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峰集卷之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奉化郑道传著)

    经济文鉴(下)

    台官

    周官。御史掌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秦以御史监郡。故有监察之名。汉初。以御史纠不如仪者。○御史大夫。佐丞相兼统万机。○中丞在殿中。掌图籍秘书。○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所居之署谓之(谓之。旧本作之谓。)御史台。亦谓兰台寺。后汉中丞出外。专任弹劾。始不居中主章奏之事。然专席而坐。其职重矣。执法殿陛。权幸知畏。权专任重。宋中丞一人。每月二十五日。绕行宫垣。白壁与尚书令分道。虽丞郎下朝相值。亦得断之。馀内外众官皆受停驻。后魏为御史中尉。督司百僚。其出入千步清道。王公百辟咸使分路。其馀百僚。下马弛车止路傍。自东魏徙邺。无复此制。北齐复兴旧制。凡京畿之步骑领军之官属之。

    齐梁以来。谓之南台。后周谓之司宪唐亦曰御史台。旧制不过纠督之任。自贞观末。李乾祐为中丞。乃奏台中置狱。得主刑狱。永徽中。崔元茂为大夫。始受事任诉讼。此弹劾之外而得治狱讼。自唐始也。○唐初。御史权重。殿中侍御史。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知左右巡分。京畿诸州诸卫兵皆隶(按旧本皆隶作禁隶今考本文正之)焉。置监察御史十员。里行五员。掌内外纠察。并监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罪人当笞于朝者亦监之。分为左右巡。纠察违失。以承天,朱雀街为界。○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苏味道赃污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尝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众不敢对。至忠进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承嘉默然惮其刚正。○故事。御史不受讼。有诉可闻者。略其姓名。托以风闻。其后宰相以御史权重。建议弹奏先白中丞大夫。复通状中书门下。然后得奏。自是御史之任轻矣。

    宋沿唐制。设御史台。初无正员。止为兼官。后置正员。亦不除大夫。止以中丞为长。○自太宗始置言事御史。而朝廷阙失。御史得言之。此弹劾之外而复兼谏诤。自宋始也。○太宗时。张巽为监察御史。正名举职。其后为台官者。振职不挠。风采肃然。得非祖宗夙正纪纲之司。涵养直臣之气而然乎。熙宁中。王安石乃以李定为察官。凡六察所言。行于有司而不行于二府崇观。大臣欲其便已。南台史不言事。而惟六察言事。此乃王安石,蔡京之私意。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而终于稔夷狄之祸。宋朝最重言官。虑下情之壅蔽。则许以风闻言事。虑职事之或惰。则给御宝历以录弹奏。欲其员之无缺也。则诏以六员为定制。欲其职之专掌也。则诏以不兼职务。凡所以假借台臣而宠厉之若此其至。其与谏官为天子耳目之臣等。则是朝廷纪纲之地。皆得以论时政纠官邪也。元御史台。纠察朝仪。弹劾官邪。勘鞠官府公事。高丽国初。亦置御史台。皆沿唐宋之制。事原以来。改为监察司。恭悯王又改为司宪府。大夫为大司宪。本朝初因之。升大司宪秩二品。参预两府。其重风纪之任至矣。

    先威望后博击

    台官。当以威望为先。弹劾为次。何则。有威望者。虽终日不言而人自詟服。无威望者。虽日露百章而人益不畏。盖刚毅之志。骨鲠之操。素不熟于人心。徒挟博击之权。欲以震肃群臣。清正中外。则恐纪纲未振而怨谤先兴也。

    御史府当尊

    御史府尊则天子尊。御史府为朝廷纪纲之职。故大臣由公相已下。皆屏气切息。就我而资正。乌府为天子之耳目。宸居之堂陛。未有耳目聪明堂陛峻正而天子不尊也。

    御史之荣为重

    御史过于宰相。仕宦有三荣。秉钓当轴。宅揆代工。坐庙堂以进退百官。为宰相之荣。瀛洲妙选。金銮召对。代天子丝纶之命。为翰苑之荣。乌府深严。豸冠威肃。得以振纪纲而警风采。为御史之荣。就是三者而轻重之。则御史之荣为尤甚。何者。言关乘舆。天子改容。事属廊庙。宰相得罪。则权之所在。不特进退百官而已也。虽宰相之重。其何以及此。赤棒所指。不问尊卑。白简前立。奸回气慑。则天子耳目之所及者为甚广。不止丝纶之代而已。虽翰苑之贵。其何以及此。

