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解深经疏卷第八(经本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西明寺沙门 圆测 撰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或可止观略故先说。依地起度广故后释。来意已说。今当释。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义分所摄。

    释曰。第三依文正释。于此品内。大分为二。初问答正说分。后尔时观自在下。依教奉持分。前中有二。初长行广释。后以颂略说。或可此品即分为三。初长行广释。次以颂略说。后依教奉行。虽有两说。且依前释。就前长行。复分为四。一广明诸地。二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下。广明十度。三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下。别释依地起度所对治障。四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下。明佛如来说一乘意。所以如是说四段者。依地起度。依度除障。故得一乘果。故说四段。就释地中。复分为六。一约四种清净及十一分分别诸地。二释地名义。三约二十二愚分别诸地。四八种殊胜分别诸地。五约胜生分别诸地。六就三愿分别诸地。就初段中。先请。后说。此即第一菩萨请问。文有三节。初明问答者。次如佛下。举所问教。后如是下。正发问辞。言观自在菩萨者。发问菩萨名也。谓此菩萨。内具智悲。外观三业。不作功用。任运自在。观自在。或约智及境立名。故华严云。观音菩萨。住大悲门。法华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相续经云。观世音。深密经云观世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阿难目佉陀罗尼经云遍见普安菩萨。毗摩诘经??音菩萨决定总持经云名光世音如来。谤佛经云观世自在如来。观音三昧经云。观音菩萨先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观音授记经云。观音菩萨。补弥陀佛处。号普光功德山王佛也)次言如佛所说等者。举所问教。谓十地等经。具说十地及如来地。如是诸地等者。正发问辞。问有二意。一问如是十地四清净中几种所摄。二问十一分中几分所摄。

    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标宗略答。后问答广释。此即初也。

    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

    释曰。自下第二问答广释。于中有二。初释四种清净能摄诸地。云何名为下。明十一分能摄诸地。前中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

    释曰。自下第二正答。于中有二。先释。后结。此即释也。谓诸清净。自有四种。如经所说。若依瑜伽第七十九。名为四住。即当此经四种清净。言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者。梵音阿世耶。此云意乐。此意乐体。诸教不同。若依梁论。无分别智为体。故第九云。乐信即是无分别智。又十一云。无分别智即是清净意行。若依瑜伽第四十七。胜解为性。故意乐品云。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若依无性摄论第七。信欲为体。故彼论云。意乐□信及欲为体。世亲第七亦同无性。故彼论云。意乐自体。谓欲胜解。欲名希求。信名胜解。大业论亦同。又梁论第九云。于正教中。心决无疑。故名为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为乐。然此意乐种数别者。如瑜伽论第四十八。有十意乐。故彼论云。若诸菩萨。先极喜住由十种心意乐。已得意乐清净。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师长尊重福田。不行虚诳意乐。二者。于同法菩萨忍辱柔和易可共住意乐。三者。胜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众魔事业心自在转意业。四者。于一切行深见过失意乐。五者。于大涅槃深见胜利意乐。六者。于诸妙善菩提法常勤修习意乐。七者。即于彼修为顺故乐处远离意乐。八者。于诸世间有染尊位利养恭敬无所顾恋意乐。九者。远离下乘趣证大乘意乐。十者。欲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意乐。如是十种无倒意乐依止而转。是故说为意乐清净。若广分别。有十五意乐。如瑜伽论第四十七。若依无性所依论本。增上意乐。有八种相。一资粮故。谓解行地善修福智二种资粮。二堪忍故。谓得上品谛察法忍。(是增上忍或第一法)三所缘故。谓缘大乘深广圣教。四作意故。谓觉一切法唯有分别。是谓作意。五对治故。谓无分别智。六自体故。谓此意乐以信及欲为自体故。七瑞相故。谓地前地上处于□中见诸佛者即是瑞相。八胜利故。谓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广分别有三行颂长行释。具说如彼。若依世亲所依本。谓有下□。除对治故。言增上戒摄二地者。谓第二地远离一切微细犯垢。住此地中。性戒具足。极小恶业。当不现行。由斯戒净摄第二地。若广分别。如瑜伽论第四十八。言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者。谓如瑜伽四十八云。于此地中。能得世俗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四无量五种神通。具足安住。既多住已。复还弃舍诸静虑等。还来欲界。为诸有情。能作义利。具说如彼。乃至彼云。由内心净。能发光明。是故说言增上心住。由此义故。增上心净摄第三地。广如瑜伽第四十八。言增上慧清净从第四地乃至佛地者。谓增上慧。摄后八地。从第四地。后后地中。种种慧门。转胜妙故。第四地觉品相应增上慧住。第五地诸谛相应增上慧住。第六缘起相应增上慧住。第七有加行无相住。第八无加行无相住。第九四无碍解住。第十最上成满菩萨住。第十一如来住。广如瑜伽第四十八。问。如何得知第四地上并是慧也。答。如前所列第七十九。四种住中第四住。名增上慧住。故知已上约慧辨地。

