生非灭。而以方便作生灭说也。又小真之理。亦非说示。以方便故。作四门说。大理亦尔。虽方便可说。佛意在大。众生于实。并非其宜。故思方便。作生灭等。为五人说无常有门。言五比丘者。如前通序中略释也。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此一行。机受行悟入也。机会名受。随闻观转。即暖法去名行也。入世第一位名悟。获初果名入。转佛自证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陈如初得见谛。即断见惑。分证灭谛。亦是分得有余涅槃。涅槃之音。起由于此。得成无学。由弟子受行。烦恼断处。涅槃名生。音者声教。众教之始也。能说三乘法者名佛。所说三乘即法。见谛罗汉名僧。三宝是以现世间也。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此一行释疑也。由上佛说寻念施权。机则证果。故此一偈双释二疑。先疑佛不能自鉴机。寻念诸佛。始知根性。故即释云。非我不知用方便法。特欲引同。故念诸佛。非始念方知。从久远劫来。先自见汝等乐其小道。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即得解脱。释其疑师也。二疑诸弟子。云何凡夫众生。一世暂闻即证罗汉。乃即释云。从久远劫来。为其赞示。今称本习故。速得证果。此释弟子疑也。若本下者。始从寻念讫此。为下设三车施小譬本。故下譬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乃至争出火宅。譬此中法说文也。从我始坐道场。讫此。总是广颂上施三方便化竟。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此去六行。颂上显实也。此二行颂上人一也。若作本下。即是为下第三等赐大车譬中。初大机动索车本也。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也。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求。为得为不得。即此意。三发言索。即是殷勤三请也。当知昔教之中。已有二求。但未发言。至于今日。具此三索。从强属口。机情亦殊。若在昔。但潜伏居怀。于今乃助彰于口。应知此文义涉二酥。但是机情求佛尔。问。下文索三小车。今文佛道求大。何得以大为小本耶。答。下口虽于索三车。而情求于大。将昔许三。以求异意耳。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此中初味调伏。受行三藏六度通别等三教方便。由此调熟故。使障除机发。而求于大也。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此一行颂理一。为说佛慧。即是上一切种智知见也。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二行颂教一。但说无上道。若作本下。我即作至无畏。为下观喜免难本。然上二行一句。明障除佛喜。盖如来为佛慧故出。为昔机障重。未发大心故。不得即说。而中间二味。虽障除又未得说。今大机发。故云正是说时也。昔时小智。恐闻其谤法墯恶。故未曾说。今根利志大。闻必信解。故佛欢喜也。无畏者。不畏机熟。谤大起罪。墯恶故。言无畏也。即是为下欢喜免难本也。从于诸菩萨至上道。即为下等赐大车譬本。此二譬本。总是三等赐中第二第三本也。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此一行颂上行一。既悉亦当作佛。故云行一。即是受行悟入。六度通二菩萨。初闻略说。动旧执。致新疑。今上闻五佛开权显实。新旧两疑俱遣。非独菩萨。二乘亦除疑尽。而云声闻作佛者。昔教不说二乘作佛。今行与授记。授记不独二乘。除疑岂独菩萨。乃互存两备矣。问。菩萨何故疑耶。答。如来昔说六度三祇未断惑。一断即入真。通教说菩萨断正使留习。习尽即成佛位。今初闻略说。如来斥云悉是方便。则疑我向所禀。昔真昔成。教理安在耶。又疑三乘同学一道。菩萨既得记已。今亦斥云非。别菩萨。中实在后。初带方便。闻斥亦疑。今日开显。闻法华妙。扫荡诸疑。无复遗芥。作佛无疑。当知此中通记千二百人。故知法说获益。不独身子。故下身子领解中云。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故千二百皆记成佛。但身子领解。诸皆亦然。此颂行一毕。若作本下。此之行一。乃是第三等赐中第四。为下诸子得一大车欢喜譬本。故下譬云。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即譬此文。从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讫此。颂第三显实文竟。又从上我以佛眼观至此。亦名离而不合作譬本。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此去五行半。颂上叹法希有。此一行。颂上如是妙法。妙法者权实也。如三世者。引同诸佛用权。权是引物之仪式。说无分别法。引同诸佛显实。实则言语道断。岂存仪式。又权实本无分别。为钝根小智。分别权实。今还悟入。一三不二。即知佛说三一无分别也。诸佛皆尔。何独我耶。皆显权实不二。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此举人难。上亦举昙华。颂中还说。诸佛兴出世两句。久久悬远。时有佛出。举人难也。六四二万佛。卒难值故。

    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此二句。举说法难。如今佛出世。四十余年。始显真实。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

    此二句。举闻法者难。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起席而去。闻岂不难乎。

    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此二句。举信受者难。初周普说。唯身子等前达。中下虽闻。犹未能了。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举昙华譬上四难。但合闻者难。余例可解。颂上叹法文竟。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此去颂上不虚。此一行半。勿于可信人而生疑也。况汝。王者。凡为人王。言则不二。况佛是法王。岂容虚说。是可信也。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此一行。勿于可信法起疑也。夫方便可是权假。真实宁应是妄。闻法王说法。勿生疑也。然昔权教引物而施已复废。终归真实。今已说实。故劝勿疑。始从汝等勿有疑讫此。颂上不虚竟。为下不虚譬本。正文也。故下譬云。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否。譬此中文也。亦为不离不合譬本也。

    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此去毕经。颂上拣众敦信也。此一行。颂上拣非佛弟子。何者。若乐诸欲。是行魔业。上云。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乃至非辟支佛。著于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着生死。那为佛弟子。以生死涅槃。上下互拣非耳。终不求佛道者。颂上拣增上慢。盖上慢者。未得谓得。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乃颂上拣非佛弟子显矣。亦可释秘要。为障重之人。终不能解。故使如来秘不妄宣。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墯恶道。

    此一行。颂如来灭后解义者是人难得也。上云。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也。亦可明不善人勿为说是经也。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此一行。颂上若遇余佛便得决了。始从五浊讫此。是总颂上简众。此亦明善人当可为说。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此一行半。敦信于权。双结二义。初一行结秘要。明此法如是。先以万亿方便。然后乃示真实。次两句结弘经体。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正结不善者勿为说也。兼对习学者则能晓了。乃可为说也。

    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此一行半。敦信于实。实权无疑。自知作佛。颂上敦信竟。又始从如三世诸佛。为非离非合譬本。始从方便品初讫此。是初正法说文竟。余四在后。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