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 禅定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具蹼救弟

    久远之前,梵施国王手下有一大臣,释迦牟尼佛当时曾转生为大臣之子,因其手足指间有蹼相连,故而被称为具蹼。具蹼有一弟,因指间无蹼相连就被唤作无蹼。具蹼自己觉得若日后也成为国王大臣实不应理,于是就在父亲面前请求能出家求法。

    父亲劝阻道:“你当上大臣后更有能力行上供下施,那时做此等善事可谓易如反掌。既如此,为何还要产生出家之念?”具蹼则回答说:“我宁可住于森林中亦不欲为官拜将,有智之人岂能为地位造下杀、砍诸恶业?”听闻儿子如此表白,父亲便不再勉强他出入官场,并最终开许他出家。

    具蹼就到仙人前出家求道,并一心一意专注于禅定之中。通过精进修持后,他终获五神通。

    而无蹼则为寻求秘密窍诀到处东奔西走。此时在南方一山岩中住有一婆罗门,婆罗门育有一女,他既不欲将女儿许配与种姓高贵者,亦不想让女儿嫁与财富圆满之人,他只愿将女儿托付与精通四吠陀者。无蹼在游历过众多地方后,终于邂逅此婆罗门,并依止他学习吠陀法门,随后就在短时间内完全精通掌握。婆罗门便顺理成章将女儿嫁与他。

    无蹼与婆罗门女于夜晚降临后睡于房屋最顶层,结果当女子手中扇子落地、她正伸手欲拾取时,无蹼突然发现她手臂竟如象鼻一般恐怖丑陋,他顿时心生畏惧。当油灯熄灭,女子起身添油时又将手臂伸出,无蹼目睹之后更是紧张异常,他再不欲与此婆罗门女交合。女子委屈问他:“你本该与我共享美妙生活,现在为何不喜爱我?”无蹼胆战心惊回答道:“与死主一般的人如何相恋?如何享受生活妙趣?”女子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我怎会对自己丈夫心生害意?”无蹼只得将计就计说道:“既如此,我权且相信你一回。”

    婆罗门女略显羞涩地渐渐假睡,无蹼也假装安眠。看到丈夫入睡后,此女子悄悄起身前往罗刹女住处,无蹼也一路跟踪而去。婆罗门女将头发拢上来后,示现出令人恐怖万分之身相,无蹼只好惊魂未定地返回,并再次忐忑不安进入睡眠。

    第二日,无蹼二话不说,直接到婆罗门那里将全部情况告知岳父。婆罗门听到后推托道:“事情既已发展至此等地步,你最好还是将我女儿带走。”无蹼如实回答说:“我怎能带她离开此处,她分明是罗刹女。”婆罗门明知故问道:“你以何为据说她是罗刹女?”无蹼不欲再争执,就一言不发自行离去。

    婆罗门后问女儿:“你为何不随顺丈夫?”婆罗门女惊问道:“他都给你胡言乱语些什么?”婆罗门直接挑明说:“无蹼言你乃罗刹女。”婆罗门女狡辩说:“我根本不是罗刹女,他才是故意诽谤污蔑我。”

    婆罗门女愤怒异常,她双脚、双目全部显现出恐怖形象,随即便在无蹼必经之路上等他。见到无蹼后,她厉声痛斥道:“食子母之儿,我早就告诉过你勿向别人提及此事,你为何还要在我父亲前胡说八道?现在我要严厉惩处你。”说完就向无蹼张牙舞爪而来。

    无蹼恐慌之际,立即想到应祈祷圣者兄长,于是他便急忙连喊三遍:“顶礼具蹼尊者!”此时有一天尊则将此讯息告诉具蹼道:“你兄弟正遭遇违缘,你理应垂念、拯救他。”具蹼马上显示神变来到出事地点,并阻止婆罗门女说:“这位女子,请勿伤害他!他到底对你犯下何种大错?”

    显现成罗刹女之女人恶狠狠回答说:“他向我父亲告发我是罗刹女,他既这样说了,我当然就得如此待他!你马上滚开!”