    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释曰。第二摄结。谓四清净是实功德。地是假名。是则以实摄假。

    云何名为第十一种分能摄诸地。

    释曰。自下第二明十一分摄十一地。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第一依教发问。虽十一分与十一地分位无别。而义有异。故瑜伽云。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庄严论云。乐住名住。广说如彼。解云。分者□□义。谓十一住。分段各别。义说为分。依十住婆沙譬喻品云。初地分者。所有诸法。合成初地。名初地分。此即十三住中。许初三住。为十一住。十一住者。如瑜伽论四十七云。谓种性住。胜解行住。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觉品相应增上慧住。诸谛相应增上慧住。缘起相应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无碍解住。最上成满菩萨住。如来住。广释如彼。于此经中。除初二住。依十一住。以分名说。故今此中。以分摄地。

    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依问正答。后善男子下。释已总结。就正答中。释十一分。即为十一。此释初分摄极喜地。于中有二。初明地前未入初地。后超过下。超彼地前得入初地。此即初也。然释于二地。约十一分。自有两释。一依梁摄论第十。于一一地。约断三障得胜功德。释十一地。而差别者。初之一地断三种障得十功德。次有九地。各断三障。得八功德。后之一地。断三种障。得七功德。以为因缘。明地圆满。如后对释。一云。于地地中。随其所应所修诸行。以为因缘。如极喜地修十法行。及胜解忍。以为因缘。所言分者。谓十一地分段各别。名之为分。就释初地。文别有二。初明地前修后行因。后明自分圆满。此即初也。谓诸菩萨者。举观行人。谓具性习二种种姓补特伽罗。先于胜解地者。行所依位。谓前所说资粮加行见修究竟五位之内。依前二位。起深信解。名胜解行地。故摄大乘第七卷云。谓得诸地深信解者。于地教法。决定印可真实如是。依十法行等者。依位起行。谓依胜行地。起十正行。十正行者。如瑜伽论七十四云。复次于大乘中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何等为十。谓于大乘相应菩萨藏摄契经等法。书持供养。惠施于他。若他正说恭敬听闻。或自玩读或复领受。受已广音而为讽诵。或复为他广说开示。独处空闲思量观察随入修相。问。如是十种法行。几是能生广大福德道。答一切。问。几是加行道。答一。谓第九。问。几净障道。答一。谓第十。此十正行。广说如前第四卷记。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者。梁摄大乘第十卷云。菩萨先在愿行地中。于十种法行随愿忍得成。由愿忍成。过愿行地。入正定位。愿者十大愿。忍者无分别智。真谛记云。于初地得无生愿忍十大愿成就。准此梁论。胜行即是初地无分别智。今解经意。谓四善根通名为忍。或可增上忍及世第一。名胜解忍(深密经云。信行地修行十种信心。相续经云。解行地菩萨有十法行。善修习菩萨解脱忍)。

    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自下第二明自分满。谓极喜地。由前方便地十法行等因缘力故。超过彼方便地。证入初地正性离生。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解云。正性即是无漏圣道。翻邪性故。名为正性。□断烦恼损害有情。犹如宿食。名之为生。无漏圣道能离见惑。故言正性离生。若广分别。如瑜伽品记中已说。深密经云。过彼信地。入于定聚。相续经云。超升离生。文虽有异。义不乖违。依大般若。正性离生。有其两释。一云。有所得为生。无所得智为正性离生。故大般若四百六十八云。善现白佛言。世尊。证入菩萨正性离生。菩萨以何为生。以何为离生。佛告善现。诸菩萨一切有所得为生。以一切无所得为离生。具说如彼。一云。随顺法爱说名为生。如宿食生能为过患。解空之智能灭彼生。是故说名正性离生。故大般若四百八十四云。菩萨无方便善巧修行六度。堕二乘地。不入菩萨正性离生。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法名生。善现答言。生谓菩萨随顺法爱。即此法爱。说名为生。如宿食生能为过患。除遣此故。名为离生。具说如彼。又大般若三十六四百八。大品第四。亦同后释。广释彼经。如智度论第三十一。若依梁论。释此经者。断三种障。得十分功德因缘力故。初地圆满。故第十云。诸地各能灭三障。各得胜功德。初地能灭三障者。一法我分别无明。二恶道业无明。此二无明感方便生死。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得十分圆满。一入菩萨正定位。二生在佛家。三种姓无可讥嫌。四已转一切世间行。决定不作杀生邪行故。五已至出世行。所得诸地必无漏故。六已得菩萨法如。由得自他平等故。七已善立菩萨处。由证真实菩萨法故。八已至三世平等。由觉了一切法无我真如故。九已决定在如来姓中。当来必成佛故。十已离坏卵事。由佛道破无明?。于外般涅槃故。菩萨于初地。由见法界遍满义。得此十分。由此分故。初地圆满。解云。十一地各灭三障者。即是经中二十二无明。十一粗重。如后广释。

