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刻三续玄言释经精解评林卷之三 恕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生此处者。是钝根那含耳。言罗汉者。约后为名也。若从无想下。明外道有不生此处者。谓穷空不归也。外道穷空。凡有二种。一穷至四禅。以无想为极。二穷至无色。以非想为极。今既入无想。则迷于有漏。无闻四空。故五百劫满。自当轮转。有解此文。作外道从无想天来者。非也。请观不归二字。归犹来也岂非无想穷空不来乎。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携李曰。彼之天王。华严谓。初地菩萨。多则阎浮提王二地轮王。乃至六欲三梵天王。是也。此竖论已终。故通结指)。

    温陵曰。通指欲色无色天也。其众乃随业感报。未出轮回。其王乃随行权应。寄位升进。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补注。定果色者。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由胜定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境也。数取趣者。能取当来诸趣。即中有也。涅槃云。中有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

    温陵曰。身心灭尽者。无色蕴及粗识也。

    孤山曰。无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随诸趣受生也。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问。此四修罗。既为四趣所摄。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是知此趣且取一分善报。谓之人天。若论受苦。实在人趣之下。故正法念经。惟以鬼畜二种收之。良由于此)。

    温陵曰。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多瞋故也。随业轻重。而有四生之异。水穴即尾闾也。

    问。法华所列四种修罗。与今四种为同为异。答。资中曰同。今谓彼四。只可摄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属其类。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至)云何更随盗淫事。

    (孤山曰。有无二无。无生死之俗也。无二亦灭。灭涅槃之真也。尚无于善。况随于恶。亦应云尚无无二。云何随二。中道无著。其有惟明)。

    (补注曰。有无相倾者。鬼趣业尽。或修善而升。天趣报衰。或转恶而坠。此名相倾起轮??性也)。

    温陵曰。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有是业则名鬼伦。言必坠也。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无杀盗淫。即天趣也。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也。因有而坠。因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正定。则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言相倾业断。无二亦灭。言分别情忘也。业断情忘。则三种忘本。名迹双泯矣。故欲断妄轮。须修正定也。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携李曰。三业即杀盗淫也)。

    温陵曰。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此牒答。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温陵曰。杀盗淫为惑业之本。故名三惑。上明诸趣戒备失错。而终于劝断三业。劝除三业。乃戒备真要也。纵得下。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详辨魔境深防邪误也)。

    真际曰。魔。即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慧命夺善法。开之有五。曰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已。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发心者。常与随顺。则无??敌。惟正修者。违而不顺。遍致烦恼害。故须辨识也。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温陵曰。前法既终。当机无问。故将罢法座而又揽宝几。回金容无问自说者。真止观中。微细魔事。非一切智。莫能辨识。能隳宝觉。破法王家。故须特告。乃最后深慈也)。

    长水曰。四禅无闻者。比丘无多闻慧。但勤小行。得生四禅。便谓已证阿罗汉。及乎天报将毕。见有生处。遂谤佛妄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因此坠堕。乃邪误之咎也。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或曰。有漏空界。乃众生同感。云何一人而能销殒。矧古今发真者众。空界依然。安在其销殒。璇曰。同业所感。不离晦昧。发真返明。故可销殒。然众生不可尽。世界不可尽。虽一人发真。众复感绍。所以依然使同业之人。同能发真。则山河器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为净妙佛土矣)。

    (补注曰。迷则转觉体为虚空。悟则全虚空是觉体故。一人发真归元。则一人所见虚空。悉皆消殒而为觉体矣。即所谓心精通?。当处湛然。彼之未见消殒者。是其未能发真归元也)。

    温陵曰。觉圆心体。所谓真元。由迷理背真。化迷立妄。成有漏界。为魔所依。化迷者。随迷转变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喻片云。以明世界虚幻微芒易以销殒也。惟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而虚空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若汝等一人。发真不迷。则无安立者。故自殒裂也。此并下文。皆叙魔所起。盖有漏空界。为魔所依。今若殒裂。则魔不安矣。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至)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温陵曰。魔以晦昧为依。今修禅饰定。妙心精明。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恼害也。凡夫天魔王天也)。

    (问。大地无情。水陆异类。何以同魔。亦皆振慑。孤山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议。如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震大千。须弥山为之踊没。况菩萨首楞严力。岂以情无情异而为责邪)。

    温陵曰。饰犹庄严也。谓修禅定功德。庄严本有真三摩地。以修饰故。彼菩萨罗汉所证心性。通同?合。此动魔之由。由三摩地。将出其境。故魔等宫殿自然崩裂。斯亦归元之前相也。凡夫昏暗。不觉迁讹者。此释伏疑也。恐疑者曰。魔及诸天。既见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觉知。故此释云。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长水曰。此言妙觉真体。无动无坏。正力所铄。邪气自消)。

    (泐潭曰。正定胜邪。邪亦胜正。是成就破乱。皆由心中五阴主人)。

    (孤山曰。以淫女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戒比全身。事眇劣也。举劣况胜。最彼深防。初果道共戒力。自然无犯。故云心清净等。籍没。汉书云。除其属籍是也。宰臣藉没。喻成于觉位而沦恶也)。

    温陵曰。五阴主人。真心也。阴消入明。指发真者。登伽眇劣。只毁戒体。诸魔炽恶。能隳宝觉。固宜深防。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补注曰。离念精明。心未发光等。色阴未破之相)。

