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二辩六入。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言入者。即是相入之入。盖真如无有际畔。六根皆可入故。不同小乘执为有故。以小乘定执有外尘等相是根生。故不同尔。今言入者。还是真如自觉自相。非有外尘入得矣故云。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一眼入。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至)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第一辩眼入者。先举喻以明其妄。前喻目劳故见狂花。此狂花相。非是外物。以妙觉明性。瞪劳发狂。妄见花相。然此狂花。离心毕竟无体。因于下标无生性。因明暗二尘发见居中。此之见性。亦非外物。以真如不守自性。吸此尘象。名为见性。然此见性。离尘毕竟无体。同彼狂花。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至)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如是下广破。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明暗若有见。不容有起灭矣。根若有见。便无有明暗矣。空若有见。还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四处推之。都无有见。由是而论。今说有见者。的是真如自觉自相。何有于外物哉设有外物从眼入者。乃是虚妄。同彼瞪劳。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若计明暗等尘入眼有见者。即是虚妄。不知此见性元是如来妙真如性。何有因缘自然为你见得耶。

    △二耳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至)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第二辩耳入者。先举喻以明其妄。喻如耳劳头中作声。此声相非是外物。以妙觉明心瞪劳发聦。妄有声相。然此声相。离心毕竟无体。因于下标无生性。今因动静二尘发闻居中。此之闻性亦非外物。以真如不守自性。吸此尘象。名听闻性。然此闻性。离尘毕竟无体。喻彼作声。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至)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如是下广破。当知如是闻性。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静若有闻。则动时不应有。动若有闻。则静时不应有。根若有闻。必无动静。空若有闻。则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四处推之。都无闻体。由是而知。今有闻性者。的是真如自闻自心而已。何有于外物哉。设有外物从耳入者。乃是虚妄。同彼指塞。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若计动静等相入耳有闻者乃是虚妄。不知此闻性元是如来妙真如性。何有因缘自然为你闻得耶。

    △三鼻入。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至)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第三辩鼻入者。先举喻以明其妄。喻如畜劳。闻有冷触诸香臭气。此冷触等相非是外物。以妙觉明心瞪劳。妄有冷触等相。然此冷触等相。离心毕竟无体。因于下标无生性。今因通塞二尘发闻居中。此之闻性实非外物以真如不守自性。吸此尘象名嗅闻性。然嗅闻性离尘毕竟无体同彼冷触。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至)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当知下广破。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通若有闻。则塞时性灭。塞若有闻。则通时不明。根若有闻。必无通塞。空若有闻。自当还嗅汝鼻。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四处推之。都无有闻。由是而言。所有闻性者。的是真如自闻自性而已。何有于外物哉。设有外物从鼻入者。即是虚妄。同彼畜劳。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若计通塞等入鼻有闻者。即是虚妄。不知此嗅闻性元是如来妙真如性。何有因缘自然为你嗅闻得耶。

    △四舌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吻(至)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第四辩舌入者。先举喻以明其妄。喻如舌劳。则有甜苦等相。此甜苦等非是外物。以妙觉明心瞪劳妄有甜苦等。然此甜苦等离心毕竟无体。

    因甜苦下标无生性。今因甜苦淡二尘发知居中。此知味性是非外物。以真如不守自性。吸此尘象。名知味性。然此知味性。离尘毕竟无体。同彼甜淡。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至)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如是下广破。当知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生。不于空出。何以故。此知味性。若从甜苦来。则淡时性灭。淡若有知。则甜性已亡。根若有知。必无甜淡。及与苦尘。空若有味。非性所及。又空自知。何关汝入。四处推之。都无知味性。由是而言。所有知味性者。的是真如自尝自体而已。何有于外物哉。设有外物从舌入者。即是虚妄。同彼?劳。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若计甜苦等相从舌入者。即是虚妄。不知此知味性。元是如来妙真如性。何有因缘自然为你尝得耶。

    △五身入。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至)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第五辩身入者。先举喻以明其妄。喻如触劳。显于离知。离知者。离冷从热。离热从冷。皆以势言。故曰离知。且离知之体。非是外物。以妙觉明心瞪劳妄有知性。然此知性离心毕竟无体。

