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二遣文殊师利菩萨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准上可知。

    ○二释经文三。初如来敕遣。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公曰。文殊师利。秦言妙德。经云。曾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

    ○二菩萨谦辞二。初谦难酬对。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肇公曰。文殊将适群心。而奉使命。故先叹净名之德。以生众会难遭之想。故叹其人道尊难为酬对。

    灯曰。净名法会广大难思。当宾主之盘桓。必砧椎以相对。匠成法器。岂小缘哉。故微维摩。无足以为主。微文殊。无足以为宾。先众人之无堪。后妙德之难酬。固当奉命致辞。以成一时之嘉会也。

    ○二叹其功德。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深达实相。所证之体深也。善说法要等。所起之用大也。一切菩萨法式尽知行因。出假之智熟也。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所带之果满也。降魔神通。智慧方便。此之三者。莫不到于彼岸。若斯人者。岂易酬对哉。

    ○三菩萨承命二。初正叙承命。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在己虽难酬对。奉旨或可一往。盖奉旨问疾。则佛之威神。必当加被。庶乎有济耳。

    ○二叙其威仪五。初大众念往。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庵罗园众。声闻共有八千。佛常随众。亦有千二百五十人。余不同往者。当有二义。一以五百机熟。宜获此会生酥之益。故皆同往。余未有益。故不往也。二以佛座说法。不可尽空。余众不往。留以侍佛耳。

    ○二菩萨来仪。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三大士预式。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生公曰。念以空室。示有虚纳之怀。有去故空。密在用标宗致。

    肇公曰。现疾之兴。事在今也。空室去侍。以生言端。惟置一床。借座之所由也。

    灯曰。室空。表本寂光土也。空室。表应用迹也。物有去留。空无来往。释故迹以来新应。室容广座。乃尘中而现刹。不思议用有本者。如是也。

    ○四菩萨入见。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五宾主款酬二。初大士美其来仪。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此善文殊从体起用。依本垂迹。二相为用之妙也。法身之本。曷有往来。可见之相。不妨从法垂应。依体起用。是则以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

    ○二菩萨以款叙对。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来已更不来者。无有来相也。去已更不去者。无有去相也。见相亦然。盖圣人垂迹。如水之波。波有千差。水性恒一。不以千差令水性异。从法起应。全体即法。法无去来。应岂不同。故文殊答之若此也。

    ○初正问其疾二。初先腾己辞。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

    此以疾同世人。如寻常问疾之言。故且泛然问起也。

    ○二方致佛问。

    世尊殷勤致问无量。

    致问无量。言佛之问疾于居士者。其问极长也。儒书明病因五行生克。佛法明病因四大增损。言虽似异。理实攸同。近西天外道利马豆。破佛法云。人身不禀地大。但三大而已。病亦三大。此固西天外道之通说。不知四大皆有总别二义。总则俱遍。别则随众生抟聚。以为之身。四大调和。人则无病。一大不调。则百一病生。四大俱不调。则四百四病一时俱生。不调秪是增损耳。

    ○三自伸其问二。初凡致三问。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二凡致三答三。初答病之久近。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肇公曰。答久近也。菩萨何疾。悲彼而生疾耳。群生之疾。痴爱为本。菩萨之疾。大悲为源。夫高由下起。是因非生。所以悲疾之兴。出于痴爱。而痴爱无绪。莫识其源。吾疾久近。与之同根。此明悲疾之始。不必就己言也。

    ○二答病当何灭三。初法说二。初标。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肇公曰。答灭也。大士之病。因彼生耳。彼病既灭。吾复何患。然以群生无边痴爱无际。大悲所被。与之齐量。故前悲无穷。以痴爱为际。后悲无极。与群生俱灭。此因悲所及。以明悲灭之不近也。

    ○二释。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肇公曰。夫法身无生。况复有形。既无有形。病何由起。然为彼受生。不得无形。既有形也。不得无患。故随其久近。与之同疾。若彼离病。菩萨则无复病也。

    ○二譬说。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三合法。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三答病之因起。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三问室空无侍二。初发二问。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一问室空。一问无侍。

