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刻三续玄言释经精解评林卷之一 恕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史 漪园 焦竑 弱侯父 纂

    太史 如冈 陈懿典 孟常父 校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一

    (补注曰。梵语。首楞严。乃大定之总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坚固)。

    温陵曰。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其用无作。孰为万行。无因无行。无修无证。无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毕竟坚固者也。特以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使明本妙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证了义。使悟究竟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证果。乃至具足菩萨清净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即能诠之文而已。诠犹筌也。知经为筌。则从而释之者皆筌也。非鱼也。学者慎勿执筌鸟鱼。然后首楞真经可得矣。

    (古师云。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尔差殊。为法所缚。得此定时。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事法当处寂灭。即时常住心。故云究竟坚固。韶国师云。心外无法。满自青山。亦此义也)。

    如是我闻(至)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温陵曰。室罗筏。或云舍卫。新翻丰德。以国丰四德。一货财。二欲境。三多闻。四解脱)。

    孤山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室罗筏乃舍卫也。祇云祇陀。华言战胜。乃太子生时。与外国战胜。因以立名。桓。即林也。精舍。即须达买园造立精舍以施佛者。比丘含三义。乞士。破恶。怖魔也。

    长水曰。千二百五十人者。初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一千。次度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众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一无所证。才遇佛。即得上果。故感佛恩。常随佛化。为常随众也。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至)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凡经序众。皆随缘起。此经以阿难起教。示堕淫室疑。若未能住持佛法。善超诸有。亏威仪污戒律。不堪遗嘱度生。拔济未来。故因叹同列之德。以显阿难示迹实无亏污。意在拔济也)。

    孤山曰。无漏者。内冥中道。不漏落二边也。准涅槃四依品。十地菩萨名阿罗汉。

    温陵曰。华严叹众。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所谓佛子住持也。法华叹众。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谓善超诸有也。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随刹现身正容悟物也。从佛转轮妙湛遗嘱者。道能助化。德足利生也。而又严毗尼而作范。示应身而度生。意非利彼一时。直欲拔济未来。使皆超诸有尘累耳。此阿难同列之德也。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至)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孤山曰。诸经列名不同。尚年腊则先陈如。尚声德则先鹙子。今从尚德之例也)。

    长水曰。舍利此云鹙也。弗即子也。其母名舍利。以其眼黑白分明。转动流利如之。故连母为名。目犍连姓也。此云采菽氏。名拘律陀。此云无节树。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乃舍利弗之舅。常论胜姊。姊怀鹙子。论即不胜。知怀智人。寄辩母口。遂往南天。学十八经。无暇剪爪。号长爪梵志。学毕还家。而甥已为佛弟子。起大憍慢。往佛所夺之。佛令立论义墯负愧。得法眼净。成阿罗汉。获四辩才。富楼那父名。此云满。弥多罗尼母名。此云慈。今连父母名。名云满慈子。须菩提云空生。生时库藏皆空。占者云。既善且吉。故亦云善现善吉。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空。

    (弱侯曰。众有千二。特举六名者。表入法大旨也)。

    (行简子曰。尘性空者。谓于六尘中。了悟色性也)。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吴兴曰。并其初心。正似师徒共集实部行也)。

    长水曰。辟支具云辟支迦罗。此云独觉。亦云缘觉。独但自悟。缘依教悟。独觉自分二类。

    孤山曰。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也。

    温陵曰。自有愆失。恣任僧举。曰自恣。九旬禁足。莫由觐佛。故于休夏。恣决心疑。自恣决疑。皆所以考九旬德业也。钦奉如来。而称慈严者。慈以恩言。严以威言。宣示深奥。所以为楞严发起。如法华以无量义为发起也。伽陵频伽仙禽也。其音和雅。佛音如之。文殊此云妙德。表根本智。楞严会上为择法眼。故居上首也。

    (温陵曰。经所谓独觉其利根者。曰麟喻。喻麟之独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其钝根者。曰部行。亦出无佛世。部党而行。师徒训化也。缘觉依佛教观十二缘。作流转还灭二种观法者也)。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孤山曰。波斯匿。此云胜军。

    温陵曰。匿王。舍卫国王也。宫掖。王之内庭也。于内庭延佛。敬之至也。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至)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长]兴曰。刹帝利王族。旃陀罗云杀者。即屠脍淫酒之家)。

    温陵曰。其叙其误墯淫室之由也。律制。僧远出。侣须三人。一上座。一轨范师。所以严行止。防误失也。钵曰应器。最后檀越谓未饭僧者。平等之慈。于己等心而化。使彼等心而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所以能成无量功德。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李曰。摩登者。即秽而彻贱。阿难既无拣择。所以误墯也)。

    (长水曰。摩登加义翻本性。下经云。性比丘尼是也)。

    温陵曰。摩登伽。妓女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所传幻咒名先梵天。实妖术耳。淫躬怃摩将毁戒体者。以身逼近。将毁净戒之体也。后云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则将毁而已。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补注曰。一经大分。准常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齐此。下文为正宗分。盖阿难返省前非。启请妙奢摩他等。正是正宗之发端也)。

