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刻三续玄言释经精解评林卷之三 恕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孤山曰。元是真具。具无具相。一切皆空。如是了知。始可议道)。

    (温陵曰。以一一类心妄种皆具。一则现起名事造。余则冥伏名理具。以妄本无体。元是真心)。

    温陵曰。十二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至杀颠倒也。以是妄扰真心。而成八万四千乱想。各具即互具。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吴兴曰。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汤水如正行。灾香如助行。甘露辟所证之理)。

    (长水曰。前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今此二正行。故云真修)。

    孤山曰。言渐次者。事渐理圆。不同偏教之渐也。问。此三渐次。于天台六即中。属何位邪。答。名字中修。能成观行。及发真似也。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至)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吴兴曰。食甘等举段食之损益。欲除五辛之助因也。以五辛能发淫恚。犹毒死之食焉)。

    (孤山曰。五辛者。楞伽经云。[葸-十+夕]蒜韭薤兴渠也。应法师云。兴渠梵音讹也。正云兴宜。慈愍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愍冬至彼土。不见其苗。则此方无。故不翻也)。

    温陵曰。四食者。人间段食。谓所餐必有分段。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此直明众生皆衣食住。而因食戒断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内发淫。故名助因也。恚外引邪魅。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至)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泐潭曰。清净戒律。即四弃也)。

    (吴兴曰。不淫故无相生。乃至不妄故不还宿债。以大妄语。贪其供养。故约位言之。此应在外。凡观行之中)。

    (资中曰。此如法华现身所得六根清净。即相似位也)。

    温陵曰。欲刳淫杀正性。必持戒律。不饮酒防乱之至也。不啖生。防杀生至也。律中五果。皆须火净。示不啖生气也。淫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杀慧命故也。执身使无犯也。执心使无思犯也。淫杀相袭。偷劫相负。由无禁遏故。禁戒成就。二业永无。业性刳尽。则妙性圆明。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至)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泐潭曰。三种渐次。以戒为体)。

    (长水曰。世界清净。皎如琉璃。则真空之体现矣。所谓清净奢摩他。如镜现诸像也)。

    (吴兴曰。此中别指初住以上。名为圣位。若下文云。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则通取十信也)。

    (补注曰。密理也。圆智也。净妙行也。即法身等三德)。

    (携李曰。孤山以璎珞五十二位。对今辨之。有一合三开之相。一合者。合十信。为干慧地也。三开者。开初住为十信心。开十向为四加行。开等觉为金刚干慧也。□□□说。惟四□□□□则道□□)。

    温陵曰。流逸奔尘。起现前业。由戒禁制。得不流逸。斯能违远。因不流逸。由断客尘烦恼也。旋元自归。渐入如来藏理也。尘既不缘下。此又进破根本无明也。前属以位。但云不多流逸。今取真证。乃是根尘泯亡。逆无明流。纯一真性。微细生灭。六用不行。故国土身心妙圆清净。与如来合。故一切如来密圆之心。净妙之性。皆现其中也。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曰忍。言法忍者。即干慧地无间道也。业净性明。乃可发行升进圣位。五十七位。各随行相立名。使观其名义。知所修进也。

    吴兴曰。上三渐次。且约粗细前后分别。若圆修者。岂不以违其现业为创心发观之本欤。故第一渐次即云。修菩提者。永断五辛也。当知菩提无渐次。渐次取菩提。辟如沧溟太霄。讵有涯量。由操舟举翮之异。而里数生焉。此下干慧地等。即后二渐次之所阶也。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至)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吴兴曰。是善男子。指圆教外凡之人也)。

    (吴兴曰。人法二执。了无实性。故曰执心虚明。即惑成智。体具寂照。故曰罃十方界。大品十地初名干慧。天台于圆教十信前。立五品位。且曰义推如大品干慧地也。噫智者随时。此经未至。而所立名位。悬契佛心。非圣人孰能是哉)。

    温陵曰。欲爱润惑。根境造业。生死相续。唯此而已。故欲枯境谢。则残质不续。无所汩杂。故执忍虚明。纯是智慧。然初入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则干有其慧而已。圣位始于十住。而以信为初因。又于信前立干慧。地前立四加。妙前立金刚。干慧者此三为转位关要升进方便。初从凡发迹。慧性不圆。不能入信成贤。贤行既成。不加功用。不能登地成圣。圣位既终。非金刚慧断。不能造妙成佛也。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吴兴曰。以观行心。缘中道理。相续无间。流入初信)。

    (真际曰。言圆妙开敷者。即见惑先落。三谛似显也。从真妙圆等。释成上句。谓从干慧真妙圆心。重发此位。真妙信心。心与理冥。故曰妙信常住)。

    长水曰。舍欲爱。超干慧。犹在凡地。未入法流。故须于如来萨婆若海。中中流入。无所偏滞。则圆妙之性。于是开敷。然犹余妄习非真妙圆。又须从真妙圆。重发真妙。而常住妙信。使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中之道。纯真无妄。故名信心。住余皆由此增进。更无别法。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至)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际曰。心真而明。则一切圆通。而阴等不碍。故能洞照宿习。忆治无遗)。

    (泐潭曰。能习气名为念心。阴处界三。即世间生处习气也)。

    吴兴曰。舍身受身。即分段生死也。一切习气。即思惑正使也。故下文明五不还天。所断欲惑。亦名习气。又应通指二死为舍身。总名五住为习气。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至)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孤山曰。前虽忆念。习气未融。此则精明。故得发化)。

