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下

    次广明八识以示识智之相。分二。

    △初明八识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唐译云。惟愿为我说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魏译云。诸佛菩萨修行之处。远离自心邪见境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语譬喻体相故。唐译云。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唐译云。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魏译云。说观察阿黎耶识大海波境界。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唐译云。唯愿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记曰。此问明一心转变。以释广说识有八种相也。问云。大慧前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世尊备答。且直示以唯心识观。其转凡成圣之功已毕。大慧至此复以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为请者何也。答曰。此经直指寂灭一心。然此一心。本无迷悟。不属圣凡。故曰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以随迷悟之分。故有真妄之别。至若转变之相。亦不出此四法而已。故大慧先以百八句为问。世尊答云一切皆非者。盖约真如门中不容穷诘故也。大慧随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者。是在生灭门中容有言说耳。前世尊虽示唯心识观。略明修证之门。未达一心转变之妙。且不知诸识因何而生。故此请说五法自性众妙法门。意显即生灭而顿证真如。故唐译云。唯愿为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然心意意识。即前略说有三种识。今广说有八种相也。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者。谓妄想。缘起。成。二无我。即人法二无我。今云转变之妙者。良由一心真如。离名离相。真智独照。本自圆成。人法双忘。圣凡俱绝。盖迷一心而为八识。故真如随缘。变为名相之境。正智有待。翻为妄想之心。心境角立。缘起相生。人法双彰。圣凡悬隔。悟一心而为藏性。转八识而成四智。名相即是如如。缘起无性。本自圆成。人法俱空。圣凡齐泯。以即生灭而证真常。故云藏识海浪。即法身境界。是所以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此乃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以离心自性相。是法身境界。故魏译云。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然而转变之殊。只在生与无生。若达生本无生。则本有法身自现。故向下世尊径若以识生之由。全经之旨。概不出此。至若节节展转折难。以破外道之见者。以彼不达自心现量。故妄生横计。故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苟会无性缘生。缘生无性。则无生之旨洞然心目。一切言说皆剩语矣。智者请深观之。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记曰。此言七识生起之由。正显缘生无性义也。四因缘者。唐译云。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此四因缘也。良以心本无生因境有。由此四种因缘。故本不生而生也。境有牵心之业用。以不达唯心所现。妄生取着。故不觉心生。以过去无始时来。各有自类种子。今心境相接。则习气内熏。妄生分别。故本不生而生。以心有了境之功能。境缘一至。法尔心生。以爱阿赖耶。乐阿赖耶。而为主宰。居然乐见诸尘境界。故自然心生。此通言七识各因自境生起之相。盖举一例余。故单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其实无明为因。境界为缘。八识更互相依。故结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故下文云如眼识等。问曰。唯识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何以此言前七转识都具四缘耶。答曰。彼但言八识具缘多寡。此言七识生起之状。故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相。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记曰。此言诸识生起顿渐。以示先后不同也。唐译云。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相。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诸根毛孔。根也。微尘。尘也。根尘和合。识生其中。而言顿渐者。盖五现量识。与同时意识。等一一根。周遍法界。名曰圆成。故眼根初见色时。最初未起分别。但如镜中无别分析。则色之一尘遍现诸根。一尘既尔。根根皆然。故曰顿生。如镜现相。及至第二念转入意识而起分别。则五根隔越。诸尘随根不同。先后亦异。故云渐生。如风吸海水。行人若了顿生。则达自心现量。无生之旨。如观掌果。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记曰。此言八识更互为因。生起之相也。谓心海澄渊。由外境界风飘荡不停。故七识波浪相续不断。此总明八识本自不生。由境牵心。故诸识相生。以显八识无明因境界而起也。因所作相异不异者。谓心境一如。以成本不生义。此句心境合明。俱有异不异相。心异不异者因。即八识自证分。所作相。即见分。以前七转识总属见分。今八识各了自境。故异。惟一精真。故不异。境异不异者。因。即无明业相。所作相。即所变相分。以六尘四大总属相分。今各对诸根。故异。本唯一体。故不异。心境合明异不异者。因。即如来藏心。所作相。即妄心妄境。心境角立。故异。唯心所现。本一真心。故不异也。合业生相等者。唐译云。业与生相。谓彼外境本唯心现。以无明不觉。不达唯心。故深生计着。执之取之。以为实我实法。此则七识因无明而有也。由此坚执我爱。不能了知色等如幻不实。而妄生贪爱。故眼得之而为色。耳得之而为声等。故云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此则五识因七识而有也。且五识缘境之时。最初一念。得境自性。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故属现量。而同时意识。与五识俱。或因分别五尘分段差别境界。有第六意识生。故云。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此则六识因五识而生。此所谓诸识展转相因而生也。盖前七转识。总属八识见分了别之用。然前五对五尘时。其实六识同时而起。但最初一念未起分别。即名前五。亦名明了意识。但第二念刹那分别好恶差别等相。即名第六分别意识。此五八六七亲疏之辩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记曰。此通言八识缘生无性。密示生本无生义。以成上异不异也。意谓诸识本自不生。元无异相。但约各了自境为生。故异耳。唐译云。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着。俱时而起。无差别故。各了自境。以无性缘生。故不作念而展转相因。以缘生无性。故各了自境而本无差别。若知了境无差。则无生之理自契。大经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诸法不相知。各各亦如是。各了自境者。六尘。是前六境。第八见分。是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八识境。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记曰。此下二段。言八识微细生灭。非劣三昧所能知也。二乘入禅。自谓灭识。然所灭者。但六识不取境界而为灭识。其藏识习气种子实未灭也。唐译云。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识灭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记曰。二乘外道修行。以不知八识为生死根本。故错乱修习。二乘得少为足。外道横生邪见。盖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今欲返妄归真。转识成智。必须顿悟自心现量。如实了知虚妄境界。明见自心微细流注。方能超生死证真常也。故下文明之。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

