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刻三续玄言释经精解评林卷之二 恕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资中曰。从初至第二卷。破心见二执。以显人空。从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至第三卷。破阴处界等。以显法空。故知前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今显不不空如来藏故富那有此问也)。

    长水曰。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是佛所证。决定无妄。审实名谛。然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流。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至)宣流大慈开我迷云。

    (真际曰。富那首问。何生诸相。欲得续因。以断轮??也此问四大各遍。云何相容。欲穷幻相也)。

    温陵曰。二问皆摄前四科七大之文起疑也。意以性相相违理事相碍。实常情疑滞。故致此问。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至)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补注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此盖佛意欲显山河大地由妄觉生故。且先标真觉。体用互显而初无能所者。以立本也。下文乃举真妄二觉。诘其所解。方便勾引。以显妄觉耳)。

    孤山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者。万法体用异称也能性一切曰性觉。性觉之妙显乎明。即自体而出见于万法者也。性之所本。曰本觉。本觉之明。藏乎妙。即自用而反冥于一真者也。了斯二义。则体用一觉。物我一妙。无复诸相之异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至)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温陵曰。促举前义问之。定其解惑也。夫汝所谓觉。所谓明。意作何解)。

    长水曰。为复性本自明。灵然不昧。故称之为觉邪。为复性自不明。用心觉之。故称之为明觉邪。灵然不昧者真觉也。用心觉之者妄觉也。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补注曰。上文兼举真妄二觉。以诘富那。性明者真觉也。觉不明者妄觉也。不明即是无明。若谓觉了无明称为名觉。则有能觉。与所明矣。既有能所。非妄而何)。

    泐潭曰。富那未解诘意。乃以觉不。明者为是。故此答云。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意谓必有所明。方名为觉。殊不知才有所明。即堕明觉。无穷妄业。由是而生。故下文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至)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一说觉离能所。故有所非觉。照了诸相。故无所非明。若果非明。又不得谓之觉湛明性。当知有所无所。是明非明。皆为妄度。终非妙明。明妙之真也。此说未妥)。

    补注曰。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者。如云若得果无所明。则无明觉矣。岂不幸哉。盖明觉之妄。由所明起也。

    孤山曰。有所非觉者。若有所明。则非真觉。以真觉之性离能所故。无所非明者。若无所明。则无妄明。以因妄明。立能立所故。非明之明。指妄明也。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无明即妄明也。以无觉湛之真明。故曰无明。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一说妙明则真。必明则妄。所以妄为明觉未妥)。

    吴兴曰。本性之觉。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为能明之明所觉之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一节且指无明也。一说真觉本无能所。因必明故妄见有所究竟。以必明为恶道非也)。

    吴兴曰。性觉之体。本非所明。但因妄明。对能立所。此即因惑立所见之相也。所见之相既立。能见之相即生。能所同时。前后异说耳。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一节谓因上无明。而成世界虚空及众生也)。

    (吴兴曰。此明所立境界。后文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者。显示其相也)。

    温陵曰。能所既立。心境互分。故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即转相也。以彼炽然之异为异。复因异相立同。又因其有同有异故。复立无同无异。一真体中。本无是事。皆由能所对待妄立。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至)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一节蹑楞前义。而且隐然示三种之情状也)。

    (携李曰。觉明立所。逐起妄情。故于无同异之真空。起炽然之虚妄。既有能所立之分别。复立无同异之是非。相因扰乱。而烦恼劳尘生矣)。

    吴兴曰。指前因明立所动杂真性。故曰扰乱。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即相待生劳。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也。上言劳者。且属无明。下云尘劳。正谓见思烦恼尘。即世界众生。由世界众生。而有业果故。复云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至)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携李曰。此一节乃牒合上异同等义。而显示三种之名相矣)。

    吴兴曰。妄觉动。则劳扰发尘。故起为世界。妄觉伏。则顽然冥漠。故静成虚空。法界一空。曰同情器。万殊曰异。此乃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曰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补注曰。此章问答良有以焉。前佛举地水火风空见识。以该万法。则世界虚空众生业果。皆在其中矣。惟其谈七大之相。则曰如来藏中。循业发现。谈七大之性。则曰周遍圆融。本如来藏富那至是。未达其循发遍融之义。因此二疑。而兴二问。问清净本然。即如来藏性也。山河大地。即世界虚空也。诸有为相。即众生及业果也。以其未达循发之义。故曰云何忽生。此四字为要紧问也。如来遂指性觉之中。妄为明觉者喻之。而断之曰。因明立所。此四字为要紧答也。盖明即妄明妄明。即无明也。所即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发现之由也。要而言之。因明立所者。即是因无明。而生起世界虚空。众生业果也。然则循业发现之疑。云何忽生之问。一答俱销。不劳余说立。所以后虽复隐显发扬。总别开示。特不过铺陈世界众生业果之说。以终其说耳。然此犹是总显。自觉明空昧以后。始别开三节。详叙三种之相续。详叙既终。复云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者。此又总结一章答意。以牒示之也。第二问答。后文别释。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至)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孤山曰。四轮持世。其实土轮金轮水轮风轮也。此不言土者。土与金同是坚性俱属也。大故此但言四大则已摄四轮矣。然此四大。风金则由妄心而起。水火复由风金而起。或曰爱心外感于水者。则违经文。递相为种者。如觉明空味相待成摇。为风轮种。因摇立碍。为金轮种。风金相摩。为火大种。金火复为水大种火水又为海洲种。水土复为草木种。应了此诸妄法。于一真性。如空中华。华处空处本无有异。故观妄具惟见真具。具无具相。彼此谁名。世界相续既然下二相续。其旨亦尔)。

    温陵曰。万法自五行变化。五行由妄觉发生。故世界起始。肇于觉明。而依乎风金水火。以生成万物也。真觉妙空。本非明昧。由妄为明觉。遂有昧空。明昧相倾。则不觉心动故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世界。最下依风轮住。故曰执持世界。因空生摇等者。因空昧动念。觉明坚执。而立碍感。金也。大地最下。依金轮起。故曰保持国土。坚觉宝成等者。因坚觉妄摇。触起倾恼而感。火也。内外二界。革生为熟。化有为无。皆火大所变。故曰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等。者由坚觉生识。而蒸以烦恼。积情发爱而感。水也。世界居大海内。故曰含十方界。火腾水降等者。妄觉烦起。妄识横流。交结立碍而感。土也地性坚碍。故曰立坚。其高为山。其深为海。皆土也。水阜曰洲。沙汀曰潬。诸皆肇于妄觉。感于五行。故曰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也。土水生木。木土生金。金木生火。火金生水。水火生土。世界初由觉明发识为水。空昧结色为土。相待成摇。为风为木。即土水生木也。又因空昧之土。生摇为木。而坚明立碍即木土生金也。余文甚明。土由水火所生。君子受父母气分。故海中火起。潬中水注也。五行以我克为妻夫劣。然后阴阳和而生子。故水劣火为山。土劣水为木。焰融明水火气分。烧绞明。土水气分也。此世界相续之由也。

