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前三卷经。佛已示妙奢摩他法。由是阿难遂悟于言下。然止悟得体。未悟得用。止悟得心。未悟得法。何者。目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法。是有耶。是无耶。到此未免生疑。若尔。则与不悟等。盖见得一边。不知有许多事在。以此看来。三摩提一段工夫。断少不得矣。三摩提。此云观。观是观察。观法先后。观法次第。观法是无作。观法悉不可得。若如此。犹属照功。今则不然。须是再悟一下尔。悟了自然不疑自。不疑他。不疑目前山河大地色空等。何则。知有所自焉尔。

    △二三摩钵提文二。一辩明真妄。二正示观门。

    一辩明真妄分三。初觉明明觉相违答富楼清净本然难。二真如随缘自异答大性遍疑难。三因妄迷真真元无妄答阿难缘起迷理难。

    初觉明明觉相违分五。一申难。二许说。三正答。四明藏性生相。五重释疑难。

    一申难。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富楼翻为满愿。又名满慈。缘名取义。对半明满。若明得已。是为一偏。明得法是为一偏。今若明得己。又明得法。是愿满矣。而阿难明己而未明法。是其偏也。又未能发疑请益。陈义进道。不得不屈满慈之疑。以?阿难之志。然满慈之疑有四。一疑自己说法第一而不闻如来法音。二疑习漏未除反能开悟。登无漏者尚纡疑悔。据此是疑其人矣。三疑如来藏中清净本然。何故有山河大地。四疑地水火风性不相循。何得圆融周遍。据此是疑其法矣。于是人法不齐。机教不称。何能通其道。满其愿耶。因是起疑而有此请尔。

    △二许说。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至)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依俗谛说有。依真谛说无。此二皆劣。非有非无。离情离见。依中谛说。是谓胜义。若以正眼观之。此胜义亦是交争之地。非真胜义也。何也。维摩以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以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吾意者。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今经曰。宣胜义中真胜义性。然此胜义。为即文字语言是真胜义性耶。为离文字语言是真胜义性耶。佛曰。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以此看来。维摩默然。非是无言也。而世尊所说。亦非文字也。何者。此是一乘寂灭场地。是真阿练若处。阿练若。此云离諠诤。寂灭场。即是离諠诤寂静之处。人若悟此。便是大休歇大安乐田地。我今开示之。要使定性声闻悟此。不堕于偏空之无。未得人法二空悟此。不堕于纷扰之有。若回向上乘阿罗汉等悟此。不堕非有非无定执有中道者。自然证得大休歇大安乐田地。故曰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三正答。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至)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初垂机勘验。富楼所述四疑。前二疑机器不齐。惑智若反。后二疑性相有异。融碍难安。世尊答中。惟释后二。不言前二者。原其经旨。盖法齐人自齐之。人在法中。法整于人尔。是知意自足而言不烦矣。从佛言下正答。初一句牒其所计。下二句弄引。佛谓即性之体。本是这点灵明。即性之用。亦是这点灵明。我岂不常开示汝等耶。富楼不省。遂上他钩线云。唯然。常闻斯义。佛见其有负堕处。便与下一锥云。汝谓觉明明觉者。不知作何所解。为是性明称其觉耶。为是性不明。如今要明他。称其觉耶。富楼益不省。遂供曰。此之性觉之体。若无所明。则何以称为觉乎。富楼意谓这性体。原自不明底。要有所明。方名为觉尔。断在下文。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至)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二明真妄。初二句牒其所谬。佛曰据汝所见。性无所明。则不明矣。觉无所觉则非觉矣。若果如是。全是断灭之见。何则。觉本来湛。性本来明。今尔曰。有所则觉。无所非明。殊不知有所觉是非觉。有所明是非明。非明而明。是妄明也。非觉而觉。是妄觉也。故今断曰。汝言无明与明觉者。全是断灭之见。非觉湛明性之谓矣。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至)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三明能所。前是据款。此是结案。据者。据其所见之谬。结者。结其妄觉之非。何也。觉本来湛。性本来明。汝谓性体不明。必有所明。方称明性。若尔。则性体上立妄明矣。汝谓本觉无觉。必因所觉。方名明觉。若尔。则本觉上立妄觉矣。妄觉生能。妄明立所。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才彰。同异必形。然此个性觉之上。岂有同异之谓哉。而今炽然成异矣。此个性体之上。岂有能所之谓哉。而今忽然立所矣。故曰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四明同异。此承上异字而来。夫性体至觉。人领不及。反谓之非觉。性体至明。人照不及。反谓之非明。非明非觉与至明至觉。便是异也。非明而明。非觉而觉。便是彼所异也。故曰异彼所异。又指所明所觉为异。指非明非觉为同。同者静也。异者动也。动必资静而发。静必待动而明。故曰同异发明。又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一形。故复立无同无异。无同无异。即小乘与外宗。因生死而立涅槃是也。同异异同。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是也。何者。以至明至觉。成非明非觉。是一迷矣。非明而明。非觉而觉。是再迷矣。又明与不明。觉与不觉。混而为一。是展转迷矣。展转迷故众生颠倒。生死相续。莫不由此也。及其推至于明所不明。觉所不觉。有情与无情。亦莫不由此同一妄尔。此意在后。临文当见。但诸家所释。或依三细六粗配之。此意较之于彼或亲。较之于此反疏。余概不取。止就本文释之。要使学者切体圣意。勿至掠虚。是所望焉。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五结示妄相。如是者。指上能所同异异同等。盖此等在觉明体上。杂然淆乱。纷扰不定。何者。才有个所相。便有个能相。才有个同相。便有个异相。如是能所同异异同相待不息。不息则生劳相。故曰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者即劳虑。劳虑久。精神昏昧。自然生尘。尘者昏而无知之物也。心地有尘。焉得不浊。故曰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细详即三惑之因相也。何以知之。夫至明至觉。而凡非明非觉。非明即不明矣。非无明惑而何。所明所觉。必有能明能觉。能所对待。非尘沙惑而何。又所觉对所明为异。非明对非觉为同。同异互为因依。非见思惑而何。盖觉明体上。以此三惑为因。是以世间众生业果得而有焉。问。若尔妙明觉体。而有此三惑耶。曰。不然。佛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立明立所。非妄乎。既成其妄矣。妄见山河大地。妄见众生迁流变化。乃至有情无情。或依或正。莫不同是一妄所成。譬如人梦。梦见山河国土。梦见彼我是非。梦见崇高富贵。梦见卑贱丑陋。虽有如是之相。其人当梦时。不知是假。及至醒时。了无所得。故知梦者因也。体上有如是之妄果。果不越乎因。因不出于妄。妄无所依。但依无明为住。故曰此之三惑。是体上之因也。从由是下。方说果相。

