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常不思议。是有法。定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所作瓶等。是无常法。因喻不转。故不成常宗。无常是有法。定非是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瓶等所作。是无常法。故即彼所立。翻成所破。然彼以妄计比知。我以自觉圣智现量。故我所说。非彼所论。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记曰。此言外道所计作者。是以无因为因。竟成断灭。同于兔角。故其所立以无常为常。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唐译云。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议。此因相非有。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分别。但有言说。何故彼因同于兔角。无自因相故。以非第一义自觉圣智为因相。故云自因相非分。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识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记曰。此明如来以自觉圣智为因。结成不同外道之论也。然外道于一切法。起有无二见。故于无常妄计为常。以彼不知自因之相。故去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如来说法。离此诸过。故不可与彼同日语也。上明二乘偏执外道邪见皆非正智。意显舍此即证自觉圣智矣。下二章约不灭不生。以明正智即如如。

    ○上破二种邪因已竟。下举果验因二。

    △初破二乘灭见。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魏译云。不知世间涅槃无差别故。唐译云。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唐译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唐译云。彼愚痴人说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寂灭。不容更灭。以示真常不思议因。以明即妄想以证正智。即正智以显如如。以破二乘灭见也。然生死境界。本来不有。但唯心所现。藏识转变。而依妄想分别而有。若了妄想无性。即转识成智。若以正智圆照。则万法皆如。当体寂灭。岂容更灭。二乘愚痴。不能了此。妄取不受后有以为灭度。讵非大谬。所谓但尽生死。谓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所以常在生死轮转不息。以不达唯心现量。妄起种种分别故。

    ○上言不灭。下言不生。

    △次破外道生见。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不生。以示真常不思议因。以显即如如明正智。以破外道生见也。良以诸法无生。是三世如来所传心印。惟证相应。以唯心所现。缘生无性。离有无二见。如兔马角。非生而后无。盖生本无也。由凡愚不达。故妄执为有。然此无生理趣。乃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愚夫分别二见境界。

    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上二章。以明生灭皆妄见也。故唐译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妄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斯则根身器界本自无生。唯八识影现。七识妄起执取分别。以为实我实法。此乃愚夫于无生中妄见有生。非圣贤也。意令即生灭以证真常。故于彼法应当修学。苟达生灭即常。则妄想即成正智。名相本自如如。即彼二乘外道可起如来种性矣。故下文明五无间种性。

    ○五勘果知因。谓勘验现行之果。足知过去习气之因也。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唐译云无种性)。

    记曰。此言五性不同。以明众生本具法性是一。但由外缘故异。以成自觉圣智究竟差别相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初无纤毫间隔。本无三乘五性之别。良以外缘熏习不一。故有五性不同。斯则机本不异。异在于师。故前勉修如实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故此下文云。当转彼恶见。则二乘外道当得如来法身。阐提亦作得度因缘也。引权入实。义见于此。言种性者。相似曰种。体同曰性。又种者。因义。类义。谓众生佛性本来是一。盖由昔闻教法熏习成种。各有自类种子。故曰种性。此种性义。识论所明有其二类。一者本有。谓旧熏也。二者始起。谓新熏也。本有者。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长劫所熏染净种子。此即名为本性住种。如佛于大通智胜时说法华经。而诸闻者直至今生还蒙佛化。方得成熟。此净法熏习。而为本性住种者也。如阿难与摩登伽。历劫恩爱。直至今生。尚为障道因缘。此染法熏习而成本性住种者也。以长劫不断。故名本性住种。二始起者。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成种。以至今生。于染净法见闻熏习。又为未来染净种子。此则名为习所成种。由此二种为因。若一遇外缘师教熏发。故即成熟。此五性之别。所由来矣。是故亲师择友。不可不慎也。由是观之。此五种性。其三乘种性。良由闻前三佛所说之法而成熟者。以执化佛所说权法。则成声闻种性。以执报佛所说缘生之法。则成缘觉种性。以悟法佛所说离攀缘法。则成如来种性。若闻此三法而半信半疑者。则成不定种性。若闻此三佛之法不起信心。返生异见而毁谤者。则成无种性矣。故下经云。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盖三佛一体。法法全真。皆为显示自觉圣智趣。而闻者不达。随其所取。执以成种。此又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故曰种性。此盖自觉圣智究竟之差别相也。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记曰。此言声闻乘无间种性也。而云若闻说等者。足徴由师教熏发。所谓习性成种者也。断知时。旧注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时也。及乐修相智者。相即偏空相。智即我空智。乃声闻所乐修者。至若缘起发悟无生实相之理。非彼所乐。故云不修。因旧有小乘狭劣习气。今一闻所说。熏发现行。故举身毛孔熙怡欣悦耳。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天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记曰。此明声闻断证俱未究竟。自生满足灭度想也。然声闻依四谛修。但断三界见思烦恼。尚余尘沙无明细惑未尽。犹沈变易生死。但得人空。未得法空。而便自生究竟之想。乃于天人魔外之中。便师子吼。作是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遂生得涅槃觉。此所谓得少为足者也。见第八地者。华严八地菩萨。证我空真如。乐住三昧。不起灭定。诸佛因而劝之曰。起善男子。勿得乐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云见第八地。现行为起烦恼。种子习气为习烦恼。以二乘但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故。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记曰。此明外道种性也。唐译云。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此外道妄见一切众生从我流出。我能长养一切众生。遂立神我以为涅槃。闻者因而师之。遂成邪种。或于佛教中闻有涅槃之说。遂执谬解而起邪见者。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唐译云。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