    具蹼仙人温和劝请道:“罗刹女,他已经受够痛苦折磨,你最好还是将他释放。”罗刹女闻言说道:“大圣者,你如此求情我当然可将他释放,但他必须出家才行。”仙人答应道:“只要你放他,我定会令其出家。”

    无蹼获释后果真追随兄长足迹出家修道,在精进修持后,他最终获得了五神通。

    当时之无蹼弟弟即是后来之静住夜叉,当时之罗刹女即是后来之蓝色女。释迦牟尼成佛后,静住夜叉从夜叉口中、蓝色女束缚中皆获解脱,并终获不退转果位。

    不当国王装哑跛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势力强大,并令百姓安居乐业。梵施王娶有一梵积姆王妃,并拥有一梵具湖泊。但国王、王妃始终未生育太子,于是他们便常常祈祷天尊。最终因前世宿缘会聚,而非祈祷之功,王妃终于有孕在身。此太子前世就曾为得无上菩提而发过愿,且誓愿异常坚定,他此番转生是从地狱超升而来。

    具智女人一般均精通五种法:了知男人对自己喜爱程度;何时来月经;孩子何时入胎;入胎后情况;胎儿是男是女。王妃在孩子刚一住胎之时就告诉国王说:“我已有身孕。”国王欣喜万分,立即发愿道:“为胎儿圆满降生,我愿以大财富承侍王妃,使其不需辛劳就能幸福生活。”

    王妃则心中暗想:国王真应行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结果国王果然按王妃意愿如是照做,他还将四方牢狱中被囚禁之人统统释放。王妃又想:我应与国王一起在梵具湖上荡舟赏玩,如此享受生活方为惬意。国王立即满其心愿,携王妃于湖上轻舟荡漾。

    王妃最终竟于湖上诞下一身相庄严、遍体金色、能回忆自己前世之具相太子,亲友们得到消息后便为他连续举行二十一天贺诞仪式。在众人商量孩子姓名时,因他于水上降生便名之为水生。水生被八位姨母精心抚养,当他以神通观察自己前世出处时,发现自己曾当过六十年国王,此次降生是刚刚从地狱中转生而来。

    水生不由想到:如我再继续主持国政,将来必定再堕地狱,我一定要设法躲过此难。于是从落地之时起,他便开始假扮成跛子。在太子降生当日,尚有五百大臣之子也同时诞生。当这群孩童都开始蹒跚学步之时,眼望自己跛足之子,国王暗自思量道:若水生足不跛行,恐怕现在也应又走又跑了,奈何他却无法行走!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要让他继承王位。而水生太子则想到:父王对此等继承王位之类毫无意义之事竟如此重视,看来我应装成哑巴。于是水生便不再开口讲话。

    当同龄伙伴均学会张嘴说话之时,眼见沉默小儿,国王又想到:若水生非为哑巴,恐怕现在也应牙牙学语了,奈何他却无法开口!这孩子真是可怜,我亦因之苦不堪言。因水生又跛又哑,他之姓名于是日益被人遗忘,众人都称其为哑跛。国王听闻后自然沉默难言,但内心却痛苦万分。每当有人询问时,他便说:“我虽为国王却一直苦于无亲生儿女,即将面临种姓断绝之困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生下一儿,谁料他却又跛又哑,这让我怎能不心生痛苦?”

    诸大臣连忙召集医生前来为太子诊治,众医生在做过详细观察后发现太子聪颖过人,根本无病,他们便对国王、大臣建议说:“太子无有任何疾病,你们最好吓唬他一下,如此可能会令太子状况好转。”

    国王听从建议召来一些刽子手悄悄告诉他们说:“你们在表面上稍微吓唬吓唬太子,但千万勿将其真正伤害。”刽子手听命后即准备实施,他们将孩子置于马车上前往鹿野苑城中。当孩子看见丰饶、美丽之城市景观时开口说道:“鹿野苑是空城还是有人居住?”

    刽子手急忙将太子带回交与国王,并汇报说:“大国王,太子已开口讲话。”国王将孩子揽入怀中,试探他道:“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但太子此次则缄口不语。国王只得假装说道:“我要将太子舍弃。”言毕即将太子又交与刽子手。他们则将太子又带往别处,当众人发现一具尸体时,孩子开口说:“此尸为死人所留抑或活人所留?”刽子手迅疾将太子再次交给国王,并言太子已开口讲话。国王再将太子揽入怀中问他:“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太子又装聋作哑起来。

    国王再将他交与刽子手,这回众人又看到一堆稻垛,太子又开口说道:“此垛为无人吃过之垛,还是已被人食用过?”刽子手再将太子带回王宫,向国王汇报说太子几次三番均能开口讲话,结果当国王把他揽入怀中又问他相同问题“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时,太子则将唇吻又一次紧闭。

    国王这次将太子交与刽子手后,令他们在城外园林中假装挖坑以掩埋哑跛。正当众人挖土铲灰之时,太子向驾车者询问为何挖坑,那人回答说:“国王下令要将太子活埋。”哑跛马上想到这些刽子手真真切切可谓杀人不眨眼,平日即以杀人为业,故而他心里顿生恐慌。他急忙说:“若国王答应我善妙条件,开许我行正事,我可亲自于城中步行、讲话。”刽子手火速禀告国王,国王立即回答说:“太子欲得王位,我都可当下答应。”