    记曰。此下正指修行如实行者。方能入此法门也。唐译云。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故经云。能信此法者。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云无边善根成熟者。方能入此法门。殆非浅根劣解所可信也。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记曰。此明如实修行之速效也。真修之士。宴坐山林。习唯心观门。能见自心微细流注。一念顿证无生。则得百千三昧神通。得十方诸佛同时灌顶。佛子眷属自然围绕。彼于心意识妄想境界业爱无明。当下顿脱。故云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此所谓最胜知识也。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记曰。佛法有因有缘。内以本具真如熏发为因。外以师友知识助发为缘。从上佛祖。未有不由知识而能得成菩提者。故世尊结劝修行如实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记曰。此总颂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记曰。此颂因所作相异不异。以明渐生也。青赤。色尘。珂贝。声尘。乳。香尘。石蜜淡味。味尘。华果。旧注为法尘。引宗镜云。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此所谓外境界风飘荡心海。七识波浪相续不断也。日月光明。喻心境异不异相。以不达境唯心。妄生分别。故为所动。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

    记曰。此颂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以明顿生也。谓彼七识全是八识所变波浪。本无实体。但是一心。更无前后。故下文言不异相。

    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记曰。此颂无差别故各了自境也。以各了自境。故云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以本无差别。故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唐译云。心意及意识。为识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不坏有八者。长行云。各各坏相俱转。此言不坏相有八。由前生灭章中云。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盖可坏者。前七转识。生灭心也。不坏者。八识自体。不生灭心也。以不坏而坏。故无性缘生。本不生而生。以坏而不坏。故缘生无性。虽生而不生。长行偈颂。互相发明。以显真无生意。宗镜云。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圆满。无所缺少。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亦是无相。以皆无相故。故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记曰。此以喻显无差别义也。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记曰。此颂八识得名之所以也。第八名心。以受熏持种。为生死主。故云采集业。第七名意。以偏执我法。恒审思量。四惑相应。前六造业依此为根。故云广采集。前六通名识。但对现在五尘。故说五识。以分别过去五尘。名意识。故云诸识识所识。对现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相。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惟愿说。

