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记曰。旧注。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又云城名。以山顶有夜叉王城故。山居南海滨。阿?多罗。此云无上。宝。贵重义。以通喻此经。是不可往无上宝经。非也。受公谓自觉圣智之境。非邪智可造。故云不可往。随色摩尼之珠。非世宝可比。故云无上。谓不可往处。有此无上宝也。此亦未尽然。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摩罗耶山之顶楞伽城中说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无路可上。其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无门可入。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方能升也。此说固尔。愚居五台时。曾遇一梵师。于阗国人。发长丈余。不言其寿。但云入此土三十余年。精于禅观。兼明教乘。且善方言。愚请同住阿兰若三年。每于谈次。以经中所有梵语已明者。尝请试之。所说皆与古译?合。愚因问及楞伽经。师乃惊曰。遮里亦有此经耶。此是不可说不可得之法也。我土国王宝之。因问有多少卷。余曰。传者四卷。师笑曰。来未尽耳。此经有四十卷。此才十分之一。及扣经中旨趣。言言皆发明离心意识境界。不可具述。因问楞伽山在何处。师曰。此山在天竺国之南海中。又问何以楞伽为名。师曰。楞(去声呼)伽。乃宝名。其状八楞。视之浑圆。体极坚固。不可钻穿。常放光明。世间之宝。无有过上者。故阿?多罗。此云无上。以山纯此宝。是山以宝名。故曰楞伽阿?多罗宝山。山顶有城。此宝天成。无门可入。而为夜叉鬼王所据。佛在此山顶城中说此经。故经以处名耳。又问此山人能到否。师云人不能到。以其此山下细上大。每于阴云黑夜。或波涛汹涌。其山形益显露分明。光明愈盛。若海湛空澄。天无云翳。海空一色。其山即不见。然彼土僧有修禅者。于海岸经行。望之以入观耳。是则按华严论。准此梵师言。则山以宝名。经以处名。深有意焉。缘起经云。难入未曾有会中。说随他缘起陀罗尼智。名为楞伽王识。盖约处表法。又见深玄。然教称智海。性海。觉海。心海。至若宝明空海。此经云藏识海。且又以生死喻海。涅槃喻海。喻山。五蕴亦喻山。况夜叉。云可畏鬼。乃飞行而食生物者。然吾佛特住此海中宝山夜叉王城而说此经。显示自觉圣智境界。其经所诠者。乃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即处观法。其旨微哉。何则。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斯则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湛渊心海。变而为生死之业海。宝明妙心。变而为八识五蕴幻妄之身心。故宝有八楞。山高五百由旬。而为烦恼生死夜叉所据耳。然至昏云黑夜。或波涛汹涌之际。而山形愈显露者。所谓妄想兴而涅槃现。夜叉鬼王请佛说法者。所谓烦恼起而佛道成。抑益显此宝明妙性。虽住生死大海五蕴山中。不为烦恼所夺。不为生死波流。不为境界风动。无明黑暗。暗不能昏。长夜冥冥。灵光独露耳。且云海湛空澄。山即不现者。愈见智海圆澄。万象森罗炳然齐印。身心世界当下销融。生死涅槃应时平等。至此魔佛皆空。二俱不可得矣。噫。信乎此为自觉圣智无上尊顶法门也。且义翻此经名不可往。唯神通者能至。意显此法门。非心行处。唯上上根人。一入顿入。不许扪摸凑泊。不入。亦不许思量攀缘。但只于境界波涛烦恼黑暗中观之而已。不观。则不知生死海中有此物也。此经为根熟者。顿说业识种子为如来藏。名顿教大乘。古德云。楞伽说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故达磨大师指此为心印。马大师云。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是以宗门师匠教人。直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而说者但只标名立法。不知空遣。奈何益使后之学者。臆度祖师心印亦如是而已。悲夫。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上