    国王自是兴奋难言,他开始令人将大街小巷全部装饰起来。哑跛则步行抵达城中,众人咸感稀有难睹,刹那间就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围观。太子步行到国王脚下顶礼道:“大国王,我非哑跛装哑跛,而今明确表达之。我原本就诸根具足,在回忆前世时,发现自己曾做过六十年国王。以此业力感召,我堕于地狱中受六万年难忍巨苦。因不欲再堕地狱,故而我对王位心生厌离,希望父王能开许孩儿出家证道。”

    国王惊讶问道:“一般人厉行苦行、勤行上供下施,目的都为谋求王位,而今王位于你可谓唾手可得,你为何却要将其舍弃?”太子郑重答言:“木鳖果般妙欲不愿享,愿持甘露味般梵净行。”国王又问他:“得王位后可尽享各种快乐,你为何要将之舍弃?”太子则回答父王:“痛苦源头之乐哪里算是真乐,为得真乐受苦又怎能当成苦。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出家,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国王再次劝阻道:“孩子,王宫里有鲜花、妙香、美女、饮食、衣物、乐器等一切享乐资具,若去森林中,你只能坐草垫、与猛兽为伍、穿树皮、食野菜水果、饮山泉,既如此,为何还要舍弃王位前往森林?”太子则回答说:“森林中树皮人皮为衣,食水果并与猛兽同住,智者宁如此亦不愿为,得王位而打杀毁来世。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出家,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

    国王最后只得说道:“我现有三点疑问,若你能圆满解答,我就开许你出家求道,否则就再勿提出此等要求。前些时候你到鹿野苑城中去时,曾说过‘鹿野苑是空城还是有人居住’,请问这是何意?”

    太子说道:“大王,我无罪过时你却下令杀害我,而鹿野苑城中竟无一人问一声‘此人因做下何等错事而被处死’,故而我才会思虑是否城中众人均已全部死去。”

    国王不觉点头赞叹道:“所答甚妙!不过你为何在见到死尸时要说‘此尸为死人所留抑或活人所留’?”

    太子解释说:“如一人因犯罪而被杀,则此尸为死人尸;若一人行善亦被处以死刑,此则为活人尸,我当时发问即为此意。”

    国王又称赞说:“所答甚妙!那你看到稻垛时,为何要说‘此垛为无人吃过之垛,还是已被人食用过’?”

    太子对这最后一问回答说:“大国王,农夫若在庄稼成熟时将其收割并全部享用,则无剩余种子可供继续播种。同理,若一人以前世所造十善而致今世享有人身,不过若此人不再积极造作十善业,待前世善业耗尽、善根毁灭时,他短暂得到乐趣果后终会堕入恶趣。想及此,我才有上述疑问。”

    国王闻言不禁失声痛哭,他泪流满面抱住太子感慨道:“你出家修持去吧,我亦欲为你弟子。”国王言罢又对诸大臣说:“各位大智者,我哑跛太子若不出家会如何?”大臣们回答说:“大国王,他若不出家必当国王。”国王又问他们:“你们儿子又会变为何等人物?”众大臣说道:“均会成国王之臣仆。”国王鼓动众人说:“我哑跛太子已决定出家,你们儿子为何不出家跟随?”众人附和道:“国王如何吩咐,我等照做就是,我们儿子也可追随太子出家。”

    当时离鹿野苑不远处有一寂静地,一大慈大悲之仙人修行者住于其中。哑跛与五百童子准备好大批财物后,便一起前往仙人处出家学法。仙人向他们传授教言,众人全都依之精进修持,哑跛于其中首先获得五神通。仙人圆寂后,哑跛将各种妙香放在仙人身上,焚烧后又行供养。接下来他又开始对五百人传授教言,并使其全部现前五神通。

    哑跛舍弃王位,至森林中现前禅定之功德,乃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所为。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外道本师,名为美眼,远离执著一切妙欲之贪心,又具有种种神变。他于成千上万众生前宣说无尽清净法门,首先听闻他教法之众,大多都于死后转生梵天天界;有些则转生为人天中有福报者。

    美眼本师已获得第二禅定,与他修行境界同等之婆罗门子摧灭、护象等人亦获得同等果位。

    释迦牟尼佛曾为外道本师,名为哑跛,具种种神变,对世间妙欲无有贪执。他门下有五百婆罗门弟子,哑跛有次心中暗想:我这些婆罗门弟子为何不能获得五神通?他反复思索原因后终于想到:这些弟子拥有人皮、树皮、净瓶、木棒、浇灌勺等众多物品,他们占有如此多之财物,哪里还知少欲知足。他们还整日忙于准备蔬菜、莲根,这样“修行”何能得五神通?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治罚他们,否则他们根本无法摆脱束缚。

