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三即想是妙。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此中问意极远。从七徴来。则所依之处不存。推二根本后。则能依之心顿绝。及至请辩其目。而见又无所从。如此。全无著落矣。故喻如失乳儿。后见陈那说客尘去而主人在。又吾言手有开合而见无舒卷。身有往来而性无动静。佛皆许之。若然又似有领略矣。故喻忽遇慈母。虽然。但不知何者即是。若认即身即心是真。目前又是生灭法。若认即身即心是妄。现前佛又许是不生灭性。于是迟疑两楹。目前毕竟是真耶是妄耶。身心是生灭耶不生灭耶。故请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至)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夫教有内宗外宗。内宗不出于一心。外宗不离乎断常二见。此二见不即一心。乃外起邪见而乖乱真常。故谓之外。设内宗虽即一心。而无正见。乃着妄见而混滥内宗。亦似乎外也。故不可不辩。今阿难被佛劄到断。说心不得。说性不得。说见不得。说不见不得。正是难处。是以斯匿出来从旁一拶。要活阿难之机。以正内外之分尔。波斯匿。此云和悦。又云胜军。王是自在之义。又是主宰之称。佛意谓学道之人。在五蕴中作得主宰。便是胜军。于生死中得大自在。方称和悦。观斯匿即是这样子。故借以发挥耳。大约文字到尽处。极是难说。是故立像以明其意。要人向言外承当。不堕断常生灭之见。乃是学道得力处也。迦旃延。姓也。名迦罗鸠?。执诸法亦有亦无。毗罗胝子。母名也。别字删阇夜。执诸法自然性。总是外道断见之法。后文阿难以因缘自然相难者。即此是其章本云。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至)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从佛告下。佛欲拨开想阴。指出真常。先立二大柱。一提金刚常住。一提生灭变坏。

    今初先述生灭变坏。

    从世尊我今下总标。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下别述生灭之相。

    佛言如是下别述变坏之状。

    又佛言大王下复述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

    从王言下述分段生死。

    若复令我下述变易生死。

    大概述变易则称之刹那。述分段则限于年岁。变坏从形言。生灭因念迁。此一期生灭变坏首尾情状不过如此。然文势极有顿挫。大中有小。粗中有细。细中有妙。妙至于无声而止。犹如春阳造化。令万卉芬芳。其不知不觉一花一态。至于无形而止。又如名家画。师先布势。令弟子填彩。其不知不觉至于不可尽而止。要知此段文意亦然。但观世尊问。斯匿答。世尊先行。斯匿后随。亦不知不觉见得言外底一段意思。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至)王言不也世尊。

    从佛告大王下。次示金刚常住不朽。然有挑有拨。先匿王叙迦旃延。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佛今挑曰。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经过此流。即知是恒河水。

    向匿王叙我观现前念念生灭。新新不住。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今挑曰。大王汝说二十衰于十岁。则三岁时见恒河水。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与三岁时。宛然无异。于今六十亦无有异。

    前匿王叙我昔孩孺肤腠润泽。而今颓龄迫于衰耄。逮将不久。佛今挑曰。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迹是而论。观河之见既无童耄。而匿王惧死之心。岂非徒劳乎。况观河之性尚无有异。而匿王忧坏之思。宁非无谓乎。且三岁时。即知是恒河水。于今思之宛然。而外道断灭之见是非邪计乎。由是观之。若言世谛是真实。吾不信矣。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至)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此拨归真常之性也。若以世相言之。似有变坏。若以佛眼观之。实同金刚常住不朽。故今拨曰。皱者为变不皱者非变。

    若以俗谛考之。宛有生灭。若以真谛参之。实无生灭。故今拨曰。变者受灭。不变者元无生灭。于是论之。有为之相不真。而无为之性实同金刚常住不朽。何外道末伽黎断灭之说可信耶。

    已上辩想阴即妙。匿王所述者。通篇是想阴。是生灭法。世尊所示者。通篇是常理。是无生灭法。一挑一拨。一经一纬。宛似织锦。然观世尊之意。正如水清珠入泥潦。明月光回幽谷。不得不明。不得不清。妙指徽音。令人注听无厌。