    记曰。大慧闻前世尊说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心境皆空。今闻心名采集等。遂疑世尊自语相违。故以心境皆有为难。意谓既云青赤色等六尘境界风。起七识波浪。是境实有也。又云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此则心实有也。然心境既是实有。而又差别不同。何以世尊言无相。亦无相异亦不可得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记曰。此总答问义也。海本澄停。因风起浪。是则境本无也。心本湛渊。缘击发识。是心本空也。心境本空。而云境从心起。采集名心等者。但为开悟凡夫。随他语耳。故唐译云。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记曰。此释心境皆空也。彼业悉无有。则心本不生。自心所摄离。所摄。境也。离则境本不有。斯则能所双寂。心境皆空。如彼海波。瀑性不动。故唐译云。而彼本不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记曰。此释心境不异也。受用建立身。唐译云身资财安住。谓六尘境。乃众生资生受用之具。取此而得住世者。然此皆是唯心所现。故云是众生现识。由众生不达境唯心现。而取之执之以为实我实法。依之造业。招生死苦。故云于彼现诸业。良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心境似有。若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斯则心境本空。如水波浪。虽有而不有也。以有而不有。故说无相无差别。异亦不可得。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记曰。此约喻难法也。意谓业相如波浪。何以波浪可见。而业相不可见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记曰。由藏识微细难知。凡夫无智。故取海波为譬。令彼开晓耳。非谓业识有相可见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记曰。此因法难喻也。世尊向对劣解众生。唯说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而未言及八识。故大慧疑谓。如来照世。如日升天。高低普应。宜平等说法。何故向来分部诸法。而不说此真实。岂不堕不平等过耶。伽陀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下答云。非我不说真实。但彼心不真实耳。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记曰。此明如来应机说法。故教有秘密不定之设也。说法不投机。终是闲言语。若为心不实者说实法。则返致疑而不信。醍醐翻成毒药矣。故下偈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以不堪说。非秘吝而不说也。然所说法。元无先假后实之分。即说六识。未尝不兼带八识而言。但言不顿彰。故有先后之别。何者。良以心境同时顿现。如海波镜像梦事。非次第生。本无八识之异。但由境界不具。有次第业生。因而故说分别法尘者为六识。执自内我者为七识。对现五尘者为五识耳。故曰。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其实本无定次第也。以随机施设。如画师画像。弟子填彩。彩后像先。要亦不出形外。我所说法。亦如是而已。然法本无说。故如彩本无文。文字俱离。故非笔非素。但应机利物。言象乃兴。故如悦众生绮绘成像。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众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记曰。法本离言。言生理丧。故魏云。言说离真实。真实离文字。无说而示说者。乃分别权应初机。若如实修行者。乃可为说真实耳。真实乃自证境界。一切能所分别俱离。非上根利智不能入。故为佛子说。若夫愚者。非广分别则不能知。即其所说。若权若实。种种法门。皆悉如幻。本无实法与人。故云。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根别施设。皆权示也。所以说法必用权者。以所说非所应。则于彼为非说。是以不得已而施权。非佛本怀。故三七思惟。意在于此。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记曰。众生有种种欲。种种忆想分别。惟有如来如实见之。故一一应量说法。令出苦得乐。此是如来自觉境界。非凡夫外道二乘所可知也。故云。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记曰。此教令如法修行也。大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闻法贵乎思修。世尊意谓已说能取所取一切妄想境界。皆是自心所现。若欲了知唯心境界。应当远离浮沉诸恶觉观。如实修行。方便观察。久久自当通达了悟也。此劝修。下示修之之方。

    ○上明八识相已竟。

    △次明三智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记曰。前明识相有八。此明智相有三。且教令修如实行之方便也。了达自心现量。非外道二乘妄想无明境界。如上所说。故云建立智慧相。既住此已。若欲实证。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此三相。乃自觉圣智境界。故云上圣智。拣非外道二乘劣三昧也。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记曰。此标三相名也。旧注。谓七地观三界生死不定心。名跛驴慧。以不能行故。由未得无功用道。故以此况之。下释相。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魏译云。谓观声闻缘觉外道相。唐译云。谓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记曰。此释三相之相。即当三观义也。佛观三界。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以观诸法非实。故云无所有相。且云习二乘外道而生者。肇公云。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但心有大小为差耳。以外道二乘不达性空。故妄生断灭之见。菩萨既了唯自心现。本无所有。其所觉虽同。所证则异。且令知非究竟而不取证。抑为转彼恶见故。故云观二乘外道相。此当空观义也。自愿处相。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者。以观诸法非虚。则法法真常。世相常住。既世相常住。则无一法而非真常。无一类非自愿处。故诸佛为令正法久住。佛种不断故。不舍度生事业。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故魏译云。诸佛本自作愿住持诸法。此当假观义也。自觉圣智究竟相。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等者。谓观三界非如非异。不取法非法相。得如幻三昧。趣佛地智。此当中道观义也。上云常自觉悟修心方便。故告之圣智三相如此。欲令用此而修。舍此即为邪智矣。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记曰。自觉圣智境界。非此三种方便不能入。故勉令修学。