    哑跛非常精于调化众生之术,他首先告诉弟子们说:“我欲精勤内观。除供养我水果之一婆罗门弟子外,任何人都勿见我,唯除十五日这天。”

    制定下这条规矩后,哑跛有次远远望见一只野兽正向自己方向走来,他便自言自语道:“野兽,你来的正是时候。你与我情况相同,只求温饱就已心满意足。但这里有些人并非如此,他们整日忙于寻觅蔬菜、莲根等物,不知餍足。”婆罗门弟子知道后议论纷纷:“规定不允打扰上师之时间已过,我们前去拜见上师,他应能与我等交流。上师既能跟野兽讲话,那也必定能与我们交谈。”于是他们便相拥来到哑跛面前。

    但哑跛却未答理他们,众人好生奇怪:上师不对人讲,却对野兽言语,这到底为何?

    此时一长有野兽形象之人远远向哑跛处走来,哑跛远望到他后便开口说道:“持有野兽形象者真乃善妙,你只拥有一份净瓶、木棒、浇灌勺等物,只求能解决温饱。而这里有些人却非同一般,他们拥有很多人皮、树皮,还要四处寻觅蔬菜、莲根,永不知餍足。”

    众婆罗门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上师是在赞叹清心寡欲,斥责贪欲之过。他们心想:上师是在治罚我等,从今日始,除必备浇灌勺、净瓶等资具外,余者全部丢入名为常流之江河中。心意已决,他们就决心跟着上师精进修学,力争清净心相续,各人行为皆能如理如法。

    待他们对上师恭敬顶礼之时,上师眼见众弟子心与行为皆清净无染,就马上开始宣说能令五神通现前之法门。

    当人寿八万岁时,对众生身心造成痛苦、危害之种种因素有:寒热、饥渴、贪欲、疾病、衰老等等。当时有一国王名为具作,于其治下森林中有一烈卓达大树,树旁居住有一如萨拉大树般之婆罗门,名为辐轮婆罗门,也即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辐轮对五百婆罗门子教授婆罗门秘诀,他有次在寂静地想到:所有人众皆寿命短暂,而来世则真实不虚。既得转世再生,但生已无一不死。看来人在存活时就应修持善法、行梵净行,而现今之人却于有意义之善法不加重视。不过无论如何,我都应出家求法。

    辐轮将自己想法告诉诸位弟子,又征询众婆罗门子意见。他们坚定说道:“我们所得一切皆依赖上师传授,既然上师欲出家,我们也跟你前往。”辐轮观众人因缘皆已成熟,就带领他们全部出家学法。他教众人断除五障、修四无量心,人们此时都称他为辐轮大师。

    大师又教导诸弟子道:“诸位婆罗门弟子,人寿实为短暂,而生存时却需面对诸多烦恼。人存世时间并非长久,人间充满太多痛苦。人生就如草尖露珠,阳光遍洒大地之时也即露珠消失难觅之际。短暂寿命不得不承担种种苦痛煎迫,这生命真如水中涟漪,又似水上十字刻痕,瞬间即失、了无影踪。就像很快就会被大水淹没之土块、堤岸;迅速就会下沉之入水金刚;疾坠地面之甩向空中之木棍;快速趋向接头处之纺线;同样,人生亦短暂即逝,并始终导向死亡,与前往屠宰场之牲畜并无两样,皆在一步步逼近命终之时。口中所含一小块肉,放入大锅中立即就酥软烂熟;崖上水流顺山而下时会将草叶、土粒一一冲走,众生生命亦复如是。诸位弟子,大家理应修持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我一直在修持从慈心到舍心之四无量心,希望你等也能努力修持。”

    辐轮大师能住世八万年,但他依然以人寿为短暂、脆弱,并依此而传法。对我们而言,自他更应以不放逸心精进修持善法,修持禅定与梵净行,此点实为重要、关键。

    永不希求世间利乐

    久远之前,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种姓高贵之婆罗门子时,他拥有六位各具相应功德之弟弟及一位小妹。七兄妹在婆罗门子教授下学习吠陀及其余一切学问,并全部精通,此婆罗门子也因此而声名远播。他对父母均非常恭敬且孝顺,对弟妹也如上师、父亲一般恭敬,并以此种行持而安住于家中。