    (吴兴曰。化变也。变诸妄习。纯成真明。言其精也。惟以下示其进也)。

    温陵曰。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妄习皆化。唯一精明。而进乎真净。行无杂糅。故名精通。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携李曰。由精进而智慧则纯明矣)。

    温陵曰。妄习既尽。故心精现前。而进趣云为。纯智无习矣。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孤山曰。有慧无定。至德不凝。故以定□□凝慧)。

    温陵曰。慧既纯明。须定以持之。

    吴兴曰。周遍寂湛。谓定之用。寂妙常凝。谓定之体。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长水曰。定久生光。湛极而动。故能进也)。

    温陵曰。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性也。发明而深入于道。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吴兴曰。久进涉动。失于安然。故须保持)。

    (长水曰。既能深入。又能保持。使道同十方。气合如来。是谓护法)。

    吴兴曰。按圆位。至此断三界思尽。即六根清净之正位也。配璎珞属七住。将大品当佛地。约婆沙齐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既是 真断惑之大节。故持示云。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资中曰。由护法心。进合如来。得妙觉明。护持不失。故能妙回向。回佛慈光。则回果向因也。向佛安住。则回因向果也。因果交参。体用互摄。故譬双镜云云)。

    吴兴曰。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上气分交接。则自他心佛相应相冥。今回佛慈光。向于佛境。则与智明相对相照。故曰犹如双镜等。又约十方如来。对照亦然。故曰其中妙影等。

    携李曰。回佛慈光。向于己身。回己身心。向佛安住。己身佛身。彼此回向。故如双镜。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至)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吴兴曰。回向既成。同佛常寂。常寂之体。即是无上妙净明心。安住此心。正防无明微细之患。故得戒名)。

    温陵曰。由回佛心光。而得之于我。故曰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常凝则对镜无动。妙净则涉尘不染。而戒心成矣。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顾名愿心住。

    (兴福曰。戒不能拘。故所去无碍)。

    (吴兴曰。准天台圆教。未断无明。生同居者。名为愿生。正符此文也。又说十信出假。利益众生。今游十方。亦合其义)。

    真际曰。对境无动。涉尘不染。是谓住戒自在。无动无染。则无适不可。故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也。修行之初。必枯绝欲爱。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法流。开妙圆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遂发行治之。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于道。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获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也。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携李曰。十种妙心。圆成为一。故得安住。名发心住)。

    (吴兴曰。真方便者。谓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道心修故)。

    泐潭曰。真方便。妙慧也。十心。十信也。十心顿发。圆成一心。住佛智地。名发心住。圣位以十信为初因。信者。真纯无妄之谓。以十住十行十愿十地为渐次。而终于等妙。皆相摄而设。欲令行人从信趍入。住佛智地。而依智起行。济行以愿。由是超三贤。入十圣。登等妙。此修证之序也。住者。依无住智。永不退还之谓。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至)履以成名治地住。

    (吴兴曰。能证心如琉璃。所显理如精金。履治也。依前心地。以观治之)。

    携李曰。心中发明。内外精莹。牒心精发晖义也。履是妙心。以为真基。名曰治地。如将筑室。必先治地。乃可兴作也。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泐潭曰。由内外精莹。治成心地。故所涉所知。俱得明了。则任运修进。得无留碍)。

    吴兴曰。上治地由境得名。此修行从智受称。境发于智。故云心地涉知等。以智遍修。故云游履十方等。

    真际曰。以心住境。以境住心。心境无夺。故得明了。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至)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温陵曰。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名生贵。中阴喻冥感之理也。现阴已谢。后阴未生之中。名曰中阴)。

    孤山曰。分真智与究竟智等。名行与佛同。分证理与究竟理等。名受佛气分。如中阴下。以喻显之。究竟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运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齐果德。如阴信冥通。斯即禀佛遗体。初托圣胎也。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至)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孤山曰。此喻虽在真因。而自行利他之相。同佛不缺也)。

    温陵曰。同妙行之气分。冥妙理之中阴。是游道胎奉觉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方便具矣。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孤山曰。容貌喻应用。心相喻理智)。

    温陵曰。容貌外同。心相内异。非正心也。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温陵曰。同佛之德。有进无退)。

    孤山曰。色心互融。不相妨碍。故曰合成。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温陵曰。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也)。

    资中曰。十身灵相。即卢舍那也。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身。此十种身。如随色珠。显现自在。菩萨虽未如佛。分得此相。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孤山曰。出胎喻破第九住无明义。从理起用亦如之。绍隆佛种。故云佛子)。

    温陵曰。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终。故喻出胎王子。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至)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孤山曰。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陈列灌顶者。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

    兴福曰。大国王。天子也。嫡嗣曰太子。刹利王。诸王也。嫡嗣曰世子。将付国位。取大海水灌顶。表为王。当承用众智。今此位众德潜备。堪任佛事。故表以成人。陈列灌顶也。言以国事分委。则非正付国位。特表成人而已。盖此方极十住。若十地行满。乃堪正付。故华严十地菩萨。受佛职位。此轮王太子受职。夫发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后生如来家。而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此十住始终之序也。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长水曰。行者住之增进。以十度为体。欢喜即檀度。十方随顺。约自行为欢喜。故饶益即戒度。戒无恼害。能饶益故)。