    (吴兴曰。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风轮上次有水轮。水轮上方有金诸有情业增上功。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复有别风。搏击此水。上结成金。此与彼异者。彼约安立世界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世界。由内感外。以成其次。然大小义别。不须会通)。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至)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孤山曰。今但言所妄既立。即前文云。因明立所由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逾听不出声等。示不喻之相也。下文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吴兴曰。明妄即妄明也。非他者。言此妄明之体。更非他法所成。全是真觉。起于妄明。而为过咎。觉明为咎。所妄既立。遂成隔碍。故明理不逾。故听见六根。于是妄局。色香六尘。于是妄染。觉知六识。于是妄分。根尘识三。为业性故。发起妄业。于是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此六道四生之始也。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己三者业同故。相缠着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由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异而托化。如天狱鬼等类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至)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孤山曰。妄心见妄境。故云见明色发。即于中阴。见其父母也。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惑也。异见谓父是所增境。同想谓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此流爱为种者。注爱于母。识托其中。故涅槃明十二因缘。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生无明。即托胎时。于父母起憎爱也。纳想为胎者。有福之人。想其母胎。如华林殿堂。薄福之者。惟棘树圊厕。交遘发生。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同业。谓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也)。

    温陵曰。妄见所明。而显发妄色。曰见明色发。此由心生境也。因明起见。而因见生想。曰明见想成。此由境生情也。见异则境违。故成憎。想同则心顺。故成受。三受交注曰流。三想相投曰纳。受为轮回根本。故流受为种。想为傅命之媒。故纳想成胎。藉交遘而发生。由同业而吸引。此受生托质之始也。胎中五位。七日一变。羯罗篮。华言凝滑。初七日之相也。遏蒲昙云疱。二七日之相也。以至钵罗奢佉等也。四生之类。卵应于想。胎应于情。湿应于合。化应于离。故曰随其所应也。乱思曰想。结爱曰情。气附曰合。合湿而生也形遁曰离。离此生彼也。情想合离。有生皆具。此以多分言耳。卵生居首者。想念初动。情受后起。又兼胎湿故也。此文论想。乃内分染想。非外分净想。论化。乃转蜕业化。非意生妙化也。情想合离。更相变易者。或情变为想。合变为离。无定业也。卵易为胎。湿易为化。无定质也。故所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此众生相续之由也。

    富楼那想爱同结(至)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吴兴曰。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生复通。今多就人伦辨之。以其易见故也。以强杀弱。因食成贪。不滋口腹。则属瞋患。以人食羊下。问此。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未论。酬偿先债。今约过去。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啖。以责其盗也)。

    长水曰。父母子孙。非爱不聚。非欲不生。胎卵湿化。以弱遭食。缘贪起教。不与而取曰盗。又阴取曰盗。以人食羊。不与取也。羊死为人。互来相啖。取也世间相啖。阴取也。世间相啖皆盗贪也。淫杀盗三。为业果根本。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至)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补注曰。命债二句。文义互见。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债。爱怜二句亦应互见。此即相续之由也)。

    温陵曰。上明业果之本。此明相续之由。负债杀盗由也。爱怜欲贪由也。惟杀下结显也。

    富楼那如是三种(至)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携李曰。欲存诸境。爱属乎心。由有诸欲。助爱发性。故能令死生相续)。

    温陵曰。总牒前文。结答世界众生业果。皆觉明为咎也。觉明。明了知性。即妄为明觉者也。了发相。即因明立所者也。妄见。即生汝妄能者也。此虚妄指觉明也。前问云何忽生大地至终而复始。此全牒其辞。而指觉明以答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至)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温陵曰。众生觉体。与佛无别。无端忽生。诸有为相。则如来既证空觉。何时复生诸有耶此固。常情所惑。故富楼那特反难也)。

    (孤山曰。无状犹言无故也)。

    资中曰。妙觉指无真妄之体也。本妙觉明。依真起妄者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至)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携李曰。众生如来之迷悟。习漏前后之有无。世界始终之生灭。清净忽生之相反。良由邪疑为绊。缪起惑因。故边见断常之见。突然而兴。此觉体中。细惑不可不问)。

    吴兴曰。聚落村市也。聚落喻性分。南北喻迷倒。然南北初不易。则性分本无倒。故曰迷本无根。悟非生迷。

    补注曰。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谓本无有迷。亦无有觉。觉即悟也。然今既因迷而得悟。则似有觉迷之觉矣。觉乃始觉也。觉至。始本不异。惟一妙觉。则不复生迷。此显既觉不迷。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至)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泐潭曰。迷人既悟。悟不生迷。凡等譬喻。举究竟证。觉无妄山河也)。

    温陵曰。翳喻妄见。华喻山河。空华灭地喻妙空明觉。佛言下。谓既了所喻。何复前疑。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至)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资中曰。既已成金不复为矿。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温陵曰。金喻菩提果觉无变。灰喻涅槃果德无生。果至无变无生。则习漏不生。可知矣。前以聚落。喻既不迷。复以空华。喻妙空无习。然四喻之意。前二明习本无迷。迷由妄起。后金灰二喻明习漏妄缘证乃永断。若但。举前二。恐谓妄不妨真。惑能自灭。成拨无执。但举后二。恐谓觉本非净。性本有生成杂染见。所以四喻兼举。使知迷悟虽妄。而不废修证也。

    (补注曰。此卷之初。富那有二问。一问清净本然。何生诸相。二问四大各遍。云何相容。此下答第二问也)。

    富楼那又汝问言(至)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吴兴曰。譬前如来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发生)。

    (携李曰。一切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体相虽空。无妨幻相)。

    真际曰。虚空非诸相。而诸相依空而发。真体非四大。而四大由真而成。先非水火。故不相拒。

    所以者何富楼那(至)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真际曰。谓明若生日。则与目同色。不应于空。更见圆日。明若生空。则中霄无日。其空应明)。

    (补注曰。诸相之妄。既无可指。何况更诘相陵灭义。是犹邀空华而结空果也)。

    温陵曰。所以下。示诸相。于意下。明相容也。观相元妄。陵灭亦妄。观性一真。无不容者。随处而发。故曰殊方。彼指日云等也。

    真妙觉明亦如是(至)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资中曰。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

    (温陵曰。此如虚空非相。而不拒发挥也)。

    泐潭曰。汝以空明等者。以事言之。如凿井出。空照燧生火是也。以业言之。如起为世界。静成虚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是也。以心言之。妄起空见。则有空现。地水火风。亦复如是。故曰各各发明。则各各现。各各谓前后也。俱谓同时也。

    云何俱现富楼那(至)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孤山曰。日喻真性。水喻妄心。水中之日喻妄境。两人喻妄业。各行则循业俱发。随去则妄境俱现。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故云宛转虚妄)。

    温陵曰。释俱现之相也。日影随人不一。如七大随缘成。异先无准的。不应诘难。

    富楼那汝以色空(至)故发劳有世间相。

    (吴兴曰。色摄四。大对空成五。前满慈问。地水火风本性圆融。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即相倾也。虚空大地不合相。容即相夺也)。

    温陵曰。迷失真体。分别缘影。名背觉合尘。了相元妄。观性元真。名灭尘合觉。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至)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资中曰。色空世间妄相也。妙明真加妙性也。皆如来藏所现。元一圆融。特由众生。背真合妄。故局促世相之中。诸佛灭妄合真。故妙得真如之用。所以一多互应。小大相容。现宝刹于毛端。转法轮于尘里。事事无碍。法法如如。盖由观相见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故无不容者)。