    后来父母皆双双离世,待婆罗门子从悲哀心境中恢复过来后,他便告诉弟妹道:“世间人一般都愿共享美妙生活,但不管他们情愿与否,死亡总有一日会降临。一旦它降临,必会使家人各奔西东,且能引生无穷痛苦,所以我欲出家修行。至于你们,还是好好享受在家生活为妙。”

    弟妹听罢各个热泪盈眶,他们深情对兄长说道:“父母已远离我们,难道兄长也要将我们舍弃?无论你到哪里,我们都会死心塌地跟随。”七兄妹随即就跟随大哥,舍弃众多财富、亲友前往森林中出家苦行。不仅他们紧紧跟随此位尊者,就连仆人、仆女、与尊者关系友善之亲友也追随他一起出家求道。

    森林中环境优美之地有鲜花盛开,他们即在此胜地一近湖泊处安顿下来。众人在互相间距不远处各自以树叶搭成茅棚,人人即从此开始一心坐禅。他们相约每隔五天便到尊者前闻法,而他则为诸人宣说应趋入真正禅定道理、贪欲过患、静处知足少欲之功德、懈怠过失及信心功德等佛法。仆人对他们也恭敬爱戴,从湖中采得莲藕后便于荷叶上均分,然后便敲响木头以明进食时间已到。待仆人回去后,众人进行完念诵、火供仪轨,就按年龄长幼顺序次第将莲藕拿到自己茅棚内享用,接着又继续开始静修禅定。除去共同闻法外,众人互相之间绝少往来探望,大家都守持清净戒律,于寂静地如法修持、享受禅定安乐。

    他们快乐生活之名声不久即达于天界,帝释天闻知后为观察究竟某日亲临寂静苦行处。他看到尊者所欲享用之如象牙般莲藕后,就趁仆人回茅棚之机将莲藕藏匿起来。结果当尊者来到分藕之处时,不见莲藕只见满目凌乱荷叶。他当时想到自己所应得之份额恐已被别人拿去,于是就心无丝毫怨恨地又重返茅棚坐禅,且因害怕扰乱众人心、引人不悦而未给任何人讲明。其他人及弟妹均认为尊者已经享用过莲藕,便各自取回自己份额回到屋中食用,后又接着坐禅。

    如是度过一、二、三、四、五日后,帝释天一直将莲藕藏匿,而尊者则未生丝毫不悦。五日过后至下午时分,当众人又团聚闻法时,大家这才注意到尊者身体已日渐憔悴:他眼眶深陷、颧骨凸出、面色黯淡、声音低弱、神态疲倦。大家忙问他消瘦、疲累原因,尊者就将原委向大众讲明。

    众人不觉深感纳闷:我们苦行之时为何会出现此等非法行为?大家心生不悦,亦深感稀有,同时也因略感羞愧而将头低下。帝释天此时施以加持,大家更不明所以、迷迷糊糊。尊者大弟弟便首先澄清自己清白,又骂那盗莲藕者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享有财富圆满之家及美丽妻子,同时子孙绵延不绝。”(因这些修行者皆守持清净出家戒律、淡泊名利,故而才会将世间种种妙欲当作“咒骂”内容。)

    二弟则诅咒说:“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恒享美妙珍珠、项链,孩子、饰品等财物尽皆圆满。”

    三弟则说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耕种之后即收获众多粮食,财产丰饶,与儿子交谈时能心生欢喜,不顾及生命长短恒喜住于家中。”

    四弟又接上话茬:“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能享受国王亲手服侍,愿国王也似仆人对主人那样对他顶礼恭敬,他则尽享国王奢华生活。”

    五弟接着诅咒:“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变为国王大臣,受众人赞叹、享名闻利养,国王也对他恭敬。”

    六弟则说:“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学好吠陀后能为别人宣说,而众人对苦行者都以有所希望、企图心行供养。”

    朋友说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能享受从国王那里得到的四百座富饶城市,愿他不离贪欲而死。”

    仆人紧跟朋友说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在朋友中当上最大官职,永离国王惩罚,对女人伎乐生欢喜心。”

    小妹也不放过诅咒机会:“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能成为国王王妃,外相漂亮、财富圆满,能为一千王妃中最好王妃。”

    仆女则澄清自己道:“何人只看见莲藕而未看见正法,则他已远离一切善法。愿他受众人恭敬,并沉迷于其中过活,还愿他喜爱美食。”

    林中夜叉、大象、猴子平日也常听尊者讲法,知道发生此事后,它们也深觉羞愧难当。为洗清自己、证明自己清白,夜叉首先说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经常装修殿堂,整日修补污水沟,天天享受日光沐浴。”

