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语正义卷十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注〕包曰:「徙义,见义则徙意而从之。」】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注〕包曰:「爱恶当有常,一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注〕郑曰:「此《诗》小雅也。祇,适也。言此行诚不可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之。」】

    正义曰:吴氏嘉宾《说》:「克己复礼,崇德辨惑,皆古之言也。《古训》多协韵,以便蒙诵。」案:「崇德」者,《尔雅·释诂》:「崇,高也。」谓于人之有德,尊崇之也。「主忠信」者,郑于学而篇注云:「主,亲也。」言于忠信之人亲近之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言其人非有可爱可恶之实,己但任情爱恶之也。先从叔丹徒君《骈枝》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犹之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皆形容譬况之辞。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覆举上文而迫笮其词,以起惑字,非两意也。」又云:「人情之偏,爱恶焉甚。内无知人之明,外有毁誉之蔽,鲜有能至当而不易者。」谨案:《乐记》云:「着则贤不肖别矣,着犹明也。」孔疏云:「所好得其善,所恶得其恶,则贤不肖自然分别矣。」今此忽爱忽恶,是好恶未着,故贤不肖亦不能辨,非惑而何?《释文》云:「惑,本亦作或。」案《说文》:「惑,乱也。」「惑」、「或」为古今字。皇本「崇德也」无「也」字,「爱之欲其生」三句下各有「也」字。「诚」,《毛诗》作「成」。

    〇注:「辨,别也。」 〇正义曰:「辨、别」亦常训。《说文》:「办,判也。」判、别义同。

    〇注「爱恶」至「惑也」。 〇正义曰:「爱恶当有常」者,言爱恶不失其理,则能有常,不至变异也。「一欲生之,一欲死之」,谓一念欲生之,一念欲死之。此总释经文「爱之欲其生」四句之意。《汉书·王尊传》公乘兴等讼王尊曰:「尊以京师废乱,群盗并兴,选贤征用,起家为卿,贼乱既除,豪猾伏辜,即以佞巧废黜。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孔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观此文所引,其义益明。

    〇注「此《诗》」至「非之」。 〇正义曰:《诗·关雎疏》引此注首句云:「此《诗·小雅》『我行其野』之句也。」文较备。「祇、适」,《毛传》文。郑彼笺云:「女不以礼为室家成事,不足以得富也。女亦适以此自异于人道,言可恶也。」「不足以得富」,即此注「不可以致富」,惟「成」、「诚」二字各就文为训,其实《毛诗》作「成」,亦「诚」之叚借。自异人道即是惑,故取其义,以非此之惑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孔曰:「当此之时,陈恒制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以对。」】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注〕孔曰:「言将危也,陈氏果灭齐。」】

    正义曰:景公名杵臼,庄公异母弟,见《史记·齐太公世家》。《周书·谥法解》:「布义行刚曰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君当思所以为君,臣当思所以为臣,父当思所以为父,子当思所以为子,乃深察名号之大者。 《白虎通·三纲六纪篇》:「君臣者,何谓也?君,群也,下之所归心。臣者,繵坚也,属志自坚固。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此君、臣、父、子称名之实也。《吕氏春秋·处方篇》:「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又云:「同异之分,贵贱之别,长幼之义,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乱之纪也。」《左·昭二十六年传》:「齐侯与晏子坐于路寝。公叹曰:『美哉室!其谁有此乎?』对曰:『其陈氏乎,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后世若少惰,陈氏而不亡,则国其国也已。』公曰:『善哉!是可若何?』对曰:『唯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又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敬,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晏子所言,正与夫子答齐侯意同。 阮氏元《校勘记》云:「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云:『本亦作「焉得而食诸」,「焉」,于虔反。本今作「吾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傅》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〇注:「当此之时,陈恒制齐。」 〇正义曰:黄氏式三《后案》引狄惺庵曰:「孔子至齐,在景公三十一年,当鲁昭公二十五年。逾年,即反鲁。是时陈氏为武子开,字子彊,见昭二十六年《左传》。无宇之子,乞之兄也。乞卒,子代之,乃为陈恒。」案:狄说本《孔子世家》。观此,益知伪孔之谬。