    (孤山曰。谓在名字位中。则似抑之太低)。

    (温陵谓。得元明觉无生灭性。则似升之太高。当依吴兴。指属观行。此盖禅那得力之处。尘劳暂息之时也)。

    泐潭曰。消落诸念者。以湛旋其虚妄生灭也。离念精明者。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也。湛寂故动静不移。离念故忆忘如一。定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目暗处。虽精性妙净。而心未发光。此色阴之相也。阴以蔽覆为义。区局性真。故曰区宇。

    (补注曰。前解五浊云。劫浊依于色阴。故今色尽。则能超之。余四例此)。

    温陵曰。五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为迷碍而已。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开也。色阴始因父母己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妄想为本。五种妄本。经未自释。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孤山曰。凡诸境发。虽是善相。取着成邪。任是恶相。若不取着。邪亦成正。以境随心转故)。

    (泐潭曰。十魔皆依境起。身能出碍。由观照力故。使精明心。与四大身。两不相涉。故能出碍。○前境指所因也。形体即精明心。内彻于身故。蛲蛔可[于])。

    温陵曰。此中者。定中也。妙体本融。由妄质成碍故。精穷妙用。则四大不织。而身能出碍也。然此特定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暂而不常。故非圣证。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温陵曰。真精妙明。流溢前境。则外无所隔。流溢形体。则内无所障。故能身内恰出蛲蛔。此亦暂尔。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温陵曰。前之精研。初能外虚。次能内彻。此复内外精研。俱虚彻故。其魂魄等失常。迭互相涉故。夙昔闻熏自能发挥。而忽有闻也。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奇文丽藻。往往焕然。得于梦寐。精研激发。神者偶现类可知也)。

    (资中曰。若修念佛三昧。斯境现前。与修多罗合者。名为正相。若修余观。设见佛形。亦不为正。以心境不相应故。况观真如。不取诸相。而有所著者。岂非魔邪)。

    吴兴曰。除执受身。余皆涉入。谓除其色身。而内魂魄等六。互相涉入也。互为宾主者。余五入魂。则魂为主。五为宾。乃至入神。则神为主。余为宾也。递相离合。即精离本位。而合于魄。或魄离本位。而合于精等。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吴兴曰。抑按降伏制止。超越应对。四分烦恼。或如下文。排四大性。此名等从略而结也)。

    温陵曰。净秽之境。常随心感。故澄彻之极。则心魂染于灵悟。佛境现于心光。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孤山曰。观察过越。精明遍彻。故十方虚空。重重现色)。

    温陵曰。精研妙明。抑伏杂想。制心胜托。力用过越。故妙用逼极。焕散而现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泐潭曰。定心澄彻。精光不乱。故暗能见。物不除灭。皆实境也)。

    温陵曰。人固有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惟微细定心。澄使不乱。而后能见。暗物不除。言皆实境。不随定变也。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真际曰。由排摈力故。四体虚融。故刀火无损。所谓入火不难。入水不溺者)。

    温陵曰。定力虚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定力所持。故火不烧也。世之端居丧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灰。况真定之力哉。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温陵曰。厌粗浊之质碍。欣妙净之虚融。名成就清净。凝想日深。久而自化。故能洞观。得无障碍也)。

    (真际曰。厌想日深。净心功极。故见十方皆成佛土)。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真际曰。由观照力。功用深远。迫心飞出。故多隔见)。

    温陵曰。研心穷远。逼迫精神。遗身而出。冥有所至。故能见闻远方事也。上皆未离色阴。徒因定力。而能出碍。见闻远及。若色阴尽。则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六通纵任无为。山璧由之直度。固无疑矣。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资中曰。此人曾有邪心种子。合外魔境。相因而来。此则非善境界。纯是魔娆。不同前九。皆称善境。起心作证。方乃成魔者)。

    温陵曰。所见知识乃魔变现也。前九但明定力。独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不能动魔。研究精极。乃渐发魔事也。故下文魔事愈甚。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泐潭曰。五阴各为十魔种子所依。共五十重。皆在观行初心所发。故有退堕。若入相似。堕久不成。故佛次第细辨相状。令初心识其所发气分。譬如色阴未破之中。或现天魔。此即想阴气分之所发也)。

    吴兴曰。用心交互者。用禅那心与色阴坚固妄想交互。故现斯事。乃至识阴。例此明之。何则以五妄想。各于本阴区宇之中。为禅所观。将破未破。如灯欲灭。其光复炽。乃与定力。交战其功。故成之败之。则魔佛之道。于是乎辨。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孤山曰。受有邪正。正受属定。邪受属魔。故失其正受则当沦坠)。

    (真际曰。妄起见觉。汩扰湛性。名见浊。即受阴之体也。故受阴尽即超之)。

    温陵曰。受以领纳前境为义。已破色阴。内外虚融。故见诸佛心。如镜现像。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也。如镜现像。谓清净虚凝。了非形碍也。虽具妙体。而未能运用。盖为受所覆故。如魇寐人。支体宛具。六根明了。而不能运动。此受阴之相也。

    温陵曰。色除尽者。已离形碍。然为受所魇而未能用。故受阴消歇。即能离身反观。去住无碍也。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虚明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长水曰。此中受阴定中也)。

    (兴福曰。大光耀者。即正之心。明白之境也)。

    (吴兴曰。其心发明。即下文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也。有以狂慧。释之者非)。

    温陵曰。既破色阴。无复幽暗。故得大光耀。知受阴为咎。故内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过。失于慈柔。故多悲愍。以致悲魔附焉。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真际曰。由前色阴皆依境起。此独依心故。生悲含受)。

