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以虚空世界众生因迷觉性而有。今一切法。合乎圆觉。则平等平等。寂灭无二。故云不动。此但显泯一切法。当空观义也。由摄事归理。理遍则事亦遍。故下文云一一周遍。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此历十法界。以显事随理遍。当法界理事无碍门。示假观义也。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此历十法界。以显事事无碍法界周遍含容观。当一心中道义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无杂各不坏相故。成圆觉普照义也。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戒。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此示寂灭一心平等不二。正显清净觉相也。以缚脱憎爱等皆二相也。由无明妄见故有二相。今以圆照。则一切皆觉。故无二也。眼光乃八识现量。圆照诸根。在眼最显故。取喻圆觉普照无二之体。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重释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之相。以显究竟一心之极证也。以如来藏中本无迷悟生死去来之相。然生死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回视往事。如昨梦耳。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此重示寂灭一心究竟无二之体也。前云圆觉性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诸波罗蜜。谓迷清净真如。而为五蕴之众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证之果。诸波罗蜜。为能证之行。以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梦。既如昨梦。则岂有修证得失取舍之事耶。既无修证。则无能所。一切影像。毕竟寂灭。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坏。此圆照法界清净觉相之极。则通释首章。皆以圆照清净觉相之义也。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此结酬请辞。指归正行。故皆云如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颂义如文可知。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赞谢也。因前佛云犹如翳目见空中华。以上开示根身世界一切清净。如空华影落。故此谢云。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也。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此金刚藏启请。因闻佛说众生本来成佛一语。顿起三疑。故兴此问。意谓。佛初说众生因无始无明。妄认身心。故有生死。且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则无明乃众生本有也。云何复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无明耶。若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则一切如来。是已成之佛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耶。因闻众生本来成佛。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之语。相违故。展转三疑。以致此问。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诚。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机默伫。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此意责问者不应以生灭心妄辩圆觉之体也。以十法界迷悟因果。皆生死边事。从妄见有。圆觉性中本无此事。若以妄见而辩圆觉。则此觉性亦同生死法矣。世界有三种。谓众生正报世间。依报世间。诸佛为智正觉世间。此总该十法界依正因果也。始谓迷本之因。终谓涅槃之果。生灭乃众生之身心。该住异之四相。前后乃三际前后。乃过未以该现在。有无聚散。乃世界成住坏空。有无乃住空。聚散乃成坏。起谓三界生死。止谓二乘涅槃。如上之事。乃妄见妄想。念念相续。从来生灭不停。循环往复。种种取舍。如此皆是轮回生死之妄见也。若以此妄见。而辩圆觉。而圆觉性。亦同生死之法矣。故云即同流转。若以妄见。而免生死。无有是处。此总责颠倒。下以喻详示。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此以四法喻妄见也。湛水无波。因动目而有波。定眼无轮。由旋火而有轮。月岸不移。因云舟而运动。湛水定眼月岸。通喻觉性。水波火轮云驶舟行。通喻妄见。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此先合喻。诸旋。乃水波火轮云驶舟行。彼物。指湛水定眼月岸。谓旋若未息。而彼诸物。必难先住也。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以浅况深。通责迷倒也。意谓世间浅近之事。若旋不止。而彼物必难先住。何况以生死妄见。而辨净妙常住之觉性。岂不堕彼流转耶。此三惑之兴。实由妄见分别耳。此总责三疑。下正答问义。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此以空华一喻。总答所问。以决三疑也。幻翳喻无明妄见。空华喻生死涅槃。虚空喻妙觉真心。此通显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妙圆心中。本无此事。今刚藏之疑。因闻首章佛说无明乃众生妄认幻妄身心。为本有者。此则众生。的因无明。而有也。如此何以又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是佛。后作众生。则是无明。从佛心中而有矣。如此则诸佛心中。何时更起烦恼。而作众生耶。此展转三疑。皆从妄见分别而有。特未悟妙圆真心耳。故先总责轮回颠倒之见。而以幻翳空华之喻。以总答之也。若悟空本无华。何疑众生本来成佛。若了华从翳生。又何疑成佛后起烦恼。此如来善巧开示。了此一喻。则三疑顿释矣。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此特示妙圆常住真心。不属生死涅槃。以重释佛起烦恼之疑也。意谓。虚空尚不随于幻华起灭。何况妙觉明心。而为虚空本性。又岂随于生死涅槃起灭耶。苟悟觉性平等常住不动。诸佛证此。岂复生迷。故以销金之喻。以结示之。若了此喻。则众生虽本是佛。现在无明。不妨修而后成。如金虽本有。现在矿中。终以销而后见。所谓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若知金性不坏。又何疑佛更生迷。此喻约而义妙。故刚藏之疑。不俟一一而冰释矣。下的示了义。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此的示圆觉性中本无生死涅槃之相。以决刚藏之疑也。若悟此性。自无起灭颠倒之见矣。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此示圆觉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灭。尚不能至自证涅槃。何况众生。以生灭心。欲入妙圆不生灭性。决不能矣。故喻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也。二乘身心语言皆灭者。以断六识分别之心。七识已伏不行故。无觉观语言。但所证涅槃。乃第八识全体无明。认为涅槃。以二乘人无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亲证所现涅槃。意谓。二乘心行已灭。尚不能知自证无明境界。何况以生灭心。欲入如来妙圆觉心。此必不能也。故以萤火喻之。乃结示当断轮回根本。正指无明妄见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此直示妄元。结责当机也。意谓。但凡夫起心动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辨于佛境。远之远矣。故如邀空华。复结空果。所以展转。但增妄想耳。如是虚妄浮心。岂能成就圆觉方便耶。故非正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赞谢。