    吴兴曰。妙明谓寂照之智。不灭不生。谓智体真常。此皆能合如来藏。即所合也。而如来藏。牒所合之理惟妙觉明。牒能合之智。圆照法界。示鉴物之用。以譬言之。如来藏如镜之体。妙觉明如镜之光。圆照法界。如鉴现像。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一为量等。皆显此义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者。总别四义。不动下。别示其相。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者。一为无量也。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者。无量为一也。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者。小中现大也。毛端现刹。即正中现。依尘里转轮。即依中现正也。灭尘合觉等者。总结前义也。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至)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孤山曰。非心至非意识界。总非六凡界也。非明无明等。非缘觉界也。非苦非集等。非声闻界也。非知非得者。非二乘理智得即理也。非檀那等。非菩萨界。先非能趣行。非波罗蜜多者。总非所趣理也。非怛闼阿竭下非佛界。先非能证人。三号是也。次非所证法。涅槃四德是也。怛闼阿竭云。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耶三菩云正遍知。即十号之三也。涅槃是总。四德是别)。

    温陵曰。虽灭尘发真。于一多小大。能一切如。而本妙圆体。初无变异。故非心非空。乃至非世出世法也。非心至非火。谓非七大五阴也。心即识大。而摄五阴也。非眼非耳至非意识界。谓非十八界。亦摄十二处。此上为世间法也。非明无明至非老死尽。谓非缘觉法也。缘觉观十二缘。有生起相。有修断相。此兼举之。自缘觉至涅槃。皆为出世法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温陵曰。结上起下也)。

    孤山曰。世结六凡也。出世结四圣也。藏理即空无有十界。故并非之。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至)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孤山曰。上文俱非。约真谛。示如来藏。此文俱即约俗谛。示如来藏。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无故也)。

    温陵曰。体虽无变。用乃如如故。即心即法。即法即心也。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资中曰。且法界一如。本无名相。因迷有妄。对妄说真上妄相形。名言不息。随名执相。颠倒何穷。是故因言遣言。以至无遣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终带名言。未极一真之旨。离即非即。无非不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

    温陵曰。既非而即。即即而非。妙绝心言。不容测度矣。此文似乎矫乱。而各有所主。初曰本妙圆心。自体言也。次曰元明心妙。自用言也。终曰妙明心元合体用言之也。本妙圆心。是本非末。是圆非遍。是心非物。乃真净妙体。故非一切法也。元明心妙。是元非本。是明非体。乃如如之妙用。故即一切法也。妙明心元。是妙之明。是心之元。徼妙并观。故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妙造乎此。则体用圆泯。情尘斯绝。而藏心妙姓。廓无瑕玷矣。

    长水曰。本妙圆心。非心非空等。约非相以明真谛也。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约即相以明俗谛也。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者。约遮照以明中道谛也。此约二门不二。惟是一心。双遮真俗。故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曰是即非即。三谛一体。故皆云即如来藏。

    (补注曰。是即非即者。加云不离即不离非也)。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至)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孤山曰。但斥凡小。不言菩萨者。对满慈。是二乘故。其实偏教菩萨亦不能测。法华云。不退诸菩萨亦所不能知)。

    泐潭曰。结妙绝心言。责其妄度。盖为拟心动念。即乖法体也。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至)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长水曰。琴等喻众生。妙音喻藏性。妙指喻实智。发喻起用。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音。按指即智契于理。发光即大用现前。汝暂举心等。合前无妙指也)。

    (资中曰。海印者。大集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此喻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世间之相也)。

    真际曰。琴音虽具。非指不发。人心虽圆。非师不悟。前之多方。显如来藏。即佛之按指也。身心万法。当处照然。即海印发光也。而富那等随语生解。疑虑纷纭。是尘劳先起也。此由不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之咎也。今夫宗师扣击。直下历然。学者因之。竞生狂解。皆由情尘易起。故动涉疑妄。使知无上觉道。则一唱一酬。足以廓清天地。何复尘劳之有。阎浮万像。皆现海中。故名海印。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至)自蔽妙明此沦溺。

    (补注曰。近则蹑上。远则蹑前。盖前文未达循业发现之义遂有云何忽生之问。如来乃以妄为明觉因。明立所等答之。富那既知其妄。但未知何因有妄。故有此问也)。

    温陵曰。蹑上各各圆满之言发问也。既悟无二益显妄沦。而不知妄之所。由故请穷其因。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至)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孤山曰。照镜喻妄心推画分别爱。镜中头喻取着妄境妄事易着如眉目可见。真理难知。如瞋责己头等背悟向迷。如无状狂走也。四趣则背善向恶。人天则背苦向乐。二乘则皆有向空。菩萨则背边向中。悉名狂走心。狂者。喻九界取舍悉由妄心)。

    温陵曰。演若达多。云祠授从神乞得故也。爱镜中头。责己狂走。喻因执影明。遂迷本真。妄随流转。

    补注曰。引达多照镜为喻。而言其无故狂走。使知狂走无故。则知妄元无因矣。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至)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资中曰。自诸妄想展转相因者。如初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乃至多人及推其本。了无所实)。

    (携李曰。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所谓寤人说梦中事也)。

    温陵曰。妙觉明圆。指我与如来无二圆满者。本圆明妙。言本无亏欠。本无迷妄。此人人本来面目也。柰何以妄二之亏之。遂分物我。强起憎爱。诸妄相因。迷轮不返。识迷下。因富那自恨。昔遭妄想。而称世尊诸妄。圆灭似谓迷有所因。妄有可灭。故告以此。如彼城中下。牒喻重显。令了妄无因。无可灭者。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至)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吴兴曰。三缘即业果中杀盗淫也。三因即杀等三种贪也。即指此因。名为狂性也。补注曰。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众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三缘三因。即指三种相续之因缘也。相续因缘。即无明能所等也。无明能所。即微细惑结也。即肯綮之所喻也。此之因缘既断。则菩提心得矣)。

    温陵曰。世间业果众生。皆妙心影明。如镜中头。分别则妄。故不随分别。则狂性自歇也。以世间业果众生为三缘者。妄心缘之而起也。以杀盗淫为三因者。妄心因之而有也。所谓自诸妄想。展转相因。故断而不生。则狂性自歇也。歇即菩提等者。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骨间肉曰肯。内结处曰綮。庄子技经肯綮之未尝。今以肯綮。譬微细惑结。盖劬劳修证。只为妄惑。妄因既息。惑结自除。故不劳肯綮修证也。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至)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温陵曰。得珠之喻。亦喻妄息真现。不劳修证也)。

    吴兴曰。衣喻五阴。珠喻藏性。由无明故不觉。乏妙用故穷露。佛界如本国。九界如他方。求人天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妄情暂失。真性本圆。犹虽贫珠在。佛如智者。教如示珠。证理起用。则致大饶富。方知真性不从外得。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至)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泐潭曰。富那之后。复以阿难问难者。诸法既明。则进修无滞。将示修证之门故。又以当机之人发起人)。