    温陵曰。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随顺。无适不可。自他利备。机应俱喜。故名欢喜。善推妙德。益以利人。故名饶益。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温陵曰。瞋恨生于违拒。由无违逆。故无瞋恨)。

    长水曰。自觉故无明不能违智。觉他故有情不能拒化。二利兼成。故无瞋恨。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携李曰。触类而长。随机而应。利行无尽无尽行。名无屈挠)。

    孤山曰。种类出生者。化十界身。化复作化也。穷未来际。益物庶尽。竖遍三世。横周十方。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携李曰。于法不了曰痴。于行纷错曰乱。今能一合于法。得无差误。故离痴乱)。

    孤山曰。妙智了达尘妙法门。异名别说。同归一理。故离痴乱。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泐潭曰。善现即慧度。理能显事。名同中现异。事能显理。名异相现同)。

    孤山曰。同中现异。达理即事故。异相见同。达事即理故。

    温陵曰。由无痴乱。故能于种种法门。互现随应。圆融自在。所谓善现也。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至)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孤山曰。方便以权为事。尘中现界。即权智所显)。

    温陵曰。此由善现行。充扩圆融也。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吴兴曰。智慧轻薄。般若尊重。故此名焉)。

    温陵曰。种种所现皆是般若性德。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故名尊重。金刚称第一波罗蜜。即般若也。

    如来圆融能成十方(至)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吴兴曰。上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法则。此真实行。全修是性。故皆无为)。

    温陵曰。十方诸佛。以是成道。以是利生。故名善法。总括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惟一真。故名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相摄。别设者一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阿难是善男子(至)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温陵曰。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悲智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愿也)。

    泐潭曰。满足神通。至远诸留患。牒前现尘现界。不相留碍等事。谓此行满足。当修回向行也。回向之行。悲愿最深。故职在度生。然见有可度。即涉有为。背涅槃路。故须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也。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吴兴曰。坏其可坏。从所坏境说。远离诸离。约能坏。智论。不见可坏之相。是名不坏)。

    温陵曰。坏其可坏。谓远离一切虚妄境界也。远离诸离。谓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也。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而证不坏矣。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至)名至一切处回向。

    (吴兴曰。上觉言智。此地言理。皆因果体同。故云等也至也)。

    温陵曰。无坏不坏。无离不离。乃湛然齐佛觉湛。故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前觉等一切。则真如体遍也。此地至一切。则真如界遍也。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补注曰。准吴兴解。则世界即理。如来即智也)。

    吴兴曰。真界真体。二俱圆遍。故涉入无碍。任运发挥。德用无尽。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至)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携李曰。约一多回向。于同佛地。一也。各生清净。多也。此二相涉。故得平等)。

    (长水曰。同佛地即前地如佛地也。于一切处。各起净因。取涅槃道。是谓平等善根)。

    孤山曰。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依此真因。发越挥散。周遍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从理起。名随顺平等。能生道果。名为善根。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至)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孤山曰。依因发生。故曰真根。皆我本性。回众生若己也。不失众生。泯己同他也)。

    温陵曰。平年善根。性真圆融。周遍法界。故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无有高下。故名随顺等观。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资中曰。如故即。真故离。有即有离。是假真如。二无所着。乃真真如也)。

    孤山曰。即一切法。假也。离一切相。空也。二无所著。中也。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至)名法界无量回向。

    (携李曰。以真如如境。境亦如如。故十方无碍。十方所也。无碍如也。真如故非缚。有所故非脱)。

    孤山曰。三德妙性。于此圆成。不见十界。高下差别。故云法界量灭。

    温陵曰。初证性德。以为齐佛。以为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等。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有量。及乎性德圆成。乃灭量见。乃得无量。此总治前位限量情见。此性圆成。可入十地矣。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至)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兴福曰。加行以寻思为体。印持为性。依四寻思。故为四加)。

    温陵曰。四十一心者。干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乘通致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特标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至)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孤山曰。依明得定。名之为暖)。

    长水曰。佛觉。果智也。

    补注曰。前之佛觉。虽曰能齐。未能正证。今将趋圣果。故即用佛觉。为己因心。复加功行。以求正证。初入因位。未即德果。故辟钻火。方得暖相。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吴兴曰。依暖地心修佛果智。智观于心。故如足履地。心相垂尽。故若依非依。高山喻当位之心。虚空喻一依之理。无明未尽故下)。

    泐潭曰。前以佛觉为己心。以此己心成佛行。则因心果觉。已邻极矣。故譬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但因果未融。心迹尚滞。故有微碍。然到顶地。少需?进。则微碍除矣。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吴兴曰。忍取信顺之义。今心佛二同等。即信顺僧中辨事。忍则默然。既不怀疑。亦不出说也)。

    温陵曰。己心佛觉。融为一体。曰二同。因果两忘。二边不立。曰中道。而此中道。将证未证。故如忍事人。非怀非出。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孤山曰。世第一法者。□□□漏。故名□。□□是最胜。□□□。离有漏□□。□名世第一法)。

    吴兴曰。若迷中道。及觉中道。皆是数量。即世间义也。今既消灭。二无所目。当出世间。然犹未入初地。故名世第一也。

    温陵曰。若进十地。极乎妙觉。乃出世第一也。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至)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孤山曰。总摄功德。为胜依持故。令得长生。故名为地。以入见道。亲证真如。自知不久。证大菩提。生欢喜故)。

