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卷之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明会稽显圣寺后学沙门圆澄注

    右春坊右庶子南充黄辉

    左春坊左谕德会稽陶望龄全校

    左春坊左中??太原傅新德订正

    【注】凡经题或人或法,或单或兼,此经人法兼举之类欤?问主名思益梵天者,思乃三慧之一门。梵者,净也;天者,主也。以净为主,以思为助,益彼修证,所谓学不加思,无由契入者矣。梵天乃能问之主,绝待一心,乃所诠之法,能所合称,故云梵天所问。经者,道也,条贯通途,使行人有所进修也。

    如来光明品第一

    【注】首品名如来光明者,宜不言而自喻矣。以光无言说,举目了然。古云:未开口以前,略较些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注】如是,乃指法之辞。我闻,明法有所受。然则法分五教,说有五时,要见此经在何时,被何教邪?准贤首所判,第四顿教,大乘所收,在方等之时,迦兰陀竹林,我于佛所闻如是深经也。

    与大比丘僧六万四千人俱。

    【注】比丘,此云无翻。因果各具三名,难以具译,故云无翻。

    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人,皆众所知识。

    【注】名闻广远,为众所知。

    得陀罗尼

    【注】此云总持。

    无碍辩才

    【注】四、无碍辩也。

    及诸三昧。

    【注】此云正见,旧云正受。圆觉云三昧及正受,明非正受也。不见曰昧,于无见处与正理相应,是谓正见。

    于诸神通,无所挂碍。

    【注】神通有六,诸者,兼举之谓也。

    善了诸法寔性

    【注】所解之法也。

    悉皆逮得,无生法忍。

    【注】所诣之果也。盖由思而解,由解而修,由修而证。既证已,所谓总持、神通、三昧、辩才,悉皆获得,为众识知也。前则总叹众德,下乃例名。

    其名曰:文殊师利法王子、宝手法王子、宝积法王子、宝印手法王子、宝德法王子、虚空藏法王子、发心转法轮法王子、网明法王子、障诸烦恼法王子、能舍一切法王子、德藏法王子、华严法王子、师子法王子、月光法王子、尊意法王子、善庄严法王子。

    【注】此中十六法王子,开一心为八识。在缠名识,出缠名智。因果往返,一十六心。此心堪绍佛位,故云法王子。法华经智胜如来十六王子,舍家修道,亦以八识为表。彼由俗趍真,惟云王子。此即真即俗,故云法王子。因果同时,圆会一心,所以为顿教也。若以德立名,则不无别表。以义推之,自可解了矣。

    及?陀婆罗,等十六贤士,

    【注】前十六法王子,则显因果同时。此十六贤士,则表圣贤同位也。

    跋陀婆罗菩萨、宝积菩萨、星德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善力菩萨、大意菩萨、殊胜意菩萨、增意菩萨、善发意菩萨、不虚见菩萨、不休息菩萨、不少意菩萨、导师菩萨、日藏菩萨、持地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人。

    【注】前则正举当机,此则伴举听众。

    及四天王、释提桓因等。

    【注】此则总举,下乃别列。不尔,下云忉利天等,有重叠之过。

    忉利诸天

    【注】此天都辖三十三天,故总别兼举也。

    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注】此尽欲界天也。

    及梵王等诸梵天。

    【注】此乃色界十八梵天。不举无色界者,以彼天根钝顿,教门中非所预也。

    并余无量诸天、龙、鬼、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普皆来集。

    【注】经分三分,序分齐,此下乃正宗分也。

    尔时,世尊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于是网明菩萨:

    【注】此菩萨号网明者,直显真心,生佛本具,凡圣互容;犹如帝网之明,大小相收,本来如是,非假强为。下文菩萨光明品中,具彰此义。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头面礼佛足,合掌向佛,动此三千大千世界,引导起发一切大众,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从佛少有所问,若佛听者乃敢咨请。佛告网明:恣汝所问,当为解说,悦可尔心。于是网明既蒙听许,心大欢喜,即白佛言:世尊,如来身相超百千万日月光明。我自惟念:若有众生能见佛身,甚为希有!

    【注】如来身相,超百千万日月光明。其明白显露如是,宜乎人人皆见。而云见者希有,应知自性法身,非形色可见也。于我本具灵明无差,所谓日月不足喻其明也。良由众生无明妄隔,不能自见耳。能见之者,无明轻薄,甚为希有。华严云,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良由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此之谓也。

    我复惟念:若有众生能见佛身,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注】譬如虚空,正体无形,而能妙含万有。苟非日月威光显发,一切众生不能得见虚空德相。能见之者,皆日月威神之力也。此亦如是。

    佛告网明: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佛不加威神,众生无有能见佛身,亦无能问。

    【注】华严云:我当为转法轮,令得开悟。此中所加有三:一曰身加,如放光显发等;二曰口加,如开示悟入等;三曰意加,阴发神识,善解问难等。虽然如此,不可推在他佛身上,祇是自心运转施为,皆仗渠力。若作他解,是名邪观也。

