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760年 附卷下 →

    考異司馬氏作通鑑。參考羣書。評其同異。以示去取之意。爲考異三十卷。只取典實可法者。此作史者之柯則也。今倣之。爲東史考異。

    檀君元年戊辰。當唐堯二十五年。

    按魏書。往在二千載。有檀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與堯同時云。中國史所記。與東史略同。但東史太涉誕妄。故人多不信。而歸之慌惚存亡之間。則不可。

    又按。麗僧無亟一然等。撰三國遺事。引古記云。檀君以唐堯五十年庚寅卽位。自註云。堯元年戊辰。五十年爲丁巳。非庚寅也。此與經世書異。必別有一書也。東國通鑑及麗史地志皆云。唐堯戊辰。檀君都平壤。堯之立在上元甲子甲辰之歲。則戊辰卽其二十五年也。申翊聖經世書補編。亦以堯二十五年戊辰。爲檀君元年。故今從之。

    檀君異稱

    遺事以爲。降於神壇樹下。故稱壇君。通鑑及麗志以爲。降於檀木下。故稱檀君。今從通鑑及麗志。

    王儉

    古記及遺事所引魏書皆云。檀君名王儉云。而三國史。平壤者本僊人王儉宅也。不言爲檀君名。故通鑑不著其名。今雖取而或之。〈更按。三國史云。或云王之都王儉。按漢書。衛滿擊破朝鮮。稍役屬眞蕃朝鮮諸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儉。今截去上文。而只云王之都王儉。文理不成。金氏之踈略。每多如此。今不可以不辨。〉

    儉漢書作險。今從東史所記作儉。

    敎民編髮盖首

    此條出於洪氏揔目。未知本於何書。而亦必有據。且開國之初。必有敎民之節。故今從之。

    彭吳之非

    洪氏揔目。命彭吳。治國內山川。殊不知彭吳乃漢人。而有此誤也。漢書食貨志。彭吳開道。通穢貊朝鮮。置滄海郡。盖武帝時也。金時習詩。壽春時貊國。通道自彭吳。是也。洪氏所引不當。故不取。

    夫婁當有二人

    三國遺事引檀君記云。娶西河河伯女。産子夫婁。又其北扶餘篇云。解慕漱立國於北扶餘。生子名夫婁。當漢宣帝神爵三年。又引高句麗記云。解慕漱私河伯女。産朱蒙。夫婁與朱蒙。異母兄弟也。又其王曆篇云。朱蒙檀君子。則此以解慕漱爲檀君也。此所稱檀君。或非謂始降之檀君。而以檀爲姓。則其子孫因以爲號。幷稱爲檀君。所謂解慕漱者。亦始降檀君之後。又名其子夫婁者。若芉心之更稱懷王也。古來傳說荒誕。終無可信之文。今只從其近似者。夫婁則分爲二人而錄之。

    九夷

    東夷九種。言者不一。後漢書畎夷干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又有藍夷。論語正義。九夷〈爾雅?同〉曰。玄菟樂浪高麗滿餙鳧更素家東屠倭天鄙。遺事引新羅僧安弘記九韓曰。日本中華吳越乇羅鷹遊靺鞨丹國女眞穢貊。正義有玄菟樂浪。則漢後所定。而所謂滿餙鳧更素家東屠天鄙者。未知何地。安弘所記。亦是羅代幷立之國。而所謂鷹遊。今無可考。中華吳越亦入九韓之數。未滿一笑。惟後漢書所論有據。故今從之。復取竹書記年通典通鑑前編等書。以備始末。

    檀君薨

    古記。檀君與堯幷立於戊辰。歷虞夏。至商武丁八年乙未。入阿斯達山爲神。壽一千四十八。今考經世書及諸史。武丁八年爲甲子。而三十九年乙未。自堯戊辰至武丁八年甲子。爲一千十七年。至乙未爲一千四十八年。而如古記之說。豈非享國則一千十七年而壽至於千四十八歲耶。今依經世書武丁八祀甲子錄之。盖上世神聖之人。年壽或有與常人絶異。廣成子千二百歲。彭祖八百歲。雖出稗家雜說。而中國人傳說已久。又見日本史。倭皇垂仁時。倭姬年五百餘歲。是當西漢元成之際。大臣武內年三百四十。當西晉之末。以此觀之。則檀君享年千餘歲。亦無足怪。而權近應製詩。傳世不知幾。歷年曾過千。其意以千四十八年。歸之傳世歷年之數。頗爲近理。故通鑑取其論。今收入。

    入阿斯達山爲神

    爲神之說。雖甚怪誕。後世多有人死而尊以爲神祀之者。是或其類也。故從之。〈南秋江孝溫詩。檀君生我靑丘衆。敎我彜倫浿水邊。採藥阿斯今萬世。至今人記戊辰年。前輩亦信其爲神之說。〉

    檀君塚

    輿地勝覽江東縣古迹。縣西三里有大塚。周四百十尺。俗傳檀君塚。此出諺說。故不從。

    崔氏傳

    東國通鑑。諸臣奉敎撰。故其論斷者皆云臣等按。今考崔錦南溥集史論。皆崔所作也。崔之外孫。卽柳眉庵希春。而編其集。以眉庵之博雅。宜無所誤矣。東人皆謂通鑑出於徐四佳居正之手。金潛谷堉海東名臣錄。徐傳其著述。有東國通鑑。豈非諸臣幷撰而四佳揔裁錦南著論耶。今以崔氏溥書之。〈提綱亦然。〉

    檀君避箕子。移藏唐京。

    遺事檀君御國一千五百年。周武王己卯。封箕子於朝鮮。檀君乃移藏唐京。後隱阿斯達山爲神。壽一千九百八歲。今以經世書考之。自堯戊辰至武王己卯。一千二百十二年。御國千五百年之說。誕不足辨矣。且箕子仁聖。豈有冐占人國之理。其誣聖甚矣。盖彼已衰亡。故箕子之來。披草萊開創耳。麗志文化縣庄庄坪。世傳檀君所都。卽唐莊京〈遺事作藏唐京〉之誤。勝覽亦云基址尙存。此出於世俗之傳。幷不取。

    後朝鮮

    麗史地志。有檀君前朝鮮箕子後朝鮮之文。故今從之。通鑑云。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其義不是。今黜衛氏。爲僭國例。〈見凡例。〉

    箕子名胥餘

    史記索隱曰。箕子名胥餘。柳宗元箕子碑註。名須臾。盖音訛也。今從索隱。

    箕子紂親戚

    史記宋世家。箕子紂親戚也。馬融王肅以爲紂諸父。服虔以爲紂庶兄。今從世家。

    箕子被囚

    世家。紂爲象箸。箕子歎曰。彼爲象箸。必爲玉杯。爲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紂爲淫泆。箕子諫。不聽而囚之。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爲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爲也。乃被髮佯狂而爲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傳箕子操。又與微子王子比干。痛殷之將亡。相與問答。有微子篇。武王問洪範。此皆繫在中國時事。故略之。

    箕子受封在武王己卯

    箕子封朝鮮。通鑑前編錄於武王己卯。經世書錄於成王戊子云。命微子於宋。命箕子於高麗。按。武王代商。卽封羣聖王之後裔。則前編之書爲可信。且後日朝周。亦在武王之世。則經世書所記有不合。故今從前編。