    孤山曰。觉通如来。智同佛智也。尽佛境界。理齐佛理也。三谛圆融名佛境界。比前曰尽。其实未尽。以初得法喜。故名欢喜。

    温陵曰。十地者。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也。自十信已还位。皆蹑迹相资。直趋妙觉。于中不无断证。是皆不断而断。不证而证也。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真际曰。由前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名异性入同。同性亦灭者。若见于同。即为垢矣)。

    泐潭曰。通大菩提。尽佛境界。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是异姓入同也。然见异见同。还是情垢。至于同性亦灭。乃名离垢。华严云。辟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慧地。

    (携李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大慧光。故前地明生此地觉满。发慧光也)。

    温陵曰。发光者。情见之垢净。则妙觉之明生也。??慧者。明极觉满。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故也。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吴兴曰。登地智名同地前智。名异至犹及也)。

    温陵曰。由前焰慧烁绝故。一切同异。所不能至。至尚不能。孰能胜哉。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孤山曰。同异既远。真如自露)。

    (吴兴曰。尽真如际者。斯是无际之际。理既无。际行岂近乎)。

    温陵曰。同异不至。则真如净性。明露现前矣。真如现前。分证则局。尽际乃远。回超极造。故名远行。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温陵曰。既尽其际。乃全得其体。一真凝常。故名不动。

    (孤山曰。真如之性。本不动故)。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资中曰。此菩萨具四无碍智。演说何僧祇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

    温陵曰。既得真体。斯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真。无所不如。故名善慧。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至)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问。后位既无。修习复有断障之事。何邪。孤山答。此明智悲功。终得十地果而已。若论断障则等觉之位。犹是修习。故至妙觉。乃名无学)。

    温陵曰。此结前显后也。圣位总束有五。一资粮。三贤也。二加行。四加也。三通达。初地也。四修习。即此也。五无学。妙觉也。自初发信。至超贤入圣。皆修习之事。而此位已超八地。无功用道。智悲并圆。则修习之功。终毕于此。故名修习。以结十地之因也。次后乃十地之果。无复修习矣。华严十地。以金刚藏表因。解脱月表果。亦以因地有修。果地无修也。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吴兴曰。以无缘慈。普荫众生。本涅槃相。如云覆海)。

    (孤山曰。荫蔽一切。充满法身故)。

    温陵曰。慈阴妙云。十地果德也。涅槃海。妙觉果海也。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大慈之阴。充偏法界。无心无缘。而应彼心。缘施作利润。而本寂无作。称合如来大寂灭海。故云覆也。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吴兴曰。理无逆顺。由权实智而得二名。如来权智下随机感故。谓逆菩萨实智。上合觉心故。谓顺璎珞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即其义至此二智相交。故名等觉)。

    温陵曰。十地菩萨。混俗利生。与如来同。但所趋逆。顺。与如来异。盖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趋妙觉。已至觉际。故名入交。与佛无间。故名等觉。即解脱道前。无间道也。此虽齐等。未极于妙。盖能顺能入而已。须于大寂灭海。逆流而出。妙同万物。乃名妙觉也。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至)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吴兴曰。璎珞有云。等觉性中有一人。各金刚。幢慧。故知金刚干慧不可别开也。言初干慧者。由此菩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于三昧。今既始获。岂非初邪。应知今之干慧。以障妙觉。无明初干。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故也)。

    温陵曰。此明等觉后心。妙觉伏道。妙觉之道。无别行相。但从初干慧。至等觉已。复起金刚心。从初重历诸位。破断微细缘影。最后无明。使纤尘不立。乃可入妙。为其复从初位以始故。名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识阴尽者。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即此也。前名干慧。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此名干慧。以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接。名虽乍同。义乃迥异。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吴兴曰。十信十住十行十地。即单十回向。即复十以四加行。只是十回向后心耳。并前干慧及等觉位。故有二也)。

    温陵曰。独由信心。以历诸位曰单。兼金刚心。重历诸位曰复。十二者。干信住行向暖顶忍世地等金是也。十二为因。妙觉为果。故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至)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携李曰。金刚三昧。不住不起。不灭不坏。不断不异。不脱。不变。入明慧性。不见身心法。然后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长水曰。奢摩他以照了自性为体。以分别境界为缘)。

    温陵曰。此教其用金刚心。成就妙觉之方也。种种地单复十二位也。十喻者。幻人。阳??。水月。空华。谷响。干城。梦。影像化也。了法如此。则顿忘情解。纤尘不立。故曰清净修证。奢摩他毗婆舍耶。云心观。言如来者。拣异小乘。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吴兴曰。三增进者。即渐次也。前三文下皆结示云。是名增进修行渐次。又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或指金刚奢摩毗婆为三者。非也。五十五位者。除前干慧。由信至等觉是也)。

    温陵曰。三增进。三渐次也。圣位皆资之。以成就也。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并干慧四加等妙。有五十七位。独指五十五为菩提路者。等妙乃菩提之果。由是路以趣证也。或指金刚观察及止观。为三增进。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吴兴曰。五十五位。既由三增进故。而得成就。今简邪正。所以约观言之。