    记曰。此计实德业及四大时方胜自在等以为生因。故称作者。妄计此等以为涅槃。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记曰。此结外道邪见非解脱也。言法无我见非分者。谓诸外道。向于佛所说无我之法。不生信乐。或生毁谤。未得受熏成种。故曰非分。或于佛所说涅槃之法。即起希望。有所证得之想。或依教修行有所开悟。而执所悟为我。即堕邪见。如圆觉所明四相未忘。皆是于法无我见非分者也。然此外外道为烦恼缚。内外道为法缚。故云彼无解脱。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记曰。此总结声闻外道二种性也。然声闻妄取涅槃。外道妄计神我。俱于未出离中生出离想。此皆因邪师邪教。误为熏习。为令转彼恶见。故劝令修学。前上圣智三相中无所有相。谓惯习二乘外道相。义见于此。意谓令彼舍离偏邪恶见。即名正智。可入如来种性矣。故此人虽偏邪。而性实无间也。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唐译云。离阓闹缘。无所染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唐译云。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记曰。此明缘觉乘无间种性也。各别因缘。即十二因缘。三世因果。故云各别。以缘生无性。即是无生。故云无间。此有二类。出有佛世。依教而修。观缘悟道。谓之缘觉。出无佛世。观化知无。谓之独觉。今明外熏成种。故但言缘觉。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记曰。此明如来乘无间种性也。然此四种。唐译云。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此约三德秘藏。以明法报同体也。盖自性即法身。离自性即解脱。圣智即般若。良以法身无著即解脱。解脱不迷即般若。般若离相即法身。此三德秘藏。总号法身。外刹殊胜。即报身。法报冥一。故不思议。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记曰。此结成如来乘种性也。前为顿根众生。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故此一类众生。有闻说佛法身智慧。及自受用不思议境界。而不惊怖者。当知是最上利根。乃如来乘无间种性。此所谓善根成熟者也。般若云。若有众生。闻说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惟此无上般若。自非积劫闻熏成种。鲜有不惊怖者。此所以能信此法者。是人甚希者也。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记曰。此明不定种性也。此不定人。随说信入。顺学而成。可大可小。故云不定。此有二种。一旧熏多闻。于三乘中未成熟者。一新熏初机。根性猛利。但随师教。于三乘中俱可入者。三种者。即三乘法。除外道无性。故不在此列。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记曰。此结束所以建立三乘之意也。然一切众生。法性是一。所谓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本无差别之相。但以闻熏成种。以致根性不同。然虽依教修行。而未到如来地者。俱属圣智差别之相。非究竟也。今将显示顿教法门。欲令三乘同归一佛乘。五性同归一佛性。故作是建立。非是实有限剂也。故下云。乐寂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无性阐提。或时善根生。便证涅槃。故不同他教定性之说。故魏译云。说三乘者。为发起修行地故。诸性差别。非究竟地。为欲建立毕竟能取寂静之地故。旧以此段属不定性。恐非本旨。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记曰。此结三乘同归一性。以示引权入实之意。以明如来自觉圣智究竟差别建立相也。故魏译云。彼三种人。离烦恼障熏习。得清净故。见法无我。得三昧乐行。故声闻缘觉。毕竟证得如来法身。故唐译云。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前云二乘。但得自觉圣智差别相。未得究竟差别相。今云得如来身。足徴差别皆究竟也。所以皆究竟者。以佛性无二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记曰。此通言四果皆非究竟也。须陀槃那。亦云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初入圣流。初果也。往来。二果。不还。三果。阿罗汉。四果也。以是等圣人。皆憎生死。爱涅槃。憎爱未忘。故云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记曰。此言究竟无差别智。以示此经之宗极也。然如来虽说三乘。但以假名引导。由愚夫少智。故设三乘之权。为二乘趣寂。故说一乘之实。俱非本怀。此第一义顿教法门。三一俱非。权实不立。岂实有三乘之说耶。然他处言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乘。如来为一乘。此并如来为三乘。对三乘说一乘。三一俱非。方是此经之宗极。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记曰。此通颂自心现量。凡圣皆离。一法不立。以明自觉圣智究竟相也。诸禅。即二乘诸禅解脱。无量。即大乘四无量心。等。即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乃至三十七品助道等。无色三摩提。即三界九次第定。举上以该下。受想寂灭。即二乘灭尽定。通而言之。即前所问百八句义。今云亦无有心量者。以自心现量。圣凡不立。一切皆非。以显生灭中究竟觉义也。章首请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依百八句说。义萃于此。意谓明此。方名自觉圣智事。

