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七释观众生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二乘观境。多涉于空。菩萨观境。多涉于有。涉空既招自了之讥。涉有又堕为人之失。惟佛行道。空有从容。如曰。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方便岂非涉有。慧岂非涉空。则已备之前章也。文殊复虑滞言之宾未得归一之旨。是故复有是问。维摩所答。则空有而兼到。中道而恒居。盖有生可度。岂忘情于涉有。众喻以观。岂拨智以观空。矧运真实之慈。广破三十之弊。如是则生缘法缘而双济。无缘中道而独翔。菩萨度生之道。过此不知所裁也。

    ○二释经文二。初正明观生四。初明所观众生二。初文殊以云何观众生问。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夫所度众生。境也。菩萨观之。观也。不知菩萨云何观之以行度脱。故有是问。

    ○二维摩以二十九喻答。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肇公曰。幻师观幻。知其非真。大士观众生。有若此也。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

    肇公曰。阿那含虽有暂退。必不经生也。

    如阿罗汉三毒。

    阿罗汉人。虽有界外三毒。今所云者。已无界内三毒也。

    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

    无生忍位菩萨。已破根本无明。心结永沉。况毁禁粗事乎。

    如佛烦恼习。

    肇公曰。唯有如来。结习都尽。

    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

    肇公曰。心驰动于内。息出入于外。心想既灭。故息无出入也。

    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

    肇公曰。未有入涅槃而复受身者。

    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所度众生。有也。观之本空如众喻。空也。方即有而空。方即空而有。驾双轮而直运。翥两翅以高飞。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可谓居其本也。

    ○二明能被四心四。初慈无量心二。初文殊以云何行慈问。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问意谓作如是观。乃涉于空。行慈与乐。乃涉于有。此以法缘异于生缘为难。以启维摩不二之宗。

    ○二维摩以为生说斯法答二。初正明二。初总举真实之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肇公曰。众生本空。不能自觉。故为说斯法。令其自悟耳。岂有我彼哉。若能观众生空。则心行亦空。以此空心。而于空中行慈者。乃名无相真实慈也。

    灯曰。夫慈名与乐。悲名拔苦。然与乐时。已自拔苦。拔苦时已自与乐。盖苦乐二法。体如冰炭。不相为类。众生之苦。过由著有。菩萨观空。已度彼岸。菩萨度生亦观此境。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斯空法。以度有苦。而无为之乐自臻。以己所欲。转以施人。故名真实慈也。