    △四即行是妙。

    阿难即从座起(至)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此由前云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又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而佛皆云如是。似为肯我。及至结责。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如此深责。又似不肯我。今来见佛告斯匿观河之见本无生灭。恰恰与我前来见处一般。由是遂起争执。复请曰。若此见性必不生灭。云何名我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吁。若如此。阿难不但不知自己落处。兼不识佛语。殊不知佛之两个如是。乃是设陷虎机。又是佛自收机处。盖虎不陷则机不深。机不收则自宗不通矣。又匿王一说。乃是隔林伏骑。逆料阿难作如此见耳。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至)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只一臂。而阿难两处负堕。佛手下指则谓之倒。佛手上指则谓之正。及问其颠倒名字所在。则又茫然不知落处。事实可怪尔。不知正又谁道来。倒又谁道来。于此明得。汝身佛身只一间矣。何倒正之可云哉。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至)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前阿难问中有二义。一问身心真妄虚实。一问现前生灭与不生灭性。匿王一案。便是验其生灭。垂臂一则便是勘其虚实。又匿王所问是生灭之相。如来所指是不生灭之义。而阿难所对无非是颠倒。如来所示无非是真实。乃今观如来如是勘验。如是指示。而阿难全不知生灭与不生灭。真实与颠倒。由是佛兴慈悲。开示(云云)。文二。

    其一我常说言下总释。

    其二晦昧为空下别释。

    其一总释者。色心二字。总指根尘识三是。诸缘即善恶业等攀缘是。所使即三界二十五有人天七趣是。此等业识心使。不在别处缘。惟在自心上现耳。今阿难不知身心真妄虚实者。由向来执妄以遗真。执虚以迷实。曾不知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悟则全体是真。迷则全体是妄。妄即是虚。真即是实。如水成冰。冰还成水。一体法尔。岂别有也。

    云何下责其所失。谓遗自己本妙圆心。而乃执根尘虚妄幻心。不认悟而认迷。是为大错也。

    其二别释者。晦昧为空三句。重释上色字。色杂妄想二句。重释上心字。聚缘内摇二句。重释上缘字。昏扰扰相三句。重释上使字。不知色身三句。是重释上惟心二字。概而论之。妙明心上。一念不觉谓之无明。因不明。遂成晦昧之空矣。空以色暗谓之顽空。心受色笼谓之妄想。想随业感成身。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动摇其性。六受用根。奔逸流境。既扰其源。便迷其本。他且不论。只如今日阿难。揽佛手以为心。援兜罗以为色。爱白净软滑以为缘。计指上指下为心之使。当尔之时。认佛手则失自心。认自心则失佛手。两不可得。故不知颠倒名字所在。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如镜含像。像还是镜。一法所成。非外有也。

    譬如下引喻责迷。沤即是海。海即是沤。而今人祇知是沤。不知是海。祇知肉团心是我。不知汝身汝心。皆是海中之沤。镜中之像。不知指何者为真耶。何者为妄耶。何者是虚耶。何者是实耶。故曰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真是可怜愍者。

    已上辩行阴即妙。问。既是行阴。何连五阴说耶。曰。行阴是诸蕴功曹。无此则诸阴不起矣。由行阴起得诸阴连属。是故此篇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为示者。正是指行阴说也。