    温陵曰。递蹑上文起难。为后学决疑也。上称缘断而因不生。斯正因缘之义。何前言顿弃邪。今弃因缘。则外道自然之说为当也。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至)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携李曰。迷头认影。皆由狂性因缘。若影灭愤亡。则本性菩提。岂从外得)。

    温陵曰。狂因既灭。则自然性出。不狂之前。二皆本无。由是观之。凡所谓因缘自然。本皆不有。悉因狂妄而立。故曰理穷于是。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至)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温陵曰。此以因缘破自然也)。

    泐潭曰。自然者本自天然。不假因缘也。若本自然。则或狂不狂无所然。而非自矣。夫何又假照镜因缘而后狂走。此自然之计堕矣。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至)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补注曰。达多不见己头。将谓失其头矣。故狂走。今头本在。初不曾因照镜而失。又况他。又照镜亦不曾狂然则汝自然狂非关因缘矣)。

    温陵曰。此以自然破因缘也。若本自不狂。假因缘故狂。则本自不失。盍假因缘故失。头既不失。特由狂妄。则因缘之计墯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至)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携李曰。此破因缘自然之说也)。

    温陵曰。若狂怖本于自然。则是本有狂怖。然既无所潜非本狂矣。若狂怖不本于自然。则头本无妄。何为狂走。非本不狂矣。既非本狂。非不本狂。足知自然因缘之说皆妄立矣。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至)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孤山曰。若悟本真。则知诸妄了不相关。真见性人。一切妄缘豁然荡绝。得大解脱者以此)。

    (资中曰。前文佛说缘断狂歇。歇即菩提。阿难疑菩提从因缘得。若弃因缘即属自然。故佛重举狂喻。反覆破之。而复□□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如云戏论断故即菩提心也。菩提心。生下。复与详示无戏论法)。

    温陵曰。菩提心中。本无生灭。亦无自然。若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非菩提也。若谓灭生俱尽。无功用道有自然者。因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非菩提也。而又反指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皆则戏论。譬如因有杂和。故说和合。而又反指非和合也。称本然性皆是对待妄立戏论之法。直使然与非然。合与非合。一切远离。亦无远离之心。乃真无功用道。无戏论法也。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至)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泐潭曰。至此乃责其妄计戏论。戏论未断。即狂心未歇。难契菩提。故云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苟非历劫修证。虽持多经妙理。只益戏论也。

    (补注曰。此责阿难之妄计也)。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至)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孤山曰。令汝解脱。得离淫室也。孤山曰。修无漏业者圆修止观。则不漏落二种生死。亦不漏失三谛义。理无漏既深。憎受非浅。舍妄即真。去事就理。悉名憎爱)。

    泐潭曰。因缘自然。有益于辨。无益于道。多闻第一。有益于名。无益于实。故虽积劫熏持。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无漏业者。首楞真定也。得此定者。永灭诸漏。故离憎爱苦。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至)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资中曰。以智遣情。还沉欲海。以灭灭灭。复滞功能。乃至遣无可遣。道合无功。则体订理穷。还源之至)。

    (吴兴曰。依诸师以解行分经前开解竟。后示行也。然则上根利器。随闻获证。楞严大体亦已备矣。其有中下之器。更俟谈行。思而修之。故假阿难等请入华屋。于是广示三摩提路)。

    温陵曰。如摩登伽下。明熏无漏业之速效也。宿因即历世贪爱苦因也。出缠登伽也。授记耶输也。如何下。结责阿难。令舍苦本。修无漏道。无以贪爱存于心目也。自初决择真妄。发明觉性。乃至深穷万法。决通疑滞。使其信解真正为因地心。因心既真。斯可圆成果地修证故。前经为见道分者止此。下文别起。为修道分也。盖虽见性真。非修莫证。故即前了义。示修行门。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至)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吴兴曰。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第三卷末。说偈述益若作证悟。此则增道也。设作解悟。今岂无证乎。故知请行权为发起耳)。

    吴兴曰。惑销心悟。身意轻安。谢发明觉性决通疑滞之益也。多方诲示。为无上大悲。洗我尘垢。为清净宝王。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至)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孤山曰。法华明三陀罗尼。即空假中三义也。今请一心三观摄伏想行门。欲入初住三智。一时开发。故云佛知见)。

    温陵曰。失性如旅泊。见性如华屋。见性不修。如获屋不入。故请如来本发心路。冀入佛知见也。无余涅槃。圆果也。本发心路。圆因也。既已见性。又求入佛知见者。见方开示。修乃悟入。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至)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长水曰。妙三摩提。即首楞正定。二决定义。即因心业本也)。

    (吴兴曰。空离中。皆名生灭中即空假。是谓佛乘。法华明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不测佛智。良决于此法皆变灭。喻妄体无常。空无烂坏。喻真性常住)。

    (携李曰。先示涅槃云。生灭地以为初心发觉之本。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为同。以生灭心。求常住果。为异)。

    真际曰。汝当照明诸器下。使先审有为法。无非幻妄。例名己身。即幻妄本。唯湛圆真体。终无灭坏。是为真基也。妄体无常。终从变灭。真性常住。安有坏阑。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至)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孤山曰。由此四缠至五叠浑浊者。四大缠缚。总成五阴也。以四大成五根。而心王居中。能令眼视耳听。鼻舌身觉心意。则察因随色声。而有受想行识。故成五阴色为识为终。五阴翳彼湛。圆故有劫等五重浑浊也)。

    温陵曰。四大假幻妄之身。缚性为缠。五叠织见觉之妄。汩湛为浊。缠为生死根本。浊为惑业根本。故应审明。譬如清水。清水觉湛明性也。尘沙烦恼惑业也。性不相循。真妄染净异也。世间人非出世智也。故起惑汩湛。使性浑浊。

    (兴福曰。清水喻圆湛妙心。尘土灰沙喻五阴生法五叠乱真。故以五阴为独)。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至)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孤山曰。此浊依于色阴。夫四大五根五尘。同名色阴。今以眼根见空尘。而说者以浑浊义显故。何故名劫浊邪。以成住坏空四。皆名劫故。指见空名为劫浊)。

    温陵曰。觉非空色。由一念不觉妄见空相。以生发遍迷。故空见不分。以不分故有空无体。为杂于见也。有见无觉。为杂于空也。此起明初起混茫之相也。故为第一重。涅槃名无织。织者两物相涉。经纬造作之义。涅槃之体。自性清净。不涉众缘。离编织故。今以无空之体。织无觉之见。以无觉之见。织无空之体。乃妄见空而两无其实。即土失留碍者。不浑浊真性乎。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至)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携李曰。真性廓湛。本无见觉。由四大抟结。以成根隔故见觉生。而廓湛壅四大旋。而觉知生。是谓相织)。

    孤山曰。此浊依于受阴。夫领纳所缘。名之为受。而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于六受。六受为四大所壅。故令留碍。所以见不超色。闻不出声。四大为六受所旋。故令觉知也。二法交织。妄为受阴。以其见境领纳浑浊真性。故名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至)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长水曰。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习未来境界)。

