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解深密经疏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西明寺沙门 圆测 撰

    分别瑜伽品第六之余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义。此何差别。

    释曰。自下第二。明三慧知义。又解。就知义中。文别有二。初约所知。明知法知义。后明能知。上来已释所知法义。自下第二。辨能知智。于中有二。初明三慧知义差别。后显智见二种差别。前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文有二节。初发问所依。后正发问辞。如文可知。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答。于中有二。先释。后结。释中三慧。即分为三。此释闻慧。总约六义。以辨三慧差别之相。此释闻慧六义差别。一依止于文。谓此闻慧。要由于文而得起故。二但如其说。谓但如文而取于义。非如二慧以义取文。三未善意趣。谓未善通达圣教意趣。四未现在前。谓缘境时未得同分影像现前未得定故。五随顺解脱。谓远能随顺涅槃解脱。或可通摄有为无为二种解脱。六未能领受成解脱义。谓未证灭。以散心位不断结故。

    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释曰。第二思慧六义。一亦唯依文义同闻慧。二不唯如说。了与不了二教别故。三能善意趣。谓善通达圣教意故。四未现在前。亦同闻慧。五转顺解脱。转谓转胜。胜闻慧故。六未能领受成解脱义。亦同闻慧。谓此思慧。对前闻慧。三种义同。谓第一第四第六。三义不同。谓第二第三第五。

    若诸菩萨。顺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

    释曰。第三辨修慧六义。一亦依于文亦不依文。谓此修慧。缘总别法而取义故。亦依于文。或时离教而取义故。亦不依文。二亦如其说。亦不如说。义同思慧。三能善意趣。亦同思慧。(即四秘密四意趣等)四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由得定故。五极顺解脱。最极顺于解脱果也。六已能领受成解脱义。谓此修慧。唯依定发。通无漏故。断惑证灭。具足六义。谓此顺慧对前闻慧。六皆不同。对前思慧。二种义同。谓第二第三。第四义不同。谓第一第四第五第六。今此经文。以六种义。显三慧同异。若依瑜伽第八十二。以五种因。显其同异。故彼论云。复有五因。谓我当闻所未闻。我当闻已研究。我当除断疑网。我当弃背诸见。我当以慧通达一切甚深句义。诸佛世尊。说此五种。显闻思修三所成慧清净方便。谓初二种显闻所成慧。次二种显思所成慧。后一种显修所成慧。显扬十三亦同瑜伽。然此三慧。诸教不同。萨婆多宗。闻慧缘名。思慧缘名及义。修慧缘义。故俱舍第二十二云。颂曰。闻思修所成。谓名俱义境。长行释云。此三慧相差别云何。毗婆沙师。谓。三慧相缘名俱义。如次有别。闻所成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思所成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令舍文而观义故。修所成慧。唯缘义境。以能舍文唯观义故。譬若有人浮深驶水。曾未学者。未舍所依。曾学未成。或舍或执。曾善学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尔。(此下述萨婆多义)有言。若尔思不成。谓此既通缘名缘义。如次应是闻修所成。(世亲菩萨述余师意破萨婆多)今详三相无过别者谓修行者。依闻至教所生胜慧。名闻所成。依思正理所生胜慧。名思成。依修等持所生胜慧。名修所成。说所成言显三胜慧。是闻思等三因所成。由如世间。于如命牛等。如次说是食草所成。(世亲菩萨述经部义。如言食所成命。草所成牛。若广分别。如杂心第五顺正理五十九。婆沙三十二。及一百八十。恐繁不述也)依经部宗。如成实论二十三云。通达语言是闻慧。通达义趣是思慧。从此二慧能生心喜。乃至摄心生如实智。是名修慧。又二十五三慧品云。从十二部经中生。名为闻慧。若能思量诸经中义。是名思慧。思惟义已。当随说行。若能现前智见。是修慧。如说行者。于定心中。见五阴生灭。广说如彼。今依大乘。大同世亲。故优婆塞戒经第六卷云。慧有三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从字得义。名从闻生。思惟得义。名从思生。从修得义。名从修生。又瑜伽释论第一卷云。闻所成慧者。闻谓闻闻。即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以为自性。思谓思虑。即是思数。如发生智慧思择法故。从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以为自性。修谓修习。即是胜定发生智慧。修对治故。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以为自性。问。依瑜伽释。闻慧解文及义。思慧解其法相。修慧解理及事。瑜伽十一云。闻慧缘法。思修二慧缘义。又依瑜伽第九十五云。由三行相。住持圣谛。何等为三。一由闻慧。任持其文。二由思慧。任持其义。三由修慧。任持其证。具说如彼。如此不同。如何会释。解云。依大乘宗。据实而言。闻等三慧。通解义文。如瑜伽释。瑜伽论说。闻慧缘思法慧持义等者。就相显说。界地事者。萨婆多宗。欲界唯有闻思二慧。色界唯有闻修二慧。无色界中唯有修慧。如婆沙等。依经部宗。欲色具三。无色唯修。故成实论三慧品云。问曰。是三慧几欲界几色无色界。答。欲色界一切。无色界中唯有修慧。广说如彼。今依大乘。大同萨婆多。(大品欲界有定。有云大乘三慧皆通三界。须勘)若广分别。具如别章。

    善男子。是名三种知义差别。

    释曰。第二总结应知。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为智。云何为见。

    释曰。自下第二。明智见差别。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今当为汝略说其相。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先许。后说。此即初也。