    (泐潭曰。勇猛精勤。生于功用陵率)。

    (吴兴曰。陵率谓勇心高率也)。

    温陵曰。色尽受现。为定之胜相。因喜成功。故感激勇动。以为佛果可齐。功行易致。陵率之过。故狂魔附焉。今夫以少为足。骄狂犯分。自视无前者。皆陵率之过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凡修观行。须定慧等持。乃能无失。今此定强智微。而受阴未尽。故进无新证。色阴已消。故退失故居。进退之间。杳无所依。名中隳地。以无依无见故。枯渴沉忆。而忆魔附焉。忆心妄系故。如有撮悬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互有所失。故欲等持也)。

    (长水曰。定力微故。亡失恒审。慧力过故。溺于知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进退失守。故心生观险。以成邪忧。自致患害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吴兴曰。轻安七觉支中。其体属定。定若兼慧。正道可通。今所发者。既无慧自持。则定翻成散。魔得其便。喜乐附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慢名有七。恃己凌他。名我慢。同德相傲。但名曰慢。于同争胜。名过慢。于胜争胜。名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劣慢。不礼塔庙等。即邪慢也。今之妄人。不礼不诵。皆慢魔也)。

    (携李曰。叠花宝巾类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吴兴曰。轻安者。名虽同前。其义则异。以云因慧。获诸轻清故。此由受阴于诸尘境。无重浊之惑。便言成圣。得大自在也)。

    温陵曰。以色消为精明。以精明为圆悟。遂以为得大随顺。轻清自在。皆得少为足。无闻之俦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因得虚明。误执断空。成诸邪咎。凡为此者。皆空魔也)。

    (资中曰。此从邪见种生。引此空魔。入其心腑。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归依魔。□如胶如漆。断手□臂。不以为难)。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温陵曰。爱心多因顺起故。定境顺心。即邪爱成咎)。

    (吴兴曰。此如天台止观。烦恼境欲发之相。智者去生来欲色。抑制可停。今所发者。其惑炽盛。若见外境。心狂眼暗。如睡师子触之哮吼。若不识者。则能牵人作大重罪。今文既云魔入其心。则是烦恼与魔。二境俱发)。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泐潭曰。爱相有三。诸境中发为悲哀。衰微忧悬者。即苦违境也。发为勇猛。大喜我慢贪欲者。顺乐境也。发为轻安。空心疑虑者。中容境也)。

    温陵曰。诸阴结文皆云保持覆护等。即深防邪误助道之意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长水曰。未破想阴。故如熟寐寱言也。有成圣位分。故如音韵伦次也。令不寐者。咸悟其语。如证圣人。则知彼有圣位之分。故般若云。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阿耨菩提)。

    携李曰。想者心虑浮相。识情妄习。能覆妙明。障圣道故。虽得受阴尽。其心离身。去住自由。已为成就圣位。得意生身之因。然尚为想阴所覆。故譬熟寐寱言也。虽未即得。而因已成就。故譬无别所知。而已成音韵也。如是因相。惟想尽者能知。故譬不寐者。咸悟其语。此想阴之相也。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孤山曰。觉明如镜。浮想如尘。想尽心明。犹居相似。首尾犹始终也。若悟真常。无始终生死之异。故云圆照)。

    (温陵曰。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如想酢梅。能通质碍。故名融通妄想)。

    长水曰。浮动尘消。故无觉明垢。无动则生灭想亡。觉净则始终念灭。故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也。忆识诵习。发知现尘。名烦恼浊。即想阴之体也。故想尽则超之。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也。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吴兴曰。飞精附人。斯必附其可附之人。亦修定习者耳)。

    温陵曰。得受阴尽。曰虚妙。已无受魔。曰不遭。圆定等者。想阴定中也。爱圆明求善巧者。因其虚妙生爱。思于圆明之体。以发沤和之用也。天魔变现教化者。示沤和善巧也。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人也。彼人是人皆指修定人也。想阴十段。皆初举天魔。次明鬼魔。而旧科不分。今按经分之。前总叙云。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后总结曰。是十种魔。或附人体。或自现形。魔师淫淫相传。邪精魅其心腑。如受阴中举悲等十魔。即阴魔也。想阴初举十类。即天魔也。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携李曰。爱游。爱游历异境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爱绵?者。□密契妙理也。希契合故。魔与开悟。自开悟下。皆密契□事也)。

    (资中曰。夫亡机寂照。理自玄会。若希求契合。拟心即差。于是天魔得其便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爱穹万化之本。故爽其心。以辨拆。将佛涅槃等者。以肉身为果德。以幻生为常住。而拨无净土报体。皆因其辨折化元。而妄为混融之说也。以秽染为真净。亦意引媟欲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吴兴曰。悬应在圣。冥感在己。于未证理前。求其休验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爱深入幽静。以证养通力也)。

    (吴兴曰。阴寂静谧。即深入之功。下各知本业。即深入之念)。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好知潜匿异事及宿命也)。

    (吴兴曰。宿命者。六通之一也。小乘修成。大乘发得。今进不待变。退不从修。作念求之。故招魔事)。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化元万化之本也。欲乘之以发神变)。

    (携李曰。神通即变化之事。化元即变化所由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温陵曰。欲入灭定。以趣空寂也)。

    (孤山曰。薄蚀者。经史皆作食。常昭云。气往迫之曰薄。亏毁曰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汝当先觉不入轮回。