    ○上勘果知因已竟。

    △下示因果一如。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

    记曰。旧谓此章约生死涅槃无二以明如如。盖智如一体。本无二致。所谓无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若正智现前。则诸法自如。若了生死本寂。即是正智。智如冥一。方名自觉圣智究竟事。今约阐提以明者。以前历斥二乘外道偏邪。去自觉圣智相远。且切诫行人应当远离。不许亲习。苟二乘外道绝分。则真如有不遍之过。若阐提实是无性。则佛性有不遍之失。此则自堕不平等过。而自觉圣智亦非究竟矣。盖约教道言之。为摧邪显正。不得不严拣偏邪。以明正智。若依法性言之。则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本自如如。无情尚共一体。岂有情而绝分。是故前言二乘若悟本识。亦得如来法身。今言阐提或发善根。亦得涅槃。斯则无一众生而不般涅槃。方名自觉圣智究竟相也。如如正智。备殚于此。然无性阐提。非菩萨阐提无以发善根。菩萨阐提。非无性阐提无以资愿力。此则阐提不断性善。如来不断性恶。故云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魏译云。无性乘。谓一阐提。此即前五性中无种性。今会五性同归。故特言之。以显佛性平等。以明众生如也。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记曰。此言无种性也。一阐提。此云断善根。又云焚烧一切善根。盖真如随缘成事。举体全变。无有剩法。今全体真如。变作全体恶性。恶性即如。更无涅槃可入。故云不般涅槃。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记曰。此言菩萨阐提也。菩萨愿尽众生界。谓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一众生不尽。我愿不尽。故云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然所以愿尽众生界者。以众生本如。早已涅槃。不容更灭。故无涅槃可入。故云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与阐提名同。故云亦到一阐提趣。唐译以是名句作结语。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记曰。大慧意谓无性断善。不入可尔。菩萨度生。本为求证涅槃。何以毕竟不入。故致疑云。此二种阐提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下佛答云。阐提尚有入时。菩萨毕竟不入。以知一切法本涅槃故。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记曰。此正显佛性平等如如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阐提不断善性。如来以平等大悲而摄持之。故有时而发善根。由昔谤法因缘为种。今日缘熟。故如来以神力加持。或时善根生也。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提婆达多。生生谤佛。今蒙授记。如华严所明。由昔谤华严经堕地狱中。而为地狱天子。毗卢出世。先以足轮光照。三重顿圆十地。此皆谤法阐提。蒙佛神力之验也。所云善根者。正由昔闻熏之种子耳。菩萨阐提不入涅槃者。以法界如。众生如。故众生界不可尽。烦恼不可尽。而行愿不可尽。此普贤大士所以常居幻化。而不入涅槃也。

    ○上从请分别自性章起止此明五法已竟。

    △下明五法中三自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

    记曰。上言五法依自性而立。不知自性有几。故特示有三。意令了达缘起无生。故云当善。

    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记曰。此徴列三自性相也。然五法自性。不出此三。以妄想依名相起。是名缘起。若了缘起如幻。则妄想无性。即是正智。名相体空。本自如如。总归圆成。故五法之自性。不出此三。