    言事当勇

    萧果卿初除御史。虞丞相意也。人或贺之。萧喟然曰。彼见吾愦愦然不能言。而以是处我也。其轻我甚矣。不数日。首论其党。遂并攻之。论者服其勇云。

    御史责人。亦当自责。

    责人非难。责己为难。御史。责人者也。将相大臣非其人。百官有司失其职。天下之有败法乱纪。服谗蒐慝者。御史皆得以责之。然则御史独无责乎哉。居其位。有所不知。知之有所不言。言之有所不行。不行而有所不争。君子病焉。小人幸也。此御史之责也。御史虽不自责。天下得以责之。惟其不难于责己。则施于责人。能称其任矣。

    御史

    君有佚豫失德。悖乱亡道。荒政咈谏。废忠慢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相有依违顺旨。蔽上罔下。贪宠忘谏。专福作威。御史府得以纠绳之。将有凶悍不顺。恃武肆害。玩兵弃战。暴利毒民。御史府得以弹劾之。君至尊也。相与将至贵也。且得谏责纠劾之。馀可知也。

    一台之重

    夫骨鲠介特。謇谔自立。谠言直气。不畏强豪者之为御史。故一台之望。足以仪四方也。一台之威。足以绳百僚也。一台之属。足以振万事也。一台之贵。足以重朝廷也。故国家有大蠹。可得以去也。郡国有大奸。可得以按也。天下之大利害。生民之大休戚。百官之废置。群吏之黜陟。皆得督视而劾闻焉。

    谏官

    古者。谏无常员。人无不言。故禹百揆也而戒舜曰。无若丹朱傲。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益虞官也而戒舜曰。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皋陶士官也而戒舜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程子曰。夫圣莫圣于舜。而禹之戒舜。至曰无若丹朱好慢游作傲虐。且舜之不为慢游傲虐。虽愚者亦当知之。岂以禹而不知乎。盖处崇高之位。所以警戒者当如是也。

    三代之时。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上自百官。下至百工。无不谏者。其有不谏。则有常刑焉。

    秦人恶天下之议己。有诽谤妖言之禁。赵高壅蔽而

    莫有言者。以至于亡。

    汉高祖好谋能听。从谏如流。郦生之谏。辍洗而听之。子房之谏。吐哺而纳之。蹑足之谏。随即听纳。排闼之谏。笑以优容。○文帝止辇受言。而郎官得以谏进。○袁盎却坐。而宫闱亦不忌于纳谏。○武帝闻汲黯戆直之言。而不以为怒。闻吾丘寿王上林之谏。而不以为过。徐乐严安以布衣谏伐匈奴。而不次除擢。东方朔以诙谐讽谏左右。而未尝见斥。然狄山以谏用兵而见弃。颜异以腹诽而见诛。其听谏。果如何耶。

    汉惩秦壅蔽之患。置谏大夫。专掌议论。以作天下慷慨敢言之气。然言路之通。固自此始。而言路之狭。亦自此始也。夫职在谏诤。然后得论天下之事。而职非当谏者。其不为越职可乎。君子惜其职之有所拘也。

    唐太宗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入閤。而又导人使谏。每群臣奏事则假以辞色。张玄素谏营缮则叹赏而加赐。李大亮谏求鹰则赐诏而褒美。魏徵,王圭,温彦博之谏。无不从之。然而皇甫德参之谏。

    未免于谴怒。褚遂良谏伐高丽。竟弃而不纳。太宗之从谏。亦未至也。○德宗诏许百司长官巡对。若好谏者。然姜公辅一言忤旨。则反疑其卖己。陆贽之忠诚论谏数十百篇。而辄弃之于患难已平之后。又罢正衙奏事。庶官巡对。而谏路自是塞矣。宋朝谏官。以左右分隶两省。正欲于造命之地。弥缝其阙。元置谏议大夫及司谏,补阙,拾遗。以左右分员。高丽因宋制。后改谏议大夫为司议。补阙为献纳。拾遗为正言。皆分左右。属门下府。本朝仍之。复为补阙拾遗。

    古者谏无定员。言路益广。

    古者。谏官无定员。而言路益广。后世谏官有常职。而言路弥塞。

    古者。工诵箴谏。则百工得以谏也。瞽诵诗谏。则矇瞽得以谏也。公卿比谏。则凡在朝者得以谏也。士传言谏。则庶士得以谏也。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则庶人商贾亦得以谏也。上而公卿大夫。下而至于士庶商贾百工之贱。莫不得以谏。是举天下皆谏诤者也。固不待处谏官之职