    (孤山曰。变易者。断见思尽。生法性土。故受变易。今顿欲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龄。从此分段。延入彼土也。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亦他化自在天摄)。

    温陵曰。三界惑尽。方离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今功未成。妄希即惑矣。研几谓研穷几微。以深求也。细想云者。欲变粗为细。求久住世也。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至)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温陵曰。涅槃经云。末世魔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正法。非毁戒律仪。意同此也)。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孤山曰。末世魔现比丘等像。混坏正法。非毁戒律。故于篇终戒勖修证)。

    温陵曰。始以阿难起教。终复嘱令弘宣。足知大教源流。浚发遐被。无非阿难之力。则示遭魔事。徴心辨见。皆为末法。起大慈悲。令不着魔。得正知见也。当知昔虽四派示灭。今之法化常存。与夫在处影响。无非留愿之身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携李曰。夜之梦寐。昼之想像。想阴尽则觉寐一。尘影灭。故山河如镜。无所分别。即虚应而已)。

    (孤山曰。虽未下。谓虽未能别相见彼众生。修因趣果。因由端绪。已能总相见彼生类。俱由行起。名此行阴。为同生基。野马阳焰浮埃也。熠熠光耀闪烁之貌。清扰即下文幽清扰动是也)。

    (孤山曰。行想二魔。见思为体。行中诸见。有六十二。即六十二化也)。

    温陵曰。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也。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粘无迹。虚受照应。了无陈习。惟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曰熠熠。无复粗影。故曰清扰。根尘运止。皆本于此。故曰究竟枢穴。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真际曰。想灭则此心为澄。空行现则。游尘清扰。识为立命由绪。其性元澄。行破还元。则流习顿灭。故为澄本)。

    温陵曰。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故行阴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至)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温陵曰。梦想消亡。寤寐常一。故称正知。奢摩他。又称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

    (携李曰。既见此已。遂以一切生灭皆圆于此。而不进穷识阴本末。遂立二无因论)。

    泐潭曰。外魔皆因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从此惟是修禅失趣。狂解妄计。是即阴魔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也。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己行元也。幽清动元。即行元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孤山曰。生机既破。则根离区穴。而眼清净。故能洞见。业流湾环者。随业流转。如水在湾。回旋其处。不能自出也。未脱识阴。定力有限。故八万劫来。冥无所见。无所见故。计本无因也。不知本因。存乎妄识。此所谓亡正遍知)。

    吴兴曰。生机全破者。机喻扰动。即行阴也。不为想阴所覆。故云全破。眼根八百功德。既约三世四方论之。今见本无因。即乘过去功德。下见末无因。即乘未来功德。斯由定中发宿命通。乃令眼根彰此力用。业流湾环。行阴流转也。冥无所观。外道冥谛也。夫善恶业缘。惟识变造。是人八万劫外。尚不见行。何况于识。故从此来。起无因计。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至)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吴兴曰。无复改移者。此见一分人畜之类。有经长时。业果未转。故起斯计。如智论明。舍利弗观鸽子身前后。皆八万劫。不改其类。今行阴中。既见此相。乃执一切自然而然。此即不知十二类生。各命由绪。□□□□□等明能末未□□□□观。八万劫以外。□□同声闻故)。

    温陵曰。谬执生根。不达此理。以人竟为人。乃至黑竟为黑。无复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见道。末亦无成。是末无因也。结文本字。合是末字。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至)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长水曰。一无因有□□想中来。自忆□□□无所有二□□□□智观察。□□是计。谓诸见□有。定心出智。二相以依根本后得二境故)。

    吴兴曰。肇师云。外道末伽梨。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耳。前经云。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今计无因。虽不云死灭。必至劫满。亦同其伦。当知诸见不出四句。谓断常双亦双非也。上二无因。即断见。下四遍常。及一分无常一分当。乃至死后俱非。即后三句。余之所计。皆源流于此。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长水曰。行阴生灭。相续不失。故名常。所计四种一切法。故名圆)。

    (孤山曰。遍常曰心者。一观心境。二观四大三观八识。四观想灭。总计为常。名四遍常)。

    温陵曰。前言圆扰动元。此言常扰动元者。以生灭之元皆圆于此。遂执为常。而起遍常论。遍即圆也。故此标名遍常。后结名圆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真际曰。心境二处虽则无因。二万劫来。相续不断。故计为常)。

    泐潭曰。由妄计行阴。为生灭圆元。遂于心境四大八识等。皆起妄计。或拨生灭而计常。或存生灭而计常。或认识神而计常。或起邪见而计常。今此穷心境性。本自无因。谓无生灭故。以十方众生生灭之理。皆则循环。本无散失。此拨生灭而计常也。想阴尽者。依心境二法修观。故功力能知二万劫事。后四万八万例此。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至)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温陵曰。众生依地水火风生灭。而四性元则常住。则诸生灭法。咸皆体常)。

    (真际曰。言六根者。举所依根。显能依识也。既云心意识中。故知观八识也)。

    温陵曰。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八识元由。惟佛与入地菩萨能穷。若真能穷尽。则入智境。离心意识。今此唯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谓其本性恒常。众生依之循环而住。不曾散失。此认识神而妄计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至)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吴兴曰。前指本元为常。即于生灭。计不生灭。如见细流。谓之止水也。今取理中为常。乃于不生灭。计不生灭。如见虚空。谓之常住也。斯亦妄认行阴为理耳)。