    △四明藏性生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至)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初总标。由是下略明三相。由是者。由此之故也。觉明体上。由此三惑。引起尘劳烦恼。夫尘之为性者。暗覆为义。劳之为性者。数动为义。烦是烦热。恼是违拂。由觉明不觉。暗覆真性。故曰尘。即下觉明空昧四轮等是其相也。以能明能觉。数动其心。故曰劳。即下明妄非他。六妄等是其相也。又明所不明。觉所不觉。心地违拂。是以烦热。故曰烦恼。即下想爱同结。唯杀盗淫三根本。是其相也。此特总标。故不言其义尔。

    起为下。先略释以明引起之意。此本明本觉之性。不起则已。起则为所明所觉管定。如一念起。即被三世管定。故曰起为世界。其能明能觉之性不沉则已。沉则为非明非觉陷住。即一念不觉。被顽空陷住。故曰静成虚空。是故有知见动。无知见沉。沉则同于虚空。动则异为世界。故曰虚空为同。世界为异。下彼无二句小结。谓彼见有同异。而立无同无异。是为常理。即如见有生死而立无生无死。是为涅槃。而今看来。即彼立常理。无同无异。立涅槃无生无死。在真体上亦是有为法尔。何常是实耶。故曰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至)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次别释。初别明世间。觉明下先明风轮。夫以至明至觉之性。认为非明非觉之空。昧而任之。相待生寒。摇动成风。故有风轮执持世界。盖风是动性。世界是住性故也。

    因空下次明金轮。空本不动摇。动摇是无明尔。因无明动。而明觉立碍。自然坚明者胜矣。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国土即无明所成也。金宝坚明可守也。故言保持尔。