    ○二别开三十慈。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无明之惑。品数虽多。大都言之。不外乎四。谓生住异灭。楞严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是也。约惑生起之相。则生相居首。灭相居末。约灭除之相。则生相居首。灭相居末。故五忍以无生忍。居初住首。以寂灭忍。居妙觉末。今一往约末位言之。故言寂灭慈。一往非尽理故。又曰无所生故。然寂之为功。既能寂灭。岂不能寂生。故得云无所生故。此慈属无缘。以顺中道空有俱空。而为体也。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世上奇男子。胸中抱负不平之气。能为人排难解纷。一饭之惠必酬。睚眦之怨必报。谓之热肠。以其有贪嗔痴烦恼故也。今菩萨之慈。视怨亲于平等。施与拔于法空。虽似排难解纷。然而众生与之有缘而非热。即与之无缘亦非冷。以其无贪嗔痴烦恼故也。此慈属法缘。以顺冤亲。俱空为体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菩萨之慈。体顺四弘。理周法界。众生虽无边。而誓愿度之。已历过去无量恒河沙劫。而其心不休。当经未来恒河沙劫。而其心不息。正住十方无量恒河沙界。而其心无有厌倦。名为行等之慈。顺常住理。等三世故。此慈属无缘。以顺平等为体也。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人心于法有所诤竞者。为于缘尘心有所起故也。菩萨生心度生。已安止于无住。今之行慈。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谓之无诤慈。又复释之曰。无所起故。此慈属法缘。以顺无诤无起故也。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观生行慈。已分内外。若缘之以生分别。则根尘相合。生死无穷。了之如幻如化。则人己不二。物我皆空。此慈两属。不二属无缘。不合属法缘。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生死烦恼。一有未尽。则法有可坏。惟其毕竟尽故。是以其慈体不可坏。此慈属法缘。以顺尽相故也。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中道无缘。坚若金刚。利能摧惑。故心无毁。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肇公曰。真慈无相。与法性同净也。此慈属无缘也。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中道无缘。体若虚空。本无边际。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梵云阿罗汉。此云破贼。此慈属法缘。所谓无心攀缘众生。自然现益。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菩萨无心。以安众生为心。此慈属生缘。是故云也。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三慈对人分之。生缘属菩萨。法缘属阿罗汉。今无缘应属如来。体顺中道。故曰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梵云佛陀。此言觉者。然有三觉。一自觉。属法缘。二觉他。属生缘。三觉满。属无缘。今云觉众生故。分属生缘也。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肇公曰。大乘之道。无师而成。谓之自然。菩萨真慈。亦无因而就。故名自然。此慈属无缘也。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肇公曰。平等一味无相之道。谓之菩提。无相真慈亦平等一味。可名菩提也。此慈属乎无缘。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慈近乎爱。爱则与众生等。菩萨修乎法缘。已断诸爱。虽终日等。而不与之等也。此慈属法缘。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不先拔苦。所与之乐。终非究竟。是故慈悲。一义异名。导以大乘之乐。以释二死之苦。名大悲慈也。此慈属无缘。以导大乘故也。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肇公曰。疲厌之情。出于存我。以空无我心而为慈者。与生死相毕。无复疲厌也。此慈属法缘。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财施有尽。故有遗惜。法施无尽。故无遗惜。此慈生法两属。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菩萨持戒。不独自止毁禁。兼欲化他毁禁。使人见贤而思齐也。以是与乐。慈莫大焉。此属生缘慈也。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什公曰。若能行忍。则内不自累。外不伤物。故言护彼我也。亦属生缘慈也。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人虽有力。若复杂退。则不能有所荷担。故菩萨荷负众生。宜以精进而为其力。此亦属生缘。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小乘之人。及以凡夫。修得禅定。多生耽味。菩萨得禅。正好依禅行慈。行慈则出俗利生。不爱禅味。此亦属法缘慈摄。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什公曰。行未满而求果。名不知时。

    灯曰。不特此也。自未度而度人。己得度而不度人。灭度一切众生。实有众生得灭度者。无住而不生心。生心而非无住。皆名不知时也。此亦法缘慈摄。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六度之外。有方便度。慈亦如是。菩萨随机。一切示现。即谓之方便慈。此属生缘慈摄。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有三无隐。一教无隐。心言直故。二行无隐。无曲迳故。三理无隐。心契实相故。一有所隐。即不名为清净。法缘慈摄。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凡所造行。杂则不深。今深心慈。深故不杂。此亦法缘慈摄。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菩萨于一切时中。尚无虚假。矧今行慈。犹以虚假而诳众生。此亦法缘慈摄。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菩萨大慈。恒欲与众生佛智慧乐以证四德。故所行慈。名安乐也。此属无缘慈摄也。

    ○二结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二悲无量心二。初问。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二答。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肇公曰。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有众德。愿与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也。

    ○三喜无量心二。初问。

    何谓为喜。

    ○二答。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肇公曰。自得法利。与众同欢。喜于彼己俱得法悦。谓之为喜。

    ○四舍无量心二。初问。

    何谓为舍。

    ○二答。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什公曰。现世不求恩。未来不求报也。

    约教者。菩萨观众生如幻化。而能行慈。通别圆三教。皆得言之。而正意在圆。以真实慈中所开三十慈。关三种慈悲故也。

    观解者。观一念具十法界。虽在于迷。以如幻等二十九喻观之。于不可得中。吾故以真实相慈三十慈。与性德之乐。拔性德之苦。是为观心方便与慧二者并行也。慈既如是。三亦如是而观。

    ○三明所依功德六。初明生死有畏当何所依。二初问。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肇公曰。生死为畏。畏莫大之。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处生死。不以畏为畏乎。