    下正陈请辞。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此正陈问义有四。由上佛说菩萨修行。先断轮回根本故。此首问云何当断者。意谓何等是轮回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爱贪欲是轮回根本。二问轮回有几种性。佛答。以因二种障。有五性差别。三问修行有几种性。佛答。即以五性而显差别。四问菩萨度生有几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愿力。然所问正为修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萨修行。本为度生而修行。亦不舍众生界。以度生即修行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当机默伫。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此直答轮回根本也。无明有二。一发业无明。二润生无明。发业者。乃无始最初一念妄动。迷本圆明。故号无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说。无始本起无明也。此虽迷真认妄。尚未续诸生死。但能发业而已。二润生无明。正是生死相续轮回之报本也。由前迷理无明。妄认五蕴身心为我。即于此幻身。复起男女好丑憎爱之见。而贪爱淫欲之想。因爱见而发。所谓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百千万劫。长在缠缚。故众生迷法身慧命之真性。但以淫欲一事。而为受生禀命之正矣。故曰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轮回。当以断淫为第一义也。此正与楞严所说。世出世间。生与无生。尽在淫心断与不断故。今经的指先断淫欲为修行之要。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此正示爱欲为生死根本也。以众生五蕴身心。元因爱欲而有。但以爱欲为性命之正故。贪欲之境虽多。即种种诸欲。皆是助发爱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为助因也。以爱根既深。而助发爱性者日厚。心心着欲。念念润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续也。下示轮回之本。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此申明爱欲为生死根本也。欲因爱生者。上云由有诸欲助发爱性。盖言诸欲亦从爱而生也。以爱为根本。欲为助因故。然欲者贪也。爱者淫根也。以众生淫心所爱者。男女之美色。因爱其色。故贪种种。饮食厚味以养之。铅华锦绣以饰之。荐褥温软以适之。乃至声色以悦之。一切诸欲。皆从淫心而发也。故曰欲因爱生也。命因欲有者。以众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后舍命未受后报。尚有中阴身。此身别无所见。但求欲境故。千万里遥见男女交媾之处。若曾有宿染爱缘者。即速疾至前。则以男女之想。为己有。渴爱心极。则乘爱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纳想不舍。遂结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资其生者。乃爱欲为因。及受后报之身。乃以爱命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续而不休也。楞严众生相续发明此义。下示轮回之状。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此明三途恶报苦果皆因淫欲而有也。以爱心炽盛。奔趣欲境。然境有违顺若境顺其心。则爱益滋甚若境违心。便生憎嫉。乃至嗔怒打骂。甚至杀害。则无恶而不造。所以复招三途地狱之剧苦。皆因爱而致也。

    舍恶乐善。复现人天。

    此明由爱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种种业。总之不出十恶业。谓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嗔痴。此十恶业。皆由爱欲而发。若备造则感三途之报。若平平不造。则感生人道。若增修善品。则感生天上。盖人天由爱厌业道。亦从爱而致也。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上言人天。且指六欲天报。言六天全未断欲。但不作恶故。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诸天爱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爱欲。是染是粗障。故深厌离。故云弃爱乐舍。且欣上是净是妙是离。故欣乐取证。然欣亦爱也。故云还滋爱本。由此但名有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轮回不成圣道。良由以爱舍爱故。生死不断。所谓饶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筹。以生死情根未断故也。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此总结轮回根本皆贪欲渴爱之过患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此释疑显权也。恐有疑云。菩萨入诸生死。岂非贪欲之过耶。故此释云。菩萨但示贪欲。而入生死。以同事摄。令彼舍贪。乃是权现。非实事也。然修行者。必断贪欲。于清净心。方得开悟耳。

    上答轮回根本。下答种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此下答轮回问有几种性也。谓理事二障。为轮回性。性体也。以理障乃发业无明。事障乃润生无明轮回生死。以二障为体。即修行差别。亦因无明厚薄二障浅深而显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修行有几种性。先徴后释也。五性者。一凡夫种性。二二乘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外道种性。此初凡夫种性也。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此二乘种性也。以二乘人。但断六识三毒。离分段生死。故云永舍贪欲。经云。但尽生死。谓为灭度。其实未得一切灭度。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萨种性也。三贤伏二障。地上断二障。论云。分别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刚道后。异熟已空。则二障永断。即入如来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种性也。若言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则各各皆是如来种性矣。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识。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开示之。因此修习。则有顿渐不同。此不定性。在师不在根。所谓闻熏成种也。若遇大善知识。以如来正修行路开导修行。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此显佛性是一因师不定故。楞伽要亲最胜知识也。此则三乘皆不定摄。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外道种性也。既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无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师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师之过。非众生佛性之过也。此经圆教大乘。无机不摄。以因师邪而邪。若舍邪归正。无一不成佛者。阐提作佛义见于此。

