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

    明匡山逸臾憨山释德清解

    明新安 程梦旸觉我较阅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此庆闻赞谢也。以闻佛圆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众心。神力所加。照破无明。各各自心光明顿现。此所以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也。下请入门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此问行也。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未闻能证之行。故今特请入门之方便也。城喻圆觉。门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证之行。即楞严之最初方便。所谓随方取便。乃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乃圆修顿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为中下故请渐次。意在开三观门。即下单复圆修二十五轮。皆渐次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

    正示。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本无迷悟平等无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此正入证之门也。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但随机圆摄。不无其要。故但有三门。然此三门。即楞严三观。谓空假中也。且二经列三名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下义当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谓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三观次第各照故为渐。其实本无三一次第之差也。后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乃悟后称性修。非迷中修也。谓菩萨修行。先要了悟本有净圆真心。依此不生不灭真心。安立观行。净治历劫无明习气。以此为修。唯约称性为修耳。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此示空观行相也。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时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故云取静为行。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故云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久久观察。则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云静慧发生。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故如客尘。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最初工夫。一念顿证无生也。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示入观之效也。以圆觉妙心。向以幻妄身心无明遮障。今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故云内发寂静轻安。到此十方廓然。则本有法身挺露。故云。诸如来心显现。如镜中像。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结名也。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静义。在因名止。在果名定。义当空观。

    次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以所悟净圆觉心。而为行本。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此示假观行相也。心性识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发起智照。照彼识与根尘。本来不有。皆因无明之所变现。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幻化指枝末无明也。既了自己识及根尘悉如幻化。则例观一切众生。一一如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谓幻智。此幻者。推根本无明。谓依如幻始觉之智。顿破根本无明。变化等者。谓除灭无明。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广作度生佛事。现十界身。普应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由起幻等者。谓已证真如。从真如起利生事业。而以同体大悲。广化众生。不取众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此示观行增进之相也。以证性未圆无明未净。渐渐深入。故云渐次。以对待未忘。先遣所观之境。犹存能观之智。故云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然所观既妄。能观亦泯。若存能观。犹未离幻。故云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能所双忘。境智俱绝。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喻增进之相也。谓菩萨观行。境智双忘。一真独立。则法身真地。智种灵苗渐渐增长。土喻法身真地。本觉真如如种子。观智增明如苗长。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结观名也。梵语三摩钵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

    三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此正示中观行相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云不取幻化。内忘其智。不取静相。境智俱忘。身心寂灭。皆无障碍。故云了知。知觉明。乃根本无明也。谓对待既忘。能所不立。则无明净尽。故云无知觉明。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以离境故超碍。离智故超无碍。毕竟寂灭。故云永得超过。锽乃钟鼓之声。言虽有体质。而不碍声之远达。正取器微声大。以明即碍处能达无碍。意谓向心境未忘。则身心世界为碍。今既了悟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碍法身。故云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以喻法身出碍也。烦恼约生死法。谓身心世界也。涅槃约理智。唯一真心故。生死涅槃。不相留碍也。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示观行成益之相也。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三德圆证。涅槃常乐。故云寂静轻安。心心随顺妙觉寂灭。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则二障永断。二死永忘。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结名也。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总结方便之渐次也。谓此三法门。皆是随顺亲近圆觉之方便。即如来之因地。诸菩萨之万行。或渐次。或偏圆。皆依如是三种事业。或单复圆修。若一念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顺修习。

    此结行显胜也。偏圆修习日劫相倍故。教多多二乘。不若暂闻此法。以是成佛正因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次以偈重宣。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总颂标立三种观行。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此颂三种行相。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地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此总颂结名。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初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庆赞。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此正陈问意也。谓前佛说三观。未审菩萨所修。为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同时。为次第。故请开示。以便修习也。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此问所为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诚。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诫听许说。

    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此总答问意也。圆觉净性。众生本具。不假修习。但今在迷中。以幻修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种之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第各随人。意要偏重。所习展转。而为二十五轮。非定有二十五种也。然二十五种不出三观。单复圆修而分差别。初单修三观。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此单修空观也。然三谛本唯一境故。三观本乎一心。圆融该摄。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所谓正偏带兼故。虽单修一观。必兼余二。虽不明说。义即全具。今言唯取极静。是以观空为主。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则义该于假。以烦恼幻化以静力断之。若究竟成就。圆证一心。则摄中也。故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单以圆修空观而入也。能作如是观。义方满足。标名应有悟净圆觉四字。译人略耳。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单修假观也。佛力者。谓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备修妙行。此依幻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则全体起用。兼摄一心中道寂灭之体。而起空慧。照破无明。是以假摄中空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单修禅那中观也。唯灭诸幻。独断烦恼。乃摄假入中。烦恼断尽。便登实相。乃摄空入中。正遮照同时。以显中也。以唯灭断尽则双遮。独断便证则双照。此上单修三观也。下复修二十一轮。每观领七。故二十一。初空观颔七。先复二观二。

    初先空后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次先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即体之智。故云静慧。还照寂体。故云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因亡果丧。圆证一心。故为中道。

    次复三观二。

    初先空。次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现。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次先空次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齐修三观有三。

