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法金汤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四明鸿苞居士屠隆着

    问。悉逹太子。四门游观。见生老病死。因而出家。雪山苦行六年。成道度世。为实为权。愿闻其说。荅。悉逹干过去世。已悟无常。证位菩萨岂待四门偶见始悟诸苦。道品久证岂待雪山苦行然後成功。皆是开权起教。为世人榜样也。盖乘愿力而来。普度群生者欤。

    问。佛法戒于贡高我慢。乃启口容声。自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自称如来。自称十号。何以故。答。如来之法。或以表德。或以扬教。表德应须谦冲。扬教不妨直任。且戒于贡高我慢者。学人之事。非如来之事也。学人有憍慢之根。故当禁戒。如来断增上之念。直道宣扬。地位辽绝也。

    问。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轮廻流转中。人为旁生。旁生为人。旁生既是人流转云何旁生无知。神识与人逈别。答。神识昏迷。总缘业障凡夫比得道人。则凡夫业重故昏旁生比人。则旁生业更重故更昏。及至解脱。与人一般。

    问。十二因缘。荅。无明等展转感果。分为三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识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胎中五阴身果。爱取有三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是未来之果。由过去世无明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之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三者之果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循环相续无间断也。无明者。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盖本性。无所明了。缘此无明。造作身口一切善恶行业。是名为行。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阿赖耶识投入母胎。与父母神气和合为胎藏种子。是名识。由此神识作种。於是有心。未成形质。但有心之名目。是为名。由此渐成色身。诸根未具。具凝滑肉团是为色由此名色。六根渐具则能入诸尘。是为六入。由六根成就。十月满足身根出胎。虽未能便了知一切苦乐。六根渐渐与六尘感触。是名为触。由六尘触对六根。便能领纳前境好恶等事。是名为受由颂受以後。便于种种胜妙声色[婬-壬+(工/山)]慾等境。生起贪爱是名为爱。由此贪爱慾心转盛於五尘境。奔走驰求。是名为取。由此求取尘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生三有生死。是名为有。由现世善恶有。业感後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由此受生。即有变坏。是名为。老死。三世因缘。流转如此。今禀佛教。以观智照之。一灭俱灭。顿出三界生死。

    问。何谓二空。[前-刖+合]。一人空。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二法空。二乘但悟人空。未达法空。犹执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问。何谓法性法相。[前-刖+合]。龙树菩萨作大庄严大智度等论。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等。皆当作佛。是为法性宗。无着天亲菩萨。夜昇覩史天宫。於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等论。专弘八识一切法相。是为法相宗。问。何谓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前-刖+合]。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分别起诸邪见。计断计常。乃至有无诸见。共有八十八使。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此五者名为利使。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五者名为钝使。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总名见惑。贪爱曰思。谓五根对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贪瞋痴慢等。略约三界有八十一品。於诸境现在则恋。过去则思。名为思惑。惑暗之境。如尘若沙。不胜烦细。名尘沙惑。无明惑者。谓於一切法。无所明了。谓之无明。见思尘沙。二乘人与大乘菩萨同断无明则惟菩萨能断。二乘尚不闻无明名字。况复伏断。故永嘉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三藏即二乘人。四住即见思惑四住者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见一切处住地。言此惑住地而不去也。问。何谓现量比量。[前-刖+合]。量者量度之义。现者显现之义。谓如五根之识。对显现五尘之境。量度其法。不相差谬是名现量。比者比类之义。谓借物比类而知。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比弩知弓。比獐知鹿之类。是名比量。

    问。晦翁云。心要思量分别此是心之本事。一切事理。必须思量分别然後得当。子乃诃之。何故。答。如来徵阿难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如来徵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徵诘。至于无所着处。使其妄心。无所依止。盖由阿难不知妙净明心。徧一切处。无在无不在。而妄认尘缘分别影事。以为心相。如来欲破其妄想缘心。显其妙净明体故七处徵之。令其情竭意穷。真心自现。今晦翁所云。正是尘缘分别妄心。万刦生死根本。殊不知以妄心思量分别。祗益迷倒。悟得玅明真心。则不思量而思量。不分别。而分别。一真寂照。万法洞然。宋儒所认。多是三生石上精魂。可惜也。