    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二辨第二分摄离垢地。于中有二。初明前分后行未满。后为今下。明其自分对修圆满。此即初也。初分时犹有微细误犯愚故。未能除灭误犯之失。由此因缘。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圆满。谓如瑜伽住品说云。即由如是十种意乐成上品故。极圆满故。是诸菩萨入证第二增上戒住。如是住中。性戒具足。极小邪恶业道所摄诸恶犯戒。尚不现行。况中上品。广说如彼。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初地。未有胜能。未能了达菩萨戒中微细犯戒过行故。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微细犯过无明。二种种相业行无明。此二无明感方便生死。故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二地。得八种清净功德。一信乐清净。二心清净。三慈悲清净。四波罗蜜清净。五见佛事佛清净。六成熟众生清净。七生清净。八威德清净。于上上地离如如来地。此八功德转上转胜。由此分故。二地圆满。解云。八种清净。后当广释。

    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三辨第三分摄发光地。于中有二。初明二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修令圆满。此即初也。谓彼菩萨虽已圆满增上戒分。而未能得第三地中胜定所摄等持等至及彼圆满闻持陀罗尼。言等持者。梵音三摩地。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名之为等。持心令住一境。故名等持。梵音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义如前。至谓至极。谓彼寂静至极处故。名为等至。如是二种皆有漏故。可破坏故。名为世间。然此定名。依瑜伽释。有其三名。谓三摩呬多。三摩地。三摩钵底。故彼论云。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有义。此名唯摄一切有心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无心。以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故。三摩地者。是别境中心数法故。二无心定。不能等引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尔何故等引地说。此等引地。略有四种。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言静虑者。谓四静虑。言解脱者。谓八解脱。言等持者。谓空等持。无愿等持。无相等持。言等至者。谓五现见等至。(五等至者。一观内身种种不净。二观白骨识于中行。三观白骨识于中行住今世后世。四观白骨识于中行不住今世但住后世。五观白骨识于中行不住今世后世。广如婆沙第四十卷。瑜伽十二也)八胜处等至。十遍处等至。四无色等至。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此无有失。二无心定是等引果。故与其名。实非等引。有义。此名通有心位及无心位所有定体。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诸功德故。亦引等根大等故。及离沉掉戒无悔等平等方便所引发故。名为等引。若无心定。虽不能引殊胜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发故。亦名等引。若尔何故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此无有失。颂中变略。且言彼俱。其实等引非俱。亦是后说等引通无心故。如实义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无心两位俱摄。故名为通。后说无想灭尽定。亦是等引地体故。唯在有漏。无漏胜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为局。以后说言唯静虑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一境性。由此等引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准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对得作四句。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谓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谓定位中三摩地体及无想定灭尽定位所有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谓诸静虑及诸无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谓除上位所有诸法。又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名有宽狭。三摩地名。目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地。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摄一切定位功德。由是总故。偏目地名。然今此中。略辨二名。以彼二名能摄定散有无心故。言陀罗尼者。此云总持。念慧为体。然此陀罗尼。略有四种。如瑜伽论第四十五。故彼论云。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咒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云何菩萨法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是力持。闻未曾闻。言未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错综。次第结集无量经典。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法陀罗尼。云何菩萨义陀罗尼。谓如前说。此差别者。则于彼法无量义趣。心未温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名菩萨义陀罗尼。云何菩萨咒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无所唐捐。能除非一种种灾患。是名菩萨咒陀罗尼。云何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谓诸菩萨成就自然坚固因行。具足妙慧。独处空闲。寂无言说。曾无有物。见路而行。知量而食。不杂秽食。一类而食。常极静虑。于夜分中少眠多寤。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广说如彼。具如别章。此中意说。等持等至是修慧因。陀罗尼者是闻思慧因。然彼菩萨。未得等持及等至等发三慧因。由是因缘。于此增上心分。于未圆满也。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圆满。谓第三地证得等持等至及陀罗尼因缘力故。此分圆满。梁论释云。菩萨于二地未有胜能。未得四定四空三摩?提。及闻持陀罗尼具足念力。所以未得者。由三障故。一欲爱无明。二具足闻持陀罗尼无明。此二无明所感方便生死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三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四定等。乃至通达法界胜义。由此分故三地圆满。