    初先静齐寂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次先齐静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后齐静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上静观七轮已竟。

    下幻观七轮。

    初先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次先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上复二。

    后复三。

    初先幻次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次先幻次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后齐三观三。

    初先幻静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次齐幻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后齐幻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三寂观领七。

    复二有二。

    先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次先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复三有二。

    初先寂次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次先寂次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齐三有三。

    初先寂齐静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次齐寂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后齐寂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圆修三观。乃三观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总结劝修也。当持梵行者。所谓因戒生定。即楞严三种渐次。乃入禅之基本也。寂静思惟忏悔。即观罪性空。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也。求哀结标。以验根之顿渐。乃请诸圣神力加持。起决定信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二十五轮。皆菩萨因行。颂言十方如来。意约所趣之果。此正如来因地法行也。顿觉人。则不须渐次法。不随顺者。乃阐提不信之人。则渐亦不能入矣。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此颂结劝也。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问法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此庆所闻也。谓从一心。建诸定轮。乃诸如来因地行相勤苦境界。一念具见。故深自庆也。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此正问也。上章佛说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然清净则本来无染。今因何有染污更假修耶。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今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此请意也。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更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此正答染污所以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也。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身故。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我展转趣于余趣。故名人相。计我盛哀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根不断。为寿者相。以不达无我。执妄为真。故云颠倒。然执虚妄为我。已是颠倒。且于此妄我。起憎爱之心。故云重执虚妄。此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种种业。故云生妄业道。此造业也。故有妄业。必受苦报流转生死。此苦果也。惑业苦三。皆因妄认我执。以取三界轮回。故云流转。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厌生死苦。断烦恼集。出三界外。复妄见涅槃。以取变易生死之苦。皆由执我之故也。故云由此更生等。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粗细之分。粗者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憎爱。乃金刚经前半所明者。是也。细者迷智。乃一切圣贤。妄有证得。能所未忘。即此经所说。乃金刚经后半所明者。是也。此中粗细二种我执。正属俱生。此经众生意该九界。此中先举凡夫之四相。以显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爱而有。三乘四相由证取而有。以证取发于爱根种子故。凡圣双举。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染污真性。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容入也。以执我能入觉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耳。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执未忘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

    下重徴释迷闷之本。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此徴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以诸众生从来未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无明能断无明之理耶。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此序无明相续长劫之所以也。谓此无明相续长劫而难断者。以有憎爱二惑以滋养之也。以执我故则偏爱我。若有爱我者。则更增长我之爱见。若违我者必生憎怨。然憎怨亦从爱起。以不顺其爱故憎怨耳。以此憎爱。资熏无明种子。发起现行故。劫劫生生爱憎未断。故无明日厚。所以相续长劫生死耳。今以爱憎之心。而求佛道。岂有成道之理耶。故云皆不就。

    下示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此正示我相之体也。此我等四相。旧解都分粗细。今详佛意。指无始无明。为己主宰。是为我体。是则四相单约生相无明。今以观照研穷对待未忘。展转有四。原非粗细之分也。何以明之。谓妙性圆明本无能所。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无明。自尔以来。一向皆是无明为己主宰。而为我体。今以始觉观照。欲证圆觉。未能圆合。中间。皆因根本无明而为障碍。故对待未忘。即此所对所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心所证者乃我相也。按此始起无明为我。岂有粗细之分耶。永嘉一念中五阴。正此意耳。智者请深观之。下以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以喻明我相也。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任运而已故。如人调适忘身。今以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故。如人针艾知有我身也。以观心所取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取证方现我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岂可以粗惑目之耶。

    下结指。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意谓不独三贤十圣之所证者为我。乃至证于如来究竟涅槃。若一念证性未忘。乃生相无明未破。正是我相根本。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相悬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我之法。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但约证取为我耳。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

    次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己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此示人相也。谓前所证者是我。则不复认我。若存我能悟之心。即为人相。以约对我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此释人相也。谓纵然悟得涅槃是我不自证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弹尽也。谓了悟涅槃极尽之理为我。若存丝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此示众生相也。谓觉前证悟。二皆是妄。即此觉了之心名众生相。以此觉了之心。非证悟之可及者。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借明众生相也。以凡夫之众生相。乃计我所感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今圣人。但以了悟证取。两忘能所。只存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以不属能所故。借世人彼此之语。以喻明之。谓言我是众生故。非我非彼。

    下结指。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正示其相。谓了前证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为众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示寿命相也。谓前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今观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所谓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离。谓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境智一如。如眼不见眼。故云一切业知所不自见。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即此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觉者。前三相也。谓心照清净。觉前三相。皆为尘垢。即此觉心亦未离尘。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汤消冰冰即是汤。今存我觉我。则如冰知冰。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断命。所以为寿者相也。

    下明我为法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明我为障道之本也。谓末世众生。若不了此四相。纵多劫勤苦。终不能成圣果。以执我见而修故也。正法末世。谓末世众生。幸遇此圆教法门。可为正法。若错乱修习。与不修等。故无行证。所以为末法也。释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今教理虽存。而徒劳无益者多矣。下有三徴三释。此久修无证之义。

    何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