    (携李曰。圆教之外。三乘所修。皆属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孤山曰。此经发起。为救阿难。是故先开圆解。次显圆行。行成入位。极乎妙觉。[乘]范来世。有始有终。于是文殊请问经名。及奉持法也)。

    温陵曰。上明证果竟。自此以下。名结经分。正宗未终。而遽结经者。由初示密因。次开修证。而卒乎极果。则经之正范毕矣。结经后文。尚属正宗。而名助道分者。特助道而已。故于后别列。乃正助之辨也。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至)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真际曰。此经实大事因缘。非小智之法。故以文殊请问而揭之)。

    温陵曰。大佛顶白伞盖无上宝印者。体极含覆。超情离见。即如来藏之心印也。证佛心要。必契于此。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照穷刹海。净绝纤尘。即烁迦罗之法眼。也开佛知见。必资于此。

    亦名救护亲因(至)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孤山曰。亦名如来。下谓如来正果。藉此为因。权乘修证。皆不了义)。

    温陵曰。阿难为亲。摩登为因。举斯二者。明有缘皆度也。无上正觉。由此经得。一切智海。由此经入。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温陵曰。因果同彰。染净不滞。于法自在。名妙莲华王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名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吴兴曰。大方广所说之法也。大方是体。广是其用。即空如来藏。具不空之用也。又常遍曰大。轨持曰方。包博曰广。如次配法身般若解脱。亦如来藏之三德也。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长水曰。结经分竟下为助道分。而有二科。一曰别明诸趣。戒备失错。始下文终于第九卷中。二曰详辨广境。深防邪误。始第九卷中如来将罢法座处。而终于第十卷末)。

    温陵曰。菩萨由此受佛职位。故名灌顶章句也。

    吴兴曰。此经从天竺灌顶部中流出。盖约密言。名灌顶章句。有诵持者。则如来智水灌其心顶。亦如刹利之受职也。菩萨万行。以首楞严为本。又修此定者。于一心中。具足万行。故涅槃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者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

    说是语已阿难即从座起(至)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吴兴曰。前阿难问位。后佛言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各妄。灭妄。名真等。于是先约因妄。有生明二种颠倒。后约灭妄名真。明渐次诸位。然于世界颠倒中所说十二类生。一往且示欲界因果之相。其实界趣。说而未周。今答位既终。故蹑前妙性之义。领其庶汇。皆是真如发起。如来委谈诸趣)。

    温陵曰。前说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则法界一真。万动一体。宜无诸趣之异。其如方今现有。乃常情所疑。故或执诸趣。而迷妙圆之体。或执妙圆。而拨诸趣之业。以致失错堕落。故特请问。冀行人详明。而知所戒备也。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至)自然从队此名内分。

    (问。怜由情爱生水可然。恨由怨憎。何以流泪。吴兴答曰。此中内分。悉约情论。以爱为情。且言少分。如喜怒哀乐爱恶。六者皆人之情也。是故怨恨亦属于情。情则悲悲乃成泪。内外之义。当文难晓。须取下文。外分显之。且外分云。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等。应知从持戒善及修禅定有人天乘者。即属外分。降斯已还。皆属内分)。

    真际曰。心动于内曰情。故情为内分。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故因诸爱染而起。以阴积故。能生爱水润业。润生轮回不断。职皆由此。诸爱不一。皆能感水结惑。故曰流结是同。水性沉下。故情积之业。多从轮坠。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温陵曰。想能生胜。而卵以想生者。由染净异也)。

    (吴兴曰。且指人天想心。名为外分。非出世三乘之智也。何者前文因阿难问于地狱。乃至人天等道。于是佛说妄习为二分。次约二分。以辨诸趣。诸趣之后。总结示云。此等众生不识心受此轮回等。故知外分不出三界也)。

    真际曰。意缘于外曰想。故想为外分。想人之阳气。有冀者也。故因渴仰而发。以阳积故。能生胜气。如轻清雄毅等事。皆胜气也。想能生胜。而卵以想生者。由染净异也。诸想不一。皆能轻清飞举。故曰轻举是同。以轻举故。多能超越。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至)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孤山曰。生从顺习死从变流者。以一切众生皆爱生而恶死也。是故生则顺其习。死则逆其习故。复云死逆生顺。二习相交。此乃文辞互略耳。未舍暖触。谓现阴之末。中阴之初也)。

    温陵曰。人之情习。好生恶死。以生为顺。以死为变。逆顺相交。谓方死方生之间也。一生善恶之业。即于是时。随其情想。轻重而感变焉。

    纯相即飞必生天上(至)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吴兴曰。必生天上者。据下情少想多。但在四天之下验今纯想所生。应是忉利以上。若单修善禅。则惟生上界。若兼诸福。则随往十方)。

    携李曰。想体轻举。故纯即飞升。然此特纯善。故止于生天。若兼修福慧净愿。则二习交时。感变倍胜。

    温陵曰。于飞心中。旁论福慧。故皆云兼。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至)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真际曰。情少想多。此通举也。理宜等降。四类分之。一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情七想为飞行夜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

    (携李曰。持戒护法。出世净想。则能亲住如来座下)。

    温陵曰。胜想不纯。少滞邪情。故感此类。其中下。谓虽滞邪情。而有善愿。斯感善缘。即天龙八部类也。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兴福曰。由所习情想。各在强弱。致有聪钝之异)。

