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弥陀略解圆中钞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 永乐吴郡沙门 大佑 解

    天启天台沙门 传灯 钞

    △次释解文分二。初释题解。次释经解。初又二初题解。二译人。初题解又二。初标题。

    佛说阿弥陀经

    △二分科。

    ○释经为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初中二。初正释题。

    △子科为二。初总标。

    【疏】释此经题五重玄义。准孤山法师。以两土果人为名。方等实相为体。信愿净业为宗。舍苦得乐为用。生酥大乘为教相。

    【钞】五重者。名体宗力用教相也。玄者幽微难见也义者深有所以也。此天台智者大师。深得佛心。洞明经旨。未释经文。先以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旨。以释经题。使人一览经题。即知经义。盖名者经之名也。体者经名所诠。众生之心体也。宗者行也。全性体以起观宗。全观行以归心体之宗要也。力用者。经之体宗。生善灭恶之大用也。教相者。明如来五时说法之进否也。意使学者因名以寻心体。因体以立宗要。断疑而生信。生善而灭恶。善知大小偏圆。不致谬滥经旨也。

    △二别释为五。初释名二。初标。

    ○初释名。

    △二释二。初释今题二。初通别各释二。初释别题二。初约能说所说释二。初释佛说二字二。初二字合释。

    【疏】佛说者。释迦教主。四辩宣演也。

    【钞】佛乃极圣之通号。举其别号。乃娑婆世界。释迦教主也具云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今智在于说。乃其教用。故略体从用。号曰能仁。谓能其仁。而利益三界也。四辩者。一义无碍辨。谓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二法无碍辨。谓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辞无碍辩谓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辨说无滞。四乐说无碍辨。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佛凡说法。以此四无碍辨才。而宣演之。故曰佛说。

    △二二字各释二。初释佛字。

    【疏】梵语佛陀。华言觉者。十号之一。究竟觉了。诸法实相。名圆满觉。

    【钞】题称为佛。梵语犹略。具云佛陀。华言觉者。此则属人。若单云佛。华翻为觉。此则属法通号有十。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十号具足。为世间尊。究竟觉了等者。此指天台六即。判佛中此当第六究竟即觉也。六即者。一理即觉。二名字即觉。三观行即觉。四相似即觉。五分真即觉。六究竟即觉。六故凡圣不滥。免生上慢。即故初后不二。免生退屈。一理即觉者。诸法实相。一心圆具。昏盲不减。倒惑无亏。故无机子颂云。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名理即觉也二名字即觉者。从善知识。或修多罗。闻三宝名。知四谛字全体即是。毫??无差。故无机子颂云。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全体是。番悔自蹉跎。名名字即觉也。三观行即觉者。全三谛理。起三观修。圆伏五住。入五品位。故无机子颂云。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妄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名观行即觉也。四相似即觉者。虽未成器。粗垢先落。见相似理。获六根净。故无机子颂云。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名。相似即觉也。五分真即觉者。分破无明。分见佛性。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故无机子颂云。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名分真即觉也。六究竟即觉者。无明破尽。三德功圆。穷源到底。称无上土。故无机子颂云。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名究竟即觉也。

    △二释说字二。初诂训释。

    【疏】说者悦也。得机而说。称悦佛怀。

    【钞】四明云。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论此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今机叩发。说之乃畅。昔之所怀。

    △二简异释。

    【疏】又经通五人共说。拣异菩萨。天仙化人。故言佛说。

    【钞】五人皆能说经若请佛印。皆可流传。拣非四人。故标佛说。

    △二释阿弥陀二。初翻梵。

    【疏】阿弥陀。此云无量寿。

    【钞】阿弥陀三字梵语。此方翻为无量寿。

    △二释义二。初释无量寿二。初引经释。

    【疏】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钞】彼佛寿命。举其化主。及其人民。举其众生也。彼国净土。虽有其民。而无其王。以其人民。各各调善自居。不须文武兼治。故无其王。但有佛为化主。法王而已。大凡化主寿命。随其国土人民。以为长短。彼国人民。尚然寿命无量。况佛寿命而有量乎。此则举民显主。佛寿无量。

