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本卷所记主要是具有灵性的奇异物产。有的侧重记述奇物与人的神奇感应,如泰山澧泉需取饮者“洗心志,跪而挹之”,孔窦于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樊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霍山镬“至祭时,水辄自满,用之足了,事毕即空”;有的侧重讲述事物神奇的来历,如二华之山上河神巨灵的手迹脚迹、昆明湖的黑灰、龟化城与马邑的修筑以及火浣布、焦尾琴的制作;有的侧重记述奇人异事的特异表现,如能使人长寿的丹砂、能使钱飞还的青蚨,化育螟蛉之子的果蠃等。因奇而异,因异而神,正是这些事物不同寻常的奇异物性,才造就了它们不同寻常的神性。

    澧泉

    泰山之东有澧泉,其形如井,本体是石也。欲取饮者,皆洗心志(1),跪而挹之,则泉出如飞,多少足用。若或污漫,则泉止焉。盖神明之尝志者也。

    【注释】

    (1)洗心志:洗涤心胸志意。比喻除去恶念或杂念。

    【译文】

    泰山的东边有个澧泉,它的形状像井,本身是石头的。想取泉水喝的人,都要排除杂念,跪着去舀水,那么泉水就像飞一样地涌出来,喝多少都足够。如果行为卑污,那么泉水就不流了。大概是神灵在检验人的心志吧。

    巨灵劈华山

    二华之山(1),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2),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今观手迹于华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脚迹在首阳山下(3),至今犹存。故张衡作《西京赋》所称“巨灵赑屃(4),高掌远迹,以流河曲”,是也。

    【注释】

    (1)二华之山:指太华山、少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太华山即今所称华山,少华山在其西面。

    (2)擘(bò):砍,劈击。

    (3)首阳山:又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在今山西永济南。

    (4)赑屃(bì xì):壮猛有力貌。传说赑屃力大能负重,故称。

    【译文】

    太华山、少华山本来是一座山。它正对着黄河,河水流过这里要绕个弯。河神巨灵用手劈开山的上部,用脚蹬开山的下部,把山从中间分成两部分,以方便河水流过。现在到西岳华山上看手印,手指手掌的形状都在;脚印在首阳山下,到现在还存在。过去张衡作《西京赋》所说的“巨灵壮猛有力,高山上留下手印,远方留下脚印,使弯弯的河水顺畅流过”,就是这里。

    霍山镬

    汉武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县霍山之上(1),无水。庙有四镬(2),可受四十斛。至祭时,水辄自满,用之足了,事毕即空。尘土树叶,莫之污也。积五十岁,岁作四祭。后但作三祭,一镬自败。

    【注释】

    (1)灊(qián)县:古县名,汉置。县治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霍山:又名天柱山,在霍山县西北。

    (2)镬:无足鼎。古时煮肉及鱼、腊之器。

    【译文】

    汉武帝把南岳衡山的祭祀迁到了庐江灊县的霍山上,山上没有水。庙里有四只镬,可以盛四十斛水。到祭祀的时候,镬总是自己装满水,足够祭祀用,祭祀结束镬就空了。尘土树叶没有什么能弄脏它。祭祀一共进行了五十年,每年祭四次。后来只祭三次,一只镬就自己坏掉了。

    樊山火

    樊口之东有樊山(1),若天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今往往有验。

    【注释】

    (1)樊口:地名。在湖北鄂城西北。因当樊港入江之口,故名。

    【译文】

    樊口之东有座樊山,如果天旱,用火烧山,立刻就会下大雨。现在往往还有灵验。

    孔窦泉

    空桑之地(1),今名为孔窦,在鲁南山之穴。外有双石,如桓楹起立(2),高数丈。鲁人弦歌祭祀。穴中无水,每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足以周事。既已,泉亦止。其验至今存焉。

    【注释】

    (1)空桑:又称“穷桑”,相传为孔子出生的地方。

    (2)桓楹(yíng):宋以后称为华表。指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装饰用的巨大柱子。一般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纹饰。

    【译文】

    空桑这个地方,现在叫做孔窦,在鲁国南山的洞穴中。洞穴外有一对山石,像桓楹一样竖立着,高好几丈。鲁国人在这里歌舞祭祀。洞穴中没有水,每当祭祀的时候,洒水扫地后祷告,就有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流出,足够用来完成祭祀。祭祀结束,泉水也就停了。这种灵验现在仍存在。

    湘穴

    湘穴中有黑土,岁大旱,人则共壅水以塞此穴,穴淹,则大雨立至。

    【译文】

    湘地一个洞穴中有黑土,遇到大旱之年,人们就一起用水来填塞这个洞穴;洞穴被淹没,大雨立刻就会降下来。

    龟化城

    秦惠王二十七年(1),使张仪筑成都城(2),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注释】

    (1)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秦惠王,即秦惠文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2)张仪(?——前309):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曾师从鬼谷子学习权谋之术。仕秦为相期间游说各国连衡抗纵,最终骗得楚怀王的信任,使楚国与齐绝交,瓦解了苏秦苦心经营的诸侯合纵抗秦阵营,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译文】

    秦惠王二十七年,派张仪修筑成都城,修了几次都塌了。忽然有一只大龟浮出江面,到东面子城的东南角时死了。张仪拿这事去问巫师,巫师说:“依照龟的轮廓来筑城。”于是就筑好了。所以这座城被称为龟化城。

    城沦为湖

    由拳县(1),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缚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2)。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

    【注释】

    (1)由拳:古县名。故治在今浙江嘉兴南。

    (2)干:主管。

    【译文】

    由拳县,是秦朝时的长水县。秦始皇时有童谣说:“城门有血,城将陷没为湖。”有个老妇人听到歌谣,天天早晨去城门那里偷看。守卫城门的将领想抓她,老妇人就说出了她来偷看的原因。后来守门将领拿狗血涂在了城门上,老妇人看见血,立刻跑着离开了。忽然涨起大水要淹没县城。主簿派主管府吏进去报告县令。县令说:“你怎么忽然变成鱼的模样了?”主管说:“县令您也变成鱼了。”于是县城就沦陷成湖了。

    马邑

    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1),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2)。

    【注释】

    (1)武周塞:古代的军事要塞。在今山西大同西。

    (2)朔州:即今山西朔县。

    【译文】

    秦代时,在武周塞里面筑城,用来防御胡人,多次城快筑成时又塌了。有一匹马奔跑,反复绕圈子,人们觉得惊异,于是依照马跑的印迹来筑城,城竟然没有崩塌。于是把城叫做马邑。它的故城在今天的朔州。

    天地劫灰

    汉武帝凿昆明池(1),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注释】

    (1)昆明池:湖沼名。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西南郊野凿出用以练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

    【译文】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得非常深,挖出的都是黑灰,不再有土。满朝大臣都不明白,去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愚钝不能够知道这件事。可以试着去问问西域人。”汉武帝认为东方朔不知道,就很难改问其他人了。到东汉明帝时,西域道人来到洛阳,当时有人想起东方朔的话,就试着用武帝时黑灰的事情问他。道人说:“佛经上说:‘天地大劫将结束,就有劫火焚烧。’这黑灰是劫火焚烧留下的。”人们这才知道东方朔的话有深意。

    丹砂井

    临沅县有廖氏(1),世老寿。后移居,子孙辄残折。他人居其故宅,复累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饮水而得寿。

    【注释】

    (1)临沅:古县名。故城在今湖南常德西。

    【译文】

    临沅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