    孤山曰。由昔情想感。今聪钝。是知言均等者。总报之业也。言幽明者。别报之业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至)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真际曰。情多想少亦合分四。六想四想流入横生。七情三想坠为饿鬼。八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间狱)。

    温陵曰。横生者。情多故沦变。带想故飞举。而业重不能。但为毛群耳。俱舍说。大地最下有金水风轮。有八寒八热地狱。在三轮之上。此文说沉下水火风轮。又似地狱。在三轮之下。疑此所指。非地下三轮。乃地狱三轮也。言水轮火际。即寒狱第八也。受气猛火。谓受火气以为身。故常被火烧。或得水饮。亦化为火。故曰水能害己也。下洞火轮。即八热狱也。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谓超寒狱。入热狱也。热狱第八。名五无间。有间即余七也。

    (孤山曰。只就七地地狱。自有轻重而此无间非五无间)。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至)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补注曰。六交者。如造业因眼。而余五为助。至受报。时亦遍及也)。

    (携李曰。从识造业。从根显报。业报相会。谓之交)。

    温陵曰。前略明情想感变。此详明根境构造也。十习本于十惑。以习成恶业。六交因乎六根。而交起恶报。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至)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真际曰。所名亡交报者。璇师云。因与果交。今则不尔但是时六根与恶报相涉也)。

    吴兴曰。造业招报。根识必俱。今以识为业。而报从根者。盖业并由心。报多约色故也。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至)星火迸洒鼓空界。

    (吴兴曰。一者下标示。临终下释相。先见猛火等。即现报也。亡者神识等。即生报也。发明下就眼根明二相如是见火者。根明交报他皆放此。然一根恶报而五根。遍受者。虽可了知。理而推之。必申六识造业之时性中相知。用中相背。从业受报。法尔如斯。以相知故六报互通。以相背故。诸相差别。惟识发现。信其不诬)。

    温陵曰。见觉属火。故感猛火。畏见于境。恐藏于心。六交皆直入无间者。就重言耳。成论云。极善极恶皆无中阴。所以直入。闻听属水。故烧听能为镬汤洋铜。鼻嗅生气。故烧息能为黑烟紫焰。舌主味。丸糜味类也。身主触。灰炭触类也。心正属火。烧之转炽。故迸洒煽鼓。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至)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温陵曰。闻听属水。故观听旋复。则水不能溺。依之造业。则能感波涛。注闻发声。故为责罪。诘情之事。注见能为雷吼者。闻波属阴。见火为阳。阴阳相薄而成雷故也。注息为雨雾。水随气变也。注味为脓血。水随味变也。注触为畜鬼。水随形变也。注意为电雹。意出于心。水火交感也。一切物理。莫不因五行。乘阴阳以变化故。此随根转变之事。皆不出此)。

    吴兴曰。上云见火。凡云闻波。今以近义详之。如易云。离为目为火。坎为耳为水。将恐见闻本乎水火之性。故发烧注之相也。又其闻波所注诸根。循业各变。难尽销会。如注见则能为雷为吼等。似非眼根所入之相。乃至下文。多此义例。圣言叵测也。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至)为飞沙礰击碎身体。

    (孤山曰。鱼败曰馁。羹败曰爽)。

    (温陵曰。质碍也。履通也嗅业所依。不离通塞。故冲息能为质履也。冲见为火炬。冲听为没溺得沸。则见觉属火。闻听属水。明矣。饥馁乖爽。由味随气变也。绽拆烂坏。由体随气变也。冲思为灰沙。依土感也)。

    资中曰。鼻根造业。贪嗅诸香。故招毒气。以受其报。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至)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温陵曰。舌啖生命。使彼承忍。故历尝发苦。使己承忍依见贪味。故能为燃金石。依听发恶。故能为利兵刀依嗅。恣贪。笼取群味。故能为大铁笼。触味伤物。故感弓箭以自伤。缘味思物。故感飞铁以充味)。

    孤山曰。准眼耳鼻。云见闻嗅此应云尝报。言味报者。从所尝为名也。贪味则网捕烧野。以取禽兽。故见铁网猛??之相。为承为忍。谓发言承领。忍声甘受也。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至)则能为队为飞为煎为炙。

    (温陵曰。大山来合。及铁城火狗等。皆恶触杂感也。触业所依。不出离合。屠裂即离相也。道趣狱路也。观狱王门。关两观也。厅按皆治罪之处。皆身触所依也。括袋所以收气也。思业飘荡。故感飞坠之事。剚插刃于肉也。剚射??缚。则相因旁举也)。

    孤山曰。合山刀剑。并由贪着男女身分而感也。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至)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携李曰。思必有所。故结思则为受。罪方所见能鉴证故结见则为证。罪人事结听则能为大。合石等。水土交感也。车船?乃息气乘乱思所变也。尝即舌根。声所自发也。大小已下皆言其身。乃触业乘乱思所变也)。

    温陵曰。思属土。而飘荡。故先见恶风吹坏国。土等事。思业所依。不出迷觉。荒奔迷思也。知苦觉思也。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至)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吴兴曰。此总结上十因六果也)。

    (孤山曰。抱朴子云。求仙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温陵曰。仙迁也。人之形神。能迁而不死者也。故曰存想固形。然终归败坏。比天为劣。比人为优。故别开也。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至)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行简子曰。此皆绝世离俗。熊经鸟伸者)。