    问。何谓九识。答。一眼识。眼根属见能见者是眼识。二耳识。耳根属听能听者是耳识。三鼻识。鼻根属嗅。能嗅者是鼻识。四舌识。舌根属尝味。能尝者是舌识。五身识。身根属触。能觉触者是身识。六意识。意根属分别。能分别者是意识。七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意。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能以六根之尘。送入内意。又名传送识。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此识能含藏染净二种法。若明镜能含一切好丑像。若藏染分。大地火坑。若藏净分。莲台华藏。九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白净。即如来清净本然。玅明心识也。

    问。梵天修梵行。梵行者。净行也。此行与如来白净行业同。何故只得生天。答。为不得般若智。薰观。止修净行。止得生天。

    居士见一比丘乞食贫家。旁有大富室。居士曰。师何不乞富室而乞贫家。答曰。贫道不知其贫家。居士曰。此是无记性。比丘曰。贫道记得不择贫富。其心平等。故非无记性。

    问。阿难被摩登伽女。摄入[婬-壬+(工/山)]室[婬-壬+(工/山)]躬拊摩。将毁戒体。如何。答。是摩登[婬-壬+(工/山)]心炽盛。将欲毁阿难戒体。非阿难将自毁其戒体。阿难纵未彻悟。业已是初果人。亲事如来。戒德坚固。何容易便毁。止是摩登心将欲如此耳。阿难被摄後。种种迷情。未必都是实境。总来世尊要说出一部楞严。作人天耳目。借阿难权说。後学便认阿难是恁地不济人。近痴人前。不可说梦即如调逹谤佛。入阿鼻地狱。未必调逹实。是阐提。地狱寔是苦报。总来权设。安知调逹不是大菩萨化身。要显如来不免有谤。谤佛不免地狱也。问。何以知之。[前-刖+合]。观人问调逹地狱中苦否。对云。三禅天乐不过如此若真受极苦报。世间那有此硬牙根人。要知佛之心境。大都不可思议。

    问。一二十年。深山习静。如何心地尚不得静。答。静中境像。须从动处试得过才是。猫狗坐卧篱落下。何等安静掉下一片骨头。即时忙乱。从一切美境历过。方表不贪。从一切恶境历过。方表不瞋。於一切不贪不瞋处。不生留碍。方表不痴。未了实相。习静深山。无有是处。问。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何解。答。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假如虚空是人心悔昧所成。大地是人心执情所结。一人悟得真心。则虚空尽皆消陨无复顽虚。大地悉化真如。岂有寸土。

    问。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尽皆消陨自有佛法以来。岂无有一人发真归元者。虚空宛然不见消陨。何也。答。一人发真归元。虚空自应消陨。千万人尚在迷昧。虚空得不宛然。今夫水一也。天见是瑠璃。饿鬼见是脓血虚空一也。悟人自是消陨。迷人自是虚空。问。何以明其然。答。今夫虚空。空也。至人蹈之而升。凡夫虚空。彼不虚空也。石壁至坚也。至人穿之而过。凡夫大地。彼不大地也。

    问。中国使者至西域。西域国王问中国土风。使者盛言中国山川风俗。衣冠文物之美。西域国王曰。愿我命终徃生中国。西方之人。既愿徃生中国。中国之人。乃又愿徃生西方。何也。答。此全不知西方之说也。西方净土。乃弥陀极乐之国。胜妙庄严。西域印度乃南赡部洲之西。未免垢秽西域愿生中国。乃从凡而慕凡。世人愿生净土乃从凡而慕圣。不同如此。东方距西域。不过八万四千。东方距净土十万亿远。六祖亦云八万四千则亦误以西方净土为西域矣。六祖云东方人造罪。愿徃西方。西方人造罪更将何徃。亦是指西域人。言耳。若莲华九品之方。弥陀说法之国岂复造罪。何待他徃当知六祖此言。是戒世人勿轻造罪。非扫西方公据也。

    问。如来正定。故能生慧。狐狸邪定。亦能通神。何也。[前-刖+合]。此见心灵玅故。如来之定以正故能生慧狐狸之邪。以定故亦能通神。所谓制之一处无事不辨。正定生慧慧以见性而超。邪定通神。神以济恶而堕。

    问。菩萨布施。舍头目脑髓。舍讫终以无恙。故可布施。今人若舍。必致伤生。此等大布施。惟菩萨可行。今人难学。答。今人所以不能学者以恋此形骸故。若能决定舍此形骸便可作是布施。即决舍形骸一念。便是菩萨之心。合菩萨之心。便是坏而不坏。若以不坏心舍施。便非菩萨。若真亡身为法。坏亦何妨。