    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四辨第四分摄??慧地。于中有二。初明三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勤修圆满。此即初也。谓彼菩萨。由二缘故。未得第四觉分圆满。一者随所获得诸道品中未能多住。二者定爱法爱犹未能舍。由此二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其自地修令圆满。谓第四地证得道品。而后能舍定法二爱因缘力故。此分圆满。梁朝论云。菩萨于三地。未有胜能。未能随自所得助道品法中如意久住。未能舍离定爱法爱心清净住。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三摩?提爱无明。二法爱无明。此二无明所感方便生死为粗重报。为灭此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四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于助道法中如意久住等。乃至通达法界无摄义。由此分故。四地圆满。

    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五辨第五分摄极难胜地。于中有二。初明四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修令圆满。此即初也。谓第四地已得道品。而三缘故。未得第五地。一者。虽得三十七品。而未能得诸谛道理如实观察。所言诸谛。如十地经四种圣谛及二谛等。具说如彼。二未得弃舍一向背生死一向取涅槃二种作意。如成唯识。未得生死涅槃无差别道故。三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问。第四地已得道品。如何未修菩提分法。解云。菩提分法。有其二种。一三十七品。如前已说。二者方便所摄三种道品。如十地经第五地云。一者无厌足助道。善集功德行助道故。二不烋息精进助道。常求智慧行助道故。三无疲惓助道。集大慈悲行助道故。故前后说。互不相违。由此三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圆满。谓五地菩萨。由上所说三缘力故。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四地。未有胜能。修四谛观。于生死涅槃。未能舍离一向背取心。未能得修四种方便所摄菩提道品。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生死涅槃一向背取思惟无明。二方便所摄修习道品无明。此二无明所感因缘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五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得舍离背取心等。乃至通达法界相续不异义。由此分故。五地圆满。

    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于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六辨第六分摄现前地。于中有二。初明五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修令圆满。此即初也。谓第五地虽得谛观。有二因缘。未得第六地。一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缘生道理。二由于彼苦集染中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二缘。于第六分。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圆满。谓六地菩萨证得缘生观故。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五地。未有胜能。于诸行法生起相续如理证故。由多修行厌恶有为法相故。未能长时如意住无相思惟故。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证诸行法生起相续无明。二相想数起无明。此二无明感因缘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由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六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不证诸行生起相续等。乃至通达法界无染净义。由此分故。六地圆满。

    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七明第七分摄远行地。于中有二。初明六地后行未满。后明自地修令圆满。此即初也。谓第六地得缘起观。而未能得第七地中纯无相观。于无相观时无缺减。故言无缺。非有相间。故名无间。故成唯识第九卷云。前五地中。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中。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中。纯无相观。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此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圆满。谓七地菩萨而能证得无缺无间无相作意。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六地未有胜能。未能离有为法微细诸相行起。未能长时如意住无间无流无相思惟中。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微细相行起无明。二一向无相思惟方便无明。此二无明所感因缘生死。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由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七地。得八种胜清净。及离有为法微细行起诸法。乃至通达法界种种法无差别义。由此分故。七地圆满。

    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八明第八分摄不动地。于中有二。初明前分后行未满。后明自分勤修圆满。此即初也。谓七地菩萨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第八分。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法勤修圆满。谓八地菩萨。而能于彼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复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七地。未有胜能。未能离功用心得住无相修中。未能于自利利他相中心得自在。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于无相观作功用无明。二于相行自在无明。此二无明所感有有生死。名粗重报。为灭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八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离功用心。得住无相修中等。乃至通达法界无增减义。由此分故。八地圆满。

    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九明第九分摄善慧地。于中有二。初明前分后行未满。后明自分勤修圆满。此即初也。异名者法无碍境。众相者义无碍境。训词差别者词无碍。境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者。乐说无碍境。故瑜伽论四十三云。一依法异门智。所谓菩萨法无碍慧。二依法相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三依法释词智。所谓菩萨释词无碍慧。四依法品类句差别智。所谓菩萨辨才无碍慧。谓八地菩萨未得九地四无碍解。故名未能。由是因缘。于第九分。于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分勤修圆满。谓第九地得四无碍。故名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八地。未有胜能。未得于正说中具足相别异名言品类等自在。未得善巧说陀罗尼。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无量正说说法无量名句味难答巧言自在陀罗尼无明。二依四无碍辨决疑生解无明。此二无明所感有有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九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于正说法中得具足相自在等。乃至通达法界智自在依止义。由此分故。九地圆满。解云。若依梁论。二种无明障四无碍。谓初无明障三无碍。第二无明障四无碍者。此引瑜伽及此经文。真谛自安。梵本摄论都无此文。又所引文第三无明唯障辨才。故知依四无碍辨才者。译家谬也。