    因于下标无生性。今因离合二尘发觉居中。此之觉知。乃非他物。以真如不守自性。吸此尘象。名知觉性。然此知觉性。离尘毕竟无体。同彼手触。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至)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如是下广破。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此知觉性对离合时。合若有知。到离时则知性已灭。离若有知。则合时知性便亡。违顺亦同此破。又根若有知。必无离合违顺四相。空若有知。何关汝入。四处推之。都无知性。由是而论。所有知觉性者。的是真如自心取自心而已。何有于外物哉。设有外物。从身入者。则是虚妄。同彼离知。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若计离合违顺入身有触相者。即是虚妄。不知此觉触相。元是如来妙真如性。何有因缘自然为你知得耶。

    △六意入。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至)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第六辩意入者。先举喻以明其妄。喻如意劳。故有寤寐忆忘等事。此寤寐等非是外物。以妙觉明心瞪劳。妄有寤寐忆忘生灭等事。习归意中。然此寤寐等。离心毕竟无体。

    因于下标无生性。今因生灭二尘。集知居中。此集知性。亦非外物。以真如不守自性。随见闻等流。流至无际。意则迎之。意者。象也。肖象其事。称意知根。意知即觉知也。然此觉知性。离尘毕竟无体。同彼寤寐等。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至)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如是下广破。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此意知根。寤时若有。到寐时便无。将何为寐。寐性反此。生时若有。到灭时便无。将何为灭灭性反此。至若根出者。其寤寐开合。乃属身根。与意绝不相干。而今有意知根者。竟同空花。又空若有知。何关汝入。四处推之。都无有意。由是而论。所有意知根者。的是真如自忆自觉而已。何有于外物哉。设有外物从意入者。则是虚妄。同彼瞪劳。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计生灭觉知心性入意有知者。即是虚妄。不知此觉此知。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何有因缘自然为你意得耶。

    △三辩十二处。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言处者。处是处所。此十二处。即是心之处所问。圆通无际。真界不形。何以有处所耶。曰譬如人梦好屋宅。便生乐受。不惟乐受。更生我想。及至醒时。了无所得。醒且不论。即彼梦屋。岂是外物耶。不知全是自心捏出。作乐受想也。此十二处亦然。故曰。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一色尘。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至)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第一辩色尘。先举事徴起。祇陀树林及诸泉池。此是眼家之境。盖眼不曾到林泉之处。何者。眼到林泉时。便有出入之相矣。今眼中无有出入之相。故不曾到林泉之处。然林泉亦不到眼睛之上。何者林泉到时。眼无栽树之隙。亦无受泉之地。故不曾到眼睛之上。然则今见祇陀树林及诸泉池者。为是色生眼见耶。为是眼生色相耶。辩见下文。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至)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阿难下辩无生性。初破眼生色相者。若眼见实体色。许汝有相。假如见空便是非色。非色则见相之性已销。销则都无。谁知其无者。

    次破色生眼见者若实体色到眼。许汝有见。假如空是非色。非色见空之性亦亡。亡则都无。谁知其无者。由是而论。见性尚无。何有于处耶。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见空是无见。见色亦是无见。空色既无。处亦不立。而今有色可见者乃是虚妄。不知此色此相。元是如来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可见矣。

    △二声尘。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至)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第二辩声尘。先举事徴起。钟鼓虽为耳家之境。然亦不能为心之处。何者声无有往来相故。声既无往来。则耳何取于境哉。以耳亦无往来相故。耳既无往来。则声何取于处哉。故今问曰。食办击鼓众集撞钟者。为是声来耳边乎。为是耳往声处乎。辩见下文。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至)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阿难下辩无生性。初破声来耳边者。假如我乞食于城中。在祇林是无我矣。喻声来阿难耳边。则钟鼓处是无声矣。在祇林就该无闻。今则不然。钟声。一击。同来食处。以是知声不来耳边明矣。若复下次破耳往声处者。假如我归祇林。在城中是无我矣。喻耳已往击鼓之处。则耳根上无有闻性矣。大众就该不知。今则钟声齐击齐闻。至于象马牛羊皆有音响。以是知耳不往声处明矣。又俱无往来则闻义不成。由是而知。闻且不成。何有于处乎。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声不来耳边。则无闻性耳不往声处。则无声相。今有声可闻者乃是虚妄。不知此声此闻。元是如来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可闻矣。