    ○下正示其相。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记曰。此标指妄想自性。依他缘起也。相即名相。以不达名相体空。依他而起。种种遍计。是名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记曰。此徴释也。谓名相皆从缘起。故云缘起自性事相相。以不了缘起无生。故心行于中妄生计着。故云行显现事相相。此言妄想从名相生。唐译云。谓彼于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记曰。此言依彼事相而生计着。起二种妄想。以明缘起自性也。名相谓内外法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然此内外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本无名相。但是一心。而人不了。因依遍计妄执各各有名有相。故名妄想事相。即彼内外自共相者。然内外不出人法二种。谓内身五蕴谓之人。外器四大谓之法。妄计五蕴各有自体。故云自。和合成人。故云共。妄计四大各有自体。故云自。和合变化而生万物。故云共。故云即彼内外自共相计着妄想也。良以心本无生。因境缘有。故云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记曰。此明圆成自性也。良以身心世界。元一如来藏清净真心。离名离相。本自如如。但依妄想攀缘而行。则名相斯兴。横生执取。若依自觉圣智而行。洞达自心现量。则法法圆成。唯是如来藏心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唐云。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圆成实。二相。即妄想缘起也)。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记曰。此总结前问也。前问中先请分别五法自性法门。次请因知五法自性已。则观察人法二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乃至逮得如来法身。此上答五法三自性。酬先请竟。下明观察二无我。乃至究竟佛地。以酬次请。

    ○上明三自性竟。

    △下二无我。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

    记曰。此答次请也。然五法不出二种无我。以见有人有法。即是名相妄想。若了二无我。即是正智如如。故前分别五法自性已。次即教令当善观察二无我相。

    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记曰。此示二无我相也。良由不达根身器界唯心所现。故妄计分别。执为实我实法。所谓妄想斯兴。名相乃形。若了缘生无性。则二皆无我。苟二无我。则五法自性皆离。八识俱遣。所以顿证自觉圣智。逮得如来常住法身也。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受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记曰。此教以人无我观也。唐译云。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着。又自心见身器世界。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然人者。即现在五蕴集聚妄身。妄执以为我相者也。以身为我。亦以六尘所受用境为我所。今观此等本来不有。皆从无明爱业之所生起。眼等六根取六尘境而生计着。以为受用。妄生贪求。一切根身器界。皆是藏识所现影像。当体全空。但依妄想分别显示似有。况刹那相续变坏不停。于中观察。毕竟无常。谁为我者。故总云离。此正观无我。下约喻以明四念处观。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

    记曰。此明四念处观中。初观心无常也。谓观此心妄想生灭。如何流。逝速不停。如种子。能生来果。如灯。念念生灭。如风。飘飏不住。如云。倏忽变灭。举皆无常。故云刹那展转坏。躁动不住。如猿猴。故经云心想如猿猴。如此观察。于中毕竟谁为我者。

    乐不净处。如飞蝇。

    记曰。此观身不净也谛观此身。其中但有三十六物。九孔常流秽污不净。而妄贪着。以不净为净。故如飞蝇。

    无厌足。如风火。

    记曰。此观受是苦也。唐译云。如猛火。观种种受用。众苦所集。无一可乐。甚可患厌。但以妄想贪求。无厌无足。故如猛火。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

    记曰。此观法无我也。唐译云。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谓观三界诸生死法。但因无明业力所使。随他牵引。流转不息。恒无主宰。如汲井轮。任他牵转而不由我。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

    记曰。前别相念观。此总相念观也。唐译云。种种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谓观此身虚假不实。如行尸。则大可厌患。如木人。则幻化非真。于中谛观推求。毕竟谁为我者。行尸喻身。机关喻心。楞严云。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记曰。此结人无我观也。唐译云。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审如是观。则当下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唐译云。唯共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唐译云。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记曰。此明法无我观也。谓观蕴处界等一切诸法。本自如如。离我我所。唯共积聚。但因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性故无能作者。以此例观。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乃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是愚夫妄想力。非圣贤也。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识。五法自性悉皆无我。是名法无我智。然自共相者。乃凡夫外道。妄计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今自共相离。则四计俱遣。无生之理自见。以明见诸法本自无生。方名法无我智。故诫菩萨当作如是观。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记曰。此下至得如来自在法身。通明观成得果之相也。我法有二。谓分别。俱生。然分别二执断尽。即入初地。俱生我执。从初地至七地断尽。方入八地。俱生法执。从初地任运而断。至等觉后心方尽。即入妙觉。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法执俱生地地除。故唐译云。得此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所作已办。而云从初地乃至善慧法云者。盖八地以前。正断而生我执。其法执但任运而已。至八地证我空真如。乐着三昧。不愿度生。与二乘取涅槃等。正是俱生微细法执未忘。及至九地。舍三昧乐。发愿度生。居法师位。说法如云。方是正断法执。故云超九地。得法云地也。