    上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已竟。下明返妄归真约五法自性无我以辨邪正因果相。分二。初辩别邪正顿示一乘理行因果相。又二。初辩明因地心。又二。初破邪显正以示常住真理。又二。初约三门破邪因以显正因。分五。初明五法。又分六。

    △初破名相妄想。此辩因地心文直至三卷五无间行章止。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唐译云。惟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

    记曰。前百八句总问五法自性等法门。以约真如门。故云一切皆非。今请一一分别。故云依百八句差别相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唐译云。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知此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唐译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起幻境界。(唐译云。入如幻境)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唐译云。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记曰。此问来意。由前大慧通问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众妙法门。而世尊止答八识生起之相。其余尚未蒙一一开示。但不知如何是名相妄想。如何是正智如如。此乃圣智分别自性法门。大慧知众心念。故特重请。惟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也。诸菩萨众以不知此圣智自性法门。故堕自共相。妄计差别。若知此已。则能如法修行。净治二无我观。了达唯心。照明诸地。则能超越外道二乘。得证如来不思议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得究竟自觉圣智。成无上佛果也。故世尊向下逐一开示。先明五法。次明三自性。然后明二无我。自相共相者。谓一切诸法皆有自相共相。真如自性。自相也。随缘成事。共相也。五蕴诸法各有自体。自相也。和合成人。共相也。以外道二乘不达诸法唯心所现。故妄计执着。谓实有如是自相共相。故云堕自共相者。由是故执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此皆依妄想自性。非自觉圣智事。世尊虽破有无二见。意显一切法不生。明见诸法不生者。方名自觉圣智也。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记曰。此叙外道因执兔牛无角有角。于诸法起断常二见。以破五法中名相由妄想而起也。良以诸法唯心所现。本自如如。不容起见。然彼外道。不了唯心。横生妄计因见诸法随因而尽。遂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因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以有形量分位差别。由执彼兔无角。于此遂生牛有角想起于有见。然诸法本如。不属有无。而有无名相。皆由妄想分别而起也。种。即四大种。求那。极微。陀罗骠。皆尘也。无故而起曰横。上叙计。下破之。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唐译云。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唐译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唐译云。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

    记曰。此互破无见也。唐译云。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意谓诸法本无。不应更作无想。如兔角本无。而复作无想者。是名邪见妄想也。且兔无角见。因牛有角起。故云互因待故。以不达牛角亦不可得。故下文云。

    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

    记曰。此互破有见也。唐译云。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谓彼执兔无角者。以为牛角实有。故执兔角实无。殊不知牛角亦无。若分析牛角乃至极微邻虚。终归于空。是则自性悉不可得。诸法亦尔。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唐译云。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记曰。此言圣智明见诸法本无。故应远离二见也。意谓但于诸法不作有无二见者。方可亲近随顺自觉圣智也。然有无即名相。二见即妄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记曰。此设转计。将显心境皆离也。大慧闻说执兔角无者因牛角有。若分析牛角至不可得。而牛角亦无。故不应作想。因而转计。意谓所以不生妄想者。岂不因观察牛角不有。而知兔角本无。以此不生妄想言无耶。故唐译云。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此则虽知牛角不有。而毕竟执兔角是无。未离无见。弃有着无。此外道之通病也。前破因有计无。此破因无计无。所谓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故须逐破。直欲心境皆离。方遣有无二见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生角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记曰。此直示无生义也。谓心境绝待。本自无生。不容起念。故云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何也。所言妄想者。因彼境界而生故。以心境对待。分别乃生。所谓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前云因牛角有而执兔角无。固是妄想。故云依彼角生妄想。今若执兔角无亦似牛角本无者。亦是妄想。以依角而生分别。故云以依角生妄想。以妄想毕竟因角有无而生。未离角故。展转皆妄。故云离异不异。且兔角天然本无。不必分别。岂因观牛角是无而后方知兔角无耶。故云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

