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微子篇第十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箕,国名。子,爵名。微子,封之庶兄。箕子、比干,封之诸父。微子见封无道而去。箕子谏不听,因以为奴,乃徉狂受辱。比干强谏被杀。三人皆意在安乱宁民,行虽不同,而其至诚侧但心存爱人则一,故同得为仁人。孔子又曰:有杀身以成仁。然仁不在死,三人之仁,非指其去与奴与死。以其能忧乱,求欲安民,而谓之仁。此篇多记仁贤之出处,列于《论语》之将终,盖以见孔子之道不行,而明其出处之义。先之以此章,见殷之亡由于不用贤,伤今思古,所以叹孔子之道穷而斯民之不能脱于祸乱。

    白话试译

    微子避而去,箕子囚为奴,比干谏而死。先生说:殷在那时,有三位仁人了。

    (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士师:典狱官。

    三黜:三被黜退。

    焉往而不三黜:举世浊乱,不容正直,以此例彼,将何往而不被黜。

    何必去父母之邦:欲求不黜,惟有枉道。苟能枉道,则不必去父母之邦亦可不被谴黜。柳下惠于鲁公室尚在五服之内,与孔子以鲁为父母之国者又不同,故义不当去。

    孟子称柳下惠圣之和,观此章,辞气雍容,可谓和矣。然其不欲枉道之意,则确然有不可拔者。故孟子称其不以三公易其介。惟玩其辞气,终若视一世皆枉道,无可与为直,其倦倦救世之心则淡矣。故孟子又谓柳下惠不恭,此所以异于孔子。本篇所记古之仁贤隐逸之士,皆当与孔子对看,乃见孔子可去而去,不苟合,然亦不遁世,所以与本篇诸贤异。

    又按:此章无断语,因无子曰字。义明不待有断。载在《论语》,其为孔子言可知。

    白话试译

    柳下惠当鲁国的狱官,三次被黜。有人说:你还不去往他国吗?

    柳下惠说:我以直道事人,去到哪里将不被黜呢?我若能枉道事人,又何必定要离去父母之邦?“

    (三)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鲁三卿,季氏最贵,齐景公谓我不能如鲁君之待季氏者待孔子,遂以季氏、孟氏之间待之,其礼亦甚隆矣。然又曰:吾老矣,不能用。此非面语孔子,盖以私告其臣,而孔子闻之。

    孔子以齐君不能用而去,则齐君之礼待,不足以安圣人。

    又按:孔子在齐止一次,以昭二十五年鲁乱去,两年而返,时景公盖年近六十。

    白话试译

    齐景公待遇孔子,说:像鲁君待遇季氏般,我就不能了。以在季孙氏、孟孙氏之间的礼貌待孔子。但他私下又说:我已老了,不能用他了。于是孔子也离开齐国了。

    (四)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归读如馈。季桓子,鲁大夫,名斯。《史记》:鲁定公十年,孔子为鲁司寇,方当政,齐人谋沮之,馈鲁以女乐,定公与季孙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孔子遂行。本篇均记古今仁贤出处,此两章记孔子之去齐去鲁以见折衷。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所以为时中之圣也。

    白话试译

    齐人送来一批女乐队,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举行朝礼,于是孔子离开鲁国了。

    (五)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狂接舆: 楚之贤人,佯狂避世,失其姓名,以其接孔子之车而歌,故称之曰接舆,犹晨门荷某丈人长沮莱溺之例。或说其人接氏舆名。今不从。或曰:狂者,孔子所与,故称其人曰狂接舆,今从之。

    歌而过孔子:此当是孔子乘车在途中,接舆歌而过孔子之车。或说歌而过孔子之门。或本有之门二字。

    何德之衰:古俗相传,世有道则凤鸟见,无道则隐。接舆以凤比孔子,世无道而不能隐,为德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既往之事不可再谏,继今而来者犹可追及,谓今尚可隐而去。

    已而已而:已,止义。而,语助辞。犹云罢了罢了。

    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义。今之从政者皆危殆不可复救治,不足与有为。或谓孔子若从政,则仕路风波之忧,此失之。

    孔子下:下车。或说:下堂。

    趋而避之:接舆急行避孔子,不欲闻孔子之辩白。以下数章,皆孔子之不忍于避世。接舆诸人,高蹈之风不可及,其所讥于孔子者,亦非谓孔子趋慕荣禄,同于俗情,但以世不可为,可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则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有不可逃之义。孔子与诸人旨趣不相投,然孔子终惓惓于此诸人,欲与之语,期以广大其心志,此亦孔子深厚仁心之一种流露。

    白话试译

    楚中一狂人, 接在孔子车后而歌, 越过孔子车而前。他歌道:凤啊!凤啊!怎么你德如是般衰呀!已往的莫说了,方来的还可追呀!算了!算了!当今那些从事政治的哪一不是危殆之人怎可与之有为呀!孔子听他歌,下车来,想和他说话。那狂人急行避去,不得和他说。

    (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桀溺: 两隐者, 姓名不传。沮, 沮加。溺, 淖溺。

    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耦而耕: 两人并头而耕,谓藕耕。或说前后递耕谓耦耕。

    问津:津,济渡处。

    执舆者:执舆,执辔在手也。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孔子代之。

    是知津矣:言孔子长年周流在外,应知津渡之处也。

    滔滔者:滔滔,水流貌。字亦作悠悠,即浟浟,同是水流之貌。水之长流,尽日不息,皆是此水,因在水边,随指为喻。

    犹今俗云天下老鸦一般黑。

    谁以易之: 以,犹与也。言一世皆浊,将谁与而变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而指子路。辟读避。辟人之士指孔子。避世之士,沮溺自谓。人尽相同,不胜避,故不如避世。

    耰而不辍:耰者覆种。布种后,以器把之,使土开处复合,种深入土,鸟不能啄,以待时雨之至。耰而不辍者,亦不告子路以津处。

    抚然:犹怅然,失意貌。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者,与同群。孔子谓我自当与天下人同群,隐居山林,是与鸟兽同群。

    丘不与易:孔子言正为天下无道,故周流在外,求以易之。

    若天下有道,则我不复与之有变易。隐者之意,天下无道则须隐。孔子意,正因天下无道故不能隐。盖其心之仁,既不忍于忘天下,亦不忍于必谓天下之终于无道。

    白话试译

    长沮、桀溺两人作对在田中耕,孔子路过,叫子路去向两人问前面济渡处。长沮说:那执髻在车上的是谁呀?子路道: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孔丘吗?子路道:是的。长沮说:那他自知济渡之处了。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呀?

    子路道:是仲由。莱溺说:是那鲁国孔丘之徒仲由吗? 子路对道:是。桀溺说:你看那水流滔滔,天下都是一般,和谁来变更它呀?而且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何如跟从避世之士呀?一面说,一面不歇地把土。子路离开两人,把来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停顿了一会,说:鸟兽是不可与同群的呀!我不和那天下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若使天下已有道,我也不来和他们有所变更呀!

    (七)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从而后:子路从孔子行,相失在后。

    遇丈人:遇者,不期而相值。丈人,长老之称。

    以杖荷蓧:蓧,竹器名。荷,担揭也。丈人以杖揭一竹器箩簏之属在道行,子路借问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