    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唐云。住是地已。有大宝莲华王众宝庄严。于其华上有宝宫殿。状如莲华。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唐译云。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去声。即也)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酬前请也。前大慧请圣智事分别自性经。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观察二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乃至逮得如来常住法身。世尊次第一一酬毕。故结劝云应当修学。

    ○上通明五法自性显正智如如竟。

    △下破有无二见以显离过绝非。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惟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记曰。前明正智如如。已将显真如离过绝非。故兴此问。论曰。当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无。乃至离一切相。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外道二乘。以不知离念境界。但以妄想分别诸法。作有无断常二见。自昧正智。故于如不如。世尊一往痛斥其非。切诫菩萨应当远离有无恶见。大慧已领其旨。但不知二见之相。故此特问建立诽谤相也。外道二见。共有四句。谓有。无。双亦。双非。而此四句。于真如体。悉成四谤。谓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相违谤。非有非无戏论谤。四句不出有无。故魏译云。有无谤相。若知其相。当可远离。则于正法不生诽谤也。此中建立是有。诽谤是无。若四句既离。则百非俱遣。故前真如门百八义一切皆非。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魏译云。心中无断常。谓自心现量。本无断常二见也)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记曰。此颂总明二见本无也。谓根身器界。皆是真心所现影像。本无所有。而愚夫不了。妄起分别。作有无二见。以一切分别。但分别自心。当知离心了不可得。故唐译云。所起唯是心。离心不可得。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记曰。此正明建立诽谤二种相也。非有相见等四者。然阴界入根身器界。一切诸法。唯是第八阿赖耶识所现相分。故云相。分别彼法而生妄见。执为实我法者。是前七识。乃八识见分。故云见。以第八识根本无明。为生起之因。所谓无明为因生三细。故云因。一切诸法但是缘生。有为无为皆无自性。以本无自性。妄计为有性。故云性。以相见因性四者。本无所有。故皆云非有。以外道二乘不达唯心。故于四者非有之中。而横计为有。故云建立。于所立法求不可得。即谤言诸法一切皆无。故云有无二种恶见。建立诽谤。其相如此。

    ○上通明二见。

    △下别释建立。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

    记曰。此明非有相建立相也。谓阴界入本无有相。而外道二乘妄计实有自相共相。此法如是如是。毕竟不异。坚执不舍。是名非有相建立相也。此非有相建立。非是正知见力。乃从无始虚伪妄想习气而生计着耳。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

    记曰。此明非有见建立相也。谓五蕴非我。而妄见实有我人众生寿命作者受者。无而为有。此妄见也。长养士夫。魏译云作者受者。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记曰。此明非有因建立相也。教中谓无明为因。生诸转识。此言无明体空。以显妄元无因。以示心本无生意。唐译云。初识前无因。不生其初。识本无后。然而诸识生者。但托因缘而生。既借缘生。则本无性。故不实如幻。刹那不住。生已还灭。斯则生本无生。故非有因也。外道不达乎此。遂妄立胜性以为生因。谓定有异因。二乘不了如幻。皆本非有因而建立因相。所以为邪见耳。眼色明界念。魏译云。因眼色明空念。故识生。识论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楞严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又云。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故眼识生。眼识既尔。诸识亦然。因缘性空。生处即灭。实已还无。故非有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着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记曰。此明非有性建立相也。百法论。六种无为。此拣偏邪。故举其三。谓此三无为法。本自无作。无自性。离于有无。如兔马角。本来不有。不可作有无见。而外道妄见断空。以无想胜性等为涅槃性。二乘取偏空灭谛为涅槃性。而作取证。以不达涅槃本无自性。故云非有性建立自性相也。以佛意在摧邪。故破涅槃自性耳。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答勉修也。以彼二乘外道不善观察自心现量。故作建立诽谤二种恶见。修如实行者。应当远离。