    网明当知,如来有光,名寂庄严。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见佛身不坏眼根。

    【注】佛身须佛眼所见,非肉眼能见。光名寂庄严者,即眼之实性。能达眼之实性,则不坏肉眼之根,而见佛身宜矣。前则如来所加,能见佛身。此下,释如来所加,善解问难。

    又如来光名无畏辩,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其辩无尽。

    【注】达法实性,故得无畏。以无畏故,能种种幻兴,问辨无尽也。此乃总标能问之意,下即别开善问所由。

    又如来光,名集诸善根。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转轮圣王行业因缘。

    【注】轮王以十善为因,施度为缘。因即行也,缘即业也,故光名集善根。下文仿此。

    又如来光名净庄严,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天帝释行业因缘。

    【注】大般若云:若人修百无遮大会,乃作帝释天主,故光名净庄严行业,可信也。

    又如来光名得自在,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梵天王行业因缘。

    【注】一切众生,皆为五欲所缚,不得自在。此天行业,在离欲修禅,故遇如来自在光明,乃能发起。前云轮王行业,则兼举人类;次云帝释行业,则兼举六天;此中梵王行业,则兼举四禅。不举无色界者,非此经之机也。

    又如来光名离烦恼,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声闻乘所行之道。

    【注】四谛之法,善离烦恼,故众生遇之,发起声闻之道也。

    又如来光名善远离,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辟支佛所行之道。

    【注】十二因缘之法,善能远离生死喧阓,盖辟支佛以修还灭十二因缘也。若流转十二因缘,乃众生同业生死之相,不名善远离矣。然辟支有二种:一曰缘觉,又名部党,以有师徒党类,传习修行者也;二曰独觉,又曰麟出,无佛世无师自悟者也。

    又如来光名益一切智,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大乘佛事。

    【注】前凡界中,但云因缘,不云道,非出生死之要也。声闻、辟支虽云道,而不云大乘佛事者,以彼惟自利,而不能利他也。菩萨人已兼利,堪起佛乘,故光名益一切智,而问大乘佛事矣。此中总明如来威神加被,能解问难。问中,三凡三圣,于十法界中,不问四恶处。何也?以四恶处,非行人修进之途,故不问也。以此为自利之门,若利他门,下文当备。六根之中,如来惟加眼、舌二根,余四不加。何也?举其总故。眼见如来,身起钦承,口问法义,耳听玄音,意择是非,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若以称性门中,则六根皆被如来之力。当知眼如是见,耳如是闻,口如是谈论,乃至意如是思惟,莫不皆仗这个威力。故傅大士云:欲识佛去处,只这语言是。故知如来加被者,乃称性之法也。

    又如来光,名曰往益,佛来去时,足下光明,众生遇者,命终生天。

    【注】前彰自利门,如来威加,能发辨问,以无畏辨光为总,后六问为别。此彰利他门,故光名往益,惟此为总。下乃别开,随时随机,光有异名,会而归之,同名往益。

    又,如来光,名:一切庄严;若佛入城放斯光明,众生遇者得欢喜乐,一切庄饰之具庄严其城,城中宝藏从地涌出。

    【注】福德之光。

    又如来光名曰震动,佛以此光能动无量无边世界。

    【注】威神之光,二者世界悉檀也。

    又如来光名曰生乐,佛以此光能灭地狱众生苦恼。

    【注】悲,光也。悲能拔苦,苦拔则乐生矣。

    又如来光名曰上慈,佛以此光能令畜生不相恼害。

    【注】平等,慈光也。平等,故冤亲等观,不相恼害。

    又如来光名曰凉乐,佛以此光能灭饿鬼饥渴热恼。

    【注】饿鬼以悭贪为负,吝报饥渴,贪受热恼。今遇如来无我之光,则悔悟吝贪为过,顿生凉乐。消热恼曰凉,除饥渴曰乐。此中三恶道,兼前六问,共成九法界,惟缺修罗文略耳。

    又如来光,名曰明净,佛以此光,使盲者得视。

    【注】若有见则有不见,有无相倾,则成污浊。惟盲者无见,则无有不见,能所既离,是名明净。然则不蒙如来法光所照,不能自知无见为真见,故曰盲者。

    又如来光名曰聪听,佛以此光能令众生聋者得听。

    【注】前则无见为明净,此则无闻为聪听,义可推之。

    又如来光名曰惭愧,佛以此光能令众生狂者得正。

    【注】众生由无惭愧,狂乱颠倒。苟能一念知惭识愧,则狂乱除而正见现前。此于六根中,惟举眼耳意三,不举鼻舌身三。何也?盖由眼等三根,取境利故。鼻等三根,取境钝故。取境利者,常与识心相应,故曰盲、曰聋、曰狂。若不得如来正观威力加被,则不能视、不能听、不能正,故特举之。取境钝者,常与法性相应,全体如故,不必更加也。此上举为人悉坛。

    又如来光名曰止息,佛以此光能令众生舍十不善道、安住十善道。

    【注】身业杀、盗、淫,口业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意贪、嗔、痴,共名十恶。遇如来光,舍于不善而行善也。

    又如来光名曰离恶,佛以此光能令邪见众生皆得正见。

    【注】前则遇光修止,此则遇光修观。止为入善之初门,观为破邪之勇敌。故粗业用止,细业用观,皆前后相须也。夫舍其不善,而行其善,似堕二见,成敌两立,是名恶见,亦名邪见。细而观之,若恶是实,不能转恶以成善。若善是实,不能迷善以就恶。以恶无性,故迁恶以从善。以善无性,故背善而从恶。苟能知此无性,则取舍二见远离,是名正见。问:如来放光,众生遇者,顿然获益,非同造次。子云修止修观,似是有为,恐非佛意耳。答云:前文云,如来若不加被,众生无能见,佛亦不能问。既云如来加被,而众生能见能问,亦云如来加被,而众生能修能行,于理不违。盖由如来光明,照明众生心地,使之自解,活计现前,随机获益。譬如日光出时,而百姓各各辨事,非谓日光有所与也。又问:如来光明是一,何以众生遇之,获益不同?答云:法华经,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下至阿毗,上至有顶,于中六道众生,生死往还,受报好丑,乃至菩萨修行相貌,成道涅槃,弥勒皆于光中,了然明睹。彼云明见差别,此云随机获益,二文合看,疑可泮然。要而言之,凡所说法,总名法光明也。又弥勒一生菩萨,故能圆见差别,于一毫光中,三乘人力不逮,此但随分见耳。

