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峰集卷之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每一司。各置中左右前后五领。属中军。

    左右卫改龙骧巡卫司神虎卫改龙骑巡卫司兴威卫改龙武巡卫司

    每一司。亦各置五领属左军。

    备巡卫改虎贲巡卫司千牛卫改虎翼巡卫司监门卫改虎勇巡卫司

    每一司。亦各置五领属右军。右侍卫巡卫等十司。每一司印信一颗铸给。都尉使掌之。

    上将军改都尉使

    大将军改都尉签事都护诸卫将军改中军司马

    左军司马右军司马

    将军改司马中郎将改司直郎将改副司直别将改司正散员改副司正尉改队长正改队副都府外

    改中军司直一副司直一司正二

    副司正三队长二十队副二十

    左军司直一副司直一司正二

    副司正三队长二十队副二十

    右军司直一副司直一司正二

    副司正三队长二十队副二十

    每一司都尉使一都尉签事二每一领司马一司直三副司直五

    司正五副司正七

    队长二十队副四十

    自古为国者。文以致治。武以戡乱。两职如人两臂。不可偏废。故本朝既有百司庶府。又有诸卫各领。所以备文武之职也。然府兵之制。大抵承前朝之旧。前朝盛时。府兵颇得唐制之意。有足观者。及其久也。其制大坏。遂至失国。殿下受命。赫然有为。宜革旧弊。以重国势。以致维新之治。然人见闻习熟。积弊难革。故王者受命。必变服色。易徽号。所以一视听。革旧而鼎新也。是以。宋太宗以美名改易禁军旧号。作新士气。今我殿下。已将东班官名职号。一皆更定。循名责实。百官趋事赴功。独于府卫称号仍旧。弊亦如前。臣职掌三军。不可不虑。今将十卫分为侍卫,巡卫诸司。盖法汉朝南北军之遗制也。汉南军掌宫门侍卫。北军掌京城巡检。此内外相制。长治久安。祸难不生。已然明验。今将义兴,忠佐,雄武,神武为侍卫司。属中军。以寅申巳亥。都尉使都尉签事各率其领。司马以下。阙内轮番侍卫。以效汉南军之制。龙骧,龙骑,龙武及虎贲,虎翼,虎勇为巡卫司。属左右军。都尉使都尉签事使其领司马以下。于四大门把截更巡。轮番上直巡绰。以效汉北军之制。其当番各司都尉使以下义兴三军府以时知委。毋致违误。凡入直者。不许无故出入。违者罪之。

    监司

    周使大夫监方伯之国。国三人。汉初遣丞相掾。分刺诸州。黜陟贤否。理断冤罪。故州郡之血脉。得通于相府。○武帝置部刺史。秩六百石。以六条诏察州郡。一。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二。二千石不奉诏书。三。二千石不恤疑狱。四。二千石选署不平。五。二千石子弟怙恃豪势。六。二千石速公损下。帝以为相权专置刺史。使郡县之血脉不通于相府。是其失也。然刺史秩卑。故激昂自奋。权重故得行其志。亦一代之美意。○宣帝以黄霸为杨州刺史。治有功赐车盖。以彰有德。朱博迁冀州刺史。行部决遣如神。○成帝以刺史秩六百石临二千石。轻重不伦。乃更为州牧秩真二千石。禄秩大优。人无奋职。○光武以旧制州牧奏二千石事。先下三公。遣掾史按验。然后黜退。乃权归宰相。自遣刺史。乘传周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自是宰相不知州郡之得失。而刺史之任始重。卒成州牧方镇之势。至灵,献。天下方乱。豪杰皆欲据州郡。而州牧之任益重。州郡知有牧镇。而不知有朝廷。袁绍,曹操首乱而争雄。苏峻,桓温效尤而跋扈。自晋至陈。祸乱相仍。盖光武为之俑也。虽张纲埋轮。劾权臣之跋扈。范滂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其如大势之已去何如。隋置司隶台。大夫一人。巡察畿内。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庶几惩州牧之弊矣。奈其君之荒淫何。其法虽善。无补于乱亡也。唐分天下为十道。置巡察使二十人。以坚明清劲者为之。然不监前辙。以河北,陇右之极边。为天下之重镇。抚之以都督。岂所谓五大不在边者乎。自是镇帅皆兼观察之任。位品崇重。窃柄擅权而无有纠其非者。人多废职自咨。卒成乱阶。宋置转运使。或增置提刑提举。汉部刺史之遗意也。以台省寺监为之。虽宰臣从官为帅。亦许纠劾。名藩具状。书姓名于监司之前。故人人奋职。如马亮奏事称旨。特赐金紫。河北漕臣有劳。荣赐锦袍。杜衍覆正死罪。职迁员郎。成正忠索治冤狱。特命迁官。此虽监司之贤。皆有以能举其职。亦在上者激昂劝励之有权耳。当时之议者曰。官吏为患。不可不察。体量部吏。颇伤烦碎。二者若相反矣。如之何则可。图政举之名而为烦苛之政者。非也。借宽厚之说而为容芘之私者。尤非也。用舍升黜。公而不私则无二者之失。有二者之得矣。前朝之监司。或称按察。或称按廉。皆以侍从郎官为之。其秩卑权重。能自激昂而有为。亦汉部刺史,宋转运使之遗意也。及其末也。法久弊生。因时损益。改按廉为都观察使。本朝因之。然必命庙堂。择两府之公清廉谨者遣之。有汉唐之利。无汉唐之弊。