    △三香尘。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至)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第三辩香尘。先举事徴起。盖谓香虽是鼻家之境。然鼻中无旃檀气。旃檀上无闻性。虚空亦无香质。三处推此。各无有生性。故今问曰。今然一铢。而四十里同时闻者。事实可怪也。此香为生于木耶。生于鼻耶。为生于空耶。破见下文。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至)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阿难下辩无生性。初破鼻生者。鼻若有香。生于汝鼻。就该从鼻中出矣。今则不然。鼻非旃檀。而有旃檀气。称汝闻香者。明是外来。说闻非义。

    次破空生者。空若有香。体应常在。今则不然。爇则成香。不爇无闻。

    三破木生者。爇木腾烟。鼻合蒙烟不当闻香。今则不然。烟未及远。乃四十里内同闻。由是而知香性无生。何有于处乎。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鼻不生旃檀。旃檀无鼻性。今有香可闻者。乃是虚妄。不知闻香闻义。元是如来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可嗅也。

    △四味尘。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至)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第四辩味尘。先举事徴起。味虽是舌家之境。盖舌不生味。食亦不生味。空亦不生味。三处推之。各无生性。味从何来。故今问曰。汝常持钵。或遇酥酪醍醐上味者。此味为生于空耶。生于舌耶。为生于食乎。破见下文。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至)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阿难下辩无生性。初破根生此味若生于舌者。舌非多体。祇有一舌。既辨酥酪。不应尝蜜。若不变移。云何知味。

    次破食生。若生于食者。食若有识。不待汝尝。食非有识。汝何名味。

    三破空生。此味生于空者。空若有味。味是何味。若作咸味。则此界人同于海鱼。且既成咸。奚能知淡。淡既不知。云何名味。由是而论。味本无生。何有于处耶。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舌无有味性。食亦无有尝性。今有味可尝者。乃是虚妄。不知此味此性。元是如来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可尝也。

    △五触尘。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至)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第五辩触尘。先举事徴起。就身而论。触虽是身家之境。然头本无触。手亦无触。能亦无触。所亦无触。四处推之。各无生性。谁为是触。故今问曰。汝常晨朝以手摩头而知触为身者。为在能耶所耶。为在手乎头乎。破见下文。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至)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若在下辩无生性。初破互有互无。此之触性。若一有一无。触则不成。若各各有。则成二身。

    次破一体此之触性。若头与手一触所生。便是一体。不待相摩。

    三破二体。此之触性头手皆有触当分能所。在能非所。在所非能。由是而知。此觉触之性尚无。处何由生。不应虚空为汝成触。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头手无触性。空亦无触性。今有觉触者。乃是虚妄。不知此觉此触。元是如来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知触也。

    △六法尘。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至)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第六辩法尘。先举事徴起。善恶无记等法。虽是意家所缘之境。然不能为心之处。以诸法无自体故。但缘自心相分。自心相分。亦是无实体故。犹如空中花。镜中像。究而观之。空亦不曾生。镜亦不曾生。诸法等相。实无有生。故今问曰。善恶等法。为复即心所生耶。为当离心别有耶。破见下文。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至)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阿难下辩无生性。初破即心者。即心是无生故。何也。以心但缘假法。不缘实法故。实法者即尘也。如火与风。风则有寒性。火则有烧性。故名实法也。假法者非尘也。如水与波。波则是异相。水则是同相。故名假法也。今善恶等法。即心所生者。即心是假法。非尘也。故曰。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次破离心者。离心亦是无生故。何也。心若离心。为有知乎。为非知乎。若有知者。知则名心。还是自体。自体是无生故。异汝非尘。便同他心。他心亦即是无生故。不然即汝心外。更有心为汝知者。亦即是无生故。

    若非知者。此非知心。离了诸尘事业。都无表示。既无表示。即是无生。设使除了人间。更有空外。非所缘处为汝心者。亦即是无生。由是而论。意实无生。处从谁立耶。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成法义。心意俱无有生。法处亦无有生。今有意为法尘者。乃是虚妄。不知此意。即心即法。元是如来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可意为法也。