    又如来光名曰能舍,佛以此光能破众生悭贪之心令行布施。又如来光名无恼热,佛以此光能令毁禁众生皆得持戒。又如来光名曰安利,佛以此光能令嗔恨众生皆行忍辱。又如来光名曰勤修,佛以此光能令懈怠众生皆行精进。又如来光名曰一心,佛以此光能令妄念众生皆得禅定。又如来光名曰能解,佛以此光能令愚痴众生皆得智慧。

    【注】六根因如来光明所加故,能视、能听及能正见,由正见故能修止观,修正观故进趣六度,异前声闻、辟支也。

    又如来光名曰清净,佛以此光能令不信众生皆得净信。

    【注】众生封于无明,著于人我,于此大乘,不能生于净信,为烦恼所污故也。何为净信?何为不净信邪?凡夫信于有为,外道信于断常,二乘信于偏空,权乘信于事度,是皆著于有为,总名不净之信。若信自心本来圆净,非空非有,无得无证,性真如是,不属修为,是名净信。

    又如来光名曰能持,佛以此光能令少闻众生皆得多闻。

    【注】众生不达一心,循行数墨,学日繁而性日拙,故曰少闻。若能了悟自心,则知万法于吾无所不备,始号多闻。如世尊自号多闻藏等。

    又如来光名曰威仪,佛以此光能令无惭众生皆得惭愧。

    【注】众生由无惭愧故,狂乱放逸。惭者惭人,愧者愧己。惭人有德而我不逮,愧己有失而我不改。如是自悛,则威仪备具,得惭愧矣。

    又如来光名曰安隐,佛以此光能令多欲众生断除淫欲。

    【注】众生为贪欲所牵,多致险害,陷入恶道。故古人以刀上之蜜,华下之蛇,喻其为害非细。苟能离欲除贪,自然心身安隐。

    又如来光名曰欢喜,佛以此光能令多怒众生断除嗔恚。

    【注】众生迷于自心,不觉转似外境,妄立我人,妄起是非,妄生斗讼,故生嗔怒。若悟自心,则前尘不有;人我既虚,则是非不实;内外性如,则敌对不成;契心平等,则转瞋成喜。

    又如来光名曰照明,佛以此光能令多痴众生断除愚痴。

    【注】众生迷于无明,似处长夜,一无辨白,号曰愚痴。若能一念照明,能使转愚成智。然六道于无明全具,四圣于无明分具。声闻秪破界内见惑,界外思惑全不知故。辟支分破一分,菩萨修一分,三德破一分。无明直至妙觉,乃明全破。今此遇光成智,应是初心。以此经为顿教,顿同妙觉故。所谓初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难得其旨悟者知,妙

    又如来光名曰遍行,佛以此光能令等分众生断除等分。

    【注】如来八万行门,无非应机之用。众生不悟,偏守己见,而各相是非。权实若融,则偏计斯忘。圆修梵行,故断等分。此上即对治悉坛也。

    又,如来光名曰一切色,佛以此光能令众生皆见佛身无量种色。

    【注】此第一义悉坛也。前对治为因,此中为果。由因中遍行梵行,果上圆现色身,能使众生随时随机,见无量种色,法尔如是。总论此中光明,始分二门:初、自利门中二:初、总举能见能问;次、则于能问别开六问,以彰行人进修之益。二、于利他门中二:初、总举往益;次、则四悉坛开示四:初、严城动地,为世界悉坛;二、拔三涂苦,使盲者得视,聋者得闻,狂者得正,是为人悉坛。既见且闻故,则修于对治。何名对治?散者修止,昏者修观,悭者行施,犯者持戒,嗔者修忍,怠者修进,乱者修定,愚者修智。六度既具,然后发大乘净信。既信矣,弃小乘得少之执,慕大乘多闻之藏。既多闻博识,则惭愧往失,而仰佛威仪。仰佛威仪,则断有得贪欲,弃取舍嗔恚,离所知痴愚,绝等分执着,而圆修梵行。是名对治悉坛。此中圆现色身,即第一义悉坛也。问曰:佛光普照,令盲者得视,聋者得闻,乃至不信者令信。而如来会下,同禀异闻,有信有不信,有得有不得。为复如来光有亲疏?为复经不足信耶?答曰:如来大法光明,若大圆镜,来者皆睹。所谓衣乱者整之,冠倒者正之,面有油墨者拭之。然有见而不届意者,以谓镜中之像,非是我身,不之整拭,是谁过欤?行人闻佛法光明门,以谓圣贤之事,于我绝分,不即修治,亦由是矣。古云:大凡看教,须宛转消归自己,勿认外缘。故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网明当知,如来若以一劫若减一劫,说此光明力用名号不可穷尽。

    【注】劫者,时也。有大劫,有中劫,有小劫。人寿十岁为期,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如是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名为中劫;如是四中劫,名为大劫。此中以增减为论者,即是小劫也。经劫赞叹不能尽者,益见其胜也。