    箕子避地朝鮮與受封朝鮮之別

    史記微子世家曰。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書洪範大傳曰。武王勝殷。釋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漢書地理志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後漢書亦曰。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後人以班范二史爲信。至本朝。張氏林氏幷以爲然。〈谿谷張氏曰。箕子曰。商其淪喪。我罔爲臣僕。若受武王之封爵。是臣於周而變其初志也。史遷之說。明是謬妄。而漢書甚有理。盖箕子去中國入朝鮮。鮮民共尊爲君。亦猶太伯適荊蠻。而遂君其地也。林氏曰。武王尊事箕子。當錫之胙土。無屛之荒服之理。漢書爲是。〉史記素號踈漏。故今以諸說爲正。

    箕子築城

    麗志。平壤古城一。箕子所築。輿覽。平壤外城。在唐浦上。石築周八千二百尺。土築一萬二百五尺。高三十尺。世傳箕子所築。不知是否。麗太祖五年。始築西都在城。疑卽此城。按。年代久遠。雖不知此城必爲箕子所築。而歷代因箕子舊築而修治之。亦不異矣。箕子東來。雖無南面之樂。當時九夷交亂。敎化未被。則豈無固國禦暴之道乎。今從麗志。

    設禁八條

    徐居正曰。涵虗子之論。深悉我國風俗云。故幷節而錄之。按。涵虗子作天運昭統中。有論箕子事。範學全書云。永樂間道士。非也。卽我國僧。其名守伊。又稱得通。甞撰金剛經五家解者也。〈更按。箕子洪範其第三疇曰。八政。治國之道備矣。史云八條。或以是耶。漢書所傳。只有三條。與漢祖約法三章同。詳見雜說。〉

    平壤井田

    東人諸說。皆云箕子井田。然其田與井字異。故今只曰井田制。而不曰畫井田。更按。箕子田制。不見中國史。故通鑑不取。而東方相傳之語。不可誣矣。麗志。平壤城內。區畫用井田制。勝覽。平壤外城內。箕子井田。區畫宛然。今從之。平壤志云。箕子經界猶存。而或因兼幷。或阡陌割裂。幾失舊址。萬曆乙酉。庶尹金敏善修之云。

    大同江歌

    大同江永明嶺。箕子時未必有是名。而出於後世者也。麗史樂志。錄此頗得箕子當日聖治氣像。故從之。

    箕子朝周

    竹書紀年。武王十六年。〈壬午。〉箕子來朝。綱鑑等諸書皆從之。今取錄焉。朝周事。竹書史記皆箕子事。而獨尙書大傳。以麥穗歌爲微子事。後人引此及罔爲臣僕語。謂箕子必不朝周。此說不是。故不從。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穆公曰。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後必大。箕子受封時。唐叔猶未生。苟不朝會往來。緣何以知之。縱有私語。彼西戎人安得以爲據哉。今以史記爲是。

    箕子薨周成王三十三年

    箕子年壽。不見傳記。而洪氏緫目云。按震朝通紀曰。箕子生於丙戌。而卒於戊午。年九十三。與周武王同時。而壽亦同異哉云。所謂通紀。爲何人所作。而其言似有徵。故從之。

    葬平壤北兎山

    史記索隱。引杜預云。梁國蒙縣。有箕子塚。今考一統志。不見。盖杜氏傳聞而誤也。一統志古跡。平壤城外。有箕子墓。此盖從東人之言而書也。麗志。平壤府城北兎山上。有箕子墓。今從之。

    燕伯稱王周顯王四十六年

    資治通鑑。是年韓燕皆稱王燕卽易王也。據此則朝鮮侯事。當在是年以後。而經世書補編。繫于周顯王三十六年戊子燕文公卒易王立之下。此時燕未甞稱王。今從通鑑。

    朝鮮侯稱王

    箕子東封時。周之五等命爵。不知何居。而魏略云朝鮮侯。則必是侯爵。從之。又曰。燕爲王。朝鮮侯亦自稱王。欲擊燕以尊周。按。侯之欲伐燕而尊周。必問其僭號之罪而定名也。然則亦何敢先自稱王耶。此必是欲伐燕以後事。故今書于其下。後漢書。箕子後四十餘世至準。稱王。今從魏略。

    王否薨。子準立。秦始皇三十六年。

    魏略云。秦幷天下。使蒙恬築長城。到遼東。朝鮮王否。畏秦服屬。否死。子準立。二十餘年而陳項起。今考資治通鑑。秦築長城。在於丁亥。陳項起在二世壬辰。是六年間事。安有二十餘年之理乎。崔氏論及補編。繫于是年。今從之。

    攻朝鮮西方。取地二千餘里。

    魏略。燕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潘汗爲界。按漢書地理志。潘汗縣屬遼東郡。本註。有沛水。源出塞外。西南流入海。此云二千里。未知從何計而言也。資治通鑑云。燕將秦開。爲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東胡。却地千餘里。此言近是。栗谷集箕子實記云。取地一千餘里。此亦以二千里之說。爲疑而改之也。今幷考而取其近者。

    箕準

    箕是箕子封國。則非姓也。然東史皆稱箕準。或言箕氏。或以國爲姓而稱之也。晉惠帝時有代人箕澹。胡三省註。姓譜箕商箕子之後。氏族大全韵府羣玉皆云。箕子支子。食采於于。因氏鮮于。貫太原。〈按。山海經云。海東有君子國。衣冠帶劒。好讓不爭。有堇花草。朝生夕死。又古今記曰。君子國地方千里。多木槿花。又東方朔神異記曰。東方有人焉。男皆縞帶古冠。女皆采衣。恒恭坐而不相犯。相譽而不相毁。見人有患。投死救之。倉卒見之如癡。名曰善人。此皆指我國而言。盖東方古初民俗淳古。而箕子立敎。則丕變風動。其衣冠文物。必有如上所言者矣。後漢書亦云。天性柔順。易以道御冠弁衣錦器用俎豆云。則此必箕氏治化之及而然也。惜其不傳于本國。而猶幸見於中國之書如此也歟。唐玄宗謂新羅爲君子國。且高麗時表詞。稱本國爲槿花鄕。盖本於上文也。今錄于此。爲異聞。〉

    衛滿來降漢高帝十二年

    補編係于惠帝元年丁未。按資治通鑑。盧綰反在是年四月。則滿之出奔。當在是年矣。

    衛滿叛漢惠帝二年

    補編係于丁未。而東國通鑑崔氏史論云。準立二十九年漢惠戊申。南奔。按。滿覊旅亡命。潛畜異謀。則必招誘亡反。俟釁以動。不可以時月期也。從崔說。

    武康王

    武康王。麗人避惠宗諱。多稱虎康王。麗志。金馬郡有後朝鮮武康王妃陵。俗號永通大王陵。一云。百濟武王小名薯童。輿地勝覽。益山古號金馬。永通卽薯童之轉。又云。武康王與善化夫人。作彌勒寺。新羅眞平王。遣百工助之。按。此云武康。卽武王之誤也。百濟武王。與眞平王同時。而有善化夫人。則勝覽未之考也。三國遺事。百濟武王名薯童。妃善化夫人新羅眞平王之女云者是也。高麗史忠肅王三十六年云。盜發馬韓祖虎康王陵。又芝峯類說曰。輿地勝覽所謂武康王卽箕準也。二說亦當有據。故從之。

