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初从首卷至第三卷。辩心见二门。即是破见思惑矣。次从四卷初至当卷末。辩一切法尘。即是破尘沙惑矣。至此乃请解结之法。意在破无明俱生惑也。盖谓俱惑若断。真如毕露。十方同觉。何所不明。但此三惑。非谩无因。有所由来。前不云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夫觉体上而有能所。非见思惑欤。性体上而有妄明妄觉。非尘沙惑欤。又真如体上而有非明非觉。非明非觉也者。非无明惑欤。然此三惑。统谓之无明者。盖是障道法也。故所破由浅至深。从粗至细。经不云乎。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四示解结之法。

    一述迷。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初述疑请法。前云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此牒第二义中之语也。阿难自陈。我正类此。何以。有时明。有时暗。有时会得。有时会不得。是非无明惑乎。我今犹似患隔日疟。一寒一热。一起一倒。欲断断不来。欲遣遣不去。不知身心若何而可。此与不知解结者何异。盖不知所结。云何知解。是非我之谓乎。由是恳请世尊。教我解结之法。毕竟云何结。云何解。

    △二示相。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至)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尔时下初摩顶者。上爱下则摩顶。下敬上则接足。今摩顶乃是摄受之义。又表觌体无别。盖自己一身。皆有所见。独不能自见其顶。是故摩其顶。使自悟无见之顶。以摄受之尔。

    即时下次诸佛放光。十方一句是总。六种下是别。所言别者。假如一众生。有六种根尘识相。普佛世界众生亦各有六种根尘识相。如是微尘众生。如是微尘世界。不是别物。总一觉相也。何者。以肉眼观之。无真不俗。以法眼观之。无俗不真。以是知微尘世界众生。所有根尘识相。皆即如来所住境界。凡有动变等相。悉是诸佛放光三昧。其所放之光。一一不出于顶觉。何也。诸佛境界。非是根尘识相故。即是住甚深故。是无所见故。且既无所见。又所住甚深。非顶觉而何。故曰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又来祇陀林灌如来顶者。表同见故。同见祇林是诸佛境界。同见大众是诸佛法身。然则既同其见。焉有无明所惑耶。焉有根尘所结耶。无结则无解。无惑则无断。此是一相一理三昧。凡瞻仰者。亦莫不生希有想矣。

    △三诸佛同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问。十方如来所示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者。是何义耶。曰。譬如人家受他所寄之物。因贪故。乃至起匿成私。又如做有司官长。受赇过当。因发觉故。乃至戮辱。其六根门头起见闻觉知。非受寄之物耶。其起惑造业。非受赇之罪耶。然则受亦在汝。不受亦在汝。受则有生死。有果报。昧却本来。亦因是已。不受为清白。为廉吏。安乐妙常。亦因是已。故曰唯汝六根。更非他物。问。然则十方如来。其称微尘者何居。曰。有深义故也。盖尘之细者曰微。微至于眇而不可见。窗中漏日方能见之。无明之惑。亦微眇而不可见。登地圣人方能见之。今称十方微尘如来。是非窗中之日乎。何也。众生无始时来。一尘一念。不知其几何微尘矣。又几何其念矣。但其智浊不能得见。今日阿难承佛开示。已断见思惑。已破尘沙惑。然视己犹似隔日疟。于是看来。其惧生死之心急切。至于雨泪。诚可哀也。是故佛才摩顶。即见十方如来同时放光。同音教诏者。不犹窗中之日乎。窗中之日且然。况大明中天乎。其微尘之细。又不足言矣。

    △四覆请。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至)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圣心博通。道理烂然。岂真不知哉。不过要亲质于世尊尔。昔智者读法华经发悟。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智者生陈隋时。去佛一千九百余年。其说亲见不可信。然事正不如此。若果分别心断。到得自肯田地。所说亲见灵山。亦不虚也。今阿难亲见微尘如来放光。亲见微尘如来教诏。较之与智者所说。时节等矣。虽然。若说其光有色相可指。其说法有声相可听。又是髑髅前见鬼无异。何者。此是如来境界。密示阿难。岂可以声色形容拟议于其间哉。是故伏请世尊。释成其事。