    尔时,网明菩萨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说法方便亦不可思议。

    【注】此则结叹不可思议,下乃述归自心。

    世尊,我自昔来未曾闻此光明名号。

    【注】昔者,指阿含之时也。

    如我解佛所说义,若有菩萨闻斯光明名号,信心清净,皆得如是光明之身。

    【注】可谓宛转消归自己也。

    世尊,唯愿今日放请菩萨光,令他方菩萨善能问难者,见斯光已,发心来此娑婆世界。

    【注】前则如来自说光明名号力用者,彰本有之光,而人人皆具,故网明当其机也。今叩如来放请菩萨光者,方便光也。故菩萨由他方来者矣,以实际之中无问答故。前云能见能问,皆如来加被者,以方便依实际故。所言方便者,思益梵天当其机,惟闻思修皆方便故。

    尔时,世尊受网明菩萨请已,即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普及十方无量佛土。于是诸方无量百千万亿菩萨见斯光已,皆来至此娑婆世界。时,东方过七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清洁。

    【注】初举十方,而次举东方。东者,东为群动之首,万物发生,过恒河沙佛土者,极其群动之际也。极群动之际,则见实相;见实相,则离二边垢浊,故国名清洁。

    佛号日月光如来、应、正遍知,今现在。

    【注】以如幻智,双照二边,如日月光,无所不瞩。此佛亦是方便智,故云现在。以方便无性,不属过去、未来故。

    其佛土有,菩萨梵天,

    【注】菩萨又曰:梵天者,表俗谛也。从日月光佛土来者,俗谛依方便智之所出也。

    名曰思益。

    【注】此天以思益名者,即思慧故,思以梵天为名。梵者,净也。思与净相应,则趣圣道;思与不净相应,则趣凡界也。

    住不退转。

    【注】惟思为益,故不退转。

    见此光已到,日月光佛所,

    【注】方便行,为方便光所召,诣方便智也。

    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我欲诣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奉觐供养,亲近咨受,彼佛亦复欲见我等。

    【注】彼此皆在第二义门。唱,和也。

    其佛告言:便往,梵天,今正是时。彼娑婆国有若干千亿诸菩萨集,汝应以十法游于彼土。何等为十?于毁于誉心无增减;闻善闻恶心无分别;于诸愚智等以悲心;于上中下众生之类意常平等;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于他阙失莫见其过;见种种乘皆是一乘;闻三恶道亦勿惊畏;于诸菩萨生如来想;佛出五浊世生希有想。梵天,汝当以此十法游彼世界。

    【注】日月光佛诲以十法行仪者,即世谛而示实相也。下文多方问辨,皆不害此。

    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我不敢于如来前作师子吼,我所能行佛自知之。今当以此十法,游彼世界一心修行。尔时,日月光佛国有诸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得大利,不生如是恶众生中。

    【注】因闻十法劝行,则知娑婆秽浊难堪,各生自庆。

    其佛告言:善男子!勿作是语。所以者何?若菩萨于此国中,百千万劫净修梵行,不如彼土从旦至食无嗔碍心,其福为胜。

    【注】净明经云:此娑婆世界,有十未曾有难得之法,此世界有,余世界无,所谓布施、度悭贪等是。以此世界修行一日,比余世界百千万劫。

    时,有万二千菩萨与思益梵天俱共发来,而作自言:我等亦欲以此十法游彼世界,见释迦牟尼佛。

    【注】闻佛赞胜,故欲共来矣。

    于是思益梵天与万二千菩萨俱,于彼佛土忽然不现,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到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却住一面。

    【注】屈伸臂顷,则时分不收;忽然而到,则彼此不隔。以不来相而来,不至相而至,可谓方便实际,不较多矣。

    尔时,佛告网明菩萨:汝见是思益梵天不?唯然,已见。

    【注】前网明欲请他方善问难者,见光来集,而世尊名告见不,此是善问难之人也。下释成。

    网明当知,思益梵天于诸正问菩萨中为最第一。

    【注】拣异声闻。

    于诸善分别诸法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说随宜经意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慈心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悲心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喜心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舍心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软语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不瞋痴菩萨中为最第一,于先意问讯菩萨中为最第一,于诸决疑菩萨中为最第一。

    【注】此中十一种。第一,初则正酬善问难意。次则别开十种为最,用酬彼佛十法所训也。大意则由善正问,故能善分别。由善分别,则善解随宜所说。解随宜所说,则起慈心与众生之乐。欲与众生之乐,在拔众生之苦,以四无量而导达之。欲导达之,以软语而劝勉之。欲劝勉众生,彼有难问,不生嗔想,有所未至,不相自瞒,则先意问讯而求择之。既择矣,于诸疑中,得决然无惑矣。此皆思慧之德也。

    尔时,思益梵天与万二千菩萨俱,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向佛,以偈赞曰:世尊大名称,普闻于十方,所在诸如来,无不称叹者。

    【注】释迦洪名万德,非唯三乘闻重,亦为诸佛所叹。

    有诸余净土,无三恶道名,舍如是净土,慈悲故生此。

    【注】此颂释成诸佛所叹之意,舍彼净妙,出生五浊甚难。

    佛智无减少。

    【注】此释前颂。恐众生作二见故,有净土可舍,有秽土可生。而不知佛土常净,众生无明见秽,佛智何增减哉?