    若缘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知。

    释曰。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先智。后见。此即释智。

    若缘别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见。

    释曰。第二别释见也。解云。据实。二种皆通见智。皆有推求决断义故。而于此中。为显二种胜劣差别。是故。约别名见。缘总名智。依深密经。与此相翻者。译家别故。然此智见。诸教不同。若依俱舍第二十六云。八忍非智性。自所断疑未已断故。可见性摄推度性故。尽与无生二智非见性。已息求心不推度故。所余皆通智见二性。已断自疑推度性故。诸有漏慧。皆智性摄。于中唯六亦是见性。谓五染污见。世俗正见为六。如是所说。圣有漏慧。皆择法故。并慧性摄。依大婆沙九十五。云云何为见。答。眼根五见世俗正见学无学见。云何为智。答。五识相应慧。除无漏忍。余意识相应慧。广说如彼。又彼复云。诸见是智耶。答。应作四句。一有见非智。谓眼根及无漏忍见。二有智非见。谓五识身相应慧尽无生智。除五见及世俗正见。余意识相应有漏慧。三有见亦智。谓五见世俗正见。除无漏忍及尽无生智。余无漏慧。即学八智及无学正见。此无漏慧。及前五见。世俗正见。皆具见智二种相故。第三句摄。四有非见非智。谓除前相。相谓所名。若法是前三句所表。皆名为相。除此余法。为第四句。是第四句所表之法。此复是何。谓色蕴中。除眼余色。于行蕴中。除慧余行。及三蕴令并无为法。为第四句。广说如彼。若依经部。智见无别。故成实论智见品云。问曰。见智有何差别。答曰。即是一体无有差别。乃至云。见智得解了达证皆是一义。问曰。经曰。经中说知者见者。则得漏尽。有何差别。答曰。若智初破假名。名为智。入法位已。则名为见。始观名智。达了名见。有如是深浅差别。广说如彼。今依大乘。诸教不同。若依世亲般若论。智见合说。自有二意。一简比智。简天二眼。故彼云。悉知便足。何故复说如来悉见。若不说悉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若尔但言悉见便足。何故复说如来悉知。若不说悉知。或谓如来以肉眼等见。功德施论大意亦同。依智度论二十六云。如从人读诵分别筹量是名知。自身得证是名见。譬如耳闻其事犹尚有疑。是名知。亲自目睹了了无疑。是名见。又智度论八十六云。初知名知。后深入名见。知名未了。见名已了。知见有四句。一有知非见。谓尽知无生智。除世间正见及五见余慧皆名知。二是见非知。谓五见世间正见及八忍。余无漏慧亦名知亦名见。离是见知。余法非见非知。若依第十十二云。云何修定为得智见。此中天眼。于诸色境。能照能观。说名为见。能知诸天如是名字如是种类。是名为智。又瑜伽八十六云。问曰。智见有何差别。答若照过去及以未来。非现见境。此慧名智。照现在境。此慧名见。又所取为缘。此慧名智。能取为缘。此慧名见。又闻思所成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见。又能断烦恼。此慧名见。烦恼断已能证解脱。此慧名智。又缘自相境。此慧名智。缘共相境。此慧名见。又由假施设遍于彼彼内外行中。或立为我。或立有情。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摩呼洛伽等。或立军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缘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于自相共相。此慧名见。又寻求诸法。此慧名智。既寻求已伺察诸法。此慧名见。又缘无分别影像为境。此慧名智。缘有分别影像为境。此慧名见。又有色尔焰影像为缘。此慧名见。无色尔焰影像为缘。此慧名智。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

    释曰。自下第二。除遣诸相门。于中三。初问答分别除遣诸相。次世尊如世尊下。问答分别堪任观察。后世尊下。问答分别难除诸相。就除遣相。文别有四。一问。二答。三徴。四释。此即问也。问有三意。一由何作意者。问能除作意。诸作意中由何作意。二何等者。问所除相。三云何除遣诸相者。问除相方法作何观行。或可观行作何识灭(深密经云。以何等心观何法相者。译家略也)。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答。然此答文自有两释。一云。此文地前观门以答前问。答上三问。即分为三。此答初问。谓诸菩萨诸作意中。由真如作意(深密经云真如观心。解云。诸作意者。即是瑜伽第十一四十作意中真如作意者即四十作意中真实作意)。

    除遣法相及与义相。

    释曰。答第二问。谓所除相。不过二种。即前所说能诠名等。及十义等所诠诸法义影像之相。或可所执法义之相。入真如观不见彼故。

    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释曰。自下第三辨观仪试。于中有二。初约名辨观。后类释句者。此即初也。谓诸菩萨观名之时。观彼诸名及名自性皆自心变假施设有。所执实名皆不可得。如是观时。非但观名是无所得。亦不观彼名等所依所执性识。又解。观所执名无所得时。亦不观彼遍计所执名等所依依他名等。此意说云。入真如观。遣所执时。依依名等。不得显现。故名除遣。非谓推求空无自性说名除遣。故无性摄论第八卷云。无分别智。现起智行时。一切境义。皆不显现。又依显扬第二十。真如观中。遣所执时。依他不现。名无所得。故彼论云。第三不显现无所得者。推求诸法。不见自性。非一切种都无所得。然于遍计所执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依他自相(由不观故。依他不现)。

    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

    释曰。第二类释句等。于中有二。初类释句文及十种义。后得乃至下。类释五义四义三义。或可前文至于四义乃至已下类释三义。此即第一类释句文及十种义。谓如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句文乃至十义。一一自性。皆无所得。及不观彼所依之相。如前应知。

    乃至界及界自住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勘草本经及草本瑜伽。皆云及知于界及界自性。自余经论皆云乃至于界。以义取文。乃至为胜)。

    释曰。第二类释五义等。谓从乃彼五义四义及三义中文义义至于五界。或可乃彼文义义义至于界义。皆有二义。一观自性无所得。二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准上应知。如是观门。如成唯识第九卷说。故今略述唯识论意。彼论且依四种寻思四如实智。观彼名义。谓暖顶位。依四寻思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皆不可得。四如实智观彼能取名义之识亦不可得。故彼颂曰。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长行释云。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善根。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依他)实无。(所执性也)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依印修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一法二空双印。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释此二颂。如摄大乘释论第六杂集十一。解云。经云。无名等者。暖顶二位。观所取空。亦不观彼所依相者。忍及第一。观能取空。一云此文地上观门。以答前问。谓地上菩萨入真观时。名等自性及所依相。都无所得。谓证一味境智平等。远离能取所取相故。

    世尊。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释曰。此即第三徴诘。谓前所说真如作意所缘真如。亦可遣不。