    上答修习差别。下答化生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此答菩萨回入尘劳有几方便之问也。谓菩萨利生方便虽多。唯以大悲为首。大愿持之。以同事摄之。是为妙行。然菩萨度生。以四摄法。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经重在断欲为首故。独称同事。为断爱之妙行也。苟非愿力所持。冒然同事。无不堕者。故要依无始清净愿力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此言不但菩萨利生依大愿力。即末世修行之人。亦当以大愿持心故。不堕邪见也。谓菩萨修行。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者。此乃决志成佛之人也。故先发愿言。我今住佛圆觉。志愿成佛。故所求知识。莫值外道邪师及二乘劣解坏我善根。愿得菩萨最胜知识。依教修行。渐断诸障。若得障尽愿满。则成就佛果矣。妙庄严域。乃佛之果海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增爱

    及与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长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别。偈言。但能顿断烦恼。不拘五性差别。则当一时顿成佛果也。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赞谢。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此问圆觉妙性圣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证差别也。因前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则一超顿登佛地。不涉渐次矣。又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此则本无差别之性矣。上问差别。佛答以因二障浅深而有。今问修证差别。意谓觉性既是平等。则二障亦不能为差别故。今问从凡至圣修证。云何而有差别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当机默伫。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因问觉性是一云何圣凡修证差别不同。故佛先示以觉性本来平等无二。菩萨众生。亦无取证次第。自性无性故云非性。凡圣皆具故云性有。随缘而现故云循诸性起。本无修证次第。然后示以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也。眼不见眼。喻觉性本无能所对待。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此示因众生迷倒妄有差别。其实了无能所取证也。下示无差别之差别。旧解约天台六即以释之。谓性自平等。凡圣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觉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众生迷倒。幻化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此显六即差别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穷源。寂灭无二。若委明六字。则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则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圆旨也。上总示圆理。下示六即。经义相符。故以释之。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我爱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众生全体在迷。约佛性在迷故云理。众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觉性而为妄想。背法身而认五蕴故。云由妄想我。执妄身为我。我见坚固不舍故。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造诸恶业。然造业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此名字即也。以众生迷己。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识开导。了悟自性。生即无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识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此观行即也。此天台圆教五品观行位人。圆伏五住。先断见思故云劳虑永断。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净。耽着净境。故云净解为碍。无明全在。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天台判圆观行位与别信位。同断见思。名为外凡。故结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相似即也。三贤位人。观智增明。已见前净解为碍。今已断之。所断虽亡。能断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见觉为碍。能所未亡。故于圆觉而不自在。结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贤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净解觉。是能观之智乃见觉。即前二位。以对待未亡故。俱名障碍。今地上菩萨。已证平等真如。以即体之智。还照寂灭之体。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觉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此以喻明观智俱泯能所两忘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无能断者。然以照为碍者。楞严云圆明照生。所以圆明体中本无能所。但起一照心。则形所相故以照为碍也。以诸无明通名诸碍。非照不灭故。以碍灭碍也。若诸碍已断。则照亦不立。故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显地上菩萨之实证也。谓菩萨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种种言教开示。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则一切言说皆剩法矣。故如见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断观智能所之说。皆标月之指耳。今既证一心。则能所双忘。观照俱泯同时寂灭矣。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结位也。此经单以圆照觉相为宗故。位次不说所断。但约观行浅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对普贤章中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即净解未忘。当观行位。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即见觉为碍。当相似位。有觉有照。同时寂灭。即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当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即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名究竟觉。当究竟即。经旨了然。幸深观之。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对等法。皆迷悟边事。良以圆觉妙性不属迷悟对待因果故。一切寂灭。平等一如。以妄见而观。则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则犹如虚空。一切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证有次第者。皆为不了寂灭心体。妄有修证。不忘能所对待故。悟有浅深。今示平等一心任运合道。乃圆悟顿证之妙旨也。以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现。故云居一切时。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现量故也。谓众生妄想。本自无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斩头觅活。故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拟议。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扬声止响。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处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别求真实。则头上安头。弥增颠倒。故云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诀。苟能任运如斯。则心心合道。念念证真。不起灭定。而现度生事业矣。从上诸祖。未有不入此法门者。此参禅向上一路。所谓衲僧巴鼻也。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此直指顿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门即上居一切时等。以此法难信难解难持。若闻而不生惊怖者。可谓善能随顺觉性也。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此结上顿悟任运合道之机。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虽居因位。决定成佛无疑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此颂觉性平等本无差别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初二句总颂差别所以。众生一句观行即。菩萨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颂分真即。大觉二句颂究竟即。然初句觉与未觉。亦该摄理即名字即也。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末二句总颂位行虽差皆随顺觉性。

    圆觉经直解卷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