    〇注:「言将危也,陈氏果灭齐。」 〇正义曰:颜师古《汉书·武五子传》言:「父子、君臣之道不立,则国必危亡。仓廪虽多,吾不得食也。」即此注「将危」之意。陈氏至太公和迁齐康公海上,自立为齐侯,是陈氏灭齐也。景公时,其兆已见,故注云然。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注〕孔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惟子路可。」】

    正义曰:《释文》引郑注云:「片,半也。鲁读折为制,今从古。」《御览·六百三十九》引郑注云:「片读为半,半言为单词。折,断也。惟子路能取信,所言必直,故可令断狱也。」案:《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片」、「半」一音之转,故郑注即读「片」为「半」。《汉书·李陵传》:「令军士人持一半冰。」注引如淳曰「半读曰片」,此其证也。「片」既读「半」,义亦从之。故《释文》所载「片、半」之训,即是檃括郑义,非郑别有注也。「半言为单辞」者,《书·吕刑》云:「明清於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是狱辞有单、有两。两者,两造具备也。单则一人具辞。《后汉·光武纪》:「永平三年诏曰:『明察单辞。』」《朱浮传》:「有人单辞告浮事者。」「单辞」皆谓片言也。「折断」者,《说文》:「?[zhé],断也。从斤??艸。谭长说:折,篆文?从手。」「鲁读折为制,今从古」者,吕刑「制以刑」,《墨子·尚同中篇》引作「折则刑」,是「折」、「制」字通。《说文》:??,裁也。从刀未。??,古文制如此。」此与「折断」音训相近。《广雅·释诂》:「制,折也。」《大戴礼》·保傅篇》「不中于制狱」,即折狱也。郑以作「折」、作「制」义同,而《古论》出自壁中,无烦改读,故定从古也。「惟子路能取信」者,言子路忠信,能取信于人也。「所言必直,故可令断狱」者,言人既信子路,自不敢欺,故虽片言,必是直理,即可令依此断狱也。《说文》:「狱,确也。从?[yín]从言。二犬所以守也。」郑《异义》驳云:「狱者,埆[què]也。囚证于角核之处。《周礼》谓之圜土。」此云「断狱」谓决断狱中所讼事也。毛氏奇龄《四书改错》:「古折民狱讼,必用两辞,故《周官》司寇『以两剂禁民狱』。先取两券而合之,使两造狱词各书其半,即今告牒与?牒也。及听狱后,复具一书契而两分之,使各录其辩,答之辞于其中,即今两造两口供也。是折狱之法,前券后契,必得两具,券不两具,即谓之单词。单词不治,如司寇禁凡不赍[jī]券,即自坐不直,不俟上于朝而遽斥之是也。契不两具,则谓之不能举契,亦不治,如《春秋》晋听王讼。『王叔氏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是也。是半券半契,总无折理,惟子路明决,单辞可断,在他人岂能之?」案:毛说与郑义略同。然郑言「子路能取信,故所言必直」,本非诬控,故无须对质如此,乃可令断狱。明子路以忠信感人,不止如毛氏所云「明决」已也。原郑之意,亦以片言折狱,不可为法,故若所言必直,方可令断狱,否则仍须两辞矣。伪孔注亦与郑同。孔颖达书《吕刑疏》引此文说之云:「子路行直闻于天下,不敢自道其长,妄称彼短。得其单辞,即可断狱者,惟子路尔,凡人少能然也。」此与《论语》皇疏所载孙绰说同。焦氏循《补疏》即依为说,义涉迂曲,所不敢从。

    子路无宿诺。【〔注〕宿,犹豫也。子路笃信,恐临时多故,故不豫诺。】

    正义曰:《说文》:「宿,止也。」引申之有久义。《汉书·韩安国传》:「孝文寤于兵之不可宿。」注:「宿,久留也。」「诺」者,应也。子路有闻即行,故无留诺。其于折狱亦然。盖折狱一定,即予开释,不使讼者受羁累之苦。此子路忠信之事,故记者类记于此。《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行事勿留。」注:「凡行政事,勿稽留之。」即此义。《释文》云:「子路无宿诺,或分此为别章。」《文选·江淹杂体诗注》引上有「子曰」字,与《释文》所载或本合。然夫子口中不应称「子路」,或本非。