    (携李曰。津液内润。绰约的洁。是名天行。吸取精粹。引生光色。是名通行)。

    (携李曰。明炼精思。念心独照。曰照行。携李曰。坎离水火。自相交遘。此修炼之士也)。

    温陵曰。以药饵驻一期之寿。而不能轻举者。地行仙也。行去声功行也。餐黄精松柏之类。久而身轻者。飞行仙也。炼金石还丹之类。化骨易形。撮土点石。以游戏人间者。游行仙也。乘阴阳运正。以调气固精遗形涉空者。空行仙也。鼓天池。咽津液。冰雪婥约。不交世欲。与天无异者。天行仙也。吞吸精色。服虹饮雾。粹气潜通者。通行仙也。能以术法。述道自然者。道行仙也。澄凝精思。久能照应者。照行仙也。或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济轮而炼丹。皆思忆圆成也。内以坎男离女。匹配夫妻。外即采阴助阳。摄卫精气者。精行仙也。存想化理。心随邪悟。能太变化。其行绝世者。绝行仙也。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至)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长水曰。言人中者。以仙趣无别总报即于人心总报之上。加于前来十种修。炼转成仙也)。

    吴兴曰。山海经云。昆仑之山。广都之野。轩辕之丘。不死之国。气不寒暑。人皆数千岁。此亦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若但固形而不炼心。便希千岁。是犹见卵而求时夜。不太早计乎。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携李曰。六天由修五戒十善而致。今约欲微增胜者爱欲为轮??根本。前明沦坠始此。此明超腾。亦始此意。使初心未能成就禅定智慧。旦疾断根本轮??可出)。

    温陵曰。未能离欲。且能窒欲使爱水不流。则湛性澄莹。故能初天托生也。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至)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孤山曰。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释焉)。

    温陵曰。此爱薄于前。故报居其上。后递然也。净居谓清净自居之时。未全清净之味。为有微爱故也。日月居须弥腰。忉利居顶。以澄莹增明。故能超之。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至)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欲心不作。故动少静多。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须日月。常明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名时分)。

    (真际曰。兼修禅定。粗住细住。所谓兜率。天业也)。

    温陵曰。一切时静下。言虽静心愈多。亦未免应触。此能少欲。未能无心也。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三灾至三禅。而此言不及者。约内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内院之事也。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真际曰。诸天皆有报境。而此天乐自变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名越化)。

    温陵曰。此无心而境自至。曰横陈。嚼蜡言未甚薄也。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温陵曰。了然超越。言全无味也。化即第五天。无化即下天也。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名他化自在也)。

    吴兴曰。准天台说。六欲天业。皆以十善为本。若兼护法心。是四天王业。若兼慈化人。是忉利天业。若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是??摩天业。若兼修禅定。粗住细住。是兜率天业。欲界定是变化天业。未到定是他化天业。今经止约欲事轻重。而分六天者。应有二义。一是阿难发起之缘故。二是欲界受生之本故。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至)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携李曰。虽出尘扰。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

    吴兴曰。形虽出动。此对人仙二趣。得出动之名心迹尚文。谓欲心事迹。犹有交合之相。故俱舍颂曰。六受欲交抱。执乎笑视淫。此言地居。两天则形交。??摩则勾抱。兜率则执手。变化则对笑。他化则相视。须知彼文。各据六天受欲而说。今经只就人中。辨欲事轻重。用显六天感报不同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温陵曰。前明六天。虽出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

    温陵曰。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不假禅那等者。言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众。则众庶而已。次名梵辅。乃大梵宰辅。而终于大梵。其进有序。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至)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携李曰。戒定相应。名定共戒)。

    温陵曰。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至)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孤山曰。上三天不显言修禅。惟言持戒者。盖此经扶律。以励未来故也)。

    温陵曰。由前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净。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资中曰。大梵天劫末后去。劫成先来。外道不测。故执为常也。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孤山曰。禅有四类。一有漏禅。即今四禅也。二无漏禅谓九想八背等。三亦有漏亦无漏禅。谓六妙通明等四非有漏非无漏禅。即今经首楞严王中道理定)。

    真际曰。莫非流也。有无明流。生死流。欲流。胜流。四果流。涅槃流。皆各随流类而趣也。欲流则趣于生死。虽至六天。未足为胜。此天已出欲流。皆生死趣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也。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也。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资中曰。二禅已上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劣。分其高下)。

    (泐潭曰。前初得定。未能生光。此则寂湛故名少光)。

    (长水曰。身境俱无。故十方变成琉璃)。

    (真际曰。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东西等言之。非遍十方世界也)。

    温陵曰。此蹑大梵之行升进。具戒定慧。故曰圆满。以圆满故。能澄疑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脱粘复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净。遍成琉璃。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至)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孤山曰。教以言音为体。故曰光音)。

    温陵曰。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无文字说。但依众香。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法。故名光音。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至)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二禅。名喜俱禅。此定生时。与喜俱发。故今说云。一切忧悬。所不能逼悬。或作愁字之误也)。

    温陵曰。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业。忧悬不逼也。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至)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兴福曰。发成精行。入寂灭乐。不事言音。故曰少净)。

    温陵曰。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而净犹劣。则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少净也。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吴兴曰。望上未遍。圣下则多。故名无量)。