    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

    释曰。第四如来释通。于中有二。初正释。后重释。此即初也。然释此文。亦有两说。一云此文约地前观释通外难。谓观如时。都无诸相。以无相故。亦无所得。何所除遣。一云此文约地上观。释通外难。谓入真观时。都无所得能所取相。故成唯识云。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长行释云。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广说如彼。

    善男子。我说了知真如义时。能伏一切法义之相。非此了达余所能伏。

    释曰。第二重释真如之相。非余所遣。此中意说。余一切相。以有相故。以真如遣。证真如时。所证真如。都无有相。不可余法遣此真如。此当无量义经所说实相无相不相无相。解云。无相不相者。无相不遣。不相无相者。不遣无相。

    世尊。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与上相违。

    释曰。自下第二。问答分别堪任观察。于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有二。初问所依教。后依教发问。前中有二先喻。后答。此即喻说。文有二节。初不任观察喻。后堪任观察喻。谓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如是三种。不任观察自面影相。故深密经云。器不清净。镜不清净。诸水等浊。不见面相。清水器喻。净镜面喻。澄泉池喻。如是三种。如其次第即喻三慧。净水之器照象虽得。犹不及镜。故喻闻慧。净镜虽明。无澄静性。故喻思慧。水性调柔。有澄静性。故喻修慧。或可一一通喻三慧。

    如是若有不修心。则不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观察。

    释曰。此第二合。如其次第。未得三慧之时。不善修心。则不堪任如实观察真如之相。如浊水等不见自面。若善修心。堪任观察。如清水等能见自面。

    此说何等能观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说。

    释曰。第二依教发问。问有二意。初问能观察心依何观心作如是说。后问所观境依何真如作如是说。

    善男子。此说三种能观察心。谓闻所成能观察心。若思所成能观察心。若修所成能观察心。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文有二节。初答能观。即三慧心。故深密云三种心观。后答所观。即七真如中了别真如。然此真如自有二种。一者谓一切行唯是识性。故名真如。此即世俗唯识观。二者唯识之性。名唯识性。此即胜义唯识观。若在地前。观唯识相。初地已上。观唯识性。此中通说两种观也。

    世尊。如是了知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

    释曰。自下第三。问答分别难除诸相。于中有三。初问答分别难除相等。次世尊除遣如是十相下。问答分别除相解脱。后尔时慈氏下。问答分别总相空性。就难除中。先问。后答。此即正问难除相数及能除空。

    善男子。有十种相。空能除遣。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三。初标数略答。次菩萨徴问。后如来广释。此即初也。十种相者。此答初问。谓难除相略有十种。谓此十相。观空除遣。非如事别中不净观等。虽非空观而除净等。为简故彼说难言。问。准下经文有十六相。如何但说十种相耶。答。据实别相有其十六。即所了义有十种故。摄为十相。空能遣者。答第二问。有十七空。是能除遣。依深密经。有十八空。第八相中有五空故。

    何等为十。

    释曰。此即第二菩萨徴问。

    一者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

    释曰。自下第三如来广释。释十种相。以空除遣。除遣十相。即分为十。此即初也。于相中有二。初标所除相。后明能除空。此即初也。言法义者。法谓教法。义是境义。法即义故。是持业释。文字相者。谓名句文身。通名文字。故瑜伽论八十一云。谓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云何为文。谓名身句身字身。故知文者即名句文也。此中意说。谓诸菩萨。初观行时。为欲了知十二部经。为境义故。即有种种文字相现。

    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

    释曰。此即第二。辨除空。然此诸空。诸说不同。一依大般若初分第五十一。说二十空及四空义。故彼经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相。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内空。佛言。善现。内谓内法。即六内处。此中眼由眼空。何以故。非常非境。本性尔故。耳等亦尔。外谓法外。即六外处。准上应知。内外谓内外法。即十二处。此中内六处由外六处空。何以故。非常非境。本性尔故。外六处由内六处空。云何空空。佛言。空谓一切法空。此空由空空。何以非常非境。本性尔故。佛言。大空谓十方空。佛言。胜义谓涅槃此胜义。由胜义空。佛言。善现。有为谓三界。此中欲界由欲界空。色无色亦尔。佛言。无为谓无生无住无异无灭。此无为由无为空。毕竟谓诸法究竟不可得。佛言。无际谓无初中后可得。及无往来际可得。佛言。散谓有放有弃有舍可得。佛言。无变异谓无放无弃无舍可得。佛言。本性谓一切法本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皆非三乘所作。亦非余所作。佛言。自相谓一切法自相。如变碍是色自相。领纳是受自相。取像是想自性。造作是行自相。了知是识自相。如是等。若有为法自相。若无为法自相。佛言。共相谓一切共相。如苦是有漏法共相。无常是有为法共相。无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是等无量共相。佛言。一切法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若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佛言。不可得。此中一切法不可得。谓三世不可得。若过去无二世可得。若未来无二世可得。若现在无二世可得。佛言。无性空。谓此中无少性可得。佛言。自性谓诸法能和合自性不可得。佛言。无性不可得。佛言。无性自性。谓诸法无能和合性。有所和合自性。解云。无性者。无诸法体性。自性者。离法体外。无能和合性。无性自性者。合说二种。又有四空。谓有性。无性。自性。他性。有性谓有为。无性谓无为。自性谓一切法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亦非余所作。他性谓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法法住乃至实际。皆由他性故空。若依第二分四百一十三。释十八空。与前二十空。开合有异。义无宽狭。合二十中散无变异。为散无散空。合自相空共相空。名自共相空。若依第三分四百七十九。列十九空。而不解释。于中前十六空同后十六。后之三空。即有差别。谓所缘空。增上空。互无空等。若依第三分四百八十。说十六空。于二十空中。合自共相。名为相空。阙散空不可得空自性空。名同异者。改无变异名无散。释相同二十空。若依第二分第四百三卷。说有七空。一五蕴。二十二处。三十八界。四四谛。五十二缘起。六有为无为等一切法。七本性。引名不释。大品第七。释十八空及以四空。依智度论第四十六。释十八空及四云。问曰。十八空内空等后皆云非常非灭故。此义云何。答曰。若人不习此空。必堕二边。若常若灭。所以者何。若诸法实有。则无灭义。堕常中。如人出一舍入一舍。眼虽不见。不名为无。诸法亦尔。从未来世。入现在世。入过去世。如是则不灭。行者以有为患。用空破有。心复贵空。著于空者。则堕断灭。以是故。行是空以破有。亦不着空。离是二边。以中道行是十八空。以大悲心为度众生。是故。十八空后皆言非常非灭。是名摩诃衍。若异此者。则是戏论狂人。于佛法中。都无所得。如人于珍宝聚中取水精珠。眼见虽好。价无所直。问云。第十八空。已摄诸空。何以故说四空。答云。十八空中现空尽摄。诸佛有二种说法。或初略后广。或初广后略。初略后广为解义故。初广后略为易持故。或为后会众生略说其要。或以偈颂。今佛前广说十八空。后略说四空。广说如彼。若依涅槃第十六。释十一空。依大集经第四十八大品第七。释十八空及以四空。依显扬十五及中边论。有十六空。楞伽第一智度论三十六。有七空。依瑜伽十二。有四空。十八空论说十八空。十七空十六空十四空二空具如别章。上来已叙诸教。今正释文。然依此经。有十七空。于二十空中。阙散自性二空。合二十中自相共相为一相空。故有十七。十八空中。阙自性空。此即第一一切法空。依大般若。一切法空者。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若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此一切法。由一切法空。依智度论第三十一云。一切法空者。一切法名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具说如彼。依十八空论及中边论。一切法者。如十力无畏等。令此一切法空为清净一切佛法。今依此经。欲摄一切能诠之教。故依文字显一切法空。问。如何此经但说十相及十七空。答。准如智度论。略即不周。广即事繁。故唯十八。此亦同彼。