    △三况胜释。

    【疏】以应身无量。而天人莫知其数。况法报也。

    【钞】法报应三身。各有寿量者。夫寿依命立。命藉身持。经既言寿。又有身命。故天台大师。观经疏释题无量寿明三身。三命三寿云。法身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界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耳。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寿。亦非短寿。无延无促。强指法界。同虚空量。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报身者。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经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者。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相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名非寿为寿。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应身者。应同万物为寿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寿也。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然此三身三寿。不可并别。一异即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今文乃以应寿。而况显法报。以是之故。而经题。称为无量寿也。

    △次释无量光二。初别翻。

    【疏】亦云无量光。

    △二引经。

    【疏】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钞】此亦无量寿佛。应身之光。以光而例寿。应亦可论三身。谓法身非身非不身。则法光非光非不光等。今是应身之光。尚然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况法报光耶。

    △二约通号别号释二。初正释。

    【疏】又佛是通号。阿弥陀是别号。

    【钞】诸佛皆有通别二号。今此经题。释迦但举其通。弥陀但举其别。

    △二释疑。

    【疏】释迦是此方教主。庶物咸知。故举通号。弥陀是极乐导师。理须表显。故彰别号。

    【钞】或有疑云。诸佛既有通别二号。经题何不两土化主。通别并举。应云释迦佛。说。阿弥陀佛经。故解中释其疑云。释迦是此方教主。众生无不闻知。故但举通号。以该其别。弥陀是极乐导师。不表其别。名则不显。故彰别号。以该其通。译人为省重繁存略。雅得其所也。

    △二释通题二。初约法常释。

    【疏】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三世不易。

    【钞】法常之释。乃依观经疏转释。又依妙宗钞。谓儒经讲解。有兹二训。万代轨则。故训法也。百王不易。故训常也。佛经亦然。十界咸轨。三世不易也。

    △二以由义释。

    【疏】由圣人金口所宣。故言经也。

    【钞】妙宗钞云。由佛大圣金口。宣吐自证之法。故名为经。

    △二通别合释二。初指通别二名。

    【疏】又经是通名。佛说等是别名。

    【钞】妙宗云。通名者顿说渐说。施权开权。律论之外。皆名为经故称通也。别名者。别相乃多。今从三种。谓人法譬。单三复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别。单三者。单人如。阿弥陀经等。单法如大般涅槃经等。单譬如梵网经等。复三者。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等。法譬如妙法莲华经等。人譬如如来师子吼经等。人法譬具足者。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等。以此七别。与通合标一代佛法。

    △二明通别所以五。初通论一化。

    【疏】经有三种。谓教行理。依教修行从行显理。

    【钞】妙宗云。今家释题。约通别论者。以其二名。各具教行理也。若无此三。徒论通别。无所以矣。何以故。盖依教而后修行。从行而后显理故也。

    △二别指今题。

    【疏】佛是觉义。约修成说。故属于行。说即是教。阿弥陀是理。

    【钞】今题佛字。判属于行者。以佛是觉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也。约修成边说故属于行。说字属教最分明。阿弥陀判属于理者。以是本性弥陀故。正当行者。称念修行。斯得见故。故判属于理。

    △三判其通别。

    【疏】与众典不同。则三经皆别。以对经字。则三经皆通。

    【钞】与众典不同。则不惟五字成别。即教行理三经皆别。以对经字。则不惟一字成通。即教行理。三经皆通也。

    △四结成秘藏。

    【疏】理即法身。行即般若。教即解脱。三一圆融。不可思议。名秘密藏。

    【钞】今家凡是经题。皆约通别释者。正欲明各各具三经也。各具三经者。又正欲明具秘密藏也。如一题阿弥陀三字。即我行者法身本性也。佛之一字。即全性起修之般若智慧也。说之一字。即智与法身。所得之解脱也。又理即全苦道即法身。正因佛性也。行即全惑道即般若。了因佛性也。教即业道即解脱。缘因佛性也。如是三德。如世伊三点。天王三目。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乃不可思议。秘密之藏。经题义理。微妙若此。讲者听者。安可忽诸。

    △五结成功德。

    【疏】故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也。

    【钞】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二出本名。

    【疏】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辨译异三。初总标。

    【疏】传至中华。凡二译。

    △二别明二。初唐译。

    【疏】唐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二秦译二。初与唐辨异。

    【疏】今秦本隐略经题。在六方佛后。即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等。

    【钞】唐译则存本名。而秦译不存者。以其隐略。在六方佛后故也。

    △二赞秦译善巧。

    【疏】以此经正示持名方法。况弥陀圣号。众所乐闻。用此立题。人多信受。故得四海同遵。流通无尽。译人之善巧也。

    【钞】大凡立名。贵生物善。今所生善则有二种。一以此经。正示持名方法。一以弥陀圣号。众所乐闻。故用此立题。人多信受。是以唐译者。秘于大藏。而不见不闻。秦译者四海同遵。而流通无尽。译人善巧。信而有徴矣。