    (资中曰。净境无量。即心二行俱得轻安。故名无量)。

    温陵曰。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扩。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也。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至)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泐潭曰。身境俱圆。胜托现前。故名遍净)。

    (吴兴曰。上身心轻安。且言其内今世界等者。总摄于外)。

    温陵曰。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则性乐归托于是矣。以一切圆净。故名遍净。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

    温陵曰。具精行性乐。名大随顺。故安隐无量也。欢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乐自具也。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温陵曰。以舍苦乐名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也。自此而下。明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皆凡夫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

    吴兴曰。复次下。结三禅之德。乐非下。显三禅之过。苦乐下。正示复生也。三禅无下界苦因。虽名为乐。乐久必坏。坏亦成苦。今既舍乐。苦则不生。特名此为舍俱禅。其义同矣。

    真际曰。前之禅行。止于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勤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至)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吴兴曰。得妙随顺。即随顺下文。二支路也。由此净福体性。无遮爱乐。修习胜妙之法。是则福资二路。非止当天。故云穷未来际)。

    温陵曰。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清净。繇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自有漏禅定。而发无漏行。至于究境。故曰穷未来际。定福如此。为可爱乐。故名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资中曰。此广果天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离下地染广福所感。名广果天)。

    温陵曰。从福爱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僻道。趍无想。若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光天至福爱。所修福德。圆明而住。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至)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资中曰。是人不了妄性体空。乃执生灭。以为劳累。厌此生灭。求不生灭。非真不生也。但见第六识不行如水夹无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

    温陵曰。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以趣无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名圆穷舍道。心虑灰凝。即无想定也。以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俱舍说。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已)。

    泐潭曰。想念之心。粗曰寻。细曰伺。初禅二天兼之。大梵无寻唯伺。二禅无寻伺。有喜乐。三禅离喜乐。有出入息。寻伺感火。喜乐感水。出入息感风。四禅并离之。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资中曰。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杂修者。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也。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

    温陵曰。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净身所居也。习气。惑也。与现行皆灭。故曰俱尽。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已下无续业也。故云下无卜居。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故曰舍心同分。

    阿难苦乐两灭??心不交(至)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温陵曰。前于苦乐。有舍有厌。心与境闻。不能无烦。惟心境两释。烦恼斯断)。

    (真际曰。无热谓心境得清凉义)。

    携李曰。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虽??心不交。疑若犹有交地。方灭粗相。得无烦而已。此复增胜。心机无对。斫交无地。能灭缘影。故得无热也。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至)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曰。尘像沉垢。即定慧之障也。定慧精明。融炼自在。故云陶铸无碍)。

    真际曰。能灭缘影。故妙见圆澄。而染心尘像。累性沉垢。于是皆无也。圆见十方。故名善见。精见。智照也。向滞尘垢。不能发化。今既澄圆。犹如明镜。随缘显现。名陶铸无碍。陶铸者。造作之义。由机发自然。故名善现。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至)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泐潭曰。机括允终。无复流动。色性穷极。与空为邻。入无边际。故曰究竟)。

    (长水曰。几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则局于色相。自为限碍。此能究而穷之。故出乎形碍。入无边际。名色究竟)。

    吴兴曰。究竟。研穷之义也。几者。动之微也。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名穷色性性者。穷亦究竟。变其文耳。心能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粗细不同。故曰性性。入无边际。即色界与无色界。二边之交际也。俱舍云。从此向上。无复所居。此处最高。名色究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至)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温陵曰。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细有异。故不能见)。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至)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此无色界天无业界色。有定。果色。无方所。无色蕴也)。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吴兴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钝。故分二路。其利根者。发无漏智。断尽修惑。即出三界。其钝根者。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生无色界。应知慧光圆通。且约尽无生智圆满而言。入菩萨乘。正约出三界。后胜进而说。斯亦今经破定性之明文也)。

    温陵曰。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无色。即次科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名为回心者。圆师指同涅槃五人发心之。义今谓不尔。彼是界外发心即入初住。此是界内回心。方成四果。安得五人为同年邪。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至)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伏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无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

    温陵曰。自此而下。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天皆依遍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今此初天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至)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长水曰。赖耶第八识。末那第七识也。而末那所缘。色空色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惟全半分微细也)。

    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唯留阿赖末那。既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至)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真际曰。此虽仁识心。未仁识性。今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不能自脱生死窟穴)。

    温陵曰。前位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十方寂然。迥无攸往。以寂无攸往。故名无所有。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泐潭曰。识怪寂然。见无攸动。便以为灭。是以灭研穷也)。

    (孤山曰。识性寂然。有似于灭。故曰若存而实非灭故曰若尽)。

    温陵曰。识性者。识性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既能不动。复研穷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强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绵绵。至微之相也。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幻师曰。其那含天除其利根回心罗汉。其余钝根贪寂定者。修空空增胜。入四空处。其凡夫禅次第修者。成四禅后。次从广果。入四空处。然则根本天中。第三广果。能摄无想及五那含。今云。有顶色边际。通指广果圣凡杂地也。○四空凡圣通修。故从不还六穷故属圣流。从无想者属外道。外道穷空。自无想始也)。

    吴兴曰。此等穷空。通指凡圣。欣厌未尽。故云不尽空理。纵是圣人修八圣种观。亦有四阴。细惑未亡。以未得灭。受想定故。从不还天下。明圣人有生此处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