    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

    释曰。辨第二相。先相。后空。此即初也。此中所说安立真如者。即四圣谛中。是苦圣谛。即七如中。如前所说安立真如。业烦恼等所安立故。或可安立四谛最初得安立名。守性不改。故名真如。由斯苦谛有生等相相续随转。亦名真如。或可此中有其二相。一生等四相。二三世相续随转相。由斯二空。各除一相。

    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除遣。

    释曰。此辨第二能对治空。此有二种。一相空。二无先后空。依大般若。说此相空。开为二空。一自相空。二共相空。故彼经云。自相空者。谓一切法自相。如变碍是色自相。领纳是受自相等。言共相者。谓一切法共相。如苦是有漏法共相等。说此无先后空。名无际空。故彼经云。无际空者。无三际可得等。依大智度论。释其相空。名同此经。义同般若。广说如彼。无先后空。彼云。无始空。故彼论云。无始空者。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故名无始空。广如彼说。今依此经。不同彼说。遣四相故。名为相故名为相空。遣流转故。名无先后空。辨中边第一云。生死长远。无初后际。十八空论云。无前后空。亦名无始空。广说如彼。

    三者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

    释曰。此明第三相。先。相后空。此即初也。此有二种。谓顾恋身相及我慢相。由此了知如上所说能取五根及心心所起二种相。一顾恋身相。谓我根等能取诸法。二我慢相。由我心等胜于他故。

    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除遣。

    释曰。此辨能除空。此有二种。内空无所得空。依大般若。言内空者。内六处空。无所得空。彼云不可得空。不得三世故。名不可得。大智度论云。内空者。谓内六入。无我无我所。无眼等法。不可得空者。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名不可得空。今依此经。由能了知六根能取。即有顾恋执着内身。而观内空。能正除遣。由执我有故起我慢。观无所得空能正除遣。无我可得。云何起慢。又解。由二种空。通除二相。

    四者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

    释曰。辨第四相。先相。后空。此辨相也。此由如上所说外六处等所取义中有顾恋财相。

    此由外空。能正除遣。

    释云。辨能遣空。依大般若。外空者。谓外六处。智度论曰。外空者。所谓外六入无我我所及无六法。此经同彼。由外六除。

    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

    释曰。辨第五相。先相。后空。此即释相。谓由了知受用义中受用男女及资具故。于男女处是有情故。起内安乐想。于诸资具非有情故。起外净妙想。或可内谓内六处。外即外六处。于内六处。起安乐想。于外六处。起净妙相。

    由此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释曰。辨能治谓空。有其二种。内外空及本性空。依大般若。谓内外六处。名内外空。谓一切法本性。若有为性无为性。皆非三乘及余所作。名本性空。依智度论。内外空者。谓内外六入。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本性空者。谓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澄。皆以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即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熟。众缘若非若无。即无有法。如火灭汤冷。问云。与毕竟空有何差别。论自释云。性空者破诸法性。如彼水中。无其热性。不无水相。毕竟空者。破无法相。及乃至因缘法相亦无。今释此经。诸说不同。一云。内空除内安乐相。外空除净妙相。本性空通除二相。一云内外空除内安乐相。于中外空一分除净妙相。本性空通除二相。一云。内外空除内安乐相。有情数故云内。自身外故云外也。本性空除净妙相。一云。内外空除内安乐相。谓男女等具十二处故内外空除。本性空除净妙相。问。外净妙相如何不说由外空除。解云。据实亦用外空。前已说故。故不说之。

    六者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

    释曰。辨第六相。先相。后空。此辨其相。谓由前说器世间相建立义故。有三千等无量相也。

    此由大空。能正除遣。

    释曰。辨能治空。涅槃经云。般若波罗蜜名为大空。依大般若。言大空者。谓十方空。智度论说同大般若。而差别者。具以六义。释大空名。故彼论云。问曰。十方空。何以名大空。答云。东方无边故。一切处有故。遍一切色故。常有故。益世间故。令众生不迷闷故。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名大空。具说如彼。今依此经。大同般若。