    记曰。此释上离异不异。以显妄想无性。以明心本无也。若言心境定异。是妄想别有自性。则不因角而生。今既因角生。此不异也。若言心境定一。是举心则无境。又何所分别。举境则无心。谁为分别。此不一也。不一不异。足见妄想无性矣。

    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记曰。上言心无自性。此言境无自性。以明境本无也。故以亦字拣之。兔角本无。无固已无自性矣。然而牛角虽有。若分析极微。推而求之。亦不可得。亦与兔角无异。斯则有亦无自性也。故云彼亦非性。且彼有无二皆无性。则境本无也。心境俱无。又有何法当情。何故执异有而言无耶。故唐译云。异于有角言无角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二俱非有。谁待于谁。

    大慧。若无故无角。(唐译云。若相待不成)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

    记曰。此言绝待以显真心也。唐译云。待于有故言兔角无。不应分别。谓有无俱离。则无可分别。故云若无故无角。无角则无对待。对待既无。而云因观牛角有而言兔角无者。皆邪见也。不应作此分别。

    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记曰。外道不达诸法本自无生。而妄计有无为生因。非真因也。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故云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上遣有无二见。意在翻妄想而成正智。下显空色一如。意在翻名相即是如如。又前破无见。后破有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记曰。此叙计也。唐译云。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着。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记曰。此明空色一如也。魏译云。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唐译云。色空分齐分别。应如是知。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是虚空随入色种中也。此空即是色。非色外空。以色即是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此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也。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记曰。此明色性即空。以破外道执四大种以为生因也。是乃计着形处横法。因兔角无而生牛角有见者。言含纵夺。以彼外道执四大种各有自相。能生诸法。与空无干。故云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故纵云亦不住虚空。复夺云非彼无虚空。以彼不知色性即空。故妄计为生因。今色性既空。是色本无也。四大造色本无。而执为生因。是无因也。以无因为生因。岂非妄计乎。西域外道多种。然所计不出断常有无二见。良以不达自心现量。故不了真因。虽执有见。总归无因。世尊多方逐破。唯显正因。以破彼无因耳。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唐译云。又析彼微尘刹那不现)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记曰。此总会上有无二无。以例观诸法。而生正智。契如如也。且彼计无者。因牛角有。故执兔角无。今若将牛角分析乃至微尘。亦了不可得。然所因牛角亦无。而又何所比观而言兔角之无耶。然诸法本无。因妄见有。苟一念不生。二见斯绝。真智独照。心境如如。作如是观者。方名正观。若他观者。乃邪观也。故云观余物者彼法亦然。故下结劝云。当离异见妄想。思惟自心现妄想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唐译云。为诸佛子。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

    记曰。此明六尘妄境。及分别妄心。本来不有。但不了境唯心。妄生分别。故云色等长养心。

    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

    记曰。身受用者。谓资生住处一切诸境。乃藏识所现影像。故云藏识现众生。以不了故。妄生取着。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记曰。此明如来说法权实双彰之意也。然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等种种法门。是为不了唯心者。不得已而建立之。以破彼妄计耳。其实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但示一心。更无别法。此乃如来说法之式。故云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唐译云。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唐译云。外道非行处)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记曰。一切世间有为之法。不出长短相形。有无相生。皆展转对待分别而有。至若分析微尘性空。于色等境了达唯心。不起分别。如此微妙法门。则恶见者所不乐闻。殊非外道二乘境界。乃如来所说自觉之境界也。