    △五即识是妙。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阿难一往承佛开示以来。识得本觉无觉。若取无觉。恐堕断见。故不敢认。始觉有觉。若取有觉。恐堕常见。故不敢认。若两倚即是而边。中位亦是虚设。总落外见。故不敢认。若都无见识。又没个出头处。今闻如来说法之音。而我悟妙明元所圆满。湛然觉了是我之心乎。然亦未敢认者。阿难自先虚步。以邀世尊作证耳。此阿难不知缘心是比量境。误以为现量性。故作如是陈白。问。现量与比量何如。曰。初五尘到根时。未行意地。即是现量境。一刹那便过去矣。岂容拟议于其间哉。今阿难所陈。乃是比量。非真现量也。故佛为其拣云。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心亦缘。非得法性。所言缘心者。乃是缘境托心。非识蕴比量而何。故曰阿难所陈者。乃是比量。属于识蕴。非真现量也明矣。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至)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二喻文显可知。但阿难不观月而观指。不悟真而悟假。是其用心之错矣。又亭主不同暂客去来。真性岂随缘心分别。既有分别。宛是识蕴。非真常之道矣。设彼救云。我现缘心时。不取着声相。故无生灭。既不取着声相故无生灭。则真性自有分别。不待缘起矣。今离声相外。何无分别性耶。不但一声相如此。六尘之相都如此。离诸法缘。无分别性。性无分别。而有缘心可说。非是其识蕴边事耶。较之外道俱舍。不知认为冥谛。与阿难性无分别。而计有缘心。要说不同。不可得矣。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至)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世尊指定阿难心性。乃是缘会而有。缘散则无。云何是汝主人公。只此一问。便是籍没了家私。更要他纳物事在。阿难遂口硬说。我之心性各有所还。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看来虽是箭锋相拄。殊不知全身在彀下了也。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至)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此个意思。乃是据客置主人耳。何以。佛在阿难面前阿难自应见佛。汝见我之见。虽非本来之性。如第二月。捏所成者。然料非是他人之见。的是阿难自己见精所见。无庸还也。何以知之。譬如月影从真月出。可说有还去底道理。今汝见我之见。如第二月。乃是阿难自己。捏所成者。还于谁耶。脱更弗信。我今示汝无还之地。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至)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世尊将欲示无还之地。故先列有还之相。

    从阿难此大讲堂下。列八还之相。

    阿难汝咸看此下。标八还之处。

    此之八相既有还处。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只此一问。要阿难自悟自己见性无还也。

    何以故下。别释无还。以显有还之相虽差。而汝无还之见不殊。故结示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阿难本性而何。则知汝心下。责阿难迷却自己本妙明净无还之性。而随此八种妄想有还之境。终日受轮漂溺。名可怜愍者。

    已上辩识阴即妙。缘心即是识阴。识能分别种种色相。若离色相无分别性故。声分别心。分别我容。全是识心用事。是故还去八种色相。则无还者。非阿难之心乎。

    △四开我道眼五。一开色成道。二开受成道。三开想成道。四开行成道。五开识成道。

    一开色成道。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前阿难承佛开示。识得有还之相。皆属尘缘。无还之性。只是自己。诚弗疑矣。但此见精。既云是我。然今离了尘缘。便无分辩。只就无还。又难承当。于是致疑请问。毕竟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至)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阿难不知真性。佛意作三番拣之。初教令自拣。次佛拣。三师弟同拣。初自拣者。

    从佛告阿难下。先列能见之人。

    从阿难且吾与汝下。次标所见之境。

    汝应下敕其自拣。谓能见有三乘五眼之差。所见有物像昏明之异。异则异于物。不异于见。差则差于人。不差于性。今人性物性。条然现在。汝自拣之。此是某人。此是某见。此是某物。此是某相。要分个清楚。为是自性。为是物性。为是自见。为是物见。须要个分晓。此教阿难自拣之法也。

    庵摩罗。此翻难分。某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至)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次佛拣。先标后拣。今我将汝下二句总标。

    阿难极汝见源下别拣。今拣日月宫等。尽是物性。不是见性。何以故。举类是物。物中无有见性。故曰咸物非汝。

    从阿难是诸近远下。拣诸近远等。皆是见性。不是物性。何以故。举目是见。见中无有物性。故曰诚汝见性。

    是则物类虽有千差。而今见性无殊。吾将拣去前缘物类。全是阿难见性。云何自疑不知自己真性耶。此是佛为拣之法也。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至)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三师弟同拣。佛意谓我见如青黄等是有见。汝见亦是青黄等便成同见。许汝见吾。如月生二。何以故。汝性中有物。见吾见故。故曰。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设我不见青黄等是无见。汝何不见吾无见之处。若见无见。便成异见。见吾无故。如月生晕。何以故。汝性中见佛无见故。故曰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设我无见。汝亦无见。即是我面前无你。你面前无我。便成真见。我无我故。如静夜孤轮。何以故。汝性中无生故。性既无生。则无虚假。非阿难真性而何。故曰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夹山曰。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即是此段经文注脚。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此结前三义以辨拣之也。