    〇注「宿犹」至「豫诺」。 〇正义曰:管子地圜篇:「宿定所征伐之国。」注:「宿犹先也。」《公羊·桓元年传注》:「宿者,先诫之辞。」并与豫义相近。毛氏奇龄《四书改错》:「集解作『不豫诺』,谓不先许也,正所谓『然诺不苟』者,急则轻诺矣。据《左传》小邾射要子路盟,而子路辞之,是不许诺也。及季康子使冉有谓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义之也,由弗能。』是终不许诺也。此正不豫诺之证。」案:此注亦通,但与折狱事无涉,故不用以释经。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注〕包曰:「与人等。」】 必也使无讼乎!」【〔注〕王曰:「化之在前。」】

    正义曰:「听讼」者,言听其所讼之辞,以判曲直也。《周官·小司寇》云:「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此皆听讼之法。「吾犹人」者,言己与人同,但能听讼,不能使无讼也。《礼说·大学》云:「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郑注:「情犹实也。无实者多虚诞之辞,圣人之听讼与人同耳。必使民无实者不敢尽其辞,大畏其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 《大戴礼·礼察篇》:「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正,坚如金石;行此之信,顺如四时;处此之功,无私如天地。尔岂顾不用哉?然如曰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之谓也。」《潜夫论·德化篇》:「是故上圣故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务厚其情而明则务义,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彊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二文并言无讼由于德教,此最是难能,正如胜残去杀,必俟百年。王者必世而后仁,皆须以岁年,非可一朝能者,故祇言「必也」以期之。颜师古《汉书·贾谊传》注:「言使吾听讼,与众人等,然能先以德义化之,使其无讼。」又《酷吏传》注:「言使我狱讼,犹凡人耳。然而立政施德,则能使其绝于争讼。」并以「无讼」为夫子自许,失圣意矣。

    〇注:「与人等。」 〇正义曰:言听讼吾与人同,无异能异法也。《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是「与人等」可知。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注〕王曰:「言为政之道,居之于身,无得懈倦,行之于民,必以忠信。」】

    正义曰:《北堂书钞三十六》引郑注云:「身居正位,不可懈卷。」是郑以「居」为居位,「卷」为倦之省。《释文》云:「倦亦作券。」郑君《攷工记注》:「券,今倦字也。」疑《书钞》所引郑注本是「懈券」,转写为「懈卷」也。《诗·假乐》云:「不懈于位,民之攸暨。」《管子·形势解》:「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以之起事则不成。」

    〇注:「行之于民,必以忠信。」 〇正义曰:《大戴礼·子张问入官》云:「故不先以身,虽行必邻也;不以道御之,虽服必强矣。故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矣;外内不相应,则无可取信者矣。」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注〕郑曰:「弗畔,不违道。」】

    正义曰:《释文》云:「博学于文,一本作『君子博学于文』。」案:皇本有「君子」,皆因前篇致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正义曰:《谷梁·隐元年传》:「《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大戴礼·曾子立事篇》:「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君子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孔氏广森《补注》:「彼有过者,方畏人非议,我从而为之辞说,则彼将无意于改,是成人之恶矣。故君子不为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注〕郑曰:「康子,鲁上卿,诸臣之帅也。」】

    正义曰:「子帅以正」,赵岐《孟子章指》、《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赞》引此文,并作「子率而正」。皇本亦作「而正」。《说文》:「?,先道也。」经传省作「率」,叚借作「帅」。帅,佩巾也。别一义。 《大戴礼·哀公问篇》:「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又《主言篇》:「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朴,商悫,女憧,妇悾悾。」并与此章义相发。

    〇注:「康子,鲁上卿,诸臣之帅也。」 〇正义曰:鲁有三卿,季孙为司徒,是上卿,故为诸臣之帅。言此者,明帅诸臣同归于正,百姓孰敢不正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赞》:「夫三公者,百寮之率,万民之表也。未有树直表而得曲影者也。」即此注义。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荀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注〕孔曰:「欲,多情欲。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