    △五佛为释通二。

    一直示根结之源。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佛告下。初双标真妄。因于妙圆中。妄立能觉。故有根相。因于妙心中。妄立所觉。故有尘相。然则根尘虽分。其性则一。故说同源。若于根境中。分别执着。故有缚相。若于根境中。了达无生。故有脱相。然则缚脱虽分。其体则一。故说无二。又单根不生。单境亦不生。根境相并。识由是生。虽生识相。其性元虚。故如空华。

    阿难下。次双释无性。诸根属表。意根属里。意有所知。皆是外尘牵入。诸根有相。悉是意根妄缘。妄缘之相。假相也。牵入之知。妄知也。妄知与假相。此二体虚。即有所见。盖是无性。同喻如交芦。芦相体虚。故以相比。是故下。三别明缚脱。知属意。见属眼。谓意自当知。眼自当见。不可知上更立知。见上更立见。若见上立见。即是妄见。知上立知。即是妄知。妄知与妄见。便是生灭无明之本。所谓缚也。盖意不存知。而眼不留见。眼不留见。即是真见。意不存知。即是真知。真知无知。真见无见。无见与无知。斯即涅槃。所谓脱也。此缚脱与涅槃无明。亦是对待相形而立。非是实也。何者。此个无漏真净妙明体上。岂更容他物耶。

    △二重颂前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共九行。初四行颂上三节之文。次一行颂酬结解之问。三一行半别颂藏识习气。四一行三句直示宗用。末三句结成教法。大意西方偈体。有直颂应颂之分。今偈兼而有之。至文知之。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至)发明便解脱。

    真性下一行。颂长行第一节。上文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者。根尘是缚。真性是脱。若以真性对根尘。即见真性。亦是有为矣。何者。真性无为。设从缘生。实同幻事。今立量云。真性是有句。以有为为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若以无为对有为。即证无为。亦非实矣。何者。无为无相。而有起灭。实同空华。今立量云。无为是有句。以非实为宗。因云有起灭故。同喻如空华。

    言妄下一行半。颂长行第二节。上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者。由前尘所起知见是妄。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是真。真由妄显。真亦非真矣。何者。真非待而然。今由妄显。明是非真。真既不真。焉有相可见耶。设有相可见是妄见。有真可知是妄知。二俱无性。实同交芦。今立量云。真是有句。以非真为宗。因云妄显故。同喻如交芦。

    结解下一行半。颂长行第三节。上文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者。知上存知妄之知。见上着见真之见。此即是无明。知上不存知妄之知。见上不着见真之见。此即是涅槃。虽然。若定执涅槃是有。宛尔成非。何者。涅槃是空。无明是有。一空一有。总不出乎所因。安得不成非耶。又如一念迷晦不觉。此即是结缚。若发明妄性无体。此即是解脱。虽然。若定执解脱是有。亦是成非。何者。迷晦是缚。发明是脱。一缚一脱。亦不离于所待。胡得不成非耶。由是言之。一真法界。不但言无明结缚是空。即说解脱涅槃亦不可得。何以故。此是无漏真净妙明之体。不容他物着得也。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解结下一行颂。酬前结解之问。上文阿难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今颂中。佛教云。解结要须次第。所言次第者。先以奢摩他。止其妄缘。盖妄缘是结也。次以三摩提。观诸法空。盖法空是解也。六根既解。一亦不存。何以故。若执一心是解脱。是涅槃。此即是障道法。是为不可。若果能所得都亡。而后选择一根。修其圆通。圆通既得。便是入道之气候矣。又所云入流者。即后文初住中中流入。圆妙开敷是也。此一颂。即酬前阿难结解之问。释义当在后。临文自见。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至)非幻成幻法。