    又则汝今下。辩前初义。夫物与我竞。心与境敌。便是不堪矣。故云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不成安立。故吾前教令物还物类。见还汝边。如是拣之。自有分晓。

    第二义同此。

    次阿难下二句。辩前第三义。盖我自我见。汝是汝见。我见中无汝。汝见中无我。设各有之。便是不成矣。故曰。若汝见时。是汝非我。我见是无。汝有见故。故我前拣。若见我不见之处。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何则。汝性中有我见矣。

    见性下二句。辩其真性。且法住法位。相本自虚。若无执情。性体自周。故曰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设不承当。是谁之咎欤。故我前拣。若不见我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由是而知。但见无我。的是阿难之真性矣。

    云何自疑下结责。阿难前问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故今结责阿难自疑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昔六祖问慧明曰。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于言下大悟曰。上来密密语意外。还更有密意旨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今阿难不自回光返照。悟本来面目。乃向外寻觅。取我求实。岂非迷倒之甚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大凡生死起于见不净。由其挟杂圣凡影子故耳。所以世尊前面为其拣去物影。净其凡见。凡见既净。圣见犹存。于是复拣去佛影。净其圣见。既凡圣情尽。真常体露。使阿难独悟性真。乃是佛之旨矣。今阿难不然。凡圣虽忘。犹存见隔。谓是见性必我非余。何上观四天王殿。至娑婆国。如此之大。退归精舍。祇满一室。为是缩大为小耶。为是墙宇夹断耶。此误由佛言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上起。于是复生一疑。为后文铲见之波峭耳。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至)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从佛告下总斥其非。何也。前世尊所示者。乃是心之真见也。今阿难所执者。乃是物之影子也。若计物之影子。不特四天殿等是影子。连汝根身一切世间所作事业。莫不是影子。何以故。皆属前尘耳。下举喻以明之。器喻根身。方圆喻影子。虚空喻真见。

    从譬如下。先标喻徴起。

    次若定方下。辩方圆。

    三汝言不知下。法喻合显。

    四阿难下会释喻意。文显可知。

    良以虚空无方圆。方圆在器。故虚空随之方圆。究竟虚空无方圆。亦无无方圆之相。故曰义性如是。今谓虚空有方圆。此乃器家之执也。今说见有大小。此是阿难之执也。阿难之有执见。故见随之舒缩。究竟真见无舒缩。亦无舒缩之量。故曰云何为在。

    汝若不执器。便无方圆舒缩之相。即说无方圆。无舒缩。亦不过对汝执汝器而言。岂真空真见之有方圆舒缩可除耶。故曰。不应说言方相所在。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至)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此引喻破阿难之疑。入室见小。观日见大。妄性之所执也。真性无之。筑墙能断。穿窦必续。妄见之所迷也。真见无之。故斥曰。是义不然。谓断断无这道理。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一切众生下会通法喻。如虚空无方圆。今见有方圆者。是器家之所局也。真性无我见。今有我见者。是众生之所迷耳。众生所迷。为物所转。既为物迷。妄观大小。事之必然者也。

    若能下。直显本妙。但情不附物。众生同是如来。性不执见。身心本是圆明。性既圆明。则十方遍摄。见同佛觉。一尘是妙。如是而观。何性不显。何物不真者耶。然言转物者。是对众生情谓耳。

    从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至此即是开色成道之文也。但前约物辩见。后约见辩物。约见辩物。物非其物。物是性家之妙用。约物辩见。见非其见。见是性家之妙明。众生本具此妙明真性。乃拘色蕴妄缘而不悟。如来于是用金鎞之法。开其本明。复还真性。性既复真。犹有见碍。只得又说喻以明之也。喻空中无方圆之相。见中无物我之情。若无物我。何性不真。若不执器。何光不透。如是一用则千用。千体只一体。玄沙云。尽大地无第二人。教阿谁承当。便是这意思。