    ○二以二答二。初答室空问二。初正答其问。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维摩室空。本以表寂光妙土。今言诸佛国土。即寂光也。虽是寂光。亦具下之三土。如以金粟自居。即寂光诸菩萨居。即实报。二乘人居。即方便。长者居士同居。即凡圣。今云国土。则四土俱该。空则俱空。今言寂光。乃究竟上品。惟具常乐我净之德。了无三惑二死之相。故言为空。非如小乘。三脱初门之空以无一物者为空也下文借座灯王。乞食香积。一多无碍。小大相容。不思议解脱。皆本乎此。大师所谓真净解脱也。

    ○二因答反问二。初三问答明果德之空三。初一问答以何为空二。初问。

    又问以何为空。

    肇公曰。室中以无物为空。佛土以何为空。将辨毕竟空义也。

    ○二答。

    答曰以空空。

    上空。如来能证报智空也。下空。如来所证法身空也。法身之空。含生本具。因无报智。法身不显。是故室空之空。复须维摩报智以空其室空去室有。意在乎此。文殊之问。以何为空。正问乎智。维摩玄会。故以空空答之。

    ○三问答空何用空二。初问。

    又问空何用空。

    文殊问意。法身之理本空。何用报智以空之耶。

    ○二答。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此答存乎两意。一以法身本无分别。若不达空。则堕于分别。故以无分别是空。故宜空之。一以众生堕于分别。不契于空。故成生死烦恼。是故欲证此空。宜以空而契无分别之空理也。

    ○三一问答空可分别二。初问。

    又问空可分别耶。

    ○二答。

    答曰分别亦空。

    夫智者愚之对。所以愚者。以无分别故也。既以无分别为愚。则智有分别可知矣。第有缘尘不缘尘之异。凡夫背于本觉。堕落缘尘。故分别成识。菩萨照于法身。不落缘尘。故分别成智。故凡夫有分别。与无分别。二皆成愚。菩萨有分别。与无分别。二皆成智。盖菩萨有分别者。寂而常照也。无分别者。照而常寂也。惟其照而常寂。故曰分别亦空。肇公亦云。向之言分别者。分别于无分别耳。若能无心于分别。而分别于无分别者。虽复终日分别。而未尝分别也。故曰分别亦空。但肇公之言虽美。指归之要弗显。不能使人有下手处耳。上诸问答。要知皆就现事以明。如丈室中。室空本虚。虚则无碍。物则成碍矣。喻佛国本空。众生情存则碍。菩萨以智而空其情。即以空空也。文殊又问室空本空。何须更用其空。答以室空则无分别。无分别则空。故宜空之。正以空则一相而无分别。无分别故空。一有物。则缘尘生。故曰以无分别空故空。文殊又问。室若有物。即有分别。岂不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意谓此属众情。则有物有分别。以理观之。则非但有物皆空。即分别者亦空。故曰分别亦空。此章本寄事以明理。故重辨之。

    ○二三问答明因人之空三。初一问答空当何求二。初问。

    又问空当于何求。

    上明果德之空。乃约法报以明境智。不了之徒。将谓室空在于维摩。而初心绝分。邪正迥隔。故文殊问起。冀维摩有以决之。

    ○二答。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六十二见。外道心行理外所执之邪解也。二使中属刀面利使。利属分别。功胜刀背钝使。约修言之。属于修染。溯流寻源。属于性染。性染与性净同体。迷而为修。虽染净成异。悟之即性。则染净不二。故知性染。乃佛性之异名也。盖真如之体。性具十界。其体不变。而能随乎染净之缘。随净缘。则能为佛为净为善为正。随染缘。则能为九为染为恶为邪。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今言当于六十二见中以求佛果法报境智。即是令观修染即性染。性染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净也。

    ○二一问答见当何求二。初问。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二答。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肇公曰。舍邪见名解脱。背解脱名邪见。然则邪解相靡。孰为其源。为其源者。一而已矣。故求诸解脱。当本之邪见也。

    灯曰。解脱。真如性中之净分也。邪见。真如性中之染分也。既皆真如。则邪正靡殊。若随染缘。顺流而出。即成乎邪。今云邪见当于诸佛解脱中求。是令溯流归源。舍其异。而求夫同也。