    正义曰:《说文》云:「盗,私利物也。」左文十八年传:「窃贿为盗。」当康子时,鲁国多盗,故康子患之。「虽赏之不窃」者,《说文》:「赏,赐有功也。」盗自中出曰窃。上言「盗」,此言「窃」者,互相训。《说苑·贵德篇》:「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金于诸侯,《春秋》讥之。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然则民之窃盗,正由上之多欲,故夫子以「不欲」勗康子也。《荀子·君子篇》:「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庶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大上之禁。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人不可以为富也,皆知夫贼害之人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由其道,则人得其所好焉;不出其道,则必遇其所恶焉。是故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与此章义相发。张栻《论语解》引张横渠曰:「假设以子不欲之物,赏子使窃,子必不窃。故为政者,先乎足民,使民无所不足,则不见可欲,而盗心息矣。盖盗生于欲之不足,使之足乎此,则不欲乎彼,此古人弭盗之原也。」案:此说即《孟子》「民有菽粟如水火,焉有不仁」之意,于义亦通。皇本「不欲」上无「之」字。

    〇注「欲多」至「所好」。 〇正义曰:欲生于情,故《说文》云:「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欲」字《说文》不载。此云「情欲」者,从俗作之。邢疏云:「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注云:『言民化君行也。君若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正也。』」案:《缁衣篇》亦云:「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注〕孔曰:「就,成也。欲多杀以止奸。」】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孔曰:「亦欲令康子先自正。偃,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

    正义曰:《说文》:「杀,戮也。」《释名·丧制》云:「罪人曰杀。杀,窜也。埋窜之,使不复见也。」「子为政,焉用杀」者,言子为政,当以德化民,不当先用杀也。《说苑·理政篇》引此经说之云:「王者尚其德而布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彊国先刑而后德。」《盐铁论·疾贪篇》:「百姓不治,有司之罪也。《春秋》刺讥不及庶人,责其率也。」又云:「政教暗而不着,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缓于刑。」又《申韩篇》:「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皆言为民上不贵用杀也。「子欲善而民善」者,言子苟欲善,虽无道之民,亦化而为善,复申言不必用杀之效也。贾谊《新书大政下》云:「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吏而无易民。故因是国也而为安,因是民也而为治。」又云:「故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是其义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者,邢疏:「此为康子设譬也。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韩诗外传》:「传曰: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为不善,则是上失其道。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疑父子讼即此康子所指「无道」之事。然《荀子·宥坐》则在夫子为司寇时,传闻异辞,要亦为此文合证也。皇本「德风」、「德草」下并有「也」字。《释文》云:「尚,本或作上。」案:《孟子·滕文公篇》亦作「尚」。

    〇注「偃仆」至「于上」。 〇正义曰:赵注《孟子》云:「偃,伏也。」「仆」、「伏」义同。赵云:「尚,加也。」以风加草,莫不偃伏也。此注云「加草以风」,亦训「上」为加也。《说苑·君道篇》:「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注〕郑曰:「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誉。」】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注〕马曰:「常有谦退之志,察言语,见颜色,知其所欲,其知虑常欲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注〕马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注〕马曰:「此言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则违,安居其伪而不自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注〕马曰:「佞人党多。」】

    正义曰:「达」者,通也。通于处人、处己之道,故行之无所违阻,所谓「忠信笃敬,蛮貊可行」,即达义也。「在邦」、「在家」,谓士之仕于邦家者也。「质直而好义」者,谓达者之为人朴质正直,而行事知好义也。「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者,言心存敬畏,不敢忤慢人也。如此,则攸往咸宜,虽不求名誉,名必归之。《大戴礼·曾子制言上》:「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曾子之论达,与夫子略同,皆谓谨身笃行,不求声闻者也。若夫闻者,多是虚伪,故以仁之美德而色取之,不顾其行违也,身居于仁,而若无所疑也。如此以得名誉,是之谓闻。《荀子·宥坐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观此,则闻乃圣人所深恶。《汉书·王莽傅赞》:「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耶?」以莽之奸邪,亦是好为闻人,故谗说殄行,不免震惊朕师也。子张堂堂,难与为仁,夫子恐其于仁亦是色取,故于闻者亟斥之,且恐其以闻即为达也。皇本「夫达」、「夫闻」下无「也」字。