    坚觉下三明火轮。然既以明觉坚成。无奈境风动摇。一坚一动。两物相摩为胜。故以火光为变化性。然变化以性言者。正明火有烧性尔。烧则坚者失其坚。动者失其动。是火胜于二物者矣。宝明下四明水轮。明觉生爱故润下。无明违拂故炎上。譬如暑蒸则汗出。心爱则流涎。二物不相胜。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大约十法界皆有见爱违拂等性。是以水能含浸也。已上四轮。良有次第。性觉不觉成空。空能生风。风胜于不觉。故以风次一。空动觉碍。碍是坚碍。坚又胜于风。故以金次二。能觉所觉。能所敌对是两胜。火能化之。故以火次三。能明所明。炎上润下。是两不胜。水能含之。故以水次四。此四轮者。所谓次第相生。次第相胜者也。

    下明展转生者。其山海草木。不出于四轮所生。如山海俱于地载。地即是土。是土从火生。若草木则从水生。是故别释之。但世问论五行。而风不系焉。盖彼据成相而言。此从生相而论。生当依真起妄。从妄所生。得有如是之果相也。故先明四轮。而后及山海草木尔。

    从火腾下明递妄发生。水流湿。火就燥。物之性也。或交发之。火先于水。是火胜。故干为洲潬。水先于火。是水胜。故湿为巨海。如或勿信。而今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是非其证验乎。又水火之相陵也。或水克火不胜。则水势劣。而火则乘之。则结为高山。如勿勿信。而今山石击则成??。融则成水。是非其证验乎。又土水之相持也。土去掩水不胜。则土势劣而水则乘之。抽为草木。如或勿信。而今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是非其证验乎。

    交妄下总结上义。谓上之诸相。非无因而生也。由前不觉。而成晦昧之空。空即无明生妄。妄立能所。妄见同异。如是一动一静。递相为种。由此之故。世界得以相生相续者也。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至)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二别明众生。前明世界生相。今明众生生起。以理揆之。世界生相。生于不觉。众生生起。起于妄能。前文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明觉非妄能乎哉。又曰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明非妄明乎哉。盖清净心中。无端起此一念妄明之心。扰动其源。因动而有能相。众生得生其间。若究而观之。众生所以生死死生而不已者。迨非觉明之过欤。故曰明妄非他觉明为咎。然能独非其自能也。必由于所相。所非其自立也。必因于能成。能属性分。所属界分。能所既立。众生作业受用。不出于此。故曰所妄既立。明理不逾。所言不逾者。谓不过其域也。即如众生性分中有妄能。是故耳能听声。众生界分中有妄明。是故眼能见色。故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此二支乃单起。故离中取境。下三支能所敌对。连复而起。故合中取境。若意则随根布获。不局一支。于是得以六妄成就。然要知其结归。不过总一妄能尔。只一妄能。分开见觉闻知。以成性分界分之义。故曰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从同业相缠下。明众生因缘。上虽明众生所以生起。不知众生所以自别。今则细释其因缘。同业下总举其类。总举其类者。即胎卵湿化四生之类是也。因父母己业同。则感胎卵类。不因父母。但由己业。合处即生湿类。或离故处以应彼。即生化类。此又四生本起之因。见明下细释。见明即能见也。明见即所见也。此能所又分同异。同则同于想生爱。异则异于想成憎。憎为别缘。爱为己种。若父母同想同爱。遇合即生。大概以同业为因。父母为缘。由此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羯罗蓝云凝滑。蒲昙云胞。胎中具五位。此前二七日。未分位之初因也。

    从胎卵下明众生流类。情想合离。本四生同具。今以多分言之。如情多为胎生。想多为卵生。染着重处为合生。离散应处为化生。此情想合离轻重。各随其所应以区分之尔。然又更相变易者。或情系之不终。或想绪之无恒。合处生想。化处着情。情重沉下。想轻逐飞。此又流类。虽不定其感报。莫不出于情想业等为因缘尔。以是之故。众生相生相续而无已焉。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至)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三别明业果。业则有三。初从富楼那下明欲贪者。即前众生生起。由乎想爱。想爱不止。互相为结。结者结聚一类。由想爱结聚。故父母子孙相生不断。以理观之。此等由清净心中。觉明明极。见明色发。明见想成。遂动欲心。殊不知其色境一霍已去矣。而犹情积不休。揣摩想像。种种染爱。故生欲心。以是知世间众生。得相生相爱者。乃是欲贪为之本也。