    △二辨体二。初标。

    【疏】二辨体。

    【钞】二辨体者。即前总列中云。方等实相为体也。方等实相有二义。一此经说在第三方等时。方等四教并谈。此经属圆。拣异此经实相。非华严般若法华三时之实相。故云方等。一圆教实相。门门可入清凉池。故方。生佛均有。平等不二故等。观经疏云。体是主质。妙宗钞云。名傍是宾。体正是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一切名下。皆有其质。今辨假名下之实质也。

    △二释二。初引论明体。

    【疏】智度论云。诸大乘经。通以一实相。为经正体。

    【钞】妙宗钞云。诸法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无能无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此等相。名为实相无相之相也。若以彼义。会归此经。则前段七重栏楯去。至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明惟心净土。序云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是也。中段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去。至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是明本性弥陀。序云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是也。琼林玉沼。是明依报。该得四种净土。寿量光明等。是明正报。该得佛菩萨。九品往生之人。此正法华。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天台所谓性具三千。无非实相之体也。

    △二结成所诠。

    【疏】即所诠之理也。

    △三明宗二。初标。

    【疏】三明宗。

    △二释二。初引经证成。

    【疏】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钞】前总列中云。信愿净业为宗。故今引经证成。若有信者。即信门也。应当发愿。即愿门也。若欲证成。净业行门。应具引下文。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求生净土。此为三要之门。信则信有惟心净土。本性弥陀。如来愿力。皆得往生。此当十乘中。第一观不思议境也。虽有其信。若无其愿。则不得生。盖弥陀既以愿力而摄生。我当誓愿而求往。方得天性相关。任运与拔。犹如磁石。自然吸取。十乘往判。此当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也。四弘中。当佛道无上誓愿成。该得前之三愿。虽有其愿。若无行门。其愿则狂。故须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十乘往收。此当第三善巧安心止观也。七日持名。即是观。一心不乱即是止。方持名而一心。方一心而持名。是则止观双照。亦复双遮。善巧安心。方得成就略标上根三法。其余七乘。皆在中矣。

    △二结成宗要。

    【疏】一经之宗要也。

    △四明用二初牒。

    【疏】四论用。

    △二释二。初引经证成。

    【疏】经云即得往生。极乐国土。皆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钞】初二句。即示以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后之文。次二句。即此前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致之文。前总列中云。舍苦得乐为用。即经云。即得往生。云云之文。若以后足前。则众生生者。皆娑婆念佛之人。必得不退菩提。以此二文合证。此经之力用也。

    △二结成力用。

    【疏】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此经之力用也。

    【钞】余之法门。莫不皆令众生。竖出三界。离生死苦。得解脱乐。如重台九级。自下升高。力胜则进。足疲则堕。其登也难。惟净土法门。令众生横出三界。离生死苦得解脱乐。家庭咫尺。从东至西。举目可观。弹指即到。其去也易。经之力用。岂不大乎。

    △五判教相二。初总标。

    ○五判教相。

    【钞】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异同。如来五时设教。适时而进。大小渐顿。各有区分。天台约五时。而分别之。各有攸存。故凡释经。皆须判教。