    监司当择其人

    使临益部。上动星躔。车驻徐州。旋至雨泽。监司之任。所关如此。岂可轻畀其人哉。必精神刚正。不畏强御者。可以任其职。风采奋发。事业雄伟者。可以振其权。必廉直中正者。可以举。苛细矫激者。不可用。故其选有公正聪明之科。刚方恺悌之目。固不容非才得侧于其间也。

    监司当尽其职

    皇华遣使。专务咨访。绣衣使者。风动列城。是岂蒙

    蔽苟安之地哉。则养安以自重。积日以计资。以因循为识时。以缄默为得计。以容奸为宽大。以举职为烦苛。以兴利除害为生事。以激浊扬清为抗讦。皆不能尽其职者也。呜呼。立人之朝。受人之命。其可不以尽职为念乎。故曰监司当尽其职。

    监司当行举劾

    监司之于郡县。有所畏而不敢举劾者。某郡之守尝为侍从也。则幸其复为侍从而有所求。尝为台谏也。则恐其复为台谏而有所劾。其豪族猾吏有所犯。则以为在朝者有姻有旧。皆不问也。故穷民为守令豪吏所侵暴。不忍忿忿之心。一朝诉之于监司。而监司不之问。甚者封其辞以送之。凭守令之威豪吏之势。视穷民如仇雠。穷民被害。反过于前日。后虽有冤。其谁告之。呜呼。为监司者。其可不以举劾为职乎。

    监司不可过为宽厚

    今为一路之州县不知其几。为州县之官吏不知其几。州则守也倅也。县则令也丞也。天下之人。不能皆无能皆不肖。某人何人也。仁可以治民也。才可以办事也。廉可以(旧本脱以字)率俗也。吾举之。吾君用之。夫乌乎而不劝。某人何人也。贪污也阘茸也。裒敛以奉上位。奸巧以媚要势也。吾按之。吾君殛之。夫乌乎而不警。一言而人以劝。一言而人以警。夫是以。无负于风采之寄。今且不然。所举之人。某为亲属也。某为权势也。一岁之出按者凡几。州县之所历者凡几。以漫不可校之簿书与夫不切之讼牒。纷乎其前。彼其心虽知其吏之不法。当按则曰某人某之子弟也。某人某之亲故也。某人某之尝所属托也。吾何忍按焉。人且从而称之曰。是宽厚长者之为监司者也。夫宽厚长者。固士大夫之美名。而风采之任则亦何用乎此。

    监司当亲巡远地

    斯民居穷乡僻郡之中。疆域旷邈。按察稀临。宫阙万里。赴诉莫及。此守令之贪污者恣行其欲。民生之汨没者不得其诉。贿赂公行而民生竭。冤抑莫伸而民情郁。日夜望望焉冀监司之一临。察其冤而伸之。为监司者。其可以其地之荒远而莫之至耶。

    考课法

    善德义清谨公平恪勤

    最狱讼无冤催科不扰税赋无欠

    簿书齐整差役均平(为治事之最)

    农桑垦殖野广土辟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

    屏除奸盗赈恤穷困(为抚养之最)

    政绩尤异者为上。

    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

    临事弛慢。所莅无状者为下。

    本朝壬申即位之教考课法

    善公廉勤谨

    最田野辟户口增赋役均学校兴

    词讼简

    恶贪暴怠劣

    殿田野荒户口损赋役烦学校废

    词讼滞

    取古人善最之法以合古宜今者。作考课之法。定其分数。使刺举者有所依据。

    善公(五分)明(五分)廉(四分)勤(四分公明则能廉勤。故廉勤之分。减公明一等。)

    最田野辟(三分五釐)户口增(三分五釐)学校兴

    (三分五釐)礼俗成(三分五釐)狱讼平(二分)盗贼息(二分)差役均(一分)赋敛节(一分)