    次从贪爱下明杀贪者。要知众生本非一类。想爱亦非一种。由我成我私故。则取尔食。由彼成彼爱故。则取我食。胎卵湿化。随力强弱。各全自私。递相为食。各全自爱。递相为杀。以理观之。此等由清净心中。觉明为咎。同见成爱。异见成憎。遂起杀心。殊不知彼我无差。由强立能所敌对。种种成私。故生杀心。以是知世界众生。得相生相杀者。乃是杀贪为之本也。

    三从以人食羊下明盗贪者。夫因欲生贪。因贪成杀者。是必有彼我之见矣。彼我既立。强张分焉。何者。在今日以羊弱而人可以食之。异日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亦可以相食矣。然不止一羊一人如此。凡十种有生之类皆如此。以恶业故。俱生在一时而得以相食。如是死生生死。直至未来际。亦以恶业故。得以相食。何有穷时。以理观之。此等由清净心中妄立明觉。明觉立则能所分矣。是故起彼我之心而窃食之。不知彼我只一间。还是自生自杀。自窃自食。因觉明分能所故。以成其盗尔。以是知世间众生。得相生相食者。乃是盗贪为之本也。

    从汝负我命下。释成因果。盖杀盗淫。其实同是一本。由业次而成其三。何也。因贪济其欲心成杀。因杀见盗。此所谓觉明心中妄业之因相也。只如汝负我命。是汝曾杀我也。今得相值。分所当偿。于是我报若。若报我。以此相酬。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若为尽耶。又如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此留恋。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又何穷乎。此所谓觉明心中妄业之果相也。果必资乎因。因必偿于果。有如是之因。有如是之果。在觉明心中。妄生妄死。相续不厌者。唯此三者为根本焉尔。从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下。结前三倒也。如是者。指上世间相众生相业果相而言。此三种相。何以称为颠倒。盖觉明原有了知之性。不能自守。从了处发相。因相得见。此见非妄能乎。了处非妄明乎。既称为妄。则性体上自无矣。性体自无。而今有者。非颠倒而何。由此颠倒相续。得有山河大地。得有众生种类。得有业果相酬。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实实而论。此等有为颠倒诸相。在觉明体上。岂是有耶。不过是无明妄觉尔。然此个妄觉境界。又不止一次如此。终而复始。始而复终。展转轮回。至无穷劫。何有尽耶。

    △五重释疑难。

    一申难。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至)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初陈疑富楼疑难有二。一疑觉与不觉为异。二疑常与不常为别。何故。谓此妙觉明性。原与如来心不增不减。平等无二。因不觉故。无状忽生山河大地等诸相。若尔。山河等诸相是不觉故。妙明真性是觉故。故云觉与不觉为异。然现定如今山河等诸相是有是实是常。而妙明真性有觉有不觉是不常。故疑常与不常为别。然则此等诸相。悟则无不悟则有。我安能保今日悟而异日为毕无耶。又如来而今是觉故。是无诸相。我又不知如来何时不觉。有为习漏。何时复生耶。此虽常情之惑。而不知实理如是。何者。异日若有执觉明是真。而山河等诸相是妄。未到与么田地。只管说真说妄。如何得心地平稳。故今正答之后。复补这段文字。以足前义云尔。

    △二答释。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至)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次答释。佛答喻有四。前二喻释迷解难。后二喻显法无惑。

    初喻迷方者。从佛告下先释迷。谓本是无迷。而亦无悟。乃今有迷有悟者。正对迷者说悟尔。假如此人既悟是南北。自然不迷。亦如觉本无迷。似有迷觉。假如其人既悟是觉。自然不迷。是谓释迷也。

    次喻空花者。从亦如下解难。谓空本无花。花是眼翳。眼若无翳。花亦无有。而今愚人。于空花灭地。待花更生。是人为愚为慧可知。喻如性本无妄。妄是其迷。既觉是妄。便不生迷。而今愚人于妙空明觉。何时再迷。是人狂之与痴可知矣。是谓解难也。

    三喻金矿者。从富楼那言下先显法。佛见富楼已领喻意曰。是狂痴者非他。就是汝之谓矣。何则我前说性觉必明。汝谓性觉非觉。要假所觉方觉。我说觉非所明。汝谓性觉非明。要假所明方明。只此便是汝之迷矣。因此迷故。山河大地由此而生。世间众生及业果由此而起。我恁地说。汝犹不省。而今又言诸佛如来妙觉空明。何时不觉。山河大地何当更出。是非汝之狂痴乎。殊不知妙明真性如金在矿相似。其金一纯。岂更重杂于矿耶。喻迷既觉是性。岂更有再迷乎。是谓显法也。

