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网明言:少有能解如是正性者。梵天言:是正性不一不多。

    【注】所言正性者,人人本具,法法皆然;无有能解,无不能解;无有能解故不多,无不能解故不少。

    网明,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当知。

    【注】如是之知,即无知之知也。无知安知?知无分别矣。

    是人无有法已得,无有法今得,无有法当得。

    【注】前释如是而知,此释如是而得。知既无知为知,得亦无得为得。

    所以者何?

    【注】重释无知无得之意。

    佛说无得无分别,名为所作已办相。

    【注】无得者,无得诸法,得诸法正性也。无分别者,得如是知也。

    若人闻是诸法正性,勤行精进,是名如说修行。

    【注】既云无知为知,无得为得,则无精进名为精进。无精进名为精进,则为如说修行。

    不从一地至一地。

    【注】正当说时即是行,当其行时即是说,行说同时,则即解即证,故不从一地至一地矣。

    若不从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

    【注】释成不在之意。

    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注】诸佛无别所证,惟证生死性空,即是涅槃结证无得之义。生死、涅槃既无二性,则分别斯泯矣。

    网明言:佛不为度生死故说法耶?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

    【注】若谓佛所说法为度生死,则佛有我、人、众生等相矣。

    网明言:无也。梵天言:以是因缘,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

    【注】不为生死涅槃,则说法何谓?释云:

    但为度妄想。

    【注】妄想者,何释云:

    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

    【注】指正性中。

    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

    【注】释成无意。

    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注】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住法位,则不由出生死而入涅槃矣。

    尔时,世尊赞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说诸法正性,应如汝所说。

    【注】佛不证成,则取信良难。

    说是法时,二千比丘不受诸法。

    【注】得无得故。

    漏尽

    【注】不落二边故。

    心得解脱

    【注】了分别故。

    佛告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注】前文如来许可梵天,未有解释,恐众疑未解,故召而告之。何也?夫出生死,入涅槃,是佛常说。今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众所未悟矣。故释云:

    如来虽说生死,实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得灭度者。

    【注】故佛之所说,为度二者之妄想耳。

    若有入此法门,是人非生死相,非灭度相。

    【注】古人云:不是佛,不是心,不是物,是个什么?

    尔时,会中五百比丘从座而起,作是言:我等空修梵行,今实见有灭度者,而言无有灭度,我等何用修道求智慧为?

    【注】见有灭度者,不知灭其妄想而不灭自性,故起疑也。

    尔时,网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于法生见,则于其人佛不出世。

    【注】知见盲心,真觉斯隐。

    世尊,若有决定见涅槃者,是人不度生死。

    【注】见有灭度,则宛然生死。

    所以者何?涅槃名为除灭诸相,远离一切动念戏论。

    【注】涅槃名为能灭,但灭诸法戏论分别之相,而诸法之性实不灭。若于诸法起知见,则佛不出世;于诸法起灭度想,则不得度生死矣!

    世尊,是诸比丘于佛正法出家,而今堕于外道邪见,见涅槃决定相。

    【注】先定堕过之由,后斥着邪之谬。

    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

    【注】碎麻出油,譬邪见灭生死入涅槃者也。从酪出酥,酪不至酥,而酥实从酪出;譬正法不灭生死而证涅槃,而涅槃实度生死。

    世尊,若人于诸法灭相中求涅槃者,我说是辈皆为增上慢人。

    【注】前云涅槃名灭除诸相者,灭知见等相也。若执此灭相求涅槃,则亦不出知见。

    世尊,正行道者,于法不作生、不作灭,无得无果。

    【注】前二节,起知见不可,灭知见不可,未审正行道者所谓邪?夫正行道者,于诸法不作生相,不作不生相,不作灭相,不作不灭相,无得无果,远离如是戏论分别而已。

    网明谓梵天言:是五百比丘从座起者,汝当为作方便,引导其心入此法门,令得信解离诸邪见。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门。譬如痴人畏于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作相。

    【注】譬如邪见畏生死而欲逃者,不知生死即空相等,欲何逃哉?

    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

    【注】将谓涅槃定有方所,而欲求之,不知自性本来寂灭。不知自性本来寂灭,则行于寂灭中,而不知其为寂灭矣。

    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复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尔时,五百比丘闻说是法,不受诸法。

    【注】所谓远离戏论也。

    漏尽

    【注】不落二边。

    心得解脱

    【注】结使断除也。

    得阿罗汉道。

    【注】云无学也。

    作是言:世尊,若人于诸法毕竟灭相中求涅槃者,则于其人佛不出世。

    【注】起见故不是,灭见亦是非。故前云于法生见,则佛不出世;今云灭相中求,亦不出世也。

    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学、非无学,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佛出世故,名为远离一切动念戏论。

    【注】所言佛者,即是自心。古云:不了法惟心,起种种分别,所谓圣凡、生死、涅槃也。达法惟心已,分别即不生,所谓远离动念戏论也。由远离分别故,自心了然明现,故云佛出世。若着知见,则真心隐没,故云佛不出世也。

    尔时,长老舍利弗谓诸比丘:汝今得正智,为己利耶?五百比丘言:长老舍利弗,我等今者得诸烦恼,不可作而作。

    【注】所谓得正智者,不为得利,但知于烦恼不可作而作,起利他之妙用也。

    舍利弗言:何故说此?

