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佛说阿弥陀经略解序

    明 吴郡沙门 大佑 述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钞

    △次能述人。

    师字蘧庵大佑其讳也。为苏州北禅天台讲寺住持。精于教理。其于净土一门。尤得其妙。有净土指归集。盛行于世。其俗姓桑梓尚俟详考。

    三所述序二。初序说经之由。次序略注之由。初为二。初序缘起。次序说经。初又二。初推寻源流。次正序缘起。初为二。初真源不二。次妄派成殊。

    盖言约真源。则一性之中。原无苦乐之殊。则何须如来出世说经。唯妄派成殊。故我佛示生演教。今先明真源不二。

    【疏】夫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

    【钞】寂光者四种净土之一也。四净土者。一凡圣同居净土。二方便有余净土。三实报无障碍净土。四常寂光净土。各有净秽。唯上品寂光。为真实净土。余之净土。皆带虚设故。又复应知。真净之言。非离三土。别有寂光可得。只指下三土之体。理本究竟。与寂光更无差别。故四明尊者妙宗钞云。须知四土有横有竖。仍知横竖只在一处。如同居土。趣尔一处。即是实报。若破无明。转身入者。斯是法身。同佛体用。称实妙报。则六根净人。亦莫能预。岂居二乘。此则一处竖论实报。若未破无明。即身见者。此乃诸佛及大菩萨。为堪见者加之。令见实报土也。盖有机缘。虽未破惑。已修中观。如华严会。及诸座席。杂类之机。咸见身土难思者是。实报既尔。方便寂光。横论同处。亦复如是。于同居处。论三土横竖。于方便处。论二土横竖。于实报处论一土横竖至寂光处。无横无竖。当处亦无。今云寂光真净。乃直标真体也。初无苦乐之殊。彰离过绝非也。盖以四土净秽言之。于同居娑婆则惟苦无乐。清泰惟乐无苦。以方便对同居言之。则同居惟苦无乐。方便惟乐无苦。以方便当土言之。则方便秽邦惟苦无乐。方便净土惟乐无苦。以实报对方便言之。则方便惟苦无乐。实报惟乐无苦。以实报当土言之。则实报秽邦惟苦无乐。实报净土惟乐无苦。若以实报对寂光言之。则实报惟苦无乐。寂光惟乐无苦。以寂光当土言之。则寂光秽邦惟苦无乐。寂光净土惟乐无苦。已上皆约修成。不二而二言之。故有苦乐之殊。今序云初无苦乐之殊者。乃约性具十界。五阴国土。惟有十界苦乐圆融之性。而无十界苦乐差别之相。即生佛等有真如不变之体。本无净秽之殊。何有苦乐之异。故此一句。科为真源不二。以为下妄派成殊张本。楞严所为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又曰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四种净土具如下释。

    △次妄派成殊。

    【疏】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

    【钞】妄识者。三惑之总名也。盖众生无始已来。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中。一念俄然晦昧。而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因而为三细之。无明尘沙因而为六粗之。见惑思惑一变而为寂光秽土。二变而为实报秽土。三变而为方便秽土。四变而为同居秽土。如是为菩萨。为声闻缘觉。为六道众生。故曰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楞严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华严所谓。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是故科为妄派成殊。又复应知。初句虽云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不妨乎不殊而殊。即性具十界也。次句虽云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不妨乎异而不异。即在性无殊也。良由真如虽不变。不妨乎不变而随缘。妄识虽随缘。不妨乎随缘而不变。以缘缘故。是以不殊而殊。以不变故。是以异而不异。能知乎此。方能了今念佛之心。乃全性以起净修。全修而在一性也。

    △次正序缘起。

    【疏】由是漂流五浊。莫返一真。故我释尊。示生堪忍。

    【钞】此正序如来说经之缘起也。盖释迦如来。久证真常。何有王宫之受生。但因一切众生。无始堕落。故有娑婆之出世。漂流五浊者。谓众生无始以来从涅槃性海。鼓识浪以扬波。弊澄圆而失湛。渣滓明妙。汩没性真。良由先失之以动。故曰漂流。楞严所谓。觉明空昧。相待生摇是也。次失之以昏。故曰五浊。楞严所谓晦昧为空是也。然而昏必具动。动必具昏。是则流即浊也浊即流也。昏动之惑既形。明静之真即失。但此五浊。有粗细不同。如楞严之言劫浊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此则兼三惑而言之也。若如寻常所说。人寿二万岁时。方入劫浊。此则独指见思二惑。最炽盛时以言之也。然而或有细不兼粗。而未尝有粗不兼细今但正指。释尊示生堪忍之时。而粗者适当其情。若曰莫返一真。亦是兼细以言之也。示生堪忍。正当垂应。凡圣同居秽土。且言劣应丈六老比丘身相而已。若亦兼细惑而言。则义含垂应。上之二土也。

    △次序说经分二。初序住处机宜。次序所说法要今先序住处机宜。

    【疏】当祇园之嘉会。告身子之利根。

    【钞】祇园嘉会说经之住处也。身子利根所被之当机也。论此经所被机宜。厥品有三。一菩萨。二二乘三凡夫。盖净土法门。诸小乘经。绝口不谈。以子果既尽。则灰身灭智。不说身后有生。今盛谈之。乃菩萨之法门也。若原此经。说在方等。正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时。弹斥小乘。界外不生。故云有生。而特指彼国。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又极口称扬。彼土依正二报。微妙庄严。则叹大褒圆。寓其中矣。况舍利弗。又为众弟子中上。是以告之。令回小以向大也。若正所被机。乃居博地。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即得往生。一预嘉会。得不退转。以是而观。虽在凡夫。义属圆顿。又可知也。

    △次所说法要为四。初序经名。次序经体。三序宗要。四序力用。能诠所诠。不出此四。是故括而序之。以尽一经旨趣。可谓善通大乘者也。今初序经名。

    【疏】开法藏之愿门。指乐邦之妙土。

    【钞】此经备说依正。及以徒众。为能诠名。而经题但云。佛说阿弥陀。大师观经疏。所谓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是也。是则题但言正。乃举正以收依。序但言依。乃举依以收正。影互言之。文法之巧也。论此经无开愿门之文。以有大本详言。是故略而不说。

    △次序经体。

    【疏】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