    大象则开口说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被六百绳索捆绑,锋利铁钩也将其钩牢,然后再将其置于寂静、悦意森林中,并令其离此而趋入城中。”

    猴子最后说道:“尊者,无论谁以贪心拿你莲藕,都愿此人顶上装饰花鬘,被人用棍棒抽打后丢入毒蛇口中,又或者套上腋络放于别人家中。”

    尊者此刻则以温和、调柔之语气告诉他们道:“不管谁拿走莲藕,我对你们均无有任何怀疑,亦无有任何不满。若我实已对你等心生怀疑,则愿我恒享世间快乐,并老死于家中。”

    帝释天此时已了知尊者于寂静地排除琐事干扰之功德,他知道这些人乃真正厌恶在家贪享世间妙欲之过患,并谴责妙欲过失之尊者。听闻诸尊者言语、目睹众尊者行迹,帝释天对其生起强烈恭敬心,他深感诸人言行实为稀有。于是帝释天便现出灿然光芒之身相,并忏悔道:“请诸位容我暂且解释一番:你们于此寂静地生活并不算享受安乐,大家以不睡眠之精进,力图通过修行而获真正快乐。既为得安乐,为何还要舍弃妙欲?你们原本不也想希求无边安乐?”

    尊者回答说:“世间妙欲可谓过失无边,大智者岂能贪享世间安乐?我可为你简略叙述如下:以贪心引生,世间人常常受捆缚、砍杀,并感受痛苦、忧愁、恐怖;国王们为希求妙欲而毁坏自己今世善根,又败坏来生之法,且要堕入地狱;原先关系友善者因贪欲而成怨敌;贪欲又会令狡诈恶行增盛,且毁坏人名声,来世还要为之感受痛苦,这种种痛苦之根源全在于贪执世间妙欲。众生按上中下智慧与精进次第,理应断除对世间妙欲贪爱之心。凡欲利益自己之智者,怎会享用如嗔心大起之毒蛇般的妙欲?”

    帝释天闻言深觉尊者言之有理,于是连连赞叹。此时经由尊者加持,帝释天欢喜无比,同时也愿意承认自己所犯过失:“任何人之功德只有凭借观察才能无欺显现,我正为观察诸位修行功德才将莲藕隐藏。通过如此行事,我现已了知你们所行清净。听闻你这真实语,更深知你为众生怙主。”言毕,帝释天即将所匿莲藕供养尊者,尊者此刻所示现之广大行为与威严神态,任谁都难以比拟。

    尊者则委婉批评帝释天说:“你并非我们朋友、亲戚,我们又非歌舞作乐者,那你为何还要讥讽我等?我们非为你嘲讽之对境,而你却故意亲自前来轻毁我们,这到底为何?”

    帝释天急忙以恭敬心凭耳环、头饰颤动之光照亮自己面庞,他边于尊者脚下顶礼、边忏悔道:“我刚才已将观察之必要全部宣说,你与我上师、父亲一般,理应宽恕我轻慢之过。一般闭眼坐禅之人若观察之,亦有极大过失,故而再次恳请你宽恕我为辨别真伪而妄加观察之过。”帝释天说完即消失不见。

    当时之六兄弟次第为后来之舍利子、目犍连、大迦叶、岗波、玛嘎巴、阿难诸比丘;当时之小妹即为后来之莲花色比丘尼;当时之仆女即为后来之根拔达;当时之仆人即为后来之择巴施主;当时之夜叉即为后来之日渥得瓦;当时之大象即为后来之萨日罗嘎;当时之猴子即后来之章子布瓦(供养世尊蜜糖者);当时之帝释天即为后来之那索恰嘎。

    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他不但财富圆满,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过患之来源,故而他即如抛却杂草一般出家苦行。当其离家之时,钦佩他功德者皆愿跟随学法。此婆罗门不喜散乱之地,他专程前往南海歌屋地方,择一寂静地精进苦行、严持禁戒。尽管住于条件艰苦之清修森林中,但因其前世善根力,他却素喜布施,只要有客相访,他依然会用草木根果及净水相待,并以“善来”称谓欢迎诸人,令其皆生欢喜心。因其对苦行者行供养,人皆称之为阿嘎贝大师。

    帝释天为观察他修证境界,即来此寂静地将草木根果等物尽皆隐藏起来。阿嘎贝大师仙人原本就知足少欲,不贪口腹之欲,只喜坐禅入定,因此他根本不观察食物消失不见之原因,煮熟树叶并享用过后,他立即进入禅定状态。帝释天后来又把草叶树叶渐次隐匿,仙人则将剩余或陈旧枝叶捡来煮食。帝释天最终以婆罗门形象现身仙人面前,仙人欢喜接待,遂将辛苦所得叶子煮与他为食,自己依旧日夜坐禅、欢喜不辍。

    帝释天化现之婆罗门连续三日到仙人处,仙人始终以喜悦心态接待、供养、承侍,帝释天深感稀有,他想:此人苦行精神实在可嘉,如果他本人愿意,连三十三天天主之位仅凭思维忆念即可垂手而得。想到这,帝释天不由替自己处境担忧、恐怖起来。他现出天身来至仙人面前问道:“你苦行精进到底有何必要?你对苦行又有何想法?”