    【注】舍利弗智慧第一,今不知比丘所答,则正性门中,智有所不及矣。

    诸比丘言:知诸烦恼实相故,言得诸烦恼。

    【注】不知烦恼实相,则为烦恼所转;知实相,则能用诸烦恼,故言得。

    涅槃是无作性,我等已证,故说不可作而作。

    【注】涅槃体是无作,本来如是,故言证不言得。烦恼依体出生,非是本有,故言得不言证。既依体出生,则知无性,故不可作而作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等今者住于福田能消供养。

    【注】身子赞:比丘得不可作而作,幻兴妙用,利济群有,为人间之福田,能消供养矣。

    诸比丘言:大师,世尊尚不能消诸供养,何况我等!舍利弗言:何故说此?诸比丘言:世尊,知见法性,性常净故。

    【注】性常净故者,以世尊知见法性入正性故,远离虚妄分别。彼虚妄分别,则于诸法中有福田、非福田,能消供养、不能消供养。虚妄既离,则于诸法中无利、无功德。无利,则不为福田、非不福田;无功德,则不消供养、非不消供养。故净名云: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损、不为益。

    于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谁应受供养?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牵者。

    【注】不为世法所牵者则无受,无受故应受供养者也。

    世尊,谁能消供养?佛言:于法无所取者。

    【注】无所取者,则内不取心,外不取境。内外既忘,则无有消,无有不消矣。

    世尊,谁为世间福田?佛言:不坏菩提性者。

    【注】不坏菩提性,则常以觉性利人,不由小道,故为福田。

    世尊,谁为众生善知识?佛言:于一切众生,不舍慈心者,

    【注】以慈待物,人所仰化。

    世尊谁知报佛恩?佛言不断佛种者。

    【注】护念自心,使不间断,知报恩也。

    世尊,谁能供养佛?佛言:能通达无生际者。

    【注】无生之法,是佛出世本怀,能通达此,是真供养,四事莫预也。

    世尊,谁能亲近于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

    【注】失命不毁禁,则远离魔外,常亲近佛也。

    世尊,谁能恭敬于佛?佛言:善覆六根者。

    【注】覆六根则心不放逸,心不放逸则常想恭敬矣。

    世尊,谁名财富?佛言:成就七财者。

    【注】七、功德才,谓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世间财宝,有而不实,命尽随尽。出世法财,生劫无穷,乃名财富。

    世尊,谁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间智慧者。

    【注】世间智慧,迷于有为,故贪取无厌。出世之慧,则了达法空,无一所取,乃名知足。

    世尊,谁为远离?佛言:于三界中无所愿者。

    【注】无所愿,则攀缘心绝;攀缘心绝,则飘然长别矣。

    世尊,谁为具足?佛言:能断一切诸结使者。

    【注】结为六结,眼与色结等。使谓十使,贪、嗔、痴、慢、疑等。结使断,则所作已办,故名具足。

    世尊,谁为乐人?佛言:无贪著者。

    【注】贪着之乐,其乐有坏;无贪之乐,其乐无败。

    世尊,谁无贪着?佛言:知见五阴者。

    【注】此中重伸前问者,恐于六尘境上取舍故也。而佛之所答,令人照破五阴妄心,妄心若破,则于外六尘无所贪着。

    世尊,谁度欲河?佛言:能舍六入者。

    【注】六根为六尘所入,故云六入。根尘相结,故流浪欲河;若根尘并舍,则欲河斯度。

    世尊,谁住彼岸?佛言:能知诸道平等者。

    【注】诸道平等,则非彼非此。非彼非此,则亦无度不度想。此中生起之缘,不无次第。由五百比丘得诸法正性身子,以为住于福田,能消供养,而诸比丘以明其意。然正信之门,非一途可尽。故梵天蹑其踪而问者,广其意也。前梵天斥云:五百比丘于佛正法出家,云何着此外道邪见?夫出家有三: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无明家。前云于佛正法出家者,出世俗家。此中比丘得诸法正性者,出三界家也。故云得阿罗汉。下文菩萨六度、四无量心等,出无明家也。因达正性,则出三界。出三界,则应受供养。应受,则能消。能消,则为世福田。为世福田,则为众生善知识。为善知识,则能知报恩。知报恩,则知所供养。知所供养,则知所亲近。知所亲近,则知所恭敬等。可以例推之矣。

    世尊,何谓菩萨能为施主?佛言:菩萨能教化众生一切智心。

    【注】二施之中,法施为上。以一切智心化众生,施莫大焉。

    世尊,何谓菩萨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注】小乘以律仪无犯,大乘以道共自持。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

    【注】见心灭相,则外绝待缘;外绝待缘,则非忍不忍。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精进?佛言:求心不得。

    【注】精进懈怠,皆由是心所成,求心不得,则非精进非不精进矣。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禅定?佛言:除身心粗相。

    【注】小乘作定,故耽着不舍;大乘性定,无定无不定,但除粗相矣。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智慧?佛言:于一切法无有戏论。

    【注】凡夫无慧,于诸法作有无二见论,是则戏论;若于法不作二见,是行智慧。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慈心?佛言:不生众生想。世尊,何谓菩萨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

    【注】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生众生想,不能等与如来之乐;生法非法想,则不思拔众生之苦。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