    然后为谏也。岂非古者谏官无定员。而言路益广欤。后世不然。立谏官之职。将以求谏。而不知谏诤之路反由此而塞也。夫谏大夫。所谓谏官也。拾遗,。所谓谏官也。为谏官者。可得以谏。不为谏官者。不可得以谏矣。谏官既以谏诤为职。则不居此职者。皆不得以谏也。有所谏。则曰侵官。曰犯分。语及天子者。则曰指斥乘舆。言关廊庙者。则曰诽谤朝政。所以然者。盖由谏官之有定职故也。谏官与宰相等九卿百执事。各有其职。吏部之官不得治兵部。鸿胪之卿不得治光禄。以其有守也。若天下之得失。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天子曰是。谏官曰不是。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行。立乎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宰相专行其道。谏官专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九卿百执事。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

    出谏臣非美事

    忠士大夫。以言见逐。非国家美事。亦使幽隐之贤难自进耳。

    谏身过不若谏心过

    谏君过。臣子之下策也。夫自古圣主明王。曷尝不倚谏臣以拂其过。今乃以谏过。为臣子之下策。无乃钳忠臣之口。结义士之舌。使上之人饰非而拒谏欤。曰非也。过固人主之不免。谏亦人臣之当为。然遏水于滔天之后。孰若遏之于涓涓之始。扑火于燎原之时。孰若扑之于荧荧之初。后之谏臣。能谏人主之身过。而不能谏人主之心过。夫身过之过。自心过之过。自其微而砭之则易。及其白而药之则难。皋,夔之吁咈。伊,傅之警戒。未尝俟其君之过昭灼于外而后言也。芽蘖之萌。固以剿而绝之矣。而人有德义以浇其内。礼法以绳其外。是以。无污轮之劳。无牵裾之诤。无折槛之呼。而人主之过。已潜消于冥冥之中矣。后世之君。固有志于唐虞三代之君。然知正君之身而不知正君之心。知淑君之政而不知淑君之德。是以。制诰之差。赏罚之谬。刑法之酷。暴于中外。然后纷纷纭纭。争以颊舌。白简之弹。至于数十章。皀囊之上。至于数千言。吁亦晚矣。

    谏臣抑宰相

    阳城欲坏白麻而德宗不相裴延龄。李甘欲裂诏书而文宗不相郑注。

    谏臣当在左右

    天子所尊而听者宰相也。然接之有时不得数日久矣。唯谏臣随宰相入奏事。奏已宰相退归中书。盖常然矣。至于谏官。出入言动。早暮相亲。未闻所当退也。如此则事之得失。早思之。不待暮而以言可也。暮思之。不待越宿而以言可也。不谕则极辨之可也。屡进陈之。宜莫若此之详且实也。虽有邪人庸人。莫得而一间焉。今谏官之见。亦有间矣。其禁中之与居。妇子而已耳。舍是则寺人而已耳。庸者邪者而已。其于冥冥之间。议论之际。岂不易行其间哉。如此则吾见今日两府谏官之危。而未见国家天下之安也。

    侍臣谏臣

    负紫荷橐。夹玉皇香案。以备清閒之顾问者。天子之侍臣也。簪獬豸冠。撄万乘龙鳞。以张天下之胆目者。天子之谏臣也。朝廷清明。公道振立。则一政事之得失。不独谏臣能言之。而侍臣亦能言之。一用舍之当否。不独谏官能规之。而侍臣亦皆规之。

    谏官御史其职略异

    谏官,御史。虽俱为言责之臣。然其职各异。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故君有过举则谏官奏牍。臣有违法则御史封章。○别谏官之职。正御史之任。献替之事则付之谏官。纠察之事则付之御史。选持重方正。适时变而敦大体者。以为谏议大夫。择严威刚直。识故事而知国体者。以为御史中丞。朝廷之上。法令有未专。教化有未备。礼乐有未修。号令有未明。议论有未决。更张有未当。阴阳之有灾眚。天地之有变怪。人主有喜以过予。怒以过夺。则当责谏官而使之言其失。搢绅之中。有奸邪不正。有骄侈自遂。有谄佞以奉上。有谗慝以乱听。有豪强之弄法。有佞幸之盗权。有贪污而廉耻不修。有欺诈而忠信不饬。大臣中立而顾望。小臣弛慢而隳职。则当责御史而陈之以弹其罪。