    记曰。品以心名者。以一心为宗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即性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一切诸佛皆证此心。而为众生开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悟心。旧注。此经大部有十万偈。四十万句。三百二十万言。一百五十品。其所来者惟此一品。虽文广卷多。其实通皆顿示此一心法也。此经在十二部中。为未曾有部。在五教中。为顿教大乘。又兼顿圆。谓顿示圆满一心。五性三乘皆同证故。若约天台五义释之。则以单喻为名。以楞伽宝喻识性故。宝山宝城佛魔同住。喻五蕴身心是一切圣凡所依止故。以如来藏为体。谓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故。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性自性第一义心为宗。一切圣凡所同证故。摧邪显正断疑生信为用。为裂外道二乘邪见疑网。令生决定一乘正信故。以熟酥为教相。谓说五性三乘皆有成佛之分。但未蒙授记。可一变而至于道。如彼熟酥可一变而至醍醐。施功易故。谓略示开权显实之机。以为法华前导故。若以宗趣言之。则以第一义心为宗。自觉圣智为趣。又以自觉圣智无相法门为宗。忘言默证为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记曰。此叙说法由致也。如是我闻等者。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一时。乃机感应会之时。非定指也。佛乃说主。山乃说处。菩萨乃听众。此结集者因佛顾命立言。一切经首。都皆置之。无烦他说。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者。谓此无上顶法如来藏心。乃一切诸佛之因地也。佛与菩萨皆从异佛刹来者。以示此中圣凡不立故。大慧为上首者。此法非心识可到。唯许大智可入故。自心下。叹德也。至于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五法自性八识无我等法。皆是自心现境。而独大智慧人善解其义。究竟通达。二译皆云。婆伽婆住大海濵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其城乃婆罗那夜叉王所据。因佛于海龙王宫说法七日已。而从大海出。举目观见山顶之城。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此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婆罗那王开示此法。时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即与眷属请佛归其城中。云云。二译皆有夜叉王问法因缘。此经略之。观者融会彼译。则顿见此经宗趣矣。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记曰。此别叙当机见佛之仪也。大慧为当机者。惟此无上法门。非大智慧人不能担荷。而与摩帝同游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谓达者同游涅槃路。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记曰。此正发启全经之宗趣也。尔??。梵语。此云所知。又云智障。一切无涅槃。魏译云有无二俱离。盖一切。乃生死有法也。涅槃。乃无法也。无者。此二皆空。故杂华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次释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无二俱离也。是知此二。乃分别妄见耳。故二译实叉云。夜叉王请佛入楞伽城。献供已毕。即以二法问佛。谓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答言。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圣智见。乃至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于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着。诸观行人。以畏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流支云。如实见者。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为邪见。若分别者。名为二取。皆是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如来藏者。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故此偈赞佛有无二俱离也。甚矣。有无二见为法身之刺也。所言自觉圣智无他。但知此离此而已。更无实法可得。实此经之宗极也。行人知此。可谓行无行。证无证耳。苟一念行证未忘。则复堕此。况以分别言语文字为得乎。观者若如是观。可谓识法实相矣。是则向下大慧所问。皆有无二法。世尊皆令离此舍此而已。故一切皆非。苟离此舍此。非自觉圣智而何。故下偈流支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实叉云。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是则全经之旨。不出于夜叉王一问。及此大慧偈赞而已。