    资中曰。如来常仪。受请斋毕。皆为说法。今既速归必有所为。

    温陵曰。顶门为无上果。光有百宝色。谓之无畏者。能摄魔外。物无以胜也。世尊不自说咒。而于顶光化佛说者。示此咒乃无为心佛无上心法也。

    真际曰。环师于正宗一分。又科为五。初见道分。始于此。而止于第四卷中。二修道分。始于第四卷中。而止于第七卷。三证果分。始于第七卷末。而止于第八卷中。四经分。在证果分后。五助道分。始于第八卷中。而止于第十卷末。正宗文竟。遂入流通。而卷终焉。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至)遐坐默然承受圣旨。

    (补注曰。奢摩他等三名。乃楞严大定之名也。昔孤山尝用天台三止配之。一曰体真止。止于真谛。二曰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三曰息二边分别止。正于中道第一义谛。以止属于定故也)。

    温陵曰。奢摩他者。寂静之义也。三摩者。观照之义也。禅那者。寂照不二之义也。义立三名。体惟一法。举一具三。言三即一。三互融故谓之妙。如是妙修。方曰楞严大定。此乃一经之要旨。趣理之玄门。阿虽昧之。是以遭难。至是始以多闻小慧为限。而以楞严大定为请。虽以大定为请。然如来下文所示。别无其方。始则决择真妄。次则真妄和融。乃至会通藏性。深穷万法。直至第四卷中。皆是发明究竟之圆理而已。盖此圆理乃大定之本也。

    (吴兴曰。最初方便者。阿难所请。有通有别。通谓奢摩他等。是诸佛成道之法也。别谓最初方便。即当机发行之由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孤山曰。见相实有。生灭宛然。缘此发心。安趣常果。故下经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温陵曰。阿难此云庆喜。斛饭王之子。如来成道夜生。净饭既闻太子成道。斛饭又奏。宫中生男。举国欣庆。因名庆喜。是佛堂弟。故云同气共本也。天伦兄弟也。

    吴兴曰。阿难既厌多闻。而欣妙定。如来欲谈是义。先诘妄缘。故门发心见之由为止散入寂之本。迷解之要。并在于兹。

    (补注曰。阿难见相。乃缘尘分别之见。其所发心。即妄想攀缘之心。后文七徴八辨。重重逐破者此也)。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资中曰。体性坚凝。不涉尘妄。名常住真心。妙圆离垢。无诸昏昧。名性净明体。众生由不自知常心妙体。妄缠爱想。故有轮转)。

    孤山曰。常住真心。即下文如来藏心圆融三谛也。用诸妄想。谓九界众生。不达此三本无一念。于是六趣见其俗。二乘见其真。菩萨见其中。皆由不了圆融。妄生取着。故致轮转二种生死。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至)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长]兴曰。道固坦直。因妄而曲。将曲研穷正道。革去倒妄。故以直心言之。直则道可径造矣。一道谓皆以直心也。○此因发其病而药之也。○用我心目。便生种种妄想)。

    泐潭曰。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识虚妄。犹如空花。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惟迷于法空。亦起我人见爱。故后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生死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徴。令知虚妄。

    (?李曰。问谁为爱乐。穷妄本也。答因心目。显妄本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至)惟心与目今何所在。

    (泐潭曰。妄心妄见。本无实体。由攀缘起。是谓无始生死根本。故须识其所在)。

    孤山曰。王譬真心。贼譬妄想。真为妄转。如国被贼侵。发兵讨除。喻修大定。汝合国王。心目合贼。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自此至第三节。是阿难以心在身内。佛以不见腑脏为破)。

    温陵曰。谓心在内。目在外。自众生至如来。阿难皆然。文宜见也。异生有十二类。除土木空散非心眼伦也。

    补注曰。浮根四尘言眼也。详见第四卷中。

    (真际曰。眼根外浮。假地水火风四尘以成。及其散也。复归于尘。故以尘名)。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至)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吴兴曰。在内之心。必应见内。故以堂中先何所见为问)。

    温陵曰。定内外境。欲明在内之心。当次第见。定先后见。欲破在内之心。不先见内。汝瞩等皆且引事辨定。下乃牒破。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至)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补注曰。前文双呈。心目所在。今乃先破妄心。虽曰破妄心。而但言此心无有处所。却不显言此心妄者。要引阿难处处推呈。令其情尽而理穷也。由是直至七处徴心之后。始告之曰。此非汝心等。然则七处逐破者。且破妄心无所在也)。

    温陵曰。心在身内。合见身中。颇犹可也。引众以问。决不能也。心胃内藏。纵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不晓。既不内知。果非在内矣。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至)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自此节至第二节。是阿难以心在身外。佛以身心相离破之)。