    仙人回答他:“我为解救感受生老病死之众生而苦行。”闻听仙人如是答话,帝释天不觉心开意解:他原来并不希求我所有之果位。高兴之余,他便对仙人允诺:“我欲赐你悉地,请尽管开口索要。”仙人急忙提要求道:“有善妙妻儿财产并不能令人满足,希望你能赐我断除贪欲之悉地。”帝释天正欲赐其悉地,闻言不禁深感满意且赞叹。而仙人则利用祈请悉地之方式趁机为帝释天说法道:“嗔恨心乃摧毁一切利乐因,请赐予我灭嗔恨心悉地。”帝释天又感满意且赞叹不已,正欲赐其悉地时,仙人又趁机传法说:“我不欲见凡夫愚者,亦不欲闻其言,或与其交往,因我不欲感受与此类众生交往之痛苦,我需你赐予此种悉地。”

    帝释天听罢顿感困惑,他问道:“此等凡夫愚者甚为可怜,你既具有大悲心,为何又不愿见到他们?”仙人解释说:“无论我如何行事都难以饶益此类众生,他们亲行非法又令别众亦为非作歹,此种作为让人怎能对其生起悲心?他们根本就非为堪受饶益之法器,故而我不欲与此类人众交往。”

    帝释天再次对他教言赞叹有加,于是就双手合掌如莲花花苞、正欲以恭敬心赐其悉地,仙人此刻又说道:“我愿会见智者,与他们交往,听闻或与之交谈,如此即能令我获得安乐,我欲获此种悉地。”帝释天又感疑惑,他不觉问道:“你喜欢智者,这又为何?”

    仙人回答说:“智者行为如理如法,不唯如此,他们还令众人亦行合理之道。这些智者从不说粗语;恒时得利益;既无狡诈心;身心又调柔、寂静,堪为饶益法器。”帝释天闻已又是一番赞叹,为报恩他又说道:“你还希求何种悉地?”仙人便继续提出请求:“我性喜布施故而需饮食充足,另外我尚欲所有乞讨者都具足清净戒律,能达成此种愿望之功德、悉地请赐予我。”

    帝释天感慨答言:“你今日所说教言皆非常珍贵,你所提要求我全部答应以作对你传法之报恩,我定会赐予你所求悉地。”仙人此刻却说出令人困惑之语:“你乃所有天人中最善妙之天尊,并欲赐我能带来利益之悉地,但希望你自此之后勿再前来!你为摧毁非天之大尊者,望能圆满我愿,赐我此种悉地。”

    帝释天闻言深觉羞愧,他因自己不被仙人邀请前来而发问道:“诸多苦行、念诵、坐禅之人都喜我前往他们那里,而我还答应赠与你悉地,你为何却说不欲再见我?”

    仙人诚恳解释说:“我绝非以不恭敬心或有意不善待你之方式不愿见你,只是你这善妙天人若经常前来,我心会因之而散乱。你本人虽心性清净、寂静,但我唯恐你常来会坏我禅定,因此我才不欲再见到你。”

    帝释天听后更对仙人敬佩不已,他在顶礼、绕转仙人后就隐身而去。

    第二日晨,帝释天将所做天人饮食送至仙人处,又将亲自迎请之数百缘觉带至仙人面前,并及供养神馐之天子也一并前来。众人在见到仙人后纷纷对他行各种供养。

    于森林中苦行者,能喜布施当然为一种善举。世尊因地时不贪执食物,亦不愿见天人,更何况其他非分之想。因此我等当知,真正欲成就禅定,必须远离一切散乱,非如此则不足以成就。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种姓高贵、财富圆满之国王太子。国王以前所生太子尽皆夭折,为防止此位太子也横遭非人伤害,国王就将其置于以珍宝装饰之铁室中,并依吠陀论典中各种护身及吉祥仪轨对其加以保护,众人也因此而称其为铁室。