    陀那下一行半。颂藏识习气。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根身令不坏故。此中识相深细。无始无明所薰故。譬如急流水。流急不见。非谓无流也。行人若此识不空。纵然修至三僧祇劫。亦徒劳耳。然佛一向不说者有故。若说此识是真。人便执为我为常。若说此识非真。人便执为坏为断。以此二过。故不开演。今佛引颂者。大意要阿难知此耳。自心二句。正拣二过。谓此识非别者也。一切诸法。唯是第六识不了。分别外影。取第八识自心作种种变现。虽现诸识。一一不实。犹如幻事。盖本来是无。忽然成有。故名为幻。今指本来真心是非幻。指根尘识相是幻法。然既称为幻。岂得是真耶。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今以此识考之。上来长行三节。乃是转识成智之用也。何以知之。以第一节文中观之。言根尘识性者。此拣前五与第六识也。以第六是了别知故。以前五是取境故。若看得破。根尘识性犹如空花者。便是转第六为平等智。转前五为成所作智矣。次第二节文中观之。言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者。此拣第七识也。以此识是能缘心。能缘第八为我是相。能缘第六了别是知。若看得彻。此能缘相。与了知根。同于交芦者。便是转第七为妙观察智矣。又第三节文中观之。言知见立知者。此拣第八识也。以此识含藏持种故。含藏第六为所知。含藏前五为所见。又立知者。即是变本识亲生种子为所因故。若看得透。此识一空。便是转第八为大圆镜智矣。此转识成智之用皎然。而文中不明言者。意在截断阿难脚跟。令其自解自转。此佛之密用藏机之法也。读教者不可不知。

    不取无非幻尚不生(至)弹指超无学。

    不取下一行三句。颂直示宗用。承上言本非幻法。由分别取境。故成幻法。若不取境分别。则幻自无生矣。幻既不生。纵有幻法现前。从何所立耶。幻无所立。则是无幻。无幻则是无染无染即是真净。无幻即是无漏。此无漏真净妙明之体。能开佛性。佛性一开。便是莲华出世矣。又从不取下显体。从金刚下显用。刚言至坚。宝言至明。以至坚至明之觉。起如幻之观不起诸定。不现威仪不历程限。弹指顷便超过无学地位矣。盖无学是三乘人之果位。三乘人必须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方能证到此地。今不消如此。直下便了是已。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此阿毗下三句结归教法。阿毗达磨云无比法。薄伽梵具有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十方诸佛具此六义。故称薄伽梵。十方诸佛皆得此无比法。故到涅槃。又路是达道之径门是证入之义。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至楼阁门。弥勒作弹指声云入。便是此义也。

    △五六解一亡。

    一伸请。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于是下庆其所闻。经家所叙心目开明一句。通经之关键也。阿难前于心见二门。已破见思惑。已悟妙湛之体矣。然未是开明也。又于根尘识中。已淘净尘沙惑。已验得真常矣。然亦未是开明也。直至今来十方佛现。于知见上拔尽俱生无明惑。方得道心明而法眼开。故叙曰。心目开明。叹未曾有。此事实实未曾有。而今得也。宁不庆幸乎哉。

    阿难下正陈疑意。阿难前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佛于颂中答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其意已罄尽矣。今复请者。须要世尊做出耳。盖耳闻目击。事方核实。古德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便是此意也。

    △二示结相。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至)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一从即时下。验依他执也。涅槃僧。里衣也。僧伽梨。大衣也。劫波罗。此云时分。即夜摩天也。此巾是彼天所献。故名却波罗巾。有自来矣。阿难依巾起见。依结起妄。根境之惑。有由来矣。佛则不然。整里敛外。示自在之相也。揽几取巾。示自在之用也。绾成一结。即有一结之名。绾叠六结。即有六结之相。巾在佛手。而佛不识。结在巾上。而阿难识之。而阿难识之。是其结也。而佛不识。是其定也。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观阿难依巾生妄。堕在依他执是矣。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至)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二从佛告下。验遍计执也。我初绾巾。汝名为结。一巾一结。事理或然者也。若或妄计第二第三。将何凭据。不犹展转成妄乎。又巾止一条。绾成六结。以一观六。是非宛然矣。而又争执百结百绾。将何底止。宁不展转成虚耶。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观阿难遗巾执结。堕在遍计执是矣。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至)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三佛告下。验同异。同在于巾。异在于结。结异故有六。巾同是为一。将六作一。事诚不可。将一作六。终非是实。若更必一必六。于焉何适。是非从迷积迷者乎。经云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观阿难执六执一。展转成妄是矣。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至)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四从佛言下。法喻合显。若顾其本。元是一巾。若循其目。宛成六结。一六既分。终难混一。故曰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又若顾其本。元是一真。若循其因。宛成六妄。一六既异。终难或同。故曰毕竟同中。生毕竟异。经云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偈云。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观阿难执巾执结。从迷积迷是矣。

