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疏】从世尊!声闻、缘觉以下,正说中之第二,举八章以明乘境。言夫善不自生,必由境起,故有作、无作二种圣谛,皆是一乘之境也。大意虽尔,好寻此下外文,则无异上明究竟、不究竟。所以私怀亦可举境证究竟,曰:二种圣谛皆是修善之缘,而二乘但观一种圣谛,如来二皆已达。观境既尔,则所证未究竟明矣。就中开为二:第一、前四章总明境界;第二、后四章别明境界。总取有作、无作二种圣谛,无所简除,皆为一乘境,故名为总;简除三谛,唯无作灭为极,故名为别。就第一、总明境界中有四章:一、无边圣谛章;二、如来藏章;二、法身章;四、空义隐覆章。就第一、无边圣谛章开为五重:第一、牒二乘所得,即是有作四谛。

    【钞】第二、举八章,明乘境者,是前五章所观之境。

    夫善不自生等者,言前五章,以万善为乘体,此义不孤。然自生必詑境而起,故二圣谛为乘境也。何者?众生心体本寂,即无作灭谛。但两苦二集,以为能覆;二道一灭,以为能显。为显此灭,应修万善。始从初心,终至妙觉,皆乘万善,为显一灭。后之七章,只是重明一灭,得名不同,隐显有异。是故乘之与境,未曾相离。真子即是能乘之人,虽分三文,实是一法。人即是法,斯言可凭。文既显然,理将何隐?

    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以一智断诸住地,以一智、四断智功德作证,亦善知此四法义。

    【疏】第一,初观圣谛者,谓始观有作四圣谛也。以一智者,言以一有作谛智也。断诸住地者,谓断四住惑。四断智,谓断因智得惑断,故云断智。亦可以四谛下,结为四断智。功德作证者,谓无为功德。亦善知此四法义者,谓四谛义明,得少分观也。

    【钞】第一、释无边圣谛章。

    观圣谛者,广释四谛,在大经第十一明慧圣行中。经云:又有圣行者,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又苦者有三相:苦苦、行苦、坏苦。集者二十五有,灭者二十五有,灭道者修戒定慧。经文甚广。又善男子,有漏法者有二种相,有因有果;无漏法者亦有二种,有因有果。有漏因果者,集因苦果;无漏因果者,道因灭果。

    四谛下,结者,智论云:结谓九结:爱、恚、慢、痴、见、取、疑,并悭、嫉。

    【疏】第二,从无有出世间以下,明上上非二乘分。

    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疏】从世尊以下,第二、明上上非其分。无有出世间上上智者,昔明阿罗汉金刚心,是学中之极,以为世间之上;罗汉果心,名为上上。今既明二乘未满,故亦非上上也。四智渐至者,以智释非上上,明智体未满,更有所至。及四缘渐至者,举境释非上上,更有无作四谛应至。言智境皆未竟,那得上上?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者,举佛真上上,以证二乘非上上。佛智圆极,无所更至,故云无渐至。

    【钞】阿罗汉金刚心者,断惑之心也。四智谓四谛智,境谓四谛境。

    【疏】第三、从世尊金刚喻者以下,明第一义智亦非二乘分。

    世尊,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

    【疏】从世尊以下,第三、明第一义智非其分。就中有六句,合为三双:第一、双牒是非,明第一义智是佛非二乘;第二、从世尊以无二圣谛智以下,双释是非,先释非,后释是;第三、从世尊若坏一切以下,双结是非,先结是,后结非。皆可见金刚为喻。佛断诸住地,谓四住地。

    【钞】以无二圣谛智者,只是前一智。经不思议空智者,无名云:正觉虚寂而能照空,照空则非空,寂则非有,非空非有者,名不思议空智也。

    【疏】第四、从世尊圣义者以下,明圣义亦非二乘分。

    世尊,圣义者,非一切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为圣。

    【疏】从世尊圣义以下,明圣义非其分,即有二:第一、直明非其分;第二、举有量及少分。为释可见。

    【钞】经圣义者,非一切声闻等者。无名云:夫称圣者,微妙玄通,不可测尽者也。彼二乘者,智不穷微,德不极妙,安得充大圣之义耶?

    【疏】第五,从圣谛者以下,明谛亦非二乘分。

    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亦非声闻、缘觉功德。世尊,此谛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藏世间开现演说,是故名圣谛。

    【疏】从圣谛者以下,第五、明谛非其分。即有二:第一、直明非其分,第二、明是如来谛。非谛者,苦、集非其谛;亦非功德者,谓灭、道非其谛。第二、明是如来谛。可见谛是审实为义,故云是佛,非二乘分。而无作谛亦复可然,但有作谛,何非其分耶?虽复作谛,亦不如如来深达,故云非其分。何者?所言二乘,观有作四谛,断三界惑,亦是方便。就实为论,观有作四谛,断三界惑,正在七地上。