    【注】若生我想,见人善则疾,见不善则嗔。不生我想,则见人非法受苦,思所以拔之。见人德彦贤圣,思所以赞之矣。

    世尊,何谓菩萨能行舍心?佛言:不生彼我想。世尊,何谓菩萨安住于信?佛言:信解心净无浊法。

    【注】凡夫信于有为,即名染污。菩萨圆信自心无浊,则远离戏论,而安住净信矣。

    世尊,何谓菩萨安住于空?佛言:不着一切语言。

    【注】前由达法正性,而网明问能受供养,以及六度四心之后,特问住空,何也?盖由一切差别名相,皆自心之影耳。故世尊答曰:不着语言。不着语言,则一切皆空矣。

    世尊,何谓菩萨名为有惭?佛言:知见内法。

    【注】知法内具,则惭于昔迷。

    世尊,何谓菩萨名为有愧?佛言:舍于外法。

    【注】舍外法,则前后际断;前后际断,则愧昔攀缘。

    世尊,何谓名为菩萨遍行?佛言:能净身口意业。

    【注】一切业,皆因三业之所生起。三业若净,是菩萨遍行;若不净,是众生遍行。偈文广释。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身净无恶,口净常实语,心净常行慈,是菩萨遍行。

    【注】身无恶,则该杀、盗、淫。口以实语等四,治口四过,谓实语治妄言等。意业有三,偏举行慈。慈能治恚,以菩萨惟嗔,为害兹甚。故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故行慈则余亦备矣。此偈通举十善、十恶,文互具也。

    行慈无贪着,观不净无恚,行舍而不痴,是菩萨遍行。

    【注】上文总举十业,此中别举意三,以意为能摄故。行慈有二:一者、无缘慈,二者、爱见慈。若行慈有贪着,则落爱见,非无缘矣。观身不净,不即厌恚;若起厌恚,则堕二乘。行舍不求果报,若求果报则成贪着,贪着则成痴爱。若于三业无贪、无恚、不痴,是名菩萨遍行,非二乘可比。

    若在空聚野,及与处大众,威仪终不转,是菩萨遍行。

    【注】由意清净,则独居不为静,处众不为闹,不为前尘所转,无可不可。

    知法名为佛,知离名为法,知无名为僧,是菩萨遍行。

    【注】由获动静不二,则得法正性,离诸分别,达无相心,一体三宝,于兹见矣。

    知多欲所行,知恚痴所行,善知转此行,是菩萨遍行。

    【注】既悟三宝本乎一心,则贪嗔痴与解脱,曾无二念。不着不厌,妙得其趍,故曰善知。

    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

    【注】既三毒三德,妙得其转,则不居三界,行乎禅定也。

    信解诸法空,及无相无作,而不尽诸漏,是菩萨遍行。

    【注】行如是禅定,则不着不厌,不着故无相无作,不厌故不尽诸漏。

    善知声闻乘,及辟支佛乘,通达于佛乘,是菩萨遍行。

    【注】声闻、支佛乘,即达诸法空、无相、无作,而取漏尽者也。佛乘则虽知空、无相、无作,不尽漏者也。

    明解于诸法,不疑道非道,憎爱心无异,是菩萨遍行。

    【注】道即三乘,非道即六凡。明解法性平等,于道非道不起憎爱,又贪等为非道故。

    于过去未来,及与现在世,一切无分别,是菩萨遍行。

    【注】前则道非道平等,此则三世平等,一切无分别,生死涅槃无不平等矣!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过世间法,通达世间法?通达世间法已,度众生于世间法,行于世间,不坏世间?

    【注】世间有三种:一曰、器世间,二曰、众生世间,三曰、智正觉世间。过世间者,谓超过器世间,众生世间,入智正觉世间也。通达世间者,合举三世间也。度众生于世间法者,虽知世间法无相无作,现同事摄,还以此法度众生也。行于世间,不坏世间者,由知世间如幻,妙运中道,不染不坏,其犹日月行空,不同世间,照临世间,不碍世间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说五阴是世,世间所依止,依止于五阴,不脱世间法。

    【注】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以盖覆为义,能覆真如,于是内结根身,外成器界,转展相依,不能解脱。以五阴为能造,世界为所造,能所相成,有世间法。

    菩萨有智慧,知世间实相,所谓五阴如,世间法不染。

    【注】众生为无明所障,不悟五阴实相,故于世间不成解脱。菩萨有大智慧,善知如相,故处之不染,所谓超过世间也。

    利衰及毁誉,称讥与苦乐,如此之八法,常牵于世间。大智慧菩萨,散灭世间法,见世坏败相,处之而不动。得利心不高,失利心不下,其心坚不动,譬如须弥山。利衰及毁誉,称讥与苦乐,于此世八法,其心常平等。