    (补注曰。前云受请。今言从我乞食者。提奖阿难。在赴请日。为彼演法。事应隔宵。故指即日。循乞为例。我已宿斋者。即我一人已饱也)。

    (温陵曰。一人不能饱余人者。喻外心不能知身也)。

    温陵曰。因破非内复生妄计。谓心在外。彼食不能饱。此则外心不能知身矣。宿预也。食有四种。抟即段也。有形段可抟取。拣非思食识食等也。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至)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吴兴曰。兜罗此云细香。其绵色如霜。佛手柔软如之)。

    (孤山曰。见手在目。分别在心。则心非外明矣)。

    温陵曰。身心相外下。辨非外也。我今示汝下。验非外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自此至二节。是阿难以潜根内为词。佛以乖琉璃笼眼之喻破之)。

    (长水曰。眼见琉璃。心不见眼。纵能见眼。眼即成境。根既成境。岂能随即分别)。

    长水曰。琉璃喻根。眼喻于心。眼根色净。不碍于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至)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泐潭曰。不成随者。前云随即分别。今眼为所见。则随义不成)。

    真际曰。此责阿难有法喻不齐之过。喻见琉璃。法不见根。纵许见根。根即是境。若是境者。不得言随。以前文云。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故。

    温陵曰。事理俱违。非潜根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泐潭曰。白虎通云。五脏即肝心肺肾脾。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肠为心府肺府也)。

    吴兴曰。初计心在身内。佛以不见腑藏为破。次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离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璃笼眼之喻。今立内外。欲免前三之过也。何者。良以有藏则暗。故见暗时即名为内。何必须见内之物耶。有窍则明。故见明时即名为外。岂应更责外不相干耶。内外若成。自显此心不在一处。亦异潜根也。然则虽云见外所执心体。还成在内。以开眼见明。不同灯在室外故。

    (温陵曰。复计心在内。故以见暗。为见腑藏也。下约三节破之)。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至)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泐潭曰。有五神之藏六化之腑。三焦即六府之一。能化五谷。分润腠理。有上下清浊之别。故曰三焦)。

    温陵曰。汝当下。问之。若与下。难之。若不下。结也。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至)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此谓眼但外见。无容内对。若可内对开眼时。何不见汝之面乎)。

    温陵曰。眼前之境名外见。身内之境名内对。前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见而成内对。即是眼能返观。且合能返观身中。则开应返观己面。若不尔者。义不成矣。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至)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温陵曰。展转辨明。无返观理也)。

    (吴兴曰。是故应知。下不可言见。明为外者略也。又见外为成见内。今从正计结也)。

    携一曰。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者。既在虚空。自非汝体也。若执两皆有知。则成两体矣。

    阿难言我尝闻佛(至)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真际曰。此盖即心是境。即境是心也)。

    (孤山曰。心生法生。境从心起也。法生心生。心逐境迁也)。

    兴福曰。阿难识一念之妄。则变起根身器界。是心生法生也。又以境界风动。则识浪腾起。是法生心生也。

    温陵曰。以心法相生。则随境思惟。即是心体。心法合处。即为心在。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至)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十九界者。首罗长者言。我先说四谛法。是说不真。今为汝更说五谛六蕴十三入十九界。阿难闻已。寻思法相。都无此理)。

    温陵曰。以即思惟体为心。特浮想耳。故难其体之有无也。设若无体。则空有其名。云何随合。如十九界七尘。特空名耳。设若有体。当何所在令挃身而验。明体实无在也。挃犹触也。

    阿难言见是其眼(至)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孤山曰。阿难此言。谓心但能知。不可言见。曾不悟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也)。

    温陵曰。阿难言下。解上难也。佛言下。举门喻。能见在心。举死明徒眼不见。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至)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吴兴曰。先立四义。下详辩之。辩非一体无在。谓无定处也。○辩非多体。○辩非遍体。○辩非不遍体)。

    温陵曰。当知真心非一非多。非遍不遍。四义既非。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有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吴兴曰。此引大教而谬解也)。

    (长水曰。外不相知。合云外又相知。恐字之误也)。

    温陵曰。以为在内。则不见腑藏。以为在外。则身不相知。二义不成。当在根境之中。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至)表体既混心杂乱。

    (孤山曰。先问下辩)。

    温陵曰。此且各就根境。辨定中位。身即根。处即境也。若在身者下。谓身有中边二义。生边则不得为中。在中则同前在因。应见内矣。若在处者下。亦辨中位无定也。表者标物。以表显也。混乱则无所取中矣。

    阿难言我所说中(至)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真际曰。阿难所谓中非身处之中。乃根尘之中也)。

    (资中曰。佛言下四句。此开其端。下境其说)。

    温陵曰。若兼二者下。破兼二不得为中也。物根尘也。体心体也。物非体知者。物不同体之有知。则根尘与心两立。无中位矣。兼二不成下。破不兼不得为中也。不兼根则非知。不兼尘则非不知。二义既非。中云何定。