    温陵曰。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不知行阴。即生灭元也。

    长水曰。此于生灭。计不生灭。故执为常。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至)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吴兴曰。此四遍常所穷之境。从广至狭。而成次第)。

    携李曰。初通五阴。二局色阴。三惟行阴。四但是行阴。不生灭理。若言第三计八识。第四复计行阴。其义既失。所次亦非。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携李曰。四颠倒者。一由自及他。二离心观土。三别观心精。四谬于四阴。各起分计故也)。

    孤山曰。于自他境。妄起倒见。其类有四。各计一分无常。一分有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至)则我心性名之为常。

    (长水曰。此以湛寂之理为常。生灭之性无常)。

    (携李曰。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外道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遍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计他无常)。

    吴兴曰。观妙下。重举观行。湛然下。正明起计。亦由不了行阴生灭。妄谓此处心性湛然。以为神我。言神我者。外道名主谛。谓一切法皆是我所。悉以此神而为其主。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至)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吴兴曰。谓二禅以下。终为三灾所坏。名无常种性。四禅以上。灾不能坏。名究竟常)。

    温陵曰。前依心观。此依土观。种种遍计。一法既邪。万法皆倒矣。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至)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长水曰。此观心精细流转。即细相生灭)。

    温陵曰。不能即身即心。故作别观。微尘喻精微也。谓由心精密运。令身生灭。而心不坏灭。前于一法作二计。此于性作二计也。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至)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长水曰。此以阴行流性为常。色受想为无常)。

    携李曰。幻阴一体。迁流一相。而且执是而迷非。见今忘昔。故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温陵曰。以理为真。以相为幻。于理则融。于事则碍。不免堕此四种分计)。

    泐潭曰。此四颠倒。初观神我。及一切众生。即正报也。次观国土与劫。即依报也。此二对他。明常无常。三观我身及心。四计阴等。此二约自色心。明常无常。亦从广至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长水曰。此分位计度。一三际。二见闻。三彼我。四生灭。是名四边计)。

    温陵曰。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至)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兴福曰。此以观过未有分位。为有边。相续无分位。为无边)。

    温陵曰。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已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非无边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至)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孤山曰。无见闻处。其境叵[则]有见闻处。其境可了。故名有也)。

    吴兴曰。后八万劫。亦合如前。今恐存略。

    温陵曰。前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也。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至)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泐潭曰。观我遍知之性。其知无涯。故名无边。彼所观者其境有极。故名有边)。

    真际曰。我知彼性。乃与同体。今曾不知。是彼与我异。则我得无边。彼但有边矣。

    孤山曰。我曾下。谓但见彼人。现我知中。而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计彼性。以为有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至)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资中曰。此于密移中。观造化性。故计一身半生半灭。以生为有边。以灭为无边)。

    温陵曰。因穷行空。昔有今无。遂以一阴为半生半灭。而内根外器。一切皆然。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至)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吴兴曰。此四有边。初惟约自。二单约他。三具自他。四重计他一切依正。斯则前狭后广。以成其次)。

    携李曰。诸皆穷道失趣。展转妄计。所谓禅那狂解。迷谬至此。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温陵曰。以邪倒故。于知见中。狂解不决。遂矫乱其语也。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心。矫惑于人者。多类此)。

    (孤山曰。四种矫论。由分别境相。立知见名字)。

    资中曰。准婆沙论释。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诚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虚论也。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至)今彼前人遗失章句。

    (长水曰。于一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别见谓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也。答中略举六义。以不能定其道理。但两楹而答。故云亦生亦灭等)。

    (携李曰。总观八境。知见多端。报答不定。此观化迷理矫乱)。

    温陵曰。此观万化。见其不齐。遂生异解。用心别见。即异解也。于是不能决择。矫乱其语。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孤山曰。此二节观心执无执有。矫乱遍观一境。故唯见一义)。

    温陵曰。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证者悟一切法皆无也。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真际曰。此观境乱心矫乱。盖有无两观者)。

    温陵曰。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答。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至)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温陵曰。枝。如树枝差互不一)。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资中曰。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正矫惑于人者多类此)。

    吴兴曰。从二至四。于前入中。有无分出也。二三单计。第四两亦。有即是无。如水是水也。无不是有。如水非冰也。四句之中。但涉三句。未见双非。其计犹庆。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携李曰。十六相者。一谓终后生有色有想。二者生无色有想。三者生亦有色亦无色有想。四者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五者生有边有想。六者生无边有想。七者生亦有边亦无边有想。八者生非无边非有边有想。九者生有乐有想。十者生有苦有想。十一者生亦有乐亦有苦有想。十二者生非有乐非有苦想。十三者生有一想。十四者生苦于想十五者生有少想。十六者生有无量想)。

    资中曰。无尽流即行阴也。由见无尽。故言死后有相。

    温陵曰。或自下。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色是我。又谓我体圆遍。则色为我有。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行相续。相亦色也。于色作此四计。于受想行亦然。故成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

    携李曰。不言识阴者。所计之我。即识阴也。

    吴兴曰。不尔外道六法我与识异。今行阴未彼。识未当情。故不言耳。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泐潭曰。有为无为诸法也。毕竟并驱者。计烦恼菩提。不□□□皆后有也)。

    吴兴曰。上四阴与我。既死后有相。或复妄计。烦恼菩提。理亦如是。□烦恼由阴而生。菩提由我而证。言毕竟者。即两性不相陵灭。入未来际。此皆后有也。言五阴者。通结五阴。王在前四。又虽在前四。义惟行阴耳。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长水曰。□诸阴灭计度)。