    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第十明第十分摄法云地。于中有二。初明前分后行未满。后明自分勤修圆满。此即初也。谓第九地因未满故。未能现证圆满法身。真谛释云。谓第九地因未圆满。未能证得圆满三身。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

    释曰。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圆满。谓第十地因圆满故。而能证得圆满法身。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梁摄论云。菩萨于九地。未有胜能。未能得正说圆满法身。未得无著无碍圆满六通慧。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六神通慧无明。二入微细秘密佛法无明。此二无明所感有有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十地。得八种转胜清净。及能得正说圆满法身等。乃至通达法界业自在依止义。由此分故。十地圆满。真谛释云。十地圆满所得三身名圆满法身。正说法身。从法身出六通慧。慧即是化身。由得业自在化身成就也。

    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释曰。自下别明第十一分摄于佛地。于中有二。初明前分后行未满。后明自分勤修圆满。此即初也。谓第十地未得遍知一切境界法空无著妙智妙见人空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

    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

    释曰。第二明自地分勤修圆满。谓此佛地证得遍知一切智见。由是因缘。佛地圆满。佛地圆满故。十一种分皆得圆满。梁摄论云。菩萨十地。未有胜能。未得清净圆满法身。未能于一切应知境得无著无碍见及智。所以未能者。由三障故。一于一切应智境微细着无明。二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碍无明。此二无明所感无有生死。名粗重报。为灭此三障故修正勤。因修正勤。灭三障已。入第十一如来地。得七种最胜清净离生清净。及得清净圆满法身无著无碍见智等。由此分故。佛地圆满。一云。就十一分摄十一地。有三例。初一分中。文有二节。初明前位修行未成。后超过彼地下明自地已满。次彼诸菩萨下九分。例有三段。初结前位满。次而未能下明后位未满。后为令下明修令圆满。后彼诸菩萨下明第十一分。文别有四。一结前位满。次而未下明后位未满。次为令下修令圆满。后此分满下重结已满。虽有两说前。说为正。

    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释曰。第二总结应知。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释曰。自下第二释地名义。先问。后答。此即总问诸地名义。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释十一地。即为十一。此释极喜地。释有二义。一得自他利。二得无漏心。故十地论第一卷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初证圣处。故名欢喜。解云。圣处即无漏智。释此地名。诸教极多。不可具述。以要言之。或以一义释极喜名。如仁王经。善觉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理。摄大乘云。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德故。无性世亲摄大乘释亦同摄论。显扬第三由正证得无上现观。住增上喜。故名欢喜。十住婆沙第一卷云。始得善法味。心多欢喜故。或以二义以释极喜。如即此经十地论等。或以三义。如金光明第一卷云。得出世心。未得始得。大事大用如意所愿。故名欢喜。(大事者自利。大用者利他)成唯识论第九卷云。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若广分别多信敬等九种念佛等十种离世间境等十种欢喜。如十地论。

    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

    释曰。第二辨离垢地。相续深密亦同此经。仁王经云。名为离远。故彼偈云。离远开士忉利王。现形六道千国土。金光明云。一切微细之误破戒过失皆清净故。名离垢地。十地经云。远离悭嫉破戒垢心。名离垢地。十地论云。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摄大乘云。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世亲释云。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戒性戒成故。诸犯戒垢已远离故。无性意同世亲。显扬论云。超二乘地。证净尸罗。对治一切犯戒垢。十住论云。行十善道离诸垢故。成唯识云。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释曰。第三明发光地。谓第三地由得定故。发修慧光。由得闻持陀罗尼故。发闻思慧光。是故第三名发光地。或可假地能与发光为所依止。名发光地。相续经云明地。深密经云光明地。而不说云发光地者。译家别故。仁王经云名为明慧。故彼偈云。明慧空照炎天王。应形万国导群生。金光明云。无量智慧光明三昧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为作本故。说名明地。十地经云。无贪瞋等三种善根转增明净。故名明地。华严十住及善戒经大同十地。摄大乘云。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名发光地。世亲释云。由此地中与三摩地三摩钵底。尝不相离。无退转故。于大乘法能作光明。名发光地。若广分别。如无性释。显扬论云。证得极净三摩地蕴大智光明之所依止。名发光地。成唯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发光地。大智度论第四十九。名有光地。

    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是故第四名??慧地。

    释曰。第四辨??慧地。谓诸菩提分法智??。烧烦恼薪。故名??慧。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亦名??慧。故彼偈云。??慧妙光火精进。兜率天王游信国。金光明云。能烧烦恼以智慧火增长光明修行道品依处故。名为炎地。十地经云。日夜常放智光明炎故。如摩尼光非余光灭。故名??地。十住华严大同十地。十地论云。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为??地。(言不忘者俱生烦恼任运相续欲起即智故言不忘也)庄严论云。以菩提分慧为??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智慧??。烧二障薪。名??慧地。摄大乘云。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名??慧地。世亲释云。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名焰慧地。无性意同。成唯识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增故。名焰慧地。智度论云增曜地。解云。庄严论等。烧二障薪名??地。世亲释云。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者。永断所智。伏断烦恼名为灰烬。不尔便违摄大乘说留惑至惑尽等。