    ○上约有无色空一异等法以破五法中名相妄想竟。

    △下显正智如如。且先显正智。

    尔智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记曰。此就净众生心习现流以明五法中正智义也。良以一切众生日用心习现流。原是如来法身智慧。以不觉故。顺无明流。随心意识转。故自觉圣智隐而不现。如来说法。因其本有而开导之。但令自悟本有。故云净除。非有实法增益众生也。故大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着。则一切智无师智即得现前。此所谓净除现流以明正智也。唐注。谓能净者自觉圣智。所净者自心现流。意以圣智属佛。现流单约众生。恐非本旨。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成非顿。

    记曰。上明四渐。下明四顿。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唐译云。譬如明镜。顿现众相。而无分别)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唐译云。譬如阿黎耶识。分别现境自身资生器世间等。一时而知。非是前后。大慧。报佛如来亦复如是。一时成熟诸众生界。置究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净之处)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唐译云。譬如法佛顿现报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记曰。此约化法顿渐。以明理须顿悟。事须渐除之意也。旧以顿渐皆约佛。然谛观喻中。渐取成熟义。顿取显现照用义。是顿单约佛。渐单约机耳。盖如来圆满自觉圣智。安住海印三昧。照明法界。平等显现。譬如明镜现像。纤悉不遗。鉴机说法。如日月升天。云雨普润。但山有高下。故蒙光有先后。根有大小。故成熟有迟速。所谓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如来说法。如师子调儿。虽顾盻频呻。皆尽全力。此所以化法有秘密不定义也。然此皆约佛以明顿渐者。以依三身说法。顿渐有四义。谓顿顿。顿渐。渐顿。渐渐。良以众生各各自心。本是自觉圣智。但以无明熏习。变为现业流识。今转识成智。因无明有厚薄。故法有顿渐不同。若有众生。一念顿悟本有法身智慧。照明自心本无身心世界之相。永离攀缘。一切根量相灭。一念顿证自觉圣智。所谓法佛说顿法。顿净众生自心现流。此顿顿也。若有众生。因师教熏习之力。虽能了悟自心。以无明习气力。不能顿离心意意识妄想境界。但观一切诸法缘生无性。一切身心世界如幻不实。唯自心现。渐断无明。证自觉圣智。先解。次行。后证。此乃报佛说顿渐法。净众生现流。此顿渐。渐顿也。若诸众生。虽遇外缘。不能顿悟自心。但依如来权教大乘所说施戒忍进禅定智慧。渐次观察。渐离心境。得正知见。此化佛说渐渐法。渐净众生自心现流。此渐渐也。由是观之。在佛虽渐亦顿。以平等显现故。故顿单约佛。在机亦顿亦渐。以因多生久积善根成熟。今始一念顿悟。虽顿亦因渐。故渐单约机。故下随举三佛说法之式。释成顿渐义。然化佛虽说渐法。以三身一体。故虽渐亦顿。故经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

    ○上显正智竟。

    △下显如如。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记曰。此明报佛说缘生无性法。成上顿渐渐顿义。以显如如也。从法垂报。故云法依佛。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云入自相共相。无明为因生三细。故云自心现习气因。境界为缘长六粗。故云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谓一心真如随缘成一切法。以一切法缘生无性。故种种不实如幻。妄想本无。从缘而生。生亦无性。故不可得。故华严以法界缘起为宗。故此云报佛说缘生法也。下以喻显。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记曰。此以喻释成缘生无性义也。由妄想自性依缘起自性而起。故云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幻师。喻心。草木瓦石。喻无明缘。若干色像。喻一切法。见者种种分别。喻众生不了唯心。起种种妄计。总皆如幻不实。斯则不独妄境原无。而妄心亦本不有。此其缘生故如幻也。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记曰。此以法合喻也。唐译云。此亦如是。由取着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记曰。此明法佛说法。成上顿顿义也。凡离心意识显自觉圣智境界。皆法佛所说法相。此经纯顿。义见于此。故前五法章首。大慧请惟愿为说法身如来所说法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记曰。此明化佛说法相。成上渐渐义也。外道妄见无色为究竟。故云见无色见。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记曰。此结归法佛。直指顿顿。以示此经宗极也。上历言三佛说法相。而复以法佛结劝者。意谓有攀缘心。故妄见境界。分别计着。即名妄想。离此攀缘。即是自觉圣智也。且前三相中云自觉圣智究竟相。此云究竟差别相者。意显佛三身一体。而所说法。乃即实之权。即顿之渐。即究竟之差别。直欲行人专依顿顿而修耳。