    箕準子友親冐姓韓氏

    按德陽奇氏譜。自太祖文聖大王箕子。至哀王準四十一世。起周武己卯。盡漢高丙午。又馬韓始於康王卓。至稽王八世。起漢惠戊申。盡成帝鴻嘉四年甲辰。爲溫祚所幷。其世代名謚紀年。纖悉載錄。又曰。馬韓元王。有子三人。曰友平友誠友諒。國亡。友平奔高句麗。仕琉璃王。爲北原單于氏。友誠降百濟。仕溫祚王。爲德陽奇氏。友諒亡歸新羅。仕脫解王。爲上黨韓氏。其言不出正史。未可信。故不從。〈按。李廷龜箕子崇仁殿碑曰。馬韓末。有孱孫三人。曰親。後爲韓氏。曰平。爲奇氏。曰諒。入龍岡烏石山。後爲鮮于氏。其曰親者。卽通考所謂箕準子友親。留在冐姓韓氏者也。其曰平曰諒。與奇譜同。其後之冐姓者各異。今不可考。○又按韻書。箕子封於朝鮮。支子仲食采於于。因氏以鮮于。趙孟頫贈鮮于樞詩曰。箕子之後多髥翁。鮮于之爲箕子後明矣。洪氏揔目曰。洪武間有鮮于京者爲中領別將。其七代孫寔。自泰川來居崇仁殿側。遂以寔爲箕子後。拜殿監。子孫世受云。〉

    卞韓

    後漢書。弁辰三韓之一。東史作卞韓。從本史。

    辰韓亦謂秦韓

    遺事。崔致遠曰。辰韓本燕人避之者。故取涿水之名。稱所居之邑里。云沙涿漸涿。羅人方言。讀涿爲道。或作梁。梁亦音道。按。今我人稱梁爲道乙。若露梁津稱露道乙是也。辰韓雖燕人。而後秦統一。故通稱。古人秦辰通用。據左傳辰嬴。亦可傍證。

    濊滄海

    濊或作穢。或作獩。或作薉。滄或作倉。或作蒼。今皆從水邊。

    尼谿相參

    尼谿。濊音之反切。尼谿相參。與朝鮮相路人對稱。尼谿當爲國號。我國何甞有此耶。中國之人。書外蕃名號。或用反切。而訛者亦多。此語曾聞之師矣。又按。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應劭謂之五人。並尼谿而言也。師古曰。尼谿地名。四人也。以尼谿相參爲一人也。下文封侯無尼谿。則顔說是也。

    高句麗之名。已在漢武帝前。見地理考高句麗條。

    ????????

    二府之誤

    漢書昭帝始元五年。直云罷眞番郡。而不言倂於玄菟。後漢書云。罷臨屯眞番。以倂樂浪玄菟。今從漢書。〈互地理考。〉○又按漢書。無置二府之事。而後漢書昭帝始元五年。自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悉屬樂浪。後以境土曠遠。復分嶺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據此則樂浪分而爲二。未甞立二府也。惟三國遺事云。昭帝始元五年己亥。置二外府。謂朝鮮舊地平那及玄菟郡。爲平州都督府。臨屯樂浪等兩郡。置東府都尉府。此未知何據。而况都督之名出於後世。則其言盖引漢書而臆斷之也。東國通鑑。引遺事而不曾考覈。又改東部都尉。爲東府都督。則尤誤矣。然而二府之說。東人傳說。牢不可破。皆緣通鑑之魯莾而因以襲謬也。

    後漢書夫餘之誤

    後漢書夫餘傳。初北夷櫜離國〈疑高句麗舊名〉侍兒姙身。王欲殺之。侍兒曰。前見天上有氣。大如鷄子來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後遂生男。王令置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馬欄。馬亦如之。王以爲神。乃聽母收養。名曰東明。長而善射。王忌其猛。欲殺之。東明奔走。南至掩斯水。〈本註云。高麗中有盖斯水。疑此水也。〉以弓擊水。魚鱉皆聚浮水上。東明乘之得渡。因至夫餘而王之。三國遺事亦引珠琳傳第二十一卷云。昔寧禀離王侍婢有娠。相者曰。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當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産。謂之不祥。棄猪圈則猪噓之。棄馬欄則馬乳。而得不死。卒爲夫餘王。此與後漢書略同。遺事又云。寧禀離王乃夫婁之異稱也。東明爲卒本夫餘王。卒本夫餘。亦是北夫餘之別都。故云夫餘王。○按後漢書所云夫餘王東明。卽高句麗始祖朱蒙也。自此以後。中國史襲謬傳訛。至於北史。以朱蒙爲高句麗始祖。以東明爲百濟始祖。盖百濟姓夫餘。故認爲夫餘國也。分一人而爲二國之祖。是遠外懸聞失實也。東國古記。稱北夫餘出於檀君云。夫東史作扶。

    新羅始祖見怪說辨

    ????????

    徐那伐

    三國史。新羅始祖立國。號徐那伐。遺事云。俗訓京云徐伐。今俗稱京爲徐蔚。則又徐伐之轉。遺事云。始祖立國。號徐羅伐。或云斯羅。又曰斯盧。北史。新羅亦曰斯盧。斯盧是辰韓十二國之一。其名已久矣。盖赫居世起其地。故國號斯盧。而國人稱王都爲徐羅伐。後人轉訛爲國號耳。智證王四年。羣臣上言。始祖以來。國號未定。或稱斯羅。或稱斯盧。或言新羅。無所謂徐羅伐。則尤信其非國名。今取斯盧之號。

    閼英新羅始祖五年

    三國史新羅本記。始祖五年春正月。龍見於閼英井。右脇誕生女兒。老嫗見而異之。收養。以井名名之。及長。有德容云云。東國通鑑諸史幷同。遺事尤怪。今觀文勢。謂閼英生於是年。以立之爲妃。亦在是年。豈有如此之理乎。三國遺事。謂妃與王同歲生。此言近可。而至是納之爲妃爾。故從遺事。

    高句麗始祖

    高句麗之出於夫餘。則信矣。而三國史云。夫餘舊都。有人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又云。金蛙得女子於太白云。〈見下怪說辨。〉其說荒唐。而解慕漱之來歷。又爲怳惚難信。今皆不取。而三國遺事頗詳。故今刪補之。〈見夫婁條。〉

    類利逃歸高句麗始祖十九年

    北史云。朱蒙在夫餘。妻懷孕。朱蒙逃後。生子始閭諧。及長。知朱蒙爲國王。卽與母亡歸。名曰閭達。委國事。按。始閭諧卽東史所稱類利也。東史無與母偕歸事。故從北史。北史又云。朱蒙死。子如栗立。如栗死。子莫來立。乃幷夫餘云。而係于漢武之前。三國史。大武神王爲朱蒙孫。而幷扶餘。則疑莫來也。然而名號年代錯誤。今從本史。