    【注】利等八法,又名八风。众生不了虚妄,常为所牵,扰动心海。菩萨以智慧观照,妙得实相,处之不动,犹若须弥。

    知世间虚妄,皆从颠倒起,如是之人等,不行世间道。

    【注】释上何以菩萨处之不动之意。以菩萨知世间虚妄,由颠倒而起,故不动也。此答通达世间法也。

    世间所有道,菩萨皆识知,故能于世间,度众生苦恼。

    【注】此答通达世间法已,度众生于世间法也。

    虽行于世间,如莲华不染,亦不坏世间,通达法性故。

    【注】此答行于世间,不坏世间也。

    世间行世间,不知是世间,

    【注】世间凡夫,不知虚妄,坚执不舍,故恒处生死。

    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

    【注】二乘不了世间虚妄,由颠倒而起,执为实有,用心破除。若执实有虚妄颠倒,则是著相。菩萨善知世间无相之相,同于虚空,非实非虚,如是而已。

    如所知世间,随知而演说。

    【注】前云度众生苦恼,未审以何为度?菩萨以无度为度,随其所知,为人演说,令彼自度,非他能度也。

    知世间性故,亦不坏世间,五阴无自性,是即世间性。

    【注】世间无性之性,即如五阴无性,知是无性,故处之不坏。重释前意。

    若人不知是,常住于世间。若见知五阴,无生亦无灭,是人行世间,而不依世间。凡夫不知法,于世起诤讼,是实是不实,住是二相中。我常不与世,起于诤讼事,世间之实相,悉以了知故。诸佛所说法,皆悉无诤讼,知世平等故,非实非虚妄。

    【注】此颂诸法正性门。实相如是,非实非虚,非特我说,诸佛亦然。若住二相,则起诤讼。下文斥非也。

    若佛法决定,有实有虚妄,是即为贪着,与外道无异。而令实义中,无实无虚妄,是故我常说,出世法无二。若人知世间,如是之实性,于实于虚妄,不取此恶见。如是知世间,清净如虚空,是大名称人,照世间如日。若人见世间,如我之所见,如斯之人等,能见十方佛。

    【注】此颂能见世间实相。如佛所见,则能见十方诸佛法身也。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相。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注】此释前偈能知实相,则为见佛之意。诸法皆因缘生,因缘生故无定性,无定之性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空相。能知空相,则为见佛。故中观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所谓无定之性也。

    若有人得闻,如是世间相,虽行于世间,而不住世间。

    【注】前云能知能见,乃自证之境,故能如是。此则从人所闻,亦获实相也。

    依止诸见人,不能及此事。

    【注】此拣外道依正邪见,起六十二见,于实相门中不能及也。

    云何行世间,而不住世间?若佛灭度后,有乐是法者,佛则于其人,常现于法身。若人解达此,则守护我法,亦为供养我,亦是世导师。

    【注】信是实相,则见法身。解此,则为供养守护,自利之功也;为世导师,利他之行也。

    若人须臾闻,世间性如此,是人终不为,恶魔所得便。

    【注】此颂以劣显胜之意。须臾之闻,时之极促,尚乃护益,何况见闻信解,长时修习,而不得妙利者乎?

    若能达此义,则为大智慧,法财之施主,亦是具禁戒。若知世如此,忍辱力勇健,具足诸禅定,通达于智慧。

    【注】能达此实相,是名具足六波罗蜜。

    所在闻是法,其方则有佛,如是诸菩萨,不久坐道场。若有深爱乐,如是世间性,则能降众魔,疾得无上道。

    【注】自云何行世间,总彰信解行证之意,文显不释也。网明初问何为菩萨正问,次问何为诸法正性。梵天以无彼我分别为正问,离虚妄分别为正性,皎若日星,宜乎不言而喻矣。五百比丘,执动疑生,几将退座。网明为请方便,梵天乃云,直饶退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此之法门。连引逃空索空二喻,一众知归。可谓梵天不与方便,而方便已竟。比丘无所信解,而信解了然。身子起己利之赞,智所不知。比丘答,烦恼本空,业非有实。观其宾主问答,云兴瓶潟,其无畏辨,孰与之比。何以及至谁应受供养等三十问,似有不知,一一问佛,岂梵天有能不能乎,当有指哉。答,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诸佛法施之式,诸菩萨入道之门。由问而答,由答而闻,由闻而解,故比丘从梵天得悟。闻思信解,于兹见矣。是二者,皆因网明发起者,同依根本智也。下文应受供养等三十问,以至五阴世界等,乃修证之门,非思慧所及。若问若答,皆尊梵天者,信解行证,同出方便之智也。盖此顿教大乘,一心绝待,无问无答,无证无修,非方便之智,曷由发起,故以象示之耳。

    四谛品第四

    【注】由前品见知实相,则为见佛。处世不动,犹若须弥。照世如日,为人导师。具足六度,降伏魔冤。如是功德,以何为趣?盖趣圣谛也。前则实相以正性为宗,此则实相以圣谛为趣。实相以无相为相,圣谛以无谛为谛。云何有四?四者乃世间之相。了此四相,体空无性,即是圣谛。故于正问之后,继以圣谛,知其为趣也。