    (携李曰。智识诵。习即智及相续。执取计名之事也。由是于性之内分。发六知根。容之外分。现六尘境。根境烦构。以恼湛性。名烦恼浊)。

    孤山曰。此浊依于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而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性发如见。谓能取六想。容现六尘。谓所取六尘之相也。以此相织。妄成想阴。既取着所领。则扰乱甚前。既浑真性。故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至)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孤山曰。此浊依于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界。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业。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温陵曰。生灭不停为行。行相迁流。故曰业运。妄想知见。即行阴体。诸行无常。故国土每迁。随趣受生。此所以为众生也。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至)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携李曰。见闻自湛圆而分。故元无异姓。众尘隔圆融之体。故无端成异。自性观。之同一真常。故曰相。知自用观之。互起生灭。故曰相背)。

    (吴兴曰。五浊从细至粗有生皆具。所谓生死根本虚妄灭生者)。

    孤山曰。此浊依于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也。元无异姓者。了别之心。惟一故。众城隔越者。六尘不同故。牵生六识。故云无状异生。性中相知。释上元无异性也。用中相背。释上无状异生也。眼不别声。耳不别色。是相背也。同异失准者。适言其同。则用相背适言其异。则性相知。故无定准。以此交织妄成识阴识住命。存识去命谢浑浊真性。故名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至)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吴兴曰。以圆湛之性。旋虚妄之心。斯盖修三止观。照二谛境。伏断生灭。证无生灭也。伏还下因该十信。然后下果通分满。静器即止观之心也。信前犹浅。入信渐深。沙土自沉。粗垢先落也。清水现前。三谛似显也)。

    (携李曰。众生之心。本来清净。如水之清。但为客尘所染。故浊耳。故曰此若无染杂。一切应自脱。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客尘烦恼染)。

    (孤山曰。一切变现。即随机所感。十界现形也俱是净用。故云不为烦恼。即用是体。故云皆合涅槃)。

    温陵曰。见闻觉知。六受用根也。常乐我净。涅槃妙德也。生死根本。五浊业用也。夫欲反妄契真。先当择去生死妄本。依不生灭圆湛之性。以成其功。如澄浊水。必于静器。以湛旋其虚妄。使伏还元觉。如以静沉其沙土。使清水现前也。此则初伏客尘烦恼而已。盖方旋之使伏。非真无生灭性也。及得其本元真明之觉无生灭性。则无明之根本永断。而觉湛明相。于是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如去泥纯水。一任搅淘。无复汩浊。乃可为因地心也。因心如此。则果地修证无有不圆。涅槃妙德无有不合。故因心不可不审也。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至)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补注曰。初义审因地发心。故指五浊业用。为生死根本。即虚妄灭生者也。令其择之旋之。而依圆湛不生灭性。以成其功也。次承令审烦恼根本。兼含选择圆根之意。故下即指六根媒贼劫家。为烦恼根本。而继以世界相涉之义。备显六根功德数量。定其优劣。次第发扬。令知所择耳)。

    泐潭曰。无明发业。爱取润生。六识能作。梨耶能受。潜为烦恼根本。发为虚妄根尘。知之乃可降伏。降之乃可取果。发业润生。指烦恼也。谁作谁受。推根本也。意显六根。自作自受。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至)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吴兴曰。外之六尘。内之六识。皆由眼等。引发和合。故云六为贼媒。所起烦恼。害如来藏。故云自劫家宝。由六根所起烦恼故。发业润生乃有无始众生世界等)。

    温陵曰。汝观下。释上须知其处也。引空义者。谓除无结则无解。而孰能无结哉。则汝下。示虚妄根尘颠倒也。眼等六媒妄根也。媒引六贼妄尘也。自劫真性颠倒也。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至)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资中曰。此据六根了别之性是同。故云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下。对六尘了别之用有异。所以功德全关不等。前文云。性中相知用中相。皆不其然乎。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沇公非之。节公是之。而敏又谓。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中。具十如是成千二百。然佛旨难测。人情异端。亦无的据。谁为至当。至于资中孤山长水。但合数而已。皆变叠不同。余虽别解。亦未敢配其法相。来哲无党。惟善是从)。

    (补注曰。上下无位者。指着上下。皆是四方之上下也。除此别无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谓四隅之中也。隅以两方交接而得名。既一偶而属两方。故曰无定方也)。

    温陵曰。众生世界亦具四方。即左右前后是也。世者。三际迭迁。界者。各从定位。界位有十。世数有三。一身所具。理自互涉。故曰身中贸迁世界相涉。界方虽十。常数惟四。三四互涉。故曰宛转三世流变。故有三叠。自一叠十。十叠百。百叠千。成千二百。六根各具。然此权依世论。以显妙用大略耳。若夫六解一亡。互用圆照。则何数量所及哉。

    吴兴曰。此约十二迁流变易。共成三重也。一十百千者。通举增数之法耳。谓增一为十。增十为百等。今且以方涉世。明三叠者。第一约四方。各论三世。共成十二也。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成三十。南西北方亦复如是。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于东方三十。变十为百。成三百。三方亦尔。四方各三百。成一千二百也。以世涉方。其例可解。斯盖如来只指凡夫六根根尘相织世界相涉。从粗至细。且至三叠。以彰厥德。大意令知现前见闻觉知。刹那刹那皆涉方世粗细之相也。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至)当知眼惟八百功德。

    (资中曰。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今眼所见。前及左右。三方已成六百。并前二隅二百。共成八百惟后方二百及后二隅二百不见。故云三分之二也)。

    温陵曰。先显织妄。欲明根结之始。次辨优劣。欲明耳根圆通。使知所选也。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至)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泐潭曰。前言六根了别之性同。所以功德各千二百此言六尘了别之性异。所以功德全阙不等)。

    温陵曰。能周听故功全也。动若等者。随彼之动。则似有近远。在我之静。则周聪无边。

    如鼻嗅通出入息(至)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长水曰。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于中交。故惟八百)。

    温陵曰。出能取香。入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阙中交。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至)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孤山曰。取去言说。不论尝味。若取尝味。其功则劣。以合中知故)。

    温陵曰。世出世智所知之境。惟舌诠显。其言虽局。其理不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至)当知身惟八百功德。

    (孤山曰。离一合双者。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待能觉有违有顺。故具二分)。

    温陵曰。离阙一分。合全二分。曰离一合双。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至)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吴兴曰。曰意根了境通于三世。谓过去现在未来也)。

    真际曰。意识独生。遍缘诸法。故云默容。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至)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真际曰。眼耳以离中取境。鼻等以合中知法。离则境远为深。合则境近为浅)。

    温陵曰。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奔境。名生死流。逆之而入。反流全一。名不生灭。六受用根。即上所明者。循圆则合性而深。不圆则离性而浅。深浅相辽。故迟速之功。日劫相倍。夫欲速返。须择圆根也。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至)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温陵曰。得圆自在慧。则十八界无非圆通。然下劣初机未去圆。且自一门而入。一根无妄。则六皆清净。不惟悟十八界尘尘刹刹皆圆通矣)。

    吴兴曰。六湛圆明等。指六根。妄明功德。全是真明。本性所具。由真具故。所以妄具。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孤山曰。见谛所断之惑。即八十八使也。修道所断之惑。即八十一思也。生住异灭。即同体无明也。分剂头数。谓初住以上至于妙觉。四十二品也。虚习犹云妄惑也)。