    与诸如来等,以大悲本愿,处斯秽恶土。

    【注】凡诸佛出生秽土,一皆以大悲本愿,示处恶土也。

    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

    【注】重释前意。诸佛何故以本愿处斯恶土?盖由功超胜故。净国一劫持戒,不若此土须臾行慈,其功胜彼为最。

    若人于此土,起身口意罪,应堕三恶道,现世受得除。生此土菩萨,不应怀忧怖,设有恶道罪,头痛即得除。

    【注】重伸前意。既净国恶土,其功日劫相胜,不应别求净妙,而厌此秽恶也。或有疑云:诸佛神力,示生可也。我等无明力大,智慧力微,非惟不能度生行道,反起身口之罪,恐堕三涂。释云:亦能现世除得,而不必生忧也。何以现世得除邪?释云:设有其罪,头痛得除。昔者戒贤法师,忽染头痛,意求自尽。弥勒降语云:汝勿求死,以汝三世为王,杀人过甚,冤对所寻,应堕恶道。汝今修道,头痛乃除。次日果愈。

    此土诸菩萨,若能守护法,世世所生处,不失于正念。

    【注】闻前功胜,即欲处此修行,所有恶业,现世得除可也。倘或不除,后阴所昧,失于正念,将如之何?释云:不患阴昧,但患不能护法耳。若能护法,不但后阴,世世生生,不失正念也。所言法者,即是自心。以此心微妙,一切名相,不能及也。众生不能了悟自心,虽云修行,实增忘染。苟能妙悟,常加护惜,何患有失也。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亦此意也。

    若人欲断缚,灭烦恼业罪,于此土护法,增益一切智。

    【注】疑云:守护自心,则不失正念可矣。若不断除烦恼,何由解缚而增长一切智邪?释云:汝但护自心,则烦恼不断而自断,智慧不增而自增矣。

    净土多亿劫,受持法解说,于此娑婆界,从旦至食胜。

    【注】上云净国恶土,持戒行慈,日劫相倍;此释净国恶土,说法日劫相倍也。

    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

    【注】此重释净土修行,未足为奇也。

    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

    【注】重释此土行道说法,功胜余土。观此赞颂,一皆以长行中日月光佛前,有诸菩萨,自庆不生恶众生中而来。虽云称赞释迦,其实警彼懈怠菩萨,忻生净土者之所说也。

    我礼无上尊,大悲救苦者,能为恶众生,说法甚为难。

    【注】结赞释迦也。

    佛集无量众,十方世界中,名闻诸菩萨,听法无厌足。佛集十方界,名闻诸菩萨,听法无厌足,

    【注】一世界为主,十方世界为伴,而彼十方世界,一一各具十方世界,极言其众之多也。

    如海吞众流。

    【注】释名称:普闻菩萨有大智慧,能受佛法,如海之吞流也。

    为如是人等,广说于佛道。

    【注】如来示生恶土,而集十方世界菩萨者,彼此莫二之旨也。为如是大根说法者,机堪闻法也。

    释梵四天王,诸天龙神等,皆集欲求法,随所信乐说。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是四众普集,愿时为演说。

    【注】是诸天龙四众,各有所乐,佛当知其深心,而悉为断疑,勿使偏弃也。

    有乐佛乘者,及缘觉声闻,佛知其深心,悉皆为断疑。

    【注】前为大根所请,此为三乘所请。

    不断佛种者,能出生三宝。

    【注】总结前来大小二机,虽则趣向不同,亦能使佛种不断,而出生三宝。

    为是诸菩萨,我今请法王。

    【注】虽则三乘信乐不同,其实同是菩萨,故我劝请法王说法也。

    名称普流布,十方菩萨闻,皆悉共来集,为说无上道。

    【注】无上大法,世尊久秘不谈,恐二乘惊怖故。梵天所请,非惟现前有堪大化者。此大法之名,流布十方,彼菩萨闻,皆来听受,故我劝请为说大法也。

    此无上大法,二乘所不及。

    【注】此出故也。梵天再三叩请,恐四众有疑世尊吝法,故释云:非为吝法,此法实二乘所不能喻也。

    我等信力故,得入如是法。

    【注】非惟二乘,我等尚非智分,但可以信得入耳。

    不可思议慧,非我等所及。佛虽无疲倦,我今有所请,悔过于世尊,愿说菩萨道。

    【注】此梵天自谦之辞也。意谓我等诚知非分,而干恼世尊。佛虽无倦,我当悔过,愿说大法矣。

    四法品第二。

    【注】首标光明品者,以光无言说,问答无门,中间但说光明名号,而不放相好,则朕状绝迹,故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也。然由佛威加被,而能见能问,如是则无见而又能见,无问而又能问,不涉二边,不滞中流,此四法之品,来有源矣,故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也。

    尔时,思益梵天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其心坚固而无疲倦?何谓菩萨所言决定而不中悔?何谓菩萨增长善根?何谓菩萨无所恐畏威仪不转?

    【注】不转,谓遇逆意之境,而威仪自在,不被前尘所动也。

    何谓菩萨成就白法?何谓菩萨善知从一地至一地?

    【注】自坚固其心,而至成就自法,问因行也。从一地至一地,问果位也。善知因行,则无滥修之失。善知果位,则无上慢之愆。以上六问,皆自利门。

    何谓菩萨于众生中善知方便?何谓菩萨善化众生?