    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寂静解脱相。

    释曰。辨第七相。先相。后空。此释其相。谓前第六辨欲色界器世间相。今辨无色内寂静相。谓修定者。得无色定。以为寂静解脱涅槃。是故。名为解脱相也。

    此由有为空。能正除遣。

    释曰。辨能治空。依大般若。有为空者谓三界空。智度论说。有为空者。谓因缘和合生阴界等。有二义故。名之有为空。一者无我我所等不可得故空。二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空。广说如彼。今依此经。亦同般若。

    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

    释曰。辨第八相。先相。后空。此释相也。谓由前说相真如故。便有四相。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唯识真如。及胜义相。

    此由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除遣。

    释曰。辨能治空。依大般若。言毕竟空。谓诸法毕竟不可得。无性空者。谓无少性可得。无性自性空。谓诸法无能和合性。有所和合自性。胜义空者。谓涅槃智度论说。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无法空者。无法名法已灭无故。名无法空。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名无法有法空。复次有人言。过未法空。名无法空。现在及无为法空。是二俱空。故名无法有法空。复次有人言。无为法无生住灭。是名无法。有为法有生住灭。是名有法。此二空故。名无法有法空。解云。无法空无法有法空者。如次名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者故。广说如彼。今依此经。空遗相者。自有三说。一云毕竟空破前二相。由无性空无性自性空。破唯识相。由胜义空。破胜义空破胜义相。一云。毕竟空破前二相。若执唯识相。无性空除。若执依他为胜义相。由无性自性空除。执圆成实。胜义空除。一云。如其次第。除前四相。所以然者。所执我相。诸宗共计。毕竟空除。所执法相无性空除。理实法空用诸空除。然上所说诸空。皆除法空。是故。此中且举无性。以遗法空。为显诸法不离识故。以有性无性。遣唯识相。由胜义空。遣胜义相。名义相当。意显可知。若依深密解脱说。有四相用五空除。谓本空。无物空。自体空。无体自体空。第一义空。解云。若准彼经。具十八空。加无物空。或可加本空故。故深密云。弥勒有十种难修行相。依十八空。观彼难修行相。

    九者由了知清净真如义故。有无为相无变异相。

    释曰。辨第九相。先相。后空。此辨相也。谓由了前清净真如是灭谛故。了知彼时。便有二相。一无为相。二无变异。

    此由无为空无变异空。能正除遣。

    释曰。第二辨能治空。依大般若。言无为者。谓无生无住无异无灭。是为无为空。无变异者。谓无放无辨无舍可得。是为无变异。依智度论。言无为者。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无变异空。彼论不释。今依此经。大同般若。谓证空时。无二相故。以二空治。

    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

    释曰。辨第十相。先相。后空。此辨相也。然释此文。自有两说。一云即于彼相者。谓即次前无变异相及无为相。对治空性者。谓即次前无变异空及无异空。如深密说。此意说云。菩萨思惟对治二相二空性相现。一云。即于彼相者。谓前九相。对治空性者。前十六空思惟。如上十六空故。即有十六空性相现。

    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释曰。第二辨能除空。依大般若。言空空者。谓一切法空由空空。是名空空。依智度论意同般若。故彼论云。言空空者。以空破前内空外空内外空三种空故。名曰空空。广说如彼。若依中边第一。空智亦空。空名云空。故彼云。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十八空论。意同中边。(破前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若依涅槃经。有无双遣。故无空空。故彼云。是有是无故名空空。是是非是是。故名空空。(远法师解云。因缘之法有无同体。以同体故。无法为有。有法为无。有有法为无。无。为有故有即非有有。为无故无。即非有非无。故曰空空)今此经意。与前不同。自有两说。一云。以空遣第九相中无为空无变异空二空性相。故曰空空。故深密云。对治无为空无变异空相故云空空。具说如彼。一云。以空除前十六空相故云空空。而深密经。但遣二相空者。译家异也。

    世尊。除遣如是十种相时。除遣何等。从何等相而得解脱。

    释曰。自下第二。问答分别除相解脱。于中有二。初问答分别除相解脱。后善男子当知就胜下。释外疑难。前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请问。问有二意。一问所除相。二问从何相而得解脱。然初问意。三说不同。一云。如上除遣所执相时。更除何相。一云。如上所说除十相者。定散相中。依何相说。一云。如上所执之相是何等相。准此三问。答亦有三。至文当说。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二问。今此答文。唯前三问。亦有三说。一云。观空除遣遍计所执十种相时。空观心中。仍有依他似空影像。随空心现。从此空观。入于证智。更除似空影像相分。相分既除。即从一切杂染相缚种子解脱。执解脱心亦皆远离。故言彼亦除遣。一云。如上所说除十相时。唯能除遣三摩地所行依他影像相分。由能除遣定影像故。即解脱有漏相缚。由彼解脱相缚力故。能缘见分亦能除遣。或可现行相缚解脱力故。彼相缚种亦得解脱。一云。如上所说除遣十相。即是依定所现影像所起遍计所执相也。谓由三摩地有影像现。后散心中。依彼影像。即随妄情。有所执相。故观空时。能除如是所执之相。除执相故。从杂染相而得解脱。由解脱故。彼能执心亦名除遣。或可护法所说。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者。如前所说。不现前故。名为除遣。非无自体。故名除遣。故瑜伽论七十四云。问。若观行者。如实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随入何等自性。答。圆成实自性。问。若观行者。随入圆成实自性时。当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性。又瑜伽七十三云。问。修观行者。云何除遣所缘境相。答。由正定心。于诸所知境界影像。先审观察。后由胜义作意力故。转舍有相。转得无相。又三十六云。能断能舍。故名除遣。又显扬十六云除遣修。谓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除遣诸法根本性相。令不复现。依以榍出榍道理。犹如有人。以其细榍除遣粗榍。或以身安遗身粗重。瑜伽六十七亦同显扬。

    善男子。当知。就胜说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

    释曰。自下第二。释外疑难。于中有三。谓法喻合。此即法说。谓外疑难。岂不一一能除十相。如何别说。名除一相。故作此答。据实一一除一切相。就胜说故。名除一相。

    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就胜但说能生于行。由是诸行亲近缘故。

    释曰。第二喻说。如经可知。

    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释曰。第三举法同喻。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于空性相。离增上慢。

