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 科第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進士稱名

    唐舉進士科,即自稱進士,不必登科而後稱。及第後遇未及第時題名進士,則添一「前」字於其上,蓋唐時為進士而不及第者多矣。宋進士有四甲、五甲,朱文公乃紹興十八年五甲進士,故王封亭題其題名碑云:「若使當年無五甲,先生未免落孫山。」朱子小名沈郎,亦載碑中。

    進士出身

    唐人爭取新進士衣裳,以為吉利,故張文昌詩曰:「歸去惟將新誥命,後來爭取舊衣裳。」唐宣宗自稱鄉貢進士李道隆,進士之榮至於天子慕之。宋時尤重出身,無出身者不得入相。故欲相此人,必先賜同進士出身,而後許其入相,其重如此。然亦有時而賤者,李讚皇不中進士,故不喜科目,曰:「好騾馬不入行。」 金衛紹王喜吏員不喜進士,曰:「高廷玉人材非不佳,可惜出身不正。」以其中進士故也。

    糊名印卷排坐位

    漢所謂設科射策者,書其所試於策而投射之,即糊名之濫觴。唐吏部試選人皆糊名,武后以為非用人之法,詔罷之。此所云糊名者,用之於選人,而非用之於考試也。考試糊名,《續通考》以為始於鸞台侍郎魏元同。宋淳化三年蘇易簡知貢舉,仍糊名考校,後遂為例。卷上加印,《五代會要》以為始於晉清泰三年命諸生試卷加監試官印,以防真偽。排坐號,《宋會要》以為始於大中祥符四年令諸位列坐號,號曰:「混榜」。《元•選舉志》舉人試時,無故不冠及擅移坐次者並扶出,每舉子一名,著怯薛歹一人看守。大抵防弊之法,至後代而愈嚴。

    搜檢改沐浴

    搜檢之法,不知何始。然讀舒元輿疏云:「士子入場,自攜脂燭,聽候唱名搜檢」等語,是搜檢亦始於唐也。杜牧《李飛墓志》飛赴試,聞吏唱名,熟視符驗,勃然曰:「國家如此待賢耶?士受如此之待而猶自以為賢耶?」遂不試出。所謂符驗,亦搜檢類也。唐肅宗時中書舍人李揆請試進士於庭中,設「五經」諸史,請恣尋檢,曰:「迂學陋生,葄枕圖史,亦不能自措於詞。今取士不考實,徒搜禁所挾,甚無謂也。」《國史補》云「挾藏入試,謂之書策」,似乎唐時懷挾之禁猶寬。宋端平元年,御史李鳴復奏嚴懷挾,請懸賞,募人告捉。余考《金史》太和元年省臣奏搜檢法太嚴,裂衣袒體,殊非待士之禮。請設一沐浴所,命諸生浴,官為制新衣著之,以防夾帶,似此法甚佳。

    文章自注出處金明昌元年,令舉人程文所用,可自注出處。填籍貫、年貌、三代

    宋咸淳辛未,正言陳伯文議考試士子,諸路運司牒州縣,先置士籍,編排保伍,取各人戶貫、三代、年甲,書明所習經書。年十五以上實能文者,許自召其鄉之貢士結狀保送,一樣四本,分送縣州漕部。臨唱名時,重行編排保伍,且俾各人親書家狀,以為筆跡之驗。由是後世士子未入場時先投試卷,填寫本身籍貫、年貌、三代,皆親書一通。

    唐、宋進士選官不過簿尉

    《通典》唐舉人條例「四經出身授緊縣尉,五經出身授望縣尉」,是唐時進士初除不過縣尉也。然非試吏部得用,則終身布衣,並不釋褐;韓文公所以三選無成而受張建封之辟。宋進士選官亦不過主簿,程明道中進士為鄠縣主簿,令以其年少輕之是也。今進士非授庶常即改主事、縣令,驟貴實始於明。

    進士許讓

    宋薛簡肅初舉進士,為州里第一,讓其里人王嚴而居其次。茅鹿門疑進士何得讓,不知唐、宋凡舉子皆稱進士,其中殿試者謂之及第、出身。宋制解試雖有主文考校,而鄉舉里選之意猶存,故得讓。此說見《南雷文定》。

    給燭

    唐制試日許燒燭二條,晉長興二年改令畫試,竇貞固請復給燭。

    謄錄

    宋景德四年,定親試進士條例,試卷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貫狀,別以字號第之,付彌封官謄寫校勘。八年,始置謄錄院官。蓋宋初謄寫、彌封只一官,後分為二。

    許帶書冊

    長慶元年,禮部侍郎錢徽知貢舉,放進士鄭朗等三十三人,段文昌言其不公,上詔「制誥白居易覆試」,居易奏云:「向例,禮部試進士例許用書冊,兼得通宵。得通宵則思慮必精,用書冊則文字不錯。昨覆試之日,書冊不容一字,木燭只好兩條,迫促驚忙,幸皆成就。」可知唐試進士許帶書冊也。所駁放盧公亮十人,以題是《孤竹管賦》,不知本於《周禮》故也。