    ○三一问答解脱何求二。初问。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二答。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夫邪见迷也。解脱悟也。皆修也。非性也。末也。非本也。循其流。则千差竞起。不能不以之异。溯其源。则一道平等。不能不以之同。故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正以众生心行。一念体具十界性相。无不周足。可以为邪。可以为正。可以为生。可以为佛。故诸佛解脱令于众生心行中求也。是则邪见解脱。皆本于心行。外道逆性求之不善。故成邪见。诸佛顺性以善求之。故成解脱。解脱者何。即前所示国土皆空。以空空。无分别空。皆其事也。一经所明。大体大宗。与夫解脱大用。莫不本诸于此。维摩卧疾。其有由矣。

    观解者。观一念介尔之心。即方丈室也。以中观之智。观此一念。即静而动。即明而昏。即维摩示现有疾也。了达全空。即去室中所有。佛国亦空也。如是以能空观智。空其所观之境。即空空也。了无能所可得。即以无分别空故空。分别亦空也。观此一心性具五阴。一一皆为法界。如帝网珠。重重无尽。互为宾主。或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等云云。即空空等。当于六十二见中求也。如此之见。与佛法界等。即六十二见当于诸佛解脱中求也。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即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

    ○二答无侍问二。初正答。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夫恭己顺命。给侍所需。谓之侍。反是。则非也。苟以是为是。以反为非。则境有所拣。理存乎伪。是非杂糅于神襟。邪正紏纷于观道。非惟逆者以为逆。即顺者亦反为逆矣。今大士则了魔如佛如。求解脱于诸见之中。乃无邪而不正。无逆而非顺。矧欲界皆魔界。欲境皆魔境。了之诸法实相。则一切皆佛。随之缘尘分别。则一切皆邪。故善达道者。泾渭虽分而不分。薰莸虽辨而不辨可也。

    ○二徴释。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肇公曰。魔乐着五欲。不求出世。故系之以生死。异学虽求出世。而执着己道。故系之以邪见。大士观生死同涅槃。故能不舍。观邪见同正见。故能不动。不动不舍。故能即之为侍也。

    观解者。破去见思生死。乃以声闻僧而为侍者也。即烦恼生死。观之为菩提涅槃。乃以众魔外道而为侍者也。

    ○三问此疾相因三。初问所疾何相二。初问。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

    问疾何相者。欲显众生之疾同无相也。

    ○二答。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此不必言大悲无疾故无形不可见。当直就众生之病。亦本无有形。同大士之病无形之不可见。若单指大士。即无意味矣。

    ○二问此病何合二。初问。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文殊三问。本宜相连。既问所疾何相。必与身心相合。若与身心相合。则四大之中。定属何大。即维摩之三答。亦应相连。今间隔问答。则只须我病无形不可见。一答俱消。下无置喙之地矣。是以问答间隔言之。

    ○二答。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肇公曰。身相离。则非身。心如幻。则非心。身心既无。病与谁合。无合故无病。无病故不可见也。

    ○三问何大之病二。初问。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什公曰。此将明病所由起。病所由起。不以一事。必由四大假会而生。假会而生。则病无自性。无自性。则同上不可见也。此虽明病所因起。乃明所以无病也。

    ○二答二。初明即大离大。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

    肇公曰。四大本性。自无患也。众缘既会。增损相克。患以之生耳。欲言有病。本性自无。欲言无病。相假而有。故病非地。亦不离地。余大类尔也。

    ○二明众病我病。

    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众生四大之病。本无而有。我大悲病。故亦因之。

    观解者。观一念心。根尘相对而有。此因缘生法。我说即空。即是病非四大也。亦名为假名。即亦不离四大也。亦名中道。双照空有。即以其众生有病。是故我病也。

    ○四问云何慰喻三。初问。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谕有疾菩萨。

    涅槃经明五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此三乃菩萨自行之法也。四病行。五婴儿行。此二乃菩萨利生之法也。今大士示疾。即病行也。然有初后因果之不同。既已示同众生之有病。则不病者。应慰喻有病之人。如如来之遣弟子问疾于维摩。亦慰喻之一方耳。此或是以果人慰果人。或是以果人慰因人。今文殊所问。乃后心慰初心之事。以示处疾之法也。