    衣食足而知礼义。则自不犯法而趋事矣。故其分数以次而降。凡守令善最。考其实绩。备书曰某守令善某事某事。最某事某事。考其分数多少。定其上中下陟之。善最俱无者黜之。且善。德也。最。才也。善之分数多而最之分数少。所以先其德而后其才也。

    州牧

    周八命曰牧秦置监察御史汉兴省之。至惠帝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二岁更之。○文帝以御史不奉法。乃遣丞相史出刺。○武帝乃置部刺史。自是以来。至于唐宋。或沿或革。然皆任监司督察之职。前朝置三留守八牧四都护府。后或有增置者。然各治其州之民。乃别遣按察使按廉使。纠察官吏。听断词讼。又改为都观察使。是为监司。而州牧之任与郡县同矣。本朝皆因之

    郡太守

    秦灭诸侯。以其地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汉景帝更名郡守为太守。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宣帝以谓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每拜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以质其言。常称曰与我共治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而称中兴焉。后汉亦重其任。或以尚书令仆射出为郡守。或自郡守入为三公。晋宋以来。或称守相。或称内史。或称太守。沿革不同。皆为治民之官。唐武德初。改郡太守为州剌史。后改州剌史为郡太守。自是。州郡史守。更相为名。其实一也。大宋之初治天下也。重亲民之任。疏督守之名于屏。俯仰观焉。其人善恶。必书其下。是以州郡率治。前朝置知州事知郡事。即古郡太守也。本朝因之

    县令

    周官有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而赏罚之。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汉制。凡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侯国为相。因秦制也。

    晋宋以来。皆称县令。唐有赤畿望紧上中下六等之差。(按京都所治为赤县。旁邑为畿县。其馀以户口多少地美恶为差。如户多为望。其次为紧为上中下为下六等。)前朝有县令监务。即古县令也。本朝因之本朝凡州府郡县官称。初因前朝之旧。后议者献议曰。府州郡县。星罗棋布。以大统小。以小属大。首重尾轻。乃能治也。前朝置三留守八牧四都护。庶几得其制矣。后增置大都护。升诸牧之上。又有加新牧者。州郡之号。日就超升。入国初。升全州为完山府。晋州为大都护府。又改开京为开城留后司。于是为巨邑者五。品秩崇重。有尾大难掉之弊。岂所谓五大不在边者乎。是又不可不虑也。请命有司。将开城,平壤,永兴,完山,鸡林量宜因革。置三京留后司。馀皆降为大都护。又以诸牧之最久且大者升为大都护称知府。新牧及小都护称知州。凡知官称知郡。县令监务称知县。如是则府州郡县。截然有序。互相联属。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王化之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也。

    郡守民之本也

    孙氏曰。夫民者。国之本也。郡守县令。民之本也。古者方制四海。而天子列爵颁禄。非为臣下。皆以为民也。故圣人一动作一施设一命令一法制。必本于民。故择其人以牧养之。重其任以付责之。假其权以安固之。厚其禄以宠利之。上之责吏。一本于民。吏之报上。一本于民。则民重矣。民重则郡守县令重。郡守县令重则天下国家重矣。故轻郡守县令。是轻民也。民轻则天下国家轻矣。可不慎欤。昔汉之制郡县。可谓知所重矣。郡守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又出谏大夫补郡吏。有治效者。玺书勉励。赐金增秩而不辄迁也。公卿缺则选其尤异者而用之。故汉之良吏。于是为盛。诚知所重矣。魏晋以下。风俗垢弊。谓居朝廷者为要职。治郡县者为左迁。故吏多贪残而俗日坏败者。失所重也。唐之失。亦重内职而轻外官也。故内职常在于数迁。外官常在于滞选也。然而三百年间守宰之植风迹者。犹班班可言也。国家之初。罢削方镇。重郡县之职。而生民颇得休息。太祖选任郡守。辄召见慰劳而遣。太宗亲择循吏。分理郡县。又常手札细书御前印纸三十馀通。以赐所遣郡吏。先帝励精政理。一命(一本作分)以上。皆廷见之。悉受训辞。敕戒丁宁。使知自重。此祖宗重外轻内。忧民择吏之至恩也。○吕氏曰。祖宗时。不唯自选知州。至于铨选之微。三班之贱。其差遣注拟。责之近臣。亦皆引对便朝。临轩阅其当否。或以权要之亲而特加抑退。或以癃老之甚而处以散官。况以千里专城之寄耶。神宗皇帝一日召文彦博等。对于资政殿。谓选任知州未得善法曰。祖宗百战得天下。今以一州生灵。付庸人。常痛心疾首。卿等以为如何而可。由是观之。累圣皆以牧守为重。岂特太宗朝如此哉。然太宗置审官院。俾近臣主之。或以前执政辅臣而为之主判。注拟之际。精选人才而后引对。人主临轩。顾问审其可否。真宗遵用先朝之制。至天圣初。章献垂帘。仁祖幼冲。弛于旧制。逮五六年。复引对诸司。公事虽临轩躬览。而有司以名次格法。用例引条而法拟矣。不唯有司不能如前朝精选人才。而临轩顾问。亦不可以可否而黜陟。故富弼等谓宰相亦不自选知州。而委之审官。审官又不选而依次拨人。天下州郡。多不治。神宗察见州牧之弊。询于辅臣。佥议欲立选法。既任以法。付之有司。不能亲择。愈失求才之旨也。今郡守虽多堂除。而朝廷不自任黜陟之责。其间庸谬不才。已系知州资序。或虽非资序。而曾任监司台省以上。例须与郡。不免依违而与之。由大臣不能引用祖宗典故引对黜陟故也。方今江淮诸州。其与敌对垒。闽广虽远。亦间有盗贼不虞。以至应办军需。正藉强干之人协济共治。岂容滥取豢养不才。臣愿朝廷选除牧守。宜法祖宗之制。