    【注】此二,问利他之行。

    何谓菩萨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谓菩萨能一其心而无杂行?何谓菩萨善求法宝?何谓菩萨善出毁禁之罪?何谓菩萨善障烦恼?何谓菩萨善入诸大众?何谓菩萨善开法施?何谓菩萨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谓菩萨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何谓菩萨能转舍禅定还生欲界?何谓菩萨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谓菩萨不断佛种?

    【注】此上十二问,自他双叩,以为经远之要,非大菩萨不能问也。

    尔时,世尊赞思益梵天: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此之事。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思益梵天:菩萨有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

    【注】前梵天总伸问意,此下世尊开张款释,可谓慈悲之至矣。

    何等为四?

    【注】徴,释其辞也。下仿此。

    一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

    【注】见众生苦恼,思有所济,故发大悲。

    二者、精进不懈;

    【注】济人无先利己,利己之要,无越精进。修道若不精进,悲愿徒然。

    三者、信解生死如梦;

    【注】若谓生死实有可脱,发心精进,则成妄想,非精进矣。若解生死如梦,而不废修行,是真精进也。

    四者、正思惟佛之智慧;

    【注】前三为别为助,此一为总为正。不尔,则三乘外道亦有悲等,但不能正思佛慧,多成退失。若能思惟佛慧,则其心坚固而无退矣。

    菩萨有此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

    【注】结。

    梵天,菩萨有四法,所言决定而不中悔。何等为四?一者、决定说诸法无我;

    【注】诸法者,即阴、入、界等,以及世、出世间,菩提、涅槃等法也。若言有我,则何者是我?推我本无,则所言决定。

    二者、决定说诸生处无可乐者;

    【注】若法有我,则有生处可乐;推之无我,则决定无生处可乐。

    三者、决定常赞大乘;

    【注】若执定无我无生处,犹堕疑惑,落二乘道。须知诸法无我而无不是我,诸法无生而无有不生,始称大乘圆融实相。无诸疑惑,得决定说。

    四者、决定说罪福业不失。是为四。

    【注】净名经云:无作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可谓决定之说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增长善根。何等为四?一者、持戒,二者、多闻,三者、布施。

    【注】戒能生定,多闻生慧。定收五度,慧具一门。五度增福,一门增智。智具施法,福具施财。故定慧之后,继之布施。所言布施者,舍诸所有。经云:不着声、香、味、触等施也。

    四者、出家。是为四。

    【注】出家有三:初、出世俗家,如现前四众等;二、出三界家,如声闻、辟支等;三、出无明家,如佛及菩萨等。初则劝修定慧,定慧具已,劝行布施,布施则舍诸所有,舍诸所有则一切不着,一切不着是谓出家。如是出家,则能增长善根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无所恐畏威仪不转。何等为四?一者、失利,二者、恶名,三者、毁辱,四者、苦恼。是为四。

    【注】是四者,皆逆意之境,行人易动其心,易生恐畏。若失利不足忧,恶名不足患,毁辱不足耻,苦恼不为逼。处逆不生恐畏,则处顺不为动转,而威仪常自若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为四?一者、教人令信罪福,二者、布施不求果报,三者、守护正法,四者、以智慧教诸菩萨。是为四。

    【注】信罪福,则妙道可期。求果报,则有为自负。护正法,则魔外不干。教菩萨,则佛慧渐开。初则教人信罪福,终则以慧教菩萨。二教虽分终始,同期佛慧,利人之道也。二则施不求报,三则守护正法。二行虽例后先,共向佛乘,利己之事也。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知从一地至一地。何等为四?一者、久植善根,二者、离诸过咎,三者、善知方便回向,四者、勤行精进。是为四。

    【注】过去之因也。若无往因,则发心不易,乃至多障多恼。过去既有善根现前,当离过咎以培植之。虽云培植修进,须知方便回向,不着己求。若着己求,则成妄谬。虽云不着己求,亦勿拨弃而坏进修。若拨弃不修,安能从一地至一地乎。此上六章,次第生起,初由坚固其心。心坚固,则所言决定。所言决定,则增长善根。善根增长,则不为顺逆所动。不为顺逆所动,则能成就白法。白法成就,则能从一地至一地。以因趣果,自利备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于众生中善知方便。何等为四?一者、顺众生意,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三者、悔过除罪,四者、劝请诸佛。是为四。

    【注】善巧逗会,不逆其机。随喜称叹,令他增进。悔罪则黑业潜消,请佛则法灯不灭。实际中本无四事,化众生边不失方便耳。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化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常求利益众生;

    【注】欲化众生,当观众生如一子。想观众生如一子,常思所以利益之矣。

    二者、自舍己乐

    【注】所以利益,当自舍己乐,然后令彼乐学。盖众生为乐所盲故,如世尊舍家修道等。

    三者、心和忍辱;

    【注】心和则共住无诤,忍辱则怠慢不报。

    四者、除舍憍慢。是为四。

    【注】舍憍慢,则学者爱亲。此四者,皆化众生之事也。

    梵天,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为四?一者、常忆念佛,二者、所作功德常为菩提,三者、亲近善知识,四者、称扬大乘。是为四。

    【注】念佛则照觉不昧,为菩提则修进不差,亲知识则受诲无厌,称大乘则不谋小道,何失焉?