    ○二答六。初不偏四印示慰喻。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肇公曰。慰喻之法。应为病者说身无常去其贪着。不应为说厌离令取证也。不观无常不厌离者。凡夫也。观无常而厌离者。二乘也。观无常不厌离者。菩萨也。是以应慰喻初学。令安心处疾以济群生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此大士慰喻之法也。

    什公曰。随其利钝。故说有广略。譬如大树非一斧所倾。根由既深。非一法能除。或有虽闻无常谓言不苦。则为说苦。既闻苦。便谓有苦乐之主。故说无我及空也。

    肇公曰。虽见身苦。而不乐涅槃之乐。虽知无我。不以众生空故阙于教导。虽见身空。不取涅槃毕竟之道。故能安住生死。与众生同疾。是以慰喻之家。宜说其所应行。所不应行不宜说也。

    ○二不入三世示慰喻。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什公曰。今日之事。必由先罪。故教令悔先罪也。既言有先罪。则似罪有常性入于过去。故为说不入过去。去其常想也。

    肇公曰。教有疾菩萨悔既往之罪。往罪虽系人。不言罪有常性。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也。

    ○三念己愍彼示慰喻。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什公曰。令其推己而悲物也。当念言。我今微疾。苦痛尚尔。况恶趣众生受无量苦也。无尽劫来。受苦无量。未曾为道。为道受苦。必获大利。既以此自喻。又当念饶益众生令得利也。

    肇公曰。当寻宿世受苦无量。今苦须臾。何足致忧。但当力疾救彼苦耳。

    ○四修福净命示慰喻。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什公曰。外国法。从生至终。所作福业。一一书记。若命终时。傍人为说。令其恃福心不忧畏也。净命。即正念也。自念从生至今。常行正命。必之善趣。吾将何畏也。

    肇公曰。勿为救身疾起邪命也。邪命。谓为命谄饰要利存生也。

    ○五弗忧精进示慰喻。

    勿生忧恼。常起精进。

    什公曰。虽身逝命终。而意不舍也。

    ○六当作医王示慰喻。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什公曰。令其因病发弘誓。如是诸病。无能救者。当作法医疗治众病也。

    ○二结。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观解者。观一念心。性具十界。虽观六凡。无常苦空无我寂灭。即六凡。而四圣四德宛然。即不偏四印。以示慰喻也。观此心即常住真心。即不入三世。以示慰喻也。观此心中。罪性本空。即忏悔以示慰喻也。初观一心。三惑浩然。愍后一心。三惑亦尔。念己苦故。以愍他苦。即念己愍彼以示慰喻也。观心即佛。其福至大。依此正命。安而住之。即修福净命以示慰喻也。观此心性常乐我净。精观不退。即弗忧精进以示慰喻也。观此心即佛心。中道遮照。能治昏动之病。即当作医王以示慰喻也。

    ○六问云何调伏二。初问。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肇公曰。上问慰喻之宜。今问调心之法。外有善喻。内有善调。则能弥历生死。与群生同疾。辛酸备经而不以为苦。此即净名居疾之所由也。将示初学处疾之道。故生斯问。

    ○二答调伏问中。文有三段。义同缨络经三观。一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二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天台大师。释其意云。初从假入空观者。假是虚妄。俗谛也。空是审实。真谛也。令欲去俗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与此经先空人假。次空法假。调伏其心同。今先约从假入空明调伏二。初破人假入空三。初检谁受病者。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肇公曰。处疾之法。要先知其病本。病之生也。皆由前世妄想颠倒。妄想颠倒。故烦恼以生。烦恼既生。不得无身。既有身也。不得无患。逆寻其本。虚妄不实。本既不实。谁受病者。此明始行者初习无我观也。

    ○二释身亦无主。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

    肇公曰。释无我义也。四大和合。假名为身耳。四大既无主。身我何由生。譬一沙无油。聚沙亦然也。主我一物异名尔。

    ○三示不应生着。

    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

    什公曰。病起有二事。一者由过去着我。广生结业。结业果熟。则受于苦。二者由现在着我心恼。着我心恼。故病增也。

    生公曰。复源此病本空。而有病者。皆由着我起也。若能于我不着。病何有哉。

    ○二破法假入空二。初令当起法想二。初结前生后。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

    肇公曰。我想。患之重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法想。于空为病。于我为药。卑隆相靡。故假之以治也。