    (真际曰。于未劫未见。生无想论。是为八见)。

    温陵曰。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也。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至)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长水曰。前旁计诸法。后有此旁计。诸法后无)。

    吴兴曰。涅槃因果。依现阴而修。后阴而证。阴既恒则修证何有耶。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吴兴曰。此存灭计度)。

    (吴兴曰。双计有无。至死后俱非者。此有二义。一亦有亦无。二非有非无。下文先计双亦次计双非)。

    温陵曰。行存则有相也。受想灭则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成今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至)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吴兴曰。此计双亦也。见有非有。谓色受想无也。观无不无。谓行阴有也。如是循环。等例立双。亦谓三阴无亦如行阴之有。行阴亦如三阴之无。四阴各二。故名八俱非相。言俱非者。对前遍计。有无得名。文意且在。双计有无耳。故总结云。有相无相)。

    泐潭曰。三阴为灭相。故见有非有。迁流为存相。故观无不无。随得一缘者。于四阴随举。皆生计执。八俱非论。谓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亦有色亦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有。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有。生亦有边亦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有。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是为八见。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资中曰。诸行一切迁流法也。因见行阴。迁讹不定。遂生邪悟。谓一切法有无俱非。不可定指)。

    吴兴曰。此计双非也。色受想等。皆名诸行。悉有迁讹下。文云。甲长发生。气消容皱。及念念不停。即其相也。于前四阴。双计有无。亦有八俱非义。此见既细。所以的就行阴言之。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至)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真际曰。今人惑于俗论而疑。死后有无者。多矣。皆八俱非类也)。

    温陵曰。昏瞢无可道者。不能明知死后之事也。

    又诸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温陵曰。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忘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此后无计度。为七断灭论)。

    兴福曰。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总有七见。或计我身从因缘生。必归磨灭。或计我于欲天断灭。或计我于色天断灭。或计我于无色界空处断灭。或计我于识处断灭。或计我于不用处断灭。或计我于有想无想处断灭。是为七见。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也。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至)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温陵曰。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极舍四禅也。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

    吴兴曰。此计应从第七外道流出。但前约横论。今约竖说。若摄横归竖。则前无相。属今身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携李曰。此后有计度。为五涅槃论)。

    (孤山曰。婆罗门于末劫末见。入四十四见中。或于本劫本见。尽入十六见中。或于本劫不见。末劫末见。尽入六十二见中。此六十二见。世尊亦如是知。如是见。但不执着耳。盖外道以知见立知。故成见网。如来以知见无见。故成菩提)。

    温陵曰。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妄于五处。计涅槃果。转依者。转生死。依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涅槃也。迷有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至)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携李曰。此计应从第六外道流出。横竖摄属亦如七九之类)。

    吴兴曰。前标后后。今结五现者。影互其文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温陵曰。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蘖)。

    泐潭曰。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汝等下。令弘宣人。将如来语。遍为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墯邪岐。不取小证。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也。

    吴兴曰。此云心魔。后识阴云见魔。心见不出见。爱二惑。即烦恼魔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孤山曰。此识阴十魔为受命之元。行穷识现。故深达命元。行阴迁流。不出根境之法。由感应悬绝。故内外湛明。诸类不召。故入无所入)。

    (吴兴曰。受命元由者。识息暖三和合成命。受生之际。识阴为先也)。

    温陵曰。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能隐晦性天。驰逸六根汩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故行阴尽者。生机纲纽。倏在隳裂。补特深脉。感应悬绝。而性天将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以不驰逸故。内外湛明。以无驱穴故。入无所入。反动而静。深之又深。故曰内外也。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曙垂。犹沉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惟余一阴。故将大明悟也。受命元由。识阴也。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无生机故不召。遂了十方依正皆识所变。故已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想。已渐发现。此识阴之相也。

    (资中曰。识为还元之地。故诸乘于此。妄立因依。而取果证。总成十魔)。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至)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吴兴曰。六用不隔。皆悉通邻。即法华所明。六根清净也)。

    (孤山曰。罔象亦仿象。皆不实貌)。

    温陵曰。群召同中。即十二类之命元识阴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内之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性本一真。由尘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故识尽则越之。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携李曰。此因非因执)。

    (吴兴曰。觉知通?能入圆元者。示观中所发之相也。斯亦功用暂得。如是不生胜解名善境界。由起邪执故堕外道种类)。

    温陵曰。识由行流。故行空则还元。既空行阴。故已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而能渐破识阴。消磨六门。故己六知根。?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不二。故能入圆元。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也。若以此为真所归地。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墯所妄。所以违圆通背涅槃也。

    (孤山曰。阿赖耶识。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即此义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携李曰。此能非能执。计我生彼。成遍圆种)。

    (长水曰。大慢天即摩醯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也。遍圆者。计我体圆。遍空界也)。

    温陵曰。执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顶魔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类也。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吴兴曰。从彼流出者。此指所归识阴为彼。非指他人也)。

    (携李曰。此常非常执。计彼生我。成倒圆种)。

    温陵曰。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资中曰。常住真心。一体无二。用诸妄想。依正乃分。是故众生草树。悉如空华。当知草树山河。皆是有情。自心所变。故说有情。有佛性时。即草树有性说。有情成佛时。即草树成佛。以心外无境故。华外无空。故波不离水。故执□不了。乃谓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说木死有人。人死为木。未明一体谬计遍圆也)。