    ○二答。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悲疾菩萨。于苦海而作慈航。应依二种佛功德力。一依他佛功德力。即十方诸佛。所修功德之力。冥熏加被。使无退转。一依自所修佛功德力。即下问答中所示之法。依而修之。有生善灭恶功德。若据现文所答。惟是自力。亦谓之如来功德。约义言之。必须二种。

    ○二明如来功德当依何住二。初问。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二答。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如来功德之力无他。一惟以度脱众生为事。菩萨能住度脱众生。则契合佛心。佛必以功德力而加被之。此一举而两得之矣。

    ○三明欲度众生当何所除二。初问。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二答。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未除己之烦恼。而遽焉度人。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四明欲除烦恼当何所行二。初问。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二答。

    答曰。当行正念。

    烦恼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皆从不正念生。是故欲除烦恼。当行正念。

    ○五问云何行于正念二。初问。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二答。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六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二。初问。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二答。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上五问答。展转释成。至此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为行菩萨行之要道。盖必不善不生。斯可以自利。善法不灭。斯可以利生。是则举不善。则一切蔽病。在其中矣。举善法。则六度万行。在其中矣。下去六问。一以此答而为根本。

    ○四明善不善根本二。初答明六。初一问答善不善孰为本。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

    什公曰。身谓五阴也。

    ○二一问答身孰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什公曰。由欲着情深。故广生结业。亦以爱润。所以受生。是以于诸结中。偏举欲贪也。

    ○三一问答贪孰为本。

    又问。次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贪欲起于缘尘分别。分别美恶。贪欲是生。

    ○四一问答虚妄分别孰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而众生虚妄分别。故谓之为有。空华世界。本无美恶。而众生虚妄分别。谓为美恶。皆名颠倒。譬如狂醉。首尾相换。故谓首为尾。岂非颠倒。

    ○五一问答颠倒想孰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六一问答无住孰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二结成。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肇公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譬如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一切法。从众缘会而成体。缘未会。则法无寄。无寄则无住。无住则无法。以无法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若以心动为本。则有有相生。理极初动。更无本也。若以无法为本。则有因无生。无不因无。故更无本也。无住故想倒。想倒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以往。言数不能尽也。若善得其本。则众未可除矣。

    灯曰。有妄无住。有真无住。今文正言妄法。以无住为本。肇公释之详矣。若真无住者。如般若以无住为宗。以实相般若为理。观照般若为行。所谓以无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金刚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皆明此义。应知实相般若。为真如不变之体。虽不变而随缘。是则世间万法。悉从真如之所生。即不变而随缘。即随缘而不变。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此又此经言外之旨也。

    ○二兼明余义二。初天女现身五。初现身散华。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肇公曰。天女即法身大士也。常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故现为宅神。同处一室。见大众集。闻所说法。故现身散华。欲以生论也。

    ○二华着不着。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什公曰。天以此未曾有室。室无杂教。故毁贱小乘。显扬大道。所以共为影响。发明胜致也。

    灯曰。天女欲显扬大教是也。若夫毁贱小乘。岂其心哉。须知小乘致毁之本。有二因缘。一以结习未尽。华则着身。一以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华既着身。是一病也。敕之令去。此又病之又病者也。初病为本有之病。后病为因病之病。二病萦怀。所以致毁也。

    ○三弟子去华。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肇公曰。将辩大小之殊。故使华若此。

    ○四天问何故。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香华着身。尚非沙弥法。矧比丘乎。是以去之。

    ○五天女说法五。初示华为分别非不如法。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

    华属无情。无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

    ○二示仁者自生分别故不如法。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分别之义有二。一凡夫缘尘分别。则堕于有。一二乘缘空分别。则堕于无。凡夫分别堕于有。谓华为如法。以之为玩好。以之为服饰。所以成生死。二乘分别堕于无。谓华为不如法。以之为厌患。以神力而去之。所以成涅槃。皆自生分别。与华何预哉。

    ○三示若无分别是则如法。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者。初不缘尘分别堕于有。二不缘空分别堕于无。是则如于中实之法。

    ○四指一切菩萨不着为证。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一切之言。义该二种。已如上说。

    ○五指畏生死故五欲得便二。初譬喻。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什公曰。如一罗刹。变形为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中道马问士夫。马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