    ○二正明法想二。初明因法起灭。

    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肇公曰。释法想也。五阴诸法。假会成身。起唯诸法共起。灭唯诸法共灭。无别有真宰主其起灭者也。既除我想。唯见缘起诸法。故名法想。

    ○二明各不相知。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

    肇公曰。万物纷纭。聚散谁为。缘合则起。缘散则离。聚散无先期。故法法不相知也。

    ○二当灭法想二。初颠倒应离。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

    肇公曰。法想虽除我。于真犹为倒。未免于患。故应离之。

    什公曰。向以法遣我。自此以下。以空遣法也。

    ○二正明灭法五。初明离法。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

    肇公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若离我我所。则无法不离。

    ○二明离我我所。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肇公曰。有我我所。则二法自生。二法既生。则内外以形。内外既形。则诸法异名。诸法异名。则是非相倾。是非相倾。则众患以成。若能不念内外诸法。行心平等者。则入空行。无法想之患内外法者情尘也。

    ○三二空平等二。初标。

    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

    肇公曰。极上穷下。齐以一观。乃应平等也。

    ○二释。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肇公曰。即事无不异。即理无不一。

    ○四此二皆空。

    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

    肇公曰。因背涅槃。故名吾我。以舍吾我。故名涅槃。二法相假。故有名字而生。本其自性。性无决定。故二俱空也。

    ○五当除空病。

    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什公曰。上明无我无法。而未遣空。未遣空。则空为累。累则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

    肇公曰。群生封累深厚。不可顿舍。故阶级渐遣。以至无遣也。上以法除我。以空除法。今以毕竟空。空于空者。乃无患之极耳。

    ○二约从空入假示调伏者。天台大师释缨络第二假观云。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也。与今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同。今约此释经为九。初令无受而受。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什公曰。受谓苦乐舍三受也。若能解受无受。则能为物受生。而忍受三受也。

    ○二令不灭取证。

    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肇公曰。善自调伏者。处有不染有。在空不染空。此无受之至也。以心无受。故无所不受。无所不受。故能永与群生。同受诸受。诸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佛法未具。众生未度。不独灭三受而取证也。

    ○三令念苦生悲。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什公曰。我功德智慧之身。尚苦痛如是。况恶趣众生。受苦无量耶。即起悲心。志拔群苦。要与群生。同其苦乐。

    ○四令除病不除法。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什公曰。谓妄见者。所见常乐净等法也。所以说言无者。不以有乐净法而以无除之。直为除妄想病耳。无法可除。故能处之。不除其法也。

    ○五令断本教导二。初标起。

    为断病本。而教导之。

    肇公曰。诸法缘生。聚散非己。会而有形。散而无像。法自然耳。于我何患。患之生者。由我妄想。于法自为患耳。法岂使我生妄想乎。然则妄想为病本。法非我患也。故教导之兴。但除病本。不除法也。

    ○二转释四。初转释病本。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什公曰。上说菩萨自寻病本。以理处心。故能处病不乱。今明为断众生病故推其病源。然后应其所宜耳。机神微动。动则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名为攀缘。攀缘取相。是妄动之始。病之根也。

    ○二转释攀缘。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肇公曰。明攀缘之境也。三界外法。无漏无为。其法无相。非是妄想所能攀缘。所能攀缘者。三界而已耳。

    ○三转释断攀缘。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肇公曰。所以攀缘。意存有取。所以有取。意存有得。若能知法虚诳。无取无得者。则攀缘自息矣。

    ○四转释无所得。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肇公曰。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

    ○六发明功过三。初法二。初结成功德。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

    ○二否无慧利。

    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肇公曰。若能善调其心。不怀异想。而永处生死。断彼苦者。是菩萨菩提之道。若不能尔。其所修行。内未足为有慧。外未足为有利也。

    ○二譬说。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

    住不调伏。则以生死为冤。住于调伏。则以涅槃为怨。生死之怨溺于有。涅槃之怨沉于空。不住不调伏。亦不住调伏。能胜此怨。乃可为勇也。

    ○三合法。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兼除则不专一。专一则行有所偏。

    ○七令念病非真。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什公曰。解病非真。故能处之不乱也。云若以病为真有。则病不可除。众生无边。病亦无尽。无尽之病。其性实有。云何可度。即时迷乱。心生退转。若病非真。易可除耳。悲心即生。弘誓兼济也。