    补注曰。环师解物非体知。则曰根尘无知。心体有知。及解非知不知。则又以根为有知。语似未顺。今应仍以知属心体。不知属根尘。

    (孤山曰。若不兼二则非心。又非根尘。即无体性矣。中何相哉。物非体知。古人有以体知为根者非也。盖佛言此之心体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资中曰。佛意显心本无在。不应有着。阿难又着于无着。不免犹存境相。所谓攀缘妄情也)。

    泐潭曰。既非内外中间。即知心无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无体。令识本真。如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谬引佛言。妄立无著。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至)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温陵曰。为在为无者。问汝心不着。而彼物相为存在耶。为空无耶。若彼空无。则同龟毛。云何可着。而说不着。若有不着。则为有物。故曰。不可名无)。

    (孤山曰。在内潜根见内。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间似共性。随合无着。似无因。故二遂破之)。

    补注曰。七徴之文。皆且破其妄心。无所依处。阿难前云。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佛即难其心体。是有是无。是一是多。是遍不遍。虽似破其随有之心。然既令其挃身以验。则意在破其随所合处也。今指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乃难其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象。为在为无等者。亦是就其所依之处破也。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至)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孤山曰。如来七番逐破。使分尔妄心无逃避处。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兹见矣。利根上智。已合潜悟。但为中下之[辇]。更广说耳)。

    温陵曰。物果无相。则同龟毛。物果非无。即自有相。知相有则心有在。云何得为无著也。

    吴兴曰。夫相不自有。由心在故有。心不自无。有相尽故无。是以有相。而言无著者。理不可也。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至)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补注曰。虚妄浮心。缘尘而有。本无实体。亦无定所。上文七番破其妄所。意在显真。而阿难未悟故。于此重请开示)。

    温陵曰。因前徴发。乃知迷妄。而责躬请教。求诣真际。

    真际者。真心实际也。奢摩他路。乃所以诣真际也。

    长水曰。阐提即拨无之人。隳坏也。弥戾车恶见也。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至)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泐潭曰。此世尊因阿难未得无漏。不知真际之请。故示以二种根本。次则举拳验见。重诘其心。引其复认能推。然后咄而告之。乃至令其微细揣摩□□□体等。始是□□□□□□体也)。

    温陵曰。众生业种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本。错乱修习。故须决择也。业种者。颠倒妄惑也。恶叉果。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业苦三生必同聚也。攀缘心即前七处妄认者。清净体即今正与决择者。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号元清净体。识精陀那。性识也。元明本觉。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认缘失真。故曰缘所遗者。由遗此故。无明不觉。枉入诸趣。言元体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直指当体曰本。

    (孤山曰。妄情既遣。妄境自无。而真心真见可明。故着意开破之)。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至)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真际曰。此因阿难有开示奢摩他路之请故。此显离尘常性以诏之。尘谓随缘分别之见。常谓本然自性之体。真心终妄。故说离尘)。

    (温陵曰。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

    资中曰。奢摩他路者。入实际之门也。其义有五。一名能灭烦恼故。二名能调。能调诸根故。三名寂静。令三业寂静故。四名远离。远离五欲故。五名能清。能清贪等三浊故。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至)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携李曰。此阿难闻咄。而重请开示)。

    孤山曰。佛言咄者。嗟其迷重。故叱以语之。矍惊愕?。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至)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泐潭曰。阿难以我乃无心。同诸土木。不知真我无我。灵知无知。妙净明心。何所不在)。

    吴兴曰。阿难以对境觉知。异乎土木。认为我心。此则正当人执之相。忽闻呵斥。故以无情为难。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至)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孤山曰。诸法所生。惟心所现者。因心本具。随缘能造。故所造法全能造心。依正既是一心。一心实无能所。譬如水具波性。方能造波。全所造波即能造水。故观所造惟见本具)。

    温陵曰。因其怖谓无心。故举常所说。引物以证。示有真。使知所措也。心入无生法忍者。令悟实相。不灭心也。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故曰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也。世界微尘。指十界依报也。既无不因心成体。安得谓之无心同土木哉。以本自无染曰清净。染而不染曰妙净。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至)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资中曰。离尘是无本之心。不应取着)。

    温陵曰。此依六尘。辨无自性也。分别觉观。即能推心也。此心离尘无性。不应执以为真觉。知灭则意幽闲。然彼幽闲者。犹是法尘影事。亦无自性也。

    (真际曰。诸尘事业。即色等六尘。皆有牵心。为缘业用)。

    我非来汝执为非心(至)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补注曰。我非敕汝执为非心等者。暂纵之辞也。盖上已破其执吝。分别觉观。非真心矣。恐其固执而本悟。乃复暂纵之曰。我非敕汝所执。定非真心。汝且试将此心。微细揣摩。以自验其真邪妄邪)。