    温陵曰。湛圆因惑而分。一六因惑而生。故将告一六之义。先与辨惑之。小乘见道门。断三界嗔痴等十分别惑。乃证初果。故曰已得陀洹已灭见惑。修道门。断三界贪嗔痴慢。四俱生惑。亦曰思惑。此乃根中累生。无始虚习。三果乃断。所以阿难未知也。况此根中。更有生住异灭诸微细惑。共分剂头数。尽此惑六。湛乃圆。

    (又非阿难所知者断)。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至)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孤山曰。金刚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此即六销也。犹未亡一者执有涅槃也。以小乘所证也。是无明故)。

    (资中曰。不因六尘所造新业。名得六销。尚迷六根而为一体。故未亡)。

    泐潭曰。耳不见。足无语。不可以为一也。耳闻法而身口同。不可以无六也。既无定趣。则一六之义。非本元有由颠倒生。须陀洹已断粗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得六销。而尚滞法。执是未亡一也。以后文证之。此乃方得人空。而未能成法解脱。至俱空不生。乃亡一矣。然小乘必销六。然后亡一。大乘直亡一。使六自消。叔世穷道。虽曰得妙。竟涉离微。求其真能亡一者。不可多得。覆寻圣言。深有所发。

    (吴兴曰。沇师所解一体之义。异乎涅槃。但一义未明耳。应知下文见精乃至。知精元是一体)。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至)六文用根亦复如是。

    (资中曰。太虚空下。喻一六义生。彼太虚空下。喻本非一六。例合后文。由明暗等。至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等。即一六义生也。汝但不循下。至随拔一根五粘圆脱。即本非一六也。即正释阿难一入六净之疑也)。

    温陵曰。虚空本非同异。喻圆湛本非一六合器除器喻一六义生之由也。知虚空之同异。是非子无所立。则一六并亡。而圆湛不分矣。一六既无。而现有六根者。由粘湛妄发耳。故下原其妄发之源以示之。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至)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吴兴曰。粘湛发见者。由明暗等尘染。起净性也他皆放此)。

    温陵曰。见精眼识也。色眼尘也。二者妄结。以成眼根。此根之元。搅四大而成体。以未奔境。故名清净。方是之时。如葡萄而已。盖体虽具而识未流。所谓但如镜中无别所知者。是也。及乎流逸奔境则染。故转名浮根四尘。而不名清净四大。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至)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携李曰。新卷叶有窍而已)。

    (真际曰。外拔六根。内冥真性。使闻见合而为一圆湛。开而遍应。则诸根互用。虚妄全消。所谓非汝六根互用。开合则此妄想。无时得义。在断惑灭。乃知拔根。义在断感)。

    (资中曰。常性为恬。奔味为变。初生之月。偃然舌相。如之皆喻无情之物者。明体虽具。而识未流也)。

    (长水曰。觉精身识也。腰鼓?徒有触体。未有触用。喻清净根元也。?喻根元。则鼓喻浮根。元因浮根。然后流如?。因成鼓。然后触)。

    (携李曰。暗室之见。亦有体而已。识未流也)。

    孤山曰。粘湛发知者。妄虑知也。根元下。此眼肉团。心根为虑知之所托也。故胜义根还是清净四大。如幽室见。即浮尘根为意托附。如处幽室。正法念经云。如莲华开合者。是也。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至)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温陵曰。是以汝今下择上因妄发故。六皆虚妄。苦离六尘。悉无自体)。

    孤山曰。由彼觉明真明也。有明明觉妄明也。迷彼真明。故云失彼精了。成此妄明。故云粘妄发光。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至)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吴兴曰。寄二种根。觉明开发。故千二百功德根根互用也)。

    (孤山曰。用有真似。似如法华真如华严)。

    温陵曰。彼十二相能粘六根。障湛明故。拔一根而本明发。本明一发。则妄粘皆脱而圆矣。粘妄则由前尘循浮根。故成隔碍。脱粘则不由不循。特寄根而已。故能互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至)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携李曰。引证拔根之用。兼举六人。以明六妄皆能圆拔。则真精可纯而独照。所谓一耳目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

    (孤山曰。殑伽河名。此云天堂来。以其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那律等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何况圆脱。岂无互用)。

    温陵曰。那律尊者。因精进失明而能见。贤喜龙王。无耳能听。恒河之神。无鼻闻香。骄梵受牛哨报。故曰异舌。舜若多神主空神也。其质如风。而能觉触。修灭尽定。得空寂者。意根斯灭。如大迦叶。虽灭意根。而能了知。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至)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资中曰。失彼精了。由尘起见。则根境成碍。故脱粘圆拔。真光莹发。则浮尘幻相。如汤消冰。成一圆融。清净宝觉。真智如汤。妄念如水。聚见于眼。则圆明。有见之时也。急合而暗。则暗成无见之时也。六根头足既黯。然无见而触之。一一能辨。同于明时。由是验之。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人人具有。但脱粘消尘。自成圆妙矣)。

    吴兴曰。真智如汤。妄境如冰。了妄即真。化成知觉。前明知觉不由于根。故举那律无目能见等。今示真觉。不假于缘。故指世人暗中有辨也。彼人即指合眼之人循体。谓绕他人之体。知觉是同。言暗中知觉与明中所见不殊。凡夫尚有不假明缘而能有辨。况圣人真觉何藉缘发乎。缘见下指妄。不明下显。真略示明暗。诸缘例尔。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楞伽经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有空如来藏。有不空如来藏。宝积经曰。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河沙佛不思议法。空不空如来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后二随用得名。独空如来藏为其体。故为果号)。

    (携李曰。菩提正觉性也。涅槃断德体也由无变异名真如。为觉本体名佛性。体本清净。名庵摩罗。烦恼不居。名空如来藏。清净显照。名大圆镜。皆果上妙德。○菩提常觉。涅槃常乐。真如常然。伏性常知。庵罗常净。空藏常虚。镜智常明。皆法上真体)。

    温陵曰。离幻复真。常住不坏。名常住果。而见听六用。离尘无体。是断灭法。依断灭因。求常住果。乌得相应邪。此误认缘尘。迷失常性也。由失常性故。难契常果。实修证大患故。须难明也。诸佛所得曰菩提。寂静常乐曰涅槃。不妄不变曰真如。离过绝非曰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着。曰庵摩罗识。一法不立。烦恼荡尽。曰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无分别。曰大圆镜智。庵摩罗此云无垢。即第九白净识也。此已成智。而名识者。以能分别故。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至)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温陵曰。复揣六用疑若断灭而反以佛说湛常为不诚。而近乎戏论。不得为真实语者)。

    即时如来来罗睺罗(至)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温陵曰。此但无声。非谓无闻。必再击叠问者。欲令审辨而有悟也)。

    如来又来罗睺击钟(至)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温陵曰。上答为倒。此答为正。盖声有生灭。闻性常在迷情不了。以闻同声。是以常为断也)。