    △四辩十八界。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复次下总标所言界者。界是界限。如耳司闻。目司见。不相逾越故。以根六。尘六。加今六识。成十八界。问。识何以为界耶。曰犹如赤子。语不明了。见物祇是哆哆啝啝而已。此纯是心之用也。迨长学齐言楚语。见物就知青黄长短美恶。见人则知张三李四。此纯是识之用也。比向赤子哆哆啝啝时。则有间矣。故曰界者。限也。以界限其心。与根境为一耳。据实而言。此之识心。元是自己妙觉明心。更非他物。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一眼识。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至)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第一辩眼识者。先牒计徴起。佛比为凡夫执有。故于小乘部中。方便说有因缘生。是汝所明也。今乃直示一心。岂可更执为有耶。何者。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若以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者。此识既因眼所生。即以眼为界。因色所生。即以色为界。今问此眼与色。何界所生其识耶。

    阿难若因眼生(至)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初从阿难若因眼生下破自生。谓若因眼生者。无藉于色空矣。无色空无可分别。识将何用。又非青黄无所表示。界从何立。由是而知。识不从自生明矣。

    次若因色生下破他生。谓若因色生者若色生时。许汝有识。若色灭时。识则随灭。云何知空。又色变时许识不迁。界从何立。由是而知。识不从他生明矣。

    三从变则变下破无因生。若从变。界相自无。若不变。识性常一。一于色应不识空。一于空应是无识。色空二无。识自无因。无因生识。决无此理。由是而知。识不从无因生明矣。

    四从若兼二下破共生。若兼眼色。合则无中则不生识。离则两合亦不生识。谓一半合眼则有知。一半合色则无知。如是有知与无知。体性杂乱云何成界。由是而知。识不从共生明矣。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示无生。据理而言。眼不生识。色亦不生识。界亦不生识。三处推之。都无有识而汝执眼色为缘。生眼识者。岂非是虚妄乎。不知夫即眼即色即识。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识得也。

    △二耳识。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至)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第二辩耳识者。先牒计徴起。小乘计耳识从缘生者。殊不然耳本不生声识。声亦不生耳识。若以耳声为缘。生于耳识者。此识为复因耳所生。即以耳为界。因声所生。即以声为界。今问此声与耳何界所生其识耶。

    阿难若因耳生(至)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初从若因耳生下破自生。眼耳皆以离中取境。故以动静为诘。今若因耳生不由动静。动静不由。必无所知。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既无动静。闻无所成界何以立。盖耳形杂色属浮尘。触声属法尘。取此为识。则界难定矣。由是而论。耳识不从自生明矣。

    次从若生于声下破他生。识因声有。不关闻根。闻根若无。声相何在。又许声生因闻有相。闻应闻识。谁辩声。体。由是而知。耳识不从他生明矣。

    三从不闻非界下破无因生。不闻则无能闻根矣。非界则无所闻相矣。所闻既无。何有于识。能闻不有。谁当声相。且识有闻。还同于声。何成界义耶。设闻无知。终为草木。何称闻识乎。由是而知。耳识不从无因生明矣。

    四从不应声闻下破共生根境尚不许有识。杂成中界。岂是有耶。中位既无。内外何成。由是而知。耳识不从共生明矣。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示无生。据理而论。耳亦不生识。声亦不生识。界亦不生识。三处推之。都无有识。而汝执耳声为缘。生耳识者。即是虚妄。不知夫即耳即声即识。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得闻也。

    △三鼻识。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至)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第三辩鼻识。先牒计徴起。小乘一向执缘生为义。大乘不然。鼻亦不生识。香亦不生识。而汝所执鼻香为缘生于鼻识者。此识为复因鼻所生。即以鼻为界。因香所生。即以香为界。今问此香与鼻。何界所生其识耶。

    阿难若因鼻生(至)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初从若因鼻生下破自生。肉形是浮尘根。嗅知是胜义根。若取肉形属于身摄。即是触知。不名鼻知。若取嗅知。嗅肉为知。还同身摄。嗅空为知。肉应无觉。即香为知。何预汝事。又臭则非香。香应非臭。香臭俱闻。应有两鼻。香臭一体。界从谁立。由是而论。鼻识不从自生明矣。