    梵天,菩萨有四法,能一其心而无杂行。何等为四?一者、离声闻心,二者、离辟支佛心,三者、求法无厌,四者、如所闻法广为人说。是为四。

    【注】不受有余涅槃,不美孤调解脱,所谓如海吞众流者。如所闻而说,则自行化他,曾无二道,其心常一。前三乃自一其心,后一乃化人一心也。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求法宝。何等为四?一者、于诸法中生宝想,以难得故;

    【注】所谓于无量劫,未曾得闻如是之法,是谓难得。常提卖心,药王然臂,大士全身,轮王当座,如是求法,皆生宝想。

    二者、于诸法中生药想,疗众病故。

    【注】八万四千尘劳之病,惟法为疗故。

    三者、于诸法中生财利想,以不失故。

    【注】世间财利,得而易失。法宝财利,采入藏识,永劫无穷。古云:学道要须求悟,资生要须求富。学道若学资生,个个成佛作祖。

    四者、于诸法中生灭苦想至涅槃故。是为四。

    【注】众生为八苦所煎,长沦生死,惟佛妙法,名为能灭,至涅槃故。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出毁禁之罪。何等为四?一者、得无生法忍,以诸法无来故;二者、得无灭法忍,以诸法无去故;三者、得因缘忍,知诸法因缘生故;四者、得无住忍,无异心相续故。是为四。

    【注】诸法无所从来,去无所至,则知皆因缘生。缘生幻合,则得无住。无住者,不住过去,不住未来,不住现在;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世性空,内外无得,谁是持戒?谁是毁禁?如是了达,则能善出其罪也。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障烦恼。何等为四?一者、正忆念,二者、障诸根,三者、得善法力,四者、独处远离。是为四。

    【注】烦恼起于邪心,忆正则邪不起,邪不起则烦恼不生矣。烦恼虽起邪念,实由六根妄缘。六根障止,则外绝攀缘,则当处湛然,障绝烦恼。所谓根既不缘,尘何形相?此二,治其因也。语其相应,则心得善法之力,烦恼何由得生?语其绝缘也,独处则常贵坐禅,远离则弃诸情欲。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入诸大众。何等为四?一者、求法不求胜,二者、恭敬心无憍慢,三者、唯求法利不自显现,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是为四。

    【注】不求胜则诤论绝,下学乃能上达,岂憍慢得预也?显现则内实,实则法利无所受矣!求名利则好恶生焉,好恶生则纵使善法教人而不信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开法施。何等为四?一者、守护于法,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三者、行善人法,四者、示人垢净。是为四。

    【注】法,即大乘一心也。此心绝待,离人我等相,良由无始妄习所碍,故假护耳。古云:如鸡抱卵。书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云:戒谨恐惧。皆言护惜之意也。既能守护此心,非惟自利,亦能益他。自既无善,欲化他善,无有是处。所言垢净者,着五欲是垢,离五欲是净;着我自垢,不着我是净;分别是垢,无分别是净;乃至有所得是垢,无所得是净等。

    梵天,菩萨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为四?一者、见他人阙不以为过,二者、于瞋怒人常修慈心,三者、常说诸法因缘,四者、常念菩提。是为四。

    【注】自警策也。说恶因缘,则以之为戒。说善因缘,以之为法也。念觉心,则生生不昧,先因力也。生生不昧,则善根安有失焉。

    梵天,菩萨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何等为四?一者、以施导人,二者、不说他人毁禁之罪,三者、善知摄法教化众生,四者、解达深法。是为四。

    【注】先施己所有,然后人伏其化。如善导大师,用钱劝念佛等。说他人罪,则以罪自归,岂自度之道,故不许说也。非一向不许说也。若彼犯禁之人,来菩萨所,求恳悔过,须依摄法,或准律定过,令生惭愧。或直指实相,知罪性空,为化众生,亦可得说。大乘六度,非二乘所知,故云深法。若能解达,则不由他教而自行矣。

    梵天,菩萨有四法,能转舍禅定还生欲界。何等为四?一者、其心柔软,二者、得诸善根力,三者、不舍一切众生,四者、善修智慧方便之力。是为四。

    【注】小乘厌粗趣妙,故伏乱心而入禅定;大乘得心柔软,则粗妙等观,禅欲无二。不得善根力,则于禅定耽着而不舍,安能还生欲界哉?欲得善根,惟众生是所缘,故不舍众生而生欲界,须善智慧方便。净名云: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

    梵天,菩萨有四法,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等为四?一者、受无量生死,二者、供养无量诸佛,三者、修行无量慈心,四者、信解无量佛慧。是为四。

    【注】凡夫迷生死而成退失,二乘怖生死而不成增进,菩萨受无量生死而不倦于佛法,不成退矣!供无量佛,则善根深厚;慈心广被,则无可退之缘。慈心无量,故能受无量生死;供佛无量,故能解佛慧无量。

    梵天,菩萨有四法不断佛种。何等为四?一者、不退本愿,二者、言必施行,三者、大欲精进,四者、深心行于佛道。

    【注】虽起精进,若不与佛道相应,非精进矣。盖二乘外道,皆称精进故。

    是为菩萨有此四法不断佛种。说是诸四法时,二万二千天子及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五千人得无生法忍,十方诸来菩萨供养于佛,所散天华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积至于膝。

    菩萨正问品第三

    【注】此品之来,由世尊称美梵天能正问菩萨中为最第一。故梵天兴二十一问,世尊逐一款答,副其来意也。而网明诘其所以,未审何者是正问耶。若能问为正问,则着我人。若不能问为正问,则堕黠慧。离此二者,何者即是。故此品标为正问其有来矣。