    東明葬龍山

    東明之時。平壤爲漢樂浪郡治。東明何以得至此耶。應製註亦云。朱蒙都卒本。雖不知所在。唐李勣奏國內城至平壤十七驛云。則相去遙遠。抑甞構九梯宮。來遊而死。葬一于此。此說亦非矣。盖句麗當毌丘慕容之亂。都邑殘破。先陵毁掘。至于移國。則先王陵寢亦隨而南遷。東明之墓。葬於今中和之龍山。而有所云云也。高麗高宗。遭蒙古之亂。遷都于江華。太祖以下陵墓移窆。則此可以傍推矣。更考廣輿記。遼東復州明王山。稱高句麗王子東明葬此。或初葬於此耶。

    百濟系派

    三國史百濟本記云。溫祚父鄒牟。或云。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扶餘王無子有三女。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幾。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長曰沸流。次曰溫祚。及朱蒙在北扶餘所生子來爲太子。沸流溫祚恐爲太子所不容。遂與烏于馬黎等南行。〈此本紀正文所載。而東國通鑑及諸史所引者。〉又云。始祖沸流王。其父優台。〈按。高句麗官有于台。優台疑官名。〉北扶餘王夫婁庶孫。母召西奴。卒本延陀勃之女。歸優台。生二子。曰沸流溫祚。優台死。朱蒙至卒本立都。娶召西奴爲妃。待沸流等如己子。及朱蒙在扶餘所生禮氏子來。立爲太子嗣位。於是。沸流溫祚奉母。南渡浿帶二水。至彌鄒忽。〈此本記註中所引。〉按高句麗本紀。無卒本王以女妻朱蒙及朱蒙嗣位之說。其言似爲可疑矣。金氏撰史。非有國史實錄之可據。而專引海東古記之文。此二節皆出於古記者也。祭祀志。金氏又引古記云。百濟始祖。或云朱蒙。或云優台。是皆一般古記。而金氏作本紀。有所取舍。故後人遂信其爲朱蒙後也。更按盖鹵王上魏表。有與高句麗源出扶餘之語。又溫祚之姓。不從高而從扶餘。則其爲優台之後。明甚矣。或曰。然則溫祚甞立東明廟。而不立優台廟者。何也。曰。東明子畜溫祚。溫祚父事東明。故立廟祀之而崇報之耳。古記亦以或云傳疑。則非定辭也。前史〈通典及冊府元龜北史隋書等史〉分明書立始祖優台廟。歲四祀之。則東史之不言。史闕文也。曰。後來多婁責稽汾西稽王阿莘腆支王。皆於卽位後。謁東明廟。而無謁優台廟者。何也。曰。凡史常事不書。旣立優台廟。歲四祀之。則何可一一記之耶。東明是別廟。故嗣王或時行而史記之爾。若爲東明後。則當以母配食。奈何更立國母廟耶。其不配于優台者。其母後從東明。故盖難之歟。

    十濟百濟之稱

    百濟本紀曰。以十臣爲輔翼。故國號十濟。後以來時百姓樂從。故改號百濟。北史亦曰。初以百家濟。號百濟。此言疑未可信也。按後漢書。三韓七十八國。伯濟其一也。陳壽三國志。馬韓五十四國。有伯濟國。則溫祚之興。盖在是地。故因其舊號也。故刪去本紀所言。

    優台仇台之別

    北史云。東明至扶餘而王焉。東明之後。有仇台。始立國於帶方故地。漢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女妻之。遂爲東夷強國。按。此以東明爲扶餘國王。其說盖引後漢書之誤也。〈見扶餘國。〉又文獻通考。漢獻帝時。句麗鮮卑強。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夫餘王尉仇台。居二國之間。妻以宗女云。則是北扶餘事。而北史引爲百濟之先。盖百濟始祖有優台。且百濟姓扶餘。故混稱而不能辨也。北史通典等書皆云。百濟立其始祖仇台廟於國城。歲四祀之。此皆優台之訛也。中國人每以扶餘百濟混稱。故南史云。晉時句麗略有遼東。百濟亦據遼西晉平二郡。資治通鑑晉穆帝永和二年。初夫餘居鹿山。爲百濟〈按疑爲句麗之誤〉所侵。部落衰散。西徙近燕。此等諸說。皆中國傳聞之誤。而臆揣立說者也。

    馬韓亡

    徐氏居正曰。箕準移都金馬。歷四郡二府之時。至溫祚戊辰亡。亦百四十餘年。按。馬韓歷年二百二年而亡。徐氏文章博洽。而此失考證。故於此記之。以著其非。

    葛文王

    三國史。金氏曰。新羅追封王。皆稱葛文王。其義未詳。按。以史考之。妃后之父。稱葛文王。愚聞之曰。新羅追稱異姓曰葛文王。本宗正統曰麻立干。葛與麻。以絰帶言也。周禮王爲諸侯緦。衰弁而加絰。同姓則麻。異姓則葛。此謂之葛文王。別於本宗也。此雖未有先儒所據之論。而其意或然。故別著于此。

    高句麗侯騶之誤瑠璃王三十一年

    漢書。王莾使嚴尤擊高句麗。誘句麗侯騶〈一作騧〉誅之。東國通鑑從之。而三國史作丕延。當從本史。

    無恤爲太子

    三國史。無恤母松氏。松讓女也。瑠璃王三十三年甲戌。立爲太子。時年十一。按。松氏卒於三年甲辰。至此爲三十一年。此必有誤。且此時年十一。則對扶餘使時。年纔六歲。破扶餘軍時。年又十歲。古人雖多夙成。似非情實。故今不取。

    尼師今

    三國史。儒理與脫解相讓位。脫解曰。吾聞聖智人多齒。試以餠噬之。儒理齒理多。乃立之。號尼師今。按。噬餠之說。近兒戱。古俗雖云椎樸。似不近理。下文云。朴昔二姓。以年長嗣位云。齒多。是年長之稱。然而傳說已久。故從之。羅人金大問云。尼師今。方言齒也。按。今俗釋君王字曰尼音今。盖羅語之轉也。遺事作齒叱今。〈按。叱方言吏讀之文。入聲。作舌音。連上字讀。〉

    襲樂浪降之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五年

    三國史云。樂浪有皷角。若有敵兵。自鳴。好童將還。潛告崔氏曰。若能入武庫。割破皷角。則我以禮迎。於是。崔女潛入庫中。割皷面角口。以報好童。好童勸王襲樂浪。崔理以皷角不鳴不備故敗。又註云。或云。欲滅樂浪。遂請婚。使其女歸本國。壞其兵物。上說誕妄。故不取。取註說。

    漢取樂浪。以薩水南屬漢。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十七年。

    以南屬漢。則北屬高句麗矣。三國史本紀如此。而通鑑改南爲北。盖我人以成川爲卒本。故疑其誤而改之也。遺事亦作以南屬漢。此皆然矣。此時句麗在樂浪北邊。故薩水北爲麗。南屬漢。下文太祖王時其地東至滄海南至薩水云。則句麗果在薩水北矣。今從本紀。