    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

    释曰。第五明难胜地。谓难修中得自在故。名为难胜。相续同此。深密经云。菩提分法方便修行难胜得胜。名难胜地。仁王经名胜慧地。故彼偈云。

    胜慧三谛自远明  化乐天王百亿国

    金光明云。是修行方便胜智自在难得故。见思烦恼不能伏故。名难胜地。十地经。彼地善根。以方便智思量力故。转胜明净。下地善根二乘善根世间善根所不能及。名难胜地。十住华严及善戒经意同十地。论云。得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瑜伽论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诸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庄严论云。于五地中。有二种离。一勤化众生无恼难。二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名难胜地。摄大乘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名难胜地。无性世亲意同摄论。显扬论云。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法微妙慧蕰成极难。不住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十住论云。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切诸魔不能坏故。名难胜地。成唯识论意同摄论。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

    释曰。第六辨现前地。谓此地中。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相无相多修作意。令无相观方得现前。具此二义。名现前地。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名为法现。故彼偈云。法现开士自在王。照千亿土教一切。金光明经。意同此经。十地经云。得无障碍智门现前。名般若光明现前。华严十住善戒经。意同十地经。庄严论云。不住生死涅槃。观慧现前。名现前地。摄大乘云。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恒现在前。世亲释云。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无分别住。最缘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现在。悟一切法无染无净。于第七地。当成有行。于第八地中。当成无行。无性释论意同世亲。十住论云。障魔事已诸菩萨道法皆现在前。成唯识论同摄大乘。智度论亦名现前地。

    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

    释曰。第七解远行地。谓此地中。无缺无间证入无相。不同六地暂时现前。又复邻近第八净地。具斯二义。名远行地。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名远达地。故彼偈云。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金光明云。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是地清净无障无碍。名远行地。十地经云。得甚深远离无身口意业转求胜行。复能利益众生故。法忍转净。名远行地。华严十住及善戒经意同十地。十地论云。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庄严论云菩萨于七地中。近一乘道。名为远行。问。谁是远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远能去。由此远去故。名远行地。摄大乘云。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世亲释云。谓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虽一切相不能动漂。而于无相犹名有行。无性意同。十住论云。去三界远。近法王位。故名深远地。成唯识云。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去。名远行地。

    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

    释曰。第八明不动地。谓此地中。功用烦恼皆不能动。名不动地。梁摄大乘。释此经文。有其三义。故彼论云。相惑功能不能动故。谓此地中。有二种境。一真境名无相。菩萨住此境。一切相及功用所不能动。二俗境名一切相。菩萨住此境。一切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名为等观。故彼偈云。

    等观菩萨二禅王  入百亿土化一切

    金光明云。无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名不动地。若广分别。如十地经及华严等。十地论云。报行纯熟无相无间。名为不勤。庄严论云。于八地中。有相想及无相有功用想。二想俱不能动。由无此动故名不动地。摄大乘云。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地。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所有诸相及一切行相皆不能动。无分别智任运流行。无性释云。谓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动彼心故。第七地中。虽一切相所不能动。不现行故。然不自在任运而转。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运而转。不作加行。无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别。(梁摄论大乘二复次释。初同此经。后同新经)十住论云。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名不动地。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

    释曰。第九明善慧地。罪者过也碍也患也。谓此地中。于一切处种种说法而得自在。获得无碍广大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相续深密意同此经。依仁王经。名为慧光。故彼偈云。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亿一时现。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累故。增长智慧自在无碍。十地经云。如实知众生三聚相。随顺如是智。名善慧地。华严等经意同十地。十地论云。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庄严论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于一刹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义问。此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说言名善慧地。摄大乘云。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无碍解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无性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智。于诸智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四无碍者。法义词辨。由法无碍。自在了知一切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由辞无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词。由辨无碍。遍于十方随其所宜自在辨说。于此地中。最初证得先未曾得无碍解智。故名善慧。十住论云。其慧转明调柔增上。名善慧地。成唯识云。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智度论云。善相地智。