    居士娑罗园东偏。一至戚寓居焉。夏月居士日手一编。乘凉风梧树下。寓居老媪。日怒骂家人时哭时詈昼夜不绝。花开草荣。风生。月上与此媪了不相关。居士以园为清都。此媪以园为火宅因悟同一娑婆世界也心秽即是秽邦。心净即是净土。

    问。此媪哭詈。居士闻否。答曰。闻。问。厌恶否。荅曰。不厌恶。问。既闻矣。云何得不厌恶。答。闻者吾性不离境故。不厌恶者亦吾性。不随境故。闻而厌恶。即非道人。如其不闻。乃同木石。

    一搢绅笑居士。长亝曰。子聪明人。作餬涂事。居士笑曰。予事事餬涂。只长亝一事聪明。君以我聪明事为餬涂。则将以我餬涂事为聪明耶。搢绅曰。举世肉食子独长亝。宁是举世皆餬涂。子独聪明乎。居士曰。不狂人以狂人为狂。狂人亦以不狂人为狂。仰世界人以覆世界人为倒。覆世界人亦以仰世界人为倒。夫见亦何常之有。

    问。旁生有前世六亲。当来诸佛果如是言。则旁生断不可杀食矣。然何以。明其然。答。善哉问也。人生以百年为率。一世百年。则有一世六亲。十世千年则有十世六亲百世万年则有百世六亲。种种六亲。皆不能无业。堕在旁生。因缘会遇杀而食之。彼此昏迷不能相照。岂不哀哉。昔戒闍黎见人骑一驴。戏谓之曰。儿骑阿爷。骑驴者怒驴忽作人言骂其子而求度戒公戒公度之。立生忉利。又有一人。痛鞭其马。马忽作人言我是汝母何苦鞭我。呜呼。凡夫骑父。不知是父。鞭母不知是母。杀食众生。安知无六亲在。佛弟子问释迦。世尊。徃昔曾堕三涂否。世尊曰。吾未成佛以前。地狱不知几无论。论为饿鬼。饿鬼不知几无论。论为畜生。杂色畜生不可筭数。论为狗。杂色狗不可筭数。论为白色狗。所积之骨。高等须弥矣。由此言之。世尊当在旁生时杀而食之者。又何可筭数。皆杀食当来佛子也。此就其特甚二事论耳。不必六亲。不必诸佛。但与我为一体同类。相贼相戕。永断慈悲。永沉苦报。能无凛凛也。

    问。先世帝王。始为庖宰渔猎者。首倡杀生肉食之事。罪业如何。答。此须观其意根。众生多劫以来杀业深重。冤对酬偿。必不可免。若菩萨应权本无利食众生之心。直为众生了酬偿之债始为此法。何罪之有。若以利食众生血肉故。而立法。则众生纵然应杀杀生之罪难逃。

    问。佛法视众生。悉如一子。自不食其肉。作如是想已。然而见肉还复垂涎。视美人悉如死尸。自不贪其色。作如是想已。然而见色还复爱着何也。荅。食众生肉。多生以来。如是食根熟故。今生作一子想此想未熟故。贪美人色。多生以来。如是贪根熟故。今生作死尸想。此想未熟故。生者令[孰/火]熟者渐生是故持戒当坚。戒坚想熟。

    问。世人亦有生而不食肉不贪色者何故。荅。此从多生或熏想或持戒来。宿根既熟。夫岂偶然。

    问。世人亦有彼好甚淡。此嗜独深者。淡者省力深者难除。何故。答。淡者由多生曾熏想持戒得力故。湥者由多生不熏想持戒。或熏戒而不得力故。如来谓之习气。习淡者如[瓜-、][孰/火]而蔕自落。习深者。如藕断而丝犹牵。瓜熟蒂落如四门生老病死。释迦一见而了悟是也。藕断丝牵。如听乐闻筝。阿难迦叶。悟後。而犹爱是也。

    问。如来万劫不坏。三界独尊。含灵蠢动谁不依归。凡圣贤愚。谁不信奉。惟阐提大恶。敢於谤毁。宋儒皆贤人君子也。何故谤佛。荅。彼局於教而限於识也。夷齐贤矣。不取汤武晏婴智。矣不知仲尼。以仲尼而賛老子犹龙。仲尼不局於教矣。以太公而知夷齐义士。太公不限於识矣。