    释曰。自下第三。问答分别总相空性。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言此中何等空性是总空性者。正问总空。此中问意。于三性中。何等法空为总性。言若诸菩萨等者。发问之意。谓若了知总性空已。便无损减恶取空失。由此亦离未证谓证增上慢过。

    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坏。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于中有二。初赞问许说。后依问正答。前中有三。初赞问有益。次何以故下。显不问失。后是故下。敕听许说。此即第一赞问有益。

    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

    释曰。第二辨不问失文。文有两节意。初何以故者。徴诘于空性相无失所由。后善男子等者。举失坏相。反显不失。若诸菩萨于总空性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言一切大乘者。如前所引大般若经说十八空等。名为大乘。然此所说。言失坏者。如瑜伽论七十三说。彼云。云何菩萨失坏大乘。谓有菩萨。闻皆一切法甚深无性。即执一切烦恼烧然自性本无。谓已无有生死重病。譬如有人。于己身中所生热病。谓为无病。于此热病。不能解脱。名为失坏。由此譬喻失坏菩萨当知亦尔。若依瑜伽第三十六。增益损减恶取空者。名为失坏。彼云。有二种人。于佛法中。俱为失坏。一者。于色等法。于色等事。谓有假说自性自相。于实无事。起增益执。二者。于假说相处。于假说相依。于离言自性胜义法性。谓一切种皆无所有。于实有事。起损减执。乃至云恶取空者。名为失坏广。说如彼。

    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

    释曰。第三敕听许说。

    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杂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释曰。第二依问正答。文有两节。初依问正答。后如是下。结答外问。就正答中。西方诸师。自有两释。一清辨等云。此经三性皆空。如经。若于依他圆成二种性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毕竟远离性者。显所执性空。及于此中都无所得者。显依他起及圆成实二性空义。如是三性。都无所得。名为总空性相。问。如何得知亦遣依他。彼引经云。

    无有少法生  亦无少法灭  净见观诸法

    非有亦非无

    又引两经。一经说云。

    诸法说缘生  缘法两皆无  能如是正知

    名通达缘起  若法从缘生  此法都无性

    若法都无性  此法非缘生

    又诸波若皆作此说。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乃至法界实际。故知圆成亦无所有。问。若尔契经如何会释。契经颂云。

    遍计所执无  依他起性有  妄分别失坏

    堕增减二边

    解云。名是遍计所执。义是依他起性。名于其义非有故无。义随世间非无故有。不可引此证有依他。如是等文。不可具述。二护法等云。于三性中。但遣所执。非余二性。故此中云。于依他起及圆成中。一切品类染净所执毕竟远离性。此明于二性中远离所执。故知但遣所执以显空性。言及于此中都无所得者。止滥。谓此总空性一切十相皆无所得。非如前十六空各遣一相。又解。遍计所执。于二性中毕竟远离。及都无所得。又余经说。遍计所执无。依他起性有。妄分别失坏。堕增减二边。又此经中无自性相品云。然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又大般若经云。诸遍计所执性。决定非有。诸依他起性。唯有名相施说言说。诸圆成实空无我性。是真实有。(无性摄论第一引此经文)又广百论引经云。遍计所执所集所增所取常恒无变易法。如是一切。皆名为无。因缘所生。皆说为有。如来处处说三自性。皆言遍计所执性空。依他圆成二性是有。故知空教别有意趣。不可如言拨无诸法。如言取义。名谤大乘。便恶取空。成大邪见。如是等经。不可具述。问若尔如何会释前所引经遣依他起。护法释云。前何经说云。无有少法生亦无少法灭者。此颂意明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能诠所诠。其体皆空。无生无灭。净见观诸法非有亦非无者。离执净见观诸世间因缘所生非无非有。会后二经云。如是二经。说缘生法虽无自性。而不相违。以从缘生法有二种。一者遍计所执。二者依他起性。此中意明。遍计所执自性非有。不说依他。上来护法等会释经文。清辨引经。复作此难。若有依他。何缘经说一切法性无不皆空。又契经云。佛告善现。色等诸法自性皆无。复有经言。佛告大慧。一切法性皆无有性。先有先无不可生故。护法通云。此有密意。密意如何。谓此诸经。唯破遍计所执自性。非一切无。若一切无。便成邪见。云何知有此密意耶。结余契经中显可说故。谓薄伽梵。说如是言。我唯依于相应自性。说一切法自性皆无。若有如言而生执着。谓染净法自性皆无。彼恶取空。名为邪见。具说如彼。由斯义故。世亲菩萨二十唯识云。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我无。如是乃名入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又无性摄论第一卷云。于无无因。强立为有。故名增益。于有无因。强拨为无。故名损减。乃至彼云。于遍计所执。唯有增益。而无损减。都无有故。以要于有方起损减。于依他起。无有增益。以有体故。要于非有。方有增益。亦无损减。唯妄有故。于圆成实。无有增益。是实有故。唯有损减。广说如彼。又依瑜伽第三十六及七十五。损减依他圆成是无。皆说名为恶取空者。如前分别。又大智度论第三十七云。爱多者著有见。见多者着无见。如是等众生。著有见无见。是二种见。虚妄非实。破中道。譬如人行陕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著有着无。二事俱失。乃至广说。问。此总空性与十七空。有何差别。解有两释。一云。体无差别。总别有异。一云。此总空性。遣所执性。前十七空。除遣影像。故有差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摄几种胜三摩地。

    释曰。第十三。止观能摄诸定地门。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请问。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

    释曰。此即第二如来正说。一切三乘无量诸定。当知摄在此止观中。更无别定非此所摄。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

    释曰。自下第十四止观因果作业门。于中有三。初因。次果。后业。此即因也。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善男子。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

    释曰。此第二答。谓此止观得定位故。别解脱戒。及散位中闻思二慧。以为其因。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果。

    释曰。自下第二辨止观果。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善男子。善清净心。善清净以慧。以为其果。