    大家戴什高句麗閔中王四年

    大加官名。麗制。每部有大加等官。三國史及通鑑。皆作大家。非是。今從後漢書。作加。

    高句麗侵漢玄菟高句麗太祖五十九年漢永初五年

    後漢書。官遣使求屬玄菟。三國史取之。今從資治通鑑。

    高句麗王宮遜于別宮太祖王九十四年

    後漢書安帝建光元年。〈太祖王六十九年。〉高句麗王宮死。子遂成立。玄菟太守姚光上言。欲因其喪擊之。議者皆以爲可。尙書陳忠曰。宮前桀黠。光不能討。死而擊之。非義也。宜遣使吊問。因責讓前罪。赦不加誅。取其後善。帝從之。明年。遂成還漢生口。詣玄菟降。詔曰。遂成等桀逆無狀。當斬斷葅醢。以示百姓。幸會赦令。乞罪請赦。自今不與縣官戰闘。而自以親附。送生口者。皆與贖直人縑四十匹。小口半之。按此言丁寧。宜若可據。而三國史所記年代分明。故從本史。

    百濟納新羅叛人吉宣新羅阿達羅王十二年

    三國史吉宣事。百濟紀在蓋婁王二十八年。新羅紀在阿達羅王十二年。卽蓋婁王之三十八年。非二十八年也。此必三十之三字。誤缺爲二十。而通鑑不詳考二紀。遂從濟紀二十八年吉宣之事。而爲阿達羅之二年。諸家史又皆因襲。恐皆誤也。又羅濟和親六十年間。無相侵奪。自阿達羅十二年吉宣入濟之後。兩國交侵。殆無虗歲。若從濟紀蓋婁王二十八年之文。則其間十年。兩國一無相爭之事。亦無是理。今從羅紀。

    置延日縣新羅阿達羅王四年○見怪說辨

    ????????

    高句麗乞屬玄菟新大王五年漢建寧二年

    後漢書及資治通鑑。此爲建寧二年事。本史作元年。誤。

    玄菟太守耿臨新大王八年漢嘉平元年

    三國史新大王八年。漢以大兵嚮我云。而東鑑作玄菟太守耿臨。未知何據也。盖蒙上四年文也。有誤。故不取。

    倭女王卑彌呼聘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年

    海東諸國記。倭神功天皇爲女王。漢獻帝建安六年辛巳。立此爲卑彌呼。而年代相左。必有一誤。通典云。桓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卑彌呼。衆共立爲王云。則年代與三國史相符。今從羅紀。

    高句麗立子男武爲太子新大王十二年

    通典云。伯固死。有二子。長拔奇。少伊夷謨。拔奇不肖。國人立伊夷謨。建安中。拔奇怨爲兄不得立。與消奴加。各將下戶三萬餘口。詣遼東公孫康降。還住沸流水。伊夷謨作新國。都於丸都山下。拔奇遂往遼東。三國史云。新大王十二年。立子男武。或云。伊夷謨爲太子十五年。王薨。國人以長子拔奇不肖。共立伊夷謨。建安初。拔奇怨爲兄不得立云云。並用通典文。金氏史例。本國無可據。則必引中國史。踈略而輕信。故不知辨別。若此類是也。通典所云拔奇。是山上王兄發岐〈音似而變文〉也。發岐爲兄不得立。奔投公孫康。中國人不知。誤稱拔奇。以爲故國川之兄也。若如通典。則拔奇之遼東。在男武死八年後。又丸都之築。爲山上王。而非故國川。則其誤明矣。東鑑又引三國史以實之云。新大王十二年。王以長子拔奇不肖。立男武爲太子云。則又變金氏之說矣。又云。王薨。拔奇怨。詣公孫康降。刪去建安初三字。有若拔奇之降在王薨之歲然。此卽靈帝光和二年己未也。公孫度之爲遼東太守。在獻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孫康之繼立。在建安九年甲申。則東鑑所記尤無據。今去拔奇事。不取。

    延優一名位宮高句麗山上王元年

    山上王延優。北史作位宮。云。朱蒙裔孫宮。生而開目能視。國人惡之。及長?虐。國以殘破。及位宮亦生而視人。高麗人呼相似爲位。爲似其曾祖宮。故名位宮。三國史取其說。而其言可疑。故不取。

    帶方太守弓遵高句麗東川王十九年魏正始六年

    魏志。魏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伐不耐濊侯。在是年。而明年。毌丘儉伐高句麗。二人幷從。今三國史東鑑。幷云朔方太守王遵。恐誤。故不從。朔方之於不耐濊。地勢懸遠。尤不近理。

    三國史記毌丘儉東侵之誤

    三國志毌丘儉傳。正始中。儉以高句麗數侵叛。督步騎萬人。出玄菟討之。句麗王宮。將步騎二萬。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宮連破走。遂登丸都。屠句麗。宮單將妻子逃竄。儉引還。六年。復征之。宮奔買溝。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餘里。至肅愼南界。又以東夷傳攷之。麗王爲儉追敗。奔南沃沮。其後。爲王頎追逼。奔北沃沮。頎追至肅愼南界。與毌丘儉傳相符。三國史以東川王初奔鴨綠原。再奔南沃沮。合爲一時事。誤也。然今不敢改正。依舊文錄之。而略辨之云。

    百濟沙伴王

    東國通鑑云。沙伴不慧。國人以古爾爲賢。立之。三國史云。長子沙伴嗣位。而幼少不能爲政。肖古王母弟古爾立。東鑑未知何據也。三國史年表云。幼少見廢。遺事亦云。廢沙伴而立。今從之。

    得來諫王高句麗東川王二十年

    資治通鑑。以得來諫王。爲王位宮時事。誤矣。從本紀。

    貫那夫人高句麗中川王四年

    東國通鑑云。王殺夫人貫那。以貫那爲若名號者然。非也。貫那卽部名。夫人乃貫那部之人也。通鑑之錯換本文。多有如此。故皆辨之。

    朴堤上與卜好還新羅訥祗王二年

    遺事云。堤上受命。徑趨北海之路。變服入麗。與寶海〈卜好也〉謀。以五月十五日夜中逃。行到高城海濱。王使追之。寶海在麗。常施恩於人。軍士皆拔鏃射之。遂免歸。此與本史異。不取。

    新羅藏冰智證王六年

    遺事云。儒理王制藏冰庫。今從本紀。

    誅焚修僧詳怪說辨

    ????????

    訥祗王時梁遣使遺香新羅法興王十五年

    訥祗當晉宋之際。三國史。訥祗時梁遣使。此誤。今改梁稱中國。

    新羅始行佛法法興王十五年

    新羅佛法之行。雖在是年。而炤智王時有焚修僧。則前已有佛矣。且慈悲炤智等號。皆有佛語。盖佛法雖存。而一國信奉。從此始也。

    貊人害百濟王責稽王十三年晉惠元康八年

    三國史。漢與貊人侵百濟。東鑑亦然。按。此時漢亡已久。盖夷人稱中國多稱漢。故以晉爲漢。今改作晉。

    百濟王侵新羅被殺聖王三十二年

    遺事。是年百濟侵新羅於珍城。掠取人男女三萬九千馬八千匹而去。先是。百濟欲與新羅合兵。謀伐高句麗。不從故爾。按。與本史不同。故不取。

    新羅置花郞眞興王三十七年

    三國史眞興王三十七年。始奉源花。而遺事曰。眞興王卽位。多尙神僊。擇人家娘子美艶者。奉爲源花。聚徒選士。敎以孝悌忠信。乃取南毛娘俊貞娘兩花。聚徒三四百人。俊貞妬毛娘。飮酒至醉。曳至北川中。埋殺之。其徒悲泣。有人知其謀者作歌。誘街巷小童。唱於街。其徒聞之。尋得其屍於北川中。乃殺俊貞。於是。王下令廢源花。累年。王又念欲興邦國。須先風月道。更下令選良家男子有德行者。改爲花郞。始奉薛原郞。爲國僊。此花郞國僊之始。東國通鑑引遺事。於眞興元年云。選童男容儀端正者。號風月。主求善士爲徒衆。以勵孝悌忠信。〈輿地勝覽。以此爲法興王元年事。未可考。〉此從遺事。櫽括成文。而與本史不同。今兩取而參修之。