    ○前从生灭章至此总明因行竟。

    △下明行成得果以结示真因。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

    记曰。此明自觉圣智趣究竟相也。以善观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法。则趣究竟佛果。以无智无得。故不住涅槃。为安众生。故以同体大悲。无缘慈力。现种种身。随缘化导。如妄想自性依于缘起也。然妄想缘起。生本无生。法身随缘。故化本不化。自觉圣智。究竟极至于此。乃修如实行者之所归宿。盖仗真因之所成就。殊非下劣三昧可及。故此结示。

    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唐译云。说外境界皆唯是心)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记曰。此明如来藏随净缘起。以显不思议变业用力也。楞严观音证圆通性。而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七难二求。四不思议等。一念顿得。此性自具足。法尔如然。非假外也。故此能到自觉圣智究竟趣。则应缘成事。自然如摩尼珠圆照普应。而能现一切佛刹。入一切众会。听一切正法。得一切三昧。游诸佛刹。供养诸佛。而能自现佛身。众会围绕。为自心所现如幻众生。说唯心现量如幻法门。普令闻者。各了自心。顿证圣智。悉离有无二见也。盖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圆照一切。故能一毫端头现宝王刹。一微尘里转大法轮。从上诸祖了悟自心者。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乃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历代祖师。一齐向拂子头转大法轮。盖禀明于心。不假外耳。故诸力中。心力最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记曰。颂上不思议业用。皆由唯心观行而成就也。唐译云。佛子能观察。世间唯是心。示现种种身。所作无障碍。神通力自在。一切皆成就。

    ○远从生灭章至此。通明真如随染净缘成一切法。近从问五法三自性章起止此。约三门破邪因以显正因竟。

    ○次约一心破妄计以显真理。分二。初明寂灭一心。次会归如来藏性。

    △且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曰。此明真如离缘。以显第一义空。泯一切法。会归寂灭一心也。然前从生灭门入真如门。以即妄明真。故说真如随无明缘成阿赖耶识。变起根身器界一切诸法。分别执取以为实我实法。故成前七转识。此则名相斯兴。由妄想缘起也。以了彼诸法唯心所现。当体无生。故圆成自显。此则正智斯现。名相皆如。故得二转依果。是故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法。从此而立。然虽转生死即涅槃。转烦恼即菩提。犹属迷悟边事。未极一心真源。以如来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此云正明第一义空。要显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故大慧至此乃问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斯则真妄两忘。圣凡情尽。方名自觉圣智究竟实相。圆成如来藏寂灭一心也。佛祖所传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义显于此。故武帝问初祖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谛。师云廓然无圣。故千七百则。盖发明此旨。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记曰。此直指第一义空相也。然第一义空。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不可说示。故云真空。而此真空。全体变成妄想。故妄想全体即是真空。故云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除此妄想外。别更无空。如云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斯则妄想本是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不容有说。故下文云。妄想自性。无言说故。所以说空无生等者。但为不达妄想体空。计着以为实有者。故作如是说耳。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记曰。此释空义也。然空本是一。但从所观有七耳。此七种空。依正智而观。故言前六。依邪见而观。故成第七。然相性行三空。乃三界诸法。取为我法二执。所谓空生死法也。无行空。乃空前三法。所谓空涅槃法也。离言说空。乃显前四总是妄想。皆离言说也。第一义空。乃自觉圣智。总离前五。故云大空。彼彼空。则为邪见。故下不取。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记曰。此明实相真空也。以观诸法缘生无性。生而无生。妄想本空。但愚夫妄计有自共相。今观皆从因缘展转积聚。微细观察。本自无性。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故云自他俱性无性。故不生。不生故不住。斯则诸法无性故空。故云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无生。故自性本空。以明法空也。前约诸法妄相。以明生本无生。此明诸法当体全是真如。然真如自性本自不生。故云自己性自性不生。斯则不待观缘。而法法全空。故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此二法空也。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记曰。此明五蕴缘生无性故空。以明行空也。唐译云。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此我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记曰。此言五蕴自性无生。本来寂灭故空。以明涅槃空也。唐译云。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是名无行空。此涅槃空也。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记曰。此明生死涅槃二俱空也。一切法。即世出世法。而此诸法本无所有。唯依妄想分别。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今能分别之心既无。则所分别诸法何有。以一切法妄想所持。由妄想离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也。此明俱空。谓生死涅槃二俱空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记曰。此言俱空不生。以明第一义空也。谓一切生死涅槃有无等法。皆依一切见过习气而有。然第一义自觉圣智。绝诸对待。总皆离之。故云大空。以法界量灭。故云大空耳。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记曰。此言邪见空也。然世尊亦并列于此者。意令善知彼法。离恶见故。以外道不达前六种空。但计诸法实有自相共相。谓妄见有自处无共。共处无自则妄计于彼无此。则谓之空。于此无彼。亦谓之空。是谓彼彼空。以依此空。妄起有无断常二见。故举而释之。令知其相。意令修如实行者。不可误堕此中也。故下结云。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