    释曰。自下正答。有二复次。此即初也。清净心者。心言显定。是奢摩他果。善清净慧。是毗钵舍那果。此约等流果说。若依增上果。皆得两果。又云。善清净心善清净慧者。说无漏故。名之为善。有别本云。善清净戒善清净心善清净慧以为其果者。谬也。而勘草本经论及深密经。皆不说戒。

    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释曰。第二复次重释其果。然释此文。诸说不同。一云。此文但说声闻菩萨如来。若依此说。等言等取诸菩萨也。故深密云。一切声闻菩萨诸佛诸独觉众。非正教授及所化故。略而不说。一云。此中说声闻言。亦摄独觉。余如前说。一云。等言通等独觉及诸菩萨。余如前说。总说意云。三乘所得世出世间所有诸法。皆是止观所得果也。问。佛所得果皆是无漏。如何说彼名为世间。解云。世间有二种。一体有漏。故名世间。二者体虽无漏。缘世间故。名为世间。谓后得智相应心等。是故世尊有世间法。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作何业。

    释云。自下第三。明止观作业。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善男子。此能解脱二缚为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

    释曰。如来正说。解脱二缚以为其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言相缚者。一云。相分。由有漏相。令彼见分不得自在。名为相缚。此即相是缚。名为相缚。一云。第七末那。为相缚体。由第七识。余眼等识。于所缘相。不得自在。若依此说。相之缚故名为相缚。言粗重缚。亦有二种。一有漏法上无堪任性。名粗重缚。与有漏法非一非异。无别体故。名为非异。断不断异。故名非一。二者。二障种子通名粗重。虽有二种。意取种子。名为粗重。若广分别。如胜义谛品已说。

    世尊。如佛所说。五种系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释曰。自下第十五。止观诸障差别门。于中有四。一五系能障止观门。二五盖能障止观门。三分别五种散动门。四止观治十一障。此即初也。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于五系中。几是止障。几是观障。几是俱障。言五系者。依成实论。名五心缚。烦恼恶法缠心不舍。故名心缚。一贪己身。二贪外五欲。三乐与在家出家众合。四于圣语心不喜乐。五于善法得少为足。若依集论第四。释三拘碍。彼云。拘碍有三。谓贪瞋痴。由依三故。顾恋身财。无所觉了。乐处愦丙。得少善法。便生厌足。由此不能修诸善法。故名拘碍。解云。集论如经次第。无所觉了。即当经说于诸圣教不得随欲。杂集第七。先申集论。后依五种拘碍。释拘碍义。故彼论云。又此顾恋身等。即依五种心拘碍说。何等为五。谓顾恋身。顾恋诸欲相杂住。阙于随顺教诫教授。于诸善品。得少为足。拘碍心故。名心拘碍。解云。杂集与集论异。即彼第三以为第四。瑜伽第八。引其五名而不解释。故今依五以发问辞。

    善男子。顾恋身体。是奢摩他障。于诸圣教。不得随欲。是毗钵舍那障。

    释曰。自下如来正说。谓顾恋身。及顾恋财。如是二种。能障于止。于诸圣教不得随欲。由斯不能分别教意。是故一向障于观也。

    乐相杂住。于少喜足。当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释曰。此明俱障。谓俱障中有其二种。一者乐相杂住。由斯不能修止及观。二于少喜足。由彼力故。所修止观。不到究竟。

    世尊。于五盖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释曰。自下第二。五盖能障止观门。于中有二。初正明五盖能障止观。后世尊下。明止观二道圆传门。前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惛沉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瞋恚。当知俱障。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谓五盖中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以散动故。惛沉睡眠及与疑盖。是其观障。以不明了不决定故。贪瞋俱障。根本烦恼障用胜故。然此五盖。出体辨相释名。如大婆沙四十八说。彼云。有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问。此五盖以何为自性。答。以欲界三十事为自性。谓贪欲瞋恚各欲界五部为十事。惛沉掉举各三界五部。通不善无记。唯不善者。立盖为十事。睡眠唯欲界五部。通善不善无记。唯不善者。立盖为五事。恶作唯欲界修所断。通善不善。唯不善者。立盖为一事。疑通三界四部。通不善无记。唯不善者。立盖为四事。由此五盖以欲界三十事为自性。问。盖有何相。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自性即相。相即自性。以一切法自性与相不相离故。复次耽求诸欲。是贪欲相。增恚有情。是瞋恚相。身心沉没。是惛沉相。身心躁动。是掉举相。令心昧略。是睡眠相。令心变悔。是恶作相。令心行相犹豫不决。是疑相。已说盖自性及相。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是盖义。谓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广说如彼。若依杂集第七卷云。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已上论本)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转故。若依瑜伽。说诸烦恼通名为盖。故第八云。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又八十四云。于所知事。能障智故。说名为盖。又依瑜伽第八十九。释立盖意。彼云。违背五处。当知建立五盖差别。一为在家诸欲境界所标论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忍诸同法者。呵谏驱摈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瞋恚盖。三由违背奢摩他故。立惛沉睡眠盖。四由违背毗钵舍那故。立掉举恶作盖。五由违背于法论义。无倒决释审察诸法大师圣教涅槃胜解故。建立疑盖。广释五盖。如大婆沙第三十八四十八。成实论第十七。杂集第七。瑜伽十一。及如别章。

    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释曰。自下第二。明止观二道圆满门。于中有二。先止。后观。皆有问答。此问止也。

    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沉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谓善男子。非如初得但除掉举及与恶作。令圆满时。乃至复除惛沉睡眠。乃得圆满。

    世尊。齐何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释曰。第二问观圆满。

    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谓善男子。非如初得但除惛沉睡眠。乃至亦能除遣掉举恶作。乃得圆满。问。如何五盖障止观中。掉举恶作。障止非观。惛沉睡眠。障观非止。令圆满处。与上相违。解云。止观各有二障。一性相相顺障。惛沉止。掉举观。是故瑜伽五十八十九等。皆云惛沉障止掉举障观。惛昧轻利性随顺故。二性相相翻障。惛沉障观。掉举障止。如集论杂集显扬第一成唯识论第六卷等。惛沉与观。掉举与止。性相翻故。是故盖中说相翻障。今圆满中。各各双除。顺翻二障。得圆满故。

