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

    明匡山逸臾憨山释德清解

    明新安 程梦旸觉我较阅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谓虽多。总是圆觉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圣迷悟依正因果之本。为诸佛之本源。号为法身。为众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单以法为名。其大方广。乃此心法所具体相用三大之义。然大即体大。谓此一心。包法界而有余。扩太虚而无外。横该竖遍。大而无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训法也。谓此一心为众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轨则。一闻佛性。便能生解。长劫轮回。持而不失。故曰轨物生解。任持自性。以无相真心。而为有相之法则故。方为相大也。广即用大。以称此心体周遍无遗。无刹不现。无物不周。故为用大也。以此法义圆备一心。以此经中直指此心。为生佛迷悟修证之本。故云单法为名也。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以凡是佛所说之经。通名契经。谓是契理契机之教。但应机有大小。为小乘人说者。名不了义经。为大乘人说者。名了义经。谓显了究竟之极谈。以题中通指此经。乃经藏中了义之经。非不了义经也。上十字。乃一经所诠之法义。下一经字。乃别指当经能诠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者。经云。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即如来藏清净心体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法界性究竟圆满。是则名为因地法行。首称大陀罗尼门。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为诸佛之因地菩萨之行本故。以此为一经之体也。以圆照觉相为宗者。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故以为一经之宗也。离妄证真为用者。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故以此为用也。一乘圆顿为教相者。以此经纯谈觉性。圆修三观。顿证一心。虽列二十五轮。但是一心转换。并无阶级次第故。以圆顿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台释经之轨则。摄尽全经之旨趣故。学者开卷。了此则恩过半矣。

    唐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

    此翻译名氏也。罽宾乃西域之国号。此云贱种。以此国开土乃贱人自立为君长故。相传为名。佛陀此云觉。多罗此云救。乃译师之名也。传译年代。具载别传。

    匡山逸臾憨山释德清直解

    初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

    此下至平等法会。总名证信序。以诸经之首皆有此序。名为通序。以阿难请问佛遗命立言证法有所授也。如是我闻者。谓阿难结集法藏时。口宣佛言。谓如是之法。我阿难从佛所闻。非臆说也。一时之言。本无定指。但是佛与弟子。机感会集之时。故凡说经。皆曰一时。

    婆伽婆。

    亦云薄伽梵。乃梵音楚夏耳。是佛之果号。此号。从来不翻。以含多义故不翻。谓此一语。具有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皆称佛德。若翻一名。则摄义不尽。故但存梵语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为说法主。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此说经处也。佛有三身。谓法报化。所依土亦有三。谓寂光。实报庄严。及方便有余。法有佛依寂光土。报身佛依实报土。即卢舍那佛。住华藏土。与地上菩萨。说华严经。化身乃释迦佛。依人间灵山舍卫精舍等处。为人天等。说三乘法。今说经处。言大神通光明藏者。乃常寂光土。是法身所依。言三昧。此云正定。正受者。乃正定中受用。意显此经乃法报同体之佛所说正定正受乃自受法乐之处也。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者。言法性土。乃诸佛所证常寂光土。以光为严。非余宝物庄严也。以此寂光乃法身之安宅。故云住持。即此说处依真。便非他佛余处可比。显法最殊胜也。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此言寂光。乃生佛平等之实际。谓诸佛之安宅。即是众生本有不迷之觉地。此显真妄不二之真境也。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此言寂光真境。乃诸佛众生。若身若心。皆同寂灭平等之实际。此体深也。圆满十方。谓用广。言其用圆满。含褁十方。广大无外也。不二随顺。文倒。应云随顺不二。谓一切圣凡。皆归此中平等一际。故云随顺不二。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上不二境。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也。以无身心之相。何有主伴之分。若无主伴。无说无示。则无说法之事矣。今言从不二境现诸净土者。正显从自受用现他受用土。乃为地上菩萨。说自性法之报土。此中乃有说听。然此土中。虽有说听。而如来尚在三昧。未曾出定。何以有说。意显此经乃法身如来所说之法。显示离心意意识境界相。此正如来最胜清净禅。殊非他经可比也。楞伽经中。法身说法。乃以法证佛。此经以处证佛。二经合观。良有深旨。此从来所未达者。请深观之。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此标伴众列上首之名也。十二大士。旧解。皆以三观释其名。然各具其德。似不必拘。言皆入三昧者。以佛乃即法身之报相。土乃即寂光之报土。况佛自入三昧。说自性法。岂有听众散心而可入耶。故必入三昧。然后可同住此平等法会也。问曰。主伴皆在三昧。则无听矣。将何以显法耶。答曰。此不思议之妙法也。昔空生岩中宴坐。天帝散华赞为善说般若。空生曰。我实无说。天帝曰。尊者以不说说。我以绝听听。如此说听。是真般若。了此。可信三昧中善说善听也。旧说菩萨既有启请威仪必有出入之文。或译人略之。此说太拘。岂不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岂独佛常在定而菩萨便不定耶。八地菩萨。现三昧乐意生身而度生。岂出定耶。若执必出定而有听受启请。则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岂非菩萨之事耶。因便及此。学者识之。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经家叙置问法之威仪也。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此正陈请辞也。问有二意。一问如来因地发心。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问现在菩萨。于大乘中。已发清净愿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修行。得正知见。不堕偏邪之病。若蒙开示。则使未来末世众生有发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说而修。则不堕于邪见矣。此虽为现在而问。其实多为未来之机。此悲愿之心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置求法之恳诚也。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赞善问诫听许说也。下仿此。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下仿此。以叙十二大士请法之仪。一一皆同。其文最整。故不重释。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此直示本起因地也。如来因地。独标圆觉一法。而为行本。然称此圆觉。为陀罗尼门者。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此圆觉。为十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一切圣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圆觉一心。而为建立。以无一法而不具。故曰总。因果纤毫不失不坏。故曰持。一切圣凡无不由之。故称为门。流出者。即由此建立之义。然此觉体。为诸佛之法身。为众生本觉之心地。虽染而不染。故曰清净。从来不妄不变。故称真如。但以无明障蔽而不现。诸佛如来。于因地。依此本觉真心。发始觉之智。断尽无明。始本合一。名究竟觉。为得菩提之果。还归寂灭一心。名为圆寂。是称涅槃。是知诸佛果德。皆依此圆觉一心建立。故云流出。然不独佛果。即菩萨因地诸波罗蜜。亦从此出。故云及也。以诸佛之因地。为菩萨之行本。故云教授。是故。一切如来成佛本起之因地。更无别法。皆依此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体。相即性体也。以此圆满照彻无遗。则无明永断。圆证法身。唯此一法而已。故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然圆照。即一心三观之智。清净觉相。即一心三谛之体。全经但发明此一句而已。