    四喻灰木者。从如木下明无惑。若悟了不惑者。如林木相似。既烧成灰。又岂能重为木耶。喻如诸佛如来。既悟菩提。到那涅槃地位。又岂有习漏再生乎。断无是理也。是谓无惑。

    △二真如随缘用异答大性遍疑难分三。初略释。次合释。三重释疑难。

    今初略释。

    富楼那又汝问言(至)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从富楼那下。初牒疑。前富楼疑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遍。火则不生。云何又说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又虚空是无性。大等是碍性。不合相容。云何俱遍法界。此富楼之所疑也。前已问过。佛今牒其所疑而将答之也。

    从富楼那下。二标喻。喻如虚空之体。非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即如藏性之体非相。而亦不拒彼大性发现。何者。彼大性是循业故。而藏性是无作故。若藏性有作。不容彼大性矣。何者。彼诸相是有为故。而虚空是无为故。若虚空是有为。亦不容彼诸相矣。以是知虚空无为。故能圆映诸相。而藏性无作。故能圆融大性矣。

    所以者何下。三释其喻相。问。诸相无性。何得云有为耶。曰以虚空是无为故。对彼明暗等七相。明是有为矣。以藏性是无作故。循彼大等七相。显是有作矣。然大等虽是有作。究竟出不得藏性故。诸相虽是有为。究竟离不得虚空故。

    于意云何下。四徴问喻相。殊方者。不一其相也。虚空者。无所有相也。今问殊方之相为是日等自生耶。为是虚空有耶。即如藏性非大性。大性非藏性。不知藏性生大性耶。不知大性自生耶。藏性与大性。必有所分矣。而彼日等与太空亦必有所属矣。

    若彼所生下。五辨明喻相。此等诸相。若是日等所生。十方世界就该日明。不当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何故中宵云雾之中。不见光耀。以此看来。说日也不是。说空也不是。说非日也不是。说非空也不是。然亦不异于空日。此是真妄之关头。要见得清楚。才是大等七性亦然。说藏性即大性不是。说藏性非大性也不是。然亦非异于藏性。此是性相之关头。要见得分晓才是。

    观相元妄下。六结归法义者。大抵此事以慧眼观之。无俗不真。以肉眼观之。无真不俗。何以故。以世俗之见。观彼诸相。宛然成有。以出情之见。观彼诸相。类皆是妄。既达是妄。将何指陈耶。既无可指陈。又安论其是空耶日耶。若道是空是日。岂非邀空花。望结空果乎。今以大等七相言之亦然。若以肉眼观彼大等七相。似乎成有。若以慧眼观彼大等七相。明是非真。既明非真。将何指陈耶。既无可指陈。又何诘其陵灭耶。不陵灭耶。若道是相陵灭不相陵灭。是非邀空花待结空果乎。总而言之。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一妙觉明尔。若以法眼观之。此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乃是如来藏性。既是如来藏性。焉问容乎不容乎。若以道眼观之。此妙明真性。即非水火。元是如来藏性。既是如来藏性。何问容乎不容乎。

    △次合释。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至)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真妙觉明下。初引义合显。盖虚空是无相。而真觉亦是无相。以真觉无相故。妄立所明。谓之觉明。以虚空无相故。日照则明。谓之空明。然空岂谓我是明耶。因汝心中妄生分别。故空现尔。若明暗等相。各各发明。则各各现。且一人如此发明。而多人俱各如此发明。则有俱现矣。而真觉之性亦然。因妙明体上妄立所明。故分明觉水火风等诸相。于性体上各各发妄。则各各现。且一人如此发妄。而多人俱各发妄。则有俱现矣。如是所现妄相。岂有他哉。盖由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揽妄而成也。如前所云。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总之皆是循业发现而已。