    令长与民最亲

    李氏曰。州县之间。与民最亲者。令长为最先。而职任之最烦且难者。亦莫踰于令长。历汉唐以来。皆欲重其选而难其人。当时群臣如韦嗣立,张九龄辈论说甚详。咸可覆视也。为之长史者。亦岂易为力哉。征赋之浩穰。期会之峻急。狱讼之纠纷。簿书之杂遝。尽自力以从事。而后其事粗举。利害至切。劳逸不均。督责负荷。不为不重。诚与他官殊绝。而朝廷格律所以待之者。初无殊恩异数以宠秩之。是故。吏之有才略可以拨烦治剧。率多希恩庙堂。或庇身幕府。或寄迹学校。偷养优閒以自便安。禄秩位次。悉从优厚。其推法之所当得者。非为贫苟禄。即嗜利侥倖者也。

    最近于民

    吕氏曰。出宰百里。最近于民。祖宗勤恤民隐。故详择宰令。必须引对。亲视才否而授之。虽一命初仕。亦临轩顾问。况于百里之重乎。

    善政所感

    政之善恶。有感于物者。亦有感于人者。蝗避中牟。凤集颖川。九江得人而去猛虎。潮阳得人而去鳄鱼。善政感物者也。米以王涣而通。粟以李岘而贱。有李勉则夷舶来。有薛公则鱼盐至。善政感人者也。

    二千石善政

    吾闻风行于上而水波。此天下之至文。仁形于心而民服。此天下之善化。岂可以多为令而病民慢。自设于险而病民诈耶。九转丹砂。点铁成金。两汉循吏。铸顽成仁。我简易则民肃。我平易则民亲。卖

    私斗之刀剑以为牛。羞淫祀之樽俎以养亲。虽承平百年。雨露渗漉。非二千石所以牧人者乎。

    善政即为汉之循吏

    夫猛而不害善良。宽而不长奸宄。虽两汉循吏。不过如此。萍乡邑里之间。鸱枭且为凤凰。稂莠皆化为嘉谷矣。

    守令不任事

    夫食人之食者。任人之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朝廷以十万户付之一守。以百里之地委之一令。元元之休戚系焉。一时之丰耗系焉。不知惧此而夤缘为奸。亦弗思之甚。且张官置吏。本以为民。今也为民父母。而反有以蠹民。民何所望耶。然士方未仕之时。冀得寸禄以有为。迨夫岁月之积。家温食饱则平日志愿。一皆汨没。吁可叹哉。

    吏为民之乳牧

    岁当旱歉。群情嗷嗷。绥静抚摩。尚虞多事。倘贪吏复从而戚削之。是子方啼饥而乳之。嚚者复夺其食。牛方奔喘而牧之。悍者复疾其鞭。则转就羸残而激成搏触。其势所必至焉耳。人君保民。均于保子。爱民甚于爱牛。而为之乳与牧者。实寄诸吏。