    △二开受成道。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阿难承佛逼拶。见性不在物上。若在物上。则着物见。不在身上。若在身上。则着我见。便为不可。今知目前山河大地四天王殿等。随所见处。皆即是我妙性。返观自己若身若心。却同见外之物。故曰。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且又转计云。彼之见性。不能分辨于我。我今身心却是分别有实。若谓彼见是我。而身非我。若身是我。彼见非我。不尔。彼见亦是见。我见亦是见。既两皆见。何如来先所难言。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杂乱。不成安立。吁。阿难倒之甚矣。自己一个主人。却作如许分别。犹是鬼着。虽能应对。然非己出。嗟乎。受蕴之害如此夫。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阿难下。是斥其非。

    若实汝前下。总徴其见。且今与汝下。别徴其有见之相。

    佛复告阿难下。别徴其无见之性。

    盖前来世尊是直指其心。而阿难不识宗旨。谬谓此性现在我前。佛故与伊截断曰是义非实。此一句如利刀相似。不愁阿难不死。虽然。亦未可放过在。须要问其来处。乃问阿难。且今坐祇陀林。遍观种种物像。但可有形无不指着。毕竟何者是汝见性。佛又虑其躲根。先将空见二字与伊拆开。然后问他讨个下落。阿难遂供曰。我今于此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云云)。佛乃印住曰如是。

    又问阿难。汝坐祇陀林。更观种种像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毕竟何者是汝非见。阿难复供曰。我实遍观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我又思惟是万像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又印住曰如是。

    此两个如是。便是陷虎机。这里还可说有见得乎。说无见得乎。这些要妙。虽智如鹙子。亦不知佛之落处矣。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至)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此结前二见以勉进阿难也。惶悚恐惧之状。变慑忧惧之相。失其所守。失其所操也。大众当时见阿难如此不知落着。故有忧惧变慑之相。学众见如来许可不知是义。故有惊恐惶悚之状。由是失其所操。难于进趣矣。如来于是心生怜愍安慰之曰。汝等谓阿难道有见也不是。道无见也不是。乃是佛法有诳妄也。然佛法非诳妄也。是如所如说也。汝等谓如来道有见也许可。道无见也许可。乃是如来有二语也。然如来无有二语也。是真实之语也。或者疑世尊同外道末伽黎四种矫乱论议。然世尊不同外道矫乱论议。实第一义论议也。此是如来见阿难大众不深思惟。而怀惶悚。不勤参究。而忝哀慕。故作如是安慰以勉策阿难大众也已。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文殊问意有三。一责阿难不善悟。二辩其难处。三正陈问意。大凡小乘以有物即能见。离物即不见。若是大乘。他开实相眼。凡见色即见自心。故能头头见道。物物全真。此小大之辨也。今阿难到极则处不能转。便见心智昏悴。魂虑变慑。是以文殊出来从傍一问。要显自家本地风光。不在见与不见上作活计尔。

    从此诸大众下。先责阿难大众不善悟如来之意。乃是其智竭情枯处。从世尊下辩其难处。盖色空等像。是心境交敌之处。各有一是一非。谓色空等像若是见者。应有所指。今色空等像无见可指。谓色空等像若非见者。应无所瞩。今色空等像皆我所见。以此观之。心境两碍。是非交错。正是难处。故不知是义所归焉。此无他。是其往昔善根轻鲜故也。

    从惟愿下。正陈问意。曰。此诸物像。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此提四句法为问。四句法者。如见物像等是有法。我见是无是无法。物像有。见是无。是亦有亦无法。物像是非有。而见非无。是非有非无法。阿难一向堕在四句法中。卒不能辩。故文殊拈此四句。并作一问。单单问诸物像。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亦如僧问马祖云。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正与此问同旨。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至)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答意亦三。初转释前四句。次直示其本来。三垂问文殊。

    初从见与见缘下。上见字是根。见缘是境。想相是识。此根境识三。转释上四句之法也。四句法者。即根境中所捏出也。此捏根元。执即有。不执便无。非真体有见无见之差。全是众生自心所造也。喻如虚空花。花是虚空。虚空是花。病眼则见。病愈便无。亦非虚空有花无花之异。全是病目自妄所见尔。故曰。此见及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