    铁室诞生之时,当地人皆心生欢乐,他们身色都比以前更美好、悦意,智慧、大悲心等功德也渐渐具足,众人各个欢喜无比。因铁室福德力感召,举国上下财富增盛,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当时有一睡莲花节,当此节日到来之时,人们将马车以各种珍宝装饰,其上还竖立飞幡,并由骏马拉车迎送。而铁室太子则身着缤纷绸缎妙衣坐于马车之上,众多眷属杂然围绕,大家弹拨乐器一同奔赴庆典之地。当此之时,众人争相观瞻太子,以稀有心对其念诵赞叹、吉祥颂词,大众皆欢喜充满。

    铁室目睹欢乐场面后,以其宿世善缘引生,他开始宣说偈颂道:“呜呼!世间烦恼众,不稳无喜乐,于此睡莲节,反觉乐稳固。此等凡夫众,无惧真稀有,死主遮生路,无虑享欢乐。老病死怨敌,时时横眼前,定赴来世道,智者谁欢喜。乌云起闪电,大海狂啸起,倾盆大雨降,暂聚必消散。”铁室即以此方式分析器世间、有情世界之无常规律,因此他对眼前种种狂欢场面无丝毫兴趣。

    返回王宫后,铁室即在父王前请求能得开许前往森林中苦行。国王对心爱太子此举非常不满,他满脸不悦问道:“我唯一之太子,你为何欲将我舍弃?是否我做下令你不满意之事?若如此,你讲明后我尽量不再如此行事。”太子则回答说:“你对我非常尽心尽意,无有任何不足之处,别人也未对我加以伤害,只是我自己因惧怕死亡才会有这种念头。死亡人人无法直面,因此我才作出出家抉择。”太子随即又将死亡过患详细说与父王。

    国王愈发不解:“你自己都云死亡恐怖无法避免,那你前往森林又有何用?难道死亡会因你躲在林中就不再近身相催吗?仙人是否能于林中修得长生不死之法?既然呆在林中亦难免一死,你舍俗出家、欲于森林中苦行即为无用。”

    太子解释说:“呆在寂静地或家中行持正法或者非法都会死亡,这点可谓无有差别。但有一点却大为不同:于寂静森林中有行持佛法之机会,如此行持之人临终之时无有痛苦,死后也能转生安乐净土;而在家中则会遭遇违缘,很难修持正法。既如此,广行非法之人,死到临头之日必有大痛苦,死后亦难免堕落地狱。”

    太子随即又将有关情况广述一番,国王最后终于答应他出家请求。

    铁室将众人羡慕之国王境界、状况如丢弃杂草一般舍弃后,终至森林中一寂静地苦行修法。他不断修习四禅定与四无量心,并让世人也修持此等法门。铁室死后即转生梵天天界。

    由此可见,禅定境界以不贪世间妙欲之道而得成就,所以我们应不贪执世法,一人独自前往寂静地苦修方为至关重要之事。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受国王恭敬之婆罗门,财富广大,赢得世人如对天人一般之欢喜心并常常为其举行天人般盛大仪式。他广闻博学,名贯四方,且因前世宿缘而不喜在家生活,一直欲往寂静地出家求道。他最终终于剃除须发、喜着袈裟、正式出家,而妻子也一同出家并准备跟他同行。

    婆罗门此时则对妻子说道:“你于森林中岂能苦行修法,另外地方有女众出家者,你最好与她们为伍。”婆罗门将此话连说三遍,但妻子因对他有信心故而一直跟他同行。两人来至寂静地后发现一悦意森林,安住下来后便开始坐禅。

    一日下午,当尊者(指出家之婆罗门)正修禅定之时,却见那拥有美妙色身之女人正于不远处也在按教言坐禅。而当地国王恰好于春日前往林中赏玩,见到尊者后便来至其前与他欢喜交谈。当国王坐在离尊者不远处见到那艳丽女人后,贪心顿时滋长起来。国王心想:这女人想必是仙人妻子,应将她抢夺过来。不过尊者是否具有苦行功夫,我还需观察一番。若他真有功德,我怎敢对他妄加轻毁;如其贪执众生,那即说明他缺乏苦行功夫。他若对众生不贪执,对此女人当然就能舍弃、置之不理。左思右想过后,国王就对尊者说:“嗟!出家尊者,于此世上多有狡诈、野蛮之徒。在这寂静森林中,如有人强行夺取你妻子,你会如何处置?你若生嗔恨心则与佛法相违背,故而你应将她舍弃。我不明白,你为何不将她置于家中?”

    婆罗门尊者回答道:“你所言不差。若真出现此种情况,我自有应对措施,请听我道来:若骄慢之人不经观察即轻易加害我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