    次从若因香生下破他生。若因香生。理则不然。如眼有见不能观眼。识因香有。应不知香。若说有知。定属于能。非香所生矣。若不知香。尚无界义。何有于识也。由是而知。鼻识不从他生明矣。

    三从香非知有下破无因生。香不因根。不成香界。识不知香。那称鼻识。故知鼻识不从无因生明矣。

    四从既无中间下破共生。既无中间。便是无识。内外不成。便非根境。故知鼻识不从。共生明矣。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示无生。据实而言。鼻亦不生识。香亦不生识。界亦不生识。三处推之。都无有识。而汝执鼻香为缘。生于鼻识。即是虚妄。不知夫即鼻即香即识。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嗅得也。

    △四舌识。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至)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第四辩舌识。先牒计徴起。小乘所执缘生为义。大乘不然。舌本无味识。味亦无舌识而执舌味为缘。生于舌识者。此识为复因舌所生。即以舌为界。因味所生。即以味为界。今问此舌与。味。何界所生其识耶。

    阿难若因舌生(至)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初从阿难若因舌生下破自生。有甘蔗等五味方显舌识。今说若因舌生。味合自出。试尝其舌。为苦为甜。舌性既苦。不能自尝。孰为知觉而称舌识。舌性非苦。淡性常一。味自不生。云何为界。由是而论。舌识不从自生明矣。

    次从若因味生下破他生。若因味生。味自为味。云何为识。而称知识。又识性若一。不能通变异之相。识界若无。焉能辨盐酸之味。即此而论。舌识不从他生明矣。三从不应虚空下破无因生。

    四从若味和合下破共生。如文。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示无生。以此而言。舌亦不生识。味亦不生识。界亦不生识。三处推之都无有识。而汝执舌味为缘。生于舌识。即是虚妄。不知即舌即味即识。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尝得也。

    △五身识。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至)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第五破身识。先牒计徴起。小乘一向所明缘生为义。大乘不然。身本无生。触亦非有。而执身触为缘。生于身识者。为复因身所生。即以身为界。因触所生即以触为界。今问此身与触。何界所生其识耶。

    阿难若因身生(至)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若因身生下破自生。以离合二缘。为身识之境。境若无有。身何所识。故知不从自生矣。

    次若因触生下破他生。若因触生。必无汝身。汝身既无。谁辩合离。故知不从他生矣。

    从阿难物不触知下重辩无生。根境俱即。不成识义。根境俱非。不成界义。身触既非。的是无生尔。

    三从合身下破无因生。合身即为身自体性。便是无触。离身即是虚空等相。便是无身。无识无身。乃是无因生耶。必不然者。

    四从内外不成下破共生。根境俱非。中云何立。中既无有。内外安生。故知不从共生矣。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下结示无生。即此而论。身亦不生识。触亦不生识。界亦不生识。三处推之。都无有识。而汝执身触为缘。生于身识。即是虚妄。不知即身即触即识。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非因缘。非自然触得矣。

    △六意识。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至)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第六辩意识。先牒计徴起。小乘一往执缘生为义。大乘不然。意亦不生识。法亦不生识。而汝所执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者。为复因意所生。即以意为界。因法所生。即以法为界。今问此意与法。何界所生其识耶。

    阿难若因意生(至)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若因意生下破自生。意实无有生。即有所思。还属前缘等法。意则无形。识将何用。又识心即第八。思量即第七。了别即第六。此六七八识。若同意即意。元是一体。云何所生。若异意不同。元无所识。云何意生。故执识从自生非也。若因法生下破他生。五尘实法。即色声香味触等是。五尘假法。即色空动。静等是。今若因法生。法是何法耶。若执声色等。此属五根。若执色空等。此属意缘。法尚无有。界云何立。故执识从他生非也。

    若离色下破无因生。若越过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相则是无因。无因无得。识何能生。故执识从无因生非也。

    生则色空下破共生。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生灭全是法尘影子。无有体性。所因既无。岂有共生之识。即许有识。作何形状。二且不有。界云何生。故执识从共生非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