    貼出

    金章宗時試者漏寫詩題下注字不取,特賜及第。《元•選舉志》有試卷不考格,犯御名廟諱及塗注一百五十字以上者不考,即今之貼出也。

    鹿鳴宴

    今鄉試放榜有鹿鳴宴,不知何始。昌黎《送楊少尹序》曰:「楊君始冠,舉於鄉,歌《鹿鳴》而來。」是唐時已有此制。漢何武以童子歌《鹿鳴》入選,則是替人歌耳。

    瓊林宴

    今宴進士曰瓊林,按《唐摭言》云「新進士尤重櫻桃宴」,疑即今之瓊林也。唐進士宴名甚多:有大相識宴,主司之父母也;次相識宴,主司之偏侍也;看小相識宴,主司之兄弟子侄也;聞喜宴,敕士宴也;最大者曰團宴,即曲江宴也。至於朋僚賀酒,謂之燒尾宴。虎化人,惟尾不化,必須燒之,故引以為喻。一云新羊入群,必為諸羊所觸,火燒之則定,見《摭言》及《封氏聞見錄》。又曰魚躍龍門,必電燒其尾。

    館選、教習、散館

    宋紹聖初令進士純用經義,而改置宏詞一科,於進士登科後試之,取不過數人,即今之館選也。庶吉士之選,洪武乙丑擇進士為之,永樂十三年選六十二人,而宣德二年見選一人,以故弘治四年給,事中余旦以累科不選庶吉士,請復祖制。大學士徐溥請新進士錄平日所作文十五篇,呈之禮部,送一翰林考訂而按號行取之,再糊名試之,中者為庶吉士,謂之館選。以翰詹資格深者課之,謂之教習。三年學成者授編檢,次者為給事御史,謂之散館。

    宋制科三等最尊

    宋故事制科分五等,一等、二等皆虛設空名而已,以下三等取人。惟蘇軾兄弟以才高得入三等,而子由為胡武平所駁,仍降為四等。此外吳正肅公育亦得三等。

    三場雖定八月而試期可改

    天寶十三載舉人問策外,加詩賦、帖經,為三場。《通考》以為始於武后神龍元年。宋高宗建炎三年第一場考詩賦經義,二場論一道。三場策三道。舊例諸州試舉人以八月選日。韓魏公以蘇子由病改八月為九月。紹興二十四年定期用中秋日,四川則用季春。元豐初以省試春寒,展至二月朔卜日,殿試於四月上旬。今所行者始於元仁宗從李孟之請,三歲一開科,八月鄉試,明春二月會試,中者策之於廷,賜及第,出身有差。以蒙古、色目為右,漢人、南人為左,各命一題。三甲進士只與八品官。

    射策、對策之分

    匡衡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大抵漢舉人由博士者用射策,為問難疑義書之冊,而令人射之也;由州郡舉者用對策,顯問以經義政事,而令占對也。

    時文八股

    「時文」二字,初見《考工記》量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此二字斷章取義,實始於此。《宋文鑒》有張庭堅《經義》二篇,皆是《尚書》題,其文有似乎論,即當日王荊公所定格式也。歐公云:「天聖間,予舉進士,見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摘裂,號曰時文。」是時文者,乃指進士之詩賦也。元仁宗皇慶三年定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用朱子章句;真漢人第一場與蒙古同,惟於卷尾作一大結,以已意結之,限三百字。第二、三場增古賦詔誥等賦樣。蒙古人能漢試者,加一等用。明太祖與劉基又酌定四子書,文仿宋經義,方代古人語氣而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考兩朝《選舉志》,則是時文之體濫觴於宋,行於元,而大定於明。

    場規

    今所行場規,始於皇慶三年既定考題,復定場規。凡犯御名廟諱及塗注五十字以上者,不準謄錄。凡錄正文用朱書,計所塗注幾字,對讀無差,皆標寫字數。卷首書三代、年貌、籍貫,用印鈐縫。場內毋得喧嘩,違者治罪,試官漏泄試題者治罪,貢士懷挾者治罪。

    南北分卷

    隋唐初無南北分卷之例,唐武宗會昌五年定舉士人等所送人數,其國子監明經每年送二百人,進士三十人,其隸名明經亦送二百人,其鳳翔山南西道東道等處進士毋過十五人。明經毋過二十人。其河東陳許等道進士毋過十人,明經毋過十五人。是以地分科目之多少,唐已然矣。宋太宗又別立分數,考京東、京西、陝西、河北、河東等處五路舉人,亦因北人拙於詞章之故。歐公因溫公欲均攤南北,故奏言南人百中取一,北人十中取一。又言南人好文,故進士多;北人尚質,故明經多。蓋袒南人也。馬端臨亦頗以為是。洪武丁丑考官劉三吾取宋琮等五十二人,多南士。帝怒所取之偏,竄三吾於邊,親自閱試,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多北士也。洪熙元年乃命楊士奇定取士之額,南人十分之六,北人十分之四。宣德間又分為南卷、北卷、中卷,以百人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中者,四川、廣西、雲貴及盧、鳳二府是也。嘉靖常曰:「天下都是朕的秀才,有何胃藉之禁、南北之分?」然祖宗成例已定,不能改也。