    上叙分已竟。下正宗分二。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有二。

    △初约数句问。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记曰。大慧首以百八义问佛者。盖依一心转变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迷悟因果之法而问也。旧说百八句。表对治百八烦恼。非本指矣。然一心者佛语心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本无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为生死。故变一心而成三界。悟之而为涅槃。故转三界而为一心。然生死。有法也。涅槃。无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别妄见。而此寂灭心中本无此事。是则大慧所问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种种差别之相。要之不出凡圣有无。此特分别妄见对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灭一心绝诸对待。故偈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佛将直指最极心源。故下一一牒答。而斥之曰非也。此正离心意识。出凡圣路。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虽大智慧人。亦不免堕于数句。况其他乎。愚谓此百八句。总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见而立。谓凡夫外道见三界实是有法。为有句。二乘见三界是无法。为无句。菩萨见三界即真即俗。为亦有句亦无句。而却指佛见三界非真非俗。为非有非无句。此乃正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四句。各执一见。此皆不出常情分别计度。以邪正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流支云百八见。于正位中总皆是谤。若四句既离。则百非自遣。又何烦恼可舍。又何佛道可取耶。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记曰。此总依一心生灭迷悟二途而问也。然大慧请百八义。开口即问此四句者。盖一心真源。圣凡平等。了无差别之相。但约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正因果种种性相之异。然今将穷十界之源。故首出迷悟之见。所谓迷一心。而正智翻为妄想。如如翻为名相。此念惑增长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智。名相即是如如。此净念见痴惑也。然皆迷悟边事。故经云。顺流转者妄见生死。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则大慧依生灭门迷悟对待而问。故先以净念不净念见惑不见惑发端。而后所指者皆迷悟中差别之相。佛单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问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总牒尽大慧之问。流转二字。斥尽大慧之见。所谓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此总属流转。而以无自性三字。尽显诸法实相。破尽大慧之疑耳。然世尊虽以此答。犹是生灭对待。惟寂灭心源总无此事。故牒问已毕。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斯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学者了此。可许入楞伽。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记曰。此总问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刹土化相。通指二土。谓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以约名相。故不言寂光。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无受次。谓次于无受。通指三乘有学。无受。通指三乘无学。佛子。单指菩萨。解脱。谓涅槃。缚乃生死。谓生死谁缚之。涅槃谁解之。盖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唐译云。云何诸有起)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记曰。此十五句。别问九界差别之相也。前三句。问三乘行相因何而有。缘起。问正法。下二句。问外道邪见因何而起。云何为增长二句。问三界因果因何而有。灭正受二句。问小乘因何乐住寂定不欣说法。何因从定觉下四句。问大乘菩萨因何乐说法度生。云何生诸地一句。问菩萨因何又立地位名目。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记曰。此八句。特问三乘行相也。谓三乘人为何出三界去。既出三界。又生何处。既舍此身。又受何身。毕竟住于何处。云何称为菩萨是佛弟子。何故又说有神通三昧之事。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状。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记曰。此十六句。通问心性是一云何众生所见种种不同也。初四句。谓如来藏心是一。云何又名藏识。又名意及意识。云何又说生灭妄见。又说不生灭心。见已还。魏译云断所见。唐译云退诸见。皆不生灭义也。次种性二句。谓圣凡同禀此心。如何又说三乘人是种性。外道阐提是非种性。而说彼心皆有限量耶。次建立相三句。谓心既无相。因何而立我人众生之相。为何又说无我人众生之相。次世俗说五句。谓三界凡夫外道为何起断常二见。盖世俗说。即凡夫外道断常二见也。又如何得二见不生。如何得众生与佛平等无二。次当来世二句。谓佛既有教。如何佛灭度后。弟子又起种种异见也。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世间热时??。及与水月光。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记曰。此十二句。通问世界众生都是有相之法。因何而有生灭不生灭。常与无常。真妄之不同也。初二句。魏译云。云何名为空。云何念不住。此盖问依报世界为何而有成住坏空。特举空坏以摄成住。云何胎藏生一句。问正报众生为何而有生死迁流。盖举生以摄死耳。云何世不动一句。义该上世界众生见今而有迁变无常。为何而说常住不动。盖世字指有情无情二世间。何因如幻梦下四句。唐译云。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等。意谓上诸众生世界有为之法现今实有。为何而说如幻等不实。何因说觉支下二句。谓如何觉上世间诸法不实。当体常住者。则为正智。盖觉支菩提。总指正智也。云何国土乱二句。谓如何见上世间诸法是实有无常者。名为有见。盖乱。即生灭不停。有见。即妄想分别也。

    ○此上通问名相妄想正智。

    △下问如如。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

    记曰。此六句。问如如也。唐译云。云何知世间。云何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意谓如何悟彼世间生灭诸法当体如如。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如空中华不生不灭。远离妄想分别。犹若虚空。即是真如也。

    ○此上通问五法自性生起相。

    △下问差别相。

    如实有几种。几波罗密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记曰。此八句。单问如如正智差别相也。前四句。谓真如实际是一。云何又有修证顿渐之不同。故云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谓因行差别。诸地。谓地位阶级。度。超越。谓何因得顿超诸地也。至无所受。问究竟佛地。何等下四句。问正智差别。二我。即烦恼障。尔焰。即所知障。实叉云。云何所知净。盖二无我。净所知。斯以正智破二障耳。正智既一。如何又有随根授法。是则智有几种。众生根性不一。教戒有几种。

    ○前从初问起至此。通依一心真源。约迷悟对待而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差别之不同。以显十界依正因果之相。意显不离一心。故翻归如如正智耳。

    ○向后谁生诸宝性已下。直至问终。但问名相妄想缘起圣凡依正大小染净诸法。心念性欲音声色相种种差别之不一也。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

    记曰。明处伎术。乃问五明也。西域学术。以此为准。故有五明论。一曰声明。谓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曰工巧明。谓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谓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谓考计正邪。研核为伪。五曰内明。谓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艺。后二内教。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魏译云。法复有几种。解义复有几。唐译云。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魏译作施假名。唐译作唯假设)唯愿最胜说。