    佛言阿难及诸大众(至)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吴兴曰。前阿难通疑六根离尘无体。云何将此断灭为因。欲获常果。如来所以别显闻性为常者。诚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资中曰。欲表圆根。正修方便。故扣钟验闻。以显耳根常住。为一门深入之本。闻无生灭境有生灭故声闻各问。令审辨也)。

    温陵曰。声尘或有或无。闻性未尝有无。所谓声无亦无灭。声有亦非生。此即不生不灭真常性也。夫知无者。亦因闻根。不可谓无声则无闻也。是故阿难下。牒上显常也。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至)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吴兴曰。所举寐事。□妄识至昏。而真性不昧也。复恐惑者谓。寐虽不昏。死岂不灭邪。故重示云。纵汝形销性非迁改)。

    温陵曰。此验劳生虽在倒妄。生死常性不昏不灭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吴兴曰。通别二惑。俱名尘垢。真似所证。皆号法眼。此眼具五方。曰清明)。

    泐潭曰。不悟性常故。逐诸生灭。能守常性。常果可冀矣。前令审择常性。为因地心。而阿难牒难故此结告也。常光现前。根尘销落者。谓得其常心。则妄尘自灭。妄尘既灭。法眼自明。以此为因。则七常住果于是可获。故曰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孤山曰。阿难言俱生灭者。以无明果相言之。佛以立知见为本。以无明因相言之。知见谓增损诸还等见)。

    (补注曰。世之疟病。隔日而发。为其病根未除故尔。喻有学声闻。通惑虽破。而别惑病根未除也)。

    携李曰。前第二义门。令审业。云不见所结云何如解。故此牒而请。诸无明通根本枝末也。始无所始。故名无始。俱灭俱生者。积迷不觉。而为生住异灭。妄相所迁。根本之惑。方能暂伏。旋复旋发。未能永断。故如隔日疟。由不知结解真要故也。同体无明品数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诸生灭去来。常在妄中。故曰俱无明。即愚痴也。俱舍以疟为无明故。唯识以愚为无明故。婆娑以不达不解不了为无明故。身心结惑。实未来若难之本。解结之元。实免。脱轮回之要。此阿难之所以复请也。

    (吴兴曰。将明第一义谛圆明显德故。问。解结因缘。而为此经发起所结之元。即无明根本也。此无明根本。乃第一义谛中所治之惑)。

    尔时世尊以阎浮檀(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携李曰。各放宝光。表同破无明也)。

    (泐潭曰。生死结根安乐妙常者。显无二之体也)。

    温陵曰。先摩其顶者。表无上开示也。六震者。动起踊吼震系。表破六根妄结也。诸佛顶光灌释迦顶者。示同发明无上顶法。异口同告者。示诸佛脱生死证菩提。皆由斯要也。俱生即根本无明也。生死妙常同因六根者。知见立知。故轮生死。知见无见。即证妙常。如下所明。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至)云何是中更客他物。

    (吴兴曰。根尘识三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同源。凡夫迷真故缚。圣人悟真故脱。迷悟虽殊。始终理一故。曰无二同源。必兼识性虚妄必具根尘。文绮互也)。

    (吴兴曰。尘相通指。六境知见。略示二根。根境对论。摄十二处。斯皆两法相涉。内无实性。故喻若交芦)。

    泐潭曰。根尘相因而有。故曰同源缚脱。由此而起。故曰无二。梦识无初。故譬空华。物境成有。故由尘发。知因根有相。此根尘识。譬如束芦互相依倚。虽粗有相。其体全空。故曰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既无自性。则随缘转变。故于知见立识知之心。则结为无明之本。于知见无见觉之妄。则解为涅槃真净。既曰真净。岂容立知。故曰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总示妄结依根尘识起。但妄识不立。则妄结自解。是为解结真要。所以学道。务去识情也。

    (真际曰。知见立知。示无明本始也。知见无见。明解结之门也。灵知性见。本六用之菩提。体本真净。故中不容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至)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无为下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上言如幻助成空义耳。今云。空华正显虚妄也。且识性是有为起灭之法真性反此。故曰无。为无起灭。既云虚妄。即是不实。故喻如空华。旧以前二句破有为。后二句破无为。出掌珍论)。

    吴兴曰。真性即根尘之源也。有为即缚脱之相也。若真性在迷。能生九界根尘之相。名之为缚。若真性出缠。能起十界根尘之用。号之为脱。此缚与脱。皆即真而俗。故曰有为。亦即俗而真。故曰空也。缘生故如幻。释成有空义也。有为之法。皆从缘生。凡夫以惑业为缘。圣人以机感为缘。二缘所生。俱是假名。故云如幻。此颂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也。

    言妄显诸真(至)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吴兴曰。前长行但破于妄。今复恐舍妄取真。故重遣之)。

    (泐潭曰。净名云。有为无为二。若离一切数心如空虚。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即此意也)。

    携李曰。起灭之法皆无。则妄识元。无此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妄法既无。真亦不立。若言妄显真。真还同妄。真与非真。尚犹双非。见与所见。云何复存。当知俱无实体。若交芦耳。此颂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也。

    孤山曰。诸之也。语助耳。言根尘虚妄。则显涅槃真实。对妄说曰真。待对不绝。真亦成妄。故云二妄。犹非能遣也。真非真所遣也。非真即妄见。即是根所见。即境对妄说。真犹皆遣荡。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中间谓根境二法体中无性也。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至)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长水曰。净名云。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脱。是为入不二法门)。

    吴兴曰。欲明解结。泛举所因。所因者。六根也。前诸佛同告云。汝欲识知生死结根。乃至速证安乐解脱。惟汝六根。更非他物。似同此义。

    孤山曰。汝观下。重牒前喻。令审观也。言空则芦有外相。言有则芦中本空。以喻根境妄执似有其体元空。迷晦下。颂知见立知及知见无见等。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温陵曰。蹑前结解解之义。起后圆通之文也)。

    孤山曰。六解则根拔。一亡则湛圆。选得圆根。则入圣流。证圣果矣。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深密经曰。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即此识也。暴流即生灭性。从习所生。由此识性。全离取舍。但是自心)。

    温陵曰。陀那下。颂根结初起之由也。陀那此翻执持。执持种子。发起现行。即第八梨耶。含藏种子为习气。积生识浪为暴流。湛由是分。结由是起也。此识依真如合生灭。杂乎真妄之间。故曰真非真也。若以为真。恐迷妄习而自误。以为非真。恐迷自性而外求。故权小教中皆不开演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至)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资中曰。此颂解结入圆之要也)。

    温陵曰。一切诸法惟心所现。而于中取着。妄成根结。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由妄取故。有幻非幻。若不妄取。非幻亦无。非幻尚无。幻法何有。幻法不立。则根尘顿净。圆通现前矣。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至)一路涅槃门(偈文止此)。

    (孤山曰。弹指超无学。显三止之功也。若入地住。则超小乘阿罗汉位。纵入相似。亦超无学。以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又纵在观行。亦起无学。如太子处胎。贵压群臣。频伽在鷇。声逾众鸟)。