    新羅眞興王定界碑二十九年

    有東史地志書言。咸興黃草嶺及端川。有巡狩碑。則沃沮亦有時爲新羅所奪有者矣。眞興王巡狩定界碑。在咸興府北草坊院。碑文略曰。朕紹太祖之基。繤承王統。兢身自愼。又曰。四方託境。廣獲民土。隣國誓信。和使交通。又曰。歲次戊子秋八月。巡狩管境。訪采民心。〈草坊院在咸興府北百餘里黃草嶺下。黃坊音近而轉稱。〉海東集古錄。碑凡十二行。行三十五字。全碑爲四百二十字。而可辨者堇二百七十八字。據此則新羅雖以今安邊德源爲界。而其巡狩立碑。至於咸興端川。則端川以南。甞入新羅版圖。而國史無傳。獨荒裔片石。留作千古故事。儘是奇事。然而不見正史。今不取而著于此。以廣異聞。

    唐帝賜牧丹花圖新羅善德女主元年

    遺事云。善德立。唐帝送畫牧丹。王曰。畫花無蝶。知其無香。唐帝欺寡人無偶也。今見本紀。眞平王時事。故不取。

    百濟武王善花夫人

    遺事。武王妃善花夫人。新羅眞平王之女也。又云。王名薯童。而語多不經。不出本史。故不取。見上武康王條。

    金庾信天官妓事

    三國史本傳。卛多靈怪之事。東鑑亦多引用。皆無所取。故一切刪之。天官妓一段。庾信之後日功業。盖從此克己勤業中出來。故雖不見於本史。而今從勝覽及破閑集添入。

    泉蓋蘇文高句麗王臧元年

    三國史。蓋蘇文。或云蓋金姓泉氏。自云生水中。按。此傳皆以唐書補綴而爲之。蘇文姓本淵。而唐人改泉也。何以知其然也。新羅記云。高句麗貴臣淵凈土來降。通攷云。凈土蘇文之弟。然則其姓淵明矣。唐避高祖諱。以淵爲泉。如以陶淵明爲泉明。可知矣。然傳說旣久。故仍本史。〈更按。遺事云。按唐書云。先是。隋煬帝征遼東。有裨將羊皿。不利於軍。將死。誓曰。必爲寵臣。滅彼國。及蓋氏擅朝。以盖爲氏。乃羊皿之應也。高麗古紀亦云。高麗王上表乞降時。有一人密持小弩於懷中。隨使到煬帝船中。帝奉表讀之。弩發中帝胸。帝將旋師。謂左右曰。朕爲天下主。親征小國而不利。萬代所嗤。時右相羊皿奏曰。臣死爲高麗大臣。必滅國報讎。後生於高麗。十五聦明。神武王聞其賢。徵爲臣。自稱姓盖名金。位至蘇文。乃侍中職也。今錄之於此。以備一說。而所謂羊皿之說。虗誕不可信矣。〉

    駐驆之役帝有懼色高臧四年

    三國史太宗東征事。皆引唐史。而至此段變文曰。麗與靺鞨合兵爲陣。長四十里。帝望之有懼色。且引柳公權小說曰。駐驆之役。高句麗與靺鞨合軍。方四十里。帝望之有懼色。又曰。六軍爲高句麗所乘。殆將不振。候者告英公之麾黑旗被圍。帝大恐。雖終於自脫。而危懼如彼。新舊書及司馬公通鑑不言者。豈非爲國諱之者乎。按。此說有據。故從之。

    安市之戰高臧四年

    世傳太宗攻安市。流矢中目云。而中國史諱不直書。固宜而東史亦無所見。李牧隱貞觀吟云。謂見囊中一物耳。那知玄花落白羽。牧隱爲世儒宗。則其言不妄矣。據資治通鑑。帝自遼東還。病癰。此豈非流矢所傷而史諱不言耶。

    安市城主姓名上仝

    城主姓名。東史無傳。而太宗東征記云。梁萬春也。此出於金荷潭破寂錄。經世書補編亦然。〈按或云鄒定國。〉

    新羅王女眞德陪葬昭陵

    按通考。唐太宗葬昭陵。文武從葬。外夷君長亦有之。新羅王女眞德與焉。時貞觀二十三年。新羅眞德女主三年也。時無王女入朝之文。且眞德女主之時。而云王女眞德。亦可疑。王女雖或入朝。豈有陪葬之理。或者眞德之世而奉使者陪葬。故誤傳如此耶。此或史官之誤記。故表出於此。以著其非。

    程名振破高句麗王臧十七年

    三國史云。名振等將兵來攻。不克而資治通鑑所記。若是分明。故從之。

    耽羅國來朝新羅文武王二年

    百濟冬音縣。至新羅景德王時。改名耽津。而東國通鑑是年云。邑號曰耽羅。以來時初泊耽津故也。然則耽羅之名。爲新羅所名耶。按北史。百濟傳云。其南海有耽牟羅國。附庸於百濟。倭傳云。隋遣裴世淸。使倭國。度百濟。南望耽羅國。其有名舊矣。其云新羅所名。誤矣。且耽津本百濟地。則新羅何以置縣。而况其名始於景德王乎。東鑑引麗志古記。而其言舛駁不可信也。如云耽津之名以耽羅而得。則可。以耽羅之名泊於耽津而得。則不可。今皆不取。略擧其實。

    眞智王

    三國史。王立四年薨。三國遺事云。王御國四年。政亂荒淫。國人廢之。是不出正史。故不取。

    苩加百濟東城王二十三年

    三國史。作苩加。而東國通鑑及諸史。皆作芍加。非也。北史。苩氏百濟八大姓之一。音白。

    南史所稱百濟王牟都牟大新羅王募秦

    南史云。百濟王慶死。立子牟都。死。立子牟大。按百濟本紀。慶卽蓋鹵王之名。爲高句麗所害。子文周立三年薨。子三斤立三年薨。文周王弟昆支之子牟大立。是爲東城王。而無牟都之名。豈非中國懸聞之誤耶。南齊書建元二年。百濟王牟都。遣使貢獻。詔曰。牟都世蕃東表。守職遐外。可授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大將軍。又永明八年。百濟王牟大。遣使上表。遣謁者僕射孫副。策命大。襲亡祖牟都。爲百濟王。據南史。則牟都子牟大。據齊書。則牟都孫牟大。其言可疑。南史云。梁普通二年。新羅王姓募名秦。始使隨百濟奉獻。此當法興王時也。俱不可信。今從本紀。