    温陵曰。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无所简择。故曰无择遍知。此以无知为知故。名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执一切觉。谓执一切有知也。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吴兴曰。园化者。谓观中所见。园融变化。惟识之境也。一功发生。即四大之相也。观尘成就。别名地大。以此群尘。通指四大。既见此时。并由园化。乃计终圆证果。不出火之见明水之清净等。故曰发作本因。立常住解。迦叶波亦婆罗门别姓。下所并者。总摄其类)。

    温陵曰。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则才得随顺而已。因随圆互。于是计一切法皆能圆化。发生胜果。谓火能显发光明。乃至尘能成就器界。遂则邪求邪观。而勤心崇事。执为能生胜果。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俦也。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吴兴曰。非灭群化。非尤破也。群化即四大等)。

    (携李曰。归无归执。计永灭依。成断灭种)。

    温陵曰。观理不谛。误墯虚无。故于圆明性中。计皆虚无。于是绝灭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归执。舜若多云空。言无想舜若。即执断空外道也。以执断空故。圆虚无为因心成空亡之断果。永灭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温陵曰。阿斯陀。此云无比。即长寿仙也。彼虽延长。终归坏灭。今此欲固妄身。以求常住。则空长劳耳。妄延耳)。

    (长水曰。长劳果者。应侔牢声之误耳)。

    吴兴曰。依识阴观圆常。执识元为圆精。遂欲固保其身。与之并存。妄贪坚久。不知其非。名贪非贪。识阴精明。湛不摇处。名之为常。今见其常。乃执色身。同此精圆也。身本无常。实不可贪。以为长久。今坚贪着。故云贪非贪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孤山曰。真非真执。谓留欲固命。成天魔种)。

    (携李曰。吒枳迦罗。能化欲境自娱)。

    温陵曰。以识阴为命元。互通三际。识阴若尽。我命亦尽。谁证其常。故便于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不令销尽也。依此邪思。欲证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无真执。吒枳迦罗。即欲顶自在天类也。因其邪思。感生天魔。惟恣尘欲。名炽尘果。媛美女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孤山曰。背清净解卷十道者。既发小解。乃背圆融常乐我净之道。今于四德。略举一耳)。

    (携李曰。定性声闻曰明经谓畏。若厌身志存泥洹。堕阿罗汉者)。

    温陵曰。命明者。因穷识阴。深明众生受命元由也。以生灭犹识。精粗由业。故依四谛分别决择。以苦集为粗伪。以灭道为精真。于是专修道因。求感灭果。以少为足。故居灭即休。斯特定性声闻上慢之俦也。此则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精应者。即决择粗业。惟求精应证于偏真。缠空趣寂而已。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携李曰。圆妙真体。思习俱尽。名清净觉。明于寂妙中极其本真。发研深妙。以此为果。名定性辟支)。

    (长水曰。识阴总统。入识而入识者。是□□根本。故通叙声闻□□诸修证法)。

    温陵曰。融净觉明即识精也。虽无惑习。圆融清净。而未离于识。故名觉明。若以此为深妙。立为果证。则定性缘觉独觉而已。此则圆觉?为因心。成湛明之滞果尔。觉?如心精通?觉知。通?之?。谓仅与正觉通?。而不前进也。湛明即圆融觉明也。所觉止于圆明识精。而定性不回。故名觉圆。明不化圆种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至)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吴兴曰。大妄语者。别指前八也。前八通名。外道邪魔亦可别指。七是外道。八是邪魔。俱未断惑。故云堕狱。二乘异此。故云不进。言见魔者。见以违理为名。前八违真。中二理起界内邪见。后二违中道理。起界外邪见。以二乘智即无明故。又前八中。七纯是见。八具见爱。以留尘劳。生胜解故)。

    温陵曰。穷道失趣。故中途成狂。转遭枝岐。曰因依迷惑。所爱先习。即邪传谬解也。秘为真得。遂即休心。将为毕竟所归宁地。适足自误。故邪魔依之。终堕恶道。二乘依之。不成增进。最宜深防也。邪见错解。为妖为孽。颠蹶身心。谓之见魔。心为内韄。见宜外键。故前防心魔。此防见魔。则助道之要尽矣。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真际曰。先圣乘。此心开得道。后学固宜勉究也。识尽则消磨六门。故诸根互用。从互用中。入金刚惠。发圆明心。即心开事也。直超信等。入如来海。归无所得。即得道也。金刚干惠为等觉后心。十信诸位为进修渐次。此能直超不历者。诸位修进为治惑习。今识尽无习。故能超之。等觉圆明归无所得者。自初干惠至等觉。未为圆明。尤有所得。为识未尽也。至获金刚心。破尽细识。乃能圆明。入妙觉海。归无所得。此真修之尽道)。

    吴兴曰。如是法门。且指识阴禅那现相。过去诸佛无不觉了。入佛知见。故曰乘此心开也。能入金刚干惠者。从相似位。超入等觉后心也。天台明圆教利根。一生有超登十地者。与此符合。圆明下至宝月。示后心所证。有法有喻。有体有用。金刚干惠。是妙觉无间道。转入解脱道。即妙觉也。故云入于如来等也。妙庄严海。是福究竟。圆满菩提。是智究竟。归无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脱。智即般若。理即法身。不纵不横。三德秘藏。于兹具显。远讨其因。实由初心修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止之功也。

    温陵曰。妙庄严海者。统众德。合异流。不严而严。无证而证之果海也。前称首楞万行。为妙庄严路。则起此而已。

    阿难即从座起重复白佛(至)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携李曰。此问有二。想心以上问生起因缘。缘此以下问。还灭因缘)。