    佛复告思益梵天:如来出过世间,亦说世间苦、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

    【注】前梵天问:何谓菩萨过世间法,度众生于世间法中?而如来意曰:非特菩萨,而我亦超过世间法,亦说世间法,度众生于世间法也。

    五阴名为世间苦。

    【注】五阴以世间为所造,世间以五阴为能造,能所相依,展转不脱,是世间苦相。

    贪着五阴,名为世间集。

    【注】由过去五阴集因,招至现前世间苦果;不了虚妄重构业因,招至来果是世间集。

    五阴尽,名为世间灭。

    【注】现前色身,临终败坏,是五阴尽相;以后阴无知故,不了无生无灭,是世间灭。

    以无二法求五阴,名为世间灭道。

    【注】此中有二:若以无二法求五阴实相,所为五阴如故,世间亦如是,出世间道谛;若以无二法中执有五阴可断,是世间灭道。前解义现下文,后解正此中之意。

    又,梵天,所言五阴但有言说。

    【注】实无体性可得,不了无性可得。

    于中取相分别生见而说,是名世间苦;不舍是见,是名世间集;是见自相,是名世间灭。

    【注】起见分别,观察五阴自相,念念不住,是名为灭。

    随以何道不取是见,是名世间灭道。

    【注】随在何道,不取分别之见,名为灭道。以不悟分别亦无性,是故不名谛。前则四谛出于五阴,此则四谛具乎一念。五阴通于三世,四谛分于果因,皆世间相也。

    梵天,以是因缘故,我为外道仙人说言:仙人,于汝身中即说世间苦、世间集、世间灭、世间灭道。

    【注】前则即念而示,此则即身而示也。何为身中四谛?生、老、病等八苦,总名苦。以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为集,八苦迁流为灭,远离五阴八苦是灭道。又四大聚,即是世间苦。起杀、盗、淫,是世间集。四大败坏,是世间灭。厌苦求乐,是世间灭道。身心二途,是众生世间之四谛。如来委曲开示,独不说器世间四谛,何也?盖众生世间、器世间,二而不二。若以正摄依,说众生世间,则摄器世间,故不说。又四谛,乃众生妄心取相分别,故立四谛。器世间,是无情无分别,世相如故,无四谛可说。虽佛不说相,以具足五浊同聚,是世间苦。斗诤坚固,是世间集。年月迁流,是世间灭。原始反终,是世间灭道。下文圣谛,即是智正觉世间也。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说四圣谛,何等是真圣谛?梵天,苦不名为圣谛,苦集不名为圣谛,苦灭不名为圣谛,苦灭道不名为圣谛。

    【注】四谛皆名苦者,世间相也。下释成。

    所以者何?若苦是圣谛者,一切牛、驴、畜生等,皆应有苦圣谛。若苦集是圣谛者,一切在所生处众生,皆应有集圣谛。所以者何?以集故生诸趣中。若苦灭是圣谛者,观灭者、说断灭者,皆应有灭圣谛。

    【注】观灭者,自修之人。说断灭者,即是与人说法也。楞严经迦旃延、毗罗视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又如此方性理中说:身死之后,形骸朽灭,精神飘散,纵有剉烧之作,略无所施。皆说断灭者。

    若苦、灭、道是圣谛者,缘一切有为道者,皆应有道圣谛。

    【注】有为道者,即是世间外道神仙,乃至诸子百艺,各谓有道。出世二乘,以及事度菩萨,未尽无为,同名有为也。

    梵天,以是因缘故,当知圣谛非苦、非集、非灭、非道。圣谛者,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

    【注】释上非苦等。何谓非苦?以苦无生。苦若有生,为生心耶?为生境耶?若生于境,苦是境苦,于我何有?若生于心,为与心一耶?异耶?若与心一,则不知为苦,以心不自知故;若与心异,则还同前境。如是推求,毕竟无生,是谓圣谛。

    知集无和合,是名集圣谛。

    【注】何谓非集?由过去集因,招至现在苦果;由现前集因,招至未来苦果。然过去不至现在,现在不至未来。何以故?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际推求,无集可得。集尚无有,何名和合?无和合故,是名圣谛。

    于毕竟灭法中,知无生无灭,是名灭圣谛。

    【注】何谓非生非灭?以色等五阴,念念不住,外道计为断灭,二乘用心降伏,执为毕竟灭,二者皆无圣谛。大乘当其灭处,不碍其生,了悟无生,无得灭故,名为灭圣谛。

    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

    【注】平等者,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远离二边。五阴如故,世间亦如,如如无得,无得故得道圣谛。

    梵天,真圣谛者,无有虚妄。

    【注】上文四种圣谛,了达苦等无性,是名圣谛。若谓圣谛有四,即同虚妄,非真圣谛。真圣谛者,非特无苦等四相,乃至我、人、寿者,及一切虚妄,悉皆无有也。

    虚妄者,所谓着我、着众生、着人、着寿者、着养育者。

    【注】外道,谓我从梵天士夫等养育也,如此方计性从天所赋等。

    著有着无,著生着灭,着生死,着涅槃。

    【注】此转释成上文若着如是名相,非真圣谛矣,盖斥其常见也。

    梵天,若行者言:我知见苦是虚妄,我断集是虚妄,我灭证是虚妄,我修道是虚妄。所以者何?是人遗失佛所护念,是故说为虚妄。

    【注】此斥其断见也。盖有为常见,无为断见,亦有亦无是增益见,非有非无是戏论见。如此四见,生起六十二邪见,少有不尽,则遗失佛种,不为所护念矣。

    何等是佛所护念?