    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

    释曰。第十解法云地。谓我法执所熏种子无堪任故。名为粗重。遍障二空无我理故。是故经云。广如虚空。其第十地下种法界。法身圆满。喻如大云。证法界时。由圆满法身及修生法身覆隐如空广大粗重故。名法云地。相续经云。如虚空等过恶。以如大云法身周遍覆故。深密经云。众生烦恼过患之身。如虚云等。如来成法身犹如大云。覆众生界。说法示现。依仁王经。名为灌顶。故彼偈云。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金光明云。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能令遍覆一切故。(真谛说云。如虚空者。譬三如如也。虚空有三义。一容受。譬自性法身不碍生死。二无边。譬显了法身虽复显了而未究竟。如空有清净处有尘雾处。如道内法身通惑解中道也。三清净无尘雾。譬圣果法身智慧。如大云者。譬如如智有三。一道前性得。二道内修德。三道后至得。又言遍者。性得如如智遍如如理。满者。修得如如智满如如理。覆者。至得如如智覆如如理。境智相覆也。云即是雨。雨有三义。一能障尘。道前自性智清净无染义。二能洗垢。道内灭惑除恶义。三能萌牙。道后能出如牙已生。又空如法身。云如应身)十地经云。如大龙王智大法雨。余地处所不能容受。唯除大海。如是佛子。一切如来秘密云雨。凡夫二乘九地菩萨皆不能受。唯法云地菩萨能受。故名法云地。复次此地菩萨起大慈云。震大法雷。无畏电光。智慧疾风。善根密云。种种色身。为杂色云。说正法雨。破诸魔怨。于一念间。遍?世界。澍大法雨。灭除众生烦恼尘炎。八相成道。度诸众生。故名法云地。具说如彼。庄严论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梨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可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故。名法云地。摄大乘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所有总缘一切法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此智所藏。如云含水。又如大云能?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普能覆灭诸广大障。又于法身能圆满者。如大云起周遍虚空。如是此智。于诸菩萨所依法身。悉能周遍。此中圆满意说周遍。无性释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总缘一切契经等法不离真如。此一切法共相境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功能故。又如大云覆隐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覆隐如空广大无边惑智二障。言覆隐者摄义断义。又如大云澍清冷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出生无量殊胜功能。充满所证所依法身。(梁摄大乘文虽有异意无异也)成唯识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名法云地。解云。此有三义。一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譬如大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犹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二蔽如云粗重譬如大云。由如大云覆隐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覆隐如虚空广大无边戒智二障。言覆隐者隔义断义。三充满法身故譬如大云。由如大云澍清冷水充满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出生无量殊胜功德充满所证所依法身。

    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差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等正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释曰。第十一别解佛地。谓一刹那金刚三摩地。为无间道。双断微细二障种子。断烦恼障故名为无差。断所知障故说名无碍。第二刹那为解说道。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等正觉。即是四智相应心品。名为等觉。言佛地者。佛具五义。地有三义。故佛地论第一卷云。言佛地者。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于一切众相。能自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悟。如莲华开。故名为佛地。谓所依所行所摄。即当所说清净法界。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事等。是佛所依所行所摄。故名佛地。解云。言五义者。一具真俗智。二离二种障。三达真俗境。四具自他觉。五离无明故慧得解脱。如睡梦悟。断贪欲故心得解脱。如莲华开。具此五义。故名为佛。今此经中。具有四义。一离二障。如经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智障。二具二智。谓生空法空智。如经无差无碍。三达真俗境。如经于一切种所知境界。四具自他觉。如经现等正觉。地三义者。一所依。二所行。三所摄。如上已说。又佛地经云。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谓清净法界及彼四智。广说如彼。故今经云故第十一名为佛地。(相续经云。微细烦恼尔炎障断。得无阂无障尔炎一切种觉。故第十一名为佛地。深密经云。离一切无明微细习气。离一切境界智障习气。无障无碍。于一切法中而得自在。故十一名为佛也)若广分别。如十地论第一卷及梁摄论第十及瑜伽七十九等。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自下第三。二十二愚分别诸地。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总问。于十一地有几愚痴及诸粗重为所对治。然此诸愚十一粗重。诸教不同。谓相续深密瑜伽决择第七十八。皆与此经同本异译。金光明经最净地品。列诸愚名。而不解释。梁摄大乘天亲论第十卷中。二十二愚感十一粗重报。初八愚痴能感四中方便生死。次六能感因缘生死。次六能感有有生死。后二能感无有生死。即彼所感变易果报为粗重报。今详梁论有三种失。一梵本摄大乘释无分别。二所列解深密经不辨四种生死。三以所知障不感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如成唯识第九卷中广释经意。故今依彼释此经文。其间同异。依文正释。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三。初总标。次别释。后善男子下显说愚意。此即总标。十一地有二十二愚及十一粗重为所治障。