    记曰。上皆名相妄想也。然言语饮食爱欲心性皆属妄想。其余皆名相。且何因而有。皆问缘起也。阿阇黎。此云轨范师。然佛有法身报身化身。故问佛有几种生。

    云何空风云。(魏译云。何因有风雨)云何念聪明。

    记曰。此句承上心性是一云何而有念慧之别也。聪明。即别境中慧。故魏译云。何因有黠慧。唐译云。念智何因有。此亦属妄想耳。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唐译云。六时摄。旧注。西域两月为时。年分六节。外道有六节师)云何一阐提。(一阐云信。提云不具。谓信不具之人)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二译皆作修行进)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魏译云。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记曰。甘蔗种。乃瞿昙释种也。旧注引本行经云。劫初大茆草王得成王仙。被猎师所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曰炙而开。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即灌顶甘蔗王。女名善贤。为第一妃。瞿昙释种。即其裔也。大慧问甘蔗种因何而有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唐译云。仙人常苦行。是谁之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记曰。从谁生诸宝性至此。盖问天地万物之不同。圣凡种类之各别。心行性欲之不一。此皆何因而有也。但其语不次。而意不出此。若观华严问明品。则知此中归趣矣。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记曰。此问佛刹安立形状之不同也。广如华藏世界品。故结云如是等无量。因陀罗。此云帝。即帝网也。谓帝释殿有众宝珠纲。虽百千重。不相障碍。互相涉入。交光相罗。世界如之。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记曰。此问佛唯一真。云何名义之不同也。随机普应为化佛。酬其宿因为报佛。体性无二名真如佛。本觉显照为智慧佛。盖真如智慧。乃法身也。名义虽四。唯属三身。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记曰。此问佛既现身与民同患。何不就欲界成佛。乃于有顶离欲之处而得菩提也。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二译皆以天师作世尊)。

    记曰。此问法住久近。及灭后谁人当可持正法也。持正法。即所传正法眼藏。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记曰。此问法之差别也。悉檀者。此华梵双举。悉。遍也。檀。此云施。谓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云悉檀。四法者。谓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也。广如止观所明见。谓所被之机。所见各有几种也。毗尼。此云律。比丘分。乃比丘二百五十戒。问如何是毗尼。为何又设比丘分也。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记曰。此问三乘人法因何差别也。唐译云。一切诸佛子。独觉及声闻。云何转所依。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复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则知百变易二句。谓初地菩萨何因能现百佛界身。得百种三昧。盖无受。即三昧也。世俗通。谓五地圣人因何而能通达世谛涉俗利生。七地远行。名出世间。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记曰。此问僧之差别。及应机之法不一也。坏僧。谓不具戒者。医方论。非世俗医方。盖言佛为三界医王。其所说法应机施设。如应病与药。故谓之医方论。大经有旧医新医。法华有医师喻。唐译云广说医方论。是知盖言佛法耳。从云何为化佛止此。通问三宝因何而有差别也。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记曰。此问因上言佛有四等名义不同。因何又说迦叶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别也。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记曰。此因上法之差别。故复问邪正权实之不同也。断常我。乃外道邪宗。无我。乃佛之正法。心量。乃妄想分别心数之法。意谓何故说断常及我为邪宗。何故说无我为正法。然无我既是真实。何不始终说其真实之法。而又为众生说妄想心数不实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记曰。此问林木果实之不一也。男女林。亦云尸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状。熟则颜色美艳。未几即落地。状如死尸。臭秽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修不净观。大慧问此林因何而有也。诃梨。阿摩勒。二果名也。皆可为药。诃梨。旧云诃梨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上持来。阿摩勒。其实如胡挑。意谓一等皆树果。因何彼如男女之状耳。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记曰。此问八部之众因何不住人间天上。而住铁围七金山中也。唐译云。仙人乾闼婆。一切悉充满。此皆何因缘。愿佛为我说。此上大慧所问。除及字。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谁字之类为义。则有一百三十余句。其中意义。不出十界四门。然世尊所答。以依真如一心。则一法不立。故一一云非。若依生灭门唯识建立。则全经之旨皆别答此问耳。然虽经来未尽。而此四卷之文。所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名义开合之旨已足。观者临文会意。自当证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牒。后答。