    良吏贪吏

    良吏出为德星。则虽齐岁方艰。而民怀父母之恋。贪政肆为硕鼠。则虽魏麦可食。而民兴逝去之思。

    赃吏

    赃吏者。人心之巨蠹也。芟其根而毋使之蔓。伐其枝而毋使之萌。布满郡县者。皆羔羊素丝之节。牧养生民者。无苛政猛虎之嫌。

    官吏之弊

    以风霜之评议者未必畏。朝夕之诛求者每自若。贪婪狼狈。疾险鸷猛。○肆贪暴之毒。长告讦之风。以词讼为兴利之门。以狱犴为论财之府。○快意于常刑之外。横取于经赋之馀。以慈祥恺悌为姑息。以刻剥惨毒为整办。议论习尚。日趋于薄。似非清明圣时为宜有。

    识

    道传尝以暇日。考究前代典籍。取其有关于治体者。自宰相至守令。其名位之沿革。职任之得失。人物之贤否。无不备载。始自唐虞。文籍之所起也。迄于本朝。耳目之所逮也。盖君。原首也。宰相为君可否。君之腹心也。台谏监司为君纠察。君之耳目也。府卫之捍卫。守令之承流宣化。

    非君之爪牙与手足乎。人而废其一体则非人也。国而废其一官则非国也。古先哲王。广求贤能之士。布列中外。亦欲修厥官而保其国也。诗曰。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此之谓也。为宰相者。有识然后能辨事物之当否而无所惑。有量然后能容事物之烦浩而无所遗。有德然后能得上下之心服而无所失。至若台谏监司。当重风采而尚气节。风采重则人敬。气节尚则人畏。人知敬畏则权奸之心沮。而挠法乱政之萌绝矣。得智勇忠义之士。以充宿卫。禁卫尊严。有以折奸雄之心。杜觊觎之望。得循良公正之士以为守令。民庶苏息。有以遂相生之乐。无流离愁叹之声矣。然人才有昏明强弱之不同。世道有醇漓污隆之或异。故愚不肖者得厕于其间。而贤智者亦不得而展布。职有所不修而旷官之叹兴矣。且宰相非其人。当亟求贤者以置其位。台谏失其职。亦当求能者以责其职。岂可以一人之故而轻辅相之权。废风纪之任哉。若府卫若监司守令。莫不皆然。比之于人。心之官则思。耳司闻目司视。心未得其思则当治其心。

    使之益以清明。必得其思而后已。耳有所未闻。目有所未见。亦当治其耳目。使之益以聪明。必得其闻见之实而后已。又岂可以未思之故而废心之官。未闻未见之故而废耳目之聪明哉。此又不可不知也。故并论之。

    序

    序[郑总]

    经济文鉴。判三司事奉化伯郑公之所著也。公自幼好学穷经。怀材抱道。慨然有经济之志。及我殿下受命作兴。公决疑定策。蔚为元勋。以文武之略。兼将相之任。凡于国家之政。动引古法。参酌时宜。利兴害除。民蒙其泽。其经济也大矣。尚论古之人。博采历代以来职任得失。人物贤。否笔之于书。其引用先儒之说。间有附以己见者。不复识别。简而不略。详而不繁。可法可戒。将俾世之居官者。皆知其任之不易而莫不勉勉循循。思所以称其职。其有补于世也亦大矣。予观是书。其首之以相业者。宰相之任。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关系至重。非他官比也。古之能称其职者几何人哉。三代以上。称夔皋稷契伊傅周召。三代以下。称汉之萧曹丙魏。唐之房杜姚宋。宋之韩富王范司马诸公而已。吁。相业不亦难乎。是故。人君当以择相为先。而为相者亦当思称其职可也。次之以台谏者。台官纠禁风俗之恶。谏官论奏人主之失。实国家之所重。而居是职者。岂可以唯唯悠悠而瘝厥官也哉。且又府卫之兵。在于练养。无事则宿卫于内。以备患于非常。有事则折冲于外。以靖难于危急。不可以不之重也。监司之任。在乎澄清。惩豪猾而治冤抑。恤民隐而举贤才。不可以不之谨也。州牧郡守县令。人主之所与共治者也。其人贤则民受其福。苟不贤则民受其祸。其不择人而除授可乎。此又所以相继而居其次也。然则为府兵为监司为州牧守令者。可不思所以称其职也哉。为国之要。不越乎是数者。苟能各称其职。则虽天下。不难为也。况一国乎。于此见公之学有渊源。而公之才为适用也。客有语予者曰。大抵古人之著书者。有志而不得见诸行事者之所为也。公遭遇圣明。位为宰辅。时不可谓不遇。而道不可谓不行也。何著书为。予曰。公之心。必欲尧舜君民而后已。其行道也一毫不尽。则其中固有歉然者矣。此公之所以著书之意也欤。

    苍龙乙亥后九月下浣。纯忠佐命开国功臣。资宪大夫。艺文春秋馆大学士。同判都评议使司事。世子右宾客西原君郑总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