    当用天下第一流

    今则所谓负刚大之气者。且先一笔句断秤停得到第四五等人。气宇厌厌。布列台谏。如何得事成。故曰姓名未出。而内外已知其为非天下第一等流矣。

    是非不敢言

    盖事理只有一个是非。今朝廷之上。不敢辨别这是非。如宰相固不欲逆上意。台谏亦不欲忤宰相意。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

    台谏抗直

    汉唐时。御史弹劾人。多抗声直数其罪于殿上。又如要劾某人。先榜于门下。直指其名。不许入朝。这须是如此。如今要说一事。要去一人。千委万曲。多方为计而后敢说。说且不尽。

    重台谏

    古人设官。必重台谏之权者。非重台谏也。重台谏。所以重朝廷也。在汉光武时。有(旧本脱有字)与百官绝席。而当时号独坐者。在唐宪宗时。有使百官避道。而当时号为宠(旧本作龙)街者。夫入也而使百官绝席。

    出也而使百官避道。是果何意哉。岂非重其权。所以使人有畏也。

    台谏权轻人无畏

    今日之所恃以折天下奸雄之心者。亦固有在。然不可以轻其权而使人无畏心。人而至于无所畏。则亦何所不至。夫朝廷欲自便而以台谏为长员。官吏无所惮而以台谏为文具。则亦何以台谏为哉。盖古者讥诃之权在台谏。而后世进退台谏之权在权贵。夫人之所望扳援而进者。固奔走之不暇。惟所欲言则借台谏之重以言之。惟所欲去则假台谏之权以去之。事有关于权贵者。甘为立仗马而已。至于今日而一章。明日而一疏。不过以细谨责天下之士。以薄劾恐天下之吏。闺门之细故。乡党之微累。烦紊琐屑。徒厌人听。夫是以所言皆权贵之所指。所去皆权贵之所忌者。先朝有为台谏者。上谓之曰。朕不欲台谏奉行宰相风旨。则对曰。臣非惟不欲奉行宰相风旨。亦不欲奉行陛下风旨。壮哉斯言。台谏皆若而人也。则台纲之不振。无是理也。

    卫兵

    周宫卫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

    王氏曰。戒。戒其怠忽。纠。纠其缓散。令。使之有为。禁。使之勿为。○王昭禹曰。侍卫不严。无以备非常。左右不正。无以谨近习。况王宫者。百官之治事皆会于此。不严其制。何以谨近习而备非常。先王择人以为之正。又使之掌戒令纠禁焉。如此则在宫中者。无非公正之士。忠义之人。非僻之心。无自而启。奸宄之变。无自而作。

    辨内外而时禁

    王昭禹曰。王宫之官府。与夫次舍之人。在外者在内者。○刘执中曰。在内者有版。在外者有籍。无籍而入。有版而不宿卫者。辨而禁之。不失其时。

    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

    王昭禹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惟爱人然后可以使之近君。惟易使然后可责(一本作贵)以宿卫。然不先会其什伍则莫相劝督而务学。

    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

    公卿大夫之子弟。守在王宫。王宫之卫。自分内外。士庶之守。在路寝内。虎贲之属。在寝门外。○郑康

    成曰。士谓嫡子。庶谓支庶。○王氏曰。非王族则功臣之世。贤者之类。王以自近而卫焉。故君臣国家。休戚一体。上下亲而内外察。○王昭禹曰。平时教之道艺。以之充宫庭之卫宜也。

    授八次八舍之职事

    郑康成曰。卫王宫者。必居四角四中。于徼巡便也。次。其宿卫所在。舍。其休沐之处。道传按。宫正,宫伯。皆冢宰之属。先王陈设兵卫。皆使冢宰统之。召公以西伯为相。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吕伋大司马之属。亦须命而后行。盖宰相统宿卫。此最有意。及幽王无道。不修宫正宫伯之职。陪仆亵御。莫不怨而散之。周遂以衰。

    汉南北军

    南军

    光禄勋

    三署郎(主左署骑八十人)右中郎将(主右署千五百人)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主左署百八十人)车右骑三将(主右骑九百人)

    右主殿门内兵

    卫尉

    公车司马(主阙门兵)南宫卫士(五百三十七人)北宫卫士(四百七十二人)右都候(主剑戟四百十六人)左都候(主剑戟三百八十三人)南宫南屯司马(百三人)北宫苍龙司马(主东门四十人)玄武司马(主武门三十八人)北屯司马(主北门三十八人)南门朱雀司马(主南掖门百二十四人)东明司马(主东门百八十人)朔平司马(主北门二百十七人)