    次从此见及缘下。直示本来者。此捏根元。道见也是阿难。道不见也是阿难。道是也是阿难。道非是也是阿难。自心取自心。断断非他物矣。但阿难不缘根境中假色。则全体是真。何有是见非见为你说得耶。问。既是自己妙净明体。云何有妄有真。答。譬如人睡熟时。闻杵音谓是钟响。若醒人闻杵音还是杵音。更有一人闻杵音不作杵音会。亦不离是杵音者。此三人闻性是同。觉妄有异。今言此见及缘。元是菩提者。乃是对醒人说耳。若是后一人犹远在。

    三从文殊吾今问汝下。别垂问文殊者。意谓此中原无是非之相。亦无是非之说。今文殊言无是非是。未得剿绝。假如汝是文殊。更有是文殊者乎。为无文殊者乎。佛此一问。总是截断文殊脚跟。要与文殊言外相见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至)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垂此问。若是他人便见支离。今文殊是作家。乃自承当曰。我真文殊。此先自站定脚跟。然后挥开曰。无是文殊。何以故。自己一个妙明体上。若有是文殊。便有非文殊。却成两个。故曰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矣。看他一立一破。一拈一放。却先将是非二字打开了。然后露个面目曰。我今日非无文殊。此岂非是其脚踏实地。运自己性灵。而显本分作用者乎。

    佛言此见妙明(至)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此借文殊用处作结案也。当知文殊用处即是妙明真见。而此妙明真见。即是文殊。又须知妙明真见。非离了空尘别有妙明真见。亦非即空尘是妙明真见。古德云。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而文殊用处盖是如此。故曰。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从本是妙明下。责其迷妄。何也。可惜自己一段妙明真见不悟。却于空尘上说闻说见。纵然说得是。如第二月。且既是第二月。又安论其是月非月乎。

    从文殊下。拣定真月。夫举头明湛者是真月。捏目所出者是第二月。水底明圆者是月影。若水底月影者。说是非不得。若捏目所出者。亦说是非不得。若举头明湛者。亦说是非不得。所以者何。若与头明湛是真月。又何拟其是非耶。若水底若捏出是假月。既是假月。又何拟其是非耶。故曰。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至)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此广结真妄之由也。由阿难不悟自己妙觉明性。却在空尘上生知生见。谓是是见。谓是非见。此非其妄想者乎。由此妄想。故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然此妄想又非他物也。还是自己妙觉明性。因妙觉明性。方能于空尘上生知生见。指是是见。指是非见。此非其妙觉明性者乎。由此妙明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从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至此即是开受成道之文也。阿难一回着物。一回着见。世尊两处印其如是者。便是开其受蕴矣。文殊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者。然我今日非无文殊者。便是示其道矣。看他文殊一点便转。不堕在是处。不堕在非处。真有排山吸海之力。于此想见。

    △三开想成道。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阿难疑难有二。一内外滥同难。二因缘自然相轧难。阿难年虽在少。历会已多。记得世尊在楞伽山时。外道执诸法自然性不从因缘有。何者。因缘非自然故。世尊说诸法从因缘生。不从自然有。何者。自然非因缘故。我今观此觉性自然。似非因缘。若尔。世尊则有自语相违之过矣。此难因缘自然相轧也。又阿难性识聪敏。博极群书。曾见梵志所说。真我遍十方界。性非生灭。今日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性非生灭。梵志法王。则是同旨。在佛法何贵。梵志何劣。若尔。法王则有不极成之过矣。此难内外滥同也。嗟乎。阿难真是不守本分。却在游想上之绕。何哉。世尊今日直提第一义谛示。阿难却不荐。而反记楞伽山如此如彼。岂非是其游想乎。如来今日直指本性示。阿难却不领。而反说先梵志如何若何。是非其之绕耶。此所谓枯木崖前错路多。阿难以之。

    梵志外道都名。娑毗迦罗。黄发人也。冥谛者。谓冥冥之中有个主宰。即神我之谓尔。投灰指外道之苦行。唯识论广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