    〇注「常有」至「下人」。 〇正义曰:「谦退」者,言达者常有谦退之志,故能察言观色,更下人也。「知其所欲」者,言于人既察观而知之,当顺情以施也。「志虑」者,志之所虑也。察言观色,不敢有加于人,是常欲以下人,所谓「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者也。俞氏樾《平议》云:「按《广雅·释训》曰:『无虑,都凡也。』《汉书·食货志》曰:『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无虑』与『大氐』同,古人自有复语耳。亦或止言『虑』。《贾谊传》:『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虑即无虑,亦犹大氐也。虑以下人之虑,乃无虑之虑,言察言观色,大氐以下人也。马以『志虑』说之,非是。《太玄玄莹篇》:『故君子内正而外驯,每以下人。』其句法即本之此。』」案:俞说甚是,然马注亦未误,此当并存。

    〇注:「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〇正义曰:此《易·谦卦彖辞》。尊者,卑约也。《曲礼》云:「故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荀子·仲尼篇》:「恭敬而僔。」杨倞注:「僔与撙同,卑退也。」尊、撙、僔音义并同。

    〇注:「佞人党多。」 〇正义曰:此解邦家必闻之故,言所称誉之者,皆是佞党,若君子则众好必察,不致为所惑也。颜师古《王莽传注》:「朋党比周,故能在家在国皆有名誉。」即本马义。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注〕包曰:「舞雩之处,有坛墠树木,故下可游焉。」】 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注〕孔曰:「慝,恶也。修,治也。治恶为善。」】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注〕孔曰:「先劳于事,然后得报。」】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正义曰:言「舞雩之下」者,明时鲁雩祭,樊迟从夫子往游其下也。「崇德、修慝、辨惑」者,此当是雩祷之辞。以德、慝、惑为韵,如汤祷、桑林,以六事自责也。「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者,攻犹责也。《春秋繁露·仁义法篇》解此文谓「君子以仁造人,义造我」,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外」也。「忿」者,《广雅·释诂》云「怒」也。 「以及其亲」者,《春秋·桓二年》:「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公羊傅》云:「及者何?累也。」《论衡·明雩篇》:「樊迟从游,感雩而问,刺鲁不能崇德而徒雩也。」戴氏望《论语注》云:「《春秋昭廿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传曰:『又雩者,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樊迟从游,有感昭公孙齐之事,因以发问。事,勤也。先勤求贤者,任之以政,乃能得民。昭公不用子家覊,失民失政,以致出奔,是不能崇德也。子家驹曰:『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公曰:『吾何僭乎哉?』是攻人之恶,不知攻其恶也。『昭公不从其言,终弑之而败焉,走之齐。』是不忍一朝之忿,忘身以及宗庙,惑之甚也。时哀公亦欲去三家,故微其辞以危共事。」案:戴氏此说,本之宋氏翔凤《发微》,与《论衡》刺鲁之义极合。皇本,「无攻人之恶」,「无」作「毋」。

    〇注:「舞雩之处,有坛墠树木。」 〇正义曰,礼《祭法》注云:「封土曰坛,除地曰墠[shàn]。」又「雩宗」注云:「水旱坛。」《月令》「雩帝」注云:「为坛于南郊之旁。」水经泗水注言:「鲁雩坛高三丈,在鲁县故城南,雩门之外。」此注兼言「墠」者,坛外平地,时亦除治之,即为墠也。知有树木者,《周官·大司徒》言「设社稷之壝,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本」。社稷是坛,有所宜之木,此雩坛亦当有树木可知。

    〇往:「慝,恶也。修,治也。」 〇正义曰:《左·僖十五年传》:「于是展氏有隐慝焉。」杜注:「隐恶,非法所得。」《周官·环人》「察军慝」注:「慝,阴奸也。」「修」与「修」同。《广雅·释诂》:「修,治也。」此常训。

    〇注:「先劳于事,然后得报。」 〇正义曰:注说非。解「后」字为自然之辞,尤不合。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注〕包曰:「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皆化为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注〕孔曰:「富,盛也。」】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聚,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注〕孔曰:「言舜、汤有天下,选择于众,举皋陶、伊尹,则不仁者远矣,仁者至矣。」】