    孤山曰。但汝下。劝其揣摩分别之心。为当离尘有体。为复离尘无体。若此妄心离尘有体。则容是真心。既离尘无体。非妄而何。应知即真汝心。亦暂纵之语。非显真也。盖六尘如形。分别无影。影由形有。故无自体。心因尘有。岂有体邪。

    (长水曰。不用缘尘分别为心者。尘非常住。随即变灭。以此为因。安取常果)。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至)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补注曰。上文破妄心。此下破妄见。以至会见归心。渐显真性也。原夫妄心。本无自性。依真发现。全体即真。所谓破无所破。无明即明。真无别真。一念即是如镜现像。全像是镜。此乃今经之圆旨也)。

    长水曰。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从一禅入一禅。次第而修。然修此定。能成无漏。今言不得成阿罗汉者。此明不得大乘阿罗汉也。灭受想亦云二乘灭尽定。世尊前云。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今云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然则妄想。果非真心邪。当知法无得失。迷悟在人。若根利惑薄者。了达妄想之体。直下便是真心。是犹因像悟镜。则无像而不是于镜。因镜悟像。则无镜而不具于像也。今阿难示同于迷。大似不识镜体。却认去来之像。而执以为镜。不亦误哉。故假重重破斥。扫荡执情。使其是非明白。然后始可会妄全真也。会通之文。备见于第二第三卷中。

    (行简子曰。说经道为了悟)。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至)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资中曰。烦恼所知。名为二障。烦恼障谓根本及随也。所知障亦云智障。障一切种智故)。

    (吴兴曰。前破妄心。但离粗执。故请发妙明心。将破妄见。欲显真见。故请开道眼)。

    温陵曰。重述迷因。求开示也。寂常心者。本来常住之心也。二障。一者事障。续诸生死。二者理障。碍正知见。阿难误堕淫舍。是事障未断也。缘尘分别。是理障未断也。道眼即真见也。由妙明心而发。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至)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泐潭曰。生佛等有而不可测知。曰妙微密。垢不能染。暗不能昏。曰性净明。见离眚病。廓然照了。曰清净眼)。

    温陵曰。幢表摧邪立正也。下明妙心净眼。使摧伏邪异得正知见。是谓建大法幢。邪异既摧知见立正。则妙心可获。净眼可得矣。

    阿难汝先答我(至)阿难言事义相类。

    (温陵曰。閰浮檀树果汁功水沙石成金。赩赤焰也。眼根例拳。事义不类。而阿难示同未悟。故答言类)。

    佛告阿难是义不然(至)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真际曰。问相类者。以明不类无手则无拳。无眼无见。所以不类也)。

    (温陵曰。见暗即见矣。是知盲非无见。持无眼耳)。

    (资中曰。心为其主。余是助缘。既知见性属心。渐明真见矣)。

    温陵曰。若灯见者下。牒上。结明见不由眼也。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至)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吴兴曰。阿难真悟之心未明。故下文以客尘主空。启发一场。客尘是动。主空不动。欲将动以譬妄。不动喻真。下文屈指飞光。义亦如是)。

    真际曰。大众默然伫诲。良由真妄未明。若认见境之心。前来已夺。若谓本真之见。岂假根尘。口既默然。心希开悟。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至)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泐潭曰。真谛理一。以喻从法。则主之与空。不可分二见思惑异。则客之与尘。应有二义。何则客义粗故。喻迷事之惑。尘义细故。喻迷理之惑)。

    吴兴曰。小乘。客尘喻见思生灭。主空。喻真谛寂然。

    即是如来于大众中(至)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长水曰。前明手有开合。见无动静。对外境以辨也。次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也)。

    (吴兴曰。此因阿难谓身境有动。见性不动。寄斥大众迷真常而见无常也)。

    (孤山曰。无常有二种。谓相续法坏。及念念生灭。从始洎终。盖言从生至死。即相续法坏也。既失真性。惟造妄业。故曰颠倒行事)。

    补注曰。只一身境所计不同。凡夫则计其身境。以为实有。是于无常而计常也。二乘虽知身境无常。而尚未悟其真常之理。是于真常而计无常也。故佛因普告大众而总责之。语意浅深。随机各解。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吴兴曰。前云颠倒行事。但是为物所转。正斥能迷之心。今言认物为己。又斥认所迷之境。为我我所也。如是则尘劳之境。何由可出耶。故曰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真际曰。已上经文。虽明见性不动。然犹未论此见亦妄。离见乃真。

    资中曰。此寄粗相。密谈真见。分别显了。并在后文。

    (孤山曰。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即认物为己之说)。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携李曰。前责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则身心真妄。未辨虚实。又实以念念生灭。遗失其性。则不生灭者。亦未能辨。故两问之)。

    (泐潭曰。??阇多毗罗胝子说。于众生任运时熟得道。如缕丸所投。极则停住。又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迦罗鸠陀迦旃延说。于诸法亦有亦无。则是二人皆执断见。故匿王引旃延毗罗而问)。