    (温陵曰。生死妄业。尘垢妄缘。真净性中。既无所留。全因妄起。犹如迷头。则五阴相中。五妄为本。从可知也)。

    吴兴曰。精真中道也。妙明寂照也。寂故即假。照故即空。三谛融通。元无尘垢。总名本觉圆净。此单论真性也。乃至下单论妄想生起诸法。斯元下。合明真妄发生世间。所以尔者。无前单论。则不知离义。无后合。明则不知即义。

    妄元为因于妄想中(至)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长水曰。破因缘自然之情因。谓能生缘能长养。因由摄助。因方能生。生已相续。缘力长养。或因惟一缘。乃众为又自然者。或名自生。或名自相。或名自体。或名自法自觉也)。

    温陵曰。明妄无因。不容计度也。知妄所起。可说因缘。不知所起。因缘何有。况推自然。得非妄计邪。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至)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携李曰。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阴。故名坚固妄想)。

    温陵曰。想为虚妄影象欲爱深脉遗体。自想爱流出。故曰体因父母想生。阴中乘想爱冥求。故曰心于想中传命。酢物等说。以验体用妄结。故与妄理相应。若非妄伦。则妄不能感也。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至)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真际曰。虚明妄想。为违顺因缘)。

    (吴兴曰。由因受生者。因想故受生也。去动色体。即形受酸涩也。当知色受想三阴。妄想相由而起。必不相离)。

    温陵曰。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则受阴为体。虚有所明。故名虚明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至)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真际曰。融通妄想。为形取因缘)。

    温陵曰。念虑虚情也。色身实质也。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摇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至)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真际曰。幽隐妄想为体。迁因缘密移非汝。云何体迁若即汝体。自应有觉)。

    (长水曰。初标行阴幽隐之相。阿难下牒辨虚妄之理)。

    吴兴曰。此若非汝。此指化理不住等也。云何体迁。诘其甲长发生等。如必下。若为体迂。实是汝者何不觉此相代之。相以不觉故行阴生灭。名为幽隐。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至)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真际曰。此阴通收八识。用动体常。见闻精明。同一识阴。何因下示妄习想。念念受熏者。以昔睹奇物。纳种在识。若不受兄。覆睹前异必无记忆之想。既不忘失则知中间常为无明。念念熏习。兄习即妄。何精真之有乎)。

    携李曰。精湛不摇。指识体也。见闻觉知。指识用也。非真常而执常。曰名恒常者。精真不容妄习。今能藏昔。宛不遗失。即妄习也。则湛虽不摇。而念念受熏。其容妄多矣。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至)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吴兴曰。六根互用等。如破见思。故妄想灭。即粗垢先落也。问。上文受熏。约无明说。今妄想灭。何止见思耶答。无明所熏。亦见思种子。故前指见物。有忆有妄。正是粗相。今种现虽尽。根本尤存。非谓六根得真互用)。

    温陵曰。湛非真湛。特幽潜不觉耳。故譬急流之水。幽潜流注。不可测知。此真忆想之元。容妄之体也。直须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也。串常习也。几微也。似无曰罔。似有曰象。其体精微。故名罔象虚无颠倒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至)湛入洽湛归识边际。

    (携李曰。受阴亦名取阴。佛果报身。有为无漏。以非惑业所生故取。以惑业为取阴。从取生故名取阴)。

    温陵曰。五受阴亦曰五取蕴。由一念迷妄。故此取此。以自蔽藏也。言因界者。本无有界。由妄想因也。故色不自色。因空有色。故成色边际。乃至灭不自灭。因生有灭。故成行边际。识称湛了。而湛不自湛。因行不流逸。性入元澄。而合乎湛了。成识边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长水曰。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智有识。乃至由受有色也。灭则从粗至细。必破色而后受现。乃至破行而后识现也)。

    孤山曰。约生则由内造外。从细至粗。如着衣也。故迷理有识。乃至有色约灭。则由外至内。从粗至细。如脱衣也。故悟理色尽。乃至识尽。

    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至)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吴兴曰。所指前说。亦有顿渐二义。巾体是一。以喻其性。悟则成顿也。巾结有异。以喻妄想。除则成渐也)。

    真际曰。识譬则劫波巾也。色譬则最后结也。结依巾有故。生因识有。解因次第故。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者。知巾本无结。亦不有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巾根顿悟。必假渐修也。若因悟忘修。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适堕偏邪。终非正修真三摩地。

    资中曰。原夫天巾。由次第而结。亦次第而解。所譬六根及以五阴。生之与灭。一往相类。再研有殊。何者以六根义横五阴义竖故。且如六根迷真起妄。因妄成根。必无先眼。次耳等异。至于返妄归真。亦无从粗至细之理。岂非义横邪。前以解结次第为喻者。但取六根差别及选圆通。谓之次第也。今明五阴亦迷真起妄。因妄成阴。既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岂非义竖邪。若以结解喻之。则二番次第。宛有伦绪。当知前文举喻。不可以喻难法。此引例不可以根难阴。适时之说。须晓大纲。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至)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孤山曰。上明助道分竟。正宗大分。文终于此。下乃流通分也。不录)。

    温陵曰。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也。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至)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吴兴曰。初发心者。圆教外凡。或内凡也。皆大欢喜。通该凡圣也)。

    温陵曰。皆在会听众也。圣仙童子即天仙类也。大力鬼神诸护法者随所证量皆得法喜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