    ○八令弗起爱见四。初正明。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什公曰。谓未能深入实相。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爱见大悲。虚妄不净。能令人起疲厌想故应舍离也。

    肇公曰。若自调者。应先观己病及众生病。因缘所成。虚假无实。但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观未纯。见众生爱之而起悲者。名爱见悲也。此悲虽善。而杂以爱见。有心之境。未免应累。故应舍之。

    ○二显是。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肇公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菩萨之法。要除客尘。而起大悲。若爱见未断。则烦恼弥滋。故应舍之。

    灯曰。小乘教中。以见惑喻客。客义粗故。以思惑喻尘。尘义细故。

    ○三出非。

    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四明功。

    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什公曰。若能除爱见。即弃舍结业。受法化生。自在无碍也。

    肇公曰。夫有所见。必有所滞。有所爱。必有所憎。此有极之道。安能致无极之用。若能离此。则法身化生。无在不在。生死无穷。不觉为远。何有爱见之覆疲厌之劳乎。

    ○九拣择是非二。初但明其是。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肇公曰。爱见自除。法身既立。则所生无缚。亦能解彼缚也。

    ○二证成是非。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三约从空假入中道明调伏者。天台大师释缨络中观云。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初观用空。次观用假。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也。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与今慧与方便兼行。即双照用空假之义。后三十一科。明菩萨双非二边。即双遮空假之义。今释为二。初双即空假明调伏为三。初结前生后。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二徴起缚解。

    何谓缚。何谓解。

    ○三释明缚解三。初正释二。初先明缚解。

    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什公曰。贪着禅味有二障。障涅槃及菩萨道。

    肇公曰。三界受生。二乘取证。皆由着禅味。所以为缚。又曰。自既离生。方便为物面受生者。则彼我无缚。所以为解也。

    ○二释明慧便二。初先标二义。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肇公曰。巧积众德。谓之方便。直达法相。谓之慧。二行俱备。然后为解耳。若无方便而有慧。未免于缚。若无慧而有方便。亦未免于缚。

    ○二释明二义二。初以方便为首释二。初明无方便慧缚。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什公曰。观空不取。涉有不着。是名巧方便也。今明六住已还。未能无碍。当其观空。则无所取着。及其出观。净国化人。则生见取相心爱着。拙于涉动。妙于静观。观空慧不取相。虽是方便。而从慧受名。此中但取涉有不着为方便。故言无方便而有慧也七住已上。其心常定。动静不异。故言有方便慧也。

    灯曰。此之二义。若约渐教阶位而言。说如什公所云。若约顿教而说。则圆人初心。皆能两备。如金刚般若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不住六尘。而行布施等。无所住慧也。生心行度。方便也。初心两备。圆行皎然。下释得失中。缚则俱缚。不惟缚于有。亦缚于空。解则俱解。不惟于有得解。即于空亦得其解也。六朝已前。判教相者。但知何通教大乘之即色明空融通之理。今什肇每言六住七住。不知此是如来借别明通之位。与此经所谈通方之教。犹隔一程。今约台教明之。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有方便而无慧者。乃三藏教行事六度菩萨。虽伏惑。而未断惑。故涉爱见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无方便慧缚者。事六度菩萨。虽于三资粮四加行位用三解脱伏惑。在下中忍位中。经三僧祗劫。行六度行。百劫种相好因也。

    ○二明有方便慧解。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肇公曰。七住已上。二行俱备。游历生死。而不疲厌。所以为解。

    灯曰。此是通教理六度菩萨。以解巧根大。故能知一切事度即理。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能无住而生心。复知虽断见思不妨随逐生死。而度生行度。是故庄严佛土。三三昧中。双轮而并驾。两翅而高翥。故名有方便慧解也。

    ○二以慧为首释二。初明无慧方便缚。

    何名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前方便先而慧后。此慧先而方便后。同是三藏教菩萨根小解拙之行。准上可知。

    ○二明有慧方便解。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