    孫仁師率兵四十萬。至德勿島。文武王三年。

    按資治通鑑。仁師發淄靑萊海兵七千人。而羅紀作四十萬。似非情實。今從資鑑。

    新羅平麗濟始末

    文武王與薛仁貴書。詳陳前後事情。故並掇取。分記於各年之下。而其有訛誤者。皆以此書爲正。

    百濟地分靺鞨之誤

    通典及唐書云。百濟亡。其地爲新羅渤海靺鞨所分。三國史引用其書。而通鑑因之。誤矣。渤海靺鞨之於百濟。南北隔截。雖甞冦掠。豈能分其地而有之乎。今不取。○海東記。溫祚之後入日本。泊周防州之良浦。因爲多多良氏。至今八百餘年。世號大內殿。以系出百濟。最親於我。姜沆看羊錄又云。百濟亡。臨政太子。乘船入倭。爲大內左京大夫。都周坊州。子孫歷四十七世。世爲倭官。襲土地。其裔爲多多良氏。倭將輝元之先。卽臨政之從者也。爲大江氏。後改毛利氏。此係異聞。別錄於此。

    中國史論三國事實之誤

    中國人記外夷事。或因本國諺俗所傳。或引懸聞臆說。故其言多錯。後漢書以東明爲扶餘王。北史則以東明爲百濟始祖。見上。又云。朱蒙死。子如栗立。此見上。又云。公孫度之?海東也。伯固〈新大王〉與之通好。伯固死。子伊夷謨〈故國川王〉立。伊夷謨自伯固時。已數冦遼東。又受亡胡五百餘戶。建安中。公孫康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降胡亦叛。伊夷謨更作新國。其後。伊夷謨復擊玄菟。玄菟與遼東合擊。大破之。伊夷謨死。子位宮〈山上王〉立。又云。北齊天保三年。文宣至營州。使崔柳使高麗。求魏末流人。勅柳曰。若不從。便宜從事。及至。不見許。柳張目叱之。拳擊成。〈陽原王。〉墜床下。成左右雀息不敢動。乃謝服。柳以五千戶反命。此條似是中國夸大之辭。或本國人諱以闕之耶。南史云。晉世。百濟據有遼西。又云。百濟王牟都死。其誤。幷見上。北史。辰韓之始有六國。稍分爲十二。新羅其一也。或稱。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有留者遂爲新羅。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初附庸於百濟。百濟征高麗。不堪戎沒。後相率歸之。遂致強盛。因襲百濟。附庸於迦羅國焉。又後漢書及通典云。馬韓海島上有州胡。其人短小。不與韓同。皆髡頭。如鮮卑。衣韋衣。有上無下。略如裸勢。好養牛豕。乘船往來。貨市韓市中。〈按此疑是倭屬。〉唐書云。長人者。人類長三丈。鉅牙鉤爪。黑毛覆身。不火食。噬禽獸。或搏人以食。得婦人以治衣服。其國連山數千里有峽。因以鐵關。號關門。新羅常屯弩士數千守之。凡此等說話。皆遠外傳聞之誤。別錄於此。以著中國史之失。此其大者。其小小舛謬。不煩錄。

    高句麗安勝新羅文武王十年

    三國史本紀云。王庶子安勝。率四千餘戶。投新羅。新羅本紀云。劍牟岑立高句麗大臣淵凈土之子安勝爲君。又麗紀云。劍牟岑立王外孫安舜。資鑑亦云。外孫安舜。則金氏盖引資鑑也。其說自相抵捂。不能適從。而劍牟岑告新羅文曰。得國貴族安勝爲君。不曰王子。而曰貴族。則外孫之說似然。然而文武王封安勝文曰。先王正嗣。惟公而已。若是外孫。豈曰正嗣。以是觀之。則王子之說亦然矣。東鑑。以外孫安勝書。輿地勝覽纂要。以宗室書。今從麗紀王庶子之說及文武王冊文正嗣之語。以王子書。

    大祚榮初附新羅孝昭王八年

    此不見於三國史。而崔致遠集。唐乾寧四年。謝不許北國居上表有云。渤海初建邑居。來憑隣援。其酋長大祚榮。始受臣第五品大阿飡之秩。以此見之。則史闕文也。資鑑武后久視元年庚子。〈唐中宗嗣聖十七年。〉遣李楷固。討契丹餘黨平之。文獻通考渤海傳。此時大祚榮引殘痍遁去。楷固追擊敗還。祚榮遂稱號云。故今從崔集。而附于嗣聖庚子年。以著其實事。

    孝成王妃

    三國史云。聖德王十九年。納伊飡順元之女爲妃。子孝成王立三年。納伊飡順元女惠明爲妃。遺事云。孝成妃惠明王后。角干眞宗之女。若如本紀。則是父子共娶一人之女。今從遺事。

    元聖王立

    三國史云。宣德王之立。元聖預其謀。及宣德薨。無子。羣臣欲立王族子周元。周元宅於京北二十里。會大雨。閼川水漲。周元不得渡。或曰。人君大位。固非人謀。今日暴雨。天意或者不欲立周元乎。今上大等敬信。德望素高。衆議翕然立之。旣而雨止。國人皆呼萬歲。輿覽云。宣德無嗣。君臣奉貞懿太后敎。立周元爲王。上大等金敬信。劫衆自立。先入宮稱制。周元懼??。退居溟洲。遂不朝請。後二年。封周元爲溟洲郡王。按。敬信預聞乎弑。則其爲人可知矣。閼川雖漲。迎立新王。何等大事。而不能行耶。本紀所錄。似非情實。輿覽近可。故從之。

    蓮花夫人金周元母元聖王二年

    古記云。周元敬信。同母兄弟。母溟州人。始居蓮花峯下。號蓮花夫人。及周元封於溟州。夫人養於周元。王歲一來省。四代國除爲州。然則蓮花夫人。其周元之母。而與敬信同母之說。卽古記之誤錄耶。今不取之。

    速含郡太守令忠憲德王十四年

    三國史。金憲昌叛。完山長史崔?。助阿飡正連之子令忠等。遁走王京告之。王授崔?位級飡速含郡太守。令忠位級飡。按。助者州助也。官名。崔?以上變之功。授速含郡太守。文勢易見。而通鑑不之考。乃云完山長史崔?速含郡太守令忠告變云云。此以令忠爲速含郡太守。其誤甚。今從本史。

    夫人金氏卒興德王元年

    本紀憲德十四年。納金忠恭女。爲太子妃。權氏近。以章和爲忠恭女。本紀章和卒註云。章和昭聖王女也。本紀前後矛盾。未可知也。然章和之卒。羣臣請納妃。王不從。以此觀之。章和之爲王正妃。而王又無他妃可知。故今從權氏說。又按通鑑。以章和爲昭聖女。後又却用權氏說。以章和爲忠恭女。其踈脫如此。

    張保??爲感義軍使神武王元年

    唐書張保??傳。王立。召保??爲相。以鄭年代守淸海。新羅本紀所錄如是。故今從本史。

    文聖王納妃四年

    三國史文聖王三年七月。唐冊王妃朴氏。四年三月。納伊飡魏昕女爲妃。或妃薨而更納妃歟。史書不明。故今略之。

    伊飡允興學琴景文王六年

    三國史樂志云。新羅王恐琴道斷絶。遣伊飡允興。學琴於貴金先生。而不言爲某王。輿地勝覽。以爲景德王時事。史稱景德王好樂。故因此有誤也。纂要附于眞興王時于勒事下。尤誤。允興卽景文王時人。故因以附之。