    云何俱现富楼那(至)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云何俱现下。二重喻其妄。且云何是俱现底道理。譬如水中现于日影相似。影本是一。良由二人东西各行。故所观随别。只如随别之影。岂日有分乎。但二人所行各别。是以日随之俱现。由是而知分在于观者。不分于日也。今观七妄原自无性。良由妄能。所观随别。故成七妄之相。只如七妄之相。岂藏性有分乎。但妙明强觉立所。是以七妄随之俱现。因是而知。分在于妄能。不分于藏性也明矣。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至)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不应难言下。三辩其相难。夫天上之日惟一。而水中之影无二。良由二人东西各行。故影随之各现。影虽各现。本影不移。故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且藏性之体是一。而妙明之用不二。良由强觉忽发。故七妄随之各现。妄虽各现。本性不动。故不应难言。此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且如日本无心留影。影亦不曾异日。毕竟影现是假。而所观随别。因假影而展转俱现。影虽俱现。日体元一。故不应难言。各日既双。云何现一。且如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于是能所分而展转成妄。妄虽俱现。觉性元一。故不应难言。水火二性不相陵灭。虚空大地不合相容。何者。夫言明觉。已非真矣。况立能所哉。水影已非是日矣。况计随影哉。随影现而诸相起。能所立而七大生。宛转成虚。宛转成妄。不知拟何物为凭。拟何物为据。故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大概说个真尚不是。况非真耶。

    富楼那汝以色空(至)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富楼那汝以色空下。四真俗用异。色即是地大。空即是空大。又色不特是地大。凡水火风等及明暗等有相可以拟议形容者。皆属色边际收。是故举色空。以见法之该广矣。大抵举色则碍于空。举空则碍于色。故谓之相倾。又举空时说色不得。举色时说空不得。故谓之相夺。又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明觉生而性觉隐矣。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明立而真明隐矣。故谓之相倾。能觉非所觉。能明非所明。故谓之相夺。汝性中如是生生灭灭。相倾相夺。合如来藏。而如来随为色空相倾相夺。生生灭灭。周遍法界。法界者十法界也。一法界如此。十法界亦如此。有情正报如此。无情依报亦如此。故汝才见境风动而无明便起。日明云暗。种种诸相。令众生心地迷闷。背清净之觉心。合尘劳之浊性。此所谓世间相俗谛所用。佛意不然。我这里不见有一法生。不见有一法灭。只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即照法界亦不见有生相。不见有灭相。既无生灭。乃见全体即用。故曰一为无量。全用即体。故曰无量为一。小中观大者。以一尺之镜。现重重之辉。大中现小者。以重重之辉现在一尺之镜。此即广狭自在一多相容也。又如一茎草上。见十方界。彼亦不来。此亦不往。故曰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此即主伴圆明具德也。要见十方虚空。只在一茎草上。此亦不往。彼亦不来。故曰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此即同时具足相应也。又如毛端现刹。依正历然炳现。此即因陀罗网境界也。微尘转法。正见摄德无边。此即托事显法生解也。已上即是不思议之妙用。若准华严有十种玄门。此举五六。余俱含摄。当细拣之可以意得。然此妙用。本非神通。亦非法尔。总是灭尘劳之浊妄。发无漏之智觉。体用双资。隐显不二。所谓真谛之妙用也。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而如来藏下。五明三谛者。实实而论。此如来藏。明圆明心体之上。无有空等七大之性。无有眼等根尘识性。无有明无明尽因缘还灭之性。无有苦集灭道四谛之性。无智无得。兼无六度之性。乃至无有怛闼阿竭如来三号之性。亦无有涅槃四德之性。已上从三科七大及苦集等。是世间相。从灭道并缘生观智等。是出世间相。此世出世间相。在妙圆心上。总皆无有。以是俱非之。非之者。正见藏性之真体也。教谓之真谛。

    故知真谛不立一法。然亦不废一法。何以故。此妙圆明心。何常离了世间相。别有一法也。以无有别法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随缘建立空等七大之性。建立真等根尘识性。建立明无明尽因缘还灭之性。建立苦集灭道四谛之性。建立有智有得六度之性。乃至建立怛闼阿竭如来三号之性。建立涅槃四德之性。已上若世间若出世间。皆是藏性。揽真成立。以是俱即之。即之者。正见藏性之妙用也。教谓之俗谛。