    額限

    額數歷代多少不同,唐時進士有十九名者,張籍哭孟寂詩「十九人中最少年」是也;有三十二人者,陳標詩「文字一千重馬擁,喜歡三十二人同」是也。宋太宗誇得賢之盛,放五百餘人,薛居正諫太濫,不聽。宣和中放至八百餘人。洪武十七年詔鄉試不拘額數,從實充貢。洪熙元年方有定額,其後漸增,南北直隸定至百名。

    主考

    隋唐有京師主試官,無各省秋試官,至宋始有漕試、類試、胄試之名。淳祐三年命淮南州郡附鎮江秋試,淮西州郡附建康秋試,蘄黃光三州、安慶府附江州秋試,三試所各增差試官二員,別項考校,照各州元額取放,疑此即外省主考之始。明初外省主考用教官,故有不在朝列,屢主文衡者。景泰二年令布按二使同巡撫推舉見任教官為考官,以致監臨官屢奪其權。嘉靖聽張璁之請,方遣京官翰林部科等官每省二人,而教官之用漸少。萬曆四年用知縣分校,而校官愈絀矣。

    舉人貢士、歲貢、拔貢

    漢章帝建和元年詔曰「朕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畎畝,不由閥閱」,此「舉人貢士」之名所由始也。「歲貢」二字初見《董仲舒傳》:「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歲貢吏民之賢者各二人。」明初因之,凡貢生入監必由生員選擇,命備學選文理優者歲貢一人,故謂之歲貢。其後但取食廩年深者。弘治中南京祭酒章懋言歲貢挨次多衰廢者,乞令提學行選貢之法,不分廩、增、附生員,學優年富者通行考選,選貢即今之拔貢矣。前明有遇覃恩而選者,謂之恩貢,今亦間有之。

    周易生

    《南史》徐孝克少為周易生,徐玢以周易生舉高第。所謂周易生者,豈當時專設《周易》一科取士,如漢所稱一經博士?而他經無科取,殊不可解。

    蔭生

    《漢儀注》二千石以上任滿三年者,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蘇武、劉向是也。宋諸妃公主遇聖節得奏有服親一人。

    賜同進士出身

    王圻《續通考》以賜同進士出身始於紹興。余按《宋史•選舉志》太平興國三年,殿試得呂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試諸科,得二百人,並賜及第;又閱貢籍,得十舉以上、十五舉以上者一百八十餘人,並賜出身;九經七人不中格者,憐其老,得賜同三傳出身。景德四年,又定考第為五等,而臨軒唱之,一等二等曰及笫,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並有賜同學究出身者。後高宗憐蜀士路遠,其赴廷試不及者亦賜同進士出身,偶然紹興四年之特恩,非常例也。

    恩科有二說

    《日知錄》言恩科始於宋開寶三年,詔禮部閱進士十五年以上曾終場者,司馬浦等賜出身。祥符八年,詔進士六舉以上雖不合格,並奏賜出身。以此為恩科,蓋本《宋史•選舉志》也。余考《石林燕語》、《聞見錄》,俱以為恩科始於富鄭公當國時,與段希元同場屋相好,不欲私之,故別立恩科,所以避嫌也。似與《選舉志》又小異。

    見座師

    《新唐書•選舉志》舉人既及第,綴行通名,諧主司第謝。各序立西階下,北上東向;主人席東階下,西向;諸生拜,主司答拜。今之座主見門生,每坐東朝西,猶古禮也。李衛公不喜進士,故奏門生只許一見而止,其參謁、期集、曲江題名皆罷之。

    禁稱門生

    梁、宋兩太祖御試進士,懲唐季之弊,不許稱門生於私門。

    武學、武狀元

    漢六郡良家子為羽林期門,甘延壽、張次公以之出身。南齊崔祖思請開文武二學曰:「大廟之南,宏修文序;司農以北,廣開武教。」皆武學之先聲。《山堂考索》云宋仁宗慶曆三年置武學,既而中止。余按《封氏見聞記》:開元十九年置先師太公廟,配以張良;大學士張糸冋請立武監,此武學之始也。神宗熙寧五年,樞密請建武學於武成王廟,使文武官知兵者教之,亦分三舍用之。八年詔武舉與文舉同時鎖試於貢院,後亦中止。高宗紹興十六年又特建之,射不中者不許試程文;其馬步弓石與今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