    温陵曰。前责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则身心真妄未辨虚实。又责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生灭者。亦未能辨。故愿显出二义。而因匿王发起者。明不生灭性。在缠皆具。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至)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长水曰。佛举此问。欲显生灭中有不生灭。如前头自摇动。见无所动)。

    (温陵曰。阿难以身境为动。此相犹粗。谓见性不动。今佛问匿王。肉身变坏。乃至答云。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其相甚微。汩谈见性)。

    吴兴曰。前示阿难见无摇动。后示匿王性无生灭。一往似同。义须甄别。何则所破生灭。则粗细有殊。所显见性。则近远成异。圣人引物。入如来藏。其致渐深。读者详此。

    佛言如是大王(至)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孤山曰。佛问两时。答出三时。谓孩孺长成衰耄也)。

    温陵曰。孩才成孩也。孺需人以养者。皮表曰肤。文理曰腠。耄昏忘也。一纪二纪。以宽数粗观也。自促细观。实念念不停矣。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至)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温陵曰。末伽黎即伽旃毗罗之徒。既无生死。即汝真常。不应惑彼断灭异论也)。

    孤山曰。见精即见性也。皱者为变。则显生死无常。不皱非变。则显涅槃常住。生死涅槃虽分两派。克论体性。岂有二殊。言偏意圆。变即非变。若然者岂但破匿王引外之见。抑亦酬阿难二发之请也。

    (长水曰。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详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未即显言也)。

    尔时阿难合掌长跪(至)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携李曰。此阿难□生一颠倒。遗失疑问。以释众生)。

    温陵曰。因王问答。反动疑尘。以谓性有生灭。可说遗失。既无生灭。云何能遗。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至)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母陀罗云印手。即三十二相之一)。

    温陵曰。此明诸佛众生。同一体性。固无遗失。特依倒见。言遗失也。如臂顺垂为正。反以为倒。逆竖为倒。反以为正。是失真也。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至)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携李曰。世尊意斥阿难认悟中迷。即是颠倒所在。时众未达。于是瞢然)。

    补注曰。既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且此颠倒名字。何从而得耶。

    佛哀愍阿难及诸大众(至)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长水曰。此示倒无别处。惟心所现。使即心而悟也)。

    (携李曰。诸汝所生。惟心所现。是本体之悟。遗此本悟取之色身。是认悟中迷矣)。

    温陵曰。色总举五根六尘也。心总举六识八识也。诸缘即根识所缘诸法也。心所使即善恶业行。静作思想。诸所缘法。广举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真妄性相。邪正因果。悉无自体。惟心所现。如镜中像。全体是镜。然则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镜所现。全体是心。直不即幻妄而悟妙体。反乃遗本妙而执幻妄。是认悟中之迷。此即颠倒所在也。妙心则一。而称谓多异者。依法随用之异也。此明心所现物如镜。故称妙明真精也。又明迷本逐末。故称本妙明心。所谓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也。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妙明心。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至)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孤山曰。晦昧为空者。迷性明故。而成无明。由此无明。变成顽空。所变顽空与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起四大。为山河依报外色。即□□成国土也。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想谓妄心。相谓妄色。色心和合。五阴备矣。即知觉乃众生也)。

    温陵曰。正原迷倒之由也。聚缘内摇等者。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内则随想摇荡。外则逐境奔逸。此特杂妄缘尘昏扰之相。而人以为自心体性。得非迷哉。既一迷此。则决定以心为在幻质之内。曾不知妙明真心。范围天地。包含万象。乃认之于蕞尔身中。何异弃彼无边刹海。认一浮沤。以为全潮之体。溟渤之量哉。

    (补注曰。背真逐妄。如弃海认沤。执妄为真。如认沤为海)。

    阿难白佛言(至)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吴兴曰。前破妄心。已责因声分别之性。今阿难重以缘心为问者。欲显真性无能所之相也。既于缘心。已离粗执。是故但言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温陵曰。因闻法音。悟妙明心。本来圆满。了无遗失。故曰常住心地。然情犹卤莽。见未精明。尚以能闻缘心。为所悟本性。此固常情疑混根于心而难拔者。故愿佛与拔之。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至)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真际曰。以能缘心。缘佛法音。认为自性。非自性也。以此法音。但是所缘声教故)。

    (吴兴曰。此指月喻。虽遣所标之指。正简能缘之心。以阿难云。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故。由是经文惟破分别之性。良有以也)。

    泐潭曰。因声而有分别者。缘心耳。非心之真也。因境而有妄见者。缘法耳。非法之性也。因境妄认。则展转迷缘。事事失真。

    孤山曰。人喻如来。手指喻声教。月喻真理。示人喻化众生也。教诠真理。理是众生之心。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至)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携李曰。缘尘之心离尘无体。故谓冥)。