    尔时,网明菩萨问思益梵天言:佛说汝于正问菩萨中为最第一,何谓菩萨所问为正问耶?梵天言:网明,若菩萨以彼我问,名为邪问。

    【注】有我能问,有彼所答,是谓邪问。

    分别法问,名为邪问。

    【注】于法本无能所,妄兴分别;不了妄兴,欲分别法,故为邪问。

    若无彼我问,名为正问;不分别法问,名为正问。

    【注】若不分别法,则彼我两忘,内无能问之心,外无所问之法,前无能答之主,三处无著,中间安然,不落能所,是谓正问。此为总彰下文所开,无非释此不应分别法问,不应着彼我之问也。

    又网明,以生故问,名为邪问;以灭故问,名为邪问;以住故问,名为邪问;若不以生故问,不以灭故问,不以住故问,名为正问。

    【注】生、住、异、灭,乃世间相,非第一义,第一义非生、住、灭。故若着世间相而问,名为邪问。若不着世间相而问,始称实际,是为正问。如庞居士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汲尽西江水。此为四相不收矣。

    又网明,若菩萨为垢故问,名为邪问;为净故问,名为邪问。

    【注】第一义空,孰垢孰净?以此而问,有违实际,故为邪问。

    为生死故问,名为邪问?为出生死故问,名为邪问?为涅槃故问,名为邪问?

    【注】生死为能迷,出生死为能修,涅槃为所证,既涉能所,非邪而何?

    若不为垢净故问,不为生死出生死故问,不为涅槃故问,名为正问。

    【注】下,释成。

    所以者何?法位中无垢、无净,无生死、无涅槃。

    【注】此直显第一义谛,无如是名相故。以涅槃生死,对待生起,实戏论故。问:前文生住异灭,乃五阴流动之相;此中生死,乃众生终始之缘。众生在迷,流浪不返,佛为开示,使知厌生死而求涅槃,是佛所说。今问:既为邪说,宁为正?答:三乘教中,不坏方便,说亦为正;一乘教中,不立方便,问则成邪。不坏方便,则权为导引之方;不立方便,则指归实际之地。苟滞权则迷实,岂为正问也?

    又网明,若菩萨为见故问:

    【注】见道也。

    为断故问。

    【注】断惑也。

    为证故问。

    【注】证涅槃也。

    为修故问。

    【注】修梵行也。

    为得故问。

    【注】计有所得。

    为果故问。

    【注】计有所证。

    名为邪问。

    【注】对三乘斥也。

    若无见。

    【注】解正见也。

    无断

    【注】惑无性也。

    无证

    【注】涅槃无作。

    无修

    【注】梵行无相。

    无得。

    【注】体本具足。

    无果

    【注】究竟不有。

    故问名为正问。

    【注】对一乘所示也。

    又网明,是善、是不善故问,名为邪问,是世间法。

    【注】即三有之法也。

    是出世间法。

    【注】四圣之法也。

    是罪法,是无罪法,是有漏法。

    【注】世间三有,皆有漏故。

    是无漏法。

    【注】出世四圣,皆无漏故。

    是有为法。

    【注】俗谛。

    是无为法。

    【注】真谛。

    如是等二法,随有所依而问者,名为邪问。

    【注】举意即差,动念即乖。

    若不见二。

    【注】无量,即一。

    不见不二问。

    【注】一、亦不有。

    名为正问。

    【注】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据座,外道赞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夫不问有言,则不见二;不问无言,则不见不二。如是而问,则是无问;世尊据座,则是无答。无问无答,以谓开我迷云,则外道失却一双眼。虽然,若能于此了去,可谓解正问矣。

    又网明,若菩萨分别佛问,名为邪问。

    【注】佛者,觉也。若着分别,则不觉矣。

    分别法

    【注】法名平等,若着分别,则不平等矣。

    分别僧

    【注】僧名和合,若着分别,则不和合矣。此拣其不应起三宝等见而问也。

    分别众生

    【注】正报。

    分别佛国

    【注】依报。

    分别诸乘。问:

    【注】行门。

    名为邪问;若于法不作一异问者,名为正问。

    【注】此拣不应于依正行门,起分别问。所以古人云:若要相应,第一莫将问来问。

    又,网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网明言:梵天,何谓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注】若法是正,则不容邪;若法是邪,则不受正。何以邪正同是一法,而出生相返也?

    梵天言:于诸法性无心故,一切法名为正。

    【注】若了诸法无性,则无心攀缘;无心攀缘,则分别斯泯,故名为正,可谓法住法位也。

    若于无心法中,以心分别观者,一切法名为邪。

    【注】一切法本是无心,不知其为无心,用心分别,是故成邪。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

    一切法离相,名为正。

    【注】如山以高为相,水以深为相,眼以见为相,耳以闻为相。然彼各各无心,山不言我高,则离高相;水不言我深,则离深相;眼不言我见,则离见相;耳不言我闻,则离闻相。而山如是高,水如是深,眼如是见,耳如是闻,不离本位,故名为正。

    若不信解是离相,是即分别诸法;若分别诸法,则入增上慢;随所分别,皆名为邪。

    【注】不解如是离相,用心分别。以谓山言我高,水言我深,眼言我见,耳言我闻。如此则名分别诸法,成有得心,入增上慢矣。故凡所分别,皆名为邪。古云:这个若是,则头上加头。这个若不是,则斩头觅活。着分别而取法相,故非是。执离相而断分别,亦是非。所以云:善能分别者,于第一义而不动。

    网明言:何谓为诸法正性?梵天言:诸法离自性、离欲际,是名正性。

    【注】离自性则内无自体,离欲际则外无用相。内外既离,中当绝待,是谓正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