    △且初。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记曰。此结集者叙置。及佛赞许之辞也。前一偈。唐译云。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然大慧所问。乃十界依正差别之相。正是三乘凡夫外道妄见分别境界。实大慧因之而起疑者。盖不知此等诸法因何而有也。故兴此问。而结集者即便指为微妙佛心最上法门。何也。金刚般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况众生世界乎。所谓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若分别不生。当体即名诸佛自觉圣智矣。故此所问圣凡依正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见。何以与此。故叙置之。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记曰。此世尊总领大慧问义也。谓所问多种。不出生与不生涅槃空相耳。刹那。生灭流转也。趣至。犹究竟也。唐译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谓此世出世间。皆生灭流转妄见之法。一一究竟本无自性也。此总牒领其意而默答已竟。义已见前注。何后一一皆总述大慧问语耳。然前问语或略或阙。而世尊皆补而出之。盖亦互相发明。但其语随便。故参差不类。其意自周。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记曰。此综领大慧所问之事也。谓所问之事虽多。总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子。声闻。缘觉。四圣也。无色。该天道。外道。该人及三途。以外道邪行。乃三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罗蜜。四圣之法也。无色行。意该外道。六凡之法也。因果依正无不备具。故云如是种种事。意谓大慧所问者概不出此。下乃一一重述其辞。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此领上问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牒意该三界六凡也)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此领上云何说觉支。及与菩提分。盖广牒三十七品助道。四圣法也)诸阴身往来。(领上众生生诸趣)正受灭尽定。(领上及与灭正受二句)三昧起心说。(领上何因从定觉四句)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此领上云何名为藏已下至非我义八句。总归四门)金银摩尼等。(领上谁生诸宝性等)一阐提大种。(领上云何一阐提。然大种无问。盖世尊意指阐提外道所计大种为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荒乱及一佛。智尔??得向。(荒乱。领上云何国土乱。一佛。领上迦叶等是我。智尔焰。领上尔焰净二句。得向。领上解脱修行)众生有无有。(领上及与我无我)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领上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领上悉檀及与见。唐译云。云何因譬喻。相应成悉檀。谓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并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属妄见)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上句领云何世俗通。谓众生心想邪见稠密如丛林也。下句领云何出世间。唐译云。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魏译云。相迷惑如实。但心无境界。此盖牒出其义也)诸地不相至。(领上何因度诸地)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如文可知。此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毛孔眉毛几。乃大慧问不到处。而世尊指而出之)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尘。

    记曰。七极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头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麦。七大麦成一指节。七指节成半尺。两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成一由旬。由延。即由旬也。此按旧注引释梵之语。

    钵他几??麦。阿罗??麦几。独笼那佉梨。勒又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记曰。钵他。一升也。阿罗。一斗也。独笼。一斛也。那伽梨。十斛也。勒又。一万也。举利。一亿也。频婆罗。一兆也。谓几??麦之尘成一升。又几??麦之尘成一斗。余类此。

    为有几阿?。名舍梨沙婆。几舍利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记曰。阿?亦尘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赖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铢也。迦利沙那。两也。波罗。斤也。弥楼。须弥山也。谓以几斤之尘能成此弥楼之山。唐译云。几斤成须弥。此按旧注。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几阿?。风阿?复几。根根几阿?。毛孔眉毛几(唐译云。火风各几尘。一一根有几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

    记曰。从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此。共有三十八句。计三十二事。皆大慧问不到处。故世尊特为表而出之。然且责之云何故不问此者。何也。如华严诸品皆佛力加被菩萨所说。至若阿僧祗品。则佛亲说。以其甚微细事。非一切种智不能悉知悉见。殊非菩萨所知。不知故问不及。苟不及此。则心外有剩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显自觉圣智彻法无遗。信乎佛之知见。阎浮提雨皆知滴数。现前松直??曲鹄白乌玄皆了元因也。然须弥山略指依报总相。其弓步微尘。别相也。三乘圣人身有大小。盖身乃正报总相。其数量毛孔微尘。别相也。意责大慧但知诸法总相。不知别相。此则但知共相。不达自相。其迷于自心现量多矣。故以甚微细智以发之。

    ○下文复领大慧之问。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唐译云。云何诸妙山。仙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旧注。此四因。领上云何俱异说)云何现已灭。(领上云何见已还)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领上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领上云何建立相四句)唯愿广分别。(二译皆无此一句)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此犹属建立相四句义)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领上种种名色相)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领上云何三昧心)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领上谁生语言二句。及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二句)云何成及论。(领上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上一句。领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二句。下三句。综领男女及不男。及众生生诸趣四句意)聪明魔施设。(此一句。综领魔及诸异学已下六句意。及云何念聪明一句)云何树葛藤。(领上云何为树林。云何为蔓草二句)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下自有领刹土形状之句。此应是领何故刹土化一句之意)仙人长苦行。(此领云何长苦仙二句)云何为族姓。(此领云何为释种四句)从何师受学。(领禅师以何法二句)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此一句。领云何修行退二句)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此领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四句。阿迦腻吒。此云色究竟天)云何俗神通。(领上云何世俗通)云何为比丘。(领上毗尼比丘分二句)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此一句领上僧伽有几种二句)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领上云何日月形已下十句)心地者有七。(领上云何为七地)所问皆如实。此及余众多。(唐译云。此及于余义)佛子所应问。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