    【钞】苦、集非其谛等者。二种苦、集,二乘不能审实,故但非其谛。道、灭亦然,二乘虽复得有作谛,不如如来深达二种苦、集即如来藏,故下文云颠倒即真实也。

    经为无明?藏等者。无名云:世间者,众生世间。无明?藏者,心之所窟宅也。彼众生者,既以无明为心窟,处昏闇而莫晓,安寝永夜,反流靡津。自非大圣垂灵益,何以自觉?导群迷于蒙俗,开神功以坦路,曜慧光以朗烛者,熟能兴于此也?壳?(上苦角切,下苦侯切),卵?也。鸟子在卵,须母曰?。见新加切韵说。若准此义,合用?字,以含情识故也。

    【疏】从圣谛者以下,第二、如来藏章,为叹八圣谛甚深。上直明二种圣谛唯是如来,非在二乘,而未明其甚深之所以,是故此举如来藏为叹二种圣谛。今日此八谛说于如来藏,藏既甚深,则八圣谛岂得不深?故云二种圣谛唯在如来,非是二乘。就中开为五重:第一、直举如来藏叹八圣谛甚深;第二、从若于无量以下,举如来藏与法身劝信八圣谛;第三、如是难知难解以下,仍广明八圣谛名、体、相;第四、从如是无作四圣谛以下,结无作圣谛唯在于佛;第五、从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以下,料简二灭谛。就第一、举如来藏叹八圣谛甚深,亦有三:第一、直叹甚深。

    圣谛者,说甚深义,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钞】第二、如来藏章。

    经微细难知等者。无名云:虚而非无曰微,实而非有曰细,渊不可测曰甚深。唯得菩提智者,乃能知之,智者所知也。

    【疏】第二、从何以故下,释叹。

    何以故?此说甚深如来之藏。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

    【疏】此说甚深如来之藏者,言于八谛说如来藏也。

    第三、从如来藏处以下,结叹。

    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疏】说圣谛义者,明此八谛依如来藏而说也。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者,无作灭谛即如来藏,所以甚深;两苦两集能隐此藏,二道一灭能显此藏,则其隐显之所以难明,故亦皆甚深。

    【疏】从若于无量以下,第二、举如来藏及法身劝信八谛。物闻圣谛甚深,唯佛境界,便谓然则若非如来,都无应信,当复为谁而说此谛耶?所以举此如来藏及法身劝信曰:无作灭谛即如来藏,此藏显为法身。若能信此如来藏及法身,即能信此八谛,所以劝信之也。且闻如来藏既是甚深,非识所量,即谓此如来藏已超惑累,独自清净,故知非识境界。所以亦明此如来藏隐在烦恼之中,非出惑累。若能无疑于隐义者,亦能无疑于显法身。若能信此隐显之义,即能信八谛。昔日不明,理在惑中。又二圣谛中,唯明一种圣谛,皆是方便之说也。就中亦有二:第一、明信藏,即信法身。

    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

    【疏】第二、从于说如来藏以下,正明能信如来藏及法身,即应信八谛。

    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义。

    【疏】藏即既是隐,但就藏可难,所以传取显时法身为劝也。

    【钞】经: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者。无名云:然人怀胜求,但心昧故不了。虽未能了,可审其不无。始既不无,则终必定有。故言若于无量烦恼所缠不疑惑者,则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也。此则信解说无作圣谛是真实,解说作圣谛为方便也。

    【疏】从如是难知以下,第三、出八谛名、体、相。上来直称二种圣谛,但未显其名、体、相故,此故广明之。就中亦分为八:第一、总唱二种圣谛。

    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

    【钞】经如是难知难解者等者。无名云如是难知难解者,此统举始终也。初说作谛,名为究竟;后说无作,亦名究竟。名同而实异,谁能知之?意远而言近,孰能解之?能知解者,要当推近以及远,观果以寻因。故上言若能了所缠,云佛性者,则已出之法身也。

    【疏】第二,从何等为说二圣谛以下,列二圣谛名。

    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

    【钞】第二,列圣谛名者。无名云何等?等者,将显名以辨实也。

    【疏】第三,释会有作有量。

    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义。

    【疏】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此二句是。

    第四、从何以故以下,释所以名有作有量。

    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

    【疏】前三重,可见。第四,释名疑。云何以名有作有量耶?释曰:非因他能知一切苦者。因他,谓二乘、七地。言非此因他人能知三界内外一切苦、集、灭、道也,故名其人有作有量。所以其所照谛,亦名有作有量也。

    【钞】非因他能知一切苦等者。七地、二乘,必因他教。因他教者,但知有作有量,不知无作无量,故云非此因他人能知一切苦等。一切等,即是无作无量也。故名此因他能知之人,名为有作有量也。人既名为有作,以人名法,则其所照谛,亦名有作等也。