    正义曰:《大戴礼·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荀子·子道篇》:「子贡对夫子问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是爱人、知人为仁知之大用。「樊迟未达」者,宋氏翔凤《发微》云:「书曰:『知人则哲,能官人。』自世卿专国,其君虽知人而不能官人。迟之未达,职此之由。」案:迟未达,当更有问辞,今无文者,略也。「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者,言举尔所知之直者,错诸枉者之上,即是知人也。「错」,《释文》引「或本作措」。樊迟又未达夫子所言之理,不敢复问,故退见子夏告之也。「乡」,皇本作「向」。《释文》:「乡,又作向,同。」《说文》云:「向,不久也。」不久者,言日近乜。阮氏元《校勘记》:「向正字,向俗字,乡叚借字。」「富哉言乎」,皇本「言」上有「是」字。郑注云:「皋陶为士师,号曰庭坚。」案:《书·舜典》:「命皋陶曰:『汝作士。』」《孟子尽心上》亦云:「皋陶为士。」不名士师也,疑「师」字误衍。《周官》有「土师」,属大司寇,以下大夫为之。《左·文五年傅》:「皋陶庭坚」,又《十八年传》高阳氏才子八人,有庭坚。杜注:「庭坚即皋陶字。」是皋陶号庭坚也。「伊尹」,汤臣。说文「伊」字注:「殷圣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疑「伊」是氏,「尹」是名。《说文》所云「尹治」者,就文说之。若《白虎通》说「颛顼、帝喾、尧、舜,皆有圣德之义」是也。郑注尚书谓「伊尹名挚」,与《孙子·用间篇》合。挚为名,则尹为字,可信也。宋氏翔凤《发微》云:「子贡知孔子之意,必尧、舜、禹、汤之为君,而后能尽用人之道,以垂百世之法。故言选举之事曰」云云。《公羊》隐元年何休说:「当春秋时,废选举之务,置不肖于位,辄退绝之,以生过失,至于君臣忿争出奔,国家之所以昏乱,社稷之所以危亡,故皆录之。」 隐三年何休说:「礼,公卿大夫士,皆选贤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小人居之,必夺君子威权。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齐崔氏世,弑其君光。君子疾其末,则正其本,见讥于卒者,亦不可造次无故驱逐,必因其过卒绝之。明君案见劳授赏,则众誉不能进无功;案见恶行诛,则众谗不能退无罪。」此《春秋》讥世卿之义。盖卿大夫世,则举直错枉之法不行,有国者宜以不知人为患,故子夏述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不以世而以贤,以明大法。《汉书》王吉言:「尧、舜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无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即《论语》之义。「富哉言乎」,富者,备也。必如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后用人之法备。

    〇注「举正」至「为直」。 〇正义曰:《左·襄七年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小明诗传》:「能正人之曲曰直。」曲者,枉也。枉为直者所正,其必皆化为直可知。

    〇注:「言舜」至「至矣」。 〇正义曰:「选、择」,常训。「不仁者远」,言不仁之人,自知枉曲,皆远去也。《左·宣十六年传》:「晋侯请于王,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曰:『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杜注:「称,举也。」《汉书·刘向传》:「向上封事曰:『故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即此注「不仁者远,仁者至」之义。其不仁既知远去,必亦化而为善,故能使枉者直也。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注〕包曰:「忠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导之不见从则止。必言之,或见辱。」】

    正义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然不可则宜止,不复言,所以全交,亦所以养其羞恶之心,使之自悟也。皇本「而」下有「以」字,「道」作「导」,「不可」作「否」。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注〕孔曰:「友以文德合。」】 以友辅仁。」【〔注〕孔曰:「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辅成己之仁。」】

    正义曰:「文」谓诗、书、礼、乐也。「以文会友」,谓共处一学者也。《尔雅·释诂》:「辅,俌也。」引申之,有佐训。《礼·学记》云:「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说苑说丛篇》:「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

    ○注:「友以文德合。」 ○正义曰:「文德」者,言所学文皆在德也。《尔雅·释诂》:「会,合也。」此常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