    △三示解法。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至)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初佛告下探问。上来已示其结相。今将教其解法。巾上元无有结。无结亦无一六之名。无结无名。在巾体上。是为一成矣。巾上若有所结。有结自然有一六之相。有结有相。在巾体上是为不成矣。今问汝必嫌巾上有结不成。若为无结一成于巾耶。是为探问。要阿难自悟六解一亡尔。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至)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二就事合法。阿难会得若总解除。则无彼此一六之相矣。佛言。我说六解一亡。亦是如此。盖心是王之总。性是法之总。知见是根。发妄是境。劳见是识。此等根境识狂乱之相。在觉明体上。犹如狂华。亦非异因。亦非自因。总是目劳致然。又不特此。内而根身。外而器界。众生生死是有情世间。佛界涅槃是世觉世间。山河大地是器世间。此等三世间乱起之相。在湛精体上亦似狂华。亦非异因。亦非自因。总是目劳致然。同巾上之结一般。亦非异因。亦非自因总是所造致然。若得诸结解除。便无一六可说矣。若得根尘解除。亦无一六可说矣。

    阿难言此劳同结(至)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三拣其偏全。初掣其左不能解者。谓凡夫执有。有是一偏也。盖有是生死法。而今学道。多是以心捉心。以火救火。此生灭心也。生灭心岂能解也。次牵其右不能解者。谓二乘人着空。空是一偏也。以空是断灭法。而今降心不得。多是灰心灭智。沉空滞寂。此死法也。死法焉能解也。三左右各牵。竟不能解者。谓诸外道执常执断。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共有四句。亦是偏也。盖不从自心。向外之绕。总是外道法。而今不善用心者。或认主人公。或认目前声色。或云放之自然。或云道在一切处。此杂毛知见矣。杂毛知见。又胡能解也。今问阿难汝设方便。云何解得耶此无他。正要人悟得自心。若悟得自心。便是解矣。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至)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四佛示圆通。阿难下先辩因缘。由前阿难执因缘生。佛曾斥之。今如来自说佛法从因缘生者。不亦犯相违之过也欤。曰不然。世间所执因缘。乃和合粗相。是生灭法。故斥之。今我说因缘者。是本觉平等境界。亦要因缘方悟。悟了是名始觉。故曰知其本因。从所缘出。

    如是下次辩所知。由前阿难执所知根。佛曾斥之。今如来自说一滴之雨皆知头数。是非犯相违之过也欤。曰不然。世间执所知。是烦恼障道法。故斥之。今我说佛法所知。是真如圆通境界。无法不了。无物不觉。觉故所住甚深。是名圆通。故曰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等。皆了元因矣。此二义。前则遮其不起故斥之。今则发其悟机故开之。不然。阿难执滞不通。便为一切禁住。使无由入道矣。殊不知这个是自知境界。要有因缘。方能入得。入得自然物物头头是道也。此亦解结之一法。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至)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五结劝自解。佛已释因缘与所知二事。今劝阿难自解。解如六根各各取境生识。识即结也。其实六根亦不能取境。取境还是自心。然自心亦不能取外尘实色但取得外尘假色。犹如梦体。若悟自心。识无由生。识尚不生。境何由立。故劝阿难但悟自心。更无余事。便得解矣。譬如良马见他影则惊。见自影则不惊。此证自心之验也。