    【注】既斥其邪,当显其正。

    谓不忆念一切诸法,是名佛所护念。

    【注】所为四句百非,皆不之忆。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只什么去?自然心入无生,湛然常寂。

    若行者住是念中,则不住一切相;若不住一切相,则住实际;若住实际,是名不住心;若不住心,是人名为非实语、非虚妄语者。

    【注】外遣一切相,内遣能住心,心相既泯则,非实非虚妄。

    梵天,是故当知,若非实非虚妄者,是名圣谛。梵天,实者终不作不实。

    【注】不作不实故非虚,实不自立故非实。

    若有佛,若无佛,法性常住。

    【注】转释非实非虚之意。若有若无,是世间相,而法性常住,未尝有无矣。

    所谓生死性、涅槃性,是性常实。所以者何?非离生死得涅槃名为圣谛。

    【注】上文双遣心相,则云非实非虚。此中双遣生死涅槃,则云自性常实。所谓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于此见矣。

    若人证如是四谛,是名世间实语者。

    【注】如是四谛,非证非不证,所谓口欲谈而辞丧,意欲缘而虑忘,但可如是而已。

    梵天,当来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是人说生相是苦谛,众缘和合是集谛,灭法是灭谛,以二法求相是道谛。佛言:我说此愚人是外道徒党,我非彼人师,彼非我弟子。是人堕于邪道,破失法故说言有谛。

    【注】佛欲令末世比丘,于身修戒,于心修慧,故说苦等四相,使知不实。而比丘非惟不修戒,不修慧,而复说如此,岂为佛之弟子,真外道徒党耳!

    梵天,且观我坐道场时,不得一法是实、是虚妄。若我不得法,是法宁可于众中有言说、有论议、有教化耶?

    【注】前斥比丘所计为非,不苟然耳。我实不得一法而坐道场也。世尊,大似抱赃自首。

    梵天言:不也,世尊。梵天,以诸法无所得故,诸法离自性故,我菩提是无贪爱相。

    【注】世尊于仙苑之中,三转四谛法轮。而陈那等,始初[菥-木+((拖-也+一)/月)]解,其余未悟。于四谛法,不了无生,作有无戏论等见。故世尊即诸四谛,而示实相。于诸法正性之后,继谈四圣谛法。雷挥电扫,名相不存,可谓正直舍方便者也。问:天台四种四谛,此当第几?答:一心顿教,名相不收,尚非其一,何况有四?诠指之间,不无标的。初云五阴名为世间等,乃生灭四谛,兼于无量。后云知若无生等,乃无生四谛,兼于无作。末云真圣谛者,出过名言,双遣虚实,乃至无有言说论议。教有所不收,如来自偿口债,天台安能拟哉?

    叹功德品第五

    【注】由闻如来不得一法而坐道场,则知无功德为功德,赞莫能尽功德。以无功德为功德,则赞叹。以无赞叹为赞叹,一切会归于自心矣。

    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若如来于法无所得者,有何利益说如来得菩提名为佛?

    【注】梵天恐众中不解无得而得,亦是表诠,故此难问。

    佛言:梵天,于汝意云何?我所说法,若有为、若无为,是法为实、为虚妄耶?梵天言:是法虚妄非实。

    【注】凡夫著有为,佛说无为以破其执。二乘着无为,佛说沤和以起其定。有无既是对机,所说于我何有?故梵天知其为虚妄非实矣。

    于汝意云何?若法虚妄非实,是法为有、为无?

    【注】此有四句分别:是法谓有无为、有有为邪?是法谓无有为、无无为邪?

    梵天言:世尊,若法虚妄,是法不应说有,不应说无。于汝意云何?若法非有非无,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无有得者。梵天,如来坐道场时,惟得虚妄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

    【注】前品云:观我坐道场时,不得一法是实是虚妄,以至无言说论议。而梵夫难云:若不得一法,云何而得菩提名为佛耶?世尊质其辞而告云:我坐道场,不得诸法,但得诸法空性。前云涅槃、虚空,特有名字而无实性。

    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

    【注】无所得故得者,了诸法空,得自心故。无所知故知者,烦恼不实,知自性常妙故。

    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见。

    【注】如眼不能自见其眼。

    不可闻

    【注】耳不能自闻。

    不可觉

    【注】心不自觉。

    不可识

    【注】识、不自识四者,乃内证不可得之意也。

    不可取。

    【注】如水中月,镜中像。

    不可着。

    【注】如陆地焰,梦中境。

    不可说

    【注】我不得而说。

    不可难

    【注】汝不得而难此四者,外证其不可得也。

    出过一切法相,无语无说,无有文字,无言说道。

    【注】内外既不可得,则知是法出过一切法相。无言无说,证前无言说也。无文字,证前无论议也。无言说道者,证前无教化也。

    梵天,此法如是犹如虚空,汝欲如是法中得利益耶?梵天言:不也。

    【注】如是之辞,世尊极力道之不尽。引喻虚空为证,未得一半。若要完全公案,须向自己体取始得。梵天问:既不得一法,有何利益而得菩提?世尊先答其无所得而得,次难其无所得而得,不应于中求利益也。

    世尊,诸佛如来甚为希有,成就未曾有法,深入大慈大悲,得如是寂灭相法,而以文字言说教人令得。

    【注】实际之中,无有一法。虽无一法,而不碍言说文字。教人寂灭者,不生不灭也。谓不灭故,而教人令得不生故,而实无一法。

    世尊,其有闻是法能信解者,当知是人不从小功德来。世尊,是法一切世间之所难信。所以者何?世间贪着实,而是法无实无虚妄;世间贪着法,而是法无法无非法;世间贪着涅槃,而是法无生死无涅槃;世间贪着善法,而是法无善无非善;世间贪着乐,而是法无苦无乐;世间贪着佛出世,而是法无佛出世亦无涅槃;虽有说法,而是法非可说相。