    温陵曰。分别缘心离尘无性。若过客耳。常住真心则无所去。若亭主也。斯则下。蹑阿难之意广明也。声分别心。指声上缘心。即悟佛法音者也。分别我容。谓色上缘心。即??所瞻仰者也。盖言非但声分别心。离声无性。色分别心。离色相外。亦无其性。如是乃至等。即兼举六尘缘影。皆无自性也。一切皆无故非色。对缘妄有故非空。既非色空。冥然莫辨。于是外道昧为冥谛。拘舍离即末伽黎异称也。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至)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温陵曰。此结前起后也)。

    (真际曰。前文已说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故。然其见精真妄犹杂。所以广约缘尘。简出真性。披沙若尽。金体自纯)。

    吴兴曰。此问心性云何无还。向下别指见精为不还者。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至)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吴兴曰。阿难所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而佛以见精为答者。以真心无朕。发悟良难。故托见精方便开示。此虽属妄。切近于真。如第二月。取辟非远。应知此见亦是前来缘尘之见)。

    孤山曰。且汝见我见精明元。全指阿难对境之见也。此之见元。自妙精明心而出。故云虽非妙心。如第二月。盖第二之月。实则一体。因捏成异。譬见精妙心本无二相。由人二之也。月影则端有二相。故云非是。真月喻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水中影喻缘尘分别。

    阿难此大讲堂(至)澄霁敛气又观清净。

    (吴兴曰。此八缘中。七缘皆就能映色根论之。惟分别缘。则于七境而起分别。是故经文列在中间。盖通上下也)。

    (补注曰。岳师前云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者。又见乎此)。

    真际曰。欲示无还之性。先指可还之相。此八但是举要而已。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至)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真际曰。本因者。日为明因。黑为暗因。隙为通因。霁为清净因)。

    (吴兴曰。见性不还。犹喻二月。此见属妄。将亦须还。惟有真月所喻真性。诚不还耳。下文云。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此见。亦可还乎。问。此还何所。答。还无明也。由无明故。而有能见。无明若破。此见即还。起信论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厥旨显然也)。

    温陵曰。明暗通塞。缘空郁清。各还八因。能观八种见精明性。当还何所。则复见缘者。分别心生。则见色心诸缘也。若还于明下。谓若有所还。则随境去。无复能见矣。境自有差。见性无别。则不随境明矣。诸可还者下。结示无还。实汝真性。所谓万像之中独露身者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吴兴曰。此问意者。如云虽识二月。何谓真月)。

    携李曰。虽知见精无还。而现与物杂。未能甄辨。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至)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孤山曰。那律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此云阎浮。且从近示耳)。

    (吴兴曰。庵摩罗云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

    泐潭曰。此叙有五。一声闻。二罗汉。三菩萨。四如来。五众生。意明。四圣六凡。见量虽异。见精不殊。皆可即物像而决择之也。阿难见未离欲。故曰未得无漏清净。初禅即色界之首。离欲天也。那律即无漏罗汉。修得天眼。能见大千。故观阎浮。如一颗耳。众生不过分寸者。屏帷之隔。即不能及也。

    (长水曰。不过分寸者。隔纸膜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五脏也)。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至)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孤山曰。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也)。

    (吴兴曰。世尊恐阿难认此见性。既周外物。仍谓外物同我能见。故下文破之)。

    吴兴曰。阿难所疑。虽识见性。而未知真性。如来所答。岂不显真。但由见性。似在于内。真性必周于外。佛欲示之。故指一切物象。皆是见精所瞩。瞩既斯遍。性何攸局。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至)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真际曰。若汝认见为物。吾见亦同是物。汝应可见)。

    温陵曰。同见者。依物之迹也。不见者。离物之体也。若谓吾汝同见一物。是见吾之见。特迹而已。吾当离物不见之时。其体何在。既无处可见。定非是物矣。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补注曰。彼不见之相。本自无相。岂汝所能见哉)。

    温陵曰。纵使妄意。谓能见吾不见者。终自非是彼不见相。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长水曰。此之文意。展转结归。应有五重。经文存三。而隐二意)。

    资中曰。若不见吾不见之地。亦不见吾见处。既不见吾见处。吾见自然非物。吾见若非是物。汝见亦非是物。汝见既非是物。云何非汝真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至)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温陵曰。又约物我杂乱。辨见非物也)。

    泐潭曰。若见是物。则物应有见。而有情无情。体性错乱。不可分辨。故曰不成安立。则见非是物。又可明也。诸世间。谓众生及器。通指有情无情也。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真际曰。见性虽同。各自受用。一室千灯。光岂有别。而彼此自照。各不相离)。

    (孤山曰。性汝不真等。谓真性在汝。而自不能知其真。翻取我言。以求其实。迷之甚。责之深)。

    温陵曰。牒上以显真性也。是汝非我者。明见体。不与物杂也。若悟见体不与物杂。则了知见性。廓然清净。周遍法界。即真汝性。何疑不真。而求质于我耶。此结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我今不知斯义所在。