    阿难吾今问汝(至)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六教次第解法。从阿难下明解法。前劝其自解则见自心。今问阿难若何解耶。而今六结现前。若欲解萦。不审得一时同除否。谓不由次第。不审左右。不于结心。混同一解。即如学人不善用心。不察义理。不知法之所由起不知道之指归何在。窃得些相似见解。滥同于理。认个空空田地为是。或担个不名不物。便就歇下。此不惟自误。抑且误人。若如此又焉能解耶。佛言下明次第合法。大概此事虽无次第。而确确有次第。虽无分晓。而实实有分晓。何以。若是根结不除。学道徒然矣。故先要解除根境中一切无明业识。业识一解。谓之人空。空性既明。犹有法在。故次要解除无始住地烦恼。烦恼若断。谓之法空。人法两空犹有空在。连这俱空亦不生。方尽三摩提之观智。方得无生法忍。是谓次第解也。

    右从四卷初至此。即是三摩钵提之文也。三摩观法。观世间众生业果三倒之相。皆是觉明明极不了。逐妄变现。又观五浊之妄。及六用之功。悉是自心作为。又观五根之相。并结缚之由。亦非外物。总是根尘知见作孽。譬如画师。画作世间种种之相或画虎狼狮子。恐吓怕怖。又如梦中。梦见天地日月及诸男女。或梦冤家聚会。或驱迫捉缚打杀。如是境界。醒来一一无有。心方安乐。识知是画。怕怖不生。此世间众生业果。与根尘结缚等相亦然。今以三摩观智之力照之。悉如梦画等。无有一法当情。心方安乐。怕怖不生。此便是到家消息也。

    △三禅那文六。一请示圆通。二总询诸圣。三各陈证门。四敕文殊选圆。五呈偈料拣。六闻法获益。

    前奢摩他中破见思惑。已得人空慧。后三摩钵提断无明俱生惑。乃得法空慧。人法二空。方是净器。可进禅那。梵语禅那。此云寂静思惟。即默识心通之谓。欲入此门。须要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但得一念相应。乃可云入也。然在初学分中。未免借一机一境。或拈一事。或就一根。研穷心路。以到为期。直得卒地折。嚗地断。便是相应时节下二十五圣。即是这样子。所谓圆通本根。借路以入大法界。以到禅那地位。那时方好歇心也。

    一请示圆通。

    阿难及诸大众(至)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阿难下呈解请法。身是诸根之总。心为万法之宰。前既得根解结除。人法二无。故得身心皎然。堪进道矣。于是启请圆通之法。成就最后之范也。

    世尊下叙述私愿。若以积迷言之。一向逐念升沉。谓之飘零。一往迷留五道谓之孤露。若以性觉言之。性同佛性。便是与佛同生。觉同佛觉。便是预佛天伦。若以本始言之。本觉不觉。是为失乳儿。今得始觉。是为忽遇慈母。阿难私谓此际若得道成。则何觉与不觉之差。若同本悟。则无闻与未闻之别。所谓原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此是阿难私愿。意在所得。

    惟垂下冀佛冥授。阿难冀佛。若惠我秘严。要不在乎言说。我则退藏密机。心不起于念虑。不起念虑。不在言说。祈在冥授圆通而已。以此观阿难之叙致情理兼备。表在言外。诚非向时面目。帖帖然真是工夫绵密处也。

    △二总询诸圣。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至)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禅那通科。如来不曾说一字者有二意。一酬阿难所请曰。惠我秘严句。秘者秘其事。严者严其法。法严而后见情实。事秘而后知意真。是故无说也。二此中元无说处。即说亦说他不着。盖此乃是不思议境界。即思议亦思议不及。是故无说也华严一部尽是云台宝网所演。及诸菩萨所说。佛祇说阿僧祇与随好光明二品而已。问。然则二十五圣所说何事耶。曰。二十五圣所陈者。皆是方便法也。方便取一机一境。或拈一事。或就一根。以止观定慧等学。谓之路。就路可以入得。非说即是禅那也。入得后方是禅那地位。故问诸圣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又三摩提。云观慧。以观慧见得圆通。见得禅那尔。是故借二十五圣所修样子。以助阿难入道之机也。

    △三各陈证门。

    一声尘。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初弃国。净饭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拔提。三摩诃男拘利。舅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五人??命。后各舍去。佛得道已。即往鹿野苑。为彼三转法轮。问言解否。陈那答已解已知。故名阿若多。此名解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