    △二释相。

    【疏】部属大乘方等教摄。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分之。此属顿教。

    【钞】判此教相。而有三说。部属大乘方等教摄者。第一约时判也。前总列云。大乘生酥为教相。生酥即方等时也。天台大师。用涅槃五时。生起次第。以判如来一代之教。初从牛出乳。譬从佛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次从乳出酪。譬从十二部。出九部修多罗。十二年中。说小乘四阿含经。次从酪出生酥。譬从阿含出方等。八年之中。说维摩大集楞严楞伽十六观。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声闻之人。得弹诃益。耻小。慕大。出入无难。如小乘偏空。出三界外。无身无土。今则特告身子。而云弥陀有土。菩萨有身。众生生者。皆不退转。即其事也。次从生酥出熟酥。譬从方等出般若。二十二年。说大品般若等诸经。以空慧水。洮汰二乘执情。令须菩提等。转教般若。付财融通。次从熟酥出醍醐。譬从般若出法华。涅槃。九界三乘。会权授记。无小无大。皆令作佛。今是第三生酥。故曰部属大乘方等教摄。二藏明义菩萨藏收者。第二约藏判也。盖佛所说经。有声闻藏。即为诸二乘人说者。明理但至真谛。明惑但破见思。明智但修空观。明果无身无土。今经既明。出娑婆外。别有净土。则果报有乎身土。岂不理惑智果。皆属菩萨藏收。渐顿分之。此属顿教者。第三约教判也。化仪之教。有渐有顿。渐则经劫修行。方阶不退。顿则即生成办。位至阿鞞故结成云。以令凡夫。不退菩提。然而令其即生。位阶不退。固是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致。自非释迦之善权。弥陀之愿力。行者之宿根。现前之三要。一心不乱。而三惑圆伏顿斩业根。而直往无前。安能克此。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涅槃经云。置毒生酥中。食即杀人。可不信诸。

    △二译人二。初标科。

    ○二译人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二解义二。初明其生处。

    【疏】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丘慈国人也。

    △二明其翻译。

    【疏】后秦姚氏据长安。尊为国师。弘始年间。译诸经论。

    【钞】姚秦者。简非亡秦。前秦。乞伏秦。今是后秦姚氏也。以弘始三年。方入长安。秦主敕僧[((素-糸)*力)/石]等。八百沙门。资受什旨。于草堂寺所译经论。凡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一卷。僧睿僧肇道常等笔受。

    △三证其功德。

    【疏】南山感通传云。七佛以来。译经师。

    【钞】过去七佛。皆生于西天竺。迦维罗卫国。灭度之后。或正法。或像法时。西天梵筴。必传流震旦。译梵成华。译经之师。历代皆有。惟什师自七佛以来。常为我震旦。译经之师。此乃南山律师。问费氏天人所说。又有云什师位证三贤。是知非聊尔人也。

    △二释经文二。初总别科判。二依科解释。今初二。初总科三分。

    ○二释经文三。从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从尔时佛告至六方后。徴释经题为正宗分。从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尽文为流通分。

    【钞】汉明以来。经至震旦。弘法之师。随文讲解。无有科判。至晋道安法师。方判大小诸经。皆有三分。谓序正流通。后西天亲光论至。与其三分义同。又此方出家之士。自汉以来。皆随师姓。如三支之类。后道安法师。谓既舍俗姓。以从释迦。宜合一切。俱从释姓。后增一阿含至。世尊果云。万流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称释氏。故后人赞道安法师云。分经雅合于亲光。释姓颇同于增一。

    △二别明二序。

    【疏】诸经皆有通别二序。此经但有通序。证信而无别序发起。即十二部经中。无问自说也。

    【钞】通别二序者。通者同也。如是等六事。诸经皆同。故别者异也。诸经发起之缘。各各不同。故今经但有通序。而无别序者。乃如来无问自说。盖净土法门。若被菩萨之机。正所当对。必须假问而说。如十六观经。是其类也。但此一经。是对上乘。及凡夫机。令知微妙身土。即生可获。原非小乘凡夫境界。岂能问之。故如来无问自说。称性宣扬何须发起。

    △二依科解释二。初释通序二。初分科。

    ○通序分二。初五句证信。

    【钞】证信者。佛将灭度。阿难咨问。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云。当安如是我闻等。岂惟我然。三世诸佛。经初皆尔。

    △二释经二。初列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二释义五。初释所指法体。

    【疏】如是者。指所闻之法体也。实相之理。古今不异。名如如理。而说为是。

    【钞】如是者。指法之辞。所指者。即所闻法体。实相之理。如此之理。古今不异名如。即真如不动之体。亘万古而恒新。历千差而不改。如来能称此理而说。无不当理。故称如是。

    △二释所显能闻。

    【疏】我者阿难结集法藏。自言如是法门。我从佛闻。

    【钞】佛地论云。谓结集时。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

    △三释所明机感。

    【疏】一时者。机应和合之时也不言某年月日者。二土正朔不同故也。

    【钞】机即阿难与千二百人。并菩萨等众。应即释迦如来。能说教主。机无应而不成。应无机而不就。砧椎相叩。乃方成法器。机应合一。则此经方说。二土正朔不同者。如此土四时。彼方三际。东夏以合朔为月旦。西方以既望为月旦。两方既尔。四夷可知。既难准定。故但言一时。