    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着补特迦罗及法愚痴。二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释。于十一地。各有二愚及一粗重。为十一段。此即初地二愚粗重。能此二愚。依成唯识。自有两释。一云。愚及愚品。总说为愚。谓初地二愚。一执着我法。即是此中异生性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应知愚品总说为愚。后准此释。一云。此中唯说愚痴。故彼复云。或彼唯说利钝障品俱起二愚。解云。五利俱愚名为执着我法愚。五钝俱者名为恶趣杂染愚。问。若尔利钝二惑俱愚。何愚所摄。解云。随强而说。或可同时义说二愚。问。护法宗。异生性障用何为体。解云。护法自有两释。一据实通论。于二障中。分别起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闇定不俱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无间道时。已无惑种。何用复起解脱道为。断惑证灭。期心别故。为舍彼品粗重性故。无间道时。虽无惑种。而未舍彼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及证此品择灭无为。一云。据实通摄二障。经论意趣。唯所知障。障十地故。唯诸菩萨之所断故。言粗重者。诸教不同。相续经云十一所治过。深密经云十一对。金光明云依二粗重心。如是诸教。言虽有异。义不相违。依种子说惑无堪任。俱不违故。梁摄大乘。粗重报者真谛自安。非正梵本。成唯识论。自有两释。故彼复云。及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如入二定。说断苦根。所断苦根虽非现种。而名粗重。此亦应然。后粗重言。例此应释。

    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二辨离垢地障。依成唯识。自有两说。一云。微细误犯愚。即是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一云。或唯起业不了业愚。解云。前义愚及愚品俱说为愚。后复次意。如其次第。一能发业愚。二不了业愚。此上二愚。即十障中耶行障也。释粗重言。如上已说。

    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三发光地障。成唯识云。一欲贪愚。即是此中能障胜定及修慧者。彼昔多与欲贪俱故。名欲贪愚。(解云。据实是所知障。而言贪欲者。与贪欲同体故)今得胜定。及修所成。复既永断。欲贪随伏。此无始来依彼转故。二圆满陀罗尼愚。即是此中能障总持闻思慧者。合说二愚为闇钝障。

    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四焰慧地障。成唯识云。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不现行。唯识复云。此即十障中第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识俱身见等摄。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解云。三义释微细义虑知)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彼昔多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执我见等。同体起故。说烦恼名。今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彼便永灭。此我见等亦永不行。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宁知此与第六识俱。第七识俱执我见等。与无漏道性相违故。八地已去。方不行。七地已来。犹得现起。与余烦恼为依持故。此粗彼细。伏有前后。故此但与第六相应。身见等言。亦摄无始所知障摄定爱法爱。彼定法爱。三地尚增。入四地时方能永断。菩提分法特违彼故。

    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五难胜地障。成唯识云。如其次第能厌生死乐涅槃者也。即十障中第五于下乘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解云。五地依四谛观以为方便。入彼四谛染净因果无差别道。是故能断皆趣二愚)。

    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六现前地障。成唯识云。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诸行流转。染分摄故。二相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解云。初愚执苦集流转门。后愚执灭道净相门)即十障中第六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灭。

    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七远行地障。成唯识云。一细相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生者。犹有流转细生相故。(解云。执有缘生生灭流转。据实通灭。且举初言)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是此中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解云。执有缘生还灭相也)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即十障中第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

    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八不动地障。成唯识云。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土。相一分故。八地已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解云。生空智果者。谓生空智所引后得智及灭定)即十障中第八于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时。便能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

    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辨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九善慧地障。成唯识云。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于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于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者。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辨才自在愚。辨才自在者。谓辨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摄。即十障中第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

    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十法云地障。成唯识云。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者。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即十障中第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

    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二者极微细碍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释曰。第十一如来地障。成唯识云。一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细碍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槃大菩提故。即十障中。于第十障别开一障。故成唯识复作此言。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广引诸教。具如别章。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

    释曰。自下第三说愚等意。于中有二。初明说愚等意。后赞菩提离诸系缚。此即初也。谓欲安立十一地故。说诸愚痴十一粗重。

    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释曰。第二赞无上觉离诸系缚。于中有二。初佛自说。后菩萨赞。此即佛说。谓妙觉位。远离诸愚及彼粗重。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

    释曰。自下第二菩萨赞叹。于中有二初总。后别。此即初总赞。有其二义。一成就大利。即是利他功德。二成就大果。即是自利功德。或可得菩提故名大利。证涅槃故名为大果。或可断所知障名为大利。断烦恼障名为大果。

    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曰。第二别赞。有其三义。一破诸愚痴。二越诸粗重。三现证菩提。能令菩萨具此三利。愚能罗覆网??有情。故喻罗网。粗重众多譬似稠林。又解。就释二十二愚中。文别有四。一问。二答。三善男子下结。四观自在下菩萨赞叹菩提功德。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

    释曰。自下第四八种殊胜安立诸地。于中有二。先请。后说。此即第一菩萨请问。如是十一地各有几种之所安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八种。

    释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