    【注】前正问品中,若于法生见,则佛不出世;于毕竟灭法中求涅槃,则佛不出世。又云:佛出世故,名为远离戏论。而恐众中实谓有佛出世,及梵天呈解,并皆扫拂矣。疑云:若无佛出世,何以现有说法者?释云:他说个无说者,若谓有可说,则成戏论。

    虽赞说僧,而僧即无为。

    【注】无为则赞毁平等。

    是故此法,一切世间,之所难信。

    【注】此彰绝待一心,结成难信也。以绝待故,非虚非实,非生死非涅槃,非善非恶,非苦非乐,万法俱非,真心独朗,皮肤脱落,唯存真实,是谓难信。

    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难可得信;如是烦恼中有菩提,菩提中有烦恼,是亦难信。

    【注】烦恼中有菩提,则不坏法性。菩提中有烦恼,则不断性恶。烦恼菩提,若以相观,则如水火之不相容。若以性观,则妙涵而不夺。三乘人多以执相迷性,则菩提烦恼,势相矛盾,皆欲灭烦恼而取菩提。一乘教中,烦恼菩提,彼此妙容,曾无二至,是谓难信。

    所以者何?如来得是虚妄烦恼之性,亦无法不得。

    【注】上句彰真空之性,下句显妙有之法。真空故烦恼本如,妙有故无法不得。

    有所说法,亦无有形,

    【注】由无法不得故,不碍有所说;虽有所说,无定体可得。

    虽有所知,亦无分别。

    【注】知契真如,远离戏论,故无分别。

    虽证涅槃,亦无灭者。

    【注】涅槃名为灭度,度烦恼生死故。而此圆妙自心证法,如是无生死可灭,证涅槃也。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解如是法义者,当知是人得脱诸见。

    【注】如是法义,远离二边,所谓非实非虚等。实即是有,虚即是无,有无二见,叠成六十二见,故曰诸见。既离二见,则诸见斯脱矣。

    当知是人已亲近无量诸佛,当知是人已供养无量诸佛,

    【注】脱诸见则心契实相,契实相故,是名亲近,是名供养。

    当知是人为,善知识所护。

    【注】心契实相,同道者所亲。

    当知是人,志意旷大;当知是人,善根深厚;

    【注】根大则佛地自许,根厚则大法自荷。

    当知是人,守护诸佛法藏;当知是人,能善思量起于善业;

    【注】担荷大法,则守护法藏;自许佛地,则起真如善果。

    当知是人,种姓尊贵,生如来家。

    【注】一念信解实相,便名佛子,不同三乘渐次熏修。犹诞生王子,尊贵天然,不同臣子久学乃成。故曰:菩萨一念发心,便登正觉。

    当知是人能行大舍,舍诸烦恼;当知是人得持戒力,非烦恼力;

    【注】小乘持作止之戒,多生烦恼;大乘心契实相,便名道共。

    当知是人得忍辱力,非嗔恚力。

    【注】心境相对,则嗔恚斯生;心若绝待,则无忍可忍。

    当知是人,得精进力,无有疲懈;当知是人,得禅定力,灭诸恶心;

    【注】小乘心存有得,故耽着不舍,是谓恶心。大乘存心平等,绝无耽着。

    当知是人,得智慧力,离恶邪见。

    【注】外道中无智慧,违背实相,着诸邪见。若人能信是法,则邪见离矣。

    当知是人,一切恶魔不能得便;当知是人,一切怨贼所不能破;

    【注】实相之中,两忘损益,故恶魔怨贼,皆无能为。

    当知是人不诳世间;当知是人是真语者,善说法相故;当知是人是实语者,说第一义故;当知是人善为诸佛之所护念;当知是人柔和软善,同止安乐。

    【注】由信解是法故,生如来家。行佛所行故,具六波罗蜜。具六波罗蜜,不为恶境所动。不为恶境所动,则其有所说,不诳不妄。不妄故,其所说法相也真。不诳故,其所说第一义谛也实。惟其真实故,为诸佛护念,与众同止,具足六和矣。

    当知是人名为大富,有圣财故;当知是人常能知足,行圣种故;

    【注】圣财圣种,皆依自心之所出生。能信自心,则圣种圣财,于斯备矣。

    当知是人易满易养,离贪着故。

    【注】易满菩提,易养法身,离贪故易满,离着故易养。

    当知是人,得安隐心,到彼岸故。

    【注】上皆自信自行,下乃利人之事。

    当知是人度、未度者,当知是人解、未解者,当知是人安、未安者,当知是人灭、未灭者。

    【注】此中四句,双举自他。自则烦恼难度而能度,他则未度烦恼而令度。准此可知,于自则成前自信自解之意,于他则下所谓示人正道之意也。

    当知是人能示正道,当知是人能说解脱,当知是人为大医王善知诸药,当知是人犹如良药善疗众病。

    【注】正道解脱,乃所说之法;医王良药,乃所逗之机。药喻实相,善疗差别之病。

    当知是人智慧勇健,当知是人为有大力坚固究竟,当知是人有精进力不随他语。

    【注】智慧勇健,则无疑不决。坚固究竟,则无惑不破。自有主张,则不随他教。三者由信解实相,故能担荷自他。是名勇健,是名坚固,是名精进矣。

    当知是人,为如师子,无所怖畏;当知是人,为如象王,其心调柔;当知是人,为如老象,其心随顺;当知是人,为如牛王,能导大众;