    △四释所称化主。

    【疏】佛者觉也。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二乘之独觉。觉满异菩萨之在因。众圣中尊。故名曰佛。即释迦教主也。

    【钞】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性相真妄之者。即究竟本觉。亦究竟始觉。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者。凡夫则终朝昏扰。逐妄漂流。如来则寂照双融。还源返本。觉他异二乘之独觉者。二乘则觉了生死。如獐独跳。如来则自登彼岸。慈航度人。觉满异菩萨之在因者。菩萨则三觉虽修。而三因未满。如来则三觉究竟。而三德圆彰。为二乘菩萨。众圣中尊。故称为佛。以通从别。即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也。

    △五释所述住处二。初释舍卫国。

    【疏】舍卫。正云室罗筏悉底。此云闻物。言人物富庶。远闻诸国故。

    【钞】人物富庶者。谓此国具足。欲尘财宝之物。多闻解脱之人也。

    △二释祇树给孤独园二。初出二人名德二。初祇陀。

    【疏】梵语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名也。

    【钞】波斯匿王太子。初生之时。适与外国战胜。因立美名。

    △二须达。

    【疏】梵语须达。此云善施。长者名也。能惠施国之穷民。名给孤独。

    △二明二人并称。

    【疏】侧布黄金。从祇陀买园。建立精舍。请佛说法。祇陀施树。故并称也。

    【钞】须达长者。为儿聘妇。往王舍城。得见如来。请佛供养。佛命身子。同往相地。惟祇陀太子。园林茂盛。可造精舍。祇陀戏许。须金砖侧布其地。金钱挂满其林。便当与之。须达欢喜。命车载金。布地将满。祇陀见其精诚。便云地当属卿。林属于我。共施供佛。不亦可乎。故后凡于此地说经。经家序处。必美二人之德。而并称之。

    △列众同闻二。初分科。

    ○二列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初示数。

    △二释经三。初声闻。二示数二。初列经。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二解义为四。初释明类。

    【疏】比丘。此云乞士。乞食资身。乞法炼心。又云怖魔又云破恶。僧者具云僧伽。此云和合众。

    【钞】比丘梵语。而含三义。一乞士。外为檀越乞食。以资色身。永离四邪。内为如来乞法。以炼心性。常趣八正。应供之因也。二破恶能破九十八种。烦恼恶因。能破二十五有生死恶果。杀贼之因也。三怖魔发心出家。魔王怖其出境。精进修行。波旬怖其离欲无生之因也。众和合者。凡为僧者。须具六和。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具此六和。方可称僧。

    △二释示数。

    【疏】三迦叶。有千弟子。舍利目连。共二百五十人。最初归佛。常随众也。

    【钞】三迦叶者。一优楼频螺迦叶。二伽耶迦叶。三那提迦叶若最初度憍陈如五人。合云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举大数是故略之。得餐甘露。莫先于此。故为常随众也。

    △三释显位。

    【疏】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杀贼。断烦恼尽。破恶果也三无生。不受后有。怖魔果也。

    【钞】比丘因名也。阿罗汉果号也。因果二名。一一主对。如影随形。略无差忒。故为比丘。有乞士之因。方获罗汉应供福田之果。有破恶之因。方获断烦恼尽杀贼之果。有怖魔之因。方获无生。不受后有之果。

    △四释叹德。

    【疏】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

    【钞】若但闻名。而未睹形。则知而未识。但睹形而不闻名。则识而未知。今既闻名而睹形。必钦德而敬奉。阿难尊者与此辈等同闻。非惟见同列之德齐。亦乃显所闻之法真。以之证信。诚可信也。

    △二列名二。初牒科。

    ○二列名。

    △二释经二。初列经。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

    △二释义二。初释长老。

    【疏】耆年硕德。通称长老。

    【钞】此诸圣僧。有耆年者。必有硕德。有硕德者。未必定是耆年。故长老者。乃耆年与硕德之通称也。

    △二释众名十六。初释舍利弗。

    【疏】舍利弗此云身子。其母身容端正。眼如鹙鹭。兼母名之故。又名鹙子。智慧第一。

    △二释目犍连。

    【疏】摩诃目犍连。此云大采菽姓也。其族众多。故以大别之。神通第一。

    △三释大迦叶。

    【疏】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其祖感灵龟负仙图而出。遂以名族。又云饮光。身光赫奕。映蔽余光。毗婆尸佛时为治金师。贫女以金珠。同修塔像。从是以来。身光金色。