    金直諒入唐。朝僖宗于蜀。憲康王八年。

    崔致遠上太師侍中書。中和二年。入朝使金直諒。爲叛臣作亂。道路不通。遂於楚州下岸。邐迤至楊州。得知聖駕幸蜀。高太尉差都頭張儉。監押送至西川。今不見於史。從崔集入錄。〈憲德王九年。王子張廉朝唐飄風事。皆從崔集。〉

    眞聖王請追贈及傳位事眞聖十一年

    此不見本史。而崔致遠集表文。事實明白。故今從之。又謝不許北國居上表。亦從崔集以附之。

    新羅末康州王逢?事

    新羅本紀。景明王八年。泉州節度使王逢?。亦遣使獻方物于後唐。景哀王四年。唐明宗以權知康州事王逢?。爲懷化大將軍。夏四月。知康州事王逢?。遣使林彦。入後唐朝貢。明宗召對中興殿。賜物。按。王逢?不知爲何人。而前無所始。後無所終。不可得以考焉。通鑑雖備書。而今略之。

    甄萱別傳

    遺事李碑家記云。眞興王妃思刀。謚曰白??夫人。第三子仇輪公之子波珍干善品之子角干酌珍妻王咬巴里。生角干元善。是爲阿慈介也。慈之第一妻上院夫人。第二妻南院夫人。生五子一女。長子萱。二子能哀。三子龍盖。四子寶盖。五子小盖。一女大主刀金。又引古記說。亦誕妄。〈古記云。昔一富人。居光州北村。有一女。姿容端正。謂父曰。每有一紫衣男到寢交婚。父謂曰。汝以長絲貫針。刺其衣。女從之。至明。尋絲於北墻下。針刺於大蚯蚓之腰。後因妊生一男。年十五。自稱甄萱。後稱王。立都於完山。〉又引三國史本傳云。萱本姓李。後以甄爲氏。父阿慈介以農自活。光啓中。據沙弗城。〈今尙州。〉自稱將軍。有四子。皆知名於世。萱號傑出。多智略。光啓以下二十六字。不出本史。疑有別本。通鑑雜取二書。故今略之。〈李碑家記又云。萱有九子。長神釰。一云甄成。二子太師謙惱。三子佐丞龍述。四子太師聦智。五子大阿干宗祐。六子闕。七子佐丞位興。八子太師靑丘。九子闕。一女國大夫人。皆上院夫人所生也。此不出本史。別錄此。爲異聞。〉

    道詵事

    輿覽所記甚怪異。〈輿地勝覽云。新羅人崔氏園中。有瓜長尺餘。摘食之。歆然有娠。彌月生子。父母惡其無人道而生。置竹林。居數七日。女往視之。鳩鷲來覆翼之。還告于父母。父母異之取養。及長。祝髮爲僧。名道詵。入唐。傳一行禪師地理法而還。踏山觀水。多有神驗。後名其地曰鳩林。又曰飛鷲。〉高麗崔惟淸撰道詵碑。姓金氏。靈巖人。或云。太宗王庶孽孫。母姜氏。年十五爲僧。葺堂於曦陽縣白鷄山之玉龍古寺。有終焉之志。憲康王奉迎留禁中。未幾。還歸智異山。遇異人。期於南海汀邊。果遇其人。聚沙爲山川順逆之勢示之。〈其地在今求禮縣界。土人稱爲沙圖村。〉自是。益硏陰陽五行之術云云。按。東方風水之學。皆祖道詵。世人傳說各異。故今略摭附。

    遣使後唐景明王七年

    諸史皆云高麗。誤。

    渤海之亡

    綱目。爲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高麗史。爲太祖八年乙酉。今從綱目。

    阿慈盖高麗太祖元年

    高麗史。尙州賊帥阿慈盖。遣使來附。三國史。以甄萱父阿慈介。爲尙州加恩縣人。此時萱勢強甚。其父無來降之理。疑有二人。〈輿覽云。尙州沙伐故城。在州東十里。甄萱之父阿慈介。據此城。勝覽所言。指降麗者。而誤認爲萱父也。〉

    崔凝諫佛太祖二年

    太祖創十寺于都內。兪氏提綱曰。時麗王留意陰陽浮屠之術。止美敎化也。又麗史尹紹宗金子粹傳。二人上?曰。太祖統三之初。深懲積弊。禁後代君臣私立願刹。於是。太師崔凝。請除佛法。太祖以爲。新羅之季。佛氏說入人骨髓。人人以爲死生??福悉佛所爲。今三韓甫一。人心未定。若遽去佛法。必生反側。乃作訓曰。宜鑑新羅多作佛寺以至於亡。今按崔凝傳。未甞爲太師。又死於三韓未定之前。則其事矛盾矣。今從提綱。而提綱所錄。不見本史。未知從何書也。

    王儒卒太祖十七年

    提綱。於太祖十七年。書參知政事王儒卒。考本傳。王儒無卒年。其玄孫王字之爲參知政事。以睿宗十七年卒。此不察而有此誤也。况參知政事是後來官號耶。

    德宗三年納后

    提綱云。未幾又納王娣金氏爲妃。卽元年王后出也。據本傳。德宗孝思王后金氏。顯宗元惠太后之女。提綱誤。

    遣蒲馬如金請保州不許提綱睿宗十二年

    提綱曰。保州本高麗地。金之拔保州。高麗兵已在城中。金人入守之。故請之。事見宋史。按。保州卽抱州也。今義州是也。本國史。抱州已歸于我。則宋史有誤。故不取。

    亐哥下高宗時

    麗史及通鑑。皆作金元帥亐哥下。盖金亡後別部之屯于我西北界外。而附于東眞者也。提綱會綱。皆作東眞元帥。誤矣。今正之。〈諸史之小小錯誤甚多。煩不能盡記。畧書其槩。〉

    高宗十九年八月蒙來侵

    按麗史。是年無蒙來侵之事。而元史有之。盖本史闕也。若如本史。則是年十二月。撒禮?何以死於處仁城耶。前此來侵可知。提綱取元史補之。今從之。〈元史高麗傳。太宗四年六月。王?盡殺達魯花赤七十二人以叛。遂率王京及諸州縣與民。竄海島。洪福源集餘民保聚。以竢大兵。八月。復遣撒禮?。領兵討之。〉

    懿妃卒于元忠肅王三年

    按麗史金怡傳。懿妃薨于元。喪具未備。怡燒骨納棺。身自瘞之。每當朔望。備羊酒親奠。終三年後。王欲窆大都〈元之大都〉西山。怡以百計止之。不得。貨術士。以詭辭諭王曰。安厝本國。無後??。王從之。世家云。七月戊午。懿妃薨于元。八月癸酉。懿妃之喪。至自元。庚寅。葬懿妃。二說不同。今從世家。而略取怡傳。

    明順妃卒忠肅七年

    考麗史。妃卽忠烈首妃。貞和宮主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