    (孤山曰。既观初天。则惟见一四天下。言娑婆者。举其通名耳。非指大千也)。

    (补注曰。前文泛叙见用。意显真性本来周遍。特圣凡见量之不齐耳。今阿难以所观广狭。而疑见体舒缩。故有斯问)。

    携李曰。此蹑承佛神力。能见初禅之事为问。以所视广狭。而疑见体舒缩。盖未能亲证。徒以情器量度故也。四天宫与日月齐。所视之广。故遍娑婆国。精舍则狭。户堂又狭矣。一界即娑婆也。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至)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孤山曰。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大小由尘。何关见性。是故责言云何为在。泐潭曰。器有方圆。空无变异。既无变异。何有舒缩。云何为在者。见体如如。不容情器妄度也)。

    温陵曰。一切世间。则根身器界之类。大小内外。则一界一室之类。诸所事业。则舒缩夹绝之类。此总举万法。皆属前尘。与吾灵觉。自不相涉。是故前尘大小。见无舒缩。辟如下。器喻前尘。空喻见体也。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至)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资中云。若复欲令入无方圆等。空体无方。喻见性无二也。以虚空无方圆可除。况见性无大小可还。惟言方者。义摄于圆。佛语之略耳)。

    孤山曰。空性无动。宁有出入。因器去留。强云出入。

    温陵曰。离尘观性。自得本真。不劳功用。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至)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温陵曰。既非可挽。定非可缩。既非可续。定非可断。义既不然。无用情计)。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补注曰。前云认物为己。今云迷己为物。前乃就妄择真。且言物与己异。故斥自身。皆谓之物。今将以真融妄。应知万物皆己。万物皆己。而迷以为物。故失本心。为物所转。而见内外之殊大小之异也)。

    孤山曰。迷己为物。谓失性随尘也。为物所转。谓因而倒妄也。为物所转者。如空随器变。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而终为众生。能转物者。如除器观空。故即心圆明。遍含国土。而即同如来。盖毛端国土。本非小大含容之理。不假神变。但除情器。则廓尔现前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携李曰。此皆即迷情而难辨也)。

    (温陵曰。物能见我。谓见在物而不在身。是物能见我矣)。

    孤山曰。向云迷己为物。失于本心。故为物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是则所见山河。皆我妙性。故云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此领旨也。见必我真下。阿难尚存能所。谓所见既是真性。则我能见。复是何物。若谓身无见性。而今分别非虚。若言现前是见。则彼之外物。别无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实我是心。现今能见。则成外物。是我内身非我。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携李曰。通辨万物。无是见者。若空若物。总举色空诸法详辨也。初言见精。次言见元。后言精见者。此见本乎妙精明心。故通言精。从心首出。故曰见元。依用指体。故曰见精。依体指用。故曰精见。林渠犹林泉也)。

    温陵曰。物无是见。故虽大圣。不能即物剖辨。意须离物矣。

    长水曰。如是如是者。印其不能分出见性也。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携李曰。见非是物。方有所见。物若即见。则无所见。是万象中无非见者。可剖而出也)。

    温陵曰。若树非见。何能见树。若即是见。树当名见。云何名树。然前断为无是见者。既不中理。故复思惟无非见者。二义无定。佛皆许者。以色空等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可定指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资中曰。二种者。精明见元。及前缘色空。是非二义也)。

    温陵曰。佛意为显见与见缘。如虚空华。于中本无是非是义。然此非有学小智所及。故必须文殊请明也。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至)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三摩地名妙生。菩萨得此定故。立妙生号。而妙生者。即文殊也。以此定之人。发此定之问)。

    温陵曰。自住三摩地。即自性首楞正定也。圣人住是定中。了见万法。惟一圆融清净宝觉。曾无非是。此正答所问也。见根。也。见。缘境也。所想相。识也。根境识三。摄尽万法。夫能了诸缘。元一宝觉。无是非是。则从前真妄虚实。倒心缘影。疑异分别之情。豁然而荡矣。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至)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吴兴曰。问意有三。如汝文殊一也。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二也。为无文殊三也)。

    吴兴曰。此示一真法性。本无是非也。如汝文殊者。举本无是非之体也。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离增益。杯也。为无文殊。离减。损也。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至)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吴兴曰。我真文殊。答第一义。例立菩提妙净明体也。无是文殊。答第二义。例破色空是见也。何以故下。释成上义。然我今日非无文殊。答第三义。例破色空非见也。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总结破意)。

    泐潭曰。故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盖若有是者。我则非真矣。所谓才有是非。遂失本真也。则二文殊者。明有是则有非也。然我以下。明虽不立是。亦不堕非。于当体中。实无二相。夫真无是非。是非由妄。若谓色空是真见者。斯乃从妄辨真。对于无妄之真。则成二义。

    佛言此见妙明(至)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吴兴曰。前第二月。别喻见精明元。今通喻色空及与闻见者。由文殊对扬。既无二相。复举月喻。以遣妄情)。

    (携李曰。月本无二。妙圆真心。宁有闻见是非耶)。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