    △四释摩诃迦旃延。

    【疏】摩诃迦旃延。此云文饰。论议第一。

    △五释摩诃拘絺罗。

    【疏】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从状得名。舍利弗母舅。

    △六释离婆多。

    【疏】离婆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而生。遂以为名。

    △七释周利槃陀伽。

    【疏】周利槃陀伽。此云继道。其母省亲。生于路傍故姿性鲁钝。惟诵半偈。证罗汉果。

    △八释难陀。

    【疏】难陀此云善欢喜。佛之亲弟也。

    △九释阿难陀。

    【疏】阿难陀此云庆喜。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佛成道日生。举国忻庆。因立嘉名。多闻第一。

    △十释罗睺罗。

    【疏】罗[目*(危-(夗-夕)+夫)]罗。此云覆障。本修罗之名。能障日月。佛为所障。不即出家。故以为名。

    △十一释憍梵波提。

    【疏】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已转哨。故受此名。

    △十二释宾头卢颇罗堕。

    【疏】宾头卢。此云不动名也颇罗堕。此云利根姓也别译云。宾度罗?啰堕阇。

    △十三释迦留陀夷。

    【疏】迦留陀夷。此云黑光。其形粗黑故。

    △十四释劫宾那。

    【疏】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母祷房星而生。

    △十五释薄拘罗。

    【疏】薄拘罗。此云善容。形貌端正。昔施僧一诃梨勒。感五不死报。

    △十六释阿?楼?。

    【疏】阿?楼?。此云无贫。昔于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果报充足。天眼第一。

    【钞】诸经列众。皆有叹德。如法华楞严。是其例也。惟此经无之非无也。盖译人善巧。令顾名而思义也。如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顾何德而不彰。然诸经叹德。必随缘起。如阿难以邪染之缘。浚发。楞严。而经家叹德特曰。佛子住持。善起诸有(云云)。同列之众。既有是德。正显当机。虽托缘于邪染。而实无是过也。此经余诸弟子。且无暇论。即大智舍利弗。位居其首。次之以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三人者岂无意乎。盖极乐法门。微菩萨实智而莫能信。微菩萨大神通而莫能往。微抖擞三惑。而莫能净。微四无碍辨而莫能论。此经说在方等。意令声闻。回小智以成大智。回小通以成大通。回小头陀以成大头陀。回小议论以成大议论。净土即权而实。即实而权者。斯可以照了实相。信受奉行。即近而远。即远而近者。斯可以不速而疾。弹指即到。心净土净。即秽而净者。斯可以生即无生。生化两冥。妙有即空。真空即有者。斯可以妙用辩才。剖析无碍。至于余诸弟子。各有一德。以类而叹德。即事而回向。于此法门。成方等益。了无生而生。感界外生。达无身而身。受变易身。竖出三界。固不可思议。又有横出三界。尤不可思议也。

    △二总结二。初牒科。

    ○三总结。

    △二释经二。初列经。

    如是等诸大弟子。

    △二解义。

    【疏】学在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此总结前文也。

    【钞】弟则显师之谦让。师乃明资之尊敬。故夫子曰。余也处回如弟。回也处余若父。

    △二菩萨众二。初分科。

    ○二菩萨众三。初明类。

    △二释经二。初列经。

    并诸菩萨摩诃萨。

    △二释义。

    【疏】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同佛所证曰觉。无明未尽曰有情。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

    【钞】菩萨二字。梵语存略。若具足称之。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翻心。萨埵翻众生。亦翻有情。合为大道心众生。大道心则下异众生。有情则上异诸佛。盖已离此岸。尚居中流。此诸菩萨。乃又居其大者。故以摩诃萨别之。