    俗谛成一切法。真谛泯一切法。泯即性相皆离。即非俱遣。故曰离即离非。离即离非者唯一妙心也。教谓之双遮。

    成即性相皆明。即非俱是。故曰是即非即。是即非即者唯一妙明尔。教谓之双照。

    若说双照。则双遮不得。若说双遮。则双照不得。直须遮照都忘。名言不立。方尽藏性之大体大用也。教谓之道谛。

    此之三谛。如世伊字。不纵不横。不并不别。犹摩醯首罗天王顶上三目。非凡目也。到此地位。不可以语言道。不可以寂默通。此是道之极则处。难可以寻常见识作露布尔。怛闼阿竭。秦翻如来。阿罗诃。秦言应供。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至)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如何世间下。六结责其错。三有者。总指世间众生也。声闻缘觉者。总指出世间二乘也。以上若世间若出世间。不明如来至明至觉之性。妄立所明所觉之心。或滞于空。或著于有。谬以涅槃为可作。以语言为可辩。以此欲穷理尽性。以此欲测度如来。又焉能哉。何者。以所知心为究竟故。殊不知此个道理。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如何以所知心。而拟于大觉境界。宁非是其错用心也欤。譬如琴瑟箜篌。必得妙指。然后徽音可作。若无妙指。纵有妙音。终不能发。即如富楼与诸众生亦然。各各宝觉真心。与如来无二圆满。有如琴瑟箜篌然。但无妙指。故妙音不得发尔。何故。盖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如来则不然。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将妙指发徽音相似。我才一按指。便海印发光。汝不得妙指。才一举心。便尘劳先起。此无他。由汝耽着权乘。不勤求觉道故也。纵有所得。不过是其小者。岂不可惜耶。

    △三重释疑难。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至)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初别申妄因。富楼前疑如来几时复迷。今疑众生何因有妄。前疑觉与不觉为异。今疑佛与众生不同。何则。同一宝觉无二圆满。佛则诸妄圆灭。独妙真常。众生自蔽妙明。受此沦溺。若尔。生佛永别。真妄迥异矣。此富楼不知生佛本来平等。迷妄元是无因。良由众生颠倒。迷己逐物。而诸佛悟之。背尘合觉。虽则迷悟在人。究竟不干本来之事。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至)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二举事释疑。演若达多。此云祠授。魑魅。山泽之怪也。本头喻性觉。镜头喻所觉。狂喻能觉。演若迷谓镜头是假。能见眉目。本头是我。而反不见。由是发狂以为魑魅。奔走出外。此是城中之实事。汝不闻之乎。且此人之狂者。是何所因耶。富楼答。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何者。本头不失故。本头不失。则不干于头事矣。镜头无性故。镜头无性。则不干于镜事矣不干于头。又不干于镜。还是妄觉自迷。是以发狂尔。于是知狂在于心。不关其余也明矣。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至)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三约事明妄。且如妙觉明圆。本圆明妙。何尝有妄。何尝有因。因汝不觉强立能所。便是责本头不见而谓镜头可见。于是发狂。妄觉生矣。妄元无体。便是不干于性觉矣。所必由能。便是不干于所觉矣。既不干于性觉。又不干于所觉。还是强觉自迷。是以为妄尔。于是知妄在于能。非关其余也审矣。今汝所问一切众生。何因有妄。妄若有因。云何名妄耶。即如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如是展转相因。无有了日。所谓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因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何以故。佛今如是开示。如是发明。汝尚不悟。犹问众生何因有妄。况无人说而能自觉耶。是故从迷积迷流荡不返。可哀也已。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至)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四引喻合显。要知众生之妄。但观演若之迷。识得演若之迷无因。便知众生之名无依矣。何者。众生之妄因于无明故。有无明则无所依。既无所依。安问何因耶。演若之狂。因于心迷故。有心迷则无所因。既无所因。安问所迷耶。如是迷尚无生。欲何为灭。如是妄本无体。欲何为因。今汝问我众生何因有妄。我今晓汝。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里纵然精明。记得梦中之相。欲何因缘。取得梦中物耶。盖梦物是无体。故不可取也。假饶诸佛得菩提者。心里纵然精觉圆明。能尽因中妄惑。欲何因缘说得因中妄因耶。盖妄体是无因。故不可说也。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至)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五就事指归。即如城中演若之狂。岂有因缘耶。若有因缘。便不在本头矣。而今不然。因责本头不见。故发狂者。若无因缘。便不在于镜头矣。而今不然。因爱镜头可见生迷。然亦非是因缘。非不是因缘。何以故。狂也本头不失。不狂也本头不失。本头既不失。说非镜头也不是。说非不是镜头也不是。何以故。迷性是无因故。众生之妄性亦如是。说有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