    问。人心一耳。何故分为九识。荅。心一而已。随染净二缘故分为九。九识分别。摠属一心。譬之海分支流只是一海。木分众干。只是一木。问。智者智慧。识者识神。智是如来觉性。识是凡夫迷情。智是涅盘妙心。识是生死根本。八种识皆识也。第九庵摩罗是白净识。白净应云智。何故亦云识。答。白净是智。以其从染分过来故亦云识。

    问。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裂身体何。故得不痛苦。荅。一从空观成。一从忍力就。空观成。则四大等於枯柴。忍力就。则心王坚於金銕。枯柴一任焚烧金铁何妨砍割。

    问。同一旁生也。有死生朝暮。有寿命千龄。有沉滞污泥。有飞腾霄汉。有酷嗜臭秽。有寻逐馨香。有偏食荤腥。有单需刍草。种种不同。何以故尔。答。众生果报。各随业因。如影附。形如芽发种。死生朝莫。杀业重故。寿命千龄。造业而独不杀或别作。长寿因故。沉滞污泥。性昬沉故。飞腾霄汉。性飘扬而造业故。酷嗜臭秽作秽业故。寻逐馨香。性好香而造业故。偏食荤腥。宿耽肉食故。单需刍艹。宿戒荤腥而多作他业故。又或宿世肉食过多罚令草食故。是故主宰因果者不漏不错。亦是众生业报自然无烦主者。尚有多种。不能悉述。

    问。五戒十善。方得人道故。应全享乐趣。何多众苦。娑婆世界。谓之五浊恶世。既称浊恶。故应全受苦报。何复多众乐。[前-刖+合]。生人道中者。为善恶均作。故苦乐均受。生天道者。纯善无恶故。纯乐无苦。生三途者。纯恶无善故。纯苦无乐。善恶苦乐均等。惟人道为然。

    问。诸天诸仙至乐趣。三途至苦趣。俱不能修行成佛。能修行成佛者。惟人道耳。此何以故。荅。天仙方耽乐趣。无假成佛。三途方受苦报。不许修行。成佛机缘。正在人道虽有业在。不障熏修。然亦有不可执一论者。感生天仙。宿带佛根者虽在乐趣而正念宛然不忘修佛感生三途曾作佛事。而以造罪。受报者正受罪报。而佛种发现。立可脱离。是故韦将军虽生天中。不受五慾。累世以童真。而作佛事。昭明太子。妄分经典。堕在泥犁。後卒以信心而感莲华。

    问。西方净土有男无女无罪业。故不退转。梵天亦有男无女无罪业。何故不免堕落。荅。净土人。入佛知见悟明玅心。梵天人。不闻般若单修净行。妙心本自无生。所以不退净行还同有漏。报尽应来。虽然如来说天人不能成佛。为是禁戒人。务求作佛。勿希生天耳。天人之中。岂无宿有佛根。具佛知见者。彼凭净业了悟非难。即如十地中菩萨。来权天主。皆已入佛乘人也。无泥佛语轻视天人。以取罪戾。问。仙人性命双修。形神俱玅。长生不死。与天无极。云何不及佛氏。答。性命双修。多双修二字。形神俱妙。多俱玅二字。长生不死。多长生二字。般若智中。都无此住着。所以超然出三界独尊。历万刦不坏。

    问。仙与佛。毕竟何处不同。答。僊炼精化炁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虽说还虚。到底犹有形神在。佛单了一性便自超然。问。仙人成佛。不如入道。然否。答。是不必然。世人秽浊净行难成。仙道清虚佛智易朗。仙人廻心大觉如菜作虀。谓仙人不得作佛。闍黎骂羽士之言也。不闻。洞賔顿舍金円。紫阳化收舍利乎。

    问。中印度烈士行法持一夕不语。梦人责以不语遂为所杀。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家。追惟禁戒。终以嘿然。忽生一子。其妻曰汝今不语。即杀此儿举刀向之因急止之不觉语发甚矣爱河之难断也。然子被杀而不言残忍太甚。道人何必忍心。然後证道。答。世间法1锺情子死不[(厂@((既-旡)-日+口))*页]。乃名残忍。出世间法?情。子死不[(厂@((既-旡)-日+口))*页]。乃断爱河。美恶诸境。行法感现。固是虚缘。非关实境。学道之人。自应照破。寂定得力所以贵照。梦不能持。持之未坚。亦照未彻。