    记曰。此五句乃赞大慧所问称理无过也。然大慧问意次第有主。而世尊牒领者。大概综括其辞。不复次序。且亦有牒不尽者。故结之云此及余众多。意谓凡系佛子所问者。一一皆与实理相应。远离诸见过也。然虽如是。但法离言说。今于无说示说。故下结云。

    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记曰。此六句。乃结牒问义。许说诫听。启后答意也。谓大慧所问虽称理无过。但法本离言。今当于无说处示现言说。故为次第建立耳。且此上百八句义。若如诸佛所说。则一一皆非。故此二句。乃结上起下。而义贯下文读之。然百八句。魏译云百八见。初大慧云。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及考其问。有一百九十余句。若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谁字之类为义。则有一百三十余句。及世增补出大慧问不及者。又三十二句。至此犹云。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是果定局百八句耶。而说者又按其下世尊自分其句但一百四。又少四句。而必以此为定见。岂非刻舟求剑耶。是但以一句字为碍耳。殊不观大慧云百八义。流支云百八见也。若以义见二字观之。则可谓具通方之眼矣。苟于句数难合。或当以愚见依三界法作有无等四句为准。但约佛教所明不出四句。而外道所计亦不出四句。此则邪正共有八句。以能分别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云百八见也。故下经云。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有无等。又云。为净二种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故世尊答云一切皆非。为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故下依生灭门建立而有言说。故一一别答耳。然所说者亦不过破此四计而已。上乃综牒其问辞。下先约心真如门总答。

    不生句。生句。(唐译云。生句。非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魏译云。生见。不生见。常见。无常见。相见。无相见)。

    记曰。此总约心真如门而答也。大慧问义虽多。总不出生与无生。常与无常。相与无相之法耳。故世尊已牒所问。而复综其大义而破之曰。此上百八句。若如诸佛所说不生义者。即此生法便是。以生本不生故。所言真常义者。即此无常便是。以诸法当体真常故。所言相者。诸法本自无相故。此顺二译。以生句为首义解。若依此经以不生句为首解者。意谓诸佛所说真实无生。不容起见。故下文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意谓汝才作不生见。蚤堕生法。才作常见。蚤堕无常矣。何者。以真如界中不容拟议。以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以相本无相。故云不生句生句等。自此已往。凡所分别。皆与真如实相理不相应。故一一斥之曰非也。永嘉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斯正诸佛所证自觉圣智境界。故非妄想分别可到也。故宗门云。三句明一句。一句明三句。三一不相关。分明向上路。了此可许观楞伽。

    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魏译云。离自性见。非离自性见。空见不空见。唐译云。自性句。非自性句)。

    记曰。此并上三句。盖佛自遣之辞也。以前牒文首云。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世尊意谓前因大慧执有世出世间生住异灭以问。故我聊以此句义破彼执情耳。非实法也。以真如理中本无言说故。故此答云此亦皆非。谓不但无生。而住异灭皆不可得。刹那。生灭也。然上常句。即指涅槃。魏译云。离自性见。非离自性见。前云趣至无自性。然趣至。犹言究竟。盖言世出世法究竟皆无自性。此言离自性句。亦了不可得。故都云非。此佛自遣之辞。向下皆遣大慧所执之辞也。

    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

    记曰。此通斥世出世间邪正之法也。前常无常句。乃涅槃真常。及生死无常。此常句。乃外道断常二见。谓确定死常。非常句乃斥之也。中乃出世一乘中道法。边谓空有二边。乃出世三乘法。断常乃世间外道邪见法也。真如理中。圣凡不立。迷悟皆空。故都云非。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唐译云。善巧句。非善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魏译云。寂静见。非寂静见。唐译云。无影像句。非无影像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唐译云。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唐译云。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唐译云。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句。非阿?句。(唐释云。尘句。非尘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唐译云大种句非大种句)数句。非数句。(唐译云。算数句。非算数句)数句。非数句。

    记曰。二译皆无此句。旧注以此数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