    【疏】第五,从是故世尊以下,举二种生死及二种涅槃,释有二种圣谛。

    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

    【疏】第五,举二种生死、涅槃为释。是故,世尊,有为生死、无为生死者,境既从人,必有有作、无作之别,故生死亦从人,则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也。二乘七地名有为人,分段生死是有为人所知;八地以上名无为人,变易生死是无为人所照。故云有为生死、无为生死也。有为生死即是有量苦、集,无为生死即是无量苦、集。八地以上亦能照分段生死,但就七地未照变易生死,故因为别也。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者,境与生死皆从人得名,故涅槃亦从所证人,即有有余、无余二种也。二乘七地名有余人,有余人所证名有余涅槃;如来名无余人,无余人所证名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即兼有量灭、道,无余涅槃兼无量灭、道。

    【钞】八地已上,亦能照分段生死等者,七地未照变易,名有为人;八地已上能照变易,名无为人,此显别故也。其实八地双照二死。

    【疏】第六,从说无作圣谛义者以下,释无作无量。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

    【疏】说无作圣谛义者,是说无量四圣谛义者,第六,释会无作无量。

    第七、从何以故以下,释所以名无作无量。

    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

    【疏】从何以故以下,释所以名无作无量。疑云:何以名无作无量耶?能以自力知一切者,明八地以上,入法流水,念念自知也。亦从人得名,故云无作无量也。但灭谛那得自知者,是谓仰信,非言现知也。

    【钞】能以自力知一切受等者。无名云:智由内发,以穷缘尽照者,名为自力也。自力生智,乃得无量。是故如来以无量之妙智,照彼无作真谛,则谛无不尽,智无不周也。受者,犹受阴之流也。凡有智以接痛痒者,皆名之为受也。

    【疏】第八,从如是以下,总结二种圣谛。

    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

    【疏】从如是以下,第八、总结如是八谛。如来说四谛者,八谛之中,昔日如来为二乘、七地,但说有作四谛。又云:三界内外,虽有八谛,如来合为四谛也。

    【钞】如来合为四谛也者,无名云分别作及无作,故为八;考名以定实,其唯苦、集、灭、道,故四也。

    【疏】夫今此二种圣谛,合有十名:三界内谛,有作、有量、有边、有为、有余;三界外谛,无作、无量、无边、无为、无余。

    【钞】今此二种圣谛,合有十名者,皆是此经文有之,细寻可见。

    【疏】凡此十名,亦可当体为称,而今此中,只从人为称也。二乘七地,称之五有,八地以上,皆名五无。而二乘七地称五有者,皆因未竟三界外事,更有应作为称也。八地以上称五无者,亦皆因修习已极,更无新造为称,则可推也。八地以上,亦皆照三界内事,但就七地不照三界外事为别也。当体称者,三界内集、道二谛,自为因感苦、灭二谛,苦、灭二谛从作因生,故名有作。

    【钞】集、道二谛自为因者,集因苦果,道因灭果。集则根、尘相对,生于爱、见;苦则无明、行、业、父母等缘,生于识等。故知二谛皆从作因生。

    【疏】且此四谛,亦未穷其源,故名有余、有边、有量。苦、集、道三谛,当体自生灭,故名有为。一灭谛从有为因得,故亦从因为称。三界外谛,集、道二谛,虽有作义,但作用微,不如界内之现,故受无作名。何则?前念为因,后念为果,念念新易,难见作相。苦、灭二谛,亦从无作因为得,故亦得无作。本义云:苦、灭二谛,当体不能作果,故名无作。然则三界内苦、灭二谛,亦应无作,故不须也。四谛理尽,且穷其原,故言无量、无余、无边。一灭谛体非生灭,故言无为。三谛皆从灭谛为称也。

    【疏】从如是无作四圣谛以下章中,第四、结八圣谛唯佛究竟。八谛名体既竟,宜明穷此理者,故更结如来究竟此理也。就中即有四:第一、明唯佛究竟。

    如是无作四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

    【疏】第二,从非阿罗汉以下,明非二乘究竟。

    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

    【疏】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二乘非究竟。

    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

    【疏】非下、中、上者,下谓声闻,中谓缘觉,上谓七地,明非此三种人得究竟涅槃也。又云上谓佛,非三种人皆得,唯佛一得也。

    第四、从何以故以下,释唯佛究竟。

    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阴、一切苦灭作证。

    【疏】第四,释佛究竟疑。云何以唯佛究竟耶?知一切未来苦者,苦佛已过,但约二乘未知未来苦为言,故云不究竟如也。亦可知一切众生未来苦断。一切烦恼谓根本,上烦恼谓枝条,集以业烦恼为体,故云所摄受。集灭一切意生身阴、一切苦灭作证者,谓灭谛通三界内外,故言一切,但道不显。又云所摄受,明无漏业为烦恼所摄受也。一切集者,总收前业烦恼。为集灭一切意生身阴者,谓灭谛。一切苦灭作证者,疑道谛。一云所摄受,谓四住地也。

    【钞】但约二乘,未知未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