    世尊。若诸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现在前时。应知。几种心散动法。

    释曰。自下第三。分别五种散动门。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总问。止观起时应有几种心散动法。

    善男子。应知五种。

    释曰。自下正答。于中有三。初标数略答。次依数列名。后次第别释。此即初也。应知散动总有五种。然此散动。诸教不同。此经说五。如经可知。依深密经亦明五种。名虽有异。其义即同。故深密经云。一正念散乱。二烦恼散乱。余三散乱。与此经同。梁朝摄论亦说五种。与此经异。故第九云。论云能灭除散乱故名持诃。(此明定度)释曰。散乱有五。一自性散乱。谓五识。二外散乱。谓意识驰动于外尘。三内散乱。谓心高下及散味等。四粗重散乱。谓计我我所等。五思惟散乱。谓下劣心。谓舍大乘。思惟小乘也。解云。五中除相散动。加于自性。唐世亲本无性释论。皆不分别。集论杂集第一。皆说六种散乱。同辨中边第三中边第二。故辨中边云。散乱有六。一自性散乱。二内散乱。三外散乱。四相散乱。三粗重散乱。六作意散乱。具说如彼。显扬十八。亦说六种。同辨中边。而差别者。作意为初。第六自性。问。经说五。如何诸论更加自性。合说为六。解云。诸论皆依此经应说五种。而别说者。除佛果位。余位五识。唯散非定。是故别说自性散动。而经不说自性散动者。障定远故。非极故障。略而不说。梁摄大乘。五种散乱有两种失。一者违经。二依唐本无性世亲。皆无此说。故不可依。以外诸义。至文对释。故不重述。

    一者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五者粗重散动。

    释曰。第二依数列名。

    善男子。若诸菩萨。舍于大乘相应作意。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当知是名作意散动。

    释曰。自下第三次第别释。然此散动。略以二门分别。后方释文。一释名字。二出体性。

    第一释名。先通后别。通名五散动。依深密经。名五散乱。五是标数。散动散乱。其义是一。于作意等。令闻心流荡。故名散动。即六释中。带数释也。言别名者。有其五种。一者作意。二者外心。三者内心。四者相。五者粗重。言作意者。如经舍于大乘相应作意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是名作意散动。解云。经意自有两说。一云。即说作意为散动体。若依此释。即六释中。持业释也。以彼作意即散乱故。一云。此经举二作意。能引散动。故名作意散动。据实即用散乱为体。若依此释。即依主释。此有二义。依深密经。菩萨作意之散动。故深密云。正念散动。一云。声闻作意之散动。故辨中边云。下劣心作意。虽有二说。后说为正。故集论云。此散乱法。有其六种。言外心散乱者。如经。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乃至于外所缘境中所有寻思随烦恼中纵心流散。解云。经意有其三外。一外妙五境。二诸杂乱相。即愦丙相。故显扬云。于妙五欲及愦丙相。三除前二所余外境。于三境于上散动为体。若依此说即依主释。言内心散动者。如经。若由惛沉及以睡眠。或由沉没。或由爱味三摩钵底。或由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当知是名内心散动。解云。内心者。等持相应内定之心。此意说云。能障内定。有其四种。一惛沉。二睡眠。三者沉没。即说惛沉等业用。四爱味三摩钵底者。爱上静虑。及由随一三摩钵底所起烦恼。能障定内之心。故名内三摩钵底。此有两释。一云。即说惛沉等四。为散乱体。一云。由惛等力所引染心。所引散动。以为自性。释名两释。准上应知。相散动者。如经。若依外相。于内等持。所行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动。解云。依定外相作意思惟。定内离言诸相。由此因缘。障于止观。名相散动。两种出体。唯上应知。深密经云。依外相内身三昧境界相思惟。名相散乱。又显扬云。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如是经论。意同此经。余教同异。至文当释。言粗重者。如经。若内作意为缘生起所有诸受。由粗重身计我起慢。是名粗重。解云。由计定中喜乐以为我所。计粗重身为我起慢。又解。若内作意为缘生起。喜乐受等。为所缘境。由粗重身种子因缘所生我见我慢。于前诸受。起我见或起我慢。即说见慢相应散乱。名为粗重。解云。二义。若依前说。依粗重身上起我见等。由此因缘。所生散乱。亦名粗重。若依后释。即我见等。行相粗故。名为粗重。此有两释。一云。我见及我慢等。名为粗重散动。一云。所生散乱为散动体。

    第二出体。诸说不同。若依真谛梁朝摄论记第一卷。出五散体。不异论文。若广分别。如部执记第四卷中边论记。恐繁不述。今解。作意散动。自有两说。一云。五遍行中作意为体。如是作意。与三慧俱。或可具通善等三性。而杂集论说散乱者。举散乱缘。显其作意。一云。随烦恼中。散乱为体。举作意缘。显其散乱。故杂集云。依随烦恼性散乱。说外心散动。五欲愦丙。及所余境。三种境中。纵心流散。即随惑中散乱为体。内心散动。自有两释。一云。依中边杂集梁论。以三法为体。谓沉掉爱味。依显扬论及以此经。或以四法为体。谓惛沉睡眠下劣爱味诸烦恼。或下劣即是沉没惛睡之用。或可五法。言下劣者。即是懈怠。一云。由惛掉等力之所染故。即起散乱举惛等缘。显其散乱。相散动者。定前加行所得诸相。以为定内所行之相。作意思惟。或可依外本质相。思惟定内影像相。或可相者即矫现相。即用作意以为体性。一云。此中举作意缘。显其散乱。准前可知。粗重散动见慢种子。名为粗重。由此为缘。于已生起乐等受中。计我我所及以我慢。即用现行我见我慢。以为体性。或可由我见慢。便起散乱。即用散乱。以为体性。问。上来两释。若依释。集论杂集如何会释。谓集论说。谓散乱体。此复六种。杂集又云。依随烦恼性散乱说。解云。彼依性散乱。显散乱体。故不相违。问。若依后说。辨中边等如何会释。谓彼论说自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