    记曰。此喻释彼彼空相也。旧注。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以无象马。故言空。而堂与比丘。及余处象马。俱未尝空也。故唐译云。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比丘无比丘自性。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记曰。此法合也。唐译云。一切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说名彼彼空。以外道不达诸法性空。但妄计推度如此。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记曰。此结答空义也。然此七种空。唯彼彼空是外道妄计。非第一义圣智大空。故勉离之。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记曰。此明自性无生义也。诸法当体本自不生。谓即生而不生。非一向不生也。永嘉云。若实无生无不生。故云。不自生。非不生。然八地以三昧力证无生理。乃修而后得者。此则诸法自性本自无生。除住三昧。是真无生。

    离自性。即是无生。(唐译云。无自性者。以无生故)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记曰。此重释无生所以也。然诸法所以不生者。以离自性故。云何离自性。谓诸法生生不住。刹那之顷流及他性。故云离自性。下偈云。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以刹那流转。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生。契无生者。方见刹那。了刹那不住者。方契无生。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白黑。

    记曰。此喻明诸法。以显究竟本无二也。阴热。魏译云日光影。唐译云如光影。如长短。如白黑。皆相待立。独则不成。由是观之。三喻皆依日而言也。是则阴热。犹言阴晴。谓如日光。云蔽则阴。晴朗朗热。夏长冬短。昼白夜黑。此皆相待而立。其实日体本无晦明长短黑白也。观生死涅槃无二为若此。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记曰。此合无二法也。生死涅槃本来平等。故唐译云。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外有生死。生死涅槃无相违相。斯则生死涅槃本无异相。然而凡愚二乘。妄见生死涅槃二相异者。以不达二皆无性故。故云异相。因有性故。一切法不二例若此。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记曰。此总颂空无生无二也。以长行言一切平等。皆不可得。恐愚夫起拨无见。故此云而彼业不坏。净名云。无作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宗镜云。以性空故。不坏业道。因果历然。此所谓不自生。非不生也。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记曰。此言诸法空无生无二。离心缘相。离言说相也。如彼三无为法。岂容措心图度。由愚夫妄想是有是无。圣人以自觉圣智照之。一真凝寂。万法皆如。故一切皆离。斯则一往所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犹是生灭迷悟边事。必至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方为究竟宗极。故下文结指离言。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记曰。此结示离言。会权归实也。然一切诸佛出世说法。本无实法与人。但破众生妄想梦耳。以众生迷本住法。入妄想梦。见三界法。遂为实有。佛晓之曰空。妄见诸法生。佛晓之曰不生。妄见生死涅槃二相。佛晓之曰无二。欲令众生自悟本法。非别有增益也。故一切修多罗所说。唯空无生无二。如此而已。然此一字法门。而必欲多方枝指者。但以众生迷根深固。希望多途。故曲为开示。乃不得已而应机施设。圣心非实在于言说。即其所说。皆本离言。而众生不达。又执言象以为实法。不知法不在言。如渴鹿逐??而生水想。不知??非水也。是故一切佛法。如止啼黄叶。但令无知众生发欢喜心耳。岂实法耶。故大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故宗镜云。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以自心为智灯。烛经幽旨。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解。直须探筌下之指。契会本心。故此诫云。是故观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达摩西来。单传直指。不立文字。盖以空无生无二离自性故。然如来出世本为此事。四十年来多方淘汰。不敢正言。但傍通耳。至此方许二乘外道皆得如来法身。一向皆权。今方说实。故此经为法华前茅。良有以也。一往所谈。显理究竟于此。向后从二卷初起。至四卷初法身章。皆展转发明此章之义。故彼章复以牛马性结之。临文自当证知。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