    问。王敏仲亡世不杀。又好放生。至敏仲有邪见师教之曰。不杀不放。付之无心。为玅。不必着相放生。敏仲生疑。以问法华禅师。师厉击叱曰。公大错岂可落空见耶。面前木头皆是无心。着几个木头。能救得世间一个苦众生。汝急忏悔邪见之罪。师所诃空见如此。至菩萨所证。有人法二空。庞居士云。但愿空诸所有。亦是空见。得无邪乎。[前-刖+合]。邪师所谓空。乃无记性。豁逹空。菩萨居士所云空。乃空妄心。不空真理。

    居士与无用禅师谭禅禅师印可。居士曰。能说不能行。总是虚见。禅师曰。行得到先须见得到见而不行。是为有目无足。见乃虚见。行而不见。是为有足无目行路恐着行。解相应。入道如箭。

    问。世间净秽。是心是境。答。境无净秽。净秽惟心。唐僧元晓。夜宿塜闲。渴甚引手掬於坐旁得水甘凉。明日见之髑髅也。欲呕。夫髑髅一耳。心作甘凉想。则甘凉。心作髑髅想则欲呕。故云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

    问。世尊说法四十九年。阿难承事日久。当世尊住世。阿难乃不得悟。世尊灭度之後。迦叶摈之。乃始证道。何也。[前-刖+合]。木匠能与人[矢*见]矩。不能与人巧。然灯佛之於释迦。但授记成佛而已。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信根成[孰/火]当自开悟。故曰。若要佛度我除非我度我。

    问。如来之身。丈六犹云劣应。大至遍满沙界是事难信。[前-刖+合]。佛身即法性也。法性无边。自应佛身无量。修罗立於海中深不没膝。罪人在于地狱。充满铁围。彼业报之身如此。福报之身可知。

    或谓居士。曰。吾顷夜哭亡者。方哭而忽生怖心。几至狂惑何也。答。此死人哭死人。鬼畏鬼也。人有旦哭他人。晚为人哭。晚在人世。旦入鬼录。是我自哭我。我自畏我。诚知其然。下手速修。问。速修便可免死乎。答。如来不免灭度。何为免死。死免三途。??柄在我。问。修行便得免三途乎。答。真心力修。无有不免。求决定免者。当求生净土。

    问。今人谁不知必死。无一得免者。乃徃徃在晷刻之中。作千年之调。何也。答。此由多生流转以来。结习根深。情缘染重。是故贵于时时提醒。念念增明。修行人所以作白骨观。此观一[孰/火]。贪生恶死念头自轻。

    问。求生净土。有何妙法。答。都无妙法。只在心专。问。心专如何便得徃生。答。古人十年拜河。河神出现。十年拜枯树。枯树生花。皆成仙道。专心求佛。净土岂有不生。问。如何心便得专。答。如人入牢狱者。无一念一[刻-人+ㄑ]不思出狱。坠深井者。无一念一[刻-人+ㄑ]。而?出井。求生净土。心得如此两种人。何患不徃。问。彼坐牢狱坠深井者。求出之心。自然专切。世间萧散之人。安得作如是想。答。呜呼。三界皆牢狱。五浊尽阬堑。步步近死。何异法塲。深深堕落。何异眢井。一细思之。安得不速求脱离。

    问。孔孟师世淑人。正其衣冠。端其轨范。乃足为师表菩萨应化。徃徃邋遢佯狂。仪轨安在。儒佛邪正。应以此分。答。儒世间法。自宜端轨。佛出世间法。不妨佯狂。儒者之极。大而化之之谓圣。佛氏之极。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佛之佯狂。为瞒肉眼。和光混迹。密度有缘。若使人人知为圣人。则刹那住世不得。寒拾一▆丰千饶舌。立隐石壁逝矣。

    问。觉长老因偶动念史浩富贵。数十年蒲团工夫。一旦尽癈堕落为浩子弥远一念小差耳。而富贵权谋。遂至极炽何也。答。一线之泉。能成巨浸。一星之火。能烧高山。数十年蒲团。如弓弩之持满误而一发遂不可当也。问。弥远堕落三途必矣数十年蒲团工夫尚在否。答。三途苦报受尽。善根尚在。有时会发当其发时。必有明师?济。所以说。破戒之僧。犹胜外道。

    问。外道问世尊。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嘿然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