    右主殿门外兵

    北军

    中垒校尉

    越骑校尉(七百人)步兵校尉(七百人)长水校尉(七百三十六人)

    射声校尉(七百人)屯骑校尉(七百人)

    右主京城兵

    汉制。南北军以相维持。如吕禄将北军。产将南军。太尉周勃已入北军。尚有南军在。未敢诵言诛产。告卫尉毋纳产殿门。产欲入未央宫为乱。不得入。此南北军相制之验也。及武帝好征伐。置长征军。而南北军制坏。汉室遂以衰。唐府兵制

    折冲都尉(左果毅都尉。右果毅都尉。)上府千二百人折冲都尉(左果毅都尉。右果毅都尉。)中府千人关中五百折冲都尉(左果毅都尉。右果毅都尉。)下府八百人

    唐府兵之制。颇有足称。其居处教养畜财待事动作休息。皆有节目。后世子孙骄弱。不能谨守其制。府兵废而方镇之兵太盛。玄宗幸蜀。才千馀人。肃宗赴灵武。卫士不满百。德宗建中四年。诏以白志正为神策军。使募兵蒐补。志正阴以市人补之。名隶军籍而身居市肆。及泾卒作乱。禁军寡弱。不足备非常。而唐卒至于亡。宋禁军

    殿前司

    捧日指挥(三十八)骁骑指挥(三十二)

    侍卫司

    天武指挥(二十五)龙骑指挥(四十一)

    皇城司

    骁健指挥(四十二)神卫指挥(四十六)

    忠佐军司

    虎翼指挥(五十一)雄武指挥(三十三)

    每一指挥。步兵百十九。骑兵七十二。

    宋诏诸道长吏。送其骁锐于阙中。聚劲兵于京师。躬定军制。纪律详尽。制亲卫殿禁之名。其营立龙虎日月之号。分领于殿前侍卫等诸司。又峻其等级相犯之刑。谓之阶级。以绝其犯上之心。三年一戍。

    更出迭八。内外轻重均矣。崇观以后。兵弊日滋。阶级既坏。纪律亦亡。童贯握兵。耻于言败。禁兵十无二三而宋亡。本朝府兵

    义兴三军府

    义兴亲军左卫五领义兴亲军右卫五领鹰扬卫五领金吾卫五领左右卫五领神虎卫五领兴威卫五领备巡卫五领千牛卫五领监门卫五领

    每一卫。上将军一员。大将军二员。每一领。将军一员。中郎将三员。郎将六员。别将六员。散员八。尉二十。正四十。以十卫五十领。合计四千二百三十员。名其近侍忠勇各四卫。不在此数。府兵不为不多。而侍卫虚疏。承前朝季世之弊。不核其实故也。

    本朝府兵之制。大抵承前朝之旧。然前朝盛时。唯府兵外无他军号。北有大辽。东有女真。侵掠于外。又有草贼往往窃发于中。外攻内守。传至四百馀年。当时府兵之盛可知。无事则肄习兵法。有事小则遣郎将别将平之。大则遣上大将军将军御之。当时府将之盛。亦可知矣。自忠烈王事原以来。每因中朝宦寺妇女奉使者之请。官爵泛滥。皆以所托之人除府卫职。恃势骄蹇。莫肯宿卫。由是府卫法始坏。凡受宿卫之职者。徒食天禄。不事其事。遂至失国。今殿下受命更始。庶事维新。唯府卫之法因循旧习。弊亦如前。臣窃惜之。某尝读前朝之史曰。人无功食禄。虫食松叶。旱虫为灾。前朝之季。松虫大蕃。旱气频年。盖府卫员将徒食天禄。不事其职。厥徵如是。今殿下受命。赫然有为。宜革旧弊。重国本弭天灾。以致维新之治可也。然革深弊者。非刚明之主。英烈之佐。不能也。昔汉文帝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国势大振。唐顺宗拜韩泰为行军司马。禁军诸将不至。不知者皆谓泰轻人不服。知者笑顺宗之失军政也。今上有刚明之主。臣以凡庸当重任。恐贻韩泰之讥。伏望殿下命有威惠智勇如宋昌者。革府卫之旧弊。立一代之定制。国家幸甚。本朝府兵改制

    义兴亲军左卫改义兴侍卫司义兴亲军右卫改忠佐侍卫司鹰扬卫改雄武侍卫司金吾卫改神武侍卫司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