    ○上显正智如如竟。

    △下破二种邪因。先就二乘邪因以示正因。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记曰。此由前法佛说法乃自觉圣智。非凡夫二乘外道境界。故随明声闻外道相。以示所以非圣智之意也。然二乘依佛教而修。以不达即实之权。故但得圣智差别。不得圣智究竟中差别。所以久滞化城。未登宝所。外道妄立神我。自背真常。故深着邪见。欲令行人离此权邪。方得自觉圣智究竟差别建立相也。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记曰。此拣二乘邪因也。声闻有二种。一利根。谓依四谛而修。观空而悟入者。一钝根。谓依权教八背舍观而修。析色而取偏空者。此明利根声闻也。故唐译云。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复禅定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住自证圣智境界相。然明见无常无我境界。此所谓等观性空而得道也。但贪三昧乐。不起度生之心。故云住自证圣智境界乐。以未离无明习气种子。故不能度变易生死。然生死有二种。识论云。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剂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剂限。故云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记曰。此通妨难。以显声闻菩萨所观虽同。所证则异。以明心有大小为差也。问曰。菩萨亦得此自觉圣智境界。何以不同声闻。故唐译云。菩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悯众生故。本愿所持。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由观空而不取证。此所以异于声闻也。故勉之曰。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记曰。此明钝根声闻也。谓此声闻不知观空。但依圣教所说权乘八背舍等观门而修。观四大等诸法实有自相共相。虽不同外道计作者生。然亦执彼诸法以为实有自性。亦不离妄想。故唐译云。云何分别执着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着。魏译云。分别有物。执虚妄相。谓于彼法虚妄执着以为实有。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

    记曰。此结劝离过也。声闻已得人无我。未得法无我。以人无我即是法执。故灭人无我相见。即是入法无我相也。

    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记曰。此结名也。谓离彼二种声闻见。即名正智。故劝令应舍。

    ○上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竟。

    △下以圣智正因破外道邪因。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记曰。前明离二乘见。此明离外道见也。以外道计神我为生因。非真因也。以无常为常。非真常也。总皆邪见。离此即名正智。故发此问。意谓佛说自觉圣智。及第一义。为真常不思议。而外道亦说常不思议。世尊所说。岂不同彼外道所说耶。佛向下以因相不同。故不比外道所说答之。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

    记曰。如来所说常不思议。以第一义为因。以自觉圣智为相。所谓实相真因。非彼外道妄计神我为因。乃以无常为常。故不同彼论。

    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记曰。此徴释不同所以也。谓彼常不思议。乃妄立神我。不因自觉圣智相第一义智而成。故云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记曰。此正显彼非真常也。谓常不思议。必仗真因。若非真因。何能显现常不思议义耶。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记曰。此纵夺妨转计也。恐彼闻佛说真常因自相成。乃转计曰。我说常不思议亦因自相成。何以不同佛说。故纵之曰。彼外道不思议若果然因自相成者。则彼亦应是真常矣。但由所计作者为因耳。然作者非真因。因既不真。岂获常果。故常不思议不成。下显正因。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

    记曰。此明佛说因相俱真。以显真常不思议也。佛言。我说常不思议。乃依第一义谛因相成立。离有无二见。以得自觉圣智相。故有实相。得第一义智因。故是真因。一切有无戏论俱离。当体寂灭。譬如三无为法。永离诸过。故是真常。此其所以不同外道常不思议邪见论也。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指真常。故劝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记曰。此明外道不同佛说常不思议之所以也。所以不同者。以彼所立。于有为法外。别立作者以为生因。故为异因。佛以自觉圣智为因。故为真因。此所以不同。故唐译云。外道常不思议。以无常异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谓彼以异因。故非真常。我以自觉圣智为因相力。非自相作者因相力。故是真常也。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记曰。此就彼所立。以显真能破也。然诸外道因见诸法有已还无。妄计别有作者是常。而如来亦见诸法有已还无。说是无常。故唐译云。外道常不思议。以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不因此说常。若以三支比量合之。常不思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