    【注】无畏则善得其体,调柔则善得其用,随顺则善得其方便。三者既备,则善导大众,犹如牛王矣。

    当知是人,为大勇健,能破魔怨。

    【注】前则魔怨不干,此则能伏魔怨,文互见也。

    当知是人为大丈夫,处众无畏;当知是人无所忌难,得无畏法故;当知是人无所畏难,说真谛法故;

    【注】无忌则不嫉,无畏则不怯,释成丈夫无畏之义。

    当知是人,具清白法,如月盛满。当知是人,智慧光照,犹如日月。当知是人,除诸暗冥,犹如执炬。

    【注】如月盛满,则迥绝尘翳。迥绝尘翳,则智慧光明,犹如日月。日乃照昼,月乃照夜,炬乃照日月所不及处。三者相继,用显实相慧光,无所不瞩矣。

    当知是人,乐行舍心,离诸憎爱。

    【注】心信实相,则冤亲平等,憎爱斯远矣。

    当知是人,载育众生犹如地;当知是人,洗诸尘垢犹如水;当知是人,烧诸动念犹如火;当知是人,于法无障犹如风;

    【注】众生惟实相为能净,动念惟实相为能尽,障碍惟实相为能通。能信是法,则地、水、火、风,何所不该矣!

    当知是人,其心不动如须弥;当知是人,其心坚固如金刚山;当知是人,一切外道竞胜论者所不能动。

    【注】外道议论,不出有无诸见,信解是法,则诸见远离,故不能动。

    当知是人,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测。

    【注】声闻、辟支,虽证偏空,未窥实际,故不能也。

    当知是人多饶法宝犹如大海,当知是人烦恼不现如波陀罗,当知是人求法无厌,当知是人以智慧知足,当知是人能转法轮如转轮王。

    【注】轮王转十善之轮,信解行人转实相之轮。

    当知是人身色殊妙如天帝释;当知是人心得自在如梵天王;当知是人说法音声犹如雷震;当知是人降法甘露犹如时雨;当知是人能增长无漏根、力、觉分。

    【注】根即五根,力即五力,七觉分,八圣道,总名三十七道品。皆由说法所被之益,声如雷震,惊动群机,使之觉悟,应机润泽,犹如时雨,而增长道芽也。

    当知是人已度生死污泥;当知是人入佛智慧;当知是人近佛菩提;当知是人能多学问无与等者;当知是人无有量、已过量;当知是人智慧辩才无有障碍;当知是人忆念坚固得陀罗尼;当知是人知诸众生深心所行;当知是人得智慧力,正观诸法解达义趣。

    【注】此上由度生死,则近佛菩提。近佛菩提,则其学问出于三乘,过于数量。越数量故,慧辨无碍,获得总持。得总持故,能知众生所行。正观故,所见不谬。解达故,示无差别。此中自利利他,莫不皆实相之功也。

    当知是人,勤行精进,利安世间。当知是人,超出于世。当知是人,不可污染,犹如莲华。当知是人,不为世法所覆。

    【注】欲利安世间者,先当自利。先自利故,超出于世,不为世染,犹如莲华,亦不为世法所覆。以实相之理,不如世间,而行于世间,不坏世间也。

    当知是人,利根者所爱;当知是人,多闻者所敬;当知是人,智者所念;当知是人,天、人供养;当知是人,为坐禅者所礼;当知是人,善人所贵;当知是人,声闻、辟支佛之所贪慕。

    【注】信解如是法义,为众所尊,其谁能无仰学乎?

    当知是人,不贪小行。当知是人,不覆藏罪,不显功德。

    【注】实相法义,尚非大乘所收,谁贪小行?罪福体是无生,何藏何显?

    当知是人威仪备具,生他净心;当知是人身色端正,见者悦乐;当知是人有大威德,众所宗仰;当知是人以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注】前是说法音声,以至声闻贪慕,赞其口业功德,是不贪小行,至此赞其身业功德也。

    当知是人能继佛种,当知是人能护法宝,当知是人能供养僧,当知是人诸佛所见,当知是人为得法眼,当知是人以佛智慧而得受记,当知是人具足三忍。

    【注】三忍,即苦行忍、生忍、第一义忍,亦名法忍,义出法华。

    当知是人安住道场,当知是人破坏魔军,当知是人得一切种智,当知是人转于法轮,当知是人作无量佛事。

    【注】此上赞文,前后错出,不能根其次第,大意惟一实相耳。毋以辞害意,而出别解也。

    若人信解如是法义,不惊疑怖畏者,得如是功德。是人于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深难解难知、难信难入,而能信受读诵、通利奉持、为人广说、如说修行,亦教他人如说修行。如是之人,我以一劫若减一劫,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注】此品本四圣谛品分出,而似有差。上云我菩提是无贪爱相,梵天蹑其迹而问曰:既不得一法,坐于道场,未审有何利益,说得菩提?如是番番徴诘,以及汝欲于如是法中得利益耶?应在圣谛品中,血脉连接。下文世尊,诸佛如来,甚为希有,乃属叹功德品,于义斯稳。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