    温陵曰。此结颂也。此之法门。于净不着。于染不污。名妙莲华。根境结惑。拟之则销。名金刚王觉。即为无为。亡情绝解。名如幻正受。依此修进。一弹指间。可超无学。而入圆位也。阿毗达磨。云无比法。十方如来。迥出生死。速证寂常。莫不由斯。故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薄伽尊号。具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吴兴曰。祇夜云应颂。又云重颂。即颂上长行也。伽陀云讽颂。亦略云偈)。

    (长水曰。由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故此疑之)。

    温陵曰。不因长行。但讽美而颂之。二颂合明。故云杂糅精莹。此指能诠也。妙理精彻。此谓所诠也。

    温陵曰。无遮大悲。言其博济也。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则真妄两忘。称性之谈也。沉垢。微细结惑也。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至)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补注曰。由阿难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故如来示一巾成六结。令悟六解则一亡。示绾结之有次第。令悟舒结之。有伦次也)。

    (资中曰。巾喻真体无二。结喻六用妄□。故以六也)。

    温陵曰。涅槃僧里衣也。僧伽梨大衣也。劫波罗云时分。即夜摩天所献巾也。绾萦结也。巾喻一性。绾喻妄动。结喻六妄。一一详问者。使误凡所妄动。皆为结业也。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至)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补注曰。此节谓六结若存。则伦次不容杂乱。下节言六结若解。则一六俱亡)。

    (吴兴曰。同谓一真之性。理本无差。辟巾之体也。异谓六根之精。事用有别。如巾之结也)。

    泐潭曰。一真如体。无异无同。六妄结根。确然异执。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至)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吴兴曰。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随缘故。在眼曰见精。在耳曰听精等。此皆如第二月。捏所成故。若能随根脱粘内。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如解结已。巾亦无用)。

    温陵曰。不成谓是非锋起。不成一体也。愿乐一成。莫非解除。结惑不生。则同异圆泯。故曰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至)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吴兴曰。知见发妄。此属能见。之相。劳见发尘。即对所见之境。惟妄与劳。五住备矣。如劳目精下。双喻其义。一切世间下。示尘劳之相。狂华谓无而妄有)。

    温陵曰。前明所结惑业之理。此明能结狂妄之心也。狂心之结妄境。如劳目之见狂华。故曰皆即狂劳。

    阿难言此劳同结(至)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补注曰。上节心性狂乱等。示其根结之由。展转虚妄此节掣巾等。示其解结之方也)。

    (真际曰。左右喻生死涅槃二边。行人执而不结。故如双结。结心者喻观中道。则二边俱解)。

    吴兴曰。左右牵掣。俱不能解。喻观二边。皆不能破根本无明。凡夫外道。以断常为二边。二乘菩萨。以空有为二边。虽曰伏断。犹存巾结。若欲除结。当于结心者。知见立知。即名为结。观知中道。是谓结心。结不离巾。解之则一。知不异道。亡之则中。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至)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吴兴曰。既令解结。当于结心欲使选根。而修圆行。故示佛法从因缘生。反显若无因缘佛法无由而生也。如前文云。辟如琴瑟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则圆修定慧。是今因缘。若三藏中。事六度等皆是世间和合粗相)。

    (泐潭曰。知因从缘出。至雨滴皆知。此明如来觉法皆尽证。其所说皆诫谛语。选择六根者。前文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令选择)。

    温陵曰。令依出世正智。审择根结本因而解之也。若得正智。不惟能知根结本因。虽沙界万类。皆了元由矣。世谓六凡出世。谓四圣知此。十界皆因于心。随无明之染缘。则出九界。随教行之净缘。则出佛界。故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涅槃云。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佛有权实二智。实智冥理。权智鉴物。发明世出世法。乃至知其种种元由者。皆权智所鉴也。既于情无情。照了不昧。显今所说解结之法。及选根之义。悉是鉴物宜然。固无差谬矣。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至)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资中曰。此示六不顿解必由其序。悫师云。意明六根不可齐观。但依一根入证。自然六斯会经意焉)。

    吴兴曰。绾巾成结。虽有次第。粘湛成根。必无伦绪。故不可以喻而难于法也。盖言见闻觉知六用差别。如次第绾生也。选择六根。随于一根发观。如次第而解也。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至)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吴兴曰。小乘析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后会入空平等理。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今言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亦犹前文如澄浊水。沙土自沉。盖任运而然也)。

    温陵曰。了烦恼结。皆由着我。则于我无著。离烦恼障。是得人空也。了所知结。皆由着法。则于法无著。离所知障。是得法空。名法解脱。人法双解。是名俱空。而俱空亦泯。心无所起。是从正受。得无生忍也。观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先得人空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即俱空不生也。生灭既灭寂灭即现前。即得无生忍也。

    (携李曰。如是三空。皆以中道而为观体。苟非此者。何异解巾左右牵掣乎)。

    阿难及诸大众白佛言(至)惟垂大悲慧我秘严。

    (长水曰。此阿难问词)。

    (真际曰。二十五圣于根尘七大。各悟圆通。是知本根冥乎万法也。佛不显说。而因众敷陈。是谓冥授也。退藏密机。即息虑凝心也)。

    温陵曰。慧觉圆通。存乎一心。已蒙开示。故身心皎然。圆通本根。冥乎万法。犹未通达。故冀佛冥授也。密言即发明慧觉之言也。秘严即圆通本根秘要也。慧觉圆通。我固有之。故虽因密言还同本悟。若不开秘严。则与未闻无异。故别求开示也。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至)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孤山曰。五阴六入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欲题菩萨万行。故寄选根。令二十五圣开众妙中门。究竟圆通真实。革小乘于后心。根大衍于初会。又曰。此下二十五圣观十八界。及以七大。乃是开合之殊耳)。

    泐潭曰。圆通二十五门。即十八界七大也。七大自十八界开故。此不言夫根器万法。惟十八界七大摄尽。故此备陈。欲令行人于根身器界种种法上。颠沛造次。得真圆通。无少滞也。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携李曰。从于音尘默悟圆理。此依内证。故名曰密。即如如智证境自性也。一尘密证。诸尘圆契。故曰圆通)。

    (孤山曰。妙音密圆者。密悟圆理也)。

    孤山曰。阿若多因声圆悟。故曰妙音密圆。下云妙色密圆。妙香密圆。因味觉明。妙触宣明。妙法开明又意同此二十五门。初标声尘者。先此方教体也。鸡园无忧王造以迎佛也。

    吴兴曰。如来说法。初中后妙。岂彼妙名。便同法华之妙乎。只如下文说。缘觉声闻云胜妙现圆。及胜性现圆。又说大梵善见身心妙圆。及妙见圆澄。岂此妙圆亦同圆觉妙明之性乎。应知如来先令诸圣。次第说竟。后告文殊言。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斯则开权会实之正文。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南岳师曰。观五阴理性。名性念处。故杂心论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定。诸受及心法。亦复如是说。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者。由多贪欲。修对治法。成就九想。发真破惑。即坏法罗汉也。九想成时。得慧解脱。于诸色相。发明无漏。故云妙色密圆)。

    温陵曰。优波尼沙陀。此翻近少。亦云尘性。谓微尘是色之少分也。因尘悟解。故得此名。昔多贪欲。佛令作不净观。

    长水曰。因观色尘。本如来藏。故曰悟诸色性。

    吴兴曰。不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