    △二别名二。初牒科。

    ○二列名。

    △二释经二。初列经。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二解义为五。初释文殊。

    【疏】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

    【钞】微妙三德。同佛所证者。圆教始从初住。终至等觉。分破一品无明。分同佛证。微妙三德。若约文殊菩萨。则有本迹之殊。本因如悲华经。对宝藏佛。发弘誓愿。蒙佛授记。字曰文殊。又于灯明佛所。为八王子之师。是释迦九代之祖。昔太邻诸佛。今辅佐释迦。若论本果。现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在南方。离垢世界成佛。号普现如来。本迹如此。同佛所证。厥位相齐。亦名妙吉祥者。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佛破二十五有。获王三昧。入法正位。名破有法王。文殊亦位邻等觉。为佛长子。名法王子也。

    △次释阿逸多。

    【疏】阿逸多此云无胜。超出偏小。故慈氏之名也。

    【钞】梵语阿逸多。翻为无能胜名也。又名弥勒。翻为慈氏姓也。思益经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合而言之。是则此菩萨。以地位证入邻极。慈心及物。以受姓名也。

    △三释干陀诃提。

    【疏】干陀诃提。此云不休息。勤修不懈故。

    【钞】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号为干陀诃提。

    △四释常精进。

    【疏】常精进者。乃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故。

    【钞】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切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名常精进。祇以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虽精进而无精进相也。

    △五释总结。

    【疏】大菩萨者。迥出偏小故。

    【钞】灵芝云。菩萨名通初后。如是菩萨。莫非深位补处。或权现影响。故称大也。诸经列菩萨众。亦有叹德。如法华等是其通例。惟此经无之非无也。亦令读是经者。顾名而思义。仰德而受行也。何也。如文殊以妙德吉祥。阿逸多以无能胜。慈氏。干陀诃提。以自强不息。勤修无懈。常精进。以悟法常住。成无作正勤。顾何德而不具。经家独列此四人者。意令修行净土者。先以微妙三德。即吾心之三谛。为能观三观之本。即所谓先观不思议境是也。继之以无能胜之。无缘慈悲。而真正发菩提心。以表今之求生极乐者。一以化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而为初志。然后加之以全性起修。自强不息。勤修无懈。了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庶舍秽能尽。取净穷源。即娑婆之塞。以臻乎极乐之通。则道品自然调适。对治法尔助开。九品可阶。疑城不住。法爱不生。金台可升。得预如是等。诸大菩萨之列矣。经家之意。其在是乎。

    △三人天众二。初牒科。

    ○三人天众。

    △二释经二。初列经。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二释义三。初释提桓因。

    【疏】释提桓因。此云能天帝。忉利天主也。

    【钞】梵语具云释提桓因陀罗。此翻能作天帝。忉利天主也。忉利此翻三十三。须弥山顶。四面共八城。每城居四天。天帝居善见城中。合三十三。因果庄严。具俱舍颂说。

    △次释无量诸天。

    【疏】无量诸天者。欲色界中。诸梵天王。护世四王等也。

    【钞】欲界有六天。地居二天。即下四王天。并第二忉利天。空居四天。即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也。色界四天。初禅。二禅。三禅。各三天。四禅九天。佛凡说经。皆来会集。惟无色界天。既无色质。故不云来。

    △三释大众。

    【疏】兼四众八部。故言大众俱。

    【钞】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伽。人非人等也。

    △次释正宗二。初总判三科。

    ○二正宗分三。初依正庄严。二修证行法。三诸佛称赞。

    △二依经释义二。初分科。

    ○就初为二。初总示。二别释。初又二。初依报庄严。

    △二释经为二。初依正庄严二。初总示二。初依报庄严二。初列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二解义六。初释尔时。

    【疏】尔时者。将说经之时也。

    【钞】尔时即前通序。机应合一之时。惟其合一。故将说经。

    △二释当机。

    【疏】以身子利根。故特告之。不俟其请问也。

    【钞】净觉云。不告菩萨天龙者。应有四悉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众八部罔不钦仰故。三为令四众闻佛净土。自鄙绝分故。四复欲小乘。未取证者。回心向大故。佛凡说法。必获四悉檀益。今谓于佛说十二部经中。此当无问自说。以净土法门。非小乘境界故。复欲令彼回小向大故。此经唯无祗夜。伽陀。因缘。譬喻。优波提舍。而长行。直说。方广。受记。未曾有。此皆显有。若未本生。本事。则以略望广。于大弥陀经。亦复具有。

    △三释界数。

    【疏】一大千世界。称一佛土。十疑论云。西方去此十万亿刹。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而言之耳。但使众生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实非远也。

    【钞】解中先依经明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