    问曰。此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云云等。与首楞严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等。语势似同。义有何别。

    答曰。语虽似同。义有小别。以此经直指觉体为因地心。彼经以首楞严大定。为成佛初心之方便。此体彼用。为不同耳。然所同者。彼经先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依之建立首楞严大定。然不生灭心。即此觉体。彼首严定。即此圆照清净觉相。以此圆照即彼大定。此中觉相。即彼不生灭心。摄用归体。究竟无二。故皆为成佛之本。

    问曰。佛言圆觉陀罗尼门。为如来本起之因地。又曰。清净真如。则为众生不迷之佛性。又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则本无无明可断也。忽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则义不相蒙。敢问其旨。

    答曰。此义幽深。非粗心可拟。请试言之。然圆觉妙心。乃诸佛众生平等无二之法身也。以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然清净真如。乃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良由最初一念无明不觉。迷此法身。而成五蕴幻妄之身心。则本有圆觉。而为不迷之佛性。以烦恼不能染故。曰清净本来不妄不变。故曰真如。故清净真如一语。直指众生迷中之佛性也。以诸佛因地同是众生。但能依本觉之佛性。发起始觉之智。断尽无明。始本合一。名得菩提。还证寂灭一心。故曰涅槃。是则诸佛菩提涅槃之果德。皆从迷返悟修而后得故。曰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然修断之方。皆依圆觉自性之智光。还照寂灭清净之心体。故曰圆照清净觉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则无明顿破。故曰永断。此实成佛之秘诀。顿悟顿证之妙门。为如来因地之法行。此经直指一心圆顿之旨。故首揭于此。为一经之宗趣。语义幽深。非浅识可了。故特发之。

    云何无明。

    此徴释无明之体。将显圆照之功也。此徴下释。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此释无明之元也。谓众生本有法身。元无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本来之佛性。起贪嗔痴。造种种业。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种种颠倒。虽在往来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动故。如人迷方而方实不转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认四大假合之幻身。为己身。妄认攀缘六尘影子妄想缘虑之心。为真心。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病目喻无明。空华喻妄身。二月喻妄心。认妄失真。故云颠倒。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此喻示无明之体也。谓法身本无身心之相。如空本无华。今妄认四大为身。如执空华为实有。由妄执故。不唯迷本法身。故云惑此虚空自性。亦复不知妄身从无明有。故云迷彼实华生处。由此颠倒故。有轮转生死。此乃无明之体也。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此释无明体空。以明生死本来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颠倒。如梦中事觉后即空。以生本无生故。灭亦无灭故。如空华无定灭处。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此的示顿悟妙门。以显圆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谓诸佛因地修行。唯以圆觉自性光明。圆照自心寂灭之体。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华。本来不有。则生死当下顿断。以身心本空故。无可受生死者。此非造作而后无。特以本来自性元无故也。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此拂能所对待之迹。以显圆照平等寂灭究竟一心净觉之智也。云彼知觉者。乃指上知是空华之知。即所谓圆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为能照之智。者字指所照之境。即清净之觉相。如虚空乃喻所照之觉体。所谓清净法身。犹若虚空。谓此觉体。虽是本有。向被无明障蔽。从来不觉。今仗智光一照。则无明顿破。本体当下现前。则历劫生死。一时顿断。是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特显智照有功也。知虚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谓初以智照惑。惑灭则智亦不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犹是无明。故须遣之。故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此则能所双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体独立。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直至心境两忘能所俱泯。故云有无俱遣。如此乃合寂灭一心。故云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文倒。应云随顺净觉。即前云随顺不二也。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此徴释所照寂灭心体。重显绝待真心。以示清净觉相也。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以寂灭心体本来如虚空性。常住不动。此显空也。谓今虽有身心生死。本来如空中华。以如来藏中无起灭故。不容有知见故。此显假也。如者称也。谓称法界性。究竟圆满。周遍十方故。此显中也。此实妙觉明心之实际。如来因地唯此而已。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菩萨发心。当因此而发。则为真因。众生依此而修。则为正行。故不堕邪见。此结问答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偈颂对之。则有无广略可知。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此普贤大士。闻前开示。蹑迹起疑。故特启请修行方便也。由前佛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顿悟。当下顿了生死。则不假修行。更无方便。此则太有径庭。非上上根人。不能领悟。奈何末世众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修行。必难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故此首问修行。以求方便渐次之法也。若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然空华即幻妄也。若纵有众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则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灭。则能知之幻亦灭矣。如此能所皆灭。则无有心矣。又谁为修行之人耶。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诸众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则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是则令妄想心云何解脱耶。此三疑也。因此请问如来。愿说修行之方便。当令众生永离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不妨以幻修幻。为一答。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不入断灭。为二答。知幻即离。亦无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为三答。然通释成前章顿悟顿修之意。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之恳诚也。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赞善问诫听许说也。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此答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此答以幻修幻。以释成不入断灭之意也。谓以觉觉幻。觉亦是幻。故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幻灭而觉存者。此亦是幻。故云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若更起一见。说幻灭而觉亦无者。亦复是幻何也。以未达究竟实际故也。直须有无俱遣。照体独立。故云幻灭名为不动。以种种幻化皆生圆觉妙心故。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也。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此示离幻方便。以答永离诸幻之请。以遣离幻之心也。谓知是幻。方起能离之心。诸幻既灭。若坚执有能离之心。此心亦如幻者。故应亦复远离。此遣第一重能离之心也。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此遣第二重离心之离也。谓初以知离幻幻灭。则遣能知之心。若能知已泯。则此离亦如幻。故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此遣第三重离上远离之离。所谓遣遣也。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此言遣之又遣以至无遣。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也。钻火喻诸幻智。灰飞烟灭以喻遣遣。唯有地存故。喻不入断灭。此总结答问意也。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此结示顿悟顿证。以显究竟一心之旨也。

    问曰。上答以幻修幻。遣之又遣。皆是方便渐次之意。今结示云不作方便亦无渐次。岂佛自语相违耶。

    答曰。此义幽玄。诚难体会。上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虽云重重遣拂。所遣拂者。总是一幻。谓此妙觉心中。凡有起心。动念丝毫。见处未忘。通皆是幻。若知到底是幻。则一切诸幻自离。但知而已。又何别作方便。若但存执着之心。即是知见未忘。便名微细法执。了达一切皆幻。则当下消亡全体自现。故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正如香象渡河。一踏到底。所谓不作方便。亦无渐次也。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结酬问意也。谓必要如是重重遣拂。乃能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长行。但云种种幻化生于觉心。不知何者是幻化。故颂中补无明二字。谓种种幻化。皆无明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此普眼。请开渐次之行。以释圆照清净觉相之义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顿悟一心。当下顿证。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众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则长在生死。若修行无正方便。则无门可入。若无渐次。亦难顿悟故。问思惟乃初心止观下手工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则。总是开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此重请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门。然后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为急故结请方便也。假说者。于无方便中。设方便故。为假说耳。按后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宴坐。乃正方便。恒作是念。止观双运。乃正思惟。非幻不灭。乃安住垢相永灭。十方清净。乃开悟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诚。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机默伫。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此总答问意也。普眼虽问修行渐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单问离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修行捷要。只是以正念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应当正念。然正念者。无念也。故凡起心动念。在圆觉体中。皆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则诸妄自灭。故云远离诸幻。以前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故须离念乃得相应。论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此以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此示离念之方便也。梵语奢摩他。此云止也。然修行必以止为首者。以众生向认妄想攀缘之心。念念生灭。无暂停时。今欲一但离念。岂可得耶。故先修止行。以为最初工夫。为入禅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谓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以此三止。为前导。然后可入空假中之三观。今经之止。但是体真止也。若修此止。先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则诸想歇灭。内外一空。即此空处。便能体合真心。妄想不生。则念自离也。故以止为正念。若正念现前。则诸妄顿灭。故云远离诸幻。此为入禅之切要。学者应知。坚持禁戒者。此正楞严三渐次。先持四重。皎如冰霜。故曰坚持。宴坐静室者。以行人向在动乱境中。非宴坐。不能摄心。以此证之。既不动作。则单修体真止耳。然必安处徒众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见同行。为依止。决择使行易成耳。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此示入观之方。以答渐次思惟之问。先示假观也。今普眼渐次方便思惟之问。盖因文殊章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乃顿悟顿证。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顿入。故有此请。世尊先示修止。为前方便。今示入观。正答思惟之问。先示假观之方。初教观身。次第分析。然后观心此示渐次之方也。然观亦有三。谓空假中。今依楞严。如幻三摩提。乃示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假入中。正显修心之渐次。此先观身如幻。故为假观。三观圆具一心。总释前知幻即离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此示观心之方便也。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即所造六尘。以根尘和合。识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谓现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识攀缘前五尘。落谢影子。以缘气聚积。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为心。以众生日用但认此假影为心耳。今观此心。离尘无体。苟不认假为真。则妄想自消。即妄想消处。不求真而真自复。故为假观之方便也。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示假观之成功也。前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离。不能顿离。故教先观此身四大是假各归散灭。内根既无。则外亦无尘可对。根尘既消。则缘心亦灭。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此示从假入空观也。谓以观照根尘识三。俱已消灭。然所观既空。则能观亦泯。故云幻灭亦灭。以前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故观照亦不立。此则能所两忘。对待斯绝。唯一圆明清净真心。故云非幻不灭觉心不动。清净乃空之异名。故云空观。镜喻可知。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从空假以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圆照清净觉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此显绝待真心。以示圆照清净觉相之体也。摩尼珠喻圆照净心。随现五色喻五蕴身心。旧注云喻五道。此指太宽。以经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蕴。而随类之言。意该五道。然正义的指五道众生。总一五蕴身心耳。谓妙圆觉心。本无五蕴。良由无明业幻所作。全从妙心所现故。如摩尼随现五色。众生不了真心。但认五蕴幻相故。如痴人执珠体实有五色也。以错认五蕴为我。以覆蔽真体。故为幻垢。今以观智。照破五蕴皆空。故名菩萨。以对待未忘。犹是无明故。真体未显。若对待一忘。能所双绝。乃显绝待真心耳。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此正显圆照之相也。谓此妙圆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名为真空。初因一念无明。障蔽妙明。遂变真空之体。而为十方顽空。今无明既破。则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故观十方虚空。从觉心显发。然虚空既消。则妙明体露。故云显心清净。此心一净。则十法界无不清净矣。故下文。历明圣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净。即前云清净觉相。然清净乃空之异名。从此已下至平等不动。总示空观义也。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此显妙觉心体圆照之相。以示空体也。此见尘。特指无明妄见。乃八识之见分。圆映六门。此见即是尘。非色尘也。谓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见而有。今无明一破。妙觉圆明。心境双亡。能所斯绝。此见亦泯。故十法界荡然清净。由清净故。则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圆照法界。故下文。一一历言。六凡四圣心境。一一清净周遍也。据理。即一心圆照。圣凡影绝。但问示未悟。故下文次第一一历言。以显圆明周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此正言六尘清净也。以此言六尘。故知前见尘。非是六尘。盖指妄见即是尘耳。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言四大清净也。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净也。根尘识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为众生依报之地。总而言之。则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净。此正与法华所言六根清净义同。彼经但言持经法师。乃观行位人。即得六根清净。此言顿悟唯心。则凡圣俱泯故。历出世四圣一切清净耳。上言六凡。下言四圣。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此历言出世四圣境界悉皆清净也。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将显根身世界圆满清净。此先举正报一身以及多身。凡是众生。无不清净。然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则众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褁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例观依报世界清净。如是则众生界空。圣凡齐